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与思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20:0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与思考》。

第一篇: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与思考

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与思考-1-

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与思考

一、几个概念的简单定义

知识的定义:在论文中所指的知识并非一切知识,而是指能够让学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知识,主要是关于学生个性修养和行为习惯的知识,如关于学习方法、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知识、关于培养良好性格和精神状态的知识。在地理中,关于地理构造的的事实性知识是难以落实到行动上的,而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行动性知识是可以落实到行动中去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把学科中的行动性知识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要养成的观念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景中一看到有用的知识就要求自己落实到行动中去。

行动的定义:在论文中笔者所指的行动是指积极的、合理和合法的行动,是我们这个社会要倡导的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该做的一定要做,不该做的一定不做。

教学的含义:在这里笔者所指的是一门学科的学习中所涉及的所有教与学的活动,从时间上说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与学生的交往和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从空间来说既包括校内也包括校外。从教学活动来说它包括了授课、作业的批改和评价、复习、考试等内容。

促进的含义:指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给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变方面以积极的影响。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督促,学生可能没有知行统一的意识,或者行动不持久,或者行动不彻底,有缺陷。

知行统一的含义:在本文中指的是科学的积极的知识与科学的积极的行动相统一的活动与状态。消极的错误的知识与消极的错误的行动相统一不属于我们要提倡的知行统一的范畴。

尝试的含义:是指笔者在实践中采取的种种力求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探索性活动与方式。

思考的含义:是指笔者从理性的层面对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这一命题的分析与综合。

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知行统一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只有知行统一,我们培养学生的能力才不是一句空话,只有知行统一,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才不是一句空话。反之,如果我们的学生是知的巨人,行的矮子,那我们民族不就是只会说大话,不能干好实事的一群人了吗!过去我们批评学生是“高分低能”不就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吗?我们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也需要在知行统一的操作中来实现吗?

因此我们需要从娃娃抓起,减少知行脱节的现象,缩短知与行的差距。具体而言要从教育教学的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知行没有统一的表现:

表现:没有知识却有行动、有知识却没有行动、知的多却行的少、知的少却行的多、有些人误以为行不重要,因为各种考试、检查都侧重知的层面。还有人认为知了之后就自然会

落实到行动中去。

四、知行不统一的原因:

从理论上说,知行难以绝对统一。知较容易,易教、易学、易考试,行较难,难教、难学、难检测。传统上对“理论知识”的看重,对“技术操作”的轻视。

五、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意识与能力。

师生问好环节:学生也知道要听好课,就必须关注课堂。但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关注,教师便要示范和创造机会。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千年不变,那么学生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为了培养学生的关注能力,笔者在教学的各环节都有意识地做一些变动、做一些小创新。例如在师生问好的时候,一般情况是问“同学们好”,学生说起来没劲,教师也比较随意。于是我经常变换方式向同学说:春天好!夏天好!秋天好!冬天好!2月份好!5月份好!7月份好!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心理课好!学法课好!政治课好!地理课好!4月上旬好!4月中旬好!4月下旬好!妇女节好!劳动节好!儿童节好!同学们天天都好!周周都好!月月都好!等等!因为从一开始老师要讲的话都是不固定的,所以学生就充满期待和猜测,注意力也就很容易从课外转向课内,从自己转向老师,这样学习的效果也就比较好!

导课呼口号:在心理健康课导课的时候我会说:“培养良好的性格,塑造健康的心理。欢迎在座的各位华智学子进入我们今天的心理健康小乐园,我是主持人张知行,我们的口号是:(师生齐呼)知道不如做到、心动不如行动,改变自己,我们从现在开始!”在学法指导导课的时候,画线部分分别改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小天地”。这样每节课都向学生强调本门课的目的,促进学生牢牢记住了两门课的学习目的,并通过师生一起大声地投入地呼口号,强化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意识。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的知行统一的意识明显加强了,看到好的知识,一些学生已开始反省:我做得这样?我应该如何培养?

提问反省促进学生的行动。仅仅呼口号容易流于形式,而忽略引发学生进行内在的思考。所以在导课之后,我隔几天都要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每次导课时都说: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呢?你这段时间有没有哪一个好的性格得到了强化培养?你的精神状态是否变得更好了呢?什么叫知道不如做到呢?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一点呢?最近你有没有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轻举例说明?通过提问往往能促进学生往内心深层次去思考,我学以致用了吗?我知行统一了吗?没有做到的内心会感到羞愧,做到的内心会感到欣慰和充实。

问好后自己提要求、写要求、说要求。在课堂上我们就要促进学生自己产生知行统一的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精神状态的要求和方法习惯的要求。在学生还不够清楚这些要求的时候,老师便向学生提出要求:如这节课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别人发言,安静倾听。并简单说一说安静倾听的具体要求。在上课中,老师随时注意这方面要求的落实情况,对做的不好的同学以各种方式提出期望、要求甚至是批评和警告。在学生用四节课学习了《课堂常规》以后我让学生自己每节课给自己提几条应该做到的常规,其方式一是在师生问好后大声地读出来,二是在教材(笔记)上把相应的要求写出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对自己提要求,一为学生示范,二是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课后填表训练促进学生在行动上的知行统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许多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就全部落实到行动中去,例如学生如何起床、吃早餐、上

学、如何早自习等等知识都在我的课堂之外。因此我们要督促学生在课外的行动。在教学中,我在学法指导的每一课后面都设计了相应的表格,促进学生养成就寝习惯的15天的自我训练表格包含了“按时就寝、准备东西、温水洗浴、总结一天和尝试回忆”五个训练项目,训练完后学生要写收获与心得体会,要写出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作业老师按时批阅,并表扬按时训练、天天坚持填表的同学、批评不用功的同学。通过填表训练,学生进步很大,有的学生在收获栏写到:张老师,我睡着了都要从梦中笑醒了,通过这些填表训练,我的收获太大了。有的同学建议老师多弄点这种表格!还有的学生说:经过一周的填表训练,我的听课常规进步多了,但今后我还要自己画表格把这个训练坚持下去,因为我的口号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业批改和评讲促进知行统一:学生的作业既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也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在作业中:使用钢笔、书写工整、书写错误、轻轻一划、严禁使用涂改液、拿到作业,先看批阅、改正错字、订正错题。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要求。在批改中,我经常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甚至做出示范,在班上进行作业评讲时,表扬这方面做得优秀的学生,委婉批评作得不够好的学生。如今,这个班的学生无论是在考试、作业和笔记时基本上都用钢笔,几乎已没有人使用涂改液,书写非常工整,格式优美,有错误时都能轻轻一划或加一个括号,那到作业都能及时改正错误并给老师看。而且在规范之后,他们的创造性、自主性也开始发挥出来,许多作业都有独特的答案,让老师爱不释手。

专章内容学习促进知行统一:在《心理健康》课中,我们专门编写了一课叫《学以致用、知行统一》通过故事、案例、名言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学的目的时为了用,而行动的价值更胜于语言。

教师的参与、示范、榜样作用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教师是否在行动中力求知行统一,在各项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为学生做示范,成为榜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黄校长曾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和德育干部,她说:我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自己首先要作到。我要求干部要作到的,我自己首先力求做到。比如她已50多岁,根据文件精神,她完全可以不说普通话,但是在大会小会上,她都坚持说普通话,当然,她的普通话比较别扭。身先示范就要这样。于是学校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坚持平时也用普通话交流。

此外我还在模拟表演和放松引导中力求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行为。

六、从知、情、意的角度促进知行统一。

首先要注意知的问题:如果不知道肯定没有意识去行动,该做的事没有意识去做,而不该的事却做了,成为了“犯法、犯规不知觉”。知之不多、知之不全、知之不深肯定难以行动全面到位。不知道具体的方法和要求,要教给方法和行动步骤。学生由知识到意识到信念,认识逐层加深,行动也必会更加坚定。

其次知行统一要注意情的问题:理通情不通,父母、老师、其它同学都没有这样、都是这样。

再次要注意意志的问题:知易行难,知快行慢是人的本性。所以任何人要知行统一都很艰难,意志薄弱会影响行动的持久性、知识的模糊性也会影响长久的行动的坚持。遇到了挫折也会影响行动的持久性。自己要求、与人合作、与人竞争、让人监督、请求父母老师协助。人有惰性、任性和易受诱惑,因此执行尤其艰难。

不知不会行、情不通不愿行、意不坚行不久、行不坚。这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过程中必须记得的基本常识。

第二篇:德育论文浅谈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

德育论文 浅谈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道德知识,更要引导好他们的道德行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从而把“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教师以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使德育体现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道德认知

道德需要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德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从而使学生在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预期的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只是意识地被动接受,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怎么做,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怎样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师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我们可以把说教和感化结合起来在。比如,有一次我班有个学生违反了学校对于“学生上学,家长接送不可以超过学校门口所划白线”的规定而使班级被扣了分。我很生气,又一次在全班面前重申了学校的这一规定,并反问学生:“如果所有的爸爸妈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的大门口那会怎么样?”这时学生纷纷议论,从而明白这样会堵塞校门口,大家都不方便了。这次教育并不仅仅告诉了学生该怎样做,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学生自己的体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从那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1、结合实际情况支持学生的合理想法。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班长,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善于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唱歌跳舞,想带领大家搞活动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 “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2、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培养健康个性。

为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教师也要改进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以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比如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了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激励学生,看谁能记得牢做得好,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三、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

儿童的心理与成人不同,让他们接受新事物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概念性的讲述与具体的范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并能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物质。

1、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在班集体中,教师可以用集体的荣誉感,来创设积极向上的良好情境。一个良好的集体,会凝聚着一种活泼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就可以利用这良好的力量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举行形式多样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以及一些兴趣活动等等,让学生切实感到在班集体中有着积极奋进的力量。

2、联系生活,鼓舞学生。

在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人和事,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劳动》课中,讲述了不少用有关道德、品德方面的内容,也记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理,学生们会普遍认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而往往忽视了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教师就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3、利用媒体,陶冶情操。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影视节目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影视节目最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接受,观看有益身心的影视节目,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

1、导行过程实效化

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比如教育学生多为集体做好事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事,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并联系学生实际,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导行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比如教育学生要学好各门功课,可以针对班中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设计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其他副课无所谓。”学生通过讨论,明 白各科间的联系,明确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决心认真学好各门功课,为全面提高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导行途径网络化

在德育过程中,尤其在导行途径上,要一改以往 “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与各种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导行更具实效。⑴与各种活动相结合。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⑵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系统地训练。比如教育学生要做父母的好帮手,根据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状,家长中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里什么事也不要做,使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普遍较差。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本等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督促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洗菜、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事,在劳动中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有条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3、导行形式多样化

⑴明理导行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可以以有成就的科学家激励学生。如,苏步青小时侯只钻研自己爱好的数学的话,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为什么?通过正反 对比,学生切实认识到偏科的危害,体会到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这样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再结合课后练习具体导行,真正把指导行为实践落到实处。⑵规范导行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我们可以结合《规范》加以导行,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如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0条:要看有益的图书、报刊、录像。这就告诉学生,书籍有好坏之分,读了不健康的书,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教育学生要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坏书。以规范督促自己,养成读好书的行为习惯。⑶榜样导行

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赖宁等楷模的言行,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父母、导师和同学的整个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地放到儿童跟前。”榜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身边的同龄人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让学生找出身边的榜样,大家心服口服,导行具体、真实、有效。⑷评价导行

运用评价进行导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化为自觉行动。如,让学生评价班级中各方面优秀的同学,说说他们学得好做得好的原因。⑸竞赛导行

在平时运用竞争、激励机制,使德育教学活动化。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辩论会、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如开展“争当爱护公物小卫士”的竞赛,学生之间比一比谁能自觉爱护公共财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规范自己的行为。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适应学生主体发展规律,得到知行统一,才能培养出言行一致的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只有直面生活,将“知”和“行”和谐地统一起来,以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德育才会体现出生机和活力。

第三篇: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编号:石-文章题目: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作者

张爱娣 内容提要: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地理科学的两大支柱。高中地理课程必修2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学习,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但是人文地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产生肤浅化、政策化、口号化的现象,教师难以设计出好的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学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突破人文地理教学瓶颈的有效方法。本文就如何针对人文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进行案例选取;如何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如何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使用案例等方面,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阐述。

主题词:高中

人文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 正文:

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地理科学的两大支柱。高中地理课程必修2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学习,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是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平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不好教,学生也认为人文地理学习不如自然地理有挑战性,学着没意思。我认为教师难教不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深奥上,而是主要表现在人文地理教学容易产生的肤浅化、政策化、口号化的现象,教师难以设计出好的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人文地理的内容大都为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当深入分析课标要求和人文地理的课程内容时,我们会发现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科学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突破人文地理教学瓶颈的有效方法。下面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我对人文地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针对人文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进行案例编选

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案例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人文地理案例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视频图像,可以是几张照片、图片、甚至是漫画,也可以是它们的有机组合。不管是何种形式,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学生感兴趣。

(一)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

人文地理的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并具有时代感。这样的案例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的意识。例如我在分析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将北京市唐家岭地区形成底层大学生聚集区和“蚁族”现象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在畅谈如何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时,向学生介绍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慢活一族”;在指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相关知识时,用自己的小家庭为蓝本讲述《 吴宇在北京的“幸福生活”》,这些案例因其客观、真实,时代感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理性和深刻。

上述案例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蕴含着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地理课程的重要价值所 在。当教师所列举人口迁移案例有血有肉,充满人文关怀时,学生不仅能通过案例去解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更对教师出示的两句话“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布洛赫《希望原理》,把技术劳动力从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动是“颠倒了的外国援助” ——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的人文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因此具有人文精神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二)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

人文地理的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如果节节课都是材料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厌烦。所以教师需要巧花心思,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增强其趣味性,并变换案例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鲜感。例如在讲农业一课时,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我选取了网易总裁丁磊投身养猪业一事,并且使用了漫画形式呈现案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附1:漫画形式的案例

快乐猪倌“丁磊” 附2:故事形式的案例

阿茨土尔克先生的“烦恼”

阿茨土尔克先生是土尔其人。“我们村子里的许多人很早就来了德国,因为村子里的土地不能养活大伙。我也和朋友一起来到斯图加特。很幸运,刚开始我们在一处朋友处找到了住处,后来又在一家汽车制造厂找到了工作。第一年对我来说不太容易,因为德国很多风俗习惯和土耳其不一样。现在我已经在这里呆了十八年,我和德国人相处的很融洽,同事中也有知心的朋友。但是我还是土尔其人,我们居住的那个区有土尔其人商店、土尔其人餐馆。当然我们也有另外的问题。”她的女儿赛非进了屋,她穿了条牛仔裤、T恤杉,长长的黑色头发披在肩上。“父亲让我回土尔其人结婚。他已和村里的一个男人讲好。但我不愿去,我不愿穿那里的妇女现在还穿的长长的黑袍子,我不愿戴头纱,不愿服从我的丈夫。”父亲打断女儿:“在德国的这些年使她养成坏习惯。她居然敢不听从父亲,她该回家乡去了。”赛非说:“我在斯图加特出生,我的德语比土尔其语要好。但是在德国,别人都对我说“你是土耳其人,在土耳其,人们又说:你是德国人”(人口迁移一课使用)

二、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案例使用方法,创设案例学习情境。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能够较好地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将教材的内容复述给学生,不做或缺乏分析和讲解的现象。但是在案例的使用中,又要防止出现将教材抛掷于一边,孤立地讲解案例内容的现象。在使用案例时注意与教材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一)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教师将案例放在一个情境中使用,可以单纯地作为课题的导入;也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究环节,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甚至是用案例来承载整个学习活动。案例的使用过程应该是以案例为载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讲解《人口迁移》一课时,依据高中人文地理的学习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订了以案例讨论法为主和图表数据分析法为辅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教材特点和现实情况编写了两个案例,一个是《 吴宇在北京的“幸福生活”》,一个是《阿茨土尔克先生的“烦恼”》。第一个案例配上反映吴宇一家人口变迁的照片、北京市二十年来人口数量变化及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变化图、北京市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图、新中国国内迁移图等资料,先后用于课题的导入、分析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二个案例《阿茨土尔克先生的“烦恼”》结合教材中《德国移民》案例研究中的图表,让学生通过图表图表、案例总结德国移民的特点,分析影响德国外来移民的因素以及移民带来的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二)在案例的使用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例如我在讲解农业生产一课时,针对北京的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情况比较陌生的情况,运用了归纳的方法进行案例学习。即先给出两个实例,一个是《中国农民李守田》,一个是《美国农民哥斯特》,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两类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形成条件和发展方向。附案例:

中国农民李守田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全家六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 有两个上学的小孩。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水泵,其他小型农具各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0.1公顷田种单季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附案例:

美国农民哥斯特

美国农民哥斯特家住在密西西比平原上。他和两个儿子有600公顷农田,主要以种植粮食和养猪为主,粮食种的是玉米和大豆,而生猪就养了1万头。他购置了4台电脑,这些电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大派用场:进行生猪饲料配方,配方可达15种;控制每一个猪槽的温度、湿度和洒水等操作;控制粮食干湿度、仓库温度;计算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财务决策。此外还从电脑上了解每天的天气状况,因为温度和风力的变化都会影响产量。收成后通过互联网进行交割。在电脑上可浏览到期货市场每个月的行情,并有专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预测出未来走势。据他所知,方圆48公里内有4家国际型粮食出口公司,每天都对外公布大豆、玉米的收购价格,他家里的电脑都与之联网,一旦觉得价格合适就可以向其出售。

而针对原理性较强的人文地理知识,在归纳法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使用演绎法。例如我在讲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时,先通过北京、华盛顿、巴黎的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图进行分析,得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再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筑群的实例进行验证分析。这样也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当然,案例教学仅是人文地理教学的方法之一。课堂结构是由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和知识、技能结构三方面构成。教师通过创建教学资源的问题平台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在一个个问题平台的教与学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当我们使用案例和相关图表做为问题平台来承载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案例的问题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是否能完全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是否做到线索明确、环环相扣?这些都需要教师系统思考,合理安排。

参考资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004年3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小学英语论文:“后茶馆式”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尝试与思考

“后茶馆式”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尝试与思考

“茶馆式”教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在中国有重大影响的教学。“后茶馆式”教学继承了“茶馆式”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教学的方式更加完善、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和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针对目前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后茶馆式”教学提出了课堂教学中两个关键的干预因素:一是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或者部分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二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后茶馆式”教学颠覆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使得课堂的中心从教师、学科转移到 学生,强调学生学得完整,而不是教师教得完整。

小学英语教学在整个教育阶段起到奠基的作用,“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是否能运用于这门基础性学科呢?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议”?非母语教学怎么让学生自己学呢?到我校来访的教师和专家提出了不少疑问。笔者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带领全组教师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先学后教,暴露“难点”

我们传统的教学步骤往往是先教再学、先学后用,从机械操练过渡到意义操练,每个学生无论基础如何,都必须按照相同的步伐跟着老师前进。

【案例1】《牛津英语》(上海版)5A Module 1 Unit 2 “American Breakfast”一课是有关在美国吃早餐时点餐的对话。以往的教学步骤是:先学习美国早餐食物的名称,然后听对话,进行模仿,最后编对话。这样的方法让教师很“安心”,因为把教师认为要教的或要训练的内容都覆盖了。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上述内容,为什么还要求他们陪着全班再一起学习呢?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不同,每一届的学生都不同,我们怎么能“以不变应万变”呢?于是我们改变了原先教学设计思路,并采取了下列措施: 1.头脑风暴: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所熟知的美国早餐食物的名称。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做到心中有底。

2.听听选选:让学生听两段对话并选出相应的食物名称和图片。教师把要学习的美国早餐食物的名称全部显示出来,注意观察哪些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个别学生没有掌握的。事实表明,一半以上学生非常熟悉这些美国早餐食物,而且五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根据发音来选择相应的单词。

3.交流答案:学生说出选择的食物。这是暴露教学难点的最佳手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问题,从中暴露出的错误更具有代表性。

【思考】备课教案与课堂教学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落差”,备课教案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教学。“后茶馆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两次学情分析:第一次安排在学前,第二次安排在“先学”和“后教”之间。教师必须检验哪些是学生已经学会的,哪些是学生还没有学会的。检验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发问,还可以是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在【案例1】中,学生的“先学”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教师通过设计的任务进行引领,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或者合作解决问题,若还是解决不了,则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讨论的教学阶段往往是教师最“忙碌”的时候,教师要捕捉自己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真正的教学难点,也是教师务必予以重视的教学重点。

二、再构文本,凸显“议点”

在低年级课堂里,“议一议”和“讲一讲”之类的活动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议一议”需要学生有相当的语言基础,而大部分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其二,低年级英语教材简单易懂、悬念不多,学生“议一议”的机会甚少。这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编,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再构,凸显和增加“议点”。

【案例2】《牛津英语》(上海版)1B Module 2 Unit 2 “Food I Like”第三课时“Tea Time”中展示了如下情景:下午茶时间,老师让Danny把六块饼干分给四个小朋友,Danny给自己分了三块,给其他人一人一块。之后,Danny意识到自己分错了,又进行了重新分配。一位任课教师通过重构文本,凸显和增加“议点”。

从表中可以看出,重构后的文本不但丰富了情境,而且凸显了“议”点,即“六块饼干分给四个人,到底怎么分?”这一“议”点的产生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交流想法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纷纷想表达。可是,面对全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们却不敢举手了,有限的英语表达让孩子们望而却步。于是,任课教师当机立断,允许学生用母语表达思维,教师再适时地教会学生如何用英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half这个单词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当时他们是多么想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一半”的概念啊!这样的教学,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思考】“议一议”教学活动不是高年级的专利。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以输入为主和以模仿为主,教师课堂上的大量输入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并在日后能够有所输出。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创设适合学生表达的输出环节;在课前,教师应对教材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文本再构,凸显和增加“议点”;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推进引领学生,必要时可以允许学生借助母语表达思想,教师再适时地进行辅导。这时的辅导是“雪中送炭”,也为学生的英语输出扫清了障碍。

三、生成板书,形成“支点”

在现代教学媒体的强劲冲击下,板书渐渐被教师所遗忘。在“后茶馆式”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常常需要合适的板书设计来解决,为学生复述任务的完成提供支撑性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信息、输出语言、顺利完成任务。

【案例3】在《牛津英语》(上海版)3A Module 4 Unit 3“Plants”中,第一次出现了“植物&rdq uo;这一主题。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植物不同部位的名称,用“It has„It is/They are„”来进行描述,并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单元设计中,我们以著名绘本“The Giving Tree”为蓝本创设故事情境,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进行文本再构,以语言运用为载体推进情感体验。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提高,对故事的体会感受有所加深,同时感悟了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其主要教学过程和板书呈现步骤如下: 1.激发想象,暴露想法:在理解和表达植物生长过程的基础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小男孩Frank能做什么,对故事发展做个预测。

2.观看视频,整体感知:伴随着悠扬的歌声,一幅幅小男孩和苹果树玩耍的画面将学生们带进了欢乐的场景中,学生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与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有一个对照。学生表达“I like...(doing)”以及感受,板书呈现这两个句型。

3.再观视频,引导表达:视频中没有文本出现,却给了学生很大的表达空间。让学生再次观看视频,并以小男孩的口吻来进行表达。此时,呈现板书“It has...It is...They are...”为学生的表达提供支撑。在学生表达时,无论涉及哪个植物部位或动词,都可以灵活地采用相应的板书予以呈现。此时,学生的表达就是一个“先学”的过程,在学生表达错误时,教师适时地给予纠正,或引导学生共同解疑,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4.看图听文,对比体会:让学生看着图片,听全文文本,但是依然没有文字出现。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看板书,同时对比体会之前自己的表达。

5.借助板书,完善表达:学生看着板书所呈现的框架和多媒体上的相关图片进行表达。此时学生的表达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教师利用生生互补的机会引导全体学生正确表达。同时,教师的教学也不能被目标文本所限定,一旦学生有了自己的正确表达,也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

【思考】【案例3】中的板书与教师的教学相辅相成,板书的生成过程呈现了整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板书的内容涵盖了语篇中的具体信息,将学习目标明确指向了单元设计,并使其具体内容从轮廓到细节都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直观、有序的方式理清了脉络,使学生能在整体上获取信息,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植物部位名称”,并能进一步理解和正确运用“单复数的表达”。

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板书的生成过程也是学生尝试表达、完善表达和自由表达的构建过程。板书不是由教师的“教”的行为所生成的,而是学生“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板书既是学生操练表达的支架,同时也是暴露学生想法的足迹。学生既能借助板书复述故事,也能在板书所呈现的框架上进行更丰富的表达。

四、转移中心,解决“疑点”

试卷评讲课是针对学生在测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原因以及再次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而且能弥补不足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案例4】多年前,笔者在全区范围内上了一堂公开示范课,内容是讲评五年级的一份试卷。我的主要设计思路为:

1.发现问题:批改试卷时在样卷上做记号标记,发现学生的共同问题,批改完之后再进行统计工作,找出错误率较高的题目。2.分析问题:研究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弄清楚是语言知识没有掌握,还是方法技能没有达到要求。在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缺陷的同时,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3.归纳问题:讲评时不能面面俱到,为了优化讲评过程,将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归纳分类,形成简单的系统,有助于学生记忆。4.解决问题:评讲课上先将错题重现,给学生再次思考的机会,然后趁热打铁,向学生提供举一反

三、实战练习的机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5.巩固复习:这是一个重要的消化环节。学生除了订正自己做错的题目之外,还要在课后完成由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这些练习就是学生测验中易犯的错误或典型错误,也是本节课上重点操练过的内容。

这节试卷评讲课在全区乃至全市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也形成了我们教研组试卷评讲课的特色。但是,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其一,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这种试卷评讲课的模式,没有了当初的新鲜感,课堂效率有所下降。其二,在试卷评讲课的五个步骤中,只有第四步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这一步的主导似乎还是教师,是教师先发现学生犯错了再进行分析和指导。然而,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很多。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光靠教师的判断是否准确呢?其三,学生经常会反复地犯同一个错误,略作提示他们便知原因,对于这样的问题是否还需要“错误重现”和“举一反三”呢?

于是,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原先的五个步骤除了第四步,其余不变。我们把第四步中的“错题重现,方法指导,举一反三”改变为“自审错题,暴露想法,答疑解惑”。在试卷批改完毕之后,教师仍然和以前一样做好课件,包括错题重现和举一反三。第二天上课时,教师先把极具典型的错误题依照以前的步骤四出现。接着,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自审错题,让学生考虑自己错在哪里,或者自己还有哪些疑问。一人提问,众人解疑。无论对错都在课堂上暴露,把问题解决得更透彻。由于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即通过“先学”产生了正确的解题思路,教师原本准备的课件没有完整地呈现出来。看起来,这节课并不完整,但是却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产生了“省时增效”的效果。课后,教师查看所有学生的订正,进行有必要的个别辅导。尝试了几次,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开始喜欢互相纠正和补充,发现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

【思考】多次统计显示,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最希望得到帮助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只有当学生群体都有疑惑时,他们才愿意请教教师。让学生主导试卷评讲,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课堂”,把教学的中心从学科和教师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方面,把从以学科体系为线索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线索。让学生独立质疑,集体讨论,互相解疑,是把学生头脑中正确的、不正确的,全面的、不全面的,深刻的、不深刻的想法统统表露出来,经过头脑风暴、观点碰撞,得出正确的想法。学习就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进入了对话才可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五、总结

“后茶馆式”教学具有一定的颠覆性。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后茶馆式”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总结的上述“四点”,即“难点”、“议点”、“支点”和“疑点”适用于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环节,在操作时也能相互交融,糅合并用。在新授语言知识点为主的课中,教师可让学生先学,暴露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再构文本,凸显“议点”,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时,教师应当重视生成性的板书,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支点”;而在复习和分析习题时,则应当把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提出“疑点”,进行思维碰撞。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后茶馆式”教学用不完整的形式成就着完整的教学。

第五篇:在Scratch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尝试与思考

在Scratch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尝试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新课程的改革中,Scratch软件的教学已经成为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软件因其图形化、模块化、可扩展等优点,吸引着小学生,受到他们的欢迎。因此,如何在Scratch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已变成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一、Scratch软件的特点

Scratch程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为八岁以上儿童设计开发的一套开源程序,通过Scratch语言儿童可以创造性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动画、游戏和交互性故事。Scratch语言的设计理念是“想象―编程―分享”,旨在让孩子通过Scratch来表达自己,帮助他们发展学习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如何在Scratch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基于以上Scratch软件的优点,它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更适合在小学阶段开展教学。那么,我们应如何在Scratch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在教学第24课《穿越迷宫》时,教材上的例子是分为四步,即设置起点、小猫行走(跟随鼠标)、障碍判断(碰到黑线)及成功穿越。笔者在进行中,先讲解了这个游戏的设计要求,学生由于对这种游戏比较熟悉,一听就懂。在第二个环节,笔者就没有具体布置要求,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有的学生就设计成小猫移动使用键盘↑↓← →键来控制,而不是鼠标跟随了。在第三个环节,笔者又引导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自行探究。有的学生就把书本上规定的碰到黑线后退改成返回起点,增加了游戏难度。还有的学生增加了香蕉皮、垃圾箱等角色,小猫碰到就代表游戏结束。个别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把没有学习的变量也引入到游戏中,给小猫三次游戏机会。这样的设计就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充分相信学生,适当引导学生把学习兴趣转化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忽视的。中国的孩子大多脑子聪明,知识渊博,但与国外的学生相比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应该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教给他们动手实践的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创造知识。在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也增加了机器人、物联网等模块,旨在重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由于缺乏配套资料、技术难度较高、配件价格昂贵等原因,开展效果并不理想。

在Scratch教学中,我们利用S4A软件(Scratch的升级程序,并且在不断更新中),通过与Arduino主板的连接,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教学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网上有许多配套的Arduino主板与传感器可以购买,而且价格便宜、质量可靠、购买方便。如我们可以利用孩子自由创作好的图画,在图画正面插入一些LED灯珠,作为点缀和装饰,在背面用铜箔做好导电布线,然后在S4A程序中连接好Arduino主板,设置好连接端口,通过控制语句让端口开关来通电、断电,从而控制图画上LED灯珠的亮与灭。在这一任务中,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制作LED电路、连接Arduino主板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各种实用的小作品,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一遇到问题就慌了,只想到找老师解决,而不是自己动脑思考或者看书和求助同学,长期这样下去学生自身还是不能得到该有的锻炼,此时小组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在Scratch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里举行主题创作大赛。以小组形式参加,每组四个人左右,小组之间分工明确,积极参与,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可以以小组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平时就培养学生的这种小组合作意识。在比赛的时候,从作品的设计、程序操作、调试、作品展示等不同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角色,通过这样的相互合作来完成。

Scratch编程语言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用它学习编程摆脱了程序设计复杂的语法和程序调用枯燥的格式,积木式的指令让其抽象程度大大减少,让程序设计变得十分有趣。基于体验学习的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方式锻炼了学习者设计的思维和能力,对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有重要意义。

编辑 鲁翠红

下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与思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尝试与思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 湖润镇中心小学丁岚 摘要:文章引用了严元璋、钱梦龙、孔子等教育家的话对什么是“主体”进行了阐述。还有笔者结合教育......

    尝试品读与感悟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尝试品读与感悟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品读是以主体发展思想为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感悟语言,提高语文整......

    尝试品读与感悟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尝试品读与感悟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犁川教学区 上犁川小学 时花瓶阅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解读......

    运用尝试教学理论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园丁学校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运用尝试教学理论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课题研究背景: 1、实施新课程的要......

    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以《网上交个好朋友》教学设计为例 郑雷 指导教师 李伟问题与思索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实习教师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反思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反思 内容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进入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如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激......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在物理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尝试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在物理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尝试 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懂难学,思想负担较重,怎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三点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改革考试......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尝试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尝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教育专家埃德加·富尔在其著作《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未来世界的文盲不再是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