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学校及社会的重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中学德育工作“重中之重”。
为了维护和保持初中生心理健康,使初中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的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我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时间:2010年4月----5月
三、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本次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
四、调查结果
通过对实验中学初三835名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30.93%,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数占16%以上。
五、原因分析
(一)学习压力过大
初中阶段的思维比小学要求明显提高,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再加上学生面临繁重的作业、考试等压力,容易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再加上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倾注了过多的期望,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制定过高的标准,给学生过多的压力,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抑郁。
(二)家庭环境的制约
由于当代初中生均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制约,在内心和情感上比较孤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便广存于他们之中;同时,很多学生家长更多地把精力倾注于单位工作、做生意或打工挣钱等方面,即使是关心照顾也只是简单停留在对子女的吃穿住行上,至于对子女的思想、感情上的沟通根本无暇顾及,彼此之间缺乏相互的交流和融合。
(三)不良的教育方式
初中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想事事依赖别人,总希望老师和家长为其树立独立的人格,但由于他们的意志缺乏自制、思维简单、情感不稳,使家长和老师又不足以把他们当成人看待。这一矛盾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增强了他们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通过反抗、敌对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坚强。
三、如何正确疏导初中生心理
(一)实施情感教育,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1、尊重学生
初中时期学生尚未完全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非常在意他人,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的态度显得极为重要。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对学生的缺点没有耐心,动辄挖苦嘲讽,甚至打骂体罚,这会使学生受到极大地心理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崩溃,从此,“破罐子破摔”。因此,尊重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备的修养。
2、理解学生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初中生的问题,想方设法的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当遇到学生不正当需要时,应善于引导,加以控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信赖教师,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从而有利于实现班级管理,实现教育的目的。
3、激励学生进步
教师应发自内心的关心、尊重、爱护、信任学生,这会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热情。尤其是那些不太优秀的“问题学生”,教师更应倾注更多的爱。
(二)掌握初中生的心理,进行科学的教育和管理
1、掌握初中生的过渡性心理
学生在初中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较差,进入初中后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身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掌握初中生的封闭性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封闭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愿意将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结论,那常常容易发生错误。所以,这就为教师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此外,学生尊敬老师,是理所应当的。但如果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师生间势必产生的距离。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
3、掌握初中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衣食无忧。在他们的头脑中,个人利益至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恩威并举”,既可以打击他们因娇生惯养而蓄积的嚣张气焰,又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但是,事后教师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和这些学生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并适当的安慰他们,即“打一打,揉一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达到教育的目的。
4、掌握初中生摇摆性心理
初中生希望被人重视,把他们当做成年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他们思想单纯,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但在他们心中,正确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初中生自尊心、自信心在增强,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个性敏感、争强好斗,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发生在初中生身上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今天,他们可能因为心血来潮学习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将学习抛到九霄云外„„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时时为他们提醒,帮助他们在不断地摇摆中选择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5、掌握初中生善于模仿的心理
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着教师的言行,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去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就是学生的标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并且要做好。长此以往,能起到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构建符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四结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辅导与心理矫正相结合;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2、拓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长期与学生朝夕相处,因此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走好青春期的第一步,是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下,在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把初中生培养成为健康明朗、自尊自强、和谐友爱、积极向上、宽容豁达的可塑之才,让他们微笑着面对青春和未来。
第二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学校及社会的重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中学德育工作“重中之重”。
为了维护和保持初中生心理健康,使初中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的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我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时间:2010年3月15----4月15日
三、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本次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
四、调查结果
通过对实验中学初三835名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30.93%,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人数占16%以上。
五、原因分析
(一)学习压力过大
初中阶段的思维比小学要求明显提高,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再加上学生面临繁重的作业、考试等压力,容易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再加上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倾注了过多的期望,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制定过高的标准,给学生过多的压力,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抑郁。
(二)家庭环境的制约
由于当代初中生均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制约,在内心和情感上比较孤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便广存于他们之中;同时,很多学生家长更多地把精力倾注于单位工作、做生意或打工挣钱等方面,即使是关心照顾也只是简单停留在对子女的吃穿住行上,至于对子女的思想、感情上的沟通根本无暇顾及,彼此之间缺乏相互的交流和融合。
(三)不良的教育方式
初中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想事事依赖别人,总希望老师和家长为其树立独立的人格,但由于他们的意志缺乏自制、思维简单、情感不稳,使家长和老师又不足以把他们当成人看待。这一矛盾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增强了他们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通过反抗、敌对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坚强。
六、对策及建议
(一)实施情感教育,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1、学会尊重学生
初中时期学生尚未完全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非常在意他人,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的态度显得极为重要。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对学生的缺点没有耐心,动辄挖苦嘲讽,甚至打骂体罚,这会使学生受到极大地心理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崩溃,从此,“破罐子破摔”。因此,尊重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备的修养。
2、善于理解学生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初中生的问题,想方设法的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当遇到学生不正当需要时,应善于引导,加以控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信赖教师,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从而有利于实现班级管理,实现教育的目的。
3、适时激励学生
教师应发自内心的关心、尊重、爱护、信任学生,这会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热情。尤其是那些不太优秀的“问题学生”,教师更应倾注更多的爱。
(二)掌握初中生的心理,进行科学的教育和管理
1、初中生过渡性心理的掌握
学生在初中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较差,进入初中后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身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初中生的封闭性心理的掌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封闭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愿意将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结论,那常常容易发生错误。所以,这就为教师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此外,学生尊敬老师,是理所应当的。但如果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师生间势必产生的距离。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
3、初中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的掌握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衣食无忧。在他们的头脑中,个人利益至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恩威并举”,既可以打击他们因娇生惯养而蓄积的嚣张气焰,又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但是,事后教师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和这些学生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并适当的安慰他们,即“打一打,揉一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达到教育的目的。
4、初中生摇摆性心理的掌握
初中生希望被人重视,把他们当做成年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他们思想单纯,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但在他们心中,正确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初中生自尊心、自信心在增强,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个性敏感、争强好斗,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发生在初中生身上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今天,他们可能因为心血来潮学习到深夜;明天,就可能将学习抛到九霄云外„„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时时为他们提醒,帮助他们在不断地摇摆中选择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5、初中生善于模仿的心理掌握
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着教师的言行,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去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就是学生的标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并且要做好。长此以往,能起到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构建符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四结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辅导与心理矫正相结合;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2、拓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长期与学生朝夕相处,因此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走好青春期的第一步,是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下,在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把初中生培养成为健康明朗、自尊自强、和谐友爱、积极向上、宽容豁达的可塑之才,让他们微笑着面对青春和未来。
第三篇:初中生现状调查报告2010.12.22
初中生现状调查报告
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对中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初中生的学习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调查现状:
1.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很少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
2.学生多用好烦、太沉重、好辛苦、郁闷等字眼来形容心理压力,这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了。
3.多数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少数的学生害怕学习。值得注重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
4.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
二、造成原因:
1.考试和成绩
(1)当谈到考试时,很多的学生的反应是:紧张、害怕、厌烦、讨厌、想逃避等消极情绪,少数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平常心。考试时适当的紧张是有益和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于紧张或害怕等情绪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树立自信心。其中后者大多数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2)考试结束后,多数的学生认为最关心的是成绩,认为最不想知道的是成绩排名。成绩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学生对于成绩的关心和获得高分的愿望自然十分强烈,却畏惧成绩排名。成绩排名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是激励与肯定,同时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否则,被师长视为
不正常;而成绩排名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击败,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责备,背上沉重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
2.学习习惯
调查显示,“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与学生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即“面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成绩从高到低的学生分别选择“独立钻研”“等待老师讲”和“参看答案”。此外,学生成绩的差异与其课后自主完成作业和课后阶段复习的质量显著相关。
目前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不明白预习功课的重要性,他们不阅读课外读物或报纸,他们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不停地抄写和计算。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感到苦恼、无助,带来心理压力。
3.科目增加、作业量大。
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而中学,初一就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等学科,初二将增加物理,初三还将增加化学,而且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进度加快,猛增的学习量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熟悉,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自己感爱好的目标。但是,多数学生反映音体美课程的开设不正常,成为“耍课”,很喜欢这些科目,但是没有学到很多东西。
每天都有作业,每科布置作业30分钟,晚上写作业就得到10点钟,几乎天天如此,经调查家庭作业,多数的同学能准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很多,多数的同学认为作业形式单一,对作业内容不感兴趣。
4.生活习惯
运动娱乐很缺乏,更多的中学生“晚睡早起”,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越发不足;“运动习惯”统计中,超过半数的小学生每周坚持体育锻炼,而中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明显短缺。绝大多数的学生以看电视、听歌打发业余时间。中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繁重课业占据睡眠时间,同时也存在部分中学生用上网打游戏挤占睡眠时间。
5.人际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孩子的实际差距太大;父母平时对孩子过问很少,一旦出问题却沉不住气,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方法对待;父母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以家长权威压服孩子;父母爱将孩子与他人比较。41%的学生认为这些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继而带来心理压力,59%的学生则认为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会给初中生带来心理压力,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为此深感烦恼。
相对而言,多数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而老师的批评、老师不公平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学生心理压力。
6.家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
(1)父母离异或突然死亡,父母经常争吵,父母性格不良,经济困难等家庭变化和不良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2)学生是基本认同并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行为中形成个性的张扬与学校制度的冲突,造成心理压力。
7.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是在全校4-6年级个教30学班进行的.共随机抽取发出了问卷 1000 同学, 共收回问卷1000份,效度量表检出无效问卷31份,其它情况废卷 2份.因此有效问卷为 997份。
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个测试量表,该问卷共 100 个项目,含 8 个内容量表和 1 个效度量表。八个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由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量表总分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根据各分量表统计结果,可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焦虑倾向的标准分即由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而成,以此来衡量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共分三个等级:分数在 1 — 49 分之间为心理健康;在 50 — 59 分之间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心理问题倾向;在 60 分以上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及早咨询或治疗。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利用4-6年级各班第七节课的时间,以班级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在学校微机室用电子表格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运用电子表格操作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年级
有效问卷
心 理 健 康
心 理 状 态 欠 佳
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60以上)
心理问题学生合计(50以上)
无效问卷
四年级
299
279
520
五年级
300
285
215
六年级
397
376
1合计
996
940
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测量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共 940人,占有效问卷的94.3%,心理状态欠佳的学生共 43人(总焦虑分≥50),.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13人(总焦虑分≥60),以上二项合计 56人,其中,男41人,女15人。
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国小学生各类 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 陈永胜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 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等.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所估出的小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但每个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尽一致,或者 说每个研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但仍可得出两点结论:
1.就小学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其总焦虑分≥50的占8.78%的那部分小 学生,也包括虽然总焦虑分<50,但在个别内容量表上却显示出某一方面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我们既要对这8.78%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内容量表上的分布与走向及成因探讨
本次测验中,在八个内容量表上分别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分布如下表:
年级(4—6)
学习焦虑检出数23检出率2.3%
孤独倾向检出数10检出率1%
过敏倾向检出数5检出率0.5%
身体症状检出数7检出率0.7%
恐怖倾向检出数3检出率0.3%
冲动倾向检出数40检出率2.0%
对人焦虑检出数6检出率0.6%
自责倾向检出数5检出率0.5%
小学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表(有效997人)内容量表统计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其严重者的分布依次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等方面。、学习焦虑
该项内容量表在 4-6年级小学中共检出79人,检出率为 7.9%。整体来看,我校小学生学习焦虑水平偏高。学习焦虑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有学习焦虑的学生70%以上伴有头痛、心慌、胸闷现象,严重的经常出现精神恍惚、失眠、头晕等疾病症状。他们害怕学习,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对学习有厌烦心理而不愿意去学习,一旦遭到困难就会放弃。而且焦虑的形成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产生心理障碍,这种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健康心理的形成。、自责倾向
现在的城市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由于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分照料,容易使他们形成依赖性强, 缺乏独立性的性格,特别是随着留守儿童在我校的逐年增加,隔代教育导致的依赖性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的情况普遍存在.父母娇生惯养、爷爷奶奶的过分保护、照料,促进了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现象太多出现,从而提高了凡事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差等心理问题形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和教师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留下较多的遗憾。
3、冲动倾向
冲动倾向总检出 40人,检出率为4.0 %,列第一位。主要是我校男生较多,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同学之间有点小矛盾就用拳头解决。
几点建议
(一)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家庭和睦、父母有修养,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的不健康心理.具体实施可通过强化学校的家长父母学校的指导,向家长宣传如果对子女的溺爱、娇宠、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分严厉等,都会使子女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家长们本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理念,;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来关注自己的孩子。才会使孩子们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每个学校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室,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并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积极组织心理普查、心理测量、团体活动等灵活多样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加强关注,配合专业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第五篇:初中生校外补课现状调查报告
初中生校外补课现状调查报告
最近二十年的范围内,补习教育已成为非常庞大的产业,它与正规教育体系相伴而生,这一产业消耗了大量资金,占用了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对于这样一个体系,学生、家长对它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它满足了学生和家长不同类型的需要,这是他们自愿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在“补习”教育问题上像是陷入了“囚徒困境”:不满于这样的选择却又“欲罢不能”。为了进一步了解现在中学生的校外补课现状,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形成此报告。
一、校外补课的原因
有偿补课尽管备受争议,但我认为始作俑者却并非是教 师,补课市场的壮大可以说与家长的关系更为密切。一开始是一两个家长要求补课,然后送钱送物,久而久之,教师们发现了这一生财之道,于是出现了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粗讲,课下细讲的奇怪现象。我的弟弟说过这样一件事:老师上课先问,有多少学生学过这篇课文了,只要有多半人都举手了,那这篇课文就一带而过。如此一来,那些没有补课、没有学过的学生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怎么办?不想补课也得补,别人都补,你不补,就只能被落在后面,如此一来,形成了一个补课的恶性循环。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知道有偿补课不对,他们也不愿意花更多钱去补课,可是每一个家长又都免不了让孩子补课。
说来说去,补课的最大动因是来自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和现行教育体制的残酷,虽然我们高喊素质教育,但透过有偿补课,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依然处于应试教育的漩涡之中。
二、校外补课的方式及费用
对于补习教育,它的主要形式有:(1)校外补习教育。
以“一对一”教育、“尖子生”教育为特点,对正规教育体系的教学科目进行竞争性、补偿性的教育。(2)兴趣和特长教育。适应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如某些技术学科、艺术和体育项目,习得特殊的技能,培养独特的兴趣。(3)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教育。对无法靠自己努力克服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干预其学习方法,对个体的学习行为进行改造。
那么,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体系,其费用如何呢?举个例子,我的弟弟是一名中学生,他也在用课余时间在补习,他补习的科目是英语,补一个小时是30元,周六日每天补习两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得用500元,再加上寒暑假的补习费用,一年下来得接近一万块钱,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我家是这样,全国有多少学生都在补课,所以,费用之庞大可想而知。
其实,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不断落实,家庭教育支出中学校所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小,而对校外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成为了主要部分。
三、校外补习对学生的影响
校外补习尽管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他们的校外生活影响很大。有些学生甚至害怕放学的铃声,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走出校园后还得赶往补习班继续学习。对他们来说,双休日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过得比他们在学校还累。每天高强度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产生疲劳感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还会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
过多的补习时间还使学生和家长、同伴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但不可否认,这从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放学后过多地在大街上闲逛、结识不良朋友、染上不良习惯,所以,对很多家长来说,补习班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
四、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校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其积极的一面:学校教育作为正规教育体系,尽管朝着多样化方向努力,但并不能满足所有要求,所以,校外补习在一定程度上与正规教育体系互为补充,在结构和功能上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义务教育以班级授课制和基准化为根本特征它可能忽视了学习困难和超长学生的存在,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即使想照顾他们的学习水平,也难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于是校外补习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弥补了这一不足。
其消极的一面:教师为了迫使学生加入补课的队伍中,故意在正常的学校课堂对讲课的内容有所保留,将精髓留在“私塾”上讲,所以,校外补习使班级上课质量有一定的下降,从而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质量。
五、校外补习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