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论文

时间:2019-05-13 20:0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论文》。

第一篇:我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论文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苏兴荣邮政编码:448000

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付出得相当多相当多,学生的感觉仍然是很茫然。细想起来吧,原因有几点:教材编得虽好,但指导性不太强;作业虽没少做,但落实不太好;预设方法科学,素质却跟不上;汉语作用大,学习中却不受重视。具体看有如下四个困惑:

一、教材与知识体系的脱离。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文化底蕴丰富,名家名篇不计其数。初中教材,已有了一定深度。初中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培养语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又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大大提高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各册是侧重内容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广泛阅读,感知古今中外英雄人物,领悟作者各种写作意图,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教材对知识点的安排不充分,若教师课内不补充讲解,学生应考也好,培养能力也好,提高成绩都是很慢的。况且,还有少数课文,选择的角度虽很好,但不好教,也不好学,如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未选择的路》。教材的这种编排,让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不顺手,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既要注意教材,又要补充知识点,还要心中有学生。

二、作业与知识落实的矛盾。

教师要质量,学生求简便,市场上各种辅助资料一应俱全,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可能买回来一两本资料。一个星期下来,语文作业类型可以不重复,基础知识作业、作文周记作业、摘抄积累作业、背书听写作业等等,学生不做吧,老师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做吧,真是力不从心,忙于应付,根本没落实。有时,我反思自己,作业不能重复,应该精选题目。可备课组统一了,备教改导要检查的。唉,我困惑。说实话,学生做得头昏脑胀,心中却是一团乱麻。语文,那么广泛,学习一定要讲方法,先学技巧,再学范例,最后练习。作业主要做读记类、能力训练类、学习方法积累类,这样因材施教,学生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希望与学生现状的差距。

全国各地都在提倡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超前学习、异步学习等高效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倡导千真万确。学生能坚持四大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就可舒一口长气。因为这些方式联系到我们的学生身上,太难太难,这些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很小,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吃苦、不乐学、不善思,小学阶段不可能采用这些方式也没有采用这些方式教学。进入初中,一下子让他们丢掉老师这根“拐杖”,真有点难。我们希望学生个个成才,但由于学生的现状,我们总是放心不下。哪一天,我们的学生个个爱学习了,我们大胆放手,让他们飞得更高,我们何乐不为呢?

四、功用与社会导向的冲突。

工作中,汉语的使用、交流、功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多少风华正茂的学生,却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学外语方面。因为读名牌大学要外语高分,找工作要外语等级。社会这样导向,学生不得不这样做。其实,外语除了成为一道又一道的门槛外,在国内,又有多少功用呢?显然,汉语的功用是任何语言替代不了的。但事实让人担忧:有调查结论,全国有八成人认为汉语已存在应用危机了,名牌大学学生的汉语语法、文体格式、书写问题常常出错。有专家说,今天是汉语应用能力的危机,明天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

如此的矛盾,让语文教学的前景暗淡,让语文教师们困惑。为了美好未来,我要大声疾呼:学生们,一定要学好母语啊!

第二篇: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赵迎霞

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从事语文教学已经12年多了,在这十几年的教学中,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自己非常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颇多,现就自己的几点粗浅想法谈一下。

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并且怕学生记不住,反复的让学生写呀写,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感到了厌倦,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

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多媒体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己制作课件吧,时间有限,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不必做到课件上,做的太简单,又不被任可。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无话可说呢?

没有人否认学生对游戏的兴趣,也没有人否认学生的内心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同学、朋友、老师、家长会与他在生活中发生很多的事情,为什么在作文中却体现不出来?缺少情感体验?不善于表达?

语文教学的困惑之四: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有的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草草收场。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五: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如何备好课?如何备好学生?备课一定要字迹工整地书写在备课本上,而且是要写详案吗?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几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等。由于经验不足,以上有些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甚至有些只是一时之见,甚至有些语言表述也不甚流畅,恳切希望专家和在座语文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2010.1

第三篇: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方水中心学校

龚小琼

浮生若梦,红尘易老!一转眼,我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已工作了十二年。时间越长,困惑也就越多,简单整理一下,把最困扰我的几点罗列如下,偏激不当之处,还请张老师不要见责才好:

其一,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究竟在何方?回顾这十二年,我好像跟风学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洋思中学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以及现在搞得轰轰烈烈的尝试教学法。但现在,我却不知该怎么教,教什么了。我总是忙着跟随着专家的足迹,拾人牙慧,但却把自己给跟丢了。总觉着这几年我是不进反退了。

其二,语文教学该不该给其他科让路?从私心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我肯定想让学生多学点,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即使不怎么教,学生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现行的考试制度,似乎都说明语文就该少花点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数理化和英语,提高总成绩,顺利升学。但这样的话,很多要求就无法落实,很难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三,能否给老师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教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都很随意、盲目,这就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难如人意。

一直以来,我都把张老师当作一位宽厚的老师,所以趁此机会把我心中的困惑呈现给你,请原谅我的莽撞!

第四篇:当前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当前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栖霞市实验中学 刘云礼 听了汪家发教授的《初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深受启发和教育,现将没有听课前我的一些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1、新课程实施与现行教学条件的矛盾

新教材的化学知识寓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在教学中要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融入到对具体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为此教材中安排不少探究活动,及与生活生产联系的内容,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很好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而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例如:①教学资源匮乏,新教材中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和海水制碱,这两部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选取有代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困难。虽然我们的学生大都见过大海,具有感性认识,但生产流程、具体的操作方法,由于社会无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实地的考察和学习,我们也没有演示实验条件,在这两节教学中我们只能讲纯理论知识,用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理解,无法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教过程中老师也感到不顺畅,有一种囫囵吞枣,照猫画虎感觉,最后还是学生靠记忆来掌握这些知识,这对化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起的作用不大。

②实验资源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探究实验。虽然我校是一所县级重点学校,有两个比较标准的实验室,要想顺利地进行一次探究实验却比较困难。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班级人数多,平均有60人,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室内热闹非凡,增加老师的管理难度,再加上学生素质不同,同一实验,探究完成时间差较大,好不容易进行一次探究活动,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活动,往往是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再由于班级人数多,划分的小组多,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不到位,对学生情况掌握不全面,不能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因此得不到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二是班级多,同一年级有12个教学班,运行起来相当麻烦,对教学秩序有影响。三是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差,课上时间浪费严重,再一个是学生探究目的不明确,多数学生是好奇或看热闹,实验中只有少数人在进行,探究的人数和过程都不能保证全面,因而导致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这对老师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费时、费力、没有效果,也就不愿组织探究活动。

2、中考压力与新课程实施的矛盾

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中考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理论课学习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因而探究体验的时间只能缩短或割舍。由于化学课节数不多,但教学内容多且杂,现在的课程新教材表面上看越来越简单,学生拿到课本自己都能看懂,而实际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远多于教材,需要老师进行补充、总结、提练。实施新课程这些年来看,中考试题中单纯知识层面考查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考查,却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迫,而任务繁重,既要培养能力,又要掌握知识来应对中考,这对一线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题。

3、评价机制与新课程实施的矛盾

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但评价机制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新课程实施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方面是社会评价的影响,现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要升学率高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不管过程,只看结果。二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末位淘汰制,不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还是学校评价教师,都采用这种方式。这与领导、老师的切身利益都有息息相关,无论晋升职称、晋职、还是评先选优等主要是以升学率和教学成绩来考查,我想大家对这个问题也都有深刻的体会。而现行的这种评价机制,势必会对新课程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新课程实施的矛盾

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积极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由主导变为辅助。这一转变,让学生不适应,因为他们习惯于现成的东西(这主要与现在学生的家教和所处的时代有关,他们现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还挑挑捡捡),不能很好配合老师进行探究式教学。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没有生活经验,许多常识性的知识也无法与教师达成默契。二是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能让教师在课堂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处于盲目性和无针对性,收效不大。另外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如何以激情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懂得很多方面的知识,象环保治污、生物制药、航空航天、工业制造、冶铁炼钢、卫生营养、以及新领域方面等等,我们常常感到自身仅有的知识已经陈旧、老化,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难以起到“导航”作用。

第五篇: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语文教学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抨击,引起了行外行内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各种媒体发表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专家学者也为语文教学把了脉,而且开具了大量的药方。然而笔者仍觉言有未尽,愿将自己的困惑和浅见和盘托出,以就教于同仁。

笔者以为,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至少面临四大困惑:

其一,人们对“语文”这一概念和语文学科的有关术语缺乏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致使“语文教学”迄今未能进入科学的层次,这给教学带来巨大困惑。

众所周知,用“语文”这个词儿来指称我们所教的这门学科,大约已经有半个世纪历史了,在现代人中国人的生活中,“语文”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是不算低的。然而,我国现代两大权威性的百科全书——《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却都没有收录这个词条。我想,这绝不是用一时疏忽可以解释得通的。我们所能估计的理由只有两个:一是这个词太浅显易懂,根本不值得收录;二是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现在诠释起来还太难,因而暂时不便收录。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听说过叶圣陶先生那“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解说的。但是,更多的人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就这样说:“什么叫做语文?过去曾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语言文章’,有的说是‘语言文学’,有的说是‘语言文字’。”这里的分歧显而易见。

不过新旧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都是收录了这个词条的,但它们的解释却更令人困惑。这部词典收录有该词的两个义项:其一为“语言和文字”,所举例子为“~程度”;另一为“语言和文学”,所举例子为“中学~课本”。很显然,我们语文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义项①所指的“语言和文字”方面的能力,而我们的教材却用的是“语言和文学”这个义项,在这里,培养目标和所用教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我们姑且撇开“语言”二字不论,那“文学”和“文字”就是两个相去甚远的东西。试问,我们怎么用“文学”去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更何况这里的“语言”到底仅仅指口语,还是同时包括书面语,只怕一时也难以说个一清二楚。逻辑上如此混乱,很难说我们对“语文”的认识已经进入了科学层次,这样看来语文学科本体论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正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楚,所以编写教材时,总是先从内容上考虑,文章、文学、文字,都得兼顾着点,仅从目录上看,东拼西凑的痕迹就非常明显。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迄今为止,我们的语文教材,还没能形成一个严密的训练系统,现代也没有出现一套可以称为“经典”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也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比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都面临更多的困惑:哪些应该教给学生,哪些不该教给学生,不同的教师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是没有那本统一的教学参考书,对于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肯定会教出不同的花样来。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倒真正成了“创造性劳动”。不知道时贤们在责备现在的语文教师“离开了教参就没法教书”的时候,想到过这一点没有呢?也正因为这样,它还给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困惑。从目前状况看,语文教学的“真理”似乎并没有掌握在语文教学法专家们的手里,因为按照他们那套理论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语文教育名家的迄今为止寥若晨星。相反,像钱梦龙、魏书生、欧阳黛娜那样的一大批并未聆听过专家们教诲的奇才,却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在语文教学的天幕上熠熠生辉。在困惑中,人们开始坠入非理性的泥淖:一些老同志慨叹“语文是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教了”,一些新同志则公然宣称“语文教学是无权威的”,甚至连咱们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的编审周正逵先生也呼吁对语文教师不必太看重学历。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成果持保留态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探讨空前活跃,语文教学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好像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发表了大量论文。然而这些教学经验大多像淮南之橘,移植到异地就变成了“枳”。即便偶有成活了的,也很少出现大面积丰收的景象。同样是因为这样,语文教学效率才异常低下,目前的实际状况是,这个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耗费了学生2000余个学时的学科,还不得不借助什么“大语文”来救课堂教学之“穷”,这在各科中好像是绝无仅有的。(试问我们听说过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呼唤所谓“大数学”“大物理”“大化学”“大生物”之类东西吗?)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种情形的出现,不正说明我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远未进入科学的层次吗?

前段时间,人们在非议当前语文教学时常常以所谓“科学主义泛滥”相指责,语文教学真的是“科学主义泛滥”了吗?我看大可商榷。稍具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门称得上“科学”的学问,都必定有一整套内涵和外延都相当明确的专门术语。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相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楚的现象都严重得多。记得笔者当年在教师进修学校从事师资培训的时候,一位小学教师问“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笔者查阅了不少辞典,也无法从内涵和外延上给人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其实只要留心一下我们所用的语文教材和那铺天盖地的语文学习指导书,对于同一个知识,不同的著作竟然用着迥然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语文考试固然没有必要在概念上纠缠,但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恐怕还是要涉及到诸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之类概念。可是现状却是,语文学科迄今没有一套内涵外延都很明确的科学术语,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各说各的。而中学语文教学又不像大学语文教学那样谁教谁出题,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统考时,师生都捏着一把汗。教学成绩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半靠努力,一半靠运气。实际上每年都有这样的情况:平时学得好的学生,不一定考得好;而平时学得差的学生,有时却爆出冷门。这绝不只是一个“临场发挥”好坏的问题。因而大学的老师可以毫不客气的指责中学老师教得太死,而中学老师却困惑于怎样才能教得“更”死。现实如此,论者是否想过:我们所说的语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到底还有多远?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究竟有多少科学的成分?如果我们的认识连科学的层面都还没有进入,那“科学主义泛滥”又从何说起呢!

其二,语文界片面地理解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过高地估计了语文教学对于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损害了语文自身的健康。

诚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很密切,但密切并非等同。在学术界,语言和思维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虽然至今未见定论,但是倾向性的认识还是有的,那就是:语言从属于思维,不能先于思维而发展;语言决定不了思维,只对人的某些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更何况语言和语文也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由此看来,语言训练和语文教学对于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恐怕比我们预料的要小得多。再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是整个教育的任务,当然语文教育界也责无旁贷。但是语文毕竟只是学校众多课程里面的一个科目,对于整个思维发展工程来说,它所能贡献的份额非常有限。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打个比方吧,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的奋斗目标,但是共产主义大厦要靠“全人类”的努力才能建成。如果某人以为建设共产主义只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便一天24小时没日没夜地工作。其结果必然是不仅共产主义大厦不能建成,还会损害了他自身的健康。到头来,他连原本能够做好的本职工作也做不好了。语文教育也是这样。如果语文学科想不自量力地去包揽思维训练这项工程,或者承揽过多的思维训练任务,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使语文自身受到损害。多少年来我们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对课文往往逐层逐段地分析,最后还要整理出一个相当规范的连我们自己看了都很得意的结构示意图;我们的考试也在往这条路上导向,每次总免不了要出一点划分文章层次段落方面的题目,弄得学生稀里糊涂的做,教师莫名其妙地讲。目前看来,学生非但没有结出思维的硕果,反而连句子也造不通顺,汉字也写不正确,甚至不少人连课文也不会朗读了;至于书写潦草,卷面污秽,背不得名篇,说不来普通话的现象,更是相当普遍。

其三,语文界庸俗地理解了“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致使语文丧失了它应有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不是为了自身而存在,而是为了它的服务对象而存在。这正如一个人,根本不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活着,而仅仅是为了他人而活着。这对于群体来说,也许堪称高尚,然而对于他自己这一生命个体来说,又未尝不是悲剧。语言诚然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但这个工具必须在它自己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为别人服好务。如果语言本身都还体弱多病,那么当务之急应该是“强身固本”,而不是“见义勇为”。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总是一味地去迎合别人,而丧失了自我。受其影响,编写教材时,编者们不得不考虑别科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尽量把教材编写成一部“百科全书”。而教材中那大量的说明文、应用文和一部分议论文,语言干瘪,索然寡味,大大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笔者曾经对三届学生作过问卷调查,90%的学生对这些文章不感兴趣或不甚感兴趣,有的甚至极为反感;而教师们在教授这些文章时,即便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竭尽条分缕析之能事,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同一个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并没有花费多大气力,学生却学得兴味盎然,生动活泼。可以这样说,语文课沦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类教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原因,历年高考命题,总要煞费苦心地去编制一些“非语文”的题目,尤其是那些艰深晦涩的说明文,弄得考生焦头烂额,看得作家们也晕头转向,这就难怪人家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会怀疑我们的命题者是“语文出身”。试想,一个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极少有或者毫无兴趣,教师又凭什么奢望人家喜爱你所教的学科?用什么力量去感召人家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习惯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倒很赞成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的观点,在中小学,学生应该以学习记叙性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为主,将其他文体放到大学及其以后工作中去学习。事实上,这无论从语言训练,还是从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角度去思考,都是不无道理的。也正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太注重功利性,所以一旦政治风云发生变幻,世间出现风吹草动,语文往往首当其冲,率先蒙难。就算没有发生政治变故,在学校里,其他学科上不去时,也往往到语文上面来找原因。既然大家都这样看重语文,语文在学校该倍受重视了吧。然而语文学科的生存空间并未因此而扩大,语文教学的生态环境却日趋恶化,在不少学校,语文实际上已经沦落为二类学科了,这一前景确实堪忧。其四,作文教学上狭隘地强调“写真实”和“思想健康”,不仅严重脱离当前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的作文,仅仅是一种练习而已,它不同于成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行为,因而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把这两者等同起来看待。比如说我们不能因为某学生的作文不“真实”,思想欠“健康”,就断言其人品一定不好,将来会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这里面情况可能很复杂:有的是为了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说假话”只不过是一时的逢场作戏罢了;有的是生活积累不够,实在找不到真实例子,不得不瞎编胡造,敷衍成篇;有的原因可能就更加复杂。1998年高考中,部分学生的作文出现虚假,一下子惹得舆论大哗,各种媒体群起而攻;更有甚者,据媒体报道,某某教师看了自己孩子的作文,竟然至于休克。其实,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人也不妨内省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过和说着多少不得不说的假话,做过和做着多少违心的事情。如果都像那位家长一样,只怕我们已经死过多少回了。其实,学生作文不说真话,我们教师本身也有一定的责任:在每次考试前,为了让学生得一个好分数,给校方和家长一个好交代,顺便也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我们不是反复提醒学生这不要写,那不要写,唯恐学生的作文触及“敏感区域”而丢分吗?我们中的不少人不是曾经残忍地给那些说的虽是真话,而不合所谓“思想健康”要求的文章判过“死刑”吗?社会生活如此,学校生活亦如此,处于这种尴尬境地,孩子们会说真话、能说真话吗?笔者在这里大放厥词,也绝对没有故作惊人语以期哗众取宠的意思,而是想说明:对学生作文中的“说假话”,要多几分宽容,少一点指责;如果要学生写“真实”,必须先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校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

话又说回来,有了可以说真话的环境,作文就一定要篇篇写真实吗?我以为还不一定。现在不是时新创新能力的培养吗?而狭隘地强调写真实,恰恰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所谓“真实”,换句话说,就是客观存在。而客观存在总是以过去为指归的。这同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恰好是南辕北辙的。所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引导学生作文时,也不能把“写真实”理解得太狭隘,并用它去束缚学生手脚;相反倒要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方面独有的优势,争取在创新教育这一片天地里有所作为,其实,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2000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就向我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至于对所谓“思想健康”的看法,笔者就不想赘述了。

当然,语文教学的困惑,远远不止这些,笔者只是抛砖引玉罢了。

面对这众多困惑,语文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语音的训练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加强普通话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毕业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听、说、读、写,而不是一开口就像未经严格训练的鄙人一样“呕哑嘲哳难为听”。所以,笔者认为,近年来高考不考语音,至少是一个导向上的失误。二是要高度重视语汇的积累。学生不善于表达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汇积累不够,写文章时翻来复去就那几个可怜的词儿,哪里还谈得上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呢?其实前几年高考考名句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没必要把题目出得太偏太怪罢了。

三是要高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里不说语法而说语感,是有意突出母语语法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母语语法的学习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理论,而在于通过对优秀的经典作品的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领悟什么样的句子合乎规范,什么样的句子不合乎规范,并进而凭直觉造出合乎规范的句子来,而不一定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

四是通过大量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提高思维水平。从理论上讲,既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语言这个“产品”的拆卸和组装来逐步学会语言的构造规律,并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从而达到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学作品因其独特的表情达意功能和创作时的精研细磨而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训练材料之首选。

五是认真进行汉字教学。汉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载体,书写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能否正确表情达意,这一点,连日本和韩国都已经注意到了。所以从小学开始就一刻也不能放松这方面的训练:笔顺、笔画,部首、部位,读音、意义,音义辨析,甚至基本的书法技巧等等都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说实话,一个别字满篇,错字满口,书写潦草的人,无论其头脑如何聪明、口齿怎样伶俐,都很难说其语言水平很高,语文素养良好。

六是教材的编写要以语文因素作为选文的第一原则。当然,以语文因素为第一原则,并非不兼顾思想因素。只是不能像现在这样让大量的既不宜于朗读,也不宜于背诵,甚至败坏学生胃口,妨碍语感形成的篇什充斥其中。在内容题材上,也没有必要为了充当别人的工具而跟在其他学科后面亦步亦趋。要争取编出一套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可以使用若干代人的经典教材,而不能如现在这样用不了几年又得随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另起炉灶,从头来过。

七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整理语言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进行艰苦的积累,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教师要教学生利用语言记录本收集精彩新鲜的词语和句子,剪贴报纸杂志上面的精彩文章。与此同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与别人交谈或听别说话时有意识地学习别人好的语言。并且要养成自觉而熟练使用常见语文工具书的习惯,通过查字典辞典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八是关注社会人生,积极参与生活。社会是一部硕大的百科全书,语言的活水就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古人在强调“读万卷书”的同时,也重视“行万里路”。《红楼梦》中就说得更明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乃至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刺激人的感官,才会使创作主体心旌摇荡,从而产生作文的冲动。一个信道闭塞,麻木不仁的人,是断然写不出好文章的。

九是改进作文教学,激发作文热情。当前的作文教学,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堕入了“应试八股”的泥淖,那种“开头要写孔繁森,反面对比王宝森,第三联系钱学森,最后落实中学生”的套路,就是这种“应试八股”的典型例子。因为受“写真实”的影响,不少学生已经怯于动笔,即使在老师的威压下勉强写出的文章,也是语言干巴,像个瘪三,不堪卒读。再加上我们片面理解“思想健康”这一要求,学生实际上已经处于“假话不能说,真话不敢说”的尴尬境地。因为受“狭隘工具论”的影响,作文的命题总是受制于某种功利目标,而与学生生活阅历严重脱节。老师喜欢出的题目,常常不是学生喜欢写的,结果使得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沦为整个语文教学中效率最为低下、各界最不满意的一个板块。如果作文教学要想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走出上面的误区,鼓励学生放心大胆地写出他们想写的、具有其鲜明个性特色的文章,即便这些文章内容不够真实,思想不够健康,形式不够规范,也大可不必惊诧。

十是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笔者曾经把语文习惯切分为56个细目,这里仅就“培养学生做笔记习惯”一项略作说明。据笔者观察,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至少有三怕:除了怕作文,怕朗读和背诵外,就是怕做笔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应该有必要的笔记。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生难字和多音字写在书的什么地方,词语解释记录在什么地方,教材中出现的成语用什么符号标明,段落层次怎样编号,中心句、关键句用什么笔勾画、怎样勾画,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特殊句式怎样标明,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在何处,等等。只要交代明确,长期监督,学生必会形成习惯,受益终身。到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面貌也许会有所改观。

当然,语文教学的最终出路,还在于人们真正获得了对语文及其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并且按照它的规律去办事,不过这一天可能为时尚远。

下载我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论文

    转眼间,我市初中全面推广使用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新教材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为此,我把自......

    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教学反思

    我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十年,教学语文十年,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欢乐。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这些基层的教师对语文课改还有一些困惑。 1、时间不够用。......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碱滩镇太平小学 吴金华 在送走一个毕业班后,这学期我接受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可是,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和听到其他老师的反应,北师大语文教材的......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第四实验小学 李元元 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刚接手一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孩子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在教学的同时有了一些困惑。 1、在教学中,......

    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人们的这个认识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都受他的影响。忽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教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对语文教学的......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说到审美教育,人们就会联想到音乐、美术课程,其实,语文和审美教育,尤其是语文课程中文学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