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整合优化
摘要: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大力推进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就其实质来说,多媒体教学正是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整合优化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对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优化的思考越成熟、探究越深入,对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作用就越明显。因此,现代意义的高中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就必须注意注重对二者整合优化的把握。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列举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优化五大注意方面,对高中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和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堂 整合优化
自从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功不可没。在教学手段上,它改变了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呈现出因信息技术的参与而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兴趣激发上,它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直观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在教学情景上,由于声音、图形、图画、动画、视频等媒体因素的参与配合,它便于直捷地“设境入情”,营造热烈融洽的探究氛围;在教学效果上,它能化抽象干巴生硬为具体形象生动,有效地提高课堂容量。正因为这样,广大同仁们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探究不断深入,对二者整合的讨论更加丰富多元,这也凸显出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更加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构建体系,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结合笔者本人语文多媒体教学心得,借鉴其他同仁多媒体教学经验,我个人以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机整合需要注意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要特别注意不同文本(课文)的具体特点。
有的文本(课文)本身就便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比如写景状物、长于表现深邃蕴藉意境的散文、诗词,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赋》、李煜《虞美人》等就是。笔者曾经使用过一个别人制作的《长亭送别》(《西厢记》)节选)课件,在课堂一开始,该课件就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导入,并配以抑扬动听的曲词唱腔,伴以湛湛青碧的秋色长空、缤纷绚烂的飘飞黄叶,异常清新地渲染出一个开阔苍劲又蕴含悲凉的意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攫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迅速融入了学习情境。与此相反,有的文章根本就不适合或者不需要用多媒体上课,比如以说理见长的论说文如鲁迅的《拿来主义》,非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既浪费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就一定比预期好。
二、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
语文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是语言习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贯彻完成必须要经由学生的语言实践。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经过教师的
1传授来完成的,而是以学生主体为中心、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本解读是一切语文课型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在语文课的多媒体教学中,文本解读被相当一部分教师轻视甚至忽视。有的教师课件做的很精致,但上课时只是按程序拨点鼠标,把幻灯片一张一张的放过去,使整个上课过程成了幻灯片不断变换的过程,使课堂呈现出机械僵化的“一问一答一显示”模式;虽然也可能有学生“解读”文本的活动,但只是象征性的让学生“浏览”一遍,就拿一些甚至是教师也需要反复精读数遍才能解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问题虽然也解答了,但答来答去似乎和教师的“理想答案”总有一定差距„„无怪乎有的教师撰文说那简直和“拉洋片”无异①。
另外,从多媒体介质和语言文字的区别来说,多媒体媒介自有其优点,文字难以企及。然而就从媒介的张力弹性这一点来说,多媒体恐怕永远也比不上文字。文字尤其是文学语言,究其实质乃是一门想像和虚构的艺术,它诉诸人的感受是不确定的、动态的从而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它呈现给人的解读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多媒体“文本”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确定的、静态的、单一的情状,因而它的解读方式是唯一的排它的。如果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读图”的训练而忽略了他们对文本本身的解读,长此以往,其后果必将是学生想像力的贫乏和思维灵感的干涸,必然是母语教学的失败。为此,语文教育教学大家钱梦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近年来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种运用必须有助于学生对
③ 文本的阅读和对民族语言的学习,而不是相反。”
再者,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阅读——文本解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精神旅行,每个个体的阅读体验都可能会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其他课型相比,多媒体课因为受演示空间的特殊限制,特别容易出现把教师的结论强加给学生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整合课程资源,使课堂重点与难点突出。
对于一节完整的阅读课,可能要考虑到作者介绍、背景了解、字词积累、课文赏析、重难点突破、学习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达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但是,如果分不清主次,搞不清重难点,每节课都要运用多媒体呈现各个环节,看起来课件内容丰富,容量很大,实际上必然冲淡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盲目被动而最终失去目标的真正意义。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说明,语文课程资源包含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抓住主要的几个目标,重新整合课程资源,⑤④②
深入挖掘,做精做细,将更加符合高中生求真务实的思维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这一篇当代散文时,字词积累、作者介绍等环节没有必要通过多媒体去呈现,浅易的识记知识甚至不必在课堂上占用时间,预习指导时即可一带而过。多媒体呈现的重点是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梳理。如果利用多媒体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及生命的认识时,介绍大家熟悉的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邰丽华的事迹,展示其《千手观音》视频片段,用邰丽华的事迹来对比理解作者史铁生,能够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生命意识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和探讨。这样,既对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作了充分的印证与强化,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感受与探究并存。
语文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音乐、动画、影视以及语言文字等,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但是,感受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看,从情景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只是整个课堂学习的一小部分;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从教学情境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又要使学生从感受和体验中探究出更深刻的东西。
新课标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既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种情境、积累个性体验,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位老师在教学《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时,先用图片展示、配乐朗诵来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思想的深刻、人格的魅力。在简单的梳理课文内容后,设置了自主质疑、合作探讨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合作探究见解,最后得出一个形成性结论,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五、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必须使最新的技术因素和其他投影、录音等传统媒体相配合,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对一些古文的学习,当我们只需要把有关背景资料或作者简单地介绍一下时,使用胶片投影就足够了。例如笔者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就曾经只用了一张绘制了形势图的胶片,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清晰地勾勒了秦、晋分地驻扎而又联合围郑的形势,教学反响同样良好。
总之,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正大力推进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需要兼顾到语文学科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各自特点,并力争使二者的融合达到课堂教学效
果的最优化。
引文注释
①见《<想起了“拉洋片”>——听语文公开课有感》,葛慎之文,《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
②③均引自钱梦龙在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第八届年会上的讲话《为语文教学“招魂”》
④⑤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第6期
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第二篇:论高中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论高中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霸州一中语文组
杨国艳
【摘要】:语文本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高中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字】: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结合 提高兴趣
语文本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而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如果学生都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新模式改变着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供了诸多方便和可能。那么,高中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意义何在呢?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许多教师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首先,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自己的备课。教师在备课室除了传统的教师间互相交流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与备课相关的海量资料,并从中撷精采华,让自己的课堂变成五湖四海名家精英成果的荟萃的成果,让自己的学生享受最优的教育资源。广大教师应该依托网络,建立自己采撷资源的资料库,在应对具体课文时多方参考;平时也要经常上网浏览,将发现的好素材积累下来,以备将来采用,另外还可以发现一些好的网站,记录下来,经常使用,以获得那些优秀的教育资源。
其次,有利于教师形成专属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授课风格。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可以把要传授的知识转化为个体意识,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进行教学。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杨东平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一文中如是说:“我们只有以开放、自由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才能够站在21世纪现代教育的高度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的更新转化……形成现代中国新的教育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吸纳现代文明中切实可行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等,加以改造、整合,让现代文明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课堂中我们教师率先做了带头人来推进现代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呢?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在搜寻更适合教学的好例子克服仅仅依靠纸质教材中的资料,而是可以直接选取更适用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阅读或写作等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知识信息要加工,经过系统整理、结构性整合过程,有助于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有助于知识内化与能力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多媒体课件中插进的一些音频、视频资料播放时也会创设相应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课堂的时间是确定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手段单调,使得教师在这些时间内教授的信息有限,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手段传达大量的语音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深思熟虑之后,制作一份高质量的课件,将所需要的书写的内容尽量用课件展示出来,从而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快课堂进程,加大课堂容量,从而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其中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处理,做到字体多样,五彩缤纷,重点突出。需要朗读的部分可以将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和名家范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名家风范吸引、感染学生。背景介绍、作者介绍都可以用影音文件处理,加强学生感知材料的直观性、深刻性。而以上种种处理的结果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加快了课堂进程,扩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的信息只有口头语言的和板书形式的,使教师保持课堂形象的难度大大增加,而现代信息技术综合使用了语言、文字、音乐、影像、图片等等手段,同时运用他们进行交互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的信息非常丰富,形象性大大加强,同时不容易产生疲劳感,维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对语文的渴望更加强烈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世界,用自己的笔去抒发自己内心更加真实的情感,这样既解决了我们教师苦于语文课没效率的烦恼,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回归了语文的原始:工具性和人文性。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即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新性,激发、促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生生合作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心智活动而不是被“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就会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探寻知识、学会了批判分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探索,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活泼。但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
“唯技术论”观点。认为应用媒体技术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媒体高档次,以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现代化或者简单地认为现代物质技术的引入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
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本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向传达给学生的过程,情感本应是互动的,如果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滥了,就会让课堂教学变成多媒体展示的课堂,使语文课堂是去了原本的人文色彩,从而淡薄了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减少了师生之间切磋、交流的机会,授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总之,多媒体教学课有利也有弊,我们应首先认清多媒体教学课的实质、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点与不足,真正科学地把多媒体技术与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整合起来,加快实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综上,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教学条件,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它,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出来,那我们就是时代的弄潮儿,谁能与之争锋呢?!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
第三篇: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杨芳
平潭县综合实验区岚城上楼小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其资料全,图像多,查找方便,所以人们可以得到更多便利。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结合时,语文课的教学就丰富多彩了,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利用校园网进行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一)情境体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用声情并茂地范读,轻柔的钢琴曲和美丽的图片唤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愿望。启发想象:漓江上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老师和你们一起乘船,轻轻地荡漾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然后闭上我们的双眼,让孩子们体验小船在漓江上飘荡的情景。一起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看看哪些同学仿佛真的到了漓江。(听音乐、浮想画面、融入心情)回归课堂:你们看见了漓江水在流动吗?听见了漓江水声了吗?音乐、画面加上我的语言描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音乐的旋律丰富了听觉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又支配着学生的想象,从而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景中,体验了漓江的宁静。再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桂林山水风光图画,让学生观赏。
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我主要借助课件,展示各个游览景点,挖掘特点,让学生领悟美、感受美。再点击课件“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接着让学生读出描写溪流变换的句子“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的音乐世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然后,我配乐诵读前三个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随即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让学生概括外洞特点。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呈现出奇形怪状,颜色各异的石钟乳或石笋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它们取名字。情境体验,为了弥补学生感性认识上的不足,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孩子们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从孩子们闪光的眼神中我还感受到了他们对探索的兴致,对景致的喜爱。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二)突破教学难点,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课堂教学要完成学习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在执教《普罗米修斯》时,课前我先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古希腊神话中诸神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所了解,一上课我通过情境的创设,画面的渲染,以及声情并茂的引读,把孩子们带入神话故事。多媒体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水,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渡过一个又一个长夜。感受没有水,没有光明的生活,领悟人类对火的迫切需求。那么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多媒体出示: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威胁人类安全的猛兽„„拓展学生思维,升华普罗米修斯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点击课件情景体验普罗米修斯在高加索山上的悲惨生活,情景体验,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感悟普罗米修斯坚定的意志,为人类造福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学生在课件情景创设中反复诵读,扎扎实实地经历了学习、理解、感悟、生成语言的过程。
二、借助网络,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如执教《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表达了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比向往。课一开始,我激情导入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在呼唤和平,可是现实的世界和平吗?请看相关资料,点击课件,看看战争中的妇女和儿童遭受的摧残。通过观看有关战争的黑镜头,配以教师极富激情的解说,给学生的心灵强烈的震撼,当看到战争后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学生无比震惊,当看到战争中的儿童遍体粼伤,满眼无奈,学生无比愤慨,当看到战争后孩子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时,学生无比愤怒。接着,再点击课件欣赏美景,感受安宁,朗读课文的诗句。有了配乐,朗读这些诗句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不必教师吃力地指导,也不必教师卖力地范读。课件和文本巧妙地融合,以课件来诠释文本,以文本来升华课件,再通过朗读来渲染,来感悟,诗的语言和如画的风景交相辉唤。通过战争前后自然景物的截然不同,学生发出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在教学中揭示了这种写法叫“对比”,渗透了写法指导,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对比”的好处,在最后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的教学中,学生就能带着质问、愤恨、不满去朗读、体会。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中,我让学生说出课文中哪些景物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乡下?学生找出景物后,我出示课件了出示了“瓜藤、芍药、笋„„”接着把乡下风光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我让学生在这些景物前加上一些表示颜色或形状的词,并串上动词连起来读,感受画面的美。最后我引导:这么多景物在一块儿,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瓜果飘香)充分挖掘,发散学生的思维。多媒体展示画面,让抽象的文章直观化,既促进对文章的理解,也是对文章的一种“梳理”。(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是统一的。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课一开始,我出示课件蝙蝠、飞机、雷达。让学生看到课题提问题,学生的问题一个个冒出来,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说?雷达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对飞机有什么作用?蝙蝠为什么总在夜间飞行?为什么蝙蝠在漆黑的夜晚里飞行时总不会撞到什么?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看课件,课件展示雷达图形。再看课件,了解关于飞机夜间飞行的原理,以课件形式了解,通俗易懂。漆黑的夜空里,飞机飞行不怕撞上别的障碍物吗?原来,飞机上都装有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前方有设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信息技术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
杨芳:小学高级教师,教学学院大专学历,邮政编码:350400 电子邮箱:871672966@.qq.com
联系电话:***
第四篇: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推荐)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语文教学的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又是形声并茂,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体会和感悟: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为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还有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在课的开始,我就先播放一段录象,让孩子到青海湖鸟岛去欣赏一翻,让孩子对鸟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此时,孩子也会被青海湖鸟岛那神奇的景象所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就引出课题,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鸟岛》,这时,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就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眼睛中老师就知道你们已经被这神奇的鸟岛所吸引住了,想再去游览吗?请读课文。这时学生兴奋到了极点,学习肯定也有了兴趣。当然,兴趣要贯穿始终,接下来我还利用信息技术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综合处理能力和其交互性等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地图,让孩子了解鸟岛的地理位置,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播放动画,让孩子一边看,一边了解“一群一群、陆续”,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鸟,密密麻麻的鸟窝,各色各样的鸟蛋,还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倾听鸟岛上的鸟叫声。此时,学生们怎不会陶醉在那
五光十色的图片和那清脆的鸟叫声中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也难了。在整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且这兴趣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的。因此,好好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帮助识记生字词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汉字是十分有趣的。可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多,如果不用一些方法,他们的小脑袋能一下子装下这么多字吗?很难!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孩子刚刚学习汉字就对他厌烦吧!于是,我想到了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识字,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利用信息技术识字,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如:国标本第四册的《识字3》,教材分别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提示了“木字旁、禾字旁”;“草字头、竹字头”两组偏旁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几个偏旁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我就再次用到了信息技术,我先出事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我用动画演示它们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偏旁的演变过程,然后再分成两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组的偏旁,从而让学生辨析形近偏旁。接着再出现带有相关偏旁的词语,如:教学带有“竹字头”一组的词串:“筷子、竹篮、箩筐”时,我先用信息技术手段出示几幅相关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很快回答:“他们都是用竹子做成的。”随后,我再出示几张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在这一张张图片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了有竹子所制成的东西,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这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明白了“竹字头”的意思,他们也从这回开始,对平时一直容易混淆的“蓝天”的“蓝”,与“竹篮”的“篮 ”这两子也真正地懂区分了,不会再写错了。当然明白的饿又何其这两字呢?此外,还可以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如一个“游”字,学生总是把右半部分写成反文旁,于是在教学时,我先把那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一个横人所性就写成人字,然后问学生谁在游泳?随后出现一张一个人在游泳的图片,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把右半部分写成反文旁了。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还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字词的意思。真好!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信息技术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效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并能根据媒体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如: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持的主题。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不但给学生带来了视、听、说、演的训练、还优化了课堂结构。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1日第1版
[2]叶金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第1版
第五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乐亭镇吉祥寺中心小学 魏秀英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摘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明显帮助;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彩和新颖。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文件的颁发,探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势必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作用,互联网具有巨大的教学资源,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知识多样化、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是任何单一教学方式都无法比拟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难理解的知识或者学生平时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图画,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微观的变为宏观的,学生就能一目了然了。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人”字形线路图的设计有什么好处,这是教学的难点,只通过读课文,学生很难理解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把开凿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学生会很快体会到詹天佑这种设计的妙处,从而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问题不攻自破。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的主题也得到了很高的升华。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激活了语文课堂,还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变成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它,我在上课前制作了琥珀的动画,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由于是动画,孩子们兴趣很浓,观察得很认真,同时我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来认识琥珀,加深了对琥珀的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月食》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比较少见,大部分孩子从未亲眼见过,如果仅仅通过演示、讲解、阅读等方法,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后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想,正是这种形象直观的影像视觉冲击使学生一下进入了文本设置的情境之中,才有如此深刻、如此多元的感悟。这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景象,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课堂,寓教于乐。
传统的语文教学用的只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课本,里面的知识面是非常有限,满足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望,教材又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工具,如何超越教材,教师掌握将尽可能多的语文资料和信息,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迎刃而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搜索、查找,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网络中有海量的语文资料,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利用这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信息,了解文中的时代背景、生活实际乃至包括作者的心理历程等等,拉近文字与学生心理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丰富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查找功能,使语文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对学生尽量遵循“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原则,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浏览课上查找相关资料。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收获信息,协作交流,研发项目的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习、思考,在争辩中探索、创新。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相关,而且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学生们学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但信息技术就能弥补此中不足。在教学中,我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利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把丰富的信息浓缩进短暂的课堂,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利用网络找到这些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多方面,而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直观性是教学的基础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语文教学中只能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以通过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课堂结构,创新了教学模式,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强了学习趣味,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好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还需要我们小学语文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
《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