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三途径
如何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灵璧县杨疃中心学校 张群
一、积累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没内容可写,是小学生习作时出现的最大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作内容,什么也谈不上。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了大量素材,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对这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并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注入情感、展开想象等。否则,学生还会出现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问题。
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例如教学生作文《春天的发现》,在习作前,安排学生到田野、村庄、校园等地方观察和体会春天的变化,并组织学生春游,到实地欣赏春天的景观。春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及时地记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观察时便会有的放矢,充满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当学生写出了一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时,教师可在其习作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掌握写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习作也是这样的。范文引路,仿写开篇,“葫芦文”打底,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
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阅读课文着意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就可以解决有素材而不会写的问题了。文体不同,写法也不同。如写人的课文《李时珍》、《黄继光》、《少年闰土》等都是用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这些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写事的课文如《捞铁牛》、《飞夺泸定桥》等都是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的。写景的课文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西湖的绿》、《桂林山水》等都是这样的。
仿写句式,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仿写手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仿写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教师要给初学者一个模仿的手杖,以便让他们早日借梯上楼、借桥过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三、激发兴趣,解决“不愿写”的问题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教学中,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推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兴趣来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诸如组织同学们做游戏、开故事会、做实践活动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在习作中讲真话、抒真情。
此外,要降低要求,培养信心,循序渐进。应该说小学生的“不愿写”与我们以前作文教学的要求偏高有关。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过高。小学生是学习写作,只要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语句通顺连贯、清楚明白地表达一个意思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在批改、讲评作文时应注重:
1、批改时,注重鼓励,增强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面对学生幼稚的习作,老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批改学生作文时,坚持“多就少改,寻找闪光点”的原则,用赏识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细心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一旦发现优点就及时表扬、鼓励—在写得好的地方画表扬的符号(如:五角星),并在旁批和评语中指出优点,加以表扬,同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2、评讲中,肯定成绩,激发兴趣。作文评讲是学生成功进步的阶梯。评讲时,应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从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评讲开始,就注重满足每个学生的成就感。评讲时,教师可让基础好、习作佳的同学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对中等程度的学生主要肯定个别写得有特色的句、段。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发现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用得好,或者书写工整,都给予肯定、鼓励。如此从词、从句、从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习作的优点。
3、修改时,指导方法,不断完善。重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和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重视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教给学生“增”、“批”、“删”、“改”、“换”的具体修改方法,并通过对比朗读、再次评价、提高等级等方法,让学生品尝修改的“甜头”,使学生不仅能改、会改、善于改,而且想改、肯改、乐于改。学生通过认真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不但能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写作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从中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4、提供阵地,展示作文,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作文,如果有机会得以展示,他们就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激起其写作兴趣。为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作文的机会。平时除推荐佳作到报刊外,还坚持每周用一定的时间专辟“优秀日记欣赏”,请日记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读后让小作者谈体会,同学讨论,找出“闪光点”加以赏析。开展这一活动时,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赏析的机会。同时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临近期末,又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日记选集”,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由此,学生的习作兴趣更浓了,学生总体写作水平就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习作打下了心理基础和写作基础。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三途径
如何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灵璧县杨疃中心学校 张群
一、积累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没内容可写,是小学生习作时出现的最大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作内容,什么也谈不上。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了大量素材,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对这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并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注入情感、展开想象等。否则,学生还会出现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问题。
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例如教学生作文《春天的发现》,在习作前,安排学生到田野、村庄、校园等地方观察和体会春天的变化,并组织学生春游,到实地欣赏春天的景观。春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及时地记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观察时便会有的放矢,充满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当学生写出了一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时,教师可在其习作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掌握写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习作也是这样的。范文引路,仿写开篇,“葫芦文”打底,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阅读课文着意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就可以解决有素材而不会写的问题了。
文体不同,写法也不同。如写人的课文《李时珍》、《黄继光》、《少年闰土》等都是用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这些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写事的课文如《捞铁牛》、《飞夺泸定桥》等都是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的。写景的课文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西湖的绿》、《桂林山水》等都是这样的。
仿写句式,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仿写手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仿写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教师要给初学者一个模仿的手杖,以便让他们早日借梯上楼、借桥过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三、激发兴趣,解决“不愿写”的问题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教学中,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推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兴趣来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诸如组织同学们做游戏、开故事会、做实践活动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在习作中讲真话、抒真情。
此外,要降低要求,培养信心,循序渐进。应该说小学生的“不愿写”与我们以前作文教学的要求偏高有关。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过高。小学生是学习写作,只要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语句通顺连贯、清楚明白地表达一个意思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在批改、讲评作文时应注重:
1、批改时,注重鼓励,增强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面对学生幼稚的习作,老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批改学生作文时,坚持“多就少改,寻找闪光点”的原则,用赏识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细心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一旦发现优点就及时表扬、鼓励—在写得好的地方画表扬的符号(如:五角星),并在旁批和评语中指出优点,加以表扬,同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2、评讲中,肯定成绩,激发兴趣。作文评讲是学生成功进步的阶梯。评讲时,应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从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评讲开始,就注重满足每个学生的成就感。评讲时,教师可让基础好、习作佳的同学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对中等程度的学生主要肯定个别写得有特色的句、段。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发现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用得好,或者书写工整,都给予肯定、鼓励。如此从词、从句、从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习作的优点。
3、修改时,指导方法,不断完善。重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和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重视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教给学生“增”、“批”、“删”、“改”、“换”的具体修改方法,并通过对比朗读、再次评价、提高等级等方法,让学生品尝修改的“甜头”,使学生不仅能改、会改、善于改,而且想改、肯改、乐于改。学生通过认真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不但能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写作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从中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4、提供阵地,展示作文,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作文,如果有机会得以展示,他们就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激起其写作兴趣。为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作文的机会。平时除推荐佳作到报刊外,还坚持每周用一定的时间专辟“优秀日记欣赏”,请日记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读后让小作者谈体会,同学讨论,找出“闪光点”加以赏析。开展这一活动时,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赏析的机会。同时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临近期末,又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日记选集”,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由此,学生的习作兴趣更浓了,学生总体写作水平就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习作打下了心理基础和写作基础。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小课题研究规划
主题: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在当今教育,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验假设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半年)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4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5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6月)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7月)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2年8、9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七、形成的成果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了他们作文的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习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形成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难点。许多学生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恶性循环,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如何让小学生乐写、爱写、会写,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和做法。
一、把握小学习作教学的特点和目标。
小学生作文有别于作家的文艺创作,它属于“习作”范畴,是练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像儿童学步一样,需要老师“扶一扶”、“帮一帮”,给与必要的引导。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要说的话,逐步有所提高,得到一般发展就好。各年级还有更具体的要求,如小学中年级要求:“能做到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能写一至两段语言通顺的话。”目标既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特点,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正确看待、评价学生的习作。避免操之过急,期望太高,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学生。
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生如果从厌恶作文到喜欢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任务,就可以完成一大半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去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首先,要让他们乐意迈好第一步,我认为,教师就应该设法降低写作门槛,就必须给予必要的帮助与引导。
比如,在每次习作训练中,我先引导他们学会审题,弄明白“写什么事物”。然后引导他们观察相关事物,填写观察表格,再让他们说一说,理清思路。在写作时,在黑板上板书部分词语,让学生以填空形式完成文字表达练习。这样就化难为易,学生们也就乐意去做了。
第二, 应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习作兴趣。
1、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丰富作文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还能全方位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比如组织学生春游——写游记,演讲——写演讲稿,参观访问——写访问记,室外游戏——写观察练笔,当小记者采访家长、老师、同学——写消息、通讯等等,让学生养成勤观察、善思考、多动笔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由于有话可写,感到作文并不困难,逐渐也会熟能生巧,“下笔如有神”了!
2、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
境,学生展开想像、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3、写实际生活,激发兴趣。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丰富多彩,小学生作文如能在交际生活中派上用场,他们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作文的重要,认识到作文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契机,结合班队活动,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布置学生写竞选演说辞、儿歌、童话、寓言、笑话、广告词等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又将大大激起学生写作和创造的热情。
第三、侧重鼓励,激发兴趣。
1、评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
教师的评语应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加强,而不是削弱。
一篇习作,不论长短,不论好坏,皆是学生劳动的成果,教师不应轻易否定。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本上都是一些“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太多”、“中心不够突出”等批评性的评语,再加上得到的评分都是“中”或“中”以下,试问,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学生还会有兴趣习作吗?因此教者认为,习作批改中的眉批、总批都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评分也不妨给高一点。
如 “这个比喻句很形象、很生动”、“这几个词语用得太贴切了”、“你这篇习作把事情叙述得很清楚,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写得很具体,如果再注意一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文章就显得更连贯了”„„而评分则能给“优”的,绝不给“良”;能给“良”的,绝不给“中”。
对一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们采用协商性的评语,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如,“要是你的作文更有条理些,老师一定会更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作文一定会更棒的。” 这些评语就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条理不够清晰,想象不够丰富,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这样的批语和评分原则,对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大有帮助,学生看到这样的批语和评分,他们会感到自己的作品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受到了教师的肯定,从而信心大增,为了得到更高的评价,下一次习作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
2、讲评作文宜多表扬、形式多样化。
讲评作文是一种群体活动。若能坚持多表扬,形式多样,就会起到激励整个班级写作兴趣的作用。在讲评作文时,应多表扬写得好的同学,还可以扩大表扬范围。即使写得不好的同学,也应该指出他们作文中的点滴进步,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然后选择一两篇作为范文在班上讲评,在指出优点之后再指出具体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
第四、给学生树立榜样,激起他们写的心理。
讲评作文时,从小到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子,大到一篇优美的文章,老师应给予大力的肯定;也可以开辟板报等专栏,进行刊登,予以肯定、表彰。还可以将学生们的优秀作品进行整理设计,装订成册,学生们对能入选作文集,肯定是非常激动和兴奋。优秀的作品还可以向杂志社投稿。从而激起他们向榜样学习的力量,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三、要培养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习作中的重要性。学生阅历不深,阅读面窄,肚子里的东西少得可怜。那么,小学生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之后,就要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写,学什么,写什么;看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放开思想,无拘无束,把要说的话说够,把胸中之意抒尽,放飞孩子的心灵,提高他们的表达欲望。
四、加强习作指导
小学生习作同一般写作一样,也是一个从客观世界汲取写作素材,经过头脑反映和加工,获得新的认识或感受,然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要让学生的习作写得好,写得成功,还得从写作的几个方面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生习作往往有记流水账的通病,机械照相和抄袭,没有对材料进行思考和想象,没有创造出高于生活的理想产品去感染人、打动人。所以,要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通过神话、童话、寓言故事等一篇篇形象完美的课文,学习作者怎样透过平常的事物而展开想象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想象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心理活动等,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开展改写、续写,学写童话、看图写故事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完《凡卡》后,续写凡卡睡醒以后的故事。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要把心目中的形象及主旨准确地表达出来,离不开恰当的词语,完整通顺的句子和巧妙的布局。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就要重视词句的练习。如,运用常用词语造句、仿写句式、将错乱排列的常用词整理成句。等到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指导他们考虑整体结构,合理布局内容。
3、仿照范文,掌握写法。
要注意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范文引路,仿写开篇,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通过阅读课文或口语交际着意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就可以解决有素材而不会写的问题了。
如写人的课文《槐乡的孩子》、《我不能失信》、《孔子拜师》等都是用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三年级初写者如果能抓住一件典型事例说明白即可)。这些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写事的课文如《花钟》、《蜜蜂》等都是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的。写景的课文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都是这样的。
除了通篇仿写,还可以仿写句式,仿写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这样教师给初学者一个模仿的手杖,以便让他们早日借梯上楼、借桥过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五、指导修改,润色习作成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俗话也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应对培养和加强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这一能力给予充分地重视。学生亲自修改作文时,可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二来可以在反复动脑修改过程中逐步提高写作、鉴赏水平。第三,我们的教师可以从原先繁重的无功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出时间加强备课,更好地给予学生作文指导。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修改:
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上。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我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
2、指导小组修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把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并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
3、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我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共同讨论。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总之,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需要老师正
确的引导和帮助。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各学年段的习作特点和水平,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才能够让小学生乐写、爱写、会写,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优秀作文选评》:孔凡亮主编,2009.09,小学版,12-15页。
4、《优秀作文选评》:孔凡亮主编,2009.12,小学版,13-16页。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遣词造句、组织写作素材能力和观察能力的综合训练。在学生的作文里,相当明显而又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语文能力、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和心理水平出发进行命题和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然而,学生的感性经验,或来自于记忆,或是现场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心理生活是表达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写作的题材应以学生所熟悉的、所理解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为主。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了素材,就不会说空话;有了感受,就不会说假话;有了认识,就不会套话连篇,人云亦云。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培养学生说真话,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人怎样做人的过程,而当前的作文教学却无时无刻不在诱导孩子说假话,使他们开始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弄虚作假。这种泯灭个性的作文使学生丧失了美好纯真的童心,扭曲了学生的人格。要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作文习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些片面的观点,让他们畅所欲言。
三、重视形象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
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要求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而学生在言语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倾向于综合、抽象、笼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训练中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同样写“下雨”,学生中就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形象化表达:①那天天气很不好。②那天,天下着大雨。③那天,天下着倾盆大雨。④那天,雨下得真大。我撑着布伞走在街上,布伞外面下大雨,布伞里面下着毛毛雨。由上面例子可以看出,①句写得太抽象,不知到底是下雨还是下雪?②句虽然写得具体,但不够形象。③句才具有雨的形象性,而④句却把雨写得非常形象。
因此,要使学生的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抽象的词语具体化,概括的语言形象化。
四、改变作文的评价标准。
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上面一些做法外,还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批改与讲评。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加强面批指导,提倡学生互批。作文批改,首先,要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其次,更重要的就是针对本次作文要求进行批改,并作好记录,为讲评做准备。批改中,面批很重要。对学生当面进行批改,教师和学生感情上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更乐于接受,理解会更透彻。同样,把学生置于批改者位置,让其体会教师批改的辛苦,学生才会更耐心细致地写作;教学生懂得施教要居高临下,送人以杯水,自己应拥有桶水的道理,学生会更主动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便给同学下更准确的评语。
另外,作文讲评中,还应以表扬为主,进行典型讲评,提倡评后作文。讲评时,针对作文要求和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也要晓之以理,对范文更要动之以情,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扬长避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