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时间:2019-05-13 20:0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第一篇: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s for Students

面向学生的基础技术标准分为六大类 , 每一类中的标准都要求向学生介绍、强化 , 并使之掌握。这些分类提供了一个框架 , 用于把具备技术素养的学生的特征中所包含的绩效指标与基础标准联系起来 , 教师可依这些标准和特征为准绳设计基于技术的活动 , 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交流、获得生活技能。

1.基本操作与慨念

●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本质和操作的充分理解。

●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技术。

2.社会、道德和人文方面的要求

●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

●学生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

●学生对技术用于支持终身学习、协作、个人追求和提高学习效率持积极态度。

3.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 , 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创造力。

●学生能够使用高效率工具 , 在信息化环境中协作学习, 准备出版物 , 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

●学生能够通过远程通讯与同龄人、专家和他人协作,发表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

5.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 , 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

●学生能够运用技术工具 , 处理数据 , 报告结果。

●学生能够评价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新技术, 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6.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资源 , 解决问题 , 做出合理决策。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 , 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二)各年级学生的技能标准:

学生的技能是通过教育活动而获得的,通过信息技能的引入、不断强化、最后达到熟练掌握,体现在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之中,最后表现为一些基本的、现实的、可达到的目标,那就是培养了具有终生学习能力,颇有成就的新一代公民。该标准以教育技术专家和家长、教师、课程专家们的经验和反馈为依据,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划分为四个阶段,K-2,3-5,6-8,9-12,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出了不同的技能培训标准,(后面圆括号内的数字对应于上述学生6种基本技能的标准的类别)。

1.小学2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使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和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打印机)顺利地操作计算机、录象机、录音机以及其他设备。(1)

(2)能借助各类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来独立进行学习。(1, 3)

(3)当谈及科技时能够正确使用合适的术语。(1)

(4)会使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如交互式书籍、教育软件、基础的多媒体百科全书)来帮助学习。(1)

(5)能使用信息技术与他人、亲友和同学进行合作。(2)

(6)使用科技时能展示出正确的社会活动和民族行为。(2)

(7)训练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和软件。(2)

(8)在教师、亲友和同学的支持下,开发合适的多媒体产品。(3)

(9)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如:逻辑思维程序、写作工具、数码相机、绘图工具)来解决问题、进行交流、阐述思想。(3, 4, 5, 6)

(10)在教师、亲友和同学的支持下,用电子通讯手段收集信息并与他们进行交流。(4)

2. 小学5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能熟练地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必要时包括适配装置)。(1)

(2)能说出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及其优缺点。(1,2)

(3)能说出与科技信息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及不恰当使用这些科技导致的后果。(2)

(4)利用常用的工具和设备来进行个人创作、弥补技能的不足、促进学习。(3)

(5)利用先进工具(例如:多媒体著作工具、网络工具、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来协助个人或集体的文学创作、思想交流和作品发表等活动,创作知识产品。(3,4)

(6)利用远程通信技术来快速访问远程信息,通过交流获得帮助,进行个别化学习,追求个人兴趣。(4)

(7)利用远程通信和在线资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网络环境等)来参与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和开发产品。(4,5)

(8)利用科技资源(包括计算器、数据收集传感器、视频、教育软件等)来解决问题、独立学习和集体学习。(5、6)

(9)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科技资源来解决各种问题和完成各种任务。(5,6)

(10)评价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适用性、全面性和偏见性。(6)

3.8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能找出并解决常见的硬件和软件问题。(1)

(2)能说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我们的工作和社会产生的影响。(2)

(3)能列出信息技术合法和合理应用的例子,并讨论错误应用的后果。(2)

(4)能使用指定内容的工具、软件和仿真设备(如:环境探测、图表计算、探险、Web工具等)进行学习和研究。(3,5)

(5)用多媒体等工具和设备进行个人创作、小组协作和课程学习。(3,6)

(6)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设计、开发和发布的作品(如:Web页面,录像带等)来向大家演示或交流课程中的概念。(4,5,6)

(7)用电子通讯工具和协作工具与同学、专家及其他人合作,研究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观点和信息,共同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或开发产品。(4,5)(8)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完成各种任务和解决问题。(5,6)

(9)演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是硬件、软件或设备连接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或解决问题方面的。(1,6)

(10)研究和评价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适用性、全面性和偏见性。(2,5,6)

4.12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能分析现有和将要出现的新技术资源的性能和局限性,并评价这些系统和设备对终身学习和工作的潜力。(2)

(2)能择优组合信息技术系统、资源和服务。(1,2)

(3)能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中大规模使用和依赖信息技术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

(4)在同龄人、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对信息技术的正确态度和行为。(2)

(5)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使用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如:预算、日程安排、演说、购物、通信)。(3,4)

(6)为了终身学习,有能力评价基于技术的选择,包括远程教育和分布式教育。(5)

(7)经常地有效利用各种在线信息资源以满足各种合作、研究、出版、通讯和工作的需要。(4,5,6)

(8)在学习中能选择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研究、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4,5)(9)研究和使用专家系统、智能代理和仿真系统。(3,5,6)

(10)与同学、专家和其他人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编辑、综合、创作和分析各类信息、模型和其它有意的作品,以构建基于实际内容的知识平台。(4,5,6)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项目组编写,祝智庭、刘雍潜、黎加厚等译,《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篇: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

秦炜炜译

南京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系 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

1.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1]

教师能够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技术提高自身在面授或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经验。

(1)能够提升和支持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与独创能力并为学生树立典范。

(2)能使学生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探究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

(3)能够运用协作工具促进学生反思,从而了解(reveal)和澄清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思考,设计与创造性过程。

(4)能够通过与学生、同事以及他人在面对面或虚拟学习环境中共同学习而在协作知识建

构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

教师能够设计、开发和评价融合了现有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真实的学习经验与评估以优化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从而使NETS·S-2008中所规定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得到发展。

(1)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设计或调整有关学习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力。

(2)能够开发技术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使所有学生能满足他们各自的好奇心,能使学生自主

设定教育目标、管理学习和评估学习过程,最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3)能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数字化工

具与资源的使用能力。

(4)能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与技术标准相一致的多种多样的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并能利用评估结果和数据支持教学与学习。

3.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

教师应成为全球化与数字化社会中创新型专业人士在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方面的典型代表。

(1)能够熟练使用技术系统,并能将现有知识熟练地迁移到新技术和新情境中去。

(2)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与学生、同事、家长以及社区成员展开协作以促进学生的成功与创新。

(3)能够使用多种数字化媒体形式与学生、同事、家长就有关信息和思想展开有效地交流与沟通。

(4)能够有效运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查找、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以支持研究和学习。

4.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素养为学生树立典范

在不断演变的数字文化中,教师能够理解全球性和本土化的社会问题以及自身的责任,并在他们的专业实践中表现出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

(1)能够提倡和教授对数字化信息和技术的安全、合法以及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包括对版权、知识产权和适当的文件来源的尊重,并为学生树立榜样。

(2)能够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策略为学生提供平等使用适当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机会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3)能够提升有关技术和信息使用的数字化时代的礼仪与社会交往的责任感,并为学生树立榜样。

(4)能够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以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意识。

5.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

教师能够通过对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实践,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并在其所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展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

(1)能够参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进而促进学生学习。

(2)能够通过预见技术融合发展(technology infusion)的趋势,参与共同的决策、社 区构建以及发展他人的领导能力和技术技能展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

(3)能够定期评价和反思当前的研究和专业实践从而有效地使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进而支持学生的学习。

(4)能为教师职业和自己所在学校与社区的效力、生命活力与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附件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T-2008)英文版

NETS For Teachers 2008 Standards[2]

1.Facilitate and Inspire Student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Teachers use their 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to facilitate experiences that advance student learn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both face-to-face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Teachers:

a.promote, support, and model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ventiveness.b.engage students in exploring real-world issues and solving authentic problems using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c.promote student reflection using collaborative tools to reveal and clarify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planning, and creative processes.d.model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y engaging in learning with students, colleagues, and others in face-to-face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2.Design and Develop Digital-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ssessments

Teachers design, develop, and evaluate authen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assessment incorporating contemporary tools and resources to maximize content learning in context and to develop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identified in the NETS?S.Teachers:

a.design or adapt relev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incorporate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to promote student learning and creativity.b.develop technology-enrich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enable all students to pursue their individual curiosities and becom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setting their own educational goals, managing their own learning, and assessing their own progress.c.customize and personalize learning activities to address students' diverse learning styles, working strategies, and abilities using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d.provide students with multiple and varied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aligned with content and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use resulting data to inform learning and teaching.3.Model Digital-Age Work and Learning

Teachers exhibit knowledge, skills, and work processes representative of an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in a global and digital society.Teachers:

a.demonstrate fluency in technology systems and the transfer of current knowledg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situations.b.collaborate with students, peers, parents, and community members using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to support student success and innovation.c.communicat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ideas effectively to students, parents, and peers using a variety of digital-age media and formats.d.model and facilitate effective use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digital tools to locate, analyze, evaluate, and u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support research and learning.4.Promote and Model Digital Citizenship and Responsibility

Teachers understand local and global societal issu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an evolving digital culture and exhibit legal and ethical behavior in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s.Teachers:

a.advocate, model, and teach safe, legal, and ethical us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respect for copyrigh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appropriate documentation of sources.b.address the diverse needs of all learners by using learner-centered strategies providing equitable access to appropriate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c.promote and model digital etiquette and responsible social intera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d.develop and model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global awareness by engaging with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of other cultures using digital-ag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ools.5.Engage i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Leadership

Teacher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 model lifelong learning, and exhibit leadership in their school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by promot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Teachers:

a.participate in local and glob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explore creative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b.exhibit leadership by demonstrating a vision of technology infusion, participating in shared decision making and community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the leadership and technology skills of others.c.evaluate and reflect on current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on a regular basis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existing and emerging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in support of student learning.d.contribute to the effectiveness, vitality, and self-renewal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of their school and community.[1] 本标准(NETS·T)的第一版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于2000年发布,其第二版的纲要于2008年6月29日~7月2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第29届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29th)首次发布。本人于2008年7月9日翻译形成了该标准的中文饭,后经数次修改,今日发布与您分享。网上已有该标准的其他中文版本,如:http://

第三篇: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_学生版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s for Students 面向学生的基础技术标准分为六大类 , 每一类中的标准都要求向学生介绍、强化 , 并使之掌握。这些分类提供了一个框架 , 用于把具备技术素养的学生的特征中所包含的绩效指标与基础标准联系起来 , 教师可依这些标准和特征为准绳设计基于技术的活动 , 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交流、获得生活技能。

1.基本操作与慨念

 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本质和操作的充分理解。

 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技术。

2.社会、道德和人文方面的要求

 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

 学生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

 学生对技术用于支持终身学习、协作、个人追求和提高学习效率持积极态度。

3.技术作为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 , 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创造力。

 学生能够使用高效率工具 , 在信息化环境中协作学习, 准备出版物 , 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

 学生能够通过远程通讯与同龄人、专家和他人协作,发表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媒体和方式与多种受众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

5.技术作为研究的工具

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工具 , 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 学生能够运用技术工具 , 处理数据 , 报告结果。

 学生能够评价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新技术, 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6.技术作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工具

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资源 , 解决问题 , 做出合理决策。

 学生能够使用技术 , 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二)各年级学生的技能标准:

学生的技能是通过教育活动而获得的,通过信息技能的引入、不断强化、最后达到熟练掌握,体现在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之中,最后表现为一些基本的、现实的、可达到的目标,那就是培养了具有终生学习能力,颇有成就的新一代公民。该标准以教育技术专家和家长、教师、课程专家们的经验和反馈为依据,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划分为四个阶段,K-2,3-5,6-8,9-12,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出了不同的技能培训标准,(后面圆括号内的数字对应于上述学生6种基本技能的标准的类别)。

1.小学2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使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和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打印机)顺利地操作计算机、录象机、录音机以及其他设备。(1)

(2)能借助各类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来独立进行学习。(1, 3)

(3)当谈及科技时能够正确使用合适的术语。(1)

(4)会使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如交互式书籍、教育软件、基础的多媒

体百科全书)来帮助学习。(1)

(5)能使用信息技术与他人、亲友和同学进行合作。(2)

(6)使用科技时能展示出正确的社会活动和民族行为。(2)

(7)训练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和软件。(2)

(8)在教师、亲友和同学的支持下,开发合适的多媒体产品。(3)

(9)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如:逻辑思维程序、写作工具、数码相机、绘

图工具)来解决问题、进行交流、阐述思想。(3, 4, 5, 6)

(10)在教师、亲友和同学的支持下,用电子通讯手段收集信息并与他们

进行交流。(4)

2. 小学5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能熟练地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必要时包括适配装置)。(1)

(2)能说出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及其优缺点。(1,2)

(3)能说出与科技信息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及不恰当使用这些科技导致的后果。(2)

(4)利用常用的工具和设备来进行个人创作、弥补技能的不足、促进学习。(3)

(5)利用先进工具(例如:多媒体著作工具、网络工具、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来协

助个人或集体的文学创作、思想交流和作品发表等活动,创作知识产品。(3,4)

(6)利用远程通信技术来快速访问远程信息,通过交流获得帮助,进行个别化学习,追

求个人兴趣。(4)

(7)利用远程通信和在线资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网络环境等)来参与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和开发产品。(4,5)

(8)利用科技资源(包括计算器、数据收集传感器、视频、教育软件等)来解决问题、独立学习和集体学习。(5、6)

(9)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科技资源来解决各种问题和完成各种任务。(5,6)

(10)评价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适用性、全面性和偏见性。(6)

3.8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能找出并解决常见的硬件和软件问题。(1)

(2)能说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我们的工作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

(3)能列出信息技术合法和合理应用的例子,并讨论错误应用的后果。(2)

(4)能使用指定内容的工具、软件和仿真设备(如:环境探测、图表计算、探险、Web

工具等)进行学习和研究。(3,5)

(5)用多媒体等工具和设备进行个人创作、小组协作和课程学习。(3,6)

(6)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设计、开发和发布的作品(如:Web页面,录像带等)来向大家

演示或交流课程中的概念。(4,5,6)

(7)用电子通讯工具和协作工具与同学、专家及其他人合作,研究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观点和信息,共同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或开发产品。(4,5)

(8)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完成各种任务和解决问题。(5,6)

(9)演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是硬件、软件或设备连接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或解决

问题方面的。(1,6)

(10)研究和评价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相关性、适用性、全面性和偏见性。(2,5,6)

4.12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1)能分析现有和将要出现的新技术资源的性能和局限性,并评价这些系统和设备对终

身学习和工作的潜力。(2)

(2)能择优组合信息技术系统、资源和服务。(1,2)

(3)能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中大规模使用和依赖信息技术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

(4)在同龄人、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对信息技术的正确态度和行为。(2)

(5)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使用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如:预算、日程安排、演说、购

物、通信)。(3,4)

(6)为了终身学习,有能力评价基于技术的选择,包括远程教育和分布式教育。(5)

(7)经常地有效利用各种在线信息资源以满足各种合作、研究、出版、通讯和工作的需要。(4,5,6)

(8)在学习中能选择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研究、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

(4,5)

(9)研究和使用专家系统、智能代理和仿真系统。(3,5,6)

(10)与同学、专家和其他人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编辑、综合、创作和分析各类

信息、模型和其它有意的作品,以构建基于实际内容的知识平台。(4,5,6)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项目组编写,祝智庭、刘雍潜、黎加厚等译,《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篇: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区域(行业)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以下简称“创新基地”)的建设任务,全面推动各区域各行业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规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区域(行业)中心(以下简称“区域(行业)中心”)建设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区域(行业)中心是创新基地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有力抓手,是促进绿色生态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是以标准化助推绿色生态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

第三条 区域(行业)中心总体上分为区域和行业两大类。区域中心主要服务省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行业中心主要服务全省重大产业政策的落实。

第四条 区域(行业)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遵循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协作联动、长期运行、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五条 区域(行业)中心主要依托企事业单位建设,实行“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贯彻国家关于创新基地发展方针、政策,制定创新基地相关制度;

(二)编制并组织实施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和建设指南;

(三)对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创新基地建设进展的沟通汇报,与省直有关部门加强工作协调;

(四)监督创新基地及各区域(行业)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为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各区域(行业)中心的统一管理,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承担区域(行业)中心的申报、验收、检查、评估等材料的接收、形式审查和专家论证会的组织工作;

(二)批准区域(行业)中心的筹建、设立、调整和撤销;

(三)负责创新基地咨评委专家的日常联络;

(四)组织区域(行业)中心相关人员开展标准化知识培训;

(五)提出区域(行业)中心管理制度建设及相关工作建议;

(六)组织对区域(行业)中心的考核评估;

(七)承担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区域(行业)中心所在领域(区域)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创新基地做好本辖区、本行业区域(行业)中心的管理工作,为区域(行业)中心开展标准化工作创造条件。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一)贯彻创新基地有关区域(行业)中心的方针、政策,支持区域(行业)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二)组织申报和建设区域(行业)中心;

(三)指导区域(行业)中心的运行,协调有关方面对区域(行业)中心给予支持;

(四)协助开展区域(行业)中心的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九条

承担区域(行业)中心建设和运行的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为区域(行业)中心提供基础条件保障,解决区域(行业)中心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二)建立健全区域(行业)中心章程等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提出区域(行业)中心标准化需求,完成创新基地下达的关于区域(行业)中心的标准化工作任务;

(四)组织本领域(区域)内的相关组织或个人参与到区域(行业)中心的标准化工作,以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本领域的先进技术标准;

(五)开展本领域(区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先进团体标准的宣贯和标准起草的培训工作;

(六)配合做好创新基地对区域(行业)中心的检查、评估等工作。

第十条 设立由创新基地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咨询与评审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评委”),主要为区域(行业)中心的设立、考核评估以及区域(行业)中心政策、制度、规划的制定等提供咨询意见。

第三章 设立条件与程序

第十一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负责制定区域(行业)中心总体规划,明确区域(行业)中心的重点任务和布局。

第十二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根据区域(行业)中心的总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建设重点和要求。

第十三条 申请成立区域(行业)中心的企事业单位总体上应当满足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得到行业部门、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支持;

(二)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标准化工作队伍,能够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及经费支持;

(三)在标准化工作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一定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有较强聚集创新资源和提供市场化服务的能力;

(四)在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国际或国内标准化工作经验。

符合以上条件的有关单位可填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区域(行业)区域(行业)中心申报书》。

第十四条 区域(行业)中心所在领域(区域)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遴选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并组织编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XXX中心申报方案》。第十五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对创新基地区域(行业)中心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条件的纳入咨评委的专家论证范围。由咨评委论证《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区域(行业)区域(行业)中心申报书》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XXX中心申报方案》,申报区域(行业)中心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咨评委专家论证意见对申报方案进行必要修改完善。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对通过专家论证的申报方案进行研究,符合要求的予以批准筹建区域(行业)中心。

第十六条 根据批复文件,区域(行业)中心所在领域(区域)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区域(行业)中心建设方案,并在收到批复后2个月内向创新基地承担单位报送建设方案。

第十七条 区域(行业)中心的筹建期为1年。筹建过程中,区域(行业)中心申报单位可暂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中心)(筹)”(注:“×××”为创新基地所在地领域或区域)的名义开展工作。区域(行业)中心筹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所在领域(区域)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请示汇报。

第十八条 区域(行业)中心所在领域(区域)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区域(行业)中心建成前1个月提出验收申请,经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创新基地承担单位。第十九条 不能按期完成区域(行业)中心建设任务的,区域(行业)中心承担单位应当于原定建成期限前1个月提出延期申请,经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创新基地承担单位批准。延期一般不超过半年,延期后仍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予以撤销。

第二十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组织咨评委专家对区域(行业)中心进行验收。验收通过的,由创新基地承担单位批准成立,正式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中心)”(注:“×××”为创新基地所在地领域或区域)的名义开展工作;未通过的,由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区域(行业)中心承担单位根据咨评委专家意见进行整改,并在6个月内重新提交验收申请。再次验收仍未通过的,予以撤销。

第二十一条 区域(行业)中心变更名称等重大事项应当由区域(行业)中心承担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审批。

第四章 任务与要求

第二十二条 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分期拨付各区域(行业)中心一定的标准化工作经费,并下达对应的标准化工作任务。

(一)标准培训。组织本领域(区域)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先进团体标准的宣贯会,提高区域(行业)中心所属领域(区域)相关工作或技术的标准覆盖率。收集并向创新基地反馈相关标准的实施意见;

(二)人才培训。组织本领域(区域)的相关企业开展标准化人才培训,培训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编写、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等;

(三)区域(行业)中心应当结合本领域(区域)的绿色生态创新技术成果,积极组织参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每年至少产出5项区域(行业)中心领域相关的团体标准(以创新基地名义发布),至少产出1项区域(行业)中心领域相关的地方标准;

(四)区域(行业)中心每年需针对本领域(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重点任务,承接或组织本领域(区域)的相关单位开展1项绿色低碳标准化试点;

(五)有条件的区域(行业)中心应积极配合创新基地下达的相关地方标准的验证和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工作,及时反馈验证意见;

(六)区域(行业)中心应当重视标准化知识普及,开展标准化科普场所建设、成果展示及实习培训等工作,并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有条件的区域(行业)中心应设立标准化成果展示区,展示本区域(行业)中心已取得的标准化成果。承接创新基地安排的标准化成果参观任务;

(七)区域(行业)中心可在本领域(区域)范围内组织申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基地标准,提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推荐标准创新试点(示范)单位、江西省标准创新团队备选项目。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区域(行业)中心主导起草的国家标准成功立项的,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第五章 运行

第二十四条 区域(行业)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结构,鼓励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管理结构。

第二十五条 区域(行业)中心承担单位应当重视和加强区域(行业)中心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区域(行业)中心管理制度,加强区域(行业)中心事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应当公开透明。

第二十六条 区域(行业)中心应当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技术标准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为本区域(行业)中心相关企业提供集成服务,建设本领域(区域)技术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十七条 区域(行业)中心应当重视和加强创新成果、技术标准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共享。

第二十八条 区域(行业)中心应当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以标准为纽带的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联盟标准。

第二十九条 区域(行业)中心应当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第六章 考核与评估

第三十条 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设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区域(行业)中心承担单位向创新基地承担单位报送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第三十一条 区域(行业)中心承担单位应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形成自查报告,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区域(行业)中心承担单位应当至少每年提交一次《区域(行业)中心标准化工作报告》。创新基地承担单位组织咨评委对区域(行业)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对区域(行业)中心的标准化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十三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组织对区域(行业)中心进行定期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承担标准制修订任务、日常管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等。

第三十四条 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现场抽查或材料审查等方式对区域(行业)中心进行不定期考核。

第三十五条 对考核不合格的区域(行业)中心,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撤销。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区域(行业)中心统一命名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XXX中心)”,创新基地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 Innovation Base of Jiangxi Green Ecological×××”。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8年6月8日起施行。

第五篇: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规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建设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基地是标准化试点示范的一种形式,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是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

第三条 创新基地总体上分为区域和领域两大类。区域创新基地主要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领域创新基地主要服务国家重大产业政策的落实。

第四条 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遵循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协作联动、长期运行、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五条 创新基地主要依托企事业单位建设,实行“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贯彻国家关于创新基地的发展方针、政策,制定创新基地相关制度;

(二)编制并组织实施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和申报指南;

(三)批准创新基地的筹建、设立、调整和撤销;

(四)监督创新基地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 创新基地所在领域的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部门)或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有关创新基地的方针、政策,支持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组织申报和建设创新基地;

(三)指导创新基地的运行,协调有关方面对创新基地给予支持。

第八条 具有标准化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联合会(以下统称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有关创新基地的方针、政策,支持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组织申报和建设创新基地;

(三)协助开展创新基地论证、验收、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四)指导创新基地的运行,协调有关方面对创新基地给予支持。

第九条 创新基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受国家标准委委托,协助开展辖区内创新基地的论证、验收、评估、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协调有关方面对创新基地给予支持。

第十条 承担创新基地建设和运行的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为创新基地提供基础条件保障,解决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二)建立健全创新基地章程等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配合做好创新基地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标准委设立由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创新基地咨询与评审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评委”),主要为创新基地政策、制度、规划的制定以及创新基地论证、验收等提供咨询意见。

第十二条 创新基地日常管理的支撑工作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创新基地申报、验收、检查、评估等材料的接收、形式审查和专家论证会的组织工作;

(二)负责创新基地咨评委专家的日常联络;

(三)提出创新基地管理制度建设及相关工作建议;

(四)负责创新基地管理平台的运行和维护;

(五)承担国家标准委交办的其他工作。第三章 建设

第十三条 国家标准委制定创新基地总体规划,明确创新基地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布局。

第十四条 国家标准委根据创新基地总体规划编制申报指南,明确创新基地阶段性的建设重点和要求。

第十五条 申请筹建创新基地的企事业单位总体上应当满足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得到行业部门、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支持;

(二)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标准化工作队伍,能够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及启动经费支持;

(三)在标准化工作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较强聚集创新资源和提供市场化服务的能力。

申报区域创新基地的企事业单位还应具有支撑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的经验,在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申报领域创新基地的企事业单位还应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经验。

第十六条 行业部门的标准化主管机构(以下简称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根据指南遴选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并组织编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申报方案》。

第十七条 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在对申报方案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择优向行业部门、地方政府推荐。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审核申报方案并提出明确意见,向国家标准委推荐。行业协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择优向国家标准委推荐申报方案。

第十八条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对创新基地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条件的纳入专家论证范围。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咨评委专家对创新基地申报方案进行论证,形成明确的意见。申报创新基地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咨评委专家论证意见对申报方案进行必要修改完善。

第二十条 国家标准委对通过专家论证的申报方案进行研究,符合要求的予以批准筹建。

第二十一条 根据批复文件,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编制创新基地建设方案,并在收到批复筹建文件3个月内向国家标准委报送。

第二十二条 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及有关方面按照创新基地建设方案开展工作。筹建过程中,创新基地申报单位可暂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筹)”(注:“×××”为创新基地所在地或(及)领域,或以国际标准化工作为主的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名称)的名义开展工作。创新基地筹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国家标准委请示汇报。第二十三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应当于创新基地建设中期提交工作报告。国家标准委组织专家对创新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中期评估。根据专家评估意见,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当组织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及有关方面对创新基地建设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二十四条 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当于创新基地建设期结束前3个月内组织创新基地承担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经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审核并报国家标准委;经行业协会组织申报的创新基地,其验收申请由行业协会报国家标准委。

第二十五条 不能按期完成创新基地建设任务的,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应当于建设期结束前3个月内提出延期申请,经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同意后报国家标准委批准。延期一般不超过1年。延期后仍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予以撤销。

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咨评委专家对创新基地进行验收。验收通过的,予以批准成立。未通过的,由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创新基地承担单位根据咨评委专家意见进行整改,并在6个月内重新提交验收申请。再次验收仍未通过的,予以撤销。第四章 运行

第二十七条 创新基地应当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鼓励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治理结构。

第二十八条 创新基地理事会由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和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审议创新基地制度、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理事会调整等重大事项。

第二十九条 创新基地主任原则上由创新基地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创新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 创新基地可设立专家委员会,对创新基地发展规划、工作计划、重大项目等提出咨询意见建议。

第三十一条 专家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优秀专家组成,其中创新基地承担单位人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专家委员会主任一般应当由非创新基地承担单位人员担任。

第三十二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应当重视和加强创新基地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创新基地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基地事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应当公开透明。

第三十三条 创新基地应当创新发展模式,强化产学研用协作,加强技术标准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第三十四条 鼓励创新基地以满足技术跨界融合和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带来的标准化需求为导向,应用“互联网+”等手段,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集成服务,建设本领域(区域)技术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十五条 创新基地应当加强标准化资源与科技和产业资源对接,为研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方面标准提供服务,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第三十六条 创新基地应当重视和加强技术标准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共享。

第三十七条 根据需要,创新基地可接受国家标准委委托,开展国家标准验证、系统优化和符合性测试等工作。

第三十八条 创新基地可在本领域(区域)范围内组织申报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提出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和国际标准提案,推荐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备选项目。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创新基地应当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以标准为纽带的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联盟标准。

第四十条 创新基地应当注重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优秀中青年人才和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给予标准化技术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

第四十一条 创新基地应当重视标准化知识普及,开展标准化科普场所建设、成果展示及实习培训等工作,并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

第四十二条 创新基地应当加强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选派专家担任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机构领导职务和工作组召集人,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第四十三条 创新基地应当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 创新基地变更名称等重大事项应当由创新基地承担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审核后,报国家标准委审批。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四十五条 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当组织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向国家标准委报送计划和工作总结。

第四十六条 创新基地承担单位应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形成自查报告,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七条 行业标准化主管机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当组织专家对创新基地进行考核,掌握创新基地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考核结果报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四十八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对创新基地进行定期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服务水平与实际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等。

第四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通过现场抽查或材料审查等方式对创新基地进行监督检查,查找问题、总结经验。

第五十条 对评估或监督检查不合格的创新基地,国家标准委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撤销。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创新基地统一命名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创新基地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 Innovation Base of ×××”。

第五十二条 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可根据需要开展本部门、本地方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并参考本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下载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G2260《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2659〈GB/T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3792.6《GB/T 3792.6-2005 测绘制图资料著......

    技术标准管理制度

    标准化管理制度 第1章总则 第1条目的 为规范公司的技术标准管理工作,遵循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规定,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2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工程技术标准1.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平原微丘区,路基宽度一般值12米,最小值10米,路面宽度7.5米,硬路肩宽度一般值1.5米×2,最小值0.75米×2,土路肩宽度一般值0.75米×2,最小值0.5米×......

    排队技术标准

    医院排队叫号系统技术标准V1.0 2013年05月 一 软件基本技术 1.1  排队叫号系统与院内其他第三方软件如HIS、RIS、LIS、PACS等实现信息整合;  通过视图、表、存储过程以及控......

    机房技术标准

    机房及机房基础 基站机房的环境必须满足传输设备、基站设备、交换机、服务器、等各种微机电子设备对温度、湿度、电磁场强度、电源质量、防雷和接地等要求,确保机房先进、可......

    电视节目技术标准

    中国科学技术馆集成、开发科普影视资源电视节目技术标准(试行)一、概述本技术标准为评定电视栏目数字文件质量而制定,适用于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普影视中心电视节目工作版数字文......

    装饰材料技术标准

    装饰材料技术要求 一、人行隧道 (一)人行隧道顶面及倒角处喷漆(共313.2m2) 1、水泥砂浆找平2cm,扇平,喷涂灰色亚光防火漆涂层,涂料的涂刷不得少于两遍,后一层的涂料必须待前一层涂料......

    绿化技术标准

    绿化技术标准 1、浇水:主要在夏季6-10月进行苗木的抗旱工作,浇水要掌握好时间,早上6-8点,晚上7-9点;内环高速(上界、童界、北缙段)对行道树每周清洗一次,中央分隔带苗木每周清洗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