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受损或者伤亡可获补偿的法律规定

时间:2019-05-13 03:4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见义勇为受损或者伤亡可获补偿的法律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见义勇为受损或者伤亡可获补偿的法律规定》。

第一篇:见义勇为受损或者伤亡可获补偿的法律规定

见义勇为受损获补偿的法律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二条也规定:“为了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篇:伤亡补偿协议书

甲方:________ 身份证号: ________

乙方: ________身份证号: ________

乙方之子_______,在甲方工地开车运输土方时,由于地基踏陷将________及运输车辆掉入地下,造成_______受伤的意外事故,经甲方全力抢救后将_______送至宁夏附属医院,救治22天后不幸去逝.经其直系亲属提议,自愿与甲方进行协商,解决_______因伤医治无效死亡补偿的事宜,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 本协议双方确认如下事实:罹难者姓名: 身份证号:

无配偶 无子女

父亲姓名: 身份证号:

母亲姓名: 身份证号:双方确认________因意外事故,经抢救和治疗后无效死亡.双方确认乙方有权代表__________所有直系亲属与甲方签订本协议,且本协议内容明确真实地出自于乙方及________有直系亲属的共同一致认可.二 协议各方经过充分磋商,完全理解并同意按国家目前的民事赔偿法律及有关伤亡补偿标准进行一次性补偿.三 ________在事故发生后的住院医疗期间,所有的医疗等费用根据医院出具的凭证,已由甲方据实全额承担.四 参照并根据国家目前的民事赔偿法律及有关伤亡补偿标准甲方给予乙方的补偿范围包括丧葬补助金金.一次性死亡赔偿金(工亡补助费).供养亲属抚恤金(被抚养人生活费).误工费.交通费.住宿等相关补助和精神抚慰金等全部费用共计:___________________.五 上述补偿的全部款额自甲乙双方签订本协议时分两次向乙方支付:1.签订本协议后支付___________,2 ___________的尸体火化后(拿到火化证明)支付______________.六 甲乙双方明确并自愿以双方确认的上述补偿项目和数额为一次性补偿的最终意见,本协议未明确列举或涵盖的其它费用,由本协议各方各自放弃或承但,其它无争议.七 本协议一式叁份,甲方.乙方.见证方各壹份,效力相同.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任何一方均不反悔.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见证人签字:

本协议书书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第三篇:加班补偿法律规定

加班补偿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一)在日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按照不低于小时工资基数的150%支付加班工资;

(二)在休息日工作的,应当安排其同等时间的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三)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应以: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的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没有约定,按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确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按劳动者本人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

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加班工资。

第四篇:合同期满不续签可获补偿

合同期满不续签可获补偿 单位不能随便炒人(图)

根据《劳动合同法》,首先,合同期满后,如不再续签的,单位需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工作4年,可获得5个月工资总计6000元的补偿。其次,连续订立两次合同后,即成为无固定期限合同。而齐先生单位恰好是“一年一签”,从第3年开始就应是“无固定期限”合同。

依据新法来看,其实就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样一来,单位不仅要支付6000元的“经济补偿”,还要支付相当于经济补偿2倍的“赔偿金”,即12000元。总的算下来,一共是1.8万元。

不续签可获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46条第5项,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第47条: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计算,每工作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齐先生工作5年,获得5个月工资共计6000元的补偿。

续签两次后“无固定期限”

每签订一次合同,都视为独立的一次,与前后没有任何联系。

《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3项,续签两次合同后,即成为无固定期限合同。按照齐先生单位“一年一签”的方法,从第3年开始就应是“无固定期限”合同。这样一来,单位就不能随便“炒鱿鱼”。如违反,就跳进了第87条的“雷区”:违法解除合同要支付相当于经济补偿2倍的“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重点条款系列解读之四

法条:《劳动合同法》46条、47条

劳动合同法较之劳动法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终止劳动合同也要给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四十六条规定,因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导致劳动合同终止(不包括除外情形),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该项规定突破了劳动法仅限于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

1.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具体指哪些内容?

2.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年限从何时起算?

我认为,既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应以主要条件比如工资待遇、岗位、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为确定标准,工资待遇降低了或者岗位变化不利于劳动者了,可认为单位降低了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另外,有关部门应作出严格、细化的解释,有利于操作,避免纠纷发生。

关于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问题。我认为,劳动法未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对此有所突破,应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计算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时,应从劳动合同法实施之日即2008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关于农民合同制工人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有关待遇问题的通知。

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农民合同制工人劳动合同终止之后,可以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享受一个月的生活补助费

第五篇:见义勇为受损者国家赔偿之立法探讨

见义勇为受损者国家赔偿之立法探讨

摘要:对见义勇为仅作道德评价是不够的,应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评价。然而,尽管我国目前的法律对见义勇为作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但仍存在着不足。本文通过对见义勇为受损者私法救济之不足,提出公法救济之构想,以期完善对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法律救济。

关键词:见义勇为受损者 私法救济 国家赔偿

2009年长江大学大学生救人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给予了陈及时、方招、何东旭等十几名大学生以极高的赞誉。其中,遇难的三名大学生还被批准为革命烈士。长江大学为此给三名遇难大学生家庭各50万元的奖励。我想人们或许会为此感到欣慰,这也算是一起让英雄“流血不流泪”的事迹,毫无疑问,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高素质的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大力保护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企盼所有见义勇为者都成为新闻媒介的关注焦点,进而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经济学告诉我们纯粹的伦理说教将成为历史,市场伦理秩序的建立不能没有制度和规则,法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将上升为更重要的道德推动力量!而国家公法的介入无疑是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最高赞誉!我们极力推崇道德,把它视为法的精神支柱,我们努力追求道德的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必须为道德提供法律保障,我国目前就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法律救济问题。私法对此已作出相应调整但存有诸多弊端,且无法超越其自身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公法的介入无疑成为一剂良药!

一、见义勇为行为法律之界定

(一)见义勇为行为的含义

见义勇为行为是指公民为保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其含义从民法角度上可以这样界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或危险而作出了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合乎社会正义的危难救助行为。”①

(二)见义勇为行为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高度的人身危险性。见义勇为者救人于危难之时,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实践中,见义勇为者受伤致残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献出了宝

贵的生命。

第二,紧急性。见义勇为行为常常是在非常危急的时刻,未能及时获得国家力量的有效介入的情况下作出的。若当事人不能获得及时援助,就有财产人身受到侵害的危险。

第三,利他性。见义勇为者实施其见义勇为行为纯粹是一种利他行为,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

第四,结果的双重性。见义勇为者通过其行为,一方面维护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给其他人带来了公共安全感,维护了公共秩序和安全,所以,见义勇为行为也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三)见义勇为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行为人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是在危急的情况下作出的,并且因此而承受到一定程度的人身危险。见义勇为行为是不负特定职责或义务的公民不顾人人安危而实施的危救助行为,从社会本质来看,具有“义”和“勇”的双重特征。“义”是指社会正义,“勇”是指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在重大的危险甚至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作出某种正义之举。因此,见义勇为行为必须是在危难情势下作出,行为人并为此构成的首要条件。构成见义勇为,还必须是行为人因实施该行为而使自身承受一定的人身危险。见义勇为与一般的助人为乐行为相比较,体现出来一种更为高尚的思想境界,立法上应予以正确区别和界定。

(二)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救助义务。法定的义务有三种:其一,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其二,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其三,由行为人某种先前行为所引发的义务。约定的义务主要是指救助者与被救助者根据合同约定而产生的某种具体义务。只有行为人无上述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实施的救助者行为,才可以构成见义勇为行为。否则,负有某种特定义务的人,即使实施了某种危难救助行为,也称不上是见义勇为行为。

(三)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使公、私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害的目的。这一主观要件就决定了并非一切客观上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均能称为见义勇为行为。如误将他人事务当作自己事务而作的防卫行为,为了获得报酬而实施的危难救助行为,为自身利益而实施的具有一定人身危险性的行为,均缺乏为他人谋利益的主观要件,不应列入见义勇为行为之列。

(四)行为主体是具有一定意思能力的不特定多数人。见义勇为行为 的主体是不特定的多数人,除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约定实施特定的救助行为以外,凡具有一定意思能力的公民都可成为见义勇为者应当具备行为能力。即对于社会正义应有较为明确的判断,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法律后果,有一定的预见和判断的能力。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一种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要件,其意思中必须包含有效意思,行为人还必须将自己的意思表示于外部而为他人所知。因此,实施法律行为的主体应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而见义勇为则不同,法律虽然也要去行为人必须具有维护他人利益的意思,但这并非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见义勇为的内容及效力完全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不问行为人是否具有此种效果意思。此外,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也无需表示于外部。②

二、我国关于见义勇为受损者救济的立法现状和私法救济的缺陷分析

(一)我国关于见义勇为受损者救济的立法现状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总结的那样:“些实施见义勇为的行为人死亡后,其家属向受益人或者有关利害关系人提出索赔请求。受理案件的法院有不少是适用《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所采用的公平原则进行处理,有的是按照《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的无因管理的原则和精神作出判决,确定受益人的相应补偿或者赔偿责任的。”③在我国理论界,对见义勇为行为实行法律救济,在适用法律上有不同的主张。

第一种主张认为,其最早源于《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根据学者的解释,第109条是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追究民事责任相结合的条文。本条文的基本精神是提倡和鼓励公民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损害。因为上述行为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与适当的补偿。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简称《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42条规定,被理解为是对《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的进一步解释:“为维护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收益的多少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的补偿。”根据这两条规定,见义勇为者仅仅只能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

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的补偿。也就是说受益人并非侵权人,其承担补偿责任并不是因为其有过错,而是基于对损害的分担。从侵权损害赔偿的角度看,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与受益人应当是利益共同体。对受害人的救助,从长远来看应当是社会的责任。但在缺乏响应机制的条件下,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受益人,适当分担损害,给受害人以补偿,是符合公平原则的。

第二种主张认为,见义勇为行为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关于无因管理的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对此,《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32条又明确解释:“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根据这两条的规定可以得出结论:在无因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受到人身损害的,可以向本人请求赔偿。无因管理在外延上包含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通常是在危难情况下作出的,且行为者一般要冒着一定的危险,见义勇为行为属于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无因管理行为。所以,见义勇为者受到人身损害的,他作为管理人可以向本人提出请求赔偿。对于在无因管理过程中管理人遭受人身损害的法律救济,大陆法系国家一般由无因管理(适合无因管理、不合意而有利之管理及不合意而不利之管理)、不真正连带(第三人应当对管理人承担法定的赔偿责任的同时,本人也应当依法向管理人承担法定的赔偿责任,此二债务并非具有主观的共同的目的,只是客观上的目的同一,因此称之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和让与请求权制度(在无因管理的情况下,管理人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人身伤害的,而本人先行赔偿后,本人应当先向管理人请求让与其对于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再向第三人求偿)等相互配合来予以实现。

第三种主张认为,因见义勇为而遭受损害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人身损害赔偿的若干解释》)第15条予以一个说法:“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收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此,有学者提出,本司法解释第15条实际上是对《民法通则》第109条和《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42条的继承和完善,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原来法律规定⑤

(二)我国关于见义勇为受损者司法救济的缺陷分析

对见义勇为损失者的私法救济主要是指民法救济,民法在见义勇为行为的适用上,存在下列弊端。

1、侵害人赔偿的弊端分析

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的重要类别,侵权必担责,也是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的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国家在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补偿时,要对侵权责任人进行追偿,同时在处理见义勇为事件时也要求侵权行为人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及时而有效的赔偿。但事实却往往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人不利,因为侵权人有赔偿能力的,也不会主动赔偿,需要通过司法途径,由见义勇为者用法律手段去求偿,很费时间、精力,成本很高;侵权人无赔偿能力或赔付困难的,见义勇为受损者将立即陷入困境,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见义勇为的看法和评价,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将见义不为,世风日下。这是私法救济不力产生的不良后果,将由整个社会付出代价;况且对于没有侵害人、受益人又不具体或不确定的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损失将由谁来赔偿或补偿,这是私法救济的盲区,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受益人补偿的弊端分析

受益人补偿时对见义勇为行为基于无因管理性质和公平责任原则的精神而产生的。受益人因见义勇为者的行为而受益,理应对因此遭受损失的见义勇为者加以补偿,其目的就是要使见义勇为者及时而有效的得到救济。但是受益人补偿有几点弊端:首先,它作为私法救济的手段削弱了见义勇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把见义勇为行为等同于一般的无因管理行为,而忽视了它弘扬社会正气,有利于社会健康、和谐的意义;其次,受益人的补偿只是部分补偿,而不是全部补偿,那么,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损失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自己承担,这是不公平的;再次,受益人若无补偿能力,受损者又从何处得到补偿?而受益人在无过错的情况下还要承受官司之苦,对受益人也是不公平的。救人者与被救者对簿公堂、反目成仇,也是悖于见义勇为本身的初衷和目的。因此,对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法律救济主要通过私法救济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也不能体现出见义勇为行为应有的社会价值。⑥

三、见义勇为受损者国家赔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从主体角度来说,由于国家赔偿是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的侵权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因而,公务行为的范围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赔偿范围。在以往,公务行为仅限于公务员执行公务的行为,公务员身份,国家才会赔偿。现在一些国家,公务行为不再限于公务员的行为,加害人是否具备公务员身份并不是判断责任归属的关键,主要的是看其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从广义角度解释公务行为,也就会使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被授权从事公务的组织的成员、各公共团体的职员乃至于自愿协助公务的人员等,都纳入到“公务员”范畴中,从而相对扩大了国家赔偿范围③

2、从归责原则角度来看,我国国家赔偿法在归责原则问题上选择了“违法原则”,即构成国家侵权行为的要件之一就是该行为“违法”。近几十年来,在国家赔偿实践中,不少国家尝试采用危险责任、公平责任、结果责任等无过错责任原则,逐步形成了以一种归责原则为主,以其他责任原则为补充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体系。这样,无论就其立法宗旨还是实践效果来说,都大大拓展了国家赔偿范围。见义勇为者的损害赔偿如果按归责原则的话,似乎也应该属于无过错原则,因为受益人和见义勇为者本身都无过错,也都无违法行为,但见义勇为的风险是存在的,为了提倡这种高尚的行为,国家应将其列入国家赔偿范围,按无过错责任原则,由国家与受益人承担连带责任,从而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

3、从对“职务行为”的理解角度来看,我国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了职务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而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不作为、委托行为、假冒行为等引起的损害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未作规定,这一问题有待于国家立法或司法机关作出明确解释。从法理上分析,见义勇为行为是行政协助行为。因为,见义勇为者在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和自然灾害的损害时,没有对其进行维护的义务,而国家有义务保护这些合法权益免受侵害。④而见义勇为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帮助政府履行法定职责所以它是一种行政协助行为,既然见义勇为行为是行政协助行为,是帮助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且具有公益性的行为,那么由此产生的后果应由政府承担,而不是当事人承担,见义勇为者在实施该行为时所受到的损失理应由国家财政负担。

4、从国家追偿权角度看,国家追偿权,也是国家赔偿法的重要内容

之一,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或者在无法定情形下,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对赔偿请求人承担了赔偿责任后,可以要求有过错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对于见义勇为者的损害赔偿适用国家赔偿,也可以通过国家追偿追究侵权人(如果有侵权人)和受益人的责任,根据过错原则或根据无过错原则进行追偿,从而减轻国家负担。

(二)可行性分析

当为之事也未必一定是必为之事。制约见义勇为立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成本费用的问题。虽然为见义勇为立法对社会风尚之形成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但需要投入的成本是不能避而不见的,如果这些成本过高,相对来说受益太小,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功利性要求,所以为见义勇为立法的法律成本就很值得斟酌。

首先,来看支出。一是体制上的支出。要为见义勇为立法,必然要设立相关的部门,这部分投入只需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负责或在综治办中单辟一个见义勇为小组,并不像我们之前想象得那么规模浩大,成本应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二是对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损害赔偿投入,对此我们主张由国家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事后国家有关部门可代见义勇为受损者向侵害人追偿或者要求有经济能力的受益人补偿;对于没有侵害人,受益人或侵害人,受益人无力承担的,按照下列办法解决:

(一)参加社会保险的,由保险机构按规定支付,不足部分,所在单位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由所在单位支付,其他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二)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所在单位为国家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的,其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其他单位或者无工作单位的,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其次,来看一下用于平衡支出的部分,一是资金的来源。见义勇为基金的来源主要有:

(一)政府专项拨款;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和社会捐赠;

(三)向社会募捐;

(四)其他合法途径。可见,资金来源是比较丰富的,而且,由于对见义勇为者捐助的良好社会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程度上广告宣传的效应,许多企业单位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往往会不吝解囊。所以,在资金来源上不会侵占政府太多的财力。二是社会治理上的收益。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使投入再多,只要物有所值还是应该支持的。首先,这有利于社会正义风尚的形成,这无

疑是一种高级收益。其次,它可以鼓励人们实施见义勇为的行动,使“全民皆兵”,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减轻了国家的治安管理投入,增加了违法犯罪者的心理恐惧感,从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无疑会使国家社会受益良多。

三、见义勇为受损者国家赔偿的立法措施

(一)补偿程序的启动

按照程序的启动主体来分,国家补偿程序主要分为主动补偿程序和应申请补偿程序,笔者认为见义勇为者损害具有个别性,因此补偿程序应以应申请补偿程序为主。

首先,申请。通常由受到损害或损失的相对人向补偿义务机关提出补偿请求,并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其次,审查和调查。补偿义务机关必须对申请人提出的补偿申请和相关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和调查,从而验证申请人提出的证据、材料是否真实、是否符合补偿条件。再次,听取意见。补偿义务机关通知申请人审查结果,并将拟作出的补偿义务机关就补偿方式、标准等进行协商,尽量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补偿协议。最后,裁决。若达不成补偿协议,则由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裁决。裁决中应写明补偿的原因和理由、补偿的方式、补偿标准以及补偿的期限,并告知申请人享有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及其时效。相对人如果对行政机关的补偿数额有异议,或者行政机关逾期不作补偿决定的,均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寻求解决。

必要时,国家可以采取主动补偿程序,主动发出补偿通知,后续程序参照依申请补偿程序。⑨

(二)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

1、确认机关

现有见义勇为者保障和奖励的地方政府规章对见义勇为行为确认机关的规定不一,主要有民政部门、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市和区、县综治委设立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等。笔者倾向于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来担任确认机关。

2、确认依据及举证责任承担

从法理上看,谁主张谁举证,见义勇为者要求确认机关认定其行为是见义勇为,必须承担其行为符合法定的见义勇为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但实际中,见义勇为者往往由于身份所限,取证能力有限。笔者认为,此

种情况下,确认机关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可以主动调查,或者依申请人申请帮助收集证据,以减轻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申请人的举证责任。

如果认定单位、受益人及见义勇为者发生争议,可以提请法院裁决。

(三)补偿原则及方式

1、补偿原则

根据行政法学对补偿概念的认定,国家补偿可以分为传统意义的国家补偿和较新型的社会补偿。⑩见义勇为者损失的补偿则属于传统国家补偿的范围,笔者认为应以“完全补偿”为原则。当见义勇为者因义举而遭到损失、损害后,国家补偿要做的就是全面填补其所受的全面损害,使其能够因国家补偿恢复到如同损害发生前的、未受到损害时的应有状况,而且基于对其精神的鼓励,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2、补偿方式

见义勇为者的损失在大多情况下是非财产性损失,而非财产性损失本身有难以估算性、长期性、持续性的特征,所以,对见义勇为者的损失补偿除了金钱补偿外,更应重视政策性补偿,或者说是间接性补偿。

首先是给予医疗、抚恤。我国法律已明确规定,对于公民非因履行职务而为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在灾害事故中勇于救助,因此受伤、致残或死亡的,国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或抚恤。

其次是优先安排就业。实践中,许多见义勇为者由于见义勇为而致残,但他们中有些人并非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而是仍然能够胜任一定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这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生活,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这种补偿方式可以说是双赢。

最后是入学、升学照顾。这种补偿方式在有些地方的见义勇为奖励条例中已有规定。

(四)补偿纠纷救济

有权利必有救济,当法律赋予见义勇为者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时,就同时赋予了其在实体权利未实现时寻求相应救济的权利,而司法救济式最终也是最有效的救济途径。从理论上来说,行政相对人针对国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补偿责任,对国家针对补偿纠纷做出的裁决以及针对国家补偿的计算标准不服提起的诉讼,均属于行政补偿纠纷诉讼的范围。但从司

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国家补偿纠纷种类繁多,并非所有的补偿纠纷都适用行政诉讼程序,例如在法国,针对补偿计算的标准不服提起的诉讼则采用民事诉讼程序。事实上德国的规定也大体如此。笔者认为通过民事诉讼解决补偿计算标准纠纷时合适的,而且在我国现有的立法环境下也是必要的,事实上我国也规定了类似的程序,虽然还很不完善。当然是不是必须或者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这一纠纷,能不能通过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来解决是值得考虑的另一种方式。

将见义勇为者损失纳入到国家补偿,并不意味着国家成为最终责任承担者,而排除权益侵害人的赔偿责任,事实上国家在承担补偿责任以后也因此而取得向权益侵害人的追偿权。至于国家奖励,笔者认为由于其本身性质及适用与国家补偿无冲突,从某方面来说两者能互补,因此,见义勇为者并不会因为获得国家补偿而丧失要求国家奖励的权利。

注释:

①罗竹风主编 成语大词典[2]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388 ② 潘锡彬 雷晓亮我国政府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之现状及对策思考 民商法网址2007(2)③黄松有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精神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④顾昂然 民法通则讲座[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⑤王利明 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⑥董伟霞 见义勇为的行政法保护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⑦刘春华 蔡裕华 见义勇为状告被救助者获赔万元人身损害赔偿金[N]人民法院报 2004-03-16 ⑧傅昌强等 见义勇为的行政法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 2002(2)⑨苏如飞.见义勇为的法律审视[J].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 ,2006(3)⑩姜明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法律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黄婉见义勇为:行政法调整的反思与重构【D】电子科技大学,2007 【2】雷刚见义勇为受损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7 【3】张李徐小平对见义勇为受损者加强公法救济之思考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4】赵化宇赵小军浅论我国民法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修正对策【J】 重庆商

下载见义勇为受损或者伤亡可获补偿的法律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见义勇为受损或者伤亡可获补偿的法律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