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二)

时间:2019-05-13 03:1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二)》。

第一篇:《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二)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相互排斥、对立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立是同一的前提,没有对立,矛盾双方就不能依存和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同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1、○

2、○3。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

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3)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2)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3)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80)

(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

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5、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ⅰ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ⅱ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ⅲ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ⅳ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二篇: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

1.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我们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3.【(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规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受到惩罚。(2)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成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2)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1)【坚持一切才能更实际出发,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小考点: ①意识能够让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辩证唯物认识论

6.【(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将把实践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形成正确认识。

7.【】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有它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有它特定的发展过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没有终结的真理。所以我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与发现真理,检验与发展真理。

8.【圈是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是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唯物辩证法: 联系

9.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有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有联系,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10.【,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①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1.【】联系具有多样性,世上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1

条件为转移。

12.【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

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13.【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

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4.【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

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一条小知识点:当部分以合理顺

序排列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要注重内部的结构优化趋向>发展:

15.【】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

题,树立创新意识。

16.【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的统一。所以对待新事物既要有信心,又要走曲折的路。

17.【】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

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所以①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我们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跃。﹤两条小知识点: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注重事物内部的结构优化,实现质变;②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

18.【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②我们要承认矛

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19.【 矛盾据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

结,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两条小知识点:①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应在对立

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创

造条件,向有利条件转化,趋利避害。﹥

21.【 ①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应集中力量,抓住主矛,解决主要矛盾。②在复杂事物

中,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主次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时,不忽视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

22.【】 ①再简单事物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

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在认识事

物时,学会抓主流。②在简单事物中,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影

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在抓主流时,不忽视支流。

2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创新:

24.【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5.【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既有肯定的理解,又有否定的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历史唯物主义:

26.【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7.【】⑴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⑵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解决: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8.【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29.【】人既是价值的创造着,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人生在于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所以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30

【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指导作用,可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第三篇:生活与哲学 必修4知识点总结

必修4生活与哲学

1.1了解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学习哲学的意义: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①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①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是可知论;②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是不可知论。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②从属于①)

3.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①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2理解运动是有规律的14、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注意两种错误的倾向: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16、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17、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1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9、规律的特征: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2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①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1理解意识的作用

2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能够认识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1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6、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7、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8、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①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29、影响认识形成的因素:①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②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6.2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0、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1、真理的特点:①真理是有条件的;②真理是具体的。

32、认识的特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7.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33、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4、联系的特点: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有条件的);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5、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7.2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6、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区别:①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②相互影响:A、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B、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

作用。(3)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7、系统优化的方法:(1)含义: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使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8.1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8、发展的普遍性:①自然界是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9、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0、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总要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1、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9.1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2、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3、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4、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5、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观点)看问题。

46、矛盾特殊性: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三种情形:A、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③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8、重要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9.2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49、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①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③主、次矛盾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方法论:A、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50、在某一个矛盾中: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③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方法论: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5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0.1了解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52、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53、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54、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55、方法论: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56、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1.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7、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58、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59、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0、贯穿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1.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2、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3、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们群众学习。

64、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2.1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认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66、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7、导向作用:驱动、制约、导向。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8、正确价值观的标准:①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②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9、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②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简称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2.2理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70、价值的创造:①在劳动中创造价值;②在奉献中创造价值。71、实现价值:(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吴福章)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来源:(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思考。

2.哲学的作用:(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2)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二.哲学的含义

1.哲学的本义:(1)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2)爱智慧和追求智慧;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体现。(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1)具体科学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提供具体的方法。

三.其他内容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反对把零散简单的世界观等同于哲学;但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2.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者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3)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和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

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

3.“两个对子”: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与政治的反映。(2)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又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1)通过对旧制度的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3)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4)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5.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三个有机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3)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①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5.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诡辩论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歪曲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客观唯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运动变化,辩证的观点)

7、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与方法论:(1)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规律的表现形式,而规律是万有引力定律和遗传基因。(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4)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创造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都是客观事物,形式是主观的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知觉、感觉等)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意识的指导作用不同)。(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

3.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的精神状态。概括的说,它包括“想”、“做” 和“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包括“意识能动性”和实践活动,这两个方面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2.“意识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意识能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而“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2)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5)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分为两个: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②客观规律的制约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利用规律。(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人;主体所使用的工具是客观的物质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发展过程是意识指导下的现实的客观过程;实践的结果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效果。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社会历史性。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比如,人借助于工具同自然界相接触,而工具是他人过去劳动的成果。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并且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④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有的认识都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借助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遇到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工具延伸了人的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用一种认识去判定另一种认识的正确性是不可能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要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3)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2)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特点:①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②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③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实践的三种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2)变革社会的实践——革命与改革,国家制度的决定,阶级斗争。(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神舟飞船的发射等。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①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②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五篇: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智慧与哲学精神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高二政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 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

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6、关于哲学的表述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8、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10、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高二政治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2、唯心主义的基本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

高二政治

16、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规律(放在

高二政治

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A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A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高二政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实践

①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

高二政治

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②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④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B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0、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吗?

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

高二政治

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对事物的联系要作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就要把握判断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标准,即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若认为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我们的这个世界不就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混沌世界了吗?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高二政治

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

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5、量变与质变状态

①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

高二政治

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6、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

高二政治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联系、发展和矛盾有什么关系?

联系、发展和矛盾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事物的灭亡。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

高二政治

矛盾,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8、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9、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2)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高二政治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解决方式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

高二政治

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5、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什么?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7、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8、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什么?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0、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客观依据)?据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1)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二政治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3)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4)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5)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11、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12、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下载《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与生活易错知识点总结参考答案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参考答案 1、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2、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 中 政 治 必 修 4 -哲 学 生 活 知 识 点 归 纳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 3 、哲学总......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知识点解析高考

    第一、二、三部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分别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 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

    生活与哲学总结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 把我思维的奥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论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五篇材料)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政治必修4)

    必修4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前言 1.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三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