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玉的鉴定
古玉的鉴定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古玉的鉴定。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仿品多,长眼哪!
什么是鉴定
鉴定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实际要复杂一些,要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愧否定、精练、反复、对比。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
如果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那么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失误,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哪。多数人误入歧途并不奇怪。十条老牛也拉不回来。.悟性从那里来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人们注定要在大多数事上一塌糊涂。这和智慧、文化水平无关,没什么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会与不会之间
玩古玉的人中,多数人终生入不了道。部分人摆脱不了二把刀。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鉴定准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难断没有错断的人,这就是现实。但愿能改变之,这不是单方所能为的。
收藏者的难处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博物馆的展品不能成为标形器,因为标形器必须能长期密切接触。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长眼的利器。盲目拜师是第二个误区,他的老师就走偏道了。
专业人士的常见误区
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但是他们容易对市场不敏感;对高仿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假的为什么假,才能对真的为什么真有更深刻的认识。专业人员有高有低很正常。
长眼有诀巧吗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因为悟道的过程各不相同,各有个的特点。说没有是因为茅台酒的味道没人能说清楚。同饮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鉴定是工匠之述,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观的,理论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画蛇添足。这就是有些高级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捡漏
很多人讲故事说:他花百、八十元就买了个大国宝,还编一套理论以证之。你信吗。成手也不敢轻言捡漏,卖的总比买的精。他可能低价给你,那是他没有回家路费了,东西他很清楚是什么。这等事太难了。初学者千万不要做梦取媳妇,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开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案的证据。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侵泡可做仿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罗斯玉分子结构一致,仪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俄罗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常见黄玉、羊脂玉等。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玉石鉴定《古玉的鉴定》。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丛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最大。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仿,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征、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仿品成本必高,各项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征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里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钻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生坑、熟坑和盘玉
出土后未经过处理或盘玩的叫生坑;否则叫熟坑。盘玉是国人玩玉的传统。盘:把玉攥在手里盘玩。新玉、老玉都要盘,盘过的玉润泽漂亮,盘后古玉比新玉变化更大。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赞成盘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认盘过的高古玉,这和港台的风气有关。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玉雕,并不为过。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古玉,就大错特错了,标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载量大。经过大家的努力,鉴定的问题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古玉鉴定争议多,权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鉴定人员资格认证
现在不仅鉴定人员证有泛滥之势,而且资格认证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现在的认证程序是:交学费完成学时发证.大谬!资历、学历、名气都不是认证标准。书本上的东西没有多少对鉴定有用.尤其是现在的教科书.茅台酒的味道,说出来就走样。认证不需要纸上谈兵,要实物实战,用真本事说话.资格认证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鉴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只有一个-----实物鉴定准确率考核。
鉴别方法
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馆,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欢收藏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那么,对于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鉴定呢?
一、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另外,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专家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等书,皆可拿来认真品读,细细揣摩。
二、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则没有这些感觉。
三、早在宋代时期,就出现了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而清以后的造假情况可谓越来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狗玉”、“羊玉”、“风玉”等,引人上当。
四、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五、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显得尤为重要。
六、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形,半圆形和U形等,U形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七、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的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断为真品,而线条槽口两侧有毛道崩裂现象,则是现代“机器工”制作的特征。
第二篇:如何鉴定古玉
如何鉴定古玉
识别玉器的真伪极大地困扰着爱好玉器的各界人士,如何鉴定古玉。其实,一切做伪无非是采用高温处理、化工染色、摹仿古玉造型与纹饰等。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方法揭露伪装、分析本质,就能够基本做到一通百通。
当前,识别玉器的真伪极大地困扰着爱好玉器的各界人士,绝大部分人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识别真伪。
目前,人们往往过低地估计了作伪者,认为不可能做得这样好。实际上,因为制伪者利用他们掌握的某些科技知识仿造,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知识创新,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辨别真伪,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辨伪理论。
杨伯达先生说过:“对玉器的鉴定要跳出非科学的圈子。”也就是说,要以科学的辨伪取代传统落后的辨伪方式。首先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正确地掌握辨伪知识,万不能盲目地相信那些自称的行家,以及一些有名无实的“高手”,他们只会简单地谈谈,而说不出真假的本质区别,这种鉴赏和收藏只能做知识和收藏的奴隶。玉器的辨伪是一项极复杂的研究课题。由于目前仿真效果越来越好,鉴别伪品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反复全面地观察考证。
要从材料上、风格上、设计上、造型结构上,以及生坑或半生半熟坑效果上,还要从工艺、质感、光亮、腐蚀氧化、受沁及色差、硬度变化等几十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论证。除此之外,参照文物艺术品的鉴赏常识,用地质矿物学等多方面的科技理论,才能做到准确有效的辨伪。
例如我们从材料方面辨伪,要基本知道各种玉石材料的硬度、密度、基本结构及不同时期的材料使用范围,对不同材料所造成的不同腐蚀效果才能了解。
从造型设计方面进行辨伪,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意识。要对历史上玉器的风格变化、造型变化、艺术表现形式有概括性的认识。这能帮助我们识破伪品在风格造型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能够深刻地领会玉器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从其发展演化中帮助我们较准确地进行断代。
例如:来自于历史上古玉的艺术美感反映着制玉工匠的绘画设计和工艺技术水准。由于制玉过程基本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的,因此不但要求要有很好的设计绘画水平,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加工技术。如果只设计不会加工或者只会加工不会设计,都不可能完整地体现其艺术效果。我们祖先的这种工艺美术的结合是非常成功的,而这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现代造伪者无法学到的。其次是时代背景,生活风俗、信仰、文化意识与美学思想上的差异,也决定伪品与真品不可能等同的定论,因此伪品永远不能像真品,玉石鉴定《如何鉴定古玉》。
具备地质、矿物、化学等方面的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对玉器的腐蚀受沁、“生坑”玉器的表面结构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例如:玉器在地下要经过千年的缓慢侵蚀产生化学变化,地下水的浸泡,地下温度变化,酸碱土质等等都会对玉器产生不同的阶段性过渡变化与硬度变化。玉器表面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氧化腐蚀以及沉降在玉表的各种附着物。玉器真品的种种阶段性变化与伪品的表现有本质区别。虽然伪品的制造者费尽苦心进行伪装和研制,但真品那用种实质结构及氧化程度,伪品根本无法做到。能够做到的也只是找些带有腐蚀受沁的老残料重新改制进行假冒。
关于玉器材料,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上所使用的几种材料,经常遇到的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而目前造伪者除较多地使用白玉和青玉以外,还使用现代开发的青海料、矿山料等进行仿冒,这些仿冒材料的纹路、结构、硬度、密度、比重都有别于真正的白玉料。另一方面利用杂质料、色皮料仿冒真品玉器的腐蚀受沁。有些通过直观较容易分辨,有些作伪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腐蚀染色做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显微观察,研究其结构、硬度变化。
关于制造玉器的设备工具与材料。历史上对此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我们只能从玉器的磨制精度、研磨质感、磨制效果、切割痕迹、研磨力度等方面进行实物分析。以战国、汉代玉器为例,可以看出这种加工设备的精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在这一水平上延续到各个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化,工艺风格也在变化,这种时代与设备工具的不断改进和演变,产生了玉器工艺的时代特征。
大体讲,从石器时代的打磨制造和人工钻孔,逐步发展为较低转速的磨孔。从实芯钻具发展到管形钻具,从低转速到高速,从设备的低精度到设备的高精度,从设备工具的不耐磨到高耐磨性,设备结构材料与工具都在不断地更新。
所有变化和进步都能够从玉器的工艺效果上反映出来。例如:从钻孔这一点上分析,工具的更新能够提高钻孔的精度,但由于原始的钻孔工具硬度和耐磨性较差,形成明显的“喇叭口”。这种现象是由于低转速和低硬度的实芯钻具快速磨损造成的,在旋转钻孔过程中钻头越磨越细。为了钻孔方便,则从两面钻孔,形成了两面孔径大、中间孔径小的现象,即所谓蜂腰形。
随着社会的进步,半手工半机械化的逐步变革,设备转速的加快。如果仍然使用老的钻孔方法,会因高速磨擦使钻具温度过热,导致无法再继续钻孔。管钻的出现解决了高转速与磨擦过热所产生的副效应,它不但能够提高钻孔的精度和效率,而且在高速钻孔中水与水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钻孔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古玉孔径内壁的旋痕是由于钻孔中水和研磨砂被挤出或消耗,必须进行反复提钻,孔径内壁的旋痕是反复提钻形成的。
研磨介质(砂浆)在磨制中起中介作用,历史上使用的砂浆纯度不及现代金刚砂、钻石粉。而现代制玉使用的金刚砂或钻研粉不但纯度高,颗粒锋利,而且粗细不等,有多种标号,用这种材料磨制的玉器亮感和质感以及工艺效果都与古玉有明显差别,我们要从这些差别中进行辨伪。
对玉器进行辨伪必须有机械方面的知识。制玉离不开机械设备和工具,设备工具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玉器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我们以战国、汉代玉器为例,当时能够制造出这样高水平的工艺效果,可以看出题设备与工具的加工能力已相当完善。石质机械或木质结构的机械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因此战国、汉代已具备了高水平的金属结构设备工具,有加工各种复杂造型的技术和能力。从实物的工艺效果上分析,所谓的鬼斧神工,实际上是低转速、低研磨量以及相当长的加工周期经缓慢的反复研磨形成的。而战国、汉代以后,只是在设备工具基本定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转速和研磨量,在提高效率的情况下逐步缩短加工周期的。但是现代伪品不但设备工具先进、精度高、转速快,而且加工方式有差别,其伪品的工艺效果完全是现代在实践和辨伪中通过各方面的对比,我们还要具有其他文物艺术品的鉴赏常识和能力,这对玉器的辨伪与断代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切假冒文物都是以伪装表面为手段,以降低成本、获取暴利为目的的。一切做伪无非是采用高温处理、化工染色、摹仿古玉造型与纹饰等。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方法揭露伪装、分析本质,就能够基本做到一通百通。
第三篇:古玉鉴定六法
古玉鉴定六法
2008-07-14 22:19:01
被 11 人转藏
小贴士:测试:你对别人的重要性和利用率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 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 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 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 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 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 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六条作用可以互 相转换。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 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 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 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 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 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 倍或 20 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 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 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 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 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 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 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 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
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目前 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 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 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 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 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 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 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 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 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 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 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 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 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 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 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 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 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 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
制特 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 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 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 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 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 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 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 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 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 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 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 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第四篇:古玉鉴定知识 (推荐)
古玉鉴定知识
1、什麽是古玉: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凋,古玉鉴定知识。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现代玉凋和彷古玉凋就不具备这个特徵。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彷品多,长眼哪!
2、什麽是鉴定 :
鉴定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实际要複杂一些,要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愧否定、精练、反覆、对比。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如果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那麽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失误,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哪。多数人误入歧途并不奇怪。十条老牛也拉不回来。
3、长眼靠什麽:
一不靠老师;二不靠书本。靠真标本自悟,不断扩大标本品种。不怕鬼,不信斜,错了从新来。茅台酒的味道靠自己品。没有悟性就分不清忠告和骗术;没有悟性是一片黑暗。
4、悟性从那裡来: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人们注定要在大多数事上一塌煳涂。这和智慧、文化水平无关,没什麽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5、会与不会之间:
玩古玉的人中,多数人终生入不了道。部分人摆脱不了二把刀。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鉴定准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难断没有错断的人,这就是现实。但愿能改变之,这不是单方所能为的。
6、有那麽多古玉吗:
有了眼就知道有多少古玉了。现在是收藏古玉的最好时机,假的比真的卖的好。
7、收藏者的难处: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博物馆的展品不能成为标形器,因为标形器必须能长期密切接触。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长眼的利器。盲目拜师是第二个误区,他的老师就走偏道了。
8、专业人士的常见误区:
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但是他们容易对市场不敏感;对高彷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假的为什麽假,才能对真的为什麽真有更深刻的认识。专业人员有高有低很正常。
9、长眼有诀巧吗: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因为悟道的过程各不相同,各有个的特点。说没有是因为茅台酒的味道没人能说清楚。同饮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鉴定是工匠之述,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观的,理论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画蛇添足。这就是有些高级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10、打眼的启示:
打眼是必须的,打疼了就长记性了,悟性好损失就会校二把刀打眼有两种:一是非买不可,买到手就明白了。二是买后怎麽看怎麽对,经过别人的点评和时间的沉淀才会明白。初学者不存在打眼,买前买后都要经过充分论证,立标是最关键时期,好的专业人士是最好的徵询对像。不要乱投师,不要怕多跑路,不要怕多花成本。
11、捡漏:
很多人讲故事说:他花百、八十元就买了个大国宝,还编一套理论以证之。你信吗。成手也不敢轻言捡漏,卖的总比买的精。他可能低价给你,那是他没有回家路费了,东西他很清楚是什麽。这等事太难了。初学者千万不要做梦取媳妇,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12、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开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桉的证据。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侵泡可做彷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自我鉴定《古玉鉴定知识》。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佈、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彷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罗斯玉分子结构一致,仪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俄罗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常见黄玉、羊脂玉等。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採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彷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彷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麽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彷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丛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佈,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最大。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彷,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瞭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徵、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凋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彷品成本必高,各项都彷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彷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徵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裡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细如髮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鑽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鑽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13、生坑、熟坑和盘玉:出土后未经过处理或盘玩的叫生坑;否则叫熟坑。盘玉是国人玩玉的传统。盘:把玉攥在手裡盘玩。新玉、老玉都要盘,盘过的玉润泽漂亮,盘后古玉比新玉变化更大。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赞成盘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认盘过的高古玉,这和港台的风气有关。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玉凋,并不为过。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古玉,就大错特错了,标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载量大。经过大家的努力,鉴定的问题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古玉鉴定争议多,权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14、鉴定人员资格认证:现在不仅鉴定人员证有氾滥之势,而且资格认证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现在的认证程序是:交学费完成学时发证.大谬!资历、学历、名气都不是认证标准。书本上的东西没有多少对鉴定有用.尤其是现在的教科书.茅台酒的味道,说出来就走样。认证不需要纸上谈兵,要实物实战,用真本事说话.资格认证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鉴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只有一个-----实物鉴定准确率考核。
第五篇:古玉鉴定专家
古玉鉴定专家
最近,在山东卫视《收藏天下》频道里有一个名叫《收藏与文化》的讲座栏目吸引了很多观众,讲演者中有一个名叫王红旗的人不仅带大家欣赏各个时代的古玉,还为大家讲述古玉背后的传说与故事,古玉鉴定专家。王红旗原本只是个普通古玩爱好者,2000年迷上龙山古玉后便潜心研究学习,如今已从古玉迷变身鉴宝专家。找王红旗鉴定古玉的人络绎不绝,他不但不收一分钱,还教收藏者辨别真假古玉的方法。1月8日,记者拜访了王红旗。
上电视讲古玉文化
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齐鲁文化古玩城的古玉文化研究会。走进会长王红旗的办公室,他正用显微镜观察玉器加工工艺。记者看到,这台显微镜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它与电脑连接在一起,在电脑屏幕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玉器表面的花纹走向。
见记者到来,王红旗放下手头的活,与记者聊起了他出演的《收藏天下》栏目。他告诉记者这个节目会在每周一、周四和周日播出,现在已经播出了14集他主讲的《收藏与文化》,他录制的19集即将全部播完,春节后还要录制另外9集。“其实这是我第二次上电视讲古玉,第一次是在2008年。那年夏天山东电视台想录制古玉方面的栏目,山大考古系一个老师就推荐了我,电视台的人来潍坊找我,我正在十笏园办展览,他们看了以后问我能不能讲,我写了稿子他们一看不错,当月就在十笏园录了《斑斓古沁》系列讲座。”王红旗接着说,当时他讲座的内容都是关于古玉鉴定的,而这一次,他讲的则是每一件古玉器背后的文化。
“比如说,这个玉器是干什么用的,什么人用的,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传说和故事,古董鉴定《古玉鉴定专家》。这次是讲历史,讲文化。”王红旗说这次的讲座听起来更有意思,受众范围也更大。
终身免费鉴定古玉
2008年9月,王红旗主讲的《斑斓古沁》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慕名找他鉴宝的人络绎不绝。“播了以后就有很多人找我,都打电话到山东电视台问我电话,每天都有十个八个的电话找我看他们收藏的古玉,他们要么是拿着实物直接来找我看,要么把图片发给我先看看。”王红旗说他给人鉴定古玉,从来都是免费的,“在我有生之年,鉴定绝不要人一分钱,也不出鉴定证书。”
王红旗说来找他免费鉴宝的古玉收藏爱好者有的因为自身的鉴定知识匮乏,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了假玉,心痛不已。因此,对待古玉收藏者,王红旗一向是耐心又细心的,他会给这些人讲明白,玉器假在什么地方,他还会拿出古玉研究会展览室里陈列的高仿古玉标本,教他们如何辨认区分,以提高辨别真假古玉的能力。来访者都学到了很多,深受启发。
王红旗提醒广大古玩爱好者,不要盲目地投资,收藏时要不断练习基本功,锻炼自己的眼力和心力,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想建座古玉博物馆
如今,42岁的王红旗是圈里有名的古玉鉴定专家,实际上,他是从一个古玉迷逐渐成长为专家的。王红旗高中时跟着村里的人到处看古玩,毕业后换过几份工作,后来因为对古玩的热爱,1998年,他瞒着妻子辞职开了一家古玩店。2000年年底,王红旗在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了两块白色的玉璧,店主说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王红旗立刻就花600元钱买了下来。他想这是个老东西,很美,而且有内涵。自此,他便一门心思扑在了龙山文化玉器的收藏和研究上。
后来,一位山大考古系的毕业生告诉王红旗,可以去山大对古玉进行年代鉴定。于是,王红旗便带着两块古玉来到了山东大学,鉴定结果为龙山文化晚期的玉器。而龙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所以虽有一个权威的鉴定结果,但王红旗还是有诸多疑虑。为此,他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专门学了两次古玉造假。随着对古玉造假的深入了解,王红旗更加坚信自己的收藏是真品。
如今,已经拥有大批古玉的王红旗已经从收藏古玉变成了研究古玉,进而研究古玉背后的历史文化。2010年7月,他与潍坊市一些古玉爱好者共同成立了古玉文化研究会。“组织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古玉展览,推动龙山古玉文化研讨会的召开将是新一年工作的重点。”王红旗笑着说,其实他心里还有个想法,但还不成形,那就是建立一座“龙山文化古玉博物馆”,把自己收藏的200余件玉器永久珍藏其中,供参观者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