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 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3 03:2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统筹 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统筹 协调发展》。

第一篇:科学统筹 协调发展

科学统筹 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科学判断中国内外形势,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要继续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广大人民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推动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本,就是要实现人多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加强统筹协调,挺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叶洲明

2009年2月1日

第二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二元化制度下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

廖红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60)

摘要:新世纪,全面实现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收入。但是近几年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经济制度,是其中最重要、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农民收入。以制度创新,克服、消除二元化制度性因素的约束,统筹城乡制度,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关键词:二元化制度制度创新农民增收路径选择统筹城乡制度

Establish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o close The pool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veloped in harmony-——Route choice which peasants raise an increase of under the dualization system

LiaoHongfe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nis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law Wuhan 430060)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achieve the goal of ensuring our people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 in an all-round way, focal point and difficult point are in peasant's income in the rural key.But peasants raise an increase of the difficulty in recent years.Factors influencing peasants to raise an increase of are in many aspects, the dualization economic system that cut apar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 key factor among them , influence peasant's income directly.With system innovation , overcome , dispel the restraint of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 of dualization, the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pool, guarantee peasant's growth in earnings.Keyword:Dualization systemSystem innovationPeasants increase incomeThe route choosing System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pool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新制度经济认为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制度创新是经济不断增长的保证,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这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没有明显改变的必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现阶段中国二元化制度障碍的集中体现。消除二元化制度障碍,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农村经济的根本制约因素,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二元化制度约束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标志,也集中反映着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我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进行了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二元化制度障碍还发挥“余热”,农业是“弃婴”农民是“后娘的孩子”,这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城乡二元制度结构正逐步得到弱化,但从目前看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如果不进一步创新,就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下仅就“二元化”制度进行分析,论及其主要表现:

1、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的“残酷性”,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经济学观点看,任何经济实体收入的不断扩大(或利润的持续增长),都有赖于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企业是这样,农户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随着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工业领域就业的人口不断增加,而要使农户生产规模扩大,就必须不断减少农业人口。因而,通过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途径。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划分“城市人”、“农

[1]

村人”为标志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严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实现农村居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大体制障碍。”尽管部分城市对农民落户城市限制有所松动,但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仍维持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并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一系列行政手段,客观上限制了外地民工就业,两种不同身份的居民即使在同一城市就业和生活,也不能在就业、子女就读、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待遇。总之,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城市劳动就业制度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典型制度安排。这种户籍制度与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相互强化,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

2、二元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偏差性”,影响农民的实际收入。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自己承担。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其投入产出比是最高的,并且,它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应由国家来承担。但是,国家只承担城市的义务教育,农村的教育却由农民自己承办,而农民的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收入的一半,这显然是对社会公平的又一次背离,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支出,影响了农民的实际收入。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对于全体国民的普惠性和一致性。但现在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分成两个板块:城市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上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本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仍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保障覆盖率不足2.4%。在社会福利方面,城市人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和福利待遇;而农村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农民难以享受到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福利待遇,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增加农民的支出,直接影响农民的实际收入。

3、城乡二元税收制度的“不对称性”,增加农民的负担,间接减少农民的收入。农业税,俗称“公粮”,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从世界范围看,现在大多数国家对工业和农业采用同一套税收制度,而在中国,工农业两套完全不同的税制并存,结果是农民税收负担相对偏重,而且也未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农民承担着与其收入极不相称的高额税赋。这表现在:首先,从纳税额占收入的比例来看,对农民来说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居民。据调查,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仅税款一项,农民人均支付额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若加上名目繁多的杂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近30倍。在这个意义上,农村对于城市而言,实际上实行的是累退税。无疑,累退税的再分配效应是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因此,我国当前的税收体制不仅没有缓解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客观上起到了强化这一差距的作用。其次,农村的税收基本上实行“人头税”。所谓“人头税”,即不考虑纳税者年龄大小、承包田地的多少和收入的高低,都得交大致相同的税费。这就造成这样的一个后果:税率对于每个农民而言是不同的。对于贫困者来说,税率是高的;而对于富裕者来说,税率是低的。也就是说,农村税收也是一种累退税。第三,农村没有对贫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政策。过高的税率,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贫困化程度,而且拖延了其脱贫的进程。我国税制方面存在严重的二元分治状况,难怪有人尖锐地指出,我国对农民是“制度剥夺”,我国的税制是“劫贫济富”。

4、财政制度安排“轻视性”,增加农民的隐性负担,而增加农民的支出。由于资源分配上以城市和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政策体制,造成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投入长期严重不足,使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的短缺,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缺乏动力和支撑体系。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由农村地方财政和集体经济自行解决,中央财政贡献很少,不符合统一“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财政的有关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如粮食价格补贴,没有针对农业生产者的,农民没有真正得到补贴的好处,相反,实际上获利的是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流通部门等中间部门与企业,可见补贴的大量利益都沉淀于垄断制下的流通环节,从而造成巨大的政策效益损失。(2)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际间高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条稳定的轨迹,而且这一比例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称。(3)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自1993年以来,[3]

除了1994年和1996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均低于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本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庞大的基层政权的运转费用实际上是主要由农民负担。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36%,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

5、二元化金融制度的“漏出性”,农村存得多、贷得少的“金融资金存贷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重吸储、轻放贷的现象,只要有足够的存款,上解到上级金融机构,就可以过上赢利的安稳日子。这种体制和做法,造成了金融机构从农村吸储多、放贷少,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和农民办的乡镇企业贷款十分困难。主要表现:(1)农村信贷支持总量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结构失衡,农户和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非常困难。2000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371亿元,用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10%左右。(2)国有银行收缩农村机构,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支农任务,而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周转困难(3)资金从农村、农业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漏出的问题。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农村信贷中的私人信贷占信贷总额的68.30%,占全国GDP比重30%多的乡镇企业,其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足5%,1999年全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比上年增加18%,但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反而下降12%。

二、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所谓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长远目标看,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二元化制度障,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人们一般把促进发展,增加收益的变革称之为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希望新的制度安排能提高经济效率,或表现出更明显的制度绩效。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重建,其实质是实现制度公正并由此实现社会的公正。这既是制度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新时期的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必须着眼于解决制约农村和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给农民平等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彻底改革传统经济社会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5]。

1、建立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优化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有一系列福利保障待遇甚至特权,而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则不仅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而且要承担比城市居民更重的税收和各种非税负担。这种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城乡就业制度应是统一的。在城乡统一就业度下,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和工资率应趋于均衡。但我国的就业制度明显城乡分割的,国家负责城市居民的就业安排(包括下岗再就业安置)和就业登记,而农村居民基本上处于自发就业状态。进城民工一般不纳入城市劳动就业管理体系,不能享受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劳动保障等待遇。这种城乡不统一的就业制度,扭曲了劳动力的价格和供求信息,破坏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因此,要想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利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分割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管理体制,统一城乡就业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法和不合理收费;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等。

2、建立城乡统筹的保障和教育制度,为农民增收体质和智力保障。实行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城乡不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既不公平,也阻碍了城市对农

[4]

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收。因此,要想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农民也应同样享有。考虑到农民进城面临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应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可继续保留原籍土地和山林承包权,并可享受原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继续保留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短、农民教育负担重,这已成了当前影响农村发展和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农村税费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减轻农民负担。让义务教育成为政府的义务。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

[6]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3、建立城乡统筹的税收制度,实现城乡税收义务平等,减少农民负担。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这种改革还很不彻底,不符合现代税收制度的要求。现代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对商品征税,产品进入市场就征税,不进入市场就不征税。而现行的农村税改政策包括对农民吃的口粮、留的种子、饲料都要征税,并且不扣除成本、费用,实际上是对全部农产品征税,不是对商品征税。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商品量仅占农业产品总量的40%左右,等于无形中增加了农民60%的额外负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场经济不能拿地租当税收。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取消了专门面向农民的农业税,发达国家还采用补贴政策扶持弱势农业。如美国近十年对农业补贴达1900多亿美元,每个农户平均补贴3万至5万美元。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直至完全取消,这就为最终实现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我国农业税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很小,已经具备了取消农业税和反哺农业的条件。建议改征个人收入所得税,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实现城乡税收义务的平等。

4、建立城乡统筹的财政制度,建立国家财政收入增量直接惠顾农民的经常性、制度性管道,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的财政基础。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把投入的重点放到农村,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支出政策,明确国家与地方各自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与服务。重点保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农民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交通、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防疫检测安全体系建设、农村敬老院、“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顷绿化、农村能源利用等农业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均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为切实执行这一规定,政府应建立和健全较为规范的农业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和深度。这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态势、越来越高的农业增长成本情境下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改革农业投融资体制,以法律形式约束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行为,明确界定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确定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来源渠道,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增加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增加对农用工业的投入,增加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可以通过执行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7]。

5、建立城乡统筹的金融制度,满足农业、农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虽然金融制度几经改革,在贷款问题上,农民与市民、农村企业与城市企业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待遇,贷款难一直困扰农业和农村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全部贷款只占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的10%,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了当前推进“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中的突出问题,必须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目标,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

革。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研究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必须尽快解决农村资金短缺与农村资本非农化并存的矛盾,政策应当限制农村各项存款通过金融机构流出农村,应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村和农户的各项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今后制定货币信贷政策,要更加重视城乡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改革和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特别是推进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应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统筹城乡信贷,让农民和农村企业也能顺利地贷到款。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J].改革与理论,2003(3):10—1

1[2]、周小亮.提高农民收入与二次市场化制度创新[J].东南学术,2002(3):72—80

[3]、廖红丰.谈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04(5):28—29

[4]、冯招容.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9):21—2

5[5]、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7—

31[6]、廖红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民收入增加[J].中国农业教育,2004(2):39—40

[7]、廖红丰.杜长乐.农民增收与财政支农政策的现实优化[N].农民日报,2004—5—2

2[8]、顾益康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3(4):18-20

作者简介:廖红丰,男,湖南衡阳人,主要从事三农理论研究。在《科技导报》、《贵州财经学院学报》、《农业经济》、《江汉论坛》、《浙江经济》、《甘肃社会科学》、《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教育》、《价格月刊》等国家核心杂志发表二十余篇论文。

通信地址:武汉市武珞路114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研室

邮编:430060手机:***

EMAIL:lhf1979720@126.com 或lhf1979720@yahoo.com.cn

第三篇: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提升都市区和城市群功能。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杭州要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综合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温州要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金华—义乌要发挥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聚合发展主轴线,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浙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浙西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做强省域中心城市。加快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形成城市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加快南太湖区域综合开发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要发挥近沪和临湖、沿湾优势,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造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绍兴要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城市。衢州要发挥对内开放门户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舟山要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台州要发挥民营经济和沿海港口优势,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南翼节点城市。丽水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提高县城集聚能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强县(市)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提高县城集聚和辐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原则,分类引导和培育现代小城市、都市卫星城、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突出中心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促进中心镇的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提升中心镇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功能。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全面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成一批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地,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省域城际轨道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整治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行“数字城管”和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弘扬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大力发展乡村精品农业,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按照生产要素集中、人居环境优良的要求,培育建设2500个左右的中心村。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连线成片村庄整治建设,力争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

绿化等整治建设覆盖全省村庄。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对规划保留、尚未整治的10000个左右一般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文化特色村。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高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水平。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乡镇、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支持供销社、信用社等机构在中心村建立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加快“千村千社便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广电惠民工程,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广电站和邮政所建设。全省绝大多数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文化、体育、卫生、培训、幼教、养老、通讯、邮政、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省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农业条件较好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经济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加快制定实施分类指导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逐年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等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

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按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和城市化等实行综合评价。生态经济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突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要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四)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区资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和低碳环保产业。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林分升值改造和林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的生态屏障。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工业和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森林、观光、运动、休闲、养生、民俗等乡村旅游,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加快建设“山上浙江”,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大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新一轮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海岛地区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支持景宁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工程。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山海协作机制,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共建园区,深入开展发达地区市、县、乡对欠发达地区的三级对口合作帮扶,提高结对合作帮扶成效。重点支持对口欠发达地区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设施条件。鼓励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合作共建生态产业园区。继续办好“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积极利用重大展会等各种平台支持欠发达地区开拓市场。

第四篇: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讲,重点要构建“五个体系”。一要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二要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四要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地区加快发展。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区域发展中心,注重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

——选自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安明(巴中市委书记):实现巴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要整合资源:针对“老少边穷”现状,坚持区域发展;打开门户,积极建设秦巴协作区;确立抓手,大力发展城镇办企业、绿化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二要整合力量:抓民办职教,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优秀管理者,解决带头人的问题。三要解决突出问题:如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老区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要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促进巴中的经济发展。

于伟(乐山市委书记):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县产业结构趋同,毫无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一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姜保山(省民政厅厅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点,注意保持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单晨光(省地税局局长):区域发展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市场,市场的核心是资本,受趋利原则的影响,资本都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区域发展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特点、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偏低,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人多耕地少是我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突出的矛盾;自然资源分布不协调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我省人与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脆弱,人与环境矛盾依然尖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从我省目前省情出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副省长陈文光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杨国安(省科技厅厅长):现在有的地方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注重控制人口、不注意保护自然和环境。现在很多问题属世界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冰川雪线上升等,需要世界各国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既要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更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品,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王在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要把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率、保护环境、资源合理配置一起抓,统筹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率不能有效控制,人均GDP也难以增长提高。在新时期,应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要从人口安全的高度,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条件。从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口就业、出生人口性别比和防治性病、艾滋病等问题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李向志(达州市市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欠发达地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首先有个发展不足的问题,与省内很多地方比,是落后态势。要按照“五个统筹”,做到科学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要做到合理开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也希望对欠发达地区要分类指导,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发展提供新动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拘泥某种模式,坚持“适应就是最好的”、“没有模式就是模式”的理念,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外资本及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加强与国内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在工作中,要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抓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国内外需求;二是抓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三是抓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四是抓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加强我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选自副省长黄小祥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葛红林(成都市市长):结合成都实际,我们感到对外开放不够,表现为国际化、市场化不够,成都与杭州、南昌比差距就较大。我们不能跟西部城市比,要和发达地区比。因此,我们在内部要经常讲差距,这样才有紧迫感。政府部门不能单纯讲GDP,而要更注重财政收入、经济质量。成都市通过引进INTEL公司的实践,对于我们树立政府形象、推进转变观念、适应国际规则、锻炼队伍,提高服务和竞争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和提升。

唐利民(省招商局局长):要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认真考核,注重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执行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四川产业门类齐全,应完善各项政策,使之配套,以进一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改善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在市场中主体作用。

王宋达(省侨联主席):扩大对外开放要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明确方向,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为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建议举办培训班,邀请境外人士来川讲课,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秦琳(省对外友协会长):在对外开放中,对外友协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搞好劳务输出和智力引进;建立中介组织为外资、外商了解四川,适应中国市场提供服务;积极主动为四川企业开辟国外市场牵线搭桥,为四川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目标,又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进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突破发展难点,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迫切问题;把握发展关键,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选自副省长王怀臣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李亚平(省发改委副主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强化政府公开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宋玉鹏(省作协党组书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社会发展滞后

于经济发展,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的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谢明道(省卫生厅厅长):从卫生事业看,我省存在卫生资源总量不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等方面工作。

杨启泉(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现在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上。这样,导致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

邓剑(省移民办主任):四川人口多、农民多、下岗职工多,就业问题突出。必须下更大的力气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纳入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纳入目标考核。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以改革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工业发展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力推进“三个转变”,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开放为手段,科技进步为先导,结构调整为主线,资源整合为重点,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化的配置效率,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效低耗、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我省工业发展,首先要搞好我省工业化战略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选自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甘道明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四川国企改革与工业发展》

席义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但我省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优势,带动农民致富。

杨志文(副省长):四川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外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转移到了沿海,到内地的不多,因为劳动力是可动的,而区位优势是不可动的,相反有许多IT企业转移到了四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对于四川特有资源,我们要扩大规模,要着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优势企业,政府要在投资上注意政策导向,促进优势企业发展。

颜家瑾(省委副秘书长):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黄学玖(绵阳市委书记):加快四川工业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全党抓工业的理念,这是四川工业发展的出路。工业不兴,农业产业化也带动不起来。二

是破除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研究执政方式,明确党委管什么、政府管什么、企业做什么。三是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不好,就会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影响工业的发展。

谭力(广安市委书记):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研究工业问题必须从各地的比较优势出发。就四川而言既要抓工业企业的发展,又要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途径。现在的“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效果还不明显。

解洪(宜宾市委书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的前提下,地方和企业新投资首先要选好产业。那些破坏环境和生态、高排污的产业坚决不能搞。不能为了本地经济发展,让一些西迁的高排污产业到本地建厂。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产业投资的指导,让地方和企业搞好选项投资。要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加强排污监督、检查。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污染补偿机制。

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不是说我们过去对干部政绩上的要求和看法是错误的。它的意义在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应该具有与党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调整和完善。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绩。正确的政绩观不是简单的对干部考核指标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执政方式、发展思路和思想方法的转变。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对人民利益的态度,因此,必须从执政为民的立场去创造政绩;正确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保证,因此,必须按全面发展的要求去创造政绩;国家的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又包括制度建设,因此,必须注重在基本制度的建设上创造政绩;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既关系自身也关系执政,因此,必须坚持在党的建设方面创造政绩。

——选自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几个问题》王恒丰(省政协副主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在工作中,上面要有正确导向,不能说出了问题就是下面的。在考核政绩上,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GDP,二是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三是就业率,四是生活质量指标。政府应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陈华江(省纪委副书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把干部的考核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树立典型来推进工作;关键是要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导向上,既要强调发展快,又要强调科学地发展;要加强纪律,对不落实科学发展观,破坏环境,遗害子孙的要坚决查处。

唐坚(自贡市委书记):在发展思想上,要注意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在发展道路上,要注意重点性和全面性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注意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要注意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侯雄飞(雅安市委书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是腐败,坚持错误的发展观,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只图一时的发展,也是一种腐败。只讲GDP不行,不讲GDP更不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是扩大城镇经济规模,减少农业人口规模。

邓新民(遂宁市委书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之中,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五篇:**街道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工作情况报告

**街道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工作情况报告

今年上半年,**街道面对困难和挑战,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坚持统筹部署与精准施策相结合的思路,多项措施并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街道上半年主要亮点是:积极推进项目开展,协调完成恒力物流园项目收尾工作,预计10月投产营业;完成街道供热管网改造设计规划,计划取暖期前完成全街道供热管网改造;朝鲜族村特色村寨和晏屯村画家基地建设进入收尾阶段;**街道幼儿园实现开园,教育民生显著提升。

一、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工作效能。

1、今年以来,我街道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与部署,在全街道开展主题教育中,提升领导干部的干事业的责任感、鼓舞了士气,以化解矛盾、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引导街道上下形成一心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宣传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扎实开展。新闻宣传报道立足于“宣传,拓展形象”,在、等各级报刊、电台有声有色。同时,加强对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的领导,定期研究讨论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资源要素互动,统筹开放与合作,统筹发展与保护。

1、全力提升建设品质,优化拓展域内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强街道经济发展实力。

2、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明晰发展定位,树立全局发展思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化问题,努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3、统筹发展与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预防和整治并举。全力解决“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治标和治本并用,建立长效机制。

4、坚持缩小差距与发挥比较,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持续促进教育质量,完善就业创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街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够理想,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素质总体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任务仍然很艰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财政收入压力依然较大;农村矛盾纠纷仍然较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今后,我们要充分把握今年面临的机遇,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采取超常规的方式,争分夺秒,扎实工作,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科学统筹 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统筹 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2007-12-12 14:29:4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2)文章标......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隋维钧 盟委提出,要加快推动城乡发展由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这是盟委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加快转......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编者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们特别关注我市城乡统......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篇: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第二篇:关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第三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四篇: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中人口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中人口的协调发展【摘要】:论文选题以城乡人口协调发展为背景,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五个统筹”,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为中心,探究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