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不断适应新形势需要范文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不断适应新形势需要
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反腐倡廉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行新创造,不断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要深入研究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部位和环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制度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始终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反腐倡廉建设规律,深入研究反腐倡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理论研究新成果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新发展,实现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开展反腐倡廉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形成纪检监察机关、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及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领域各学科全面介入、系统研究的工作格局。
当前反腐倡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公司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反腐倡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从认识上看,对反腐倡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重视不够,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缺乏正确理解,抓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少数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做虚功、软工作,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满足于一般应付;个别领导干部甚至片面地认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有的领导干部教育别人多,自己受教育却很少,不注重自身的学习教育。
从内容上看,教育的内容过于笼统,“千人一方”,针对性不够强。不能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因人制宜,分类施教,开展“有的放矢”、“按需下方”的个性化教育,教育内容空洞,大而化之,不具体、不生动,起不到入脑入心、触动灵魂的效果;特别是用本地本单位、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不够。
从方法上看,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当前教育的方式方法仍然以开会、学文件、等灌输法、说教式的传统办法为主,陈旧单
一、创新不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传媒手段进行教育不够,缺乏时代性和科学性;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形成整体效应不够,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的考验,绝大部分党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党内还存在少数党员素质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蜕化变质的情况,这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很大危害。切实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廉政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制度上保证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整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防范。要坚持面向全党全社会,积极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推进制度反腐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党委中心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坚持反腐倡廉专题教育制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通过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监督的全过程,努力形成教育监督的长效机制。通过教育,深刻认识制度反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制度反腐意识,使制度反腐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制度反腐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从反腐败的基本经验看,排除腐败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扰,是每一个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执政党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反腐倡廉,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和法律法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地位确定了,制度建设靠得住,廉政建设才靠得住。党的制度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深刻影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和廉洁性得以充分体现的重要保证。因而,面对日益加大的反腐强度和日益严峻的反腐形势,制度建设既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保障性建设,必须贯穿始终,互为促进,共同提高。
2010年6月4日
第二篇: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14企业文化
论文题目: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速企业家队伍的建设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家在建立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发展力,要建立现代企业文化,就必须提高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发挥企业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一支本土的企业家队伍,通过集成企业家们的智慧,创建中国企业的特殊文化。于是,本文先讨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素质的关联,然后阐述了企业家应有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建立企业家队伍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家素质作用队伍
1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在摸索中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外国先进的资本运作方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高新技术的创新模式开始逐步登陆中国。尤其是当中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多的国内企业得以接触国际化的企业管理与文化,从而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之路上建构良好的管理基础。有一句话说得好,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这就意味着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纵览当今世界的一流跨国企业,无论是苹果,微软,还是可口可乐,通用电器,乃至中国的本土品牌海尔,它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渗透于企业根基之内的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加以确立、发扬,并把它融入日常的企业管理活动。而真正推动企业文化建立的主导者,正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所缺乏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企业家。
2企业家素质与企业文化
要使一个企业具备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具备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企业灵魂,离不开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家,从现代管理学理论上来说,是一个企业的操 舵手、掌门人,是企业的最高级别代表。企业家的性格,脾性,习惯,以及知识文化素养是整个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的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磨合中对企业整体的风气、习俗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企业文化的锻造与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具有极大的可比性与相似性。
首先,企业家只有提高自身素质,通晓国际化的管理方法,熟知本区域的管理文化与传统,才有可能为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机制。否则,即使企业的效益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也只是一个“创造财富”的机器,毫无人性化的关怀可言,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意见领袖和决策者,对创立企业文化可谓责无旁贷。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剖析市场化的 运作机制,参与素质化的培训,多接触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本企业文化的创
2建寻找最合适的生存空间。海尔企业文化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企业家素质的必要。创新,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而海尔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总裁张瑞敏的卓越素质是一体的,张瑞敏向来被称为具有3只眼睛的企业家。而他自己也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认为,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必须有3只眼睛,只有两只不行。要用一只眼睛盯住内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要用第二只眼睛盯住外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还要用第三只眼睛盯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企业规模”。可见,具备较高的企业家素质是建立企业灵魂的必要之义。
其次,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会推动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样也会对企业家的个人发展带来新的突破,推进企业家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可以说,企业文化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更佳的管理和运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创建可以作为企业的长期投资,一旦开始收益,回报将是巨大的。一旦企业文化走上正轨,其对企业的贡献也将是长期的。与建立企业文化初期相比,这时的企业家所处的内部经营管理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因为企业文化的创立本身就是和企业家的素质合二为一的,一旦成型,企业家推行的生产管理决策就会将阻碍性成本降低到最小,而最大化收益。作为理性的企业家,一定会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环境,趁势实现企业的新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的东风,也是企业家实现抱负的奠基石。张瑞敏和他的助手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距中,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OEC,即日清日高管理系统。此种企业文化的成型对张瑞敏推行企业管理策略可谓是左右逢源,即促进了海尔的进一步壮大,也为张瑞敏的未来战略考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施加了重要的影响。
3企业家应该发挥的地位、作用
毫无疑问的是,企业家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许多企业仍然有家族企业的印记,国有企业的厂长,书记对企业的发展握有绝对的指挥权,而民营企业的老板是企业的所有者,自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所以,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企业家在创建企业文化中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一、企业家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多接触国际化的经营理论与方式,为企业文化的建立吸收养料。无可厚非,一些著名的企业文化案例和相关的理论溯源大多来自国外,而国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指令的控制,企业文化的生存没有足够的根基。所以,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深化和经济依存程度的加深,与更多的跨国企业接触成为可能,而这也为企业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第二、企业家们还应该摒弃落后,保守的经营观念,真正开放自己的心胸,大胆面对外来的挑战。有些企业经营者长期满足于所在区域内的市场和稳定的收益,以致在与新进入者的竞争中由于长期保守,自满而败下阵来。这就必须建立竞争型的,富有忧患意识的企业文化,坚决除去原先的懒散,保守之风。所以,建立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应对国际化挑战的需要。企业家们应下定决心,坚决建立起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第三、企业家们更应该密切注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对市场运作机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是对市场机制的合理反映,当然,这种反映也必须处于国家的政策框架之下。只有符合国家政策与法规的企业文化才是理性的企业文化,同时,只有与市场机制一致,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企业家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避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
最后、企业家们之间应该多多沟通,多开展一些论坛似的活动,吸取同行的经验。这对企业文化的建立也是很重要的,可以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作为同行的直接经验,也可以降低本企业探索的成本,可谓明智之举。当然,别人的经验也未必符合自身企业的需求,要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
4建设企业家队伍的有力措施
从上述论述可知,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发挥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是创建企业文化的必然要义。而如若可以建设一支富有成效的企业家队伍,将会对企业文化的建立施加更加有利的影响。创建企业家队伍,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a)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先对企业家团体展开科学的调研,然后制定系统的培
训进修计划,重点学习企业领导学、管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企业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深层知识,使其知识不断更新,素质进一步提高。
b)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开展评比优秀企业家活动。并且,大力宣传企业
家事迹,开展学习优秀企业家事迹活动。对贡献较大,德才兼备、能力强劲的优秀企业家,可以破格提拔,大胆重用,以发挥他的智慧和才能。
c)组织出国考察的机制。众所周知,关于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大多从海外传
入,而海外企业长期以来奉行的企业文化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作为科学的考察与学习计划,亲临海外企业可以更多地汲取直接经验。
d)建立充分的考核机制。企业家在位一天,就应该接受测评系统的考核与认定。
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企业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要坚持多种考核手段结合的考核方法。
e)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企业家队伍,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竞争公
平化,制度化,为每一个竞争主体提供平等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促进企业家队伍的优胜劣汰,保持企业家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学法:《西方经济革命对我国建立企业家队伍的启示》,载自《它山之石》,2009年第5 期。
2.林志杰 杨恩生:《建设企业家队伍,要抓好十个机制》,载自《经济纵横》,1994年第8期。
3.刘海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要按企业家标准,建设企业家队伍》,载自《中国企业家杂志》,1999年第11期。
第三篇:中国移动人才战略如何进一步适应新形势需要
中国移动人才战略如何进一步适应新形势需要
中国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通信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除去天时、地利的有利因素之外,“人和”因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中国移动拥有相对年轻化、朝气蓬勃的员工队伍,一批技术实力突出、能够冲锋陷阵、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骨干,一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追求卓越、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团队。客观的说,中国移动的巨大成功与员工的努力和汗水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中国移动在人力资源上的一些问题正在逐渐显现,人才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这需要中国移动予以高度重视,未雨绸缪,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见识的人才基础。
中国移动的人才战略隐忧
企业人员结构变化造成人才流动趋缓
是中国移动在21世纪初前几年的高速发展为一批年轻而有冲劲的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这批员工也很好的利用了机会并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由于企业传统业务市场空间逐渐缩小,发展速度逐渐变慢,同时企业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骨干队伍,企业人员的新陈代谢速度不可避免的逐渐变慢,提供给年轻员工的晋升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对于一部分晋升意愿强烈的员工而言,这将使企业难以满足企业新进员工的自我提升需求和价值实现需求,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和企业活力的激发。而对于自我提升需求相对较弱的员工而言,这样的现实将使得一部分员工产生混日子的想法。在中国移动的高额利润光环下,中国移动的人力成本包袱越来越重,不像在电信刚刚重组时的轻装上阵。在中国移动目前市场份额占据绝对领先位置,行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如日方中的时候,一部分员工也会产生懈怠心里和骄傲自大心理。
企业员工多元化造成的文化认同问题
中国移动要面临企业员工多元化的问题。以往中国移动的人员大多来自电信分家后的电信公司员工,很多人有着电信世家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基本上来自邮电专业学校。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电信专业学校为中国移动贡献了大量精英,这些人才为中国移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客观上也使得中国移动的人才来源比较单一,不利用思维的多元化和经营创新。而中国移动新引进的人才正在逐渐多元化。很多人没有老邮电的家庭背景,也不是来自邮电专业院校。由于没有邮电系统的家庭背景和专业背景,在适应移动企业文化方面相对接受较慢,存在一个磨合问题。
随着全业务运营时代的来临,由于电信运营业经营范围的扩大,电信行业从业人员的来源更加广泛,随着电信行业不断向新的领域渗透,新的业务不断发展,电信行业需要金融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媒体人才等。这使得电信人才的来源益发多元化。而人员来源的多元化则加速了电信行业从业人员思想的多元化,来自各种背景的职员通过沟通和协作,在思想上不断融合与加深互相理解。促使行业文化的元素更加复杂,电信行业从业人员的思想难以统一。
企业业务结构变化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随着全业务运营商的形成和3G业务的开放,电信企业的语音、数据、专线、3G等产品层出不穷。电信企业运营初期,固网语音、传真等基础业务开始面向普通大众,至今随着3G业务的开放,各种信息服务产品推向广大客户。目前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电信企业已经从业务发展初期的通信产品提供商慢慢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随着技术、业务、资源的发展,电信行业的产品在现在的信息时代几乎无处不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电信产品的服务了。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电信运营商面对的产业价值链开始重构,电信运营业与互联网的行业边界出现了互相渗透的趋势。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凭借强大的内容运营能力有将电信运营企业管道化的趋势,同时通过互联网产品对传统语音业务的替代效应在侵蚀着电信运营商的利润根基。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则加速了这一趋势。电信运营业面临的行业环境更加复杂,这需要电信行业不断培育学习型文化,不断充实行业的技术内涵,不断提升企业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而目前中国移动的人员配置以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人才和市场运营人才为主,人才结构比较单一,急需在企业中培养一批具有广阔视野和功底扎实的全业务运营人才,加大企业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以面对竞争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作用需要发掘
随着中国移动企业机制的几次转换,企业人员结构的不断调整,为老移动职工津津乐道的老邮电文化积淀不断流失。企业员工的心理稳定感下降,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变大,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关怀,同时由于企业经营压力的日益增加和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统一的价值观难以形成,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难以统一。企业文化缺少了以往的人情味,变得更加理性。这固然带来了一些优点,同时也使得员工工作动力减弱,对工作的认同感降低。
中国移动的知识型员工管理方法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工作者”这个术语。他将知识型员工描述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中国移动在高速发展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名牌高校的优秀毕业生,这些员工在工作中挥洒了他们的汗水,知识型员工的比例在中国移动不断提高,但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忽略知识型员工的个体需求与发展。在电信业重组后,我国电信业资本结构和人员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型员工在这种环境下对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更加关注。但企业有时仅仅把知识型员工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投入要素,而忽略他们作为人力资本这一特殊要素的个体需要,忽略了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更谈不上把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匹配。
第二,薪酬福利等激励不合理。企业已逐渐意识到知识型员工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电信重组后电信业的总体发展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主营业务收入明显放缓,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尤为重要。然而,现代的激励理念还比较落后,中国移动的薪资福利激励机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问题。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由于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是复杂的、难以量化的工作,所以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手段以及不科学的分配方式和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另一方面,激励方式较单一,物质激励占主导。在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于激励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金钱的刺激,这
种做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消极面也日益显现,因此不能只注重员工薪酬福利的外部竞争性而忽视其内部公平性。如果过度重视物质激励而轻视内在性激励的积极作用,尽管物质激励在某一阶段有很强的激励效果,但随着物质激励效果的边际效应递减,物质激励的作用将停留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
中国移动人才战略需要面向新形势需要调整
重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作用和心理关怀作用
中国移动需要重视对员工的心理关怀,企业需要增加与员工的心理沟通,实施员工心理关怀计划,倾听员工心声,更好地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企业要在发展中找到经营和文化建设的平衡点,做到经营中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断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载体形成员工的心理纽带,通过领导率先垂范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员工的工作观念和工作能力,使得来自不同背景的电信员工能够共同感觉个人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从而感受到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通过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形成以重视、尊重与信任员工为特征的企业文化,加强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员工之间还是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能够很好地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知识型员工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有利于提高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忠诚度,调动员工为企业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加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开发
知识型员工要想保持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优势,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锻炼新本领。重视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以此为切入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使得员工自觉自愿努力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以便赢得晋升机会,从而使其具备承担重任的能力和终生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晋升和发展激励。企业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一定的晋升机会,如对成绩突出且具有晋升意愿和潜力者提供各种进修机会,并安排其负责管理工作岗位和技术工作岗位。对不同的知识型员工能够根据其个性,帮助其职业发展,使之感到各得其所。职位提升激励是对表现好、素质高的员工的一种肯定,应将其纳入“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建议二:企业的报酬体系要与知识型员工的成就欲相适应
一方面,要建立平等高效的绩效考评体系。企业的绩效考核需要公开、公平、公正,考核指标要公正、客观,能够体现知识型员工的努力程度。一套高效平等的绩效考评体系能有效调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考核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如果知识型员工的能力能够通过考评被企业认可,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自然会增强。
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全面的薪酬战略o“全面薪酬战略”是对知识型员工所作的贡献,包括他们为实现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经验等所给予的回报,包括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外在薪酬主要是物质方面的激励,如较高的工资、奖金、津贴,以及股票期权、认股权等。内在薪酬则是精神方面的激励,如对员工个人成就的认可、表彰和及给予晋升、深造的机会等。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较高的外在薪酬是必要的,但是外在薪酬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种“保健因素”。在“保健因素”得到满足之后,知识型员工只会产生“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因此不能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被尊重、被认可,希望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只有基于工作本身产生的成就感等方面的因素才能成为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企业只有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强化风险意识教育
同时,不断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目前虽然移动仍然发展较快,但是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存量市场正面临不断被挖角,而市场新的增长点尚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要从上到下宣贯危机意识。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半年。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在技术更细加快,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在侵蚀电信传统市场的今天,这种风险意识尤其重要。同时针对各类员工的特点,完善人力资源发展模型,拓宽员工的发展渠道,帮助员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建立干部可上可下的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制度的灵活性,加强人才的流动性。
扩大人才来源渠道
笔者认为应当继续扩大中国移动人才来源渠道和丰富专业背景,可以大力吸收来自工商管理,法律,新闻学,艺术,经济学等专业学生,加大对人才市场成熟人才的引进力度,丰富企业的人才储备。从国际经验来看,技术背景专业的人才有时难以从客户体验来制定市场拓展策略,而来自其他行业背景的人才有时候能开拓出新的行业市场蓝海。比如IBM的前总裁郭士纳不是来自IT行业,但是拯救了IBM公司,再比如日本DOCOMO公司的松永真理,开创了I-MODE模式,使得3G在日本蓬勃发展了起来,此前她没有任何技术背景,却反而能够换个角度来看3G市场开发。再比如德国电信于1996年彻底改组管理层,几乎是全面更换了领导班子。在上市初期,管理委员会8名成员中只有1名负责基础通讯的出身于电信,其他人事、财务、法律以及直接开拓市场的服务部门,全部由不懂电信但是熟悉市场、饱经磨练的职业化经理人员担任,而且均从家用电器、汽车以及零部件、金融等贴近最终消费者的行业中产生。德国电信此举使得德国电信一举扭转了市场颓势。
中国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不能放松市场警觉,需要进一步凝聚发展动力,针对新形势做好已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面向未来做好多元化人才的储备。从而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起坚实的人才基础。
发表于《中国数字电视》2011年1月号
第四篇:浅谈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形势
尊敬的党支部:
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诱发腐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约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一些因素还存在,反腐倡廉工作仍然面临着新形势,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同时指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这里,把反腐倡廉用“建设”二字提出来,作为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相并列的一项内容,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工程和总体布局,这是一个新提法、新观点,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们党有重点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新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正确认识当前反腐倡廉形势,增强反腐败斗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反腐倡廉总的形势是好的,我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些方面的不正之风有所遏制,一些领域的腐败案件呈现下降趋势,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也必须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做到居安思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一)反腐败工作力度加大,成效明显。
1、注重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开展学习宣传,制定具体意见,明确目标要求,建立工作机制,抓好任务分解和落实,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局面,各方面工作正在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二是坚持把教育作为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结合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党风廉政教育月等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法纪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逐步完善。三是认真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2、严肃查办案件,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3、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注意把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纳入治理内容,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同时,针对损害群众利益的新情况新问题,集中整治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保基金管理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深入开展民主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积极推进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二)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
1、党员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一是极少数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人位高权重,出了问题影响很坏。二是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手段更加隐蔽,涉案金额大,案情复杂。
2、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问题。有的作风漂浮,急功近利,违背科学发展观,搞瞎指挥,造成重大损失;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有的作风霸道,独断专行;有的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有的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等等。
3、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排在前几位的是“看病贵”、“食品药品安全”、“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上学贵”、“打官司难”等。近年来,因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上访的群体性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三)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教育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一是教育对象的重点不突出,往往忽视教育的岗位业务特点和个体的思想差异,不分层次地搞“一锅煮”、“一刀切”,针对性不强;二是教育内容不丰富,形式单
一、手段落后,缺乏生动性,教育的渗透力不强;三是重过程、重参与、轻效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把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尤其要求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的廉政法规制度。第三是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形势,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方针政策、职责权限、组织协调、工作程序以及处理问题的政策标准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性举措,应当针对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尽可能不留下法律上的漏洞,做到项目周全,条文缜密,结合隐形腐败和攫取社会无形财富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予以禁止。
四、抓好坚决惩治腐败的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明纪律,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研究和把握办案规律,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正确运用纪律和法律手段,创新办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加强垂直管理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与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协作配合,健全大案要案协查机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各自职责。建立查办案件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格办案程序和要求,建立执纪办案工作责任制,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要增强查办案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重点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特别是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惩治腐败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没有对腐败的严厉惩处,腐败的预防工作将很难实现。
反腐倡廉工作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由于诱发腐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约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一些因素还存在,今后一个时期腐败现象仍有可能易发多发,反腐败任务还艰巨繁重。要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以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为动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加快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要注意把握和体现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做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严肃查办大案要案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相结合,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相结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06
第五篇: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我们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连续三年以制度建设年、制度建设推进年、制度建设提高年为载体,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领导高度重视,贯彻落实有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得到全面推进。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发挥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是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省委对加强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多次明确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证。并在中央颁布《实施纲要》之后,迅即制订我省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精神的《具体意见》,按照2005至2007年的序时进度,把《具体意见》中涉及的24个方面工作、112类具体任务、189项工作要求,分别落实到有关部门。省委还把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整改措施之一,要求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党的先进性建设。最近,又提出以陈良宇等案件为反面教材,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权力的合理配臵问题。这
推进制度建设,较好形成了一个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有利于使制度建设覆盖到权力运行的各领域、全过程。
(三)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拓展源头治理领域,为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保障。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制度防治机制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源头治理措施进一步强化。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财政体制以及资源配臵方式的改革,对遏制腐败的发生正发挥着作用。特别是把公开引入监督,在制度建设上取得很好效果,有利于更好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维护。有关生产安全、食品卫生、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等一批制度规定的出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问责体系。针对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有关限定收费、加强定价管理等措施的推行,也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各地还开通了“政(行)风热线”,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受到了普遍欢迎。三是通过推进制度创新,深化各项改革措施,出台有关重点工程纪检监察派驻制、行政效能投诉等规定,形成高效率服务体系,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投资环境,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和深化我们的认识。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展开,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才能奏效;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标本兼治、渐次推进,才能最终解决深层次问题;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预防,预防在先,往往代价最小,效果最好;制度建设的成效要从政治、经济、建设情况作一次检查,对2005至2006没有完成的工作,一定要补上。对2007安排的工作,要尽快着手去做,务必不拖全省制度建设的后腿。目前,省纪委根据中央纪委的要求,正在起草2008至2010年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工作规划,各地各部门也要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特别要按照省委最新的工作部署,突出重点,加强有效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体制机制,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度框架,让制度要素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规范权力运行,科学界定权力职能和作用范围。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公共权力的配臵问题。当前,在反腐败斗争中,有一个突出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时候腐败问题的发生,不是没有制度,而是有制度,但不起作用。权力的过于集中,制约权力的制度不健全和执行不力,往往是导致制度失灵的重要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说,任何公共权力都有一个法律和制度上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就是权力的滥用。对公民来说,法无禁止,就有行动自由。对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而言,授权之外,即为行动禁区,表明除法律和制度明确授予的权力,绝对禁止再以公职人员身份做任何事情。因此,权力的过于集中,实际上也是一种权力滥用行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厘清权力界限,控制越权行为。各地各部门根据这样的要求,都要着手对现有权力运行情
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依法用权、有限用权、公正用权。
(三)把公开引入监督,全面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阳光是天然的杀毒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以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运行,是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监督方式,全面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着力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将权力运行流程图逐项加以固化,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同时要同步建立电子监察监控系统,全面监督网上权力运行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南京等地开展,其他地方也要着手推开。省级机关各部门尤其是涉及人财物权限管理以及执法执纪等部门,也要开展这项工作,实现政府行政权力运行数字化、流程标准化、流转网络化、信息公开化,推动行政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运行。下一步待条件成熟,党务公开工作也要纳入阳光运行机制之中。推进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还要求在制度建设上走“阳光立法”道路。过去一些制度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制定制度时,对实际问题不甚了解,对存在的问题研究不透,缺乏应有的民意基础。“阳光立法”就是走群众路线。特别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切身利益的法规制度,更要注意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真正使制定制度的过程,成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过程。
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当前,各个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这种制度要素的竞争。哪里的政府管理规范,廉政环境好,办事效率高,哪里就能吸纳到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例如,在昆山,每年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效能建设大会,并明确提出把效率和服务作为第一投资环境。昆山以占全国千分之零点一的土地,吸收占全国千分之二十三的外资,投资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韩国的海力士有一个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在无锡落户,再次深刻说明这个道理。为了争取这个项目,无锡不是比拼土地、税收的优惠,而是通过建立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实实在在地改进服务质量,使外商确信在这里投资能够获得成功。这说明好的制度确实能发挥重要的带动效应。各地各部门在制度建设中,都要努力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不断挖掘制度潜力,使之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开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工作新局面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围绕改革和发展进程,不断加以探索和推进。当前,我省制度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好基础,但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积累还不够。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更大功夫。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门对这次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三)把制度建设摆上重要位臵,形成整体合力。制度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在手上。要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业务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最清楚,对问题的症结和要害最了解,因此,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制度建设的规划和要求,结合各自的职能和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地完成。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作用,督促各有关单位抓好制度落实。要加强制度建设的整体性研究,努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结构严谨、运转协调的反腐倡廉制度系统,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