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小马”拉“大车”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打造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 “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战略抉择。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通过区域经济板块互动,通过“一圈两翼”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互利双赢。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新路,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途径2
10月13日,市委召开第105次常委会议王保存在讲话中指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我市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树立商丘良好形象、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考评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从近日我们组织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预考评的情况看,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王保存强调,必须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力度,争取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考评中取得好的成绩,树立和展示商丘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到商丘投资创业。一是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先进事迹,树立正面典型,形成强大舆论声势。三是要加强问责力度。对于企业和群众举报的公路“三乱”、企业“四乱”等问题,有关部门要迅速调查处理。对这次预考评成绩差、问题突出的单位,市纪委要启动诫勉谈话机制,及时引导纠正
会议还听取了近期即将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永城)面品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商丘国际木兰文化节、民营企业与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等重大节会、重要活动的筹备情况。对于举办好这些节会活动,王保存强调,一要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扩大商丘影响,展示商丘形象,促进招商引资,推动食品工业、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二要明确任务,强化责任。任务一定要明确,责任要落实到领导、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具体人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三要严密组织,安全有序。四要提升品位,树立形象。借助创建国家园林城和举办节会,促进市容市貌有大的改观,以整洁的环境迎接客人,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商丘品牌,展示商丘良好形象。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沿滩”再探
自贡市沿滩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文华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高工
在中共自贡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雷洪金代表新一届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建设“产业自贡”、“生态自贡”、“文化自贡”、“创新自贡”、“幸福自贡”的战斗号令,令人振奋。描绘的幸福蓝图,令人向往。而这一幸福蓝图的实现,则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五个自贡”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滩区,在建设“五个自贡”过程中,我们应做些什么,特别在建设“生态自贡”方面,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就这一命题作一再探,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何为生态宜居地,笔者认为,按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立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沿滩应满足以下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镇和农村居住地,城镇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
—1—
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对照以上8条标准,我们沿滩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编制生态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总纲,是建设生态城乡的前提和基础,编制生态城乡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
(二)把清山绿水还给城乡居民
建设生态城乡的最关键的两个标准是“水清天蓝”,让老百姓觉得安全,让人们安全的喝水、安全的呼吸,这一点对人们至关重要。
而流经我区的釜溪河和我区的13个乡镇自来水厂所取原水无一达到国家饮用原水标准(地表III类水)。饮用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我区要想让群众喝上安全的饮用原水,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区管小I型水库管理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全额发放。目前我区尚有11名管理人员靠区管5个小I型水库对外承包发放工资(一半),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乡镇居民永远喝不上放心(达标)水,因为只要一天不解决水库对外承包问题,一天就解决不了肥水养鱼问题。
2、集水区域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治虫技术,减轻面污染对饮用原水污染压力。
3、所有库区实施人工湿地工程,从源头开始净化水质。—2—
4、集水区域内大力发展循环养殖(肉牛、肉兔、肉羊、蛋(肉)鸡等),极大减轻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压力。这样做可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①净化了环境;②增加了农民收入。仅以养牛、养猪为例,养成一头肉牛,采用循环养殖技术,每头牛一年可增收500元,一吨猪粪采用循环养殖技术后可增收400—600元。
5、在釜溪河沿滩段采取生物净化技术对其进行达标治理。
(三)对现有公路进行拓宽或增设会车点
目前我区的乡村公路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初步解决了出行难问题,但跟发达的东部地区比,尚存在不少差距,行走在乡村公路上使人提心吊胆。如对方来一中巴车,不知如何会车,仅以沿滩到仙市镇为例,走一趟途中会车不下6—8次。每会车一次,担惊受怕一次,不是收回后视镜,就是后退找避让点,无一点幸福感可言,因此,对现有的乡村公路改造,应早日提上为民办实事的日程。
(四)加大对民众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力度,增强民众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自觉性
城乡居民素质提高是“生态城乡”的指标之一,所谓素质高,指在该城乡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生),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科技事业比较发达并且能够有力、持续地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事业的发展。
而计划生育乃我国之基本国策,亦是我区的重要工作之一。回顾我区过去的实践,计划生育工作在广大农村仍任重道远,需
—3—
加大宣传力度和行政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据笔者下乡调查获悉,我区的面上科普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待加强和重视。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特别显现,如富全镇余洋夫妇、兴隆余平等,原外出打拼十几年,积累了十几乃几十万资金,本想回乡发展养殖业(零排放养猪),由于缺少技术和指导,辛苦支撑两年后,只好再次走上离乡背井的打工之路。再者,今年8月份,我市代富士康招收的300多名农民工,送到成都后220多名不合格被遗返自贡。上述两例说明,加强对全区农民素质提高的培训力度迫在眉睫。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釜溪河是自贡的母亲河,又是历史上自贡井盐出川的大通道之一,在对釜溪河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上,做足“盐”文章,把仙市古镇的旅游开发与釜溪河的开发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路上走的(纤夫)、水中行的(乘古盐船游玩)、庙里拜的(沿途古庙)、塘中钓的(健康鱼)、农家乐里吃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一条龙服务,将釜溪河蕴育的中国书生宋育仁纪念馆建成,将他的事迹展示在世人面前,激励新沿滩人,身在沿滩,胸怀世界。
(六)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循环养殖技术,向废弃物要效益,还全区人民绿山青水
资源高效利用是生态城乡的又一显著标志之一。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有原材料和能源需得到最合理、相对最高效率的利用;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就严格控制废物的产—4—
生;废物一旦产生就必须按设定方案进行回收、再生和再利用。
据初步统计,我区猪、牛、羊、鸡、鸭、鹅养殖所产废弃物—粪便达98万吨,尚不含猪、牛尿14万吨(2011年我区出栏牛2640头、猪16.4万头、羊1.1万头,肉鸡、鸭、鹅464万只,蛋鸡1.03万只),其中牛粪2.8万吨堆放在露天污染环境,猪、鸡粪一半粗放利用(直接用来肥水养鱼或下田作基肥,一半遗弃在路边地头。如采用微生菌对其除臭发酵,发展蝇蛆、蚯蚓养殖业,进而发展特种水产业和土鸡、鸭养殖业,每吨猪(鸡)粪升值400—600元。每头肉牛所产粪便增值500元。照此估算,我区年产废弃物(猪、羊、鸡、鸭、鹅粪)将增收(2.8亿—4.2亿元),牛粪循环利用后,养殖户可增收132万元。
从以上估算不难看出,对废弃物的利用还是大有作为的,光猪羊鸡鸭粪的循环利用一项(所有废弃物的一半),全区人均增收350—500元。同时极大减轻了因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笔者的初步设想,具体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后简述一下生态沿滩的实施战略。
城乡生态化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乡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重构,更涉及到发展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区在自贡市中属郊区,综合实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其他几个市中区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制定我区城乡生态发展战略时,要根据我区区情,以新的生态视角开辟一条沿滩特色
—5—的城乡生态化之路。根据沿滩实际,建议分三步走,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大力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城乡生态化建设的重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好基础。
第二步,发展期。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乡共生能力,大力推广示范试点工程,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之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城乡生态化建设的活动中去,加强生态立法与管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对不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与经济手段。
第三步,成熟期。实现城乡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面生态化。这一阶段生态城市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要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增强自行组织,自行调节能力。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如我区某一城乡统筹示范村的绿化场地因管理不到位造成荒芜即为例证。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大力宣传,典型示范,幸福、生态的新沿滩经全区人民的努力,必将于“十二五”期末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6—
第四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00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湘南地区开发开放战略,2009年又赋予郴州承接沿海梯度产业转移34条优惠政策。郴州要抢抓机遇,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湘南开发中准确定位,更好地发挥承接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两城”建设的重要作用,实现科学跨越式发展。
一、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郴州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郴州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由1949年的1.01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0.3亿元,2009年达到84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60年来增长69.4倍,年均增长7.3%。从各产业看,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949年的143.5倍、6391倍和1683倍,年均增长3.9%、13.1%和8.7%;分别是1978年的34.8倍、94.2倍和114.7倍,年均分别增长5.2%、11.3%和10.2%。
经济结构呈现新格局。三次产业比重由一产业占绝大比例逐步向二、三产业倾斜。1949年建国之初,郴州三次产业比例为75.0:6.5:18.5,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
30.3:43.2:26.5,2009年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为15.7:50.0:34.3。六十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0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由1978年的25.9%提高2009年的45.9%,三十年提高20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郴州被批准成为改革开放过渡实验区后,郴州市各级认真贯彻实施开放兴郴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开拓国外市场,积极为本市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攀亲结友搭建平台,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郴和相关企业共同发展,先后引进了华润电力、三九南开、青岛啤酒、云锡矿业等一批境内外大企业(公司),中国五矿、西部矿业、华信有色、上海杉杉、深圳中邦等战略投资者也纷纷落户郴州,增强了郴州的经济竞争力。郴州企业和郴州产品逐步走向世界。郴州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全省第一个对外开放二类公路口岸,并被批准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
2、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郴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即GDP)为84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314.6亿元,增长1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059元,比上年增长16%。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3.3:50.1:36.6。全部工业增加值3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1.1亿元,增长24.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园区工业增加值49.2亿元,增长12.1%,高技术工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36.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2.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27.2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9%,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9亿元,增长19.3%。财政总收入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7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19元,增长10.2%。
3、郴州承接产业转移情况。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大胆先行先试,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对接珠三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1个,同比增长29.79%;实际到位外资4.65亿美元,同比增长19.19%,完成全年任务101.07%;实施内联引资项目767个,实
际到位内资156.7亿元,同比增长13.91%,完成全年任务的106.97%;加工贸易备案企业27家,其中外资14家、内资13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 4家(华录数码、俊丰印染、成城金属、金旺实业)。
2009年,全市出口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1.28亿美元,同比增长88.71 %,总量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3.2%,加工贸易总量居全省第二位,进出口增加绝对额居全省第一位,出口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20.34亿元,建成167.63万平方米,当年出租率达62.5%。据统计,各县市区共安排财政资金投入6.69亿元,银行贷款及社会融资4.81亿元,完成标准厂房建设96.1万平方米。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郴州出口加工区)已建设21.5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3万平方米的外来员工公寓。市经济开发区建设2.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科技总部基地均已动工。
二、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2008年9月把郴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试点,支持郴州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推动湘南开放开发,2009年2月19日,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副省长甘霖在郴州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大力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工作,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先行先试若干优惠政策,确保先行先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先后出台了《郴州市关于加快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意见》、《郴州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市财政连续两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同时,加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按照“建设1个国家级重点承接产业园(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2个重点承接试点县(宜章县、桂阳县)、3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石盖塘工业小区、良田工业小区、华塘工业小区)”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郴州海关建设,市长向力力特意从市长专项资金中挤出600万元用于海关建设,加快了郴州海关建设的进程。2009年4月16日郴州海关正式开关,这为郴州外贸出口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通道。申报的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获国务院批准。争取了省政府将全省唯一的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定在郴州建设,推进了湘南国际物流园建设,郴州二类公路口岸车检场、国际快件中心建设已全部完成。大大提高郴州乃至湖南的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郴州已成为全国内陆省份中对外开放平台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市州之一。
2、区域优势。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接之处,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有湖南的“南大门”、粤、港、澳“后花园”之美誉。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靠近沿海,是与粤、港、澳对接的前沿阵地,毗邻江西,是红色老区的摇篮。郴州是“泛珠三角”的门户,位于“珠三角”向“泛珠三角”扩散的过渡区域,并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无论是南下北上,还是东进西出,郴州都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转站和汇集点。
3、交通优势。郴州交通便捷,历来被称为“楚粤之孔道”,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电气化铁路、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公路107国道、106国道纵穿郴州南北,为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武广高铁的贯通,更使郴州便捷的交通如虎添翼,北上武汉,南下广州,可以朝发午返,实现了武汉、长沙、郴州、广州生活圈的大连接。省道1806线、1803线和郴资桂、桂嘉高等级公路贯通东西,东连江西、西接广西,从而构成了“六纵三横”的主骨架路网结构,正在建设的厦蓉高速、岳汝高速再为郴州的便利交通锦上添花。
4、资源优势。郴州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南方重点林区”、“湖南能源基地”之称,系联合国农工发“小水电”基地。全市已探明各种金属矿物7类70多种,有色金属储量占湖南全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锡、锌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第四位。柿竹园多金属矿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此外,区内石墨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煤炭储量8.12亿吨,占全省储量的四分之一。全市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37.1万千瓦,可开发量166.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可开发量105.7万千瓦。全市人平可开发量365瓦,为全省人平194瓦的1.88倍,为全国人平303瓦的1.2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1%,是华南地区天然的绿色宝库。宜章县莽山10万亩原始次森林是中国南北动植物的汇集地,被誉为“第二西双版纳”,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郴州旅游资源尤为丰富,集奇、险、秀、美、幽于一体,汇山、水、洞、穴、热于一市,有“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世界洞穴奇观”万华岩、蓄水82亿立方米的“南国洞庭”东江湖、“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漂”东江漂流等。
(二)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不集约,发展后劲不强。虽然全市结构趋于改善,但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发展状态,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的粗放型。从规模以上工业结构看,2009年,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增长19.1 %,化工工业增长32.1%,造纸工业增长44.7%,资源型工业增长36.0%。虽然技术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36.9%,装备制造工业增长43.3 %,其中电子信息工业增幅也达到39.4%。但高耗能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仍高达52.3%,而高技术工业占比重仅1.4%,装备制造工业占比重也只有
4.9%,比重明显偏小。从投资结构看,内涵性投资增长,外延式投资趋于下降。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169.63亿元,增长122.8%,增幅比城镇投资高2.8个百分点;新建和扩建投资分别增长195.8%和164.1%。传统产业仍占主要地位。郴州市传统的矿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主动力。据统计,全市矿产品工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2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6%。这种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大,对环境影响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同时还容易受政策及价格因素影响。
2、产业结构不优化,资源利用不高。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3.3:50.1:36.6,虽然同比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2008年水平,2008年东莞三次产业比重为0.3:52.8:46.9,深圳三次产业比重为0.1:48.9:51.0,珠海三次产业比重为0.4:52.8:46.8,与他们比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新产品产值仅占9.0%;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出口交货值仅占5.4%。从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平台的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8.0%)来看,园区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生产的贡献并不是很大。从利用外资方面来看,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为4.65亿美元,而沿海的东莞、深圳、珠海2008年则分别为24.47、40.30、103.44亿美元,郴州2009年仅为东莞2008年的15.9%,深圳2008年的9.7%,珠海2008年的3.8%。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郴州的产业结构尚处于亟待优化升级之际。作为以资源性生产为主的工业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单位GDP耗能为1.5263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0.6、0.3个百分点。
3、经济发展不均衡,县域经济不强。从各县市区的情况来看,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从总量上看,经济相对较发达的郴(北湖、苏仙)、资、桂总人口占全市总人口39.0%,经济总量却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7%;经济欠发达的汝城、桂东、安仁总人口占全市人口20.1%,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3%。从人均水平来看,经济强县的北湖、苏仙、资兴、永兴四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16.7%、159.3%、182.6%、103.8%,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汝城、桂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分别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0.7%、30.9%,明显处于落后状态。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北湖、苏仙、资兴、桂阳、永兴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22元、1328元、1221元、453元、11元,汝城、桂东、安仁则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135元、5192元、2622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经济发展较强的北湖、苏仙、资兴、永兴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788元、2447元、1564元、1516元,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汝城、桂东、安仁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18元、2517元、2468元。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不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不大。
4、体制机制不灵活,龙头企业不多。近些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措施,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全市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差距,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加强。部分经济领域存在市场竞争的不公,个别地区社会治安留有隐患,少数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滞后,使得全市体制机制不灵活,难以吸引外资企业的落户。目前,进驻郴州境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仍然是屈指可数,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国内百强企业对郴州的投资力度不大。
三、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用活政策。要在用足用好现有省政府赋予郴州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政策,大力深化各项制度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用政策吸引沿海优质产业的进驻,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政策保证。二是要搭建平台。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要通过搞好园区规划,扩展园区功能,建好标准厂房,引进优质企业,建好配套设施,优化园区服务等一系列途径,发挥开发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筑巢引凤”作用。三是要发展交通。郴州目前的交通网络较为发达,高速、高铁、国道、省道纵横交错,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打好全市交通大会战,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市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四是要优化环境。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减少多头检查,严禁重复检查,严禁卡、索、拿、要,严禁以权谋私。依法保护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生活秩序,严厉打击搅乱企业发展的不法行为,优化企业发展的空间与环境。
2、构筑产业集群,提高配套能力。积极构筑产业集群是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拓展企业创新与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配套及相关产业,结合各地的资源、环境、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品牌,培育多种模式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要依托工业园区、骨干企业,发展协作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功能。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投入,培养、发掘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构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生力军作用。
3、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质量。一要提搞行政效能。要以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级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以高质量的品牌和人性化的服务,实现政府职能真正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按要求落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同时要制定激励措施,重奖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和对承接产业转移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三要简化办事程序。要对承接产业转移实行“保姆式”服务各种模式,对进驻企业的审批登
记,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从快、从简办理,对产品的物流、出口通关等方面要限时办理。四要加大金融支持。各金融部门要改进对转移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要建立健全银企会商制度,完善多层次融资结构,培育资本市场,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及时周到的融资服务。
4、强化自主创新,统筹资源利用。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尖端技术,培养高技人才等手段来实现自主创新,从而提升产业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要依靠自主创新,促进企业从高耗、高污染的产业链末端走出来,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齐头并进。二要加强人力资源利用。要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教育,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建设一批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要加强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队伍。三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继承性,随着经济成长阶段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优势的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产品和市场等先天之利,培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五篇:充分发挥职能 切实履行职责 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职能 切实履行职责 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阅农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肩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切实履行职责,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人大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我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人大监督实效,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坚持与时俱进 拟定工作思路
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努力做到年年有进步、届届有发展,是摆在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我们及时召集主任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指导我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思路,即:整体监督工作做到“三个围绕”:
一是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在工作思路上,要始终坚持与县委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坚持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向县委请示汇报制度。在工作部署上,围绕县委中心工作进行,对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展的重大活动、决定的重大事项、作出的重要决议,事前向县委请示,事后向县委汇报,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在日常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县委总体部署,依法履行职责,通过法定程序把县委的主张转变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实现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统一。
二是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人大工作的活力所在、生命力所系,就在于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想发展大局、议发展大事、谋发展大计,着力服务发展大局。围绕全县发展大局,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把工作的着眼点集中到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上来,把监督的着力点落实到支持和帮助政府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上来,使人大工作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围绕民生问题改善。地方人大是建立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思想观念,把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广泛听取群众呼声,充分反映群众意愿和要求,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时刻关注民主生问题的改善,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人民呼声,代表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使人大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得更大的成效。
创新监督方式
增强监督实效
各级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就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路,不断创新监督方式,严格监督程序,把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与充分发挥“一府两院”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结合起来,寓监督于支持之中,通过监督推动工作。一是注重筛选议题。为保证我县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议题重点突出、紧贴民意,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年初我们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国家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企业发展情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和“三农”工作、社会治安等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列为常委会审议议题范围,在常委会扩大会议上进行筛选确定,并制定工作计划表,明确责任人和承办单位,使责任到部门,具体工作到个人。二是拓宽监督渠道。监督权的实施必须以对监督对象的充分了解为前提。只有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真实详细的了解,才能把握主动权,使监督工作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我们根据“一府两院”的公文、文件、会议纪要、情况通报、工作动态等信息载体,掌握其开展工作情况,确定各时期监督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同时,重视发挥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注重从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发现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作为人大监督知情来源和确定审议议题的范畴。三是注重提高审议质量。审议是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主要形式。我们紧扣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不断改进审议方式和手段。注重会前准备工作的前瞻性,做到科学选择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搞好审议报告的初审和发言准备;注重会中审议的针对性,改进审议的形式,提高审议发言的质量,增强审议意见的可操作性;注重会后跟踪监督的连续性,及时对审议意见进行督办,明确督办责任部门和督办反馈时限,定期听取相关部门的情况反馈,切实提高常委会审议的质量。
完善代表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代表职能
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肩负着管理国家事务的神圣使命,负有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责任。代表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着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落实的效能。我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以拓宽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渠道为基础,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代表活动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创新代表工作的途径和内容,努力提高代表素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取得了较好成效。坚持实行代表活动日制度,进一步完善联系代表和群众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政情通报会、人大代表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及参加视察、工作评议、执法检查和调研等活动制度,为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切实做好代表意见和建议办理工作,扎扎实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通过开展代表向选区选民述职活动、举办人大代表论谈等形式,宣传代表履职经验和先进事迹,激励和引导广大代表牢固树立代表意识和履职意识,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监督水平要做好人大工作,不断实现人大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使职权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必须把加强政治意识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法律学习,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业务素质建设、工作作风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大干部队伍。要加大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总结和推广人大工作的成功经验,用经验推动工作。同时,要加强人大理论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指导和推动人大工作的深入发展。各级人大及机关都要努力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代表,密切联系代表和群众,努力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和摸索工作规律,研究和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推动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总之,人大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担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各级人大应该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大胆履职,锐意创新,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在地方得以全面正确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