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展之我见(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6:3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发展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发展之我见》。

第一篇:重庆发展之我见

重庆发展之我见

----加快工商职能转型 促进重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军转干部培训班行政管理

艾建国

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后,各项优惠政策好戏连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首个城乡总体规划等相继获批。以此为契机,重庆加快各项建设,积极谋划完善区域经济功能,努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内陆进出口基地、西部大市场等,并积极打造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和健康“五个重庆”。勿容质疑,作为一名工商工作者,大力促进重庆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快工商职能转型尤为重要。

当前,建设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停止征收工商“两费”,应对金融风暴,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314”总体部署和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作出的扩大开放、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等,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不竭动力。

结合工作实际,重庆工商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1356”工作思路,即: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由“传统管理型”向“监管执法服务型”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全面实现服务发展成效、监管执法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三大领先”目标,突出抓好非公经济助推工程、企业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领跑工程、消费安全放心工程、12315品牌示范工程、工商所建设强基工程“五大重点”,全面强化思想、组织、制度、法制、物质、和谐环境“六大保障”,为持续规范重庆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懈奋斗。

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促进科学发展为重点,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相统一。

监管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针对重庆发展状况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支持农村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投资创业环境最优、经济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千方百计帮助各类企业排忧解难。全面开展公司股权出质、出资和“债转股”登记,支持企业商标权质押贷款,一举激活股权和商标权等“静态”资本,帮助企业充分挖掘出自身的融资潜力。进一步扩大办理动产抵押登记范围,积极支持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办理各类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租赁、信托、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村镇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和民间借贷以及企业间应收账款的动产抵押登记,为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通过采取减免年检费用等措施尽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允许企业延长出资期限,缓解资金压力。大力支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高度关注中央和市政府以及各区县政府确定的重大投资项目,全程跟踪促成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二)尽职尽责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按照“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的原则,鼓励各类主体投资创业。全面开展外国(地区)企业商号预保护工作,探索改革外商投资审批登记体制,吸引更多外商来渝投资。积极破除准入障碍,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都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依法进入,并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兼并重组。深入推进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改革,支持个体工商户转让名称字号。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伍军人、库区移民、“农转非”人员以及返乡民工申办个体工商户的,一律免收登记费。大力支持现代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全力培育一批“市场航母”和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物流市场集群。

(三)尽心竭力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强力推进商标品牌战略,通过举办“商标品牌与城市经济高峰论坛”和实施“商标免费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商标品牌建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坚持量质并举、整体推进,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争创一批”工作思路,帮助企业多渠道、多方法、多途径培育打造中国驰名商标和认定一批重庆著名商标,努力形成“本地知名、重庆著名、中国驰名”的梯次发展格局,真正把商标品牌建设作为重庆经济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支撑点。鼓励和引导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企业走规模化经营、连锁经营之路,积极运用商标品牌“走出去”进行资本扩张,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优质高效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继续探索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红盾护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等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经纪活农行动,每年免费培训农村经纪人1.5万人以上。大力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与管理工作,开展“一社一品”、“一所一标”创建活动,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之乡”。放宽农资等经营范围限制,支持商业企业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推进农村商业零售网络建设。

二、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努力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统一。

工商行政监管的过程,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把服务寓于监管之中,用服务促进监管。按照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为契机,积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大力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全力服务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市局进一步下放登记权限,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由市局行使的登记权限外,一律下放至各区县局。认真总结有关区县局参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有益经验,全面推广“工商搭台、政府主导、企业唱戏”的招商引资模式,鼓励区县局主动协调发达省市尤其是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省市工商部门,充分发挥其联系企业广泛的资源优势,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区县政府招商引资,形成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积极支持区县政府举办各类展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二)大力推进服务机制创新,加快建设一流的工商服务窗口。进一步加强工商服务窗口的规范化建设,通过推行服务对象评价机制以及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措施,实行“全天候、零距离”服务,确保群众办事满意率达到95%以上。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网上查询、网上核名、网上登记、网上年检,日常业务工作网上办理率达到80%以上。大力加强基层工商所建设,强力推进工商所标准化建设,使基层群众的办事环境和干部的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充分运用工商机关掌握大量市场主体资料、信用信息和消费信息的优势,定期发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商标品牌、消费维权等政策性分析报告,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提供决策服务、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信息指导服务。

(三)大力加强工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积极塑造一流服务形象。按照建设一支“政治、业务、作风”三过硬队伍的要求,全面强化工商系统组织保障。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以及总局行政学院、重庆市委党校、工商干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全覆盖、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全面开展以“四大一重点”为主要内容的红盾人才素质拓展工程,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素质,使基层干部由“能收费、会收费、善收费”向“能监管、会办案、善服务”转变。结合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敬业奉献、追求卓越”为核心价值理念的重庆红盾人文精神,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三、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宗旨,努力做到监管与维权相统一。

广大人民群众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各类市场主体是国民财富的创造者。依法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一)大力加强区域执法协作,切实为守法企业开拓市场保驾护航。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机制,积极主动加强与周边省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工商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快重庆与周边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重点企业重点商品保护名录,对区域内重点优势企业实行联手保护。进一步加强执法协作与支援,清除市场壁垒,突破地区封锁,切实维护重点优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合法权益,为企业拓展市场保驾护航。

(二)大力建设消费安全放心工程,着力解决消费热点问题。“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在国内外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们在切实抓好奶品市场清理整顿的同时,举一反三,提出了建设“消费安全放心城市”的总体思路。全面提高消费环境的安全度、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增强人民群众消费信心,刺激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作用。进一步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积极构建“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的长效监管机制。

(三)大力建设12315品牌示范工程,不断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加强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力度,认真做好消费维权工作。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一会两站”建设,积极推进12315网络进商场、进市场、进企业、进农村,努力实现消费维权网络全覆盖。加强12315申(投)诉举报受理,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加大对申(投)诉举报的督办力度,建立重大、紧急案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四、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根本,努力做到监管与执法相统一。

监管与执法相统一,就是要认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在履行职责中依法办事、依法监管,不断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努力实现市场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一)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作用,实现监管执法领域全覆盖。认真履行牵头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职责,继续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扩充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扩大信用信息征集范围,加大信用信息联网征集整合与共享的力度,深入推进联合征信系统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信息化手段在企业登记、商标注册、广告监测、消费维权、打击传销规范直销、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全覆盖,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进一步规范网上交易秩序,促进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有序开展。

(二)全面履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定职责,着力完善监管执法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完善信息化、属地化、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深入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广告属地化监管、部门联动执法和媒体单位负责人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商标专用权行政保护执法力度,在大中型商场全面推行进场商品商标备案、专卖店商标授权许可公示制度。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建立完善查办商业贿赂案件部门信息共享、联合办案、案件移送和举报奖励制度。督促直销企业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创建“无传销社区(村)”活动。深入开展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制止和查处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等行政性垄断行为。

(三)切实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强化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立法进程,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细化完善行政处罚行为的程序规范,科学把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充分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建议、行政提示、行政告诫等行政管理方式,实现人性化执法,积极化解监管执法矛盾。加强和完善行政复议,进一步丰富、规范复议调解及和解制度。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创造未来。我决心创新实干,奋发有为,进一步转变职能,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大力加强“四化建设”,扎实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切实将重庆工商建设成为充分体现直辖市水平、受到全市上下和全国同行广泛认可、让全系统干部职工引以自豪的红盾标兵!

第二篇:幸福重庆之我见

幸福重庆之我见

重庆,一个直辖14年的内陆城市,一个有着小香港著称繁华夜景的城市,一个有着雾都和桥都之称的城市。在2010年当选最具幸福感城市。

在我看来,近几年的重庆的确是幸福的。我们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汇成一句话,就是要建设幸福美好的重庆。

重庆的敢为先的做法,索性的做法,都是在营造幸福重庆。

打黑。重庆打黑,举国关注。专家总结打黑五大经验:打黑反腐同步推进,严格依法公正办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注重保护经济发展,扶正祛邪齐头并进。重庆“扫黑除恶”斗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社会治安管理,蕴含和揭示了一系列重大法律、经济、政治和社会价值命题。打黑给了人们安全感,营造了弘扬正气、抵制违法犯罪活动的良好氛围,是用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唱红。唱红歌,红色文化是主旋律,唱红就是对正义正道的弘扬。这些年,叫人颓废的歌曲、不讲汉语语法的歌曲、爱恨情仇的歌曲、我们曾经批判过的靡靡之音太多太滥。励志的歌曲太少了,唱红歌就显得很有意义。

学习工农兵。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全市大学生中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活动。为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平台。

保障房建设。重庆公租房建设,涵盖了过去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实现公共租赁房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体化。这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幸福生活,住有所居是最重要的一条。重庆的公租房建设,让一群为房烦恼的低收入群体生活在一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的齐全的居民社区安居乐业,让他们也看到了希望。

重庆多新事,事事关幸福。开通红色频道、统筹城乡建设、开征房产税、看红色电影。都是在建设幸福重庆。

这些,都是幸福的重庆。

第三篇: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8(2)张顺

足球运动是当代最具普遍性代表的集体运动,世界杯的疯狂,欧洲杯的激情,给足球爱好者带来极大的快乐。在中国,足球运动也广受欢迎,它始终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有悲伤,有欢乐,有憧憬,有梦想。02年世界杯前冲出亚洲的那一刻举国沸腾,15年恒大亚冠夺魁之际激情再燃。本文将从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简要谈谈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流行在唐宋。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夹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息。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道,“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的运动,称之为“蹴鞠”。到了汉代,有了专供比赛的足球场,称之为“鞠城”,鞠城为长方形(东西宽3里,南北长5里),东西两端各有6个鞠室,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甚至有女子也加入到这一运动当中。这一时期,蹴鞠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此项运动开始对外出口,首先登陆的地方是英国,因此,英国成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先祖。

中国国家足球队始创于1924年,在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1958年退出,并在1979年重新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队连续9次参加亚洲杯足球赛,并于1984年和2004年两度打进决赛,不过都饮恨而归。他们在世界杯上的第一次亮相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但是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九球而未进一球,仅因沙特阿拉伯国家足球队于另一小组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12球不入球,从而免于在32强中垫底。中国队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在亚洲地区获得锦标,虽然在亚洲杯、亚运会等亚洲级别的赛事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仅出线过一次。足球运动在中国较受欢迎,球迷对国足的胜负看得很重要,在球队表现出色球迷会很高兴,而当球队表现出不尽如人意时,会被认为是“国耻”。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大约有累计3亿观众收看了中国参加的三场比赛。在2004年亚洲杯国足同日本队的决赛,有超过2.5亿的观众收看了这场赛事,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单场比赛在中国的收视记录。2005年,中国赢得了2005年东亚足球锦标赛的男子组冠军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男子足球项目金牌(东亚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非FIFA之A级赛)。2010年2月10日,在东亚足球锦标赛上,中国3-0完胜韩国,打破32年逢韩不胜的魔咒。并在2月14日战胜中国香港,获得本次比赛冠军。1998年12月,中国男足获得了最高世界排名——第37位。

二、中国足球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只有国家队或者一线俱乐部球队才被广泛关注,但在二三线球队乃至基层足球却不被重视。这就犹如建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会因基础不牢而摇摇欲坠。从根本上说,最终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归结起来,中国男子足球的现状与问题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队。国家队的问题和现状是很明显的,有人才而出不了成绩,花了大价钱请了洋教练,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当然,这背后还会连带出很多没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例如球霸的存在,球员间的摩合问题等等。

2.俱乐部。俱乐部的现状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男子足球的生存现状。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里面,我们排除几支外表光鲜死命砸钱的俱乐部之外,其他的俱乐部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俱乐部,多见于中甲和中乙,恒大属于这种;一种是当地政府有安插国有企业进行注资和扶持的,多见于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俱乐部,中超的大部分俱乐部都是如此。当政府对俱乐部直接控股的时候,俱乐部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当一支球队完全被一家企业独资收购之后,他与之前的俱乐部在法律上还有没任何关系?那么,问题就来了。每一个俱乐部都是一个坑,在接受除了政府之外的注资时,俱乐部的欠款是没有对外公布的。例如深圳红钻。万宏伟在接受深圳红钻之时只是想让利用这支俱乐部来给自己的投资公司在市政府的层面上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当时收购了俱乐部的全部股份。后来开始进入到漫长的打官司的流程,为得就是把俱乐部之前的欠款与自己摆脱干净。但遗憾的是,他一场都没打赢„„在万宏伟接手深圳的这几年,他已经陆续投入了一亿以上的资金,而红钻现在还在中甲。说起红钻在中甲这个事儿,还能扯出俱乐部的另一个问题。万宏伟本人是不希望红钻重回中超的,他只希望俱乐部能不死就好了。但是深圳市政府不同意,政府层面上希望深圳足球能重回巅峰,作为城市的一个体育标杆。这就涉及到政府和私人独资俱乐部之间的博弈了。这些并不能从90分钟的比赛中看出来的事儿,才是真正杀死中国俱乐部的症结。再接着就是俱乐部的欠薪问题。基本上,除了绝少数的俱乐部,现在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都正在欠薪或者曾经欠过薪。而球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的,回头连球都踢不上了还被圈子内封杀,那就真的是个坑了。所以,归结起来,俱乐部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概括:后台都有钱,但不用在刀刃上。

3.青训。中国足球的青训是不成体系的,或者说,是不能算作青训的。当然,这之中并不包括根宝足球学校,徐老爷子是真正热爱足球的人。中国足球的青训分为几大块:体校、足球学校、私人教练足球学校则成分较为复杂,政府有开设,也有不少是俱乐部开设,还有根宝足球学校这样的私人性质的学校。私人教练则多是在足球场地上开设的课程,执教教练多为C级教练,但会有一个A级教练压阵。

4.球员。排除了几家豪门俱乐部,绝大多数俱乐部的球员待遇并不好。曾经有好事的媒体将中超的球员收入分为了四个档次,大概是这样的:中超顶级球员,收入在200万至30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主力球员,收入在50万至12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替补球员,收入在10万至50万之间;年轻球员,收入在10万以下。这是中超的球员,那么中甲和中乙呢?青年队呢?中国女足球员的待遇更低!可想而知,他们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那么点钱如果养活不了自己,还要继续踢球,怎么办?踢假球。

三、中国足球的未来

在风光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甚至有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今天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18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5万多人,全国踢足球的女性还不足2千人。相比之下,日本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则高达60余万人,而美国有上百万女性在踢足球。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有一些家长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唯有重视中国青少年足球,才能发展中国足球,并让铿锵玫瑰重新绽放。

四、结语

2015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有两大看点,一是足协与政府脱钩,不设行政级别;二是到2025年建设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通过管理和培养,使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国家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不管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的希望能看到中国足球取得怎样的成绩,但这些被反复臆测的话语依然让一大批的企业蠢蠢欲动。而伴随着中超那些个超强力外援的入主,现在中超的球市的确是十分之火爆,并且在90分钟的比赛里,是真的能让人有心潮澎湃的感觉。但是这些于中国足球的成长来说,用处并不大。只有从根本上地降低足球活动成本,确切地保证每年都能增加足球人口和相关从业者,才能真正地挽救中国足球。要知道,足球并不仅仅是用在观赏,真正地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才是对中国最大的帮助。

第四篇: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第二小学

李小涛

一、对教育现实的反思

教育是最需要以人为本的行业,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人。然而北京零点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00种职业中,教育被列为10大暴力行业之一。尽管我们教育系统也有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江苏常州小学教师殷雪梅,有献身讲坛的49岁北大教授孟二冬,有开县井喷事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群体,甚至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舍生为生的教师„„但我的感觉是,似乎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人对教师的看法,对教育的不满。人们对教育收费的不解,对学校管理的误解,对教育教学的苛求,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面对?我们不妨来具体分析一下。

1、教育管理——“盲”。基层的教育管理有点无所适从,上面的文件堆积如山,根本不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布置的多,检查落实的少,上报的材料张口一要,闭口就到,不按规律办事,只要搁平作数。一个公认的高三二诊考试要一推再推。周六上不上课?早晚自习上不上?上怎么办,不上又怎么办?这些重大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一方面是“规定”——不准补课,另一方面有学生及家长有要求(特别是干部)找老师给孩子补课。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希望老师们不要节假日,不要星期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干出成绩,报效国家。你怎么适应!

2、校园安全——“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已不准组织春游、秋游,班会活动也被挤占,团队活动也不组织,我们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已经不会组织活动了;单杠、双杠、铁饼、标枪、手榴弹等体育项目都被迫取消——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安全还是安全!同志们认为这样的学校是正常的吗?学生与老师的纠纷,学生与学生的纠纷,甚至学生与家长的纠纷,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校都有脱不了的干系。学生逃课,老师的责任,学生出走,老师的责任,学生摔跤了——地板不平,学校的责任,学生踢球受伤了——场地不好,学校的责任„„学校真是权力有限,责任无限啊!

3、招生工作——“窘”。生源大战轰轰烈烈,挖学生、骗学生、买学生、卖学生的人太普遍!学生成了某些人谋求小利的砝码!于是学生与老师讨价还价,老师与校长计较斤两——用权利相威胁者有之,用成绩相要挟者有之,确因困难相求者有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家长不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学校,老师成了“龟儿子”,校长成了“磨心”!生源之战何其尴尬!

4、教育教学——“玄”。第八次课程改革如春潮涌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铺天盖地,结果——教师还是老一套,学生还是老样子。怎么教都是,怎么教都不是,老师把握不住课堂的玄机,连看家本领都丢了,老师本末倒置,忘掉了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忘掉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真谛,学生也忘却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根本!

这些就是我们现今的教育现状。

二、重温古人的教育思想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佛经》《圣经》为什么会万古不灭?因为她是从一切生命的最深处流露出来的,是天地的语言,宇宙的心声。而黄帝、老子、庄子、佛陀、耶稣等人则是天地的喉咙,宇宙的口舌。《论语》里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庄子也说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论语》,《庄子》等书不是孔子说的,不是庄子说的,而是天地说的,是日月星辰说的,是高山流水说的,是绿叶红花说的,是你说的,我说的„„因为宇宙万物在最深层次上是浑然一体的,一切经典都是这个浑然一体的生命发出的“天籁”。顺乎天地治国一定太平,顺乎天地办厂一定兴旺,顺乎天地治病一定痊愈。饮食顺乎天地就无疾病,处事顺乎天地就无冲突,科学顺乎天地就无后患,教育顺乎天地就无流弊。

让我们来聆听一下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教育“天籁”:

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为人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其言而观其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师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为学之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

——教学关系

这些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信奉的天籁之音。我们若能融会天地之心,通达万物之情,我们的教育就会步入她本来的境界,天地精神才是万物的真正尺度,才能历经千古而不变,泛之四海而皆准。

三、顺乎天地办教育

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而这种爱心和责任心在父母那里天然具备,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强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的孩子,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处于父母“双亡”的孤儿状态,因为多数父母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忙于打牌,要么忙于生存。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更是缺少父母的关怀。而那些真正的孤儿就算有慈善机构的照料也极难消除心中的阴影,即使有别人领养而有了后爸后妈,也难以贴心,所以才有“可怕的后娘的拳头”的说法。那么我们校长的爱心如何?我们老师的爱心如何?咱扪心自问,比得上后爸后妈,比得上慈善机构吗?无论你多么负责,无论你多么敬业,最多只能是“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学生,更何况现在的老师第一不是直接受聘于家长,他不必那么尽心尽力为家长负责;第二孩子并非自己亲生,要求老师有父母一样的心态,其实是一种不合人情的苛求与刁难。由学校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而父母一概不管,等于由路人负责婴儿的照料而父母撒手一边,稍微一想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暗伤之大几乎无可估量!现在孩子们整天住在父母无权干涉的幼儿园或学校里,也就等于整天托付给几乎连后爸后妈都不如的人,岂不成了一校一校的受伤孤儿吗?孩子们的父母长年累月不在家或被排斥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就渐渐退化成了只负责孩子学费和生活费的“慈善机构”。现在的家长们全然没有教育意识——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身教全无;束书不观,自甘浅陋,言教全无。他们一股脑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只在期末看看成绩单,分数好,笑一笑,夸几句,奖励几张钞票;分数差,打一顿,骂一通,生几天气,如此而已,孩子们在家里其实也成了孤儿。我们能为这些受伤孤儿做点什么呢?我们需要坚持提倡的是“事业心”,是“责任感”,那些成名成家的老师,那些深受学生拥戴和家长欢迎的老师,无一不具有超乎常人的“爱心”和“责任心”。

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的思想更加混乱,其根源是人们的精神出了问题。但即使社会坏了,我们也不能坏,人家颓废了,我们也不能颓废。所以我们学校提倡全校师生课外读经。学校最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说读经,就想起孔乙己,却不知写《孔乙己》的人读经用功之深。提起学生专心致志,就认为是培养书呆子,却不知道书呆子多已销声匿迹,而涌现出了遍地的牌呆子、钱呆子、酒呆子、色呆子、玩呆子、网呆子、名呆子、权呆子„„其流毒之深,危害之烈,万倍于书呆子。由于没有人文精神的积淀,他们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没有内涵,只好去读浮浅无聊的言情小说之类,根本树立不起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要“育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教育的真正内核是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外在的服务条件。孔子在树下,就是一所大学;鲁迅在寓所,就是一所大学,“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安排课程,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素质教育的理念那么好,我们怎么去实践?我以为,我们要抓住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人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之“魂”。“课内应试,课外素质”的认识偏差,教学中“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象,使知识点成了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本来作为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的知识,被当成了目的,其实对知识的掌握不应限制人们的思维和想象,而应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基础。我所说的主体性不仅是指就学习和发展而言,应以学生为主体,还指就办好学校而言,教师队伍是主体,概而言之就是师生整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要知道,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孜孜不倦、求真务实,才是我们深深感染学生的根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化育灵魂,至善德行,启迪灵性,升华人生。我们的学生哪怕他考试成绩并不出色,只要他在学校心灵没有受到伤害,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以一个开拓者的身份走出校门,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

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来反思教育,丝毫没有否定当今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用世界1%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的学生,国家要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全由政府承担,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前途也十分光明。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创新”与“复兴”的关系,真是值得深思。教育是正心、壮志、强能、健体的活动,教育不能心浮气躁,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好大喜功!

所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勇于改革,一方面还需要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做到顺乎天地办教育!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在努力实践的办学策略。

2009年5月

第五篇: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谢垸小学 肖铭青

我是一位60后教师,上世纪80年代,以鲤鱼跃农门的方式跨入教师队伍。久居“樊笼”里,一去三十年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农业、农村、农民及他们后代的热爱,我一直扎根于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可以说三十年的辛勤耕耘,三十年的深情付出,虽无怨无悔,但深感遗憾和有愧······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有句名言:“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没有发言权。”而长期战斗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我和我们的这一群体,对农村教育应该很有发言权了吧!

偏离了正常教育轨道的农村教育。农村不能比城市,城市也不能像农村,各具特色,各有风貌。农村的特色体现在“山青、水秀、庄稼美,猪肥、牛壮、蝶儿飞;儿童散学归来早,田间地头满塆追。”农村的孩子倘学有所成,日后则成长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学业平平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身强体壮,日后则穿上军装则保家卫国;纵然学有不成者,他们也精通农事,养猪、种田、做工匠,向城市大量的供应着优质的鲜肉、商品粮,输送着廉价的、紧缺的劳动力,既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又经营着美丽的农村家乡。是他们最懂得尊重自然,是他们最能适应自然,也是他们最懂得如何能让人与大自然去和谐共生······

试看如今的农村:猪没有人来养,牛没有人去放,田地也没有人愿意耕,难以看到每天身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孩童们那快乐的身影,更难以看到以前那种在假日里经常倒骑在牛背上,唱着儿歌的放牛娃们那道独特而又靓丽的乡村美景······是谁无情的摒弃了憨厚、朴实的农村个性,是谁强行的改变了农村的田园风貌,又是谁在绝情的抹杀了农村的优良传统,那就是------追名逐利、大搞形式主义的中国式教育。

农村教育城市化、农村教育极端化。我们的教育决策者的初衷是好的:社会需要公平,城乡差别不能过大,农村的学生也得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条件。于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也就应运而出,并且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义教均衡发展的行动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各级政府的口号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凭心而论此举在重视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此举在我们一线教师看来,似乎是“大跃进”、“一刀切”式的文革思维和做法。因为它没有看到城乡差别的现实客观性,没有充分去认识农村与城市教育各自的个性特点。在没有进行深入一线调研,没有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没有从长计议、统筹安排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的方式去搞强行推动、仓促上马、全面开花、平衡用力的大动作,其结局势必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普九”一样,制造出众多的样板工程,留下沉重的债务负担。巨额的财政投入,达不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心目中所期盼的那种符合中国农村实际与实用的教育目标。

我是农村教师,熟悉农村教育。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客观现实特点是:点多、面广、分散、薄弱、简洁、乡土气息浓郁。一切政策都要符合农村教育的乡土特点和客观事实。我们的教育决策者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要大搞齐步走。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合理的去调整农村教育的目标要求:科目不可多、难度不要大、时间不能紧,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迅速组织基层顶尖级一线教师(老、中、青三结合型的一线教师,而非上级教育专家),重新编排一套适合农村儿童特点、具有浓厚的农村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农村学生使用。

看看我们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吧:课程设置得既多又杂。以农村小学为例来加以说明。小学五年级开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写字、读书、安全、班会课,名目繁多。上面三令五申要开齐课程,下面五申三令得开足课时。如此的设置课程,导致每所农村完小的教师人数都在15人左右(农村小学教师人数的配置是按教学班数× 2十2确定),课程都排不下时还得另外花钱请人,老师们不反感吗?如此的课程设置,小学生的书包能不重起来吗?学生的作业能少下去吗?各级领导们高喊着减负、减负,岂不是自相矛盾和自欺欺人了吗?我很纳闷,令人尊敬而又高贵的上级领导和教育专家们是咋搞的,这是懂教育的表现吗?这是尊重农村学生、尊重农村实际的表现吗?你们不也是总想更多的去了解基层的一些真实情况吗?好,那就走群众路线,不轻易打招呼,不随便扣帽子,就像国家农调队那样来些微服私访吧,只要推心置腹、只要勇于担当、只要敢于亮短,一切都会一目了然的。

时间的安排既紧又乱;以农村寄宿制小学为例:早上1节朝读课,上午4节课,午饭后学生还在老师的监督下坐班40—70分钟,下午上3节课,晚上又上2节自习。一群正处于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从周一早上上学、周五下午放假,期间住校生活、学习,中途一般是不能回家的。学生在学校里每天要上11节课(午休时加了1节),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校领导因为怕出安全事故,基层主管部门又要搞成绩排 名(2014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02版,刊登一篇来自湖北省嘉鱼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文章,就具有极强的应试教育代表性),于是课表上就只好少安排体育课了,午饭后的休息时间也就极力的要把学生拴在教室里,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不许说话和随便的下座位,学生们倒是显得很乖巧、听话的,校园里也鸦雀无声,好一派秩序井然。多么遵守纪律的学生,多么负责任的老师啊!少年儿童那天真活泼的自然本性,就是在这种囚笼似的环境里,被无情的扼杀在我们这些很“认真”的教师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啦!我曾从一个叫陶栖桐的学生所丢弃的书本上,看到他抄写的一段原话:学、学、学,升学的灵药;练、练、练,我们的家常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想这种牢笼似的学校,学生能不厌学么?这种囚犯式的管理,学生能不害怕么?这样的时间安排,学生的体质还能不下降、眼睛还能不近视么?那些只是服从领导、疲于奔命的教师们,上课的时间多、作业的批改量大、又要整天的陪着学生们转,他们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喜欢和热爱教育事业呢?

达标验收实在令人窝火。前年的合格学校创建,去年的义教均衡发展,今年的后勤营养午餐,时不时的一阵达标验收之风袭来,教师们又得紧锣密鼓的去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能顺利过关,平日里总是不厌其烦的去教育自己学生:“要诚实做人、务实做事、不许说谎”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堂而皇之、不择手段、加班加点的正赶着造假。为此老师的眼睛熬红了,学校的打印机都打坏了,这些做法对学校工作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倒是大量的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金,劳而无功、劳民伤财呀!试想我们的学校领导能有心思去谋划学校的发展、我们的教师们能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我们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能有激情去热爱教育工作么?不切实际的做法为何总是出自你们之手?而各级造假精英们为了迎合你们的检查,更是煞费苦心,捏制出来的各种迎检材料也确实甚为美观。你们咋就不想想,下级为你们准备的各种材料为什么那么的新鲜、整洁、齐全且滴水不漏?你们很聪明,咋总是把你们骗得团团转(也可以说是相互欺骗吧)?在举国上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这些很低级而又不得人心的做秀之术咋仍就那么的盛行?什么时候能让它们成为千夫所指?什么时候让它们不再为今天的人们所追崇?什么时候让中华教育大地上能再现一片冰清玉洁之风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办得让学生不快乐、老师不快乐、人民群众也不觉得满意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我们的农村缺吃少穿,读书条件极其的艰苦,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孩子们总觉得上学读书是一件很光荣和快乐的事。那时我们的的课堂学习以《语文》、《数学》、《常识》为主,也上体育、音乐、美术,仅此而已。可我们却学习着、快乐着:每天带着自制的或大人们帮忙制作的玩具当宝贝似的,上课前把玩具藏在学校旁边的庄稼地里;上课时在老师带领下认真的学习书本知识;上学、放学的来回路上则相互配合着耍弄各自的玩具,真是多么的惬意与快乐呀!放学后老师虽布置有家庭作业,但数量少、也简单:写一页字、组几个词、练习几道计算题,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纵然玩忘记了,晚饭后的柴油灯下,男人们抽着旱烟拍天,女人们靠近油灯拉鞋底,我们则霸占着桌面上的油灯做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做完作业就去邀约小伙伴们玩。因为玩的时间多,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才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没有废寝忘食的学习,少有煤油灯下的挑灯苦战,更难以找到一个近视眼的农村学生。那时的我们,骨质结实身体好,不打针来少吃药,倘若有人戴眼镜,你也讥来他也笑。那时的学校不照样出优秀的学生?企业、单位不照样出研究成果了吗?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从不搞应试型的教育,他们的社会不也是文明、发达的吗?那时的我们,闲暇之余偶尔也搞到一两本的小人书,那可真是爱不释手,自己看完了还被别的小伙伴缠着拿玩具或别的小人书来换着看,那可真是苦也自在,乐也逍遥啊······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小学教育:学习的科目繁多(上面已有列举)、难度偏大。各门课程都说重要,各个方面都得检查,并且上级要求各种资料要规范、齐全和上档次。因而老师们的任课量和迎检量就特别的大,教师人手也就显得严重的不足,于是乎上级又要增加教师人数。师范专业的教师供不应求,于是只得降低准入门槛,大量招录非师范专业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于是教育质量就不尽人意。还有些老师为了怕考试成绩排名落后,千方百计的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为了打发过多的上课时间,就给学生制造出大量的习题,供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为了培养拔尖人才,那就得到处搜罗更多、更难的习题给学生们加餐了。加大了难度、加大了分量、反复的磨沁了纱,少数学生的成绩确实提高了,而大批的学生则厌倦学习就显得见怪不怪了。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庞大以后,国家财政新增加的教育经费总是显得捉襟见肘,提高教师待遇成了墙上画饼,尊师重教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科目的设置很不科学。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的初级知识,识汉字、写汉字、初步的知书明理;《数学》要求会加、减、乘、除的基本算理及初步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行;为了开阔视野、增加乐趣、培养审美情趣,继而配之以体育、音乐、美术,这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而现行的小学教育课程中像那些后来才增加进去的《英语》课,我们认为是完全的没有必要。因为小学生本身的汉语就难 以学会,汉语拼音才刚刚入门,又搅三嚼

四、叽里呱啦的去学习与汉语拼音字母相似的《英语》课,犹如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又要去学习赛跑,其结果是邯郸学步------忘了初衷。加之小学的英语教师也仅是胡乱拼凑,其自身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发音也不准。小学生最不喜欢上《英语》课,小学老师教《英语》也兴趣全无,然而小学英语课又是必考课,非上不可,学生的英语作业非做不行,可怜的学生们只好鹦鹉学舌般的磨完一节又一节的英语课了,小学生能不厌倦么?待小学生上中学后又真正的去学习英语时,中学的英语老师却十分的恼火,因为他们为了矫正当初小学老师的错误读音,又必须得花费几倍于初学者的气力和时间,所以小学阶段设《英语》课完全是是徒劳的、添乱的; 又如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空洞的文字理论式说教索然无味,倒不如连环画配之以文字说明,或故事化式的宣传与说教,那样的《品德与社会》课更能让学生们真心喜爱和内心接受。回忆我们孩提时代所读过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半夜鸡叫》、《哪吒传奇》、《戴碧荣》、《刘文学的故事》等图文并茂式的书籍,它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着多少代的孩子啊!再如小学的《科学》课。小学生初入校门,应该以知识的摄取和积累为主吧,他们上不懂天文地理、下不通三教九流、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显得懵懵懂懂,根本就没有探究知识的资本和能力。然而现行的小学《科学》则要求学生以知识探究为主,把小学生当大学生对待,纯属乱弹琴,这样的教材是怎么就能通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了呢?《品德与社会》、《科学》在我们一线教师眼里,真是废话连篇、极度的不科学的呀!

农村基层教师晋职、晋级极其的不公平。2013年秋季,湖北省出台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加盟教师队伍,条件是下到农村最基层学校支教。于是那些初出茅庐而专业并不 d对口的大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农村小学,我们就成了同事。他们刚一参加工作,月薪3000余元,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月薪才2500余元,农村的教师们有怨气,论起资历来,爷爷辈的老师的工资还不如孙子辈的老师的工资呢!而那些支教教师他们也觉得心有不甘,因为和他们的大学同学比,人家工作条件好,工薪待遇在他们的两倍以上呢!令人不解的是,我们麻城市教育局又根据省里的精神,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城区学校内的公办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内,凡主动申请经批准下乡去支教的教师,市财政每人每年额外补贴20000元,并在晋级和职称上优先考虑。农村的一线教师则普遍认为此举纯属荒唐和乱作为,因为这一政策严重的伤害了农村教师的尊严,更加助长了城区教师们讨价还价和不愿下乡轮岗的歪风邪气。上级领导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理念 去刺激城区教师支教的积极性,殊不知那些长期扎根山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才真正是我们基础教育的脊梁呀!你们咋就不放在心上呢?难道他们就该一辈子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辈子的甘当人梯?一辈子的就该去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而不被你们所重视吗?尊敬的上级领导们,醒醒吧,真正最值得惦念和嘉奖的应该是他们啊!还有2013年湖北省又出台的关于“一部分农村教师享受省骨干教师待遇”的政策,也是乱弹琴。以我们顺河为例加以说明:全镇近400人的教师队伍,经论资排辈式的桌面打分,最终仅50多人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的加薪补贴。同样的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工作资历均不相上下,咋就做人的差别就那么大呢?上级领导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方权衡,仅凭头脑发热式作出决定,美其名曰重视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结果适得其反。湖北的洪湖、罗田等9个市县教师纷纷上访、抗议就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好事却办成了坏事?原因很简单: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缺乏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互动、缺乏走党的群众教育路线,缺乏办大教育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眼光,一句话“坐在办公室里舞弄着文字游戏,外行得很啦!”。

农村教师的进出机制极其的不合理。同样都是在教育战线上建功立业,城区的教师下不来,农村的教师出不去,纵然有一些抱着一定目的而下来的城区教师,也只是走马观灯式的完成上级的任务,草草应付一年或几年,达不到能沉得下来、坐得下去、干得扎实、活得快乐的终极目标。国家虽然也看到基层教育阵地这个短板,也想方设法的从五湖四海、大专院校招录志愿者补充教师队伍,然而一些诸如陕西小伙子、山西大姑娘的大学生们凭着一腔热血背井离乡、离开父母、远走他乡的来到湖北麻城顺河山区从教,他们能安心工作吗?他们的父母放心得下吗?中国人特别的讲究“百善孝为先”,他们能有精力、有时间、有能力去回报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吗?这种抓壮丁、拉郎配式的人事安排是人性化的表现吗?它符合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的实际吗?从笔者的长期工作经验得知,我们倒觉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调整思路:可以降低准入门槛,面向基层定向委托培养中专、专科学历的师范专业学生补充到基层教师队伍中来,他们的专业对口,有志从教,人心思稳,又能照料父母,忠孝两全,岂不美哉、善哉!至于农村教育阵地留不留得住人才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加大对农村基层教师待遇的倾斜力度,从基础工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职称晋升、表彰奖励等诸多方面赋予比城区教师更大幅度的倾斜和支持,他们自然会从内心感受到“此间乐、不思蜀也”,从而达到安心农村教育第一线的目的。对于城区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则予以政策上的硬性规定来约束之:必须得有十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否则 工资水平、职称评聘等诸多方面总还是处于最基础的起点地位,对于那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思奉献者,要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工资水平、技术职称长期处于基点而无地自容。唯如此则进、出、用人等方面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相信“人随王法草随春的”,只要政策的指挥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那么种得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啊!作为一名在农村教育战线打拼了三十年的教师,我们对基础教育的体会极为深刻,不可否认农村教育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忽视不得的,我们不能因为有成绩而高枕无忧,也不能因为导出问题而耿耿于怀。也正因为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和高度责任心,我们一线教师才会勇于直言,我们自认是很有发言权的,也对改变农村未来的教育面貌信心满满。习总书记说过: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会出现问题的,而存在的问题就要以改革的方式去加以解决。为此我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一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供上级领导参考,期待着能引起你们的高度重视。

1、为了呼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缓解广大的农民孩子的读书苦、读书难的问题,并从农村生育政策发生改变的前瞻角度考虑,建议以农村的村级为单位,恢复各村级初小(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暂时考虑两个村并村办学)。每校设幼儿教育、一、二、三、四年级5个程度教学班规模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定员6名教师(教学班数×1十1的模式定员),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教师人数,也能保证让学生的上学走路时间在40分钟以内。小学生则以走读为主,中餐可以就近就便的撘餐,早去晚归,因小学生年龄小、底子薄、活泼好动,不适合低年级阶段就住校生活。

2、如果继续实行寄宿制的小学,上课时间可依照第5款设计的执行,只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太多,那就改早自习为自由活动,改晚自习为以班为单位,在老师监管下收看电视剧,其实看电视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增加学生住校的乐趣和吸引力而已。

3、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纳入乡镇中学的管理范围,可考虑将5、6、7、8、9年级五个程度学生的学制缩短一年,变小学加初级中学为四年一贯制学校,从整体上看,既防止学生受教育的年限过长,又可以满足乡镇初级中学现阶段因生源缺乏而造成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同时还能相对减少教师的总量,在不新增财力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实现教师工资收入的绝对增长。

4、小学阶段课程改革:设置《语文》、《数学》、《生活常识》为主要科目,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辅助科目,其中《生活常识》是由原《品德与社会》、《科学》、,《安全》、《卫生》等综合而成的课。教学内容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生活案例 及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为主,寓教于乐,浅显、简单、直接、明了、实用就成,小学生他们喜爱就是最好。如此的安排,既精简、整合了教学科目,又减少了教学人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浓厚兴趣。

5、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午4节,第一节课为朗读课,二、三节课以《语文》或《数学》、生活常识》课为主,第四节课则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主。下午上3节课,一、二节上《数学》或《语文》,第三节则为集体活动课,学生在老师的监管下自由的娱乐,只要安全、健康、有益的活动都行,老师不可以横加干预。小学生不需上早、晚自习,允许老师布置30分钟以内能完成的简单、少量的家庭作业。

6、降低现行教材的份量和难度。农村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简单、实用、有趣为主要标准,大胆删掉教科书中那些非实用价值和晦涩难懂型的课文或内容,以及与之配套而产生的转弯抹角型、钻牛角尖型的提高题、拓宽题。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一课一辅”的作业控制总量,但是由各级教育部门下发的《课堂作业辅助练习册》上来看,作业量仍然过大,学生做不赢,老师改不赢。有些题仍然偏难、偏怪。就我们麻城小学生使用的长江出版传媒的各科《课堂作业》来看,整体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如果那些参与编辑的人员能每学期下来听取基层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删难、减半,那就非常的合乎学生的实际情况了。

7、改革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取消涉及农村教育的各种达标、创建、验收活动后,但一定要注重基层学校平常正常的教学行为的管理,取消“以成绩排名论英雄”的应试型教育观念。深入听取辖区内的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领导、老师工作的评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引领和指导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

8、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贴发放标准与发放方式。此项惠民政策容易引起学生家长与学校间的矛盾,每年的9月是决定是哪个学生该享受寄宿生补助的时候,学生家长精得很,提前闹起来,一旦没有得到就引发对立情绪。可以改为特困学生一律全额享受,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部分享受,有政策红线的不得享受。

9、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午餐补助的发放方式。目前国家按学生人头数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下发到学校,此项政策看起来很好,具体由学校执行起来效果不行。学校把这个钱让学生全额吃完吧,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学生把菜里的肉都丢掉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营养过剩。不把它消完吧,上面三天一看,五天一查,什么表与表对应,八与八相 符,乱七八糟的资料实在多得很,搞得管理生活的兼职教师根本没有心思去教学。各个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的老师纷纷都辞职不干了。可以改为将营养午餐款直接打入学生或其家长的账户上,不用担心家长把钱挪作他用,要相信没有什么人比家长更爱自己的孩子了。这样做简单、实惠,很多的负面效应就消除了。

10、取消各种以看档案资料和文字材料为主要形式的检查、评比、验收、达标等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之风,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促进教育的发展上。

11、国家根本不需要从大学本科型的志愿者中,花大力气去招录农村小学教师。只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就能解决。除了定向委培进人外,还可以就近就便以农村乡镇为基点,鼓励有志终身从教者,在取得相应的大、中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后,从他们中择优录用,经岗前培训后签订聘用合同,可以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若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则予以解聘。两个渠道进人,就不愁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那些起点学历很高的教师,他们下到农村小学来工作,其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耐劳、务实精神,还真的不如专科及中专学历的本地教师呢。

12、严厉惩处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行为,大张旗鼓的支持、鼓励一线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人,及时正确采纳他们的合理化的建议,以防出台的政策偏离广大群众的预期。对持不同意见者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板子,保持言路通畅,保证我们的工作能长久、良性的发展。

人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的上述言辞可能有些犀利,观点可能有些偏激,那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常得很,而且我们注重在顶层设计上的变革,但愿这些很有些逆耳的言论,能引起我们的决策者的重视,能对我们的农村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热切期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果真如此,那实乃我们农村学生之幸运、我们农村教育之幸运、我们中华民族之莫大幸运也!作者简介:肖铭青,男,48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85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麻城师范学校,同年7月留校工作,1986年7月主动请求下乡支教至今,热爱教育事业,始终痴心不改。2013年、2014年先后两次主动退出评选,将加薪、晋级的机会留给一线其他同事。崇尚:自然、真实、简洁、正直、高效、有为。

2014年4月18日于麻

下载重庆发展之我见(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发展之我见(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本主义发展之我见

    资本主义发展之我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总是存在着工人失业和贫困现象。这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和论证。关于失业,马......

    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国家近几年来尤其重视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做出的英明决策。因为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动力。良好职业......

    京剧发展之我见(范文)

    京剧发展之我见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并于不久前刚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经过三个阶段的发......

    物业发展之我见

    物业发展之我见尊敬的王总:首先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上次简短交流感触很深,作为润德梁物业公司一名员工,我和您有同样的心情,希望公司发展壮大,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公......

    农行发展之我见

    农行发展之我见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 ,实行现代银行的企业化经营 ,农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构建农业银行新经营和管理格局 ,在稳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前提下 ,以......

    大学发展之我见

    大学发展之我见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大学的起源,精神及使命,并做出分析,从而说明现在大学的发展陷入了误区,再举大学中的具体情况分析,反映了社会对人的认知造成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的......

    学校发展之我见

    和谐校园:提纲挈领的学校发展主线杨柯柯一个城市的基础教育水平最终是由学校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教育强市目标的实现,最终在于我们每个学校是否真正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

    洛阳镇发展之我见

    与平原地区的乡镇相比,我们洛阳镇的地理位置相对而言还有些偏远,交通成本比较高,接受城区和其他大城市的辐射能力比较弱,经济基础有些薄弱,人才也比较缺乏。如何减少上述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