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发展之我见(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9:2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乡发展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乡发展之我见》。

第一篇:家乡发展之我见

家乡发展之我见

我的家乡是隶属于合肥市的一个偏远农村,虽说隶属于省会,但教育、经济、文化、科技、农村发展等方面却并不如人意。相比于前些年,家乡的确发展了不少,但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家政策的发展变化。在我看来,村里经济条件之所以得到改善可以说绝大部分都应归功于国家政策。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因此粮食以及其他各种农作物的价格较以前有很大幅度增长,这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再加上种子、农药的补贴,这才使得我家乡的人们生活有所改善。那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这仅仅是国家政策的功劳,而我们自己却并没有作出多大改变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因此,我认为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实质上说是不彻底的。

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村之所以发展缓慢且必须依赖于国家的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醒悟——只有自己才能发展自己。在多数农民的眼里,农村就是这样,只能依靠外力来促进自己发展,而自己能做的就是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然后“靠天吃饭”,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过上好日子。就算有想过,也只是想想,因为各种原因而并为施行。这么以来又回到了原始状态,认为农村就没有发展空间,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走出农村,去往大城市。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务农而选择了去往大城市打工。这就出现了现在的“四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农民工。年轻一些的农民都放弃了继续务农,不管好坏,硬着头皮往大城市闯,结果通常也并非自己当初想的那样美好。这些人走后,只留下了一些年老体衰无法出去打工的人在家务农,而他们由于能力有限,这就使得农村本来占优势的土地资源不再占有优势了,大量的土地因闲置而荒芜了,农村发展也就更加不切实际了。再者,人们一旦走出农村就不愿再回来农村了,就算他们在大城市里住“贫民窟”也不愿回农村住“小洋楼”,因为在他们眼中城市永远比农村好。因而有些能力的人都争先恐后的迁往城市,就算花掉其一生的积蓄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下再谈发展,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其次,我们没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有种得过且过的思想。认为只要能过得下去就行了,无所谓发展不发展。或者把过上好日子的希望都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认为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只要孩子以后有出息,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因此,他们追求的只是供得起孩子上学和维持家里基本生活需要即可,至于怎样发展,怎样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是下一代的事了,我们已经尽力了谁让我们生在农村这个贫穷的地方。于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好好努力学习,将来考大学找份好工作到城市买套房子,在爸爸吗接过去享福,远离这个贫穷的地方。因此,一旦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时就开始着急了,请这个家教上那个补习班,无论如何也要让自己孩子的成绩赶上别人。当这一切都没有什么效果时,他们就开始抱怨,唉,命就是这样呀,生了这么个笨孩子。但他们从来都没有发现自己孩子在音乐、体育上的天赋。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自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农村不是个好地方,农村就是穷,农村就是落后,身在农村也是我的命呀。他们长大后,无论怎么样都不可能再呆在农村了,农村没有了新的源泉,再谈发展,从何谈起!等到孩子们都出来工作了,他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供自己生活,至于发展不发展已和自己没关系了。在我们村,大伙都喜欢在农闲时找找乐趣,而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打麻将来消磨时间,很少有人在闲暇时想到找点其他工作来做做。就连队长、会计这些村里的“官”也都选择了打牌而不是为本村的发展殚精竭虑。有时就算有人找上门来,给大家提供一个挣钱的好机会,这边也是懒懒散散的模棱两可的应着,这就使得虽然这次接了这个工程,但下次却没有机会了。不仅如此,也给别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这个村子的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每当我们在谈论谁谁谁挣大钱了,某某村又在发展了时,我们是否有想过,同在一个地方,干的都是同样的活,为什么人家就比我们过的好。有人说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孰不知,机会是从我们指间溜掉之后才掉到人家手上的。

再次,我们村特殊的地理条件。我们村宽泛的说应该可以说是丘陵地貌,地面起伏不定,道路宽广不一,农田与农田之间大致呈梯状分布且各家各户的田地呈无序分布,间隔出现。这种地貌和农田分布也就决定了机械化在我们这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故而我们村的生产状况还处于传统的手工作业阶段。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旋耕机、收割机、小型拖拉机,但由于地貌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作业。这就让那些想要多种些地,考虑到这些,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机械化的受限,使我们这的生产效率低下,别人半天就能干完的活,我们这至少得两天才能完成,发展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水利设施也是比较落后的。据我观察,我们村的两口“救命水塘”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维护,里面已堆积了不少淤泥,这便使得水塘的蓄水量大大减小,逢上干旱年头,全村的田地的水源便得不到保证了。就拿今年春天的大旱来说,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水塘里储水不足,村民都不敢开闸放水来插秧。本来家家都能种好几亩水稻的,近年却都减少了一半,仅种了自家的口粮,这还在担心水源不足,收获不了。再者,村里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漫灌方式,且用于灌溉的沟渠都是普通的泥土堆积而成,而这也因长期得不到维修里面填满了各种杂草、废弃物,有些地方还堆满了淤泥,这就使得灌溉时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浪费,所以我们只能“靠天吃饭”了。

最后,村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也是造成我们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我们村仅有的一条通往村外的路也就是在三年前才修好的,而且是最普通的石子路,经长时间的碾压,现在已是坑坑洼洼不成样子了,就这么一条路还是村里每家每户自己掏腰包凑钱买来的石子,自己组织人员来铺的,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这条路的质量自然也就比较低了,而且路修的很窄,仅够一辆小型车辆行驶,稍大一点的机械也进不来,这就更加限制了我们村进行机械化作业了。之所以说我们存的消息闭塞,是因为我发现我们村做什么事好像都慢人一步。前段时间,乡镇上都在说种树能挣钱,但并不见我们这有什么动静。当暑假回来时却意外的发现村里好多户人家都种起树来了,问他们为什么开始种树了,大家说因为别人都说种树能挣钱呀。但我发现,此时外面对种树挣钱好像没那么感兴趣了。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大家种下去的树苗,不久就有好多枯死了。小树苗还没什么损失,可有的人家买的是好几百块钱一棵的大树,一下枯死几十棵,这就损失惨重了。不光是没技术,成熟的销售也有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树应该销到哪去,只能在家等着有人上门来收购,这树苗的价格也就只能任人家说了,心想别折了本就算了吧,以后不种也罢!这就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挣钱的机会从手边溜走了。村里人种地也有一特点——盲目从众,往往是看别人种的多自己也跟着种,却不知别人早已找好了买家才敢这么种的,等别人家的都卖完了,自己家的却卖不出去,赔了本。看到某一年哪种庄稼价位高,第二年就大肆种植,结果第二年价格暴跌,又赔了本!针对于这些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俗话说的好,欲望是成功的直接动力。要想家乡能真正的依靠自己发展,首先就要让大家认识到:农村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贫穷、落后,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不一定就过不上好日子。城市固然发达,但农村同样有自己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村里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习活动,鼓励大家积极投入生产活动,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改变现在以打麻将来消耗时间之一不良风俗。村里可以在比较平坦的地方建一个广场,说是广场,其实只需一片水泥地就好,在那里设立宣传栏,为大家提供最新的信息。比如,最新的粮食价位以及未来可能的价格波动情况;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农闲时为大家提供就业信息等。由于村里有很多人不认识字,所以应当有专人负责宣传。这个人并非一定要是村里的干部什么的,随便一个认识字的、有责任心的、想为大家谋利益的人都可以。村里还应该有专门的小组负责获取最新发展消息,以便及时通知大家早作准备,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这个小组还应当帮忙拓展各种经济作物的销售渠道,组织大家农闲时参加有意义的劳动。

第二

要想富,先铺路。当务之急,应当把我们村那唯一一条通往外面的路给修好。能批得资金最好,真不行那就还自己动手。光有路还不行,得有人走才成。这就要吸引人进来了。现在离我们不远的风景区正在扩建、发展,这便是一个机遇。村里应当利用自己的环境优势和土地资源开展农家乐,农忙时歇业,农闲时开张,成本低又不耽误农事,鱼塘、果树林、闲置的土地都是珍贵的资源。

第三

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这并不难,组织大家一户出一人,半天功夫便可将全部沟渠疏通,即使现在没有资金建设更好的灌溉设施,但传统的沟渠经整顿后同样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至于那两口水塘,待到干旱时节,便可进行清淤行动,以便增加其蓄水来量。可以对地势较低的废弃田地进行改造,增加水塘数量,增加水源供应。还可以在这些改造后的水塘里养殖一些水产品,不仅能增加收入,又为农家乐提供了一处好地方。相对于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便不是那么容易了。其一,特殊的地貌,注定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需要的资金和设备都是不易得到的;其二,传统分田方式的限制,各家田地交错分布,不利于统一平整。虽不能一次性全部改变,但小范围的逐步改造应该还是行得通的,先户与户之间协商进行小范围平整,等到出现一定规模后,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第四

组织人员出去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合理引进其发展模式,为我们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这便是我暑假利用给我们村委当助理之便通过观察而总结出来的感想。相信只要大家都尽自己的一份力,努力改变自己,我们村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一片光明的,我们的生活定会越过越红火!

第二篇: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8(2)张顺

足球运动是当代最具普遍性代表的集体运动,世界杯的疯狂,欧洲杯的激情,给足球爱好者带来极大的快乐。在中国,足球运动也广受欢迎,它始终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有悲伤,有欢乐,有憧憬,有梦想。02年世界杯前冲出亚洲的那一刻举国沸腾,15年恒大亚冠夺魁之际激情再燃。本文将从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简要谈谈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流行在唐宋。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夹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息。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道,“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的运动,称之为“蹴鞠”。到了汉代,有了专供比赛的足球场,称之为“鞠城”,鞠城为长方形(东西宽3里,南北长5里),东西两端各有6个鞠室,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甚至有女子也加入到这一运动当中。这一时期,蹴鞠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此项运动开始对外出口,首先登陆的地方是英国,因此,英国成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先祖。

中国国家足球队始创于1924年,在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1958年退出,并在1979年重新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队连续9次参加亚洲杯足球赛,并于1984年和2004年两度打进决赛,不过都饮恨而归。他们在世界杯上的第一次亮相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但是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九球而未进一球,仅因沙特阿拉伯国家足球队于另一小组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12球不入球,从而免于在32强中垫底。中国队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在亚洲地区获得锦标,虽然在亚洲杯、亚运会等亚洲级别的赛事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仅出线过一次。足球运动在中国较受欢迎,球迷对国足的胜负看得很重要,在球队表现出色球迷会很高兴,而当球队表现出不尽如人意时,会被认为是“国耻”。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大约有累计3亿观众收看了中国参加的三场比赛。在2004年亚洲杯国足同日本队的决赛,有超过2.5亿的观众收看了这场赛事,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单场比赛在中国的收视记录。2005年,中国赢得了2005年东亚足球锦标赛的男子组冠军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男子足球项目金牌(东亚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非FIFA之A级赛)。2010年2月10日,在东亚足球锦标赛上,中国3-0完胜韩国,打破32年逢韩不胜的魔咒。并在2月14日战胜中国香港,获得本次比赛冠军。1998年12月,中国男足获得了最高世界排名——第37位。

二、中国足球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只有国家队或者一线俱乐部球队才被广泛关注,但在二三线球队乃至基层足球却不被重视。这就犹如建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会因基础不牢而摇摇欲坠。从根本上说,最终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归结起来,中国男子足球的现状与问题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队。国家队的问题和现状是很明显的,有人才而出不了成绩,花了大价钱请了洋教练,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当然,这背后还会连带出很多没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例如球霸的存在,球员间的摩合问题等等。

2.俱乐部。俱乐部的现状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男子足球的生存现状。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里面,我们排除几支外表光鲜死命砸钱的俱乐部之外,其他的俱乐部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俱乐部,多见于中甲和中乙,恒大属于这种;一种是当地政府有安插国有企业进行注资和扶持的,多见于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俱乐部,中超的大部分俱乐部都是如此。当政府对俱乐部直接控股的时候,俱乐部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当一支球队完全被一家企业独资收购之后,他与之前的俱乐部在法律上还有没任何关系?那么,问题就来了。每一个俱乐部都是一个坑,在接受除了政府之外的注资时,俱乐部的欠款是没有对外公布的。例如深圳红钻。万宏伟在接受深圳红钻之时只是想让利用这支俱乐部来给自己的投资公司在市政府的层面上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当时收购了俱乐部的全部股份。后来开始进入到漫长的打官司的流程,为得就是把俱乐部之前的欠款与自己摆脱干净。但遗憾的是,他一场都没打赢„„在万宏伟接手深圳的这几年,他已经陆续投入了一亿以上的资金,而红钻现在还在中甲。说起红钻在中甲这个事儿,还能扯出俱乐部的另一个问题。万宏伟本人是不希望红钻重回中超的,他只希望俱乐部能不死就好了。但是深圳市政府不同意,政府层面上希望深圳足球能重回巅峰,作为城市的一个体育标杆。这就涉及到政府和私人独资俱乐部之间的博弈了。这些并不能从90分钟的比赛中看出来的事儿,才是真正杀死中国俱乐部的症结。再接着就是俱乐部的欠薪问题。基本上,除了绝少数的俱乐部,现在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都正在欠薪或者曾经欠过薪。而球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的,回头连球都踢不上了还被圈子内封杀,那就真的是个坑了。所以,归结起来,俱乐部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概括:后台都有钱,但不用在刀刃上。

3.青训。中国足球的青训是不成体系的,或者说,是不能算作青训的。当然,这之中并不包括根宝足球学校,徐老爷子是真正热爱足球的人。中国足球的青训分为几大块:体校、足球学校、私人教练足球学校则成分较为复杂,政府有开设,也有不少是俱乐部开设,还有根宝足球学校这样的私人性质的学校。私人教练则多是在足球场地上开设的课程,执教教练多为C级教练,但会有一个A级教练压阵。

4.球员。排除了几家豪门俱乐部,绝大多数俱乐部的球员待遇并不好。曾经有好事的媒体将中超的球员收入分为了四个档次,大概是这样的:中超顶级球员,收入在200万至30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主力球员,收入在50万至12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替补球员,收入在10万至50万之间;年轻球员,收入在10万以下。这是中超的球员,那么中甲和中乙呢?青年队呢?中国女足球员的待遇更低!可想而知,他们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那么点钱如果养活不了自己,还要继续踢球,怎么办?踢假球。

三、中国足球的未来

在风光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甚至有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今天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18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5万多人,全国踢足球的女性还不足2千人。相比之下,日本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则高达60余万人,而美国有上百万女性在踢足球。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有一些家长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唯有重视中国青少年足球,才能发展中国足球,并让铿锵玫瑰重新绽放。

四、结语

2015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有两大看点,一是足协与政府脱钩,不设行政级别;二是到2025年建设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通过管理和培养,使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国家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不管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的希望能看到中国足球取得怎样的成绩,但这些被反复臆测的话语依然让一大批的企业蠢蠢欲动。而伴随着中超那些个超强力外援的入主,现在中超的球市的确是十分之火爆,并且在90分钟的比赛里,是真的能让人有心潮澎湃的感觉。但是这些于中国足球的成长来说,用处并不大。只有从根本上地降低足球活动成本,确切地保证每年都能增加足球人口和相关从业者,才能真正地挽救中国足球。要知道,足球并不仅仅是用在观赏,真正地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才是对中国最大的帮助。

第三篇: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庄浪县第二小学

李小涛

一、对教育现实的反思

教育是最需要以人为本的行业,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人。然而北京零点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在100种职业中,教育被列为10大暴力行业之一。尽管我们教育系统也有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江苏常州小学教师殷雪梅,有献身讲坛的49岁北大教授孟二冬,有开县井喷事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群体,甚至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舍生为生的教师„„但我的感觉是,似乎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人对教师的看法,对教育的不满。人们对教育收费的不解,对学校管理的误解,对教育教学的苛求,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面对?我们不妨来具体分析一下。

1、教育管理——“盲”。基层的教育管理有点无所适从,上面的文件堆积如山,根本不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布置的多,检查落实的少,上报的材料张口一要,闭口就到,不按规律办事,只要搁平作数。一个公认的高三二诊考试要一推再推。周六上不上课?早晚自习上不上?上怎么办,不上又怎么办?这些重大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一方面是“规定”——不准补课,另一方面有学生及家长有要求(特别是干部)找老师给孩子补课。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希望老师们不要节假日,不要星期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干出成绩,报效国家。你怎么适应!

2、校园安全——“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已不准组织春游、秋游,班会活动也被挤占,团队活动也不组织,我们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已经不会组织活动了;单杠、双杠、铁饼、标枪、手榴弹等体育项目都被迫取消——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安全还是安全!同志们认为这样的学校是正常的吗?学生与老师的纠纷,学生与学生的纠纷,甚至学生与家长的纠纷,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学校都有脱不了的干系。学生逃课,老师的责任,学生出走,老师的责任,学生摔跤了——地板不平,学校的责任,学生踢球受伤了——场地不好,学校的责任„„学校真是权力有限,责任无限啊!

3、招生工作——“窘”。生源大战轰轰烈烈,挖学生、骗学生、买学生、卖学生的人太普遍!学生成了某些人谋求小利的砝码!于是学生与老师讨价还价,老师与校长计较斤两——用权利相威胁者有之,用成绩相要挟者有之,确因困难相求者有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家长不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学校,老师成了“龟儿子”,校长成了“磨心”!生源之战何其尴尬!

4、教育教学——“玄”。第八次课程改革如春潮涌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铺天盖地,结果——教师还是老一套,学生还是老样子。怎么教都是,怎么教都不是,老师把握不住课堂的玄机,连看家本领都丢了,老师本末倒置,忘掉了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忘掉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真谛,学生也忘却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根本!

这些就是我们现今的教育现状。

二、重温古人的教育思想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佛经》《圣经》为什么会万古不灭?因为她是从一切生命的最深处流露出来的,是天地的语言,宇宙的心声。而黄帝、老子、庄子、佛陀、耶稣等人则是天地的喉咙,宇宙的口舌。《论语》里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庄子也说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论语》,《庄子》等书不是孔子说的,不是庄子说的,而是天地说的,是日月星辰说的,是高山流水说的,是绿叶红花说的,是你说的,我说的„„因为宇宙万物在最深层次上是浑然一体的,一切经典都是这个浑然一体的生命发出的“天籁”。顺乎天地治国一定太平,顺乎天地办厂一定兴旺,顺乎天地治病一定痊愈。饮食顺乎天地就无疾病,处事顺乎天地就无冲突,科学顺乎天地就无后患,教育顺乎天地就无流弊。

让我们来聆听一下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教育“天籁”:

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为人之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其言而观其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师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为学之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

——教学关系

这些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信奉的天籁之音。我们若能融会天地之心,通达万物之情,我们的教育就会步入她本来的境界,天地精神才是万物的真正尺度,才能历经千古而不变,泛之四海而皆准。

三、顺乎天地办教育

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而这种爱心和责任心在父母那里天然具备,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强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的孩子,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处于父母“双亡”的孤儿状态,因为多数父母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忙于打牌,要么忙于生存。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更是缺少父母的关怀。而那些真正的孤儿就算有慈善机构的照料也极难消除心中的阴影,即使有别人领养而有了后爸后妈,也难以贴心,所以才有“可怕的后娘的拳头”的说法。那么我们校长的爱心如何?我们老师的爱心如何?咱扪心自问,比得上后爸后妈,比得上慈善机构吗?无论你多么负责,无论你多么敬业,最多只能是“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学生,更何况现在的老师第一不是直接受聘于家长,他不必那么尽心尽力为家长负责;第二孩子并非自己亲生,要求老师有父母一样的心态,其实是一种不合人情的苛求与刁难。由学校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而父母一概不管,等于由路人负责婴儿的照料而父母撒手一边,稍微一想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暗伤之大几乎无可估量!现在孩子们整天住在父母无权干涉的幼儿园或学校里,也就等于整天托付给几乎连后爸后妈都不如的人,岂不成了一校一校的受伤孤儿吗?孩子们的父母长年累月不在家或被排斥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就渐渐退化成了只负责孩子学费和生活费的“慈善机构”。现在的家长们全然没有教育意识——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身教全无;束书不观,自甘浅陋,言教全无。他们一股脑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只在期末看看成绩单,分数好,笑一笑,夸几句,奖励几张钞票;分数差,打一顿,骂一通,生几天气,如此而已,孩子们在家里其实也成了孤儿。我们能为这些受伤孤儿做点什么呢?我们需要坚持提倡的是“事业心”,是“责任感”,那些成名成家的老师,那些深受学生拥戴和家长欢迎的老师,无一不具有超乎常人的“爱心”和“责任心”。

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的思想更加混乱,其根源是人们的精神出了问题。但即使社会坏了,我们也不能坏,人家颓废了,我们也不能颓废。所以我们学校提倡全校师生课外读经。学校最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说读经,就想起孔乙己,却不知写《孔乙己》的人读经用功之深。提起学生专心致志,就认为是培养书呆子,却不知道书呆子多已销声匿迹,而涌现出了遍地的牌呆子、钱呆子、酒呆子、色呆子、玩呆子、网呆子、名呆子、权呆子„„其流毒之深,危害之烈,万倍于书呆子。由于没有人文精神的积淀,他们苍白无力,没有依托,没有内涵,只好去读浮浅无聊的言情小说之类,根本树立不起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要“育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教育的真正内核是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外在的服务条件。孔子在树下,就是一所大学;鲁迅在寓所,就是一所大学,“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安排课程,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素质教育的理念那么好,我们怎么去实践?我以为,我们要抓住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人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之“魂”。“课内应试,课外素质”的认识偏差,教学中“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现象,使知识点成了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本来作为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手段的知识,被当成了目的,其实对知识的掌握不应限制人们的思维和想象,而应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基础。我所说的主体性不仅是指就学习和发展而言,应以学生为主体,还指就办好学校而言,教师队伍是主体,概而言之就是师生整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要知道,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孜孜不倦、求真务实,才是我们深深感染学生的根本。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化育灵魂,至善德行,启迪灵性,升华人生。我们的学生哪怕他考试成绩并不出色,只要他在学校心灵没有受到伤害,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以一个开拓者的身份走出校门,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

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来反思教育,丝毫没有否定当今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用世界1%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的学生,国家要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全由政府承担,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前途也十分光明。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创新”与“复兴”的关系,真是值得深思。教育是正心、壮志、强能、健体的活动,教育不能心浮气躁,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好大喜功!

所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勇于改革,一方面还需要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做到顺乎天地办教育!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在努力实践的办学策略。

2009年5月

第四篇: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谢垸小学 肖铭青

我是一位60后教师,上世纪80年代,以鲤鱼跃农门的方式跨入教师队伍。久居“樊笼”里,一去三十年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农业、农村、农民及他们后代的热爱,我一直扎根于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可以说三十年的辛勤耕耘,三十年的深情付出,虽无怨无悔,但深感遗憾和有愧······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有句名言:“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没有发言权。”而长期战斗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我和我们的这一群体,对农村教育应该很有发言权了吧!

偏离了正常教育轨道的农村教育。农村不能比城市,城市也不能像农村,各具特色,各有风貌。农村的特色体现在“山青、水秀、庄稼美,猪肥、牛壮、蝶儿飞;儿童散学归来早,田间地头满塆追。”农村的孩子倘学有所成,日后则成长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学业平平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身强体壮,日后则穿上军装则保家卫国;纵然学有不成者,他们也精通农事,养猪、种田、做工匠,向城市大量的供应着优质的鲜肉、商品粮,输送着廉价的、紧缺的劳动力,既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又经营着美丽的农村家乡。是他们最懂得尊重自然,是他们最能适应自然,也是他们最懂得如何能让人与大自然去和谐共生······

试看如今的农村:猪没有人来养,牛没有人去放,田地也没有人愿意耕,难以看到每天身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孩童们那快乐的身影,更难以看到以前那种在假日里经常倒骑在牛背上,唱着儿歌的放牛娃们那道独特而又靓丽的乡村美景······是谁无情的摒弃了憨厚、朴实的农村个性,是谁强行的改变了农村的田园风貌,又是谁在绝情的抹杀了农村的优良传统,那就是------追名逐利、大搞形式主义的中国式教育。

农村教育城市化、农村教育极端化。我们的教育决策者的初衷是好的:社会需要公平,城乡差别不能过大,农村的学生也得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条件。于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也就应运而出,并且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义教均衡发展的行动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各级政府的口号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凭心而论此举在重视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此举在我们一线教师看来,似乎是“大跃进”、“一刀切”式的文革思维和做法。因为它没有看到城乡差别的现实客观性,没有充分去认识农村与城市教育各自的个性特点。在没有进行深入一线调研,没有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没有从长计议、统筹安排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的方式去搞强行推动、仓促上马、全面开花、平衡用力的大动作,其结局势必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普九”一样,制造出众多的样板工程,留下沉重的债务负担。巨额的财政投入,达不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心目中所期盼的那种符合中国农村实际与实用的教育目标。

我是农村教师,熟悉农村教育。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客观现实特点是:点多、面广、分散、薄弱、简洁、乡土气息浓郁。一切政策都要符合农村教育的乡土特点和客观事实。我们的教育决策者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要大搞齐步走。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合理的去调整农村教育的目标要求:科目不可多、难度不要大、时间不能紧,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迅速组织基层顶尖级一线教师(老、中、青三结合型的一线教师,而非上级教育专家),重新编排一套适合农村儿童特点、具有浓厚的农村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农村学生使用。

看看我们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吧:课程设置得既多又杂。以农村小学为例来加以说明。小学五年级开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写字、读书、安全、班会课,名目繁多。上面三令五申要开齐课程,下面五申三令得开足课时。如此的设置课程,导致每所农村完小的教师人数都在15人左右(农村小学教师人数的配置是按教学班数× 2十2确定),课程都排不下时还得另外花钱请人,老师们不反感吗?如此的课程设置,小学生的书包能不重起来吗?学生的作业能少下去吗?各级领导们高喊着减负、减负,岂不是自相矛盾和自欺欺人了吗?我很纳闷,令人尊敬而又高贵的上级领导和教育专家们是咋搞的,这是懂教育的表现吗?这是尊重农村学生、尊重农村实际的表现吗?你们不也是总想更多的去了解基层的一些真实情况吗?好,那就走群众路线,不轻易打招呼,不随便扣帽子,就像国家农调队那样来些微服私访吧,只要推心置腹、只要勇于担当、只要敢于亮短,一切都会一目了然的。

时间的安排既紧又乱;以农村寄宿制小学为例:早上1节朝读课,上午4节课,午饭后学生还在老师的监督下坐班40—70分钟,下午上3节课,晚上又上2节自习。一群正处于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从周一早上上学、周五下午放假,期间住校生活、学习,中途一般是不能回家的。学生在学校里每天要上11节课(午休时加了1节),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校领导因为怕出安全事故,基层主管部门又要搞成绩排 名(2014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02版,刊登一篇来自湖北省嘉鱼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文章,就具有极强的应试教育代表性),于是课表上就只好少安排体育课了,午饭后的休息时间也就极力的要把学生拴在教室里,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不许说话和随便的下座位,学生们倒是显得很乖巧、听话的,校园里也鸦雀无声,好一派秩序井然。多么遵守纪律的学生,多么负责任的老师啊!少年儿童那天真活泼的自然本性,就是在这种囚笼似的环境里,被无情的扼杀在我们这些很“认真”的教师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啦!我曾从一个叫陶栖桐的学生所丢弃的书本上,看到他抄写的一段原话:学、学、学,升学的灵药;练、练、练,我们的家常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想这种牢笼似的学校,学生能不厌学么?这种囚犯式的管理,学生能不害怕么?这样的时间安排,学生的体质还能不下降、眼睛还能不近视么?那些只是服从领导、疲于奔命的教师们,上课的时间多、作业的批改量大、又要整天的陪着学生们转,他们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喜欢和热爱教育事业呢?

达标验收实在令人窝火。前年的合格学校创建,去年的义教均衡发展,今年的后勤营养午餐,时不时的一阵达标验收之风袭来,教师们又得紧锣密鼓的去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能顺利过关,平日里总是不厌其烦的去教育自己学生:“要诚实做人、务实做事、不许说谎”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堂而皇之、不择手段、加班加点的正赶着造假。为此老师的眼睛熬红了,学校的打印机都打坏了,这些做法对学校工作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倒是大量的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金,劳而无功、劳民伤财呀!试想我们的学校领导能有心思去谋划学校的发展、我们的教师们能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我们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能有激情去热爱教育工作么?不切实际的做法为何总是出自你们之手?而各级造假精英们为了迎合你们的检查,更是煞费苦心,捏制出来的各种迎检材料也确实甚为美观。你们咋就不想想,下级为你们准备的各种材料为什么那么的新鲜、整洁、齐全且滴水不漏?你们很聪明,咋总是把你们骗得团团转(也可以说是相互欺骗吧)?在举国上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这些很低级而又不得人心的做秀之术咋仍就那么的盛行?什么时候能让它们成为千夫所指?什么时候让它们不再为今天的人们所追崇?什么时候让中华教育大地上能再现一片冰清玉洁之风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办得让学生不快乐、老师不快乐、人民群众也不觉得满意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我们的农村缺吃少穿,读书条件极其的艰苦,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孩子们总觉得上学读书是一件很光荣和快乐的事。那时我们的的课堂学习以《语文》、《数学》、《常识》为主,也上体育、音乐、美术,仅此而已。可我们却学习着、快乐着:每天带着自制的或大人们帮忙制作的玩具当宝贝似的,上课前把玩具藏在学校旁边的庄稼地里;上课时在老师带领下认真的学习书本知识;上学、放学的来回路上则相互配合着耍弄各自的玩具,真是多么的惬意与快乐呀!放学后老师虽布置有家庭作业,但数量少、也简单:写一页字、组几个词、练习几道计算题,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纵然玩忘记了,晚饭后的柴油灯下,男人们抽着旱烟拍天,女人们靠近油灯拉鞋底,我们则霸占着桌面上的油灯做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做完作业就去邀约小伙伴们玩。因为玩的时间多,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才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没有废寝忘食的学习,少有煤油灯下的挑灯苦战,更难以找到一个近视眼的农村学生。那时的我们,骨质结实身体好,不打针来少吃药,倘若有人戴眼镜,你也讥来他也笑。那时的学校不照样出优秀的学生?企业、单位不照样出研究成果了吗?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从不搞应试型的教育,他们的社会不也是文明、发达的吗?那时的我们,闲暇之余偶尔也搞到一两本的小人书,那可真是爱不释手,自己看完了还被别的小伙伴缠着拿玩具或别的小人书来换着看,那可真是苦也自在,乐也逍遥啊······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小学教育:学习的科目繁多(上面已有列举)、难度偏大。各门课程都说重要,各个方面都得检查,并且上级要求各种资料要规范、齐全和上档次。因而老师们的任课量和迎检量就特别的大,教师人手也就显得严重的不足,于是乎上级又要增加教师人数。师范专业的教师供不应求,于是只得降低准入门槛,大量招录非师范专业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于是教育质量就不尽人意。还有些老师为了怕考试成绩排名落后,千方百计的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为了打发过多的上课时间,就给学生制造出大量的习题,供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为了培养拔尖人才,那就得到处搜罗更多、更难的习题给学生们加餐了。加大了难度、加大了分量、反复的磨沁了纱,少数学生的成绩确实提高了,而大批的学生则厌倦学习就显得见怪不怪了。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庞大以后,国家财政新增加的教育经费总是显得捉襟见肘,提高教师待遇成了墙上画饼,尊师重教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科目的设置很不科学。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的初级知识,识汉字、写汉字、初步的知书明理;《数学》要求会加、减、乘、除的基本算理及初步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行;为了开阔视野、增加乐趣、培养审美情趣,继而配之以体育、音乐、美术,这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而现行的小学教育课程中像那些后来才增加进去的《英语》课,我们认为是完全的没有必要。因为小学生本身的汉语就难 以学会,汉语拼音才刚刚入门,又搅三嚼

四、叽里呱啦的去学习与汉语拼音字母相似的《英语》课,犹如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又要去学习赛跑,其结果是邯郸学步------忘了初衷。加之小学的英语教师也仅是胡乱拼凑,其自身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发音也不准。小学生最不喜欢上《英语》课,小学老师教《英语》也兴趣全无,然而小学英语课又是必考课,非上不可,学生的英语作业非做不行,可怜的学生们只好鹦鹉学舌般的磨完一节又一节的英语课了,小学生能不厌倦么?待小学生上中学后又真正的去学习英语时,中学的英语老师却十分的恼火,因为他们为了矫正当初小学老师的错误读音,又必须得花费几倍于初学者的气力和时间,所以小学阶段设《英语》课完全是是徒劳的、添乱的; 又如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空洞的文字理论式说教索然无味,倒不如连环画配之以文字说明,或故事化式的宣传与说教,那样的《品德与社会》课更能让学生们真心喜爱和内心接受。回忆我们孩提时代所读过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半夜鸡叫》、《哪吒传奇》、《戴碧荣》、《刘文学的故事》等图文并茂式的书籍,它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着多少代的孩子啊!再如小学的《科学》课。小学生初入校门,应该以知识的摄取和积累为主吧,他们上不懂天文地理、下不通三教九流、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显得懵懵懂懂,根本就没有探究知识的资本和能力。然而现行的小学《科学》则要求学生以知识探究为主,把小学生当大学生对待,纯属乱弹琴,这样的教材是怎么就能通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了呢?《品德与社会》、《科学》在我们一线教师眼里,真是废话连篇、极度的不科学的呀!

农村基层教师晋职、晋级极其的不公平。2013年秋季,湖北省出台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加盟教师队伍,条件是下到农村最基层学校支教。于是那些初出茅庐而专业并不 d对口的大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农村小学,我们就成了同事。他们刚一参加工作,月薪3000余元,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月薪才2500余元,农村的教师们有怨气,论起资历来,爷爷辈的老师的工资还不如孙子辈的老师的工资呢!而那些支教教师他们也觉得心有不甘,因为和他们的大学同学比,人家工作条件好,工薪待遇在他们的两倍以上呢!令人不解的是,我们麻城市教育局又根据省里的精神,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城区学校内的公办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内,凡主动申请经批准下乡去支教的教师,市财政每人每年额外补贴20000元,并在晋级和职称上优先考虑。农村的一线教师则普遍认为此举纯属荒唐和乱作为,因为这一政策严重的伤害了农村教师的尊严,更加助长了城区教师们讨价还价和不愿下乡轮岗的歪风邪气。上级领导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理念 去刺激城区教师支教的积极性,殊不知那些长期扎根山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才真正是我们基础教育的脊梁呀!你们咋就不放在心上呢?难道他们就该一辈子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辈子的甘当人梯?一辈子的就该去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而不被你们所重视吗?尊敬的上级领导们,醒醒吧,真正最值得惦念和嘉奖的应该是他们啊!还有2013年湖北省又出台的关于“一部分农村教师享受省骨干教师待遇”的政策,也是乱弹琴。以我们顺河为例加以说明:全镇近400人的教师队伍,经论资排辈式的桌面打分,最终仅50多人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的加薪补贴。同样的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工作资历均不相上下,咋就做人的差别就那么大呢?上级领导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方权衡,仅凭头脑发热式作出决定,美其名曰重视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结果适得其反。湖北的洪湖、罗田等9个市县教师纷纷上访、抗议就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好事却办成了坏事?原因很简单: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缺乏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互动、缺乏走党的群众教育路线,缺乏办大教育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眼光,一句话“坐在办公室里舞弄着文字游戏,外行得很啦!”。

农村教师的进出机制极其的不合理。同样都是在教育战线上建功立业,城区的教师下不来,农村的教师出不去,纵然有一些抱着一定目的而下来的城区教师,也只是走马观灯式的完成上级的任务,草草应付一年或几年,达不到能沉得下来、坐得下去、干得扎实、活得快乐的终极目标。国家虽然也看到基层教育阵地这个短板,也想方设法的从五湖四海、大专院校招录志愿者补充教师队伍,然而一些诸如陕西小伙子、山西大姑娘的大学生们凭着一腔热血背井离乡、离开父母、远走他乡的来到湖北麻城顺河山区从教,他们能安心工作吗?他们的父母放心得下吗?中国人特别的讲究“百善孝为先”,他们能有精力、有时间、有能力去回报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吗?这种抓壮丁、拉郎配式的人事安排是人性化的表现吗?它符合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的实际吗?从笔者的长期工作经验得知,我们倒觉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调整思路:可以降低准入门槛,面向基层定向委托培养中专、专科学历的师范专业学生补充到基层教师队伍中来,他们的专业对口,有志从教,人心思稳,又能照料父母,忠孝两全,岂不美哉、善哉!至于农村教育阵地留不留得住人才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加大对农村基层教师待遇的倾斜力度,从基础工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职称晋升、表彰奖励等诸多方面赋予比城区教师更大幅度的倾斜和支持,他们自然会从内心感受到“此间乐、不思蜀也”,从而达到安心农村教育第一线的目的。对于城区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则予以政策上的硬性规定来约束之:必须得有十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否则 工资水平、职称评聘等诸多方面总还是处于最基础的起点地位,对于那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思奉献者,要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工资水平、技术职称长期处于基点而无地自容。唯如此则进、出、用人等方面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相信“人随王法草随春的”,只要政策的指挥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那么种得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啊!作为一名在农村教育战线打拼了三十年的教师,我们对基础教育的体会极为深刻,不可否认农村教育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忽视不得的,我们不能因为有成绩而高枕无忧,也不能因为导出问题而耿耿于怀。也正因为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和高度责任心,我们一线教师才会勇于直言,我们自认是很有发言权的,也对改变农村未来的教育面貌信心满满。习总书记说过: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会出现问题的,而存在的问题就要以改革的方式去加以解决。为此我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一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供上级领导参考,期待着能引起你们的高度重视。

1、为了呼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缓解广大的农民孩子的读书苦、读书难的问题,并从农村生育政策发生改变的前瞻角度考虑,建议以农村的村级为单位,恢复各村级初小(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暂时考虑两个村并村办学)。每校设幼儿教育、一、二、三、四年级5个程度教学班规模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定员6名教师(教学班数×1十1的模式定员),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教师人数,也能保证让学生的上学走路时间在40分钟以内。小学生则以走读为主,中餐可以就近就便的撘餐,早去晚归,因小学生年龄小、底子薄、活泼好动,不适合低年级阶段就住校生活。

2、如果继续实行寄宿制的小学,上课时间可依照第5款设计的执行,只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太多,那就改早自习为自由活动,改晚自习为以班为单位,在老师监管下收看电视剧,其实看电视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增加学生住校的乐趣和吸引力而已。

3、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纳入乡镇中学的管理范围,可考虑将5、6、7、8、9年级五个程度学生的学制缩短一年,变小学加初级中学为四年一贯制学校,从整体上看,既防止学生受教育的年限过长,又可以满足乡镇初级中学现阶段因生源缺乏而造成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同时还能相对减少教师的总量,在不新增财力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实现教师工资收入的绝对增长。

4、小学阶段课程改革:设置《语文》、《数学》、《生活常识》为主要科目,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辅助科目,其中《生活常识》是由原《品德与社会》、《科学》、,《安全》、《卫生》等综合而成的课。教学内容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生活案例 及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为主,寓教于乐,浅显、简单、直接、明了、实用就成,小学生他们喜爱就是最好。如此的安排,既精简、整合了教学科目,又减少了教学人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浓厚兴趣。

5、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午4节,第一节课为朗读课,二、三节课以《语文》或《数学》、生活常识》课为主,第四节课则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主。下午上3节课,一、二节上《数学》或《语文》,第三节则为集体活动课,学生在老师的监管下自由的娱乐,只要安全、健康、有益的活动都行,老师不可以横加干预。小学生不需上早、晚自习,允许老师布置30分钟以内能完成的简单、少量的家庭作业。

6、降低现行教材的份量和难度。农村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简单、实用、有趣为主要标准,大胆删掉教科书中那些非实用价值和晦涩难懂型的课文或内容,以及与之配套而产生的转弯抹角型、钻牛角尖型的提高题、拓宽题。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一课一辅”的作业控制总量,但是由各级教育部门下发的《课堂作业辅助练习册》上来看,作业量仍然过大,学生做不赢,老师改不赢。有些题仍然偏难、偏怪。就我们麻城小学生使用的长江出版传媒的各科《课堂作业》来看,整体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如果那些参与编辑的人员能每学期下来听取基层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删难、减半,那就非常的合乎学生的实际情况了。

7、改革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取消涉及农村教育的各种达标、创建、验收活动后,但一定要注重基层学校平常正常的教学行为的管理,取消“以成绩排名论英雄”的应试型教育观念。深入听取辖区内的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领导、老师工作的评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引领和指导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

8、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贴发放标准与发放方式。此项惠民政策容易引起学生家长与学校间的矛盾,每年的9月是决定是哪个学生该享受寄宿生补助的时候,学生家长精得很,提前闹起来,一旦没有得到就引发对立情绪。可以改为特困学生一律全额享受,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部分享受,有政策红线的不得享受。

9、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午餐补助的发放方式。目前国家按学生人头数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下发到学校,此项政策看起来很好,具体由学校执行起来效果不行。学校把这个钱让学生全额吃完吧,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学生把菜里的肉都丢掉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营养过剩。不把它消完吧,上面三天一看,五天一查,什么表与表对应,八与八相 符,乱七八糟的资料实在多得很,搞得管理生活的兼职教师根本没有心思去教学。各个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的老师纷纷都辞职不干了。可以改为将营养午餐款直接打入学生或其家长的账户上,不用担心家长把钱挪作他用,要相信没有什么人比家长更爱自己的孩子了。这样做简单、实惠,很多的负面效应就消除了。

10、取消各种以看档案资料和文字材料为主要形式的检查、评比、验收、达标等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之风,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促进教育的发展上。

11、国家根本不需要从大学本科型的志愿者中,花大力气去招录农村小学教师。只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就能解决。除了定向委培进人外,还可以就近就便以农村乡镇为基点,鼓励有志终身从教者,在取得相应的大、中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后,从他们中择优录用,经岗前培训后签订聘用合同,可以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若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则予以解聘。两个渠道进人,就不愁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那些起点学历很高的教师,他们下到农村小学来工作,其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耐劳、务实精神,还真的不如专科及中专学历的本地教师呢。

12、严厉惩处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行为,大张旗鼓的支持、鼓励一线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人,及时正确采纳他们的合理化的建议,以防出台的政策偏离广大群众的预期。对持不同意见者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板子,保持言路通畅,保证我们的工作能长久、良性的发展。

人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的上述言辞可能有些犀利,观点可能有些偏激,那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常得很,而且我们注重在顶层设计上的变革,但愿这些很有些逆耳的言论,能引起我们的决策者的重视,能对我们的农村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热切期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果真如此,那实乃我们农村学生之幸运、我们农村教育之幸运、我们中华民族之莫大幸运也!作者简介:肖铭青,男,48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85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麻城师范学校,同年7月留校工作,1986年7月主动请求下乡支教至今,热爱教育事业,始终痴心不改。2013年、2014年先后两次主动退出评选,将加薪、晋级的机会留给一线其他同事。崇尚:自然、真实、简洁、正直、高效、有为。

2014年4月18日于麻

第五篇:资本主义发展之我见

资本主义发展之我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总是存在着工人失业和贫困现象。这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和论证。关于失业,马克思写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的同时, 也以日的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关于贫困, 他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失业和贫困的悲惨状况,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中多有所描述, 随处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业和贫困状况也发生着某种变化, 其严重程度, 时而加重, 时而减轻。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时期, 工人失业减少, 工资增加,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大有改善, 贫困现象减轻。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特别是20世纪上半期的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 使广大工人阶级的觉悟大大提高,对资本家是直接威胁, 他们不得不作出让步;二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 资本家要求工人有更高一些的文化程度和掌握新技的能力, 他们对这样的工人, 自然也必须支付更高一些的工资; 三是在战后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新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资本家占有的相对剩余价值大增。在不影响资本积累规模扩大的前提下, 他们有可能, 也不能不提高工人的劳动所得; 四是当时西方国家长达2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 使就业机会增多, 失业减少;五是当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充分就业, 生活状况不断改善, 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压力。但是, 到了70年代初,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这段“ 黄金时期” 结束, 继之出现的是前所未有的经济“ 滞胀”。在将近10年之久的时期内, 生产增长迟缓, 通货膨胀飞腾, 工人失业大增, 群众收人下降, 贫困现象扩大、加深。

资本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扩张性。它从出世以后, 就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张, 到世界各地寻找获得更大利润的机会。到了垄断阶段, 各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疯狂地推行殖民政策, 全世界所有落后地区都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 世界领土 被瓜分完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殖多体系瓦解。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但是, 西方大国并没有放弃向全世界扩张的努力, 它们仍然梦想统治全球。这主要表现在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主义上。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其霸权主义更是进一步膨胀。它以经济 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手段, 自由、民主、人道主义为借口, 企图以自己的标准、模式和要求强加于人, 到处干涉他国内政, 对他国进行制裁, 而受害最深的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政治独立, 但经济上并没有真正独立, 仍然处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坚持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它们通过贸易、货币、金融、投资、技术转让等等渠道, 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巨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 不能不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联系, 以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劳务、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是它们所十分缺乏的, 但发展中国家为此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有的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 实行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有些国家则因对西方的依附而只有沉重的付出, 并妨碍了发展。这样, 就其整体而言,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趋于扩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开的统计资料计算,二者人均GNP之比, 从1980年的1:12.9扩大到1:21.1。在这些数字背后, 有多少财富, 从发展中国家人发达国家, 是难以计算的。只要举出发展中国家的负债情况就够了。发展中国家所负外债从1980年的约5000亿美元, 增加到80年代末的1万亿美元。这期间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无力按期还债, 曾发生严重的偿债危机, 资金源源流人西方国家大银行的钱柜, 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到90年代, 债务危机有所缓解, 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仍在继续增加目前, 累积已达2.5亿美元。

目前, 世界已进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信息技术方面, 更拥有绝对优势。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所产生的巨大利益, 主要为发达国家所占有, 发展中国家如能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机遇, 善于趋利避害,也有可能跟上历史的潮流, 快速前进, 否则, 难免更加落后。世界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 将更加严重。综上所述, 资本主义在它的历史进程中, 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主要是其生产力和经济达到了很高水平, 创造了高超的物质文明。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仍然存在, 其内在规律仍然起作用, 其与生 俱来的许多弊病并未消除。总之, 它的本质并没有根本改变。今后一个长时期内, 资本主义仍将生存和发展下去, 但它终将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为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全面发展时期,是资本主义工业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全面向世界殖民扩张的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经济机制、文化伴随着侵略、屠杀和剥削走向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竞争相继的过程。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基于对荷兰强大和商业竞争的激励。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基于与英国的竞争需要。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基于来自英法强大的竞争压力,等等。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之间的竞争是除了交换、贸易和商业之外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社会动力和运行机制基础。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弱肉强食和追求财富、实力的过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是领土扩张和殖民地抢夺,是对落后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屠杀、侵略和剥削,互相之间进行对立、对抗和战争,实力格局不断洗牌。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价值强权的过程。所以,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既有竞争对抗又有合作同盟。包括联合对苏俄和新中国的绞杀、封锁和企图瓦解,包括对其他文化和文明的同化,对其他价值体系的攻击和瓦解等等。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创新和破坏的过程。资本主义强调私有权的神圣所以他容忍贫富分化,强调私有制的延续所以倡导创新和变化,强调社会制度的延续所以接纳社会民主和价值进步。资本主义发展从其外部竞争来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个是苏联之前的时期,主要是内部的争斗;一个是苏联成立到瓦解,是两种制度的斗争;一个是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以金砖四国为代表,是其他经济力量崛起、打破欧美日经济一统天下的时期。

我们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内质和规律来看,对于中国今后如何更好的和资本主义竞争相处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必须融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融入就谈不上发展和竞争。连发展的实力和发展舞台都没有,如何好资本主义竞争?所以闭关锁国要永远扔进历史垃圾桶。第二,必须发展交换、贸易和商业。贸易和商业不代表就是全面私有化。只要是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就要参与。西方对中国国有企业的防范和攻击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本能。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需要智慧和交流来解决。第三,必须抛弃幻想,保持自主,保持清醒。竞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对“异教”挑战者的打击和瓦解始终是西方列强的骨子里面的东西,不可改变。第四,必须发 展民主和人权。民主和人权不是西方的创造和专利。西方列强的人权是近百年的事情,西方历史上没有人权。所谓人权是经济财富高度发达基础至上并在自身适应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而现在西方的价值霸权是故意忘记它的人权发展历史,实践上是用它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掠夺来维持自己国内的人权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出空洞的人权要求。

无论如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点,以世界的眼光看待问题,努力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不断提高。

下载家乡发展之我见(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乡发展之我见(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

    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国家近几年来尤其重视职业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做出的英明决策。因为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动力。良好职业......

    京剧发展之我见(范文)

    京剧发展之我见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并于不久前刚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经过三个阶段的发......

    物业发展之我见

    物业发展之我见尊敬的王总:首先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上次简短交流感触很深,作为润德梁物业公司一名员工,我和您有同样的心情,希望公司发展壮大,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公......

    农行发展之我见

    农行发展之我见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 ,实行现代银行的企业化经营 ,农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构建农业银行新经营和管理格局 ,在稳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前提下 ,以......

    大学发展之我见

    大学发展之我见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大学的起源,精神及使命,并做出分析,从而说明现在大学的发展陷入了误区,再举大学中的具体情况分析,反映了社会对人的认知造成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的......

    学校发展之我见

    和谐校园:提纲挈领的学校发展主线杨柯柯一个城市的基础教育水平最终是由学校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教育强市目标的实现,最终在于我们每个学校是否真正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

    洛阳镇发展之我见

    与平原地区的乡镇相比,我们洛阳镇的地理位置相对而言还有些偏远,交通成本比较高,接受城区和其他大城市的辐射能力比较弱,经济基础有些薄弱,人才也比较缺乏。如何减少上述不利因素......

    家乡发展

    家乡发展2010信科二班晏敏孝感历史源远流长。今孝感市境内各县市区,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