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20道
1、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即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以及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科学性指它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并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它的深刻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实践性即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有机统一。
2、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答: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3)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大胆地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1)发展要靠内因,要靠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把中国事情办好。因此,处理国际国内事情,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按照自己的情况制定政策。(2)当今世界是普遍交往的世界,我们对外开放中,在开放中扩大市场,在开放中吸收外国的资金、经验和科技。(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辩证的统一。对外开放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前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以对外开放为条件。把两者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实践证明,我国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把握它们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别。①共性是对同类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和特点的概括,都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个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解决方式的不同。②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不能完全包括个性。
(2)两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①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②个性离不开共性,任何个性总与一定的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着层次的不同和范围的扩大,共性的东西变成了个性,个性的东西变成了共性。
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对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对矛盾普遍性和共性的把握,它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个共性不能包括各种特殊的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的丰富内容,我们必须注意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研究。
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把握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在于: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待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 1
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增强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表现在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表现在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就会导致“循环论”的错误;如果否定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就会导致“直线论”的错误。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发展的过程。
(1)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悲观主义;
(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6、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它的表现是什么?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它的表现主要有:(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表现在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能在思维中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7、为什么说实践决定着认识?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是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二是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三是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8、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两者关系:
(1)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具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统一的: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唯理论则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重要性。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犯的就是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9、试用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答:(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①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事物的一个部分、一个片面的正确反映;②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2)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和属性,因而又是相互统一的: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任何客观真理本身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了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③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互关系的原理是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因此,我们对待它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什么?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又表现为: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11、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有三项内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由此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意义是:(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2)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12、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答: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意义是:(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2)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与作用?
答:(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有量和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上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内涵有所区别。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但是,不论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时期,劳动群众,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知识分子从事精神活动的前提。(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3)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5、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16、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作用。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有: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7、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18、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从而会导致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3)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9、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哪些新变化?
答:(1)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这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
(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是进行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
(3)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
(4)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的事业而奋斗。
(2)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两者的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但其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它是团结统一的党,是有坚强纪律的战斗精神的党。
21、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家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
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为什么说实践决定着认识?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简述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哪些新变化?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
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分)。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3分)。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4分)
2、试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是有性别的。第二,相互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相互转化,人类真理性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5分)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正确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全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具有真理的相对性也需要发展。(5分)
3、试用普遍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分析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联系的定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2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3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联系实际论述(5分)
4、试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我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分)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2分)
(3)先进文化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但仍然存在落后腐朽文化并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5分)
5、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哲学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这一原理是我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观点是指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
结合我国民生问题展开论述(4分)
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2分)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做任何事物之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对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3分)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分)
总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否认客观规律的意志决定论,也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论。(2分)
7、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2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此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同时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3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而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价值。因此,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竞相采用先进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有的资本家都因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3分)
8、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认识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和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3分)
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反复和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4分)
9、试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包含着真理的相对性;相对性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第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互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5分)马克思主义是是真理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2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出每一个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案,因此又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3分)
10、试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内容
:第一,体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变革以及发展方向。第二,生产关系依据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6分)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是基本相适应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使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矛盾。表现在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化程度过高;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货币存在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些矛盾构成了改革的内在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4分)
1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谈谈如何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分)
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分)结合实际(4分)
12、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哲学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这一原理是我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观点是指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结合我国民生问题展开论述(4分)
1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哲学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这一原理是我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观点是指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结合我国民生问题展开论述。(4分)
14、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2分)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做任何事物之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努力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对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3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分)总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2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2分)
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
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
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2分)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
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
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分)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
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2分)
8、为什么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2分)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2分)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
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10、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
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
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3分)
1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我国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进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分)
第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2分)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特征。(2分)
1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2分)
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1分)
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2分)
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分)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
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2分)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16、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
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
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分)
1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
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作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2分)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2分)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1)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
(2)马克思哲学是是严谨的科学体系(1.5)
(3)马克思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
总之,马克思哲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
19、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但多中寓一、异中有同、差别中有一致(2分)
世界是有差别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精神,也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某种结构、属性(2分),而是统一于提取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2分)
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1)辩证法承认联系,而形而上学否认联系(1分);(2)辩证法承认发展,形而上学否认发展(1分)(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二者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1分)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动力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分)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范畴之中。(1分)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法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辨证的否定观(2分)
(2)辩证法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进行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2分)
(3)辩证法否定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变化的联系环节(2分)
2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他包括那些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分)他包括2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2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是在的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
(2)
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
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
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4、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1)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分)
(2)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绝对的(3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2分)
25、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分)
(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历史唯心主义史观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认为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分)
(3)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分)
26、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1)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2)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着,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3)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5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分)
2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
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29、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2分)
(2)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2分)
(3)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作为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2分)
3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矛盾斗争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趋势(2分)
(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分)
(1)矛盾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双方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2分)
31.简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1)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1.5分)
(2)人类社会发展是规律决定性和主体能力性相统一的(1.5分)
(3)人类社会发展即显示出统一性,有显示出多样性(1.5分)
(4)人类社会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辨析题)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答:正确(3分)。因为:(1)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2分)
2、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答:是正确的(3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曲折性。(2分)
3、剩余价值是由流动资本带来的。
答:是错误的(3分)。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仅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即可变资本。流动资本中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其价值将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
分)
4、金融资本是指“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答:是错误的(3分)。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型垄断资本。银行与工业企业的关系:银行与工业企业信贷关系固定化;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持股;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派人员进入公司治理机构。(2分)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3分)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
6、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错误;(3分)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2分)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3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这是其不确定性、相对性。(2分)
8、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这一命题是错误的。(3分)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2分)
9、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错误;(2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3分)
10、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先天就有的东西。
错误;(2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3分)
1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正确;(2分)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分)
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2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这是其不确定性、相对性。(3分)
1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并且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正确(2分)
(2)物质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3分)
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在于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错误(2分)
(2)发展的实质在于就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人类历史发展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错误(2分)
(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谁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二者的关系问题。(3分)
16、“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正确(2分)
(2)本观点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分)
17、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1)
错误(2分)
(2)
说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分)
18、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
正确(2分)
(2)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分)
19、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正确(2分)
(2)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生产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内容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范畴反映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3分)
2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于这种制度遵循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原理。
(1)错误(2分)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性质的规律。(3分)
2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
正确(2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3分)
2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根本焦点是是否承认运动。
(1)
错误(2分)
(2)
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根本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3分)
2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线性上升过程。
(1)
错误(2分)
(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线性上升过程,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充满着复杂性的非线性发展道路(3分)
24、只有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才构成思想上层建筑。
(1)正确(2分)
(2)作为思想上的上层建筑,必须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且占统治地位,而语言学、符号学等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则不构成思想上层建筑。(3分)
25、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错误;(2分)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一种特殊的运动。(3分)
26、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2分)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分)
2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2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这是其不确定性、相对性。(3分)
28、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先天就有的东西。
错误;(2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3分)
29、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2分)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分)
30、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先天就有的东西。
错误;(2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3分)
3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正确;(2分)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分)
32、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2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2分)
3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于这种制度遵循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原理。
错误(2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性质的规律。(2分)
34、人口因素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错误;(2分)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分)
3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2分)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分)
3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2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这是其不确定性、相对性。(2分)
37、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正确;(2分)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潜能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和实现,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肯定关系和满足能力。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人的社会价值是更为主要的方面。(2分)
—
END
—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读《矛盾论》有感
摘录——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例子,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这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酿成悲剧的例子。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己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同来定罪。比如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药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因为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们有不同对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杀了人;再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取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因为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时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联系都是法院在判决时候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这也就是对待次要矛盾时的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已经将自己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想要参透其中的道理、原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实践论》中的观点来说,有些理论纸上谈兵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它,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体会到这个理论的真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推荐读书书目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
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
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
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
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
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1、《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22、《论语新解》,钱穆。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24、《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商务印书馆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4、《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5、《地球是平的》
7、《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8、《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瑞典]缪尔达尔,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9、《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商务印书馆
11、《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今日中国出版社
12、《儒教与道教》,[徳]马克斯.韦伯。
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谬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三联书店
1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文学类
0、《我有潜能》——帕特里克·亨利·休斯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血色浪漫>
4、《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6、《一九八四.动物农庄》, [英]乔治.奥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7、《甘地自传》,[印度]甘地, 商务印书馆
2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译林出版社
25、《魑魅魍魉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录》,丁玲,人民文学出版社
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书目:
1、中国思想史(1)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周易》《尚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阳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以上书可以先看今人译注的版本,比如南怀瑾的版本,李零译注老子《人往低处走》、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周易》是中华巨典镇国之宝,应该先看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易学基础教程》,然后再看其他人的书,比如刘大钧的。
《论语》可先看钱穆的《论语新解》,再看其他版本,比如于丹的版本。
《老子》《庄子》还需看王弼郭象注本。
稍有功底后看中华书局出的集解集释。所有的书不要囿于一家之言,最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解集释研究版,一个是便于背诵的版本。
(2)参考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先秦学术概论》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2、宗教类
佛教类:《坛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大乘起信论》
《中论》《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印度教:《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
基督宗教:《新旧约全书》(《圣经》)《圣经后典》
基督宗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汉译本不同,国内阅读较多的是新教和合本。伊斯兰教:《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摩门教:《摩门经》
其他:《俄耳甫斯教辑语》、《金枝》
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可以看看。
一般阅读: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利玛窦中国札记》 缪勒《宗教学导论》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 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牛津基督教史》 《圣经辞典》
勒南《耶稣的一生》; 克罗桑《耶稣传》;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董进泉:《西方文化与宗教裁判所》
3、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杨适《哲学的童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大纲》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历史哲学》《精神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 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颤栗与不安》《非此即彼》
胡塞尔《逻辑研究》《经验与判断》《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述》《海德格尔选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错,建议多多阅读)福柯《规训与惩罚》《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杜威《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
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赖尔《心的概念》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罗蒂《后哲学文化》《哲学和自然之镜》
哲学书翻译本有读不懂的,请读英文或者德文。
弗洛伊徳《释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勒庞《乌合之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密尔(穆勒)《论自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4、历史文化 《左传》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剑桥中国史》系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古典文学类
余冠英《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 林庚《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 施存蛰《唐诗百话》 沈祖芬《宋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欧洲文学名著多如牛毛,不一一例举,比如: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烟云》;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等
6、其他(应该先读这些书)髙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杨绛《干校六记》
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选)
思政教学课程网址:htttp://210.36.247.60/mkszygl/
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概论
课外实践性教学计划(周四5.6节)
专题一:读一篇课后阅读文献
专题二: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
专题三:读伟人传记,感受为人风采
专题四: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演讲)
专题五:大学生或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可以结成小组至少调查100人以上,每人上交纸质稿)
作业:
1、每人一份纸质调查报告。
2、5人一小组阅读经典著作写心得并制成课件及比赛(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
交时间为第十二周。
实践教学
1、理论知识的体现,辩证逻辑思维的地运用
2、有实例(本专业、社会热点、大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等)
3、所给方向啊不变情况下,研究内容可以细化
4、时间不超过10分钟
5、完成即上交课件(电子版),文字篇稿(纸质及电子版),课外及课堂相片(放进ppt)
6、安排顺序(如: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7、第九组的题目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学习笔记
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是:
1、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有《摩赛尔记者的辩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