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建筑实习总结
古建筑实习总结
2008-07-25 10:30:10
古建筑实习总结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参观,我们这学期最后一堂课,古建筑实习终于告一段落了,实习主要是一参观为主,这次实习是我们学院第一次在05级开展的,同时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同学中开展的,并打算就其效果来看是否继续在以下几届学生中继续开展。
对于这次古建筑实习来说,我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不单单局限在书本上生涩的知识,而是亲身体验到中国古建筑的魅力,通过参观,我们也切实体会到自己作为学建筑的学生,能够在首都通过参观正真感受到建筑学习的魅力。
并且通过清华大学郭教授的讲座,从侧面了解到了中国古建筑,特别是圆明园发展的现状,以及怎样保护圆明园这样著名的中国古建筑群;通过对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的参观,我们也了解到了秦汉时期葬墓建筑的形制和建筑内容,对千年前的中国建筑文化有了最直观的体验;通过对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也就是先农坛这样的祭祀建筑群了解到了明清时期祭祀建筑群体的布置和形制;通过对故宫博物馆的参观,了解到了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体,中国古建筑最高峰的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群体的精髓;通过对文公祠,法源寺和谢工祠的调研,了解到了中国现阶段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急迫形式,对我们在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冲击上,有新的启发。
古建筑实习,对于我们学建筑学的同学来说,我自己还是觉得很有必要的,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教育,现在的中国建筑设计的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类型的都有,那么,是不是我们现在的建筑学学生就没有必要了呢,不是,所谓的现代建筑,特别是在中国的现代建筑,都是源于西方,很多地方脱离不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槽就,而为什么现在都主张源于西方建筑的现代建筑,主要是由于西方在近现代史上突出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决定的,而在中国,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政治地位也是日渐突出,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引领世界建筑的潮流很可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那么,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建筑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依然想现在这样的现代建筑,还是应该更多的加入中国古建筑自己的元素进去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对几十年后世界建筑变迁的一个期待吧!
可是作为我们自己中国人,在自己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中,对于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古建筑,是否应该有自己的保留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对于我而言,坚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复的责任。所以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我也曾经进行过调研,不过这个调研不是在北京,而是在我的家乡湖南衡阳。
衡阳也是一座古城,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其地理位置位于湖南的中南部,位于南岳衡山以南,谓之衡阳。其实了解衡阳历史的人都知道,衡阳从前也有许多古建筑,有自己的城墙,整个城区集中在湘江以西,城墙也是沿河而建,可是这些都已经不存在了,而衡阳市区现在仅存的古建筑,实在是少之又少,最有名的就是“衡阳三塔”。
一,对于衡阳三塔的调研,是从08年年初开始的,这是正值中国南方雪灾,很多地方都结了冰,我首先去的是位于衡阳北部远郊的珠晖塔,珠晖塔能在我家楼顶上就能看见,所以可是住在这里这么多年了,却从来没有去过,这次,我也没有问路,直接看着塔的方向而去,在经过京广线在耒河上的一座铁桥后,走过一片农田,来到湘江边上,沿着江,进入一片山林,摸索这前人留下来的小路,一路上山,终于来到了塔下。
其实的塔应经在一个寺院中央了,而且塔是石砌的塔,这有点像我们课本上所讲的西域佛教在汉朝进入中国的时候的建筑形制,整个寺院以塔为中心,周围布置僧人的居所。珠晖
塔由于有寺院的所在保护的还算完好,我进入了塔的内部,楼梯是围绕中心筒盘旋而上的。这几乎是所有石砌佛塔的共同特征,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不过总的来说,楼梯的尺寸还是不
是特别适合人攀爬的,主要是感觉比较的陡,几乎呈50度。我逐层上爬,可是到了第四层的时候,楼梯却被封死了,这让我很失望,不能爬到塔顶去一览众山小了。我站在封砖的对
面,看着它,它的材料很明显不是古物,是后人加建上去的。我突然失落,似乎感到古人的文化精髓就被我们这些后世人这样简单的埋葬了,我有一种冲动,想打破这堵墙,到塔的顶
端上去,去看看古人那时究竟给我们留下来了什么,可是~~
我回到了现实,依依不舍的走下了塔,终究觉得我没有到这座塔,起码没有完完全全得
到这座塔。
二,第二座塔,位于湘江与蒸水河的交汇处,靠近城市的北边,一个城市的老工业区内。我坐在车上,一路看着路边的厂房,一边想着来雁塔的种种。很多年前,这里一定是荒郊野外,居民们定时离开城市来到这里来祈福求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慢慢变成了工业区,而来雁塔,则渐渐被工业区的厂房所掩埋了,我在中途下了车,车已经不能在进入了,只有
靠自己走进去了,一条小路在湘江边,可以看见江水上划船的渔家,路很陡,另一侧住的是
工业区的居民,我来到江边的一座山下,小山上就是来雁塔,一条小路寻山而上,我站在山
下,问了问旁边的居民,才知道想要看塔要到路尽头的人家,我找到了,给了三块钱门票钱,但是却没有票,拿到一串钥匙,自己上山开门去了。我走在路上,觉得很奇怪,就自己一个
人,给了一个居民三块钱,就拿着钥匙自己上山来了。
来到山顶,是一片平地,用围墙围起来了一个园子,园子中央就是塔,我打开园子的大
门,没有人,我看着来雁塔,它也是一座石砌塔,七层,临江而建,保护还算好,二三层还
有木头栏杆,塔下有一个碑,我想上去找找有关这座塔的历史,可是发现的却是修复来雁塔的捐款名单和钱数。旁边还有个碑,一看才知道来雁塔是83年被封为湖南省级保护文物。
而且看样子,山下的那家居民就是看守来雁塔的人了。我心想,这座塔的性质已经不同与珠
晖塔了。这里没有寺庙,只是个文物保护单位。上了塔基,来到塔门前,用钥匙打开塔门,塔内还是供奉这各位菩萨。而且还有香火,塔也打扫得很干净,估计也经常有人来。看来古
建筑有了政府的出资保护,还是能保存的很好的。
塔内的形制和珠晖塔很像,也是中筒周围围绕着楼梯,很窄也很陡,我拾级而上,希望
不会在看到珠晖塔内的情形了。果然,我爬上了塔的顶层,可以在一个小洞内瞭望外面的情
景,我很高兴,终于体会到了古人在塔内登高望远的情怀。
我探出头去,放眼看看外面的江水,心情很是舒畅,极目远眺,甚至能看见东郊,我急
忙跑到了塔的另一边,想看看另一个方向,可是探出头去的时候,才突然发觉其时塔的位置
已经是在一片工业区内了,我看到的是无数的厂房和烟囱,顿时心里感到些许失望。政府的古建保护,的确保护到了古建筑本身,但是其周围的环境却无法保留下来,其氛围却已经消
失了,山中有林,林中有塔的情形在这里已经不见了。我想难怪一路走来都没有专门来塔烧
香的香客了,只希望今后有一天,来雁塔能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存在,就好像古建保护不
单单只是保护古建筑本身,提高人们的素质还是更重要的。
早早的回去了,这次是原路返回,这是唯一一条道路回家。在车上思绪很乱,迷迷糊糊
地就睡着了。
三,过了几天,我开始准备去调查第三座塔,还不知道这次看到的又会是什么,心里很复杂,不知道是否像上次那么失望,不管怎么样,还是踏上了到回雁峰的车。
接龙塔是唯一一座现存在市中心的塔,那时的塔位于城市的南部,南墙北侧,是当地居
民除了到回雁峰上寺庙外常去的塔。回雁峰,南岳第一峰,是南苑衡山南麓的一座山峰,不
高,却由于位于衡阳市中心而被称颂。
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来到了这座塔所在的地方,可是我提前下车了,直接在大庆路下的车,大概五分钟的路程就能够到塔下。其实这座塔位于回雁峰山的一侧,不过后来由于修
路的需要,把好好一座山峰就这么劈成两半了,一般就是现在的雁峰公园,另一半,就是一
片居民区了。而塔,就是位于所修路旁的山崖上。
我曾很多次经过这座塔,可是却从来没有上去看看。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甚至有点吃
惊,为何这样一座塔在山崖上,记得那还是很小的时候。而这次,我是特意来到这里来看这
座塔的,而且看完就回去。
时值南方冰灾,大庆路旁的树木没有一棵树是完好的,地上都是残枝败叶,旁边行人匆
匆,车辆小心翼翼,却也显得人们对自然灾害是那么的坦然。我一步三滑地走着,原本五分
钟的路程走了大概有二十分钟,其中还得过那条所修的马路。
在路的这侧,我靠着雁峰公园的墙壁走,墙里面的山顶上建的是一座仿古的楼阁建筑,我本打算进去看看,可是竟然要门票,我苦笑,感到无奈,就是这样的不伦不类的假古董还
要门票。我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来到接龙塔所在是山崖下,接下来是一条上山的道路,山崖不高,二十多米,但是路却特别
陡,我小心翼翼往上爬,转过一个弯,接龙塔就完完全全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说实话,它很小,小到在路的另一边不注意就看不到它了。大概只有七米高,可以说它
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僧人的塔冢。五层石塔,实心塔,边角上都长满了植物,我小心地看着
它,似乎它会在我面前倒下。
塔的第一层还是有门的,不过是假门而已,细心一看,门前地上还有香炉,上面还有未
烧尽的香。我很激动,似乎知道这座塔为何没有在当时修路时拆毁的原因了。我转过身回头
望,这座塔和路对面的那座楼阁建筑遥遥相望,我蹲下来,似乎感到它们在对话,似乎听到
了古人和当代人的交谈。
我很快地走下了塔,跳上一辆公共汽车,离开了这里,这里是一个战场,我担心我所想的结果最终会在这里发生。
以上只是些自己在家所看到的衡阳三塔的一些感想,同时由于这个学期有这个关于古建
实习的作业,就随便写了下来,也算是对我在家乡实习的一次总结吧。
这次通过之前对家乡的调研,以及古建筑做法课程的学习和古建筑实习的参观,在很打
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原先中国古建筑的看法,可以说是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一个理性认识的过
程。
中国古建筑,首先在名称上,体现了三个范围,中国,古代,建筑。任何脱离了这三个
范畴的,都不是中国古建筑,我并不是对“中国古建筑”这五个字咬文嚼字,而是想通过这
几个字告诉大家何为中国古建筑,当然不是那些假古董之类的。
中国古建筑怎样在现代这样一个社会存在下去,这是建筑史上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和亟需
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学生的我,不敢妄加评价,只是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曾听过郭老
师讲古建筑保护的要点,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我很认同这一点,可是我还想说的是,不单单是古建筑的保护要提到这些,更重要的是怎样提高全民上下对古建筑保护重要性的认
识。就像我们调研看到的谢公祠一样,若是没有像张勃老师这样的对古建筑有所了解的人及
早发现估计谢公祠的存在,可能现在这座建筑就像很多其他默默无闻的古建筑一样早已静静
地消失在世人的眼中了。尽管如此,现在的谢公祠也已经惨不忍睹了。若是当地居民能够早
点有效地阻止房地产开发商的破坏的话,谢公祠的原本建筑还是能够保存的很好的。
我突然记起梁思成先生当年考察全国的古建筑写的文章,想起其实这样的无奈早在上个
世纪的那个年代已经开始了。战乱,自然灾害,变革,建设等等,无不摧残着我们拥有不多的古建筑了。难怪梁思成先生在拆毁北京古城墙时哭泣,也难怪我们无法留给子孙更多的东
西。
我恨自己生得太晚,恨自己不能更早地学习古建筑方面的知识,也恨当今社会那种为了
金钱而肆无忌惮地破坏古建筑的人们。说实话,我们能在文化上留给自己子孙一些什么呢,最具体的,莫过于我们的建筑。“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是一句我刚学建筑时知道的一句名
言,可是我们的古建筑却比石头更加脆弱,它是木头,甚至一把火就能烧灭一个时代,你看,阿房宫不就是这样离我们而去的么?
对于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矛盾,我想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很多时候是因为古建筑在城
市规划方面凸显出比较明显的问题,特别是在城市的老城区规划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在这里
我想我们可以学习一些中小型的比较有历史内海的城市,比如说苏杭,在很大程度上,它们
保留了古城原有的风貌,无论是在城市机理上还是在城市的立面上,你都能感到其实它在很
多方面上保留了从前的原有形象,但是却明明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其中的问题就是在当
代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有针对性的保护了城市的机理,延续了城市的立面,保护了城市的格
局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参看一下世界上其他的一些著名城市,比如巴黎,伦敦,意大利,甚至
华盛顿这样历史不算悠久的城市,无一在城市的机理上,层高上,立面上延续从前的格调,从而保证了古建筑所在地区的主要格局,也就保护了古建筑所在地域的文脉特征,也就能更
好彰显出古建筑的内在魅力特色了。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如
何对待中国古建筑,将是我们中国建筑师今后一直需要探索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对古建筑的保护,是保留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
2008年7月25日星期五
钟伟荣
第二篇:古建筑实习报告范文
关林古建筑实习报告
本学期的古建筑测绘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实践。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们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实践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实习目的
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以深化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同时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我们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时间:地点:洛阳关林大殿
三、测绘人员
四、测绘对象
关林拜殿和大殿:拜殿为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祀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亲书的匾联,西端竖立着高35米关羽大刀。大殿于拜殿相连,面阔7间,进深3间,高约20米,总面积700平方米,是关林最大的建筑。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屋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店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正门两侧木雕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13幅故事画。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五、测量工具
50m皮尺、激光测距仪、5m钢卷尺、指北针
六、测绘内容
1、建筑的总平面。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
2、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
3、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
4、大样图。包括了各种砖雕、脊饰、梁架的斗拱等部分的大样。因为这类装饰构件的线条、图案都非常复杂,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而按照测绘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现在大样图中的,这往往是古建筑测绘中最耗时、难度最大的。在法式测绘中,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个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测出各个大样中重要的控制点的距离,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
七、关林及大殿简介
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之楷模。关林古庙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前往关林朝圣之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关林相传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明万历年间始建庙、植松。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关林总面积约百亩左右,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为洛阳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览胜地。
风格:关林的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修建的,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
关林的主要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其布局按帝王宫殿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结构。舞楼、大门、仪门、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关林(冢)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它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体现我国古建文化的传统特点。
关林大门为三门道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始建于乾隆五十六年。走近它的时候,镶嵌在大门上的81颗金钉闪耀眼前,威仪立至。在古代,仪门上的铜钉数目是有等级划分的。皇帝为九五之尊,所以仪门上可用九排铜钉,其次是王侯将相,可用七排,余者依次递减,由此可知,关羽被后人所尊崇的地位已非同一般了。
抬头间,你便可看到被奉为神笔的洛阳书法家王铎所书的“关林”二字。远看这两个大字,笔力刚劲有力,其神韵透于匾外,让人叹止。
穿过仪门,看到一条我国关庙中惟一的石狮甬道。在长约35米的古甬道上,共有大小石狮104尊安坐两侧甬柱顶上,大狮姿态安详,小狮活泼可爱,百狮百态,让人称奇
走过石狮甬道,便是拜殿,拜殿:位于正殿之前,与之相连,是春秋大祭之时百官僚属谒拜之所。殿中悬挂有乾隆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这里是春、秋、诞三祭之期的祭所。洛阳人很是尊崇关羽,在阴历正月十三进行“春祭”,在阴历五月十三即关羽的生日,进行“诞祭”,在阴历九月十三,进行“秋祭”。在这三祭之中,又以秋祭最为隆重,多年来,来自沿海及港、澳、台、东南亚的拜祭者越来越多,随着规模的发展壮大,如今的“秋祭”已经演绎成了“关林国际朝圣大典”。
仰面观之,有一块大匾高高悬在大门上,上书“声灵于铄”四个大字,寓意关公美好的声名象美好的音乐一样传扬四方。这块匾是清乾隆十五年乾隆帝所题,同时两侧并题有联曰:“翊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由此可以看出,不仅百姓敬仰关公,古代帝王对关公也同样尊崇。
走过拜殿,就来到了关林大殿。它是关林最大、木刻最为集中的殿宇,同时,它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大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 威。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走进大殿,关羽金身端坐眼前,它头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穿锦缎绣龙袍,手持一把标明身份的“七星”护板,庄严肃穆。该塑像是1986年仿塑的,原来的塑像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原像是金身帝王像,是在康熙四年加封关公为帝后以帝制塑造的。
在关林大殿的门板上,你还会发现刻绘着《桃园结义》、《水淹七军》、《三顾茅庐》等12幅与关羽有关的故事。如此多幅反映关羽生平的木雕在国内其它关庙很少见的,不仅如此,徜徉在关林,在其它的大殿中,你还会发现《斩颜良》、《诛文丑》、《挑锦袍》、《义释曹操》等刻绘、壁画,因此上,关林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庙,这里还是一座融汇了多种文化的殿堂。
当你穿越关林大殿,来到春秋殿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组极其漂亮的高浮雕式彩色悬塑“关公读《春秋》像。远观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走上前看,手法细腻,写意流畅,可谓雕塑之中的上乘之作。平安殿:又称启圣殿,是关林的主体建筑,位于整个庙院的中心,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殿内供奉有贴金关圣帝君像,关平、周仓、王甫、廖化侍立两侧。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在平时的印象中,一般会记得关羽的“忠、义、仁、勇”,而通过这座塑像,看到了关羽灯下读春秋的神韵
走过一座座殿宇,最后才是关冢。关冢之前,有两座石牌坊和一座碑亭。第一座石牌坊是明代万历年间立的,正坊额上题“汉寿亭候墓”五个大字。这是在关羽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汉献帝给关羽奏请的封号,也是关羽的第一次受封。正坊柱正面有联一对,左右分云:“盖世英雄皈圣域,终天仇恨绕神丘”。再看左右,偏坊也有坊额,分曰:“义参天地”、“道衍春秋”,古朴悠长,令人深思。
第二座石坊,在规模上要比第一座略小一些,它立于康熙五十五年。“中央宛在”,四个大字迎面正对。关于这四个字,有解释说,“中央”是指头颅的意思,“宛在”则是说仿佛存在的意思。碑亭位于两座石牌坊之后,因为碑亭台基为八角形,也叫它“八角亭”。
该碑亭立于乾隆三十三年,为八卦歇山顶式建筑,其中五昂十一踩斗拱层层相叠,丝丝入扣,形成了一座密檐式阁楼。整座碑亭无一颗铁钉,均为木结构,虽历300年余载风雨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民间匠师的高超技艺。碑亭内立有石碑一通,碑额上是九叠篆书“敕封碑记”,碑面上刻“忠义神武灵估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这是明清两朝对关羽的最高封号。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关羽虽然早已远逝于历史中,但他的“忠、义、仁、勇”却得到了帝王们的褒奖,从侯到王,从王再到帝,从帝甚至发展到圣人,真可谓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普天下的百姓们呢,他们敬重关老爷的同样是“忠、义、仁、勇”,但他们没有帝王们那般有心计,去利用关羽“忠、义、仁、勇”维持统治,他们很朴实,就是把关公当成了道德标杆和正义保护神,并且用他们不知疲倦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在各地兴建和重修关帝庙,以至于关羽的庙祀无垠。
八、测绘实习内容
到达关林时,首先,我们对关林的总体布局进行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们集中对我们将要测绘的大殿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观察它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
当我们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进行我们的测量工作,我们分好工后,一部分同学测量平面,一部分同学测量剖面,测量看似简单,但困难重重。由于建筑的高度较高,我们没法用平行投影的方法进行拍照,只能用激光测距仪把能够测量的全部测量一遍。
利用传统手工测量手段,对一座单体建筑进行测绘,大体经历准备、勾画草图、测量、整理数据、制图校对、成图等阶段。整个流程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场工作至少应完成仪器草图,并对照实物严格校核,以保证测绘质量;初次参加测绘尽量不用计算机记录,应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体验建筑、熟悉构造、掌握测量技巧和处理数据上,要求能够按投影法正确表达所测对象。
九、心得 尽管我们学过中国建筑史,知道斗拱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知道各个位置的柱子的名称,知道屋面分几层,但是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它时,感觉又是那么陌生,通过测绘,我们对古建的感觉从陌生慢慢到熟悉,通过一笔一笔的描绘,我知道了柱径,知道了窗花格的大小,知道了飞椽的搭接和摆放,这让课本里的名词一个个鲜活起来。
测绘是个认真的事,测一座细致的建筑,如同读一本好书,不知不觉把速度放慢,它会自动抹平读者的浮躁,测绘也是如此,古人建造这建筑的时候,该是多么细致,才会把窗花,雕刻得如此生动,我们从开始的粗心慢慢变得认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我们完成了转变。
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关林两天的测绘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我们上中建史时虽然课本上说得很详细,但是对于古建真正的了解还不如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不会容易忘记。对于古建的结构,斗拱怎么支撑屋梁,檐角如何翘起?我们在做平立剖时是将古建重新建造了一遍,这种过程让我们加深了对于古建的了解,虽然这只是万千古建中的一种,但是我觉得中国古建的结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实这次让我真正的收获是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前都是闭门造车,我想以后我会改变这种现象,多注重观察,去深入了解。
第三篇:古建筑测绘实习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巩固《中国建筑史》课程中所学的知识,通过实地实物测绘,深入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古建筑的结构与形式等建筑特征。
2.掌握建筑测绘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大家调研、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针对中国古式园林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4.通过实地调研,使大家正确掌握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从建筑理论上树立正确的建筑观。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2014年6月18号
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公园进行维古建筑测绘实习,以参观为主要任务。
三、实习参与人员
13级建筑学专业学生
四、实习内容
2014年6月,老师为大家安排了湘潭市古式园林建筑测绘参观活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三年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大多数同学对古建筑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于如何应用所学知识以及古建具体的形态还是知之甚少。所以,大家急需这样一次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认识了解的机会。
这次的课题我们选择了湘潭市雨湖公园的夕照亭。
6月18号上午,我们小组参观了夕照亭。夕照亭下辟出清池,清池岸边垒怪石嶙峋假山。亭成四方形,四角重檐,边长8.7米,四周石栏环抱,内外八根石柱。亭顶有二龙戏珠图案,枋檩彩绘麒麟、蝙蝠、镂雕狮、鹿等走兽,形态生动逼真,是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佳作。在湖上桥上,将镜头对准了平时那些只能远观不能近赏的雕梁画栋、蟠龙金顶……从近距离欣赏这些或修缮一新,或风雨斑驳的精美。顶部是琉璃瓦,二层檐下是装饰精美的木结构,纯手工雕刻的麒麟、人物、故事、凤头、祥云、鲤鱼等很多都是顺治年间的旧物。檐角是雕龙与飞檐,亭子顶端是莲花状木质装饰,亭子的走廊全装饰了栩栩如生的麻石动物
夕照亭已成功申请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天,相关部门为其树立了文物标志碑。
夕照亭始建于宋代,改建于清顺治年间,是原江西会馆后花园之水阁凉亭。现位于雨湖公园周家山处(十六中附近),亭下有清池,岸边垒着怪石嶙峋的假山。亭子为四方形,四角重檐,斗拱结构,四周石栏环抱,内外8根石柱。亭顶有二龙戏珠图案,枋檩彩绘有麒麟、蝙蝠、镂雕狮、鹿等走兽,形态生动逼真,为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佳作,更与雨湖的“双璧无瑕”等7处景点交相呼应,形成雨湖八景。亭依清池,假山花径深深,夕阳西下,虹桥波光灿灿。观斯亭,八柱立石基,重檐飞金瓦;四角翘,彩凤朝阳,五脊峻,双龙戏珠;蜂窝斗拱,精雕细刻,彩绘穹顶,龙腾鲤跃;麒麟蝙蝠狮鹿,吉草佳木祥云,萦绕梁枋、檩椽、望板其间。真乃境幽、势宏、景和,实为古代园林建筑之佳构也。考虑到夕照亭年久失修,不利于景点的观赏、保护,2011年,湘潭按照“修旧如史”的原则,对其进行了修缮。由于年代久远,近些年来,夕照亭损坏严重,外部彩绘油漆大多褪色,木结构出现了朽烂和变形,石质部分则多处开裂,同时,夕照亭还频遭小偷光顾,亭内很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成为了他们盗窃的目标,龙头、麒麟、风铃等物品都曾遭过窃。“不仅外观日渐陈旧,还频现安全隐患,夕照亭已经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了”。
“工程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古亭四角重檐都发生了偏移。”施工人员介绍,不过,相关修缮方案已经敲定,在对夕照亭的修缮过程中,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其原貌。
夕照亭是三百多年的建筑,楼阁亭台分两层,石木结构,面积约128平方米,亭高约15米,二层繁复的重檐屋面,藻井天花,外走廊,四个木柱,万字隔扇窗。
五、测绘工作记录
1、测绘准备工作: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测绘的主要内容,并讲解了夕照亭的历史及改建。把需要测绘用的工具告诉我们,叫我们怎么使用测绘用的工具一级测绘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到达夕照亭时,我们首先大致的了解才了一下亭子的总体布局,周围的环境,测绘的范围对象。然后仔细德邦观察亭子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状况和彩画等等。
2、测绘工作分配:
我们组总共有六个人,就把测绘对象分为四大块:有的人负责做总平面图,画周围道路与入口人流走向等等,还有立面图,剖面图,及其拍照,采集信息。每人画一个方面,另外的人负责拉尺子测量。然后组员再商量出图与建模。
建筑群的总平面图。这是对非单体建筑,即如有院墙、牌坊、廊庑、古碑刻、道路等构筑物的建筑而言的。测绘总平面图应该准确地表现出各单体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间距,使其总体布局和环境一目了然。
单体建筑的各层平面。这一项内容的测绘相对容易。对于大部分的建筑一般只需皮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图。测绘平面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都应以此为根据。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装、山墙、门窗等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
单体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架,无法上到建筑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
单体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六、测绘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在测量高度的时候,由于亭子是两层式的,但不能到达第二层,我们根据了结构用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和计算每一部分的高度。有的部分是不能测到的,我们在外面只能用眼睛估算出它的高度。最后,我们测出亭子的高度是15.07M,然后查了网上的资料才知道亭子的高度是15M,跟我们计算的误差很小。
可能起先谁也没有估计到为了得到这些资料和数据会遇到很多的麻烦。由于体量的过于庞大令我们一开始根本无法入手,还有房屋本身结构上的复杂性使我们一度有点灰心丧气;当然,由于我们大家的努力这些困难被我们一一地克服了。体会最深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对建筑测绘的认识;无论是从建筑大轮廓的把握上,局部细节的处理,还是其中相互的连接,等等,我们都走了不少弯路。最后通过分析和反复的论证我们还是的出了最为精确的数据尺寸。这些在实地的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中永远无法得到的,因为有些结构很难通过想象去完成;更甚至于有时你看着实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误差和错觉的产生。这样反复的验证和观察对我们对于建筑结构的理解和体量的把握上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锻炼对于我们将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所有的同学都受益非浅。
应该说虽然我们没有很先进的测量设备,但是我们还是很好的完成了测量的任务。一些自创测量方法更是我们智慧的体现,也许这正是此次测绘考察的真正目的。
事实上,我们得到的又何止是这些?同学间的了解,从刚开始模糊到最后的清晰,无论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总是一份珍贵的收获,因为当你了解了一个人时就是多了一段经历,多了一份对自己的了解。有什么比这样的经历更好的收获呢?还有那一份对老屋的情结,我永远忘不了。正由于此吧,当我最后告别十天来朝夕相处的这位老朋友时,一阵莫名的伤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这个朋友所经历的远比我所要了解的要多的多,相对于它来说,我们所遇到的那些所谓的困难有算得了什么呢?我相信它是有生命的,它肯定知道我们这几个小孩这十天想干什么;我相信它有灵性,是它在我们困难时会给我们灵感;我相信它的善良,因为当看到我们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想要的数据时,它笑了------
七、实习感受
首先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另外由于这次对古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国传统的文化。
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量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查砖匹、根据阳光角度,数学方法等。
再次,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品质。
最后,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关林两天的测绘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我们上中建史时虽然课本上说得很详细,但是对于古建真正的了解还不如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不会容易忘记。对于古建的结构,斗拱怎么支撑屋梁,檐角如何翘起?我们在做平立剖时是将古建重新建造了一遍,这种过程让我们加深了对于古建的了解,虽然这只是万千古建中的一种,但是我觉得中国古建的结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实这次让我真正的收获是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前都是闭门造车,我想以后我会改变这种现象,多注重观察,去深入了解。
2014.06.18
第四篇:古建筑实习报告范本
实习,是一个检验我们自身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代建筑实习报告范本,欢迎阅读参考!
實踐简介:
本学期的實踐周實踐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實踐。这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深刻了解建筑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亲身走进古代建筑,感受古代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让我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时代在速度发展着,新一代的建筑也不断的创造着,但是去看懂读懂体会古人建造的古代建筑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学子的必要课程。这次的古建测绘實踐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对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實踐目的:
通过本次實踐周的實踐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学习建筑,建立建筑体验与认知,总结建筑经验,培养专业素养。通过实际测量并绘制测绘文本,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的尺度感等,把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古代建筑和古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手段,全方位了解设计,与现代建筑公共思考,创造性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實踐地点:
厦门卢厝(成功大道与思明南路交汇处,西南角)
三、實踐时间:
20**年7月9日——20**年7月20日
四、實踐内容:
对厦门卢厝的古代建筑进行测量并绘制CAD图,电子模型以及实体模型。
下面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厦门卢厝这一有代表性的古厝。
卢家大厝位于厦港福海社区围仔内巷,是清末旅菲华侨卢安邦(又名卢国梁)历时三年构筑的一座近代红砖民居精品。卢厝坐北朝南,占地近千平方米,由中轴对称的两落横向大厝和两侧纵列护厝及院前石埕组成,埕周为围墙,中间建一个高大门楼,形成完整的群落,十分气派。前后大厝平面均为三进三开间,明间为宽敞的厅堂,左右均设厢房,后厅比前厅深阔,设神龛,是祭祀、议事的厅堂。卢厝的两落主厝采用的是抬梁式木架构及单檐尖山式,硬山屋顶,弧线形燕尾式屋脊,其间以过水廊相连接,围合成中心大天井。东西护厝为琵琶式山尖硬山屋顶,与大厝之间留有狭长天井,以漏窗墙分隔成对称四小天井,与前后护厝小房厅自成小单元居室。东西前半部天井中另加盖小方亭,用于休闲和会客。护厝前檐下贯穿南北的走廊,同院后巷弄及中央廊道连通,形成了整体建筑的联系纽带。前院围墙正中设门厅,两侧各有随墙门,作为平时的主要出入口,东西和西南院角分建厨房和电石房,服务于主厝。卢厝整体布局结构及屋顶样式仍保留着北方四合院和宋代曲线屋顶的建筑特点。
囊括闽南民居大多雕饰手法卢厝对建造材料特别讲究,杉、楠、桉木兼用,花岗石、青石并存。粗围高大的梁柱、板扇的使用,使得屋架高举开阔,门窗宽敞明亮;整个墙裙由“泉州白”花岗岩石板与高腰“柜台脚”组合而成,宽厚结实,令建筑显得更为气派和稳重。
于细微处见精细,是卢厝建筑装饰上最大的特点,闽南民居的所有雕饰手法几乎都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墙体多以红砖组砌或拼贴而成,和墙面上用白灰勾缝构成的各种花纹或文字图案,红白相间,相映成辉;门窗、墙堵的石雕则以白色磨光花岗石为外框,内嵌精致的青石雕构件,青白相衬,并与墙面上花纹相互协调呼应。在前落大厝前的东西两侧墙面上,各有一组让人看不懂的文字图案,卢合溪说分别是“天宫赐福”“金玉满堂”。卢厝的石雕数量多达上百幅,大多分布在门厅、垂花门、护厝入口处及漏窗隔墙,既有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打斗场面,也有“渔樵耕读”“仕农工商”的生活写照,还有寓意吉祥平安、富贵有余的宝瓶钟鼎、花卉鱼鸟图案。这些石雕运用了浮雕、浅浮雕及透雕等雕凿技法,雕刻出来的花鸟生动自然,人物神态活现,就连悬空的马缰,也琢得极为分明。梁枋间布满了活灵活现的狮兽、力士、花鸟等饰件和雀替以及精致玲珑的莲花垂拱;各种花鸟图案的漏空窗花,在门窗稚壬弦彩撬娲可见。特别是那些以卡榫斗拼图案或诗句文字来装饰的窗棂花格,和以镶嵌手法拼成的梅兰竹菊阳文纹饰,更是体现了雕刻花样的繁多。不过,最能体现主人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的,是墙面装饰中那些用琉璃烧制和石板摹刻的唐英、张瑞图、吕世宜、郭尚先等大量历代名人墨客的诗词墨迹。古厝防雨还要防贼据说,卢厝在当时还挺“现代化”的:通过房屋内部铺设的暗管,由“能量”(电石与水作用产生易燃气体)房和厨房顶“蓄水池”向各房厅供气、供水。如今,宅邸墙边屋角还可以见到管道、水头残迹,门窗顶上也保留有灯头足,但“蓄水池”早已被拆掉了。卢厝还在卧房和厅廊地面率先使用了西式壁炉和花面瓷砖。据卢合溪介绍,这些花砖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一百多年了仍完好无损。他说,卢厝里的所有木料全部是从菲律宾运过来的,而石雕则都是惠安工匠们的作品。但是,卢厝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一些东西。墙面上的那些石雕,幸好当时用水泥抹起来,才得以保存下来。春节前应文物处的要求,他才把那些水泥挖掉。卢厝尽管结构还保存完好,但部分墙体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倾斜、塌下的迹象,而且屋顶上瓦碎木朽,卢家后人说最怕的是下雨天。除了要担心房屋坍塌下来,卢家后人还要提防“盗贼”。
下面介绍下这次我们小组的测绘。到达卢厝时,我们首先是大致的了解一下卢厝的总体布局,接着是我们小组的测绘范围。然后,仔细的观察我们需要测量的建筑的特色,平面形式、构架方式、屋顶形式、台基情况、彩画等等。
当以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正式展开测量工作,我们分好工,一部分同学测量平面一部分同学测量剖面,而我和另外3名同学负责测量立面。立面的测绘看似简单,但期间困难重重。由于建筑的高度较高,我们的拍照没法用平行投影的方式进行拍照,这就只能借助爬梯了。另外一点,我们需要将立面上的雕花,门的大小,以及窗户大小都测量出来,这就很考验我们的动脑能力了,在门的较高处,我们的卷尺硬度不够没法伸长到较高的地方,于是我们借助竹竿,通过把皮尺的头部固定在竹竿上,从而进行测量。我想,最困难的测量就是对斗拱及其上面的雕花的测量了。由于卢厝现已属于危房,房东在有些地方并不让我们爬高进行测量。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房东终于同意让我们用爬梯爬高测量斗拱了。这也开始考验了我们小组的互助能力了,由于需攀爬的高度较高,所以爬梯下由两名同学扶住,测量的同学带上一个卷尺和一个手电筒上去进行测量,下面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由于我们小组配合的默契度高,我们一个早上就完成了我们小组范围内各个部分的测量。
在测量完成之后,我们回到了学校之后,很快组织了本组的各个成员进行数据的统计,然后开始绘制。公布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两天时间我们小组就完成了老师给我们的任务。
五、實踐心得:
我们在做完这个古建测绘的實踐以后,我们更实际的了解了古代建筑的构造: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代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代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测绘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代建筑的了解。此外,由于这次对古代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佩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量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借助竹竿等等。在绘图方面,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最后,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由于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充分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配合。我想只要一起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无法攻克的。这次的测绘我学到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很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第五篇: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主要是针对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测绘的理论学习,同时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12年11月5日
2、地点:西安市八仙庵
三、测量工具
3.5m钢卷尺、30m皮尺等
四、小组人员
杜芃逸 曹一飞 冯斌 陈喆 宋颖佳 程雅丽 刘菁
五、实习内容
西安八仙庵.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 二字,高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如数次拨款整修。八仙庵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 “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 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
我们小组的测绘对象是八仙庵内规模最大的聚仙阁,建筑保留了明清两代风貌,风格古朴,庄严雄伟。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着重讲解了测绘内容就图纸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测绘的大致方向。
开始测量前,我们进行了工作的分配,3个人负责平面测量,另外4人负责立面和细节的测量。在绘制草图前,我们首先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建筑。由于该建筑遵循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呈中轴对称,所以只用测量两边的距离。先总体测出总的尺寸,再分别测出细部尺寸,最后把细部尺寸和总尺寸校准,尽量减少误差,在测量时,我们重点测量了平面的砖的铺地,台基以及柱的位置和直径。
平面的测量比较简单,用卷尺即可完成。在测量立面时,有更多的构建及细部尺寸需要我们测量,比如门窗的尺寸、镂空的木格子栏杆、石质柱础、琉璃屋顶各个不同位置的斗拱建筑总高度等等,需要利用的工具很多,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测绘难度。由于是古建文物,不让攀爬,测量檐高只能用钢尺勾到瓦上测出,导致数据可能不那么精确。
这次测绘让我们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及机构特点等等,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古代建筑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此外,这次测绘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做CAD都需要认真仔细,这无疑让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更加严谨。最后,还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要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这正是我们平时欠缺的精神。总之,这次实践教会我们的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我相信这是可以激励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