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镇发展中土地使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11-2班 学号:3110511235
姓名:毕煌健
时间:2012年寒假
关于城镇发展中土地使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这个寒假回到家乡后,感觉家乡的变化很大。我的家乡是湖北东南隅的一个小县城,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县城,在我有记忆以来,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家乡,是一个穷苦闭塞的偏远城镇,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家乡也快速地发展起来了。快速的发展着实令人欣慰,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虽然我为家乡的发展感到自豪,但是在看到快速发展中的一些不好的方面,我又有一些疑虑。因为我在家乡快速发展的背后看到了对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在这个调查报告中主要论证这个问题,即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使用问题。
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怎样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使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用地
二、道路用地
三、城市扩充用地
四、商业用地
在这些过程中,有的存在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存在土地资源使用重复浪费的问题,都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工业用地问题
近年来,家乡的工业发展很快,因为处于武汉城市圈发展范围内,家乡的工业建设也顺带高速发展。不仅县里有工业园区,各乡镇也都差不多有另外的工业区。而发展工业区必须腾挪出一块土地,这就涉及到了土地使用的一系列问题。城镇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工业先行,各个地方莫不如此。从决定发展工业开始,城市决策者就选择若干工业用地,以集中发展工业,所以,现在我的家乡工业园区很多,这些工业区的建设占有了大量土地。而回过头来看一片一片的工业区,相当多一部分都是用的农业用地。比如把农场,把茶厂给撤了,把农民的土地给征用,就这样在城乡之中人为建造一个工业园区。而且有些工业园不仅占用了土地,占用的还是很重要的土地。工业区建设在河流上游,工业园排出的各种污水就顺着流进了河里,然后从河里流进农民的地里,这些都是非常不合理的。
道路用地问题
主要说的是农村的道路用地问题。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农村建设也在逐步推进,第一个方面便是修建硬化水泥路,即“村村通”工程。所以又要涉及到土地使用问题。当然大部分地区修建水泥路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修建的,所以也不怎么涉及到土地的使用问题。但是现在很多村庄到处修的都是水泥路,而其中就涉及到合理效率土地使用的问题,也就是有些道路是可以不必要修建的,比如户所分散的地方就不可能每家每户前都修水泥路吧,这是一个需要考虑效率的问题,而一旦没考虑这些,修了,就有欠规划统筹之嫌,还会浪费农用
土地。其次,随着水泥路的修建,很多房子也在两旁建起来了,房子建得多,确实说明农村发展了,但是很多房子都是伴随者修路后修建的,也没有什么规划,就是各家各户在自家的土地农田上各自建自己的。结果,农村的房子是拔地而起了,但基本上是依着道路随意而建,散乱不堪,也占用了不少农田。这样就显得缺少规划,缺少引导和限制了。所以,“村村通”也是必须要由政府领导并合理规划的。
城市扩充用地的问题
在城市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会伴随着城市的扩充,城市在原有的城区面积上不断向外发展,首先是向城乡结合部,然后向农村。这就像是城市突然一口吃掉很大的一块土地,而能不能消化却还是另外一个问题。政府为了建设一个新城区,把各种机关单位都往新城区搬,包括学校,包括政府大楼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拆迁用地,即个人的所有土地被征收集中建设,而政府就以一定的价钱补偿。在家乡,现在的城市扩充已经很快了,很多地方都在拆迁,很多地方都在等待被建设。拆迁固然是为了城镇建设,但我认为大幅度的拆迁是没有必要的,城镇化也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之过急显得政府有倒卖土地之嫌,而且很多地方仅仅是又重新建立了一座一座的空房子。这些房子建起了没有及时地得到利用,最后只是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不符合和谐发展的方向。
商业用地问题
这个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在新城扩充的同时,也涉及到老城改造。政府决策者希望建设一个新的城市,但是又面临资金问题,所
以将原有老城区的部分公共建筑拆除,然后将该地段拍卖,所得经费又投入到新城的建设当中去。这里面就有很多问题了,不仅有资源重复浪费的问题,而且还有规划不到位的问题。本来城镇建设是需要长远规划的,但是政府却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今年回来家乡,发现城区很多地方又是废墟一片。比如说县里的人民医院,在2003年就已经翻新建设了一幢8层高的大楼,而现今就已经结束了使用,定向爆破了,整个医院都被拆了,而把这块地卖给开发商,整个医院也迁到新城区了。我觉得这些真的是欠规划,欠考虑。建筑物使用不到十年,还没旧就被炸了,这不得不说是对资源的浪费。而这些都是涉及土地使用的问题,即使是为了建设城市,也不能如此浪费吧。
总之,城镇的发展和不和谐,好不好不是光看有多少高楼大厦的,也不是看政府大楼做得有多好。真正的发展靠的是科学,离不开科学发展观。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但是可使用土地却是只有一半不到,农业用地更是紧张,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而盲目使用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也是极为不明智的。可持续的长远规划是做到不浪费,不乱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不光餐桌上有浪费,城镇建设中更有浪费。杜绝浪费,崇尚节约。真心祝愿家乡,祝愿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更和谐,更美好。
第二篇:第九章 房产税法、城镇土地使用
第九章 房产税法、城镇土地使用税法和耕地占用税法
【例题·单选题】某公司2008年购进一处房产,2009年5月1日用于投资联营(收取固定收入,不承担联营风险),投资期3年,当年取得固定收入l60万元。该房产原值3000万元,当地政府规定的减除幅度为30%,该公司2009年应缴纳的房产税为()
A.21.2万元
B.27.6万元
C.29.7万元
D.44.4万元
【应用举例】甲公司2009年支付4000万元取得2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新建房屋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工程造价1800万元,2010年12月完工并通过验收。
则:宗地容积率=8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0.4。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按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
土地单价=4000万元÷20=200元/平方米
该厂房的房产税计税原值=1800+(2×8×200)=1800+3200=5000万元
在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的情况下,该房产从2011年1月开始计算征收房产税。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应依照房产余值缴纳房产税的有()
A.融资租赁的房产
B.产权出典的房产
C.无租使用其他单位的房产
D.用于自营的居民住宅区内业主共有的经营性房产
【例题·单选题】某企业拥有房产原值l000万元,2010年7月1日将其中的30%用于对外投资,不承担经营风险,投资期限3年,当年取得固定利润分红20万元;2010年9月1日将其中10%按政府规定价格租给本企业职工居住,每月取得租金5万元,其余房产自用。已知当地政府规定的扣除比例为20%,该企业2010应缴纳房产税()元
A.102400
B.118400
C.126400
D.144000
【例题·单选题】赵某拥有两处房产,一处原值60万元的房产供自己和家人居住,另一处原值20万元的房产于2010年7月1日出租给王某居住,按市场价每月取得租金收入1200元。赵某当年应缴纳的房产税为()
A.288元
B.576元
C.840元
D.864元
【例题·单选题】 某企业2006年2月委托一施工单位新建厂房,9月对建成的厂房办理验收手续,同时接管基建工地上价值100万元的材料棚,一并转入固定资产,原值合计1100万元。该企业所在省规定的房产余值扣除比例为30%。2006年企业该项固定资产应缴纳房产税()
A.2.1万元
B.2.31万元
C.2.8万元
D.3.08万元
【例题·单选题】(2009年)某供热企业2008拥有生产用房原值3000万元,当年取得
供热收入2000万元,某中直接向居民供热的收入500万元,房产所在地规定计算房产余值的扣除比例为20%。该企业2008年应缴纳的房产税为()
A.7.2万元
B.21.6万元
C.27万元
D.28.8万元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符合房产税法有关规定的有()
A.对按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
B.损坏不堪使用的房屋和危险房屋,经有关部门鉴定,在停止使用后免征房产税
C.在基建工地为基建工地服务的各种工棚等临时性房屋,在施工期间免征房产税
D.因房屋大修导致连续停用半年以上的,经向税务部门申报,在房屋大修期间免征房产税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符合房产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规定的有()
A.纳税人购置新建商品房,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B.纳税人委托施工企业建设的房屋,自建成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C.纳税人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自生产经营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D.纳税人购置存量房,自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签发房屋权属证书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例题·单选题】某城市的一家公司,实际占地23000平方米。由于经营规模扩大,年初该公司又受让了一块尚未办理土地使用证的土地3000平方米,公司按其当年开发使用的2000平方米土地面积进行申报纳税,以上土地均适用每平方米2元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该公司当年应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为()元。
A.46000
B.48000
C.50000
D.52000
【例题·单选题】某公司与政府机关共同使用一栋共有土地使用权的建筑物。该建筑物占用土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公司与机关的占用比例为4:1),该公司所在市城镇土地使用税单位税额每平方米5元。该公司应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元。
A.0
B.2000
C.8000
D.10000
【例题·单选题】(2009)某盐场2008占地200000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占地20000平方米,盐场内部绿化占地50000平方米,盐场附属幼儿园占地10000平方米,盐滩占地120000平方米。盐场所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单位税额每平方米0.7元。该盐场2008年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为()元。
A.14000
B.49000
C.56000
D.140000
【例题·单选题】甲企业生产经营用地分布于某市的三个地域,第一块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某免税单位,面积6000平方米;第二块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甲企业,面积30000平方米,其中企业办学校5000平方米,医院3000平方米;第三块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甲企业与乙企业共同拥有,面积10000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各50%。假定甲企业所在地城镇土
地使用税单位税额每平方米8元,则甲企业全年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为()元。
A.216000
B.224000
C.264000
D.328000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有()。
A.盐矿的矿井用地
B.工业企业仓库用地
C.危险品仓库用地
D.机场场内道路用地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符合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规定的有()。
A.纳税人新征用的耕地,自批准征用之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B.纳税人出租房产,自交付出租房产之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C.纳税人新征用的非耕地,自批准征用之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D.纳税人购置新建商品房,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城镇土地使用税采用有幅度的差别税额,每个幅度税额的差距为20倍
B.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l0年至20年
C.对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内单独建造的地下建筑用地,暂按应征税款的50%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D.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适用税额标准可适当降低,但降低额不得超过规定最低税额的30%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耕地占用税征税范围的有()。
A.占用菜地开发花圃
B.占用2年前的农用土地建造住宅区
C.占用耕地开发食品加工厂
D.占用养殖的滩涂修建飞机场跑道
【例题·单选题】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发达、人均耕地特别少的地区,耕地占用税的适用税额可以适当提高,但提高幅度最多不得超过规定税额的一定比例。这一比例是()。
A.20%
B.30%
C.50%
D.100%
【例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的是()。
A.供电部门占用耕地新建变电站
B.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
C.市政部门占用耕地新建自来水厂
D.国家机关占用耕地新建办公楼
【例题·多选题】 下列关于耕地占用税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建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而占用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B.获准占用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门的通知之日起60日内缴纳耕地占用税
C.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后,纳税人改变原占地用途,不再属于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情形的,应当按照当地适用税额补缴耕地占用税
D.纳税人临时占用耕地,应当依照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在批准临时占用耕地的期限内恢复原状的,可部分退还已经缴纳的耕地占用税
第三篇:广东省城镇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模版)
广东省城镇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10届国贸1班方琳
[ 摘要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广东省凭借全国第三大综合发展拔尖的地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社会结构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完善广东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对广东省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分析和总体评价,并提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能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人利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依据。
一.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广东,在经济腾飞的同时,率先一步在全国开展了以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为序幕的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1.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省、市、县三级事业性质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地方性的社会保险法规体系。广东的社会保险制度经过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2)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有了大幅增长;(3)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开展;
2.社会福利体制改革:近年来,广东加快了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过程。逐步实现了从单家独户办社会福利事业转向发动社会力量办社会福利事业,从单纯强调社会效益转向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从单纯救济转向扶持生产,从救济型转向保障型和福利型,走上了社会福利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形式多样化、服务内容系列化、服务对象公众化的社会福利发展新路子。
3.社会救济体制改革:广东各市已普遍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并成为全国率先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覆盖到农村的省份之一,救济人数和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首位。全省社会救济工作也逐步形成了工作有规章,救济有资金,通信有网络,物质有储备,慈善组织齐参与的新体制。
4.社会优抚体制改革:目前,全省有18个地级以上市和60多个县级单位建立了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有效地保证了残疾军人、复退军人、军烈属等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
5.根据2011年广东省财政厅公布的今年财政预算,广东省计划在2011年共投入资金约350亿元,集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包括:向全省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扶贫、促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防灾减灾和环境工程、文化、住房和扶助农村。切实履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出实际行动。
二.广东社会保障事业存在的问题
广东的社会保障虽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由于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广东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难点:
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我省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4%。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医疗保健工作的普及和提高,广东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呈加速发展趋势。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养老保险费用不断膨胀,赡养率大幅提高,由此产生的退休负担也越加沉重,对广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2.劳动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与全国情况相符,广东的事业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同时,下岗职工脱离再就业中心的高峰期正在来临,过去的“隐形事业”正显性化。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减慢,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广东,因此,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3.历史欠账多,财政投入不足,给广东的社会保障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4.由于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和外来工没有城市投保,因此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社保费征管难以到位。
三、加快完善广东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保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法规建设,抓好执法监督工作是重点;
2.继续推进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强化基金征缴力度,消除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商户对参保的疑虑,提高他们对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稳定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建立一个稳定而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
4.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能力,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5.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运作,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机制;
6.医疗和就业作为居民最基础享有的保障,切实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和神话医疗卫生体制及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完善促进就业政策和健全社会救济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 结束语 ]
通过这次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了解到广东省本地区城镇社会保障的现状与不足,增强了对社会时事的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对国家的时事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并作出分析以及构思解决的对策。通过这次调查,切实了解到广东省,乃至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惠及全国约13亿人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加强与发展。尽管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并不能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相比,但中国的路还很长,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健全需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做好一个公民的责任,履行好监督政府,辅助政府的责任。
第四篇:201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201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一、税率、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税率——有幅度的定额税率,是该土地所在地段的税率。
1.城镇土地使用税单位税额有较大差别。最高与最低税额之间相差50倍,同一地区最高与最低税额之间相差20倍。
2.经济落后地区,税额可适当降低,但降低额不得超过税率表中规定的最低税额的30%。经济发达地区的适用税额可适当提高,但需报财政部批准。
(二)计税依据——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
1.以测定面积为计税依据,适用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单位组织测定土地面积的纳税人。
2.以证书确认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适用尚未组织测量土地面积,但持有政府部门核发的土地使用证书的纳税人。
3.以申报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适用于尚未核发土地使用证书的纳税人。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全年)应纳税额=实际占用应税土地面积(平方米)×适用税额
二、税收优惠
重点关注以下几条:
1.对企业厂区以外的公共绿化用地和向社会开放的公园用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2.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六条中“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规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3.对核电站的核岛、常规岛、辅助厂房和通讯设施用地(不包括地下线路用地),生活、办公用地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其他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核电站应税土地在基建期内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4.新增:对专门经营农产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使用的土地,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5.新增:对物流企业自有的(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适用税额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五篇: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 闫恩虎: 县域经济是中国的“国本经济”、“民生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稳定经济”和“未来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依托。[1](P9)土地是县域最基本的资源。目前,我国县域陆地总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人口总数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41%;但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56.31%。这说明,当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土地和人力作为基本资源尚未从根本上激活,其重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土地资源。
从国家层面讲,县域土地负有以下重大职责: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2、工业化、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和推动力;
3、保障农民的生存与发展;
4、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因此,县域土地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土地资源的高效益开发和永续利用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由于我国城乡土地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和对土地属性的多元界定,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异常突出,从上个世纪末县域政府招商引资的“零地价”,到目前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以及长期受舆论批评屡禁不止的大学城、游乐场、高尔夫球场扩建等,说明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理论上讲,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建设用地与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
2、县域经济的自组织发展与国土生态安全问题;
3、畸形的土地财政问题;
4、农业的产业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就缺乏基础和保障。
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建设用地与粮食安全问题 工业化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和互动的过程,是人口在空间上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专业化、城乡社会逐步一体化,家庭、企业、政府相互联系的密切,技术创新和企业家才干的不断增强等。[2](p35)城镇化包括地域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城镇化。地域城镇化必然要将部分耕地转化为工业或商业用地。这将带来两个结果,一是耕地面积减少;二是农村人口减少,土地规模集中。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但目前我国县域城镇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却持续降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城镇化每增加3.5%,土地城镇化就增加8.2%,这说明,我国粗放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仍在持续。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要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但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以及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尤其县域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欲求量越来越大。笔者2011年参与广东有关县域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县政府都提出需要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肯定,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建设用地的规模仍在扩大。据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介绍:“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200万亩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计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左右,缺口达50%以上。[3](p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30年来,仅农村土地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的资本积累达30万亿元,远超过同期所吸引的外资总量。[4](p12)有专家提出:“特别值得担心的是把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面积联系起来,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不许突破。我国改革以后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产量增加了60%,而耕地是减少的。可见耕地和粮食产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直接导致房价上涨,而且无视耕地作为一种农业要素具有可替代性,并将它与粮食产量——乃至粮食安全绝对地‘捆绑’起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都是缺乏根据的。政府划定的耕地红线注定是要被突破的,而且原有的21亿亩红线已然被破,这条红线束缚的只是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5](p13)
首先强调:“耕地作为一种农业要素具有可替代性”是不成立的。其次,这种观点忽视了目前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粗放型发展的现实和粮食单产技术提高的不定性,影响是相当可怕的!要清楚,目前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0%。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指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均综合用地已超过120平方米,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综合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7平方米”。[6]但按每单位工业用地所产生的工业增加值计算,目前北京大概只相当于东京的1/20。几十年的粗放型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已经使我国耕地遭受重大的破坏。据党国英研究:“从1980年到2005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急剧扩张的时期,经济每增长1%,会占用农地30万亩左右。与日本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较,我国GDP每增长1%,对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5]2008年全国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达1.231亿亩,人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明显偏低,容积率一般只有0.3~0.6。[3](p5)一个总人口才21万的贫困县,县城新区框架却要扩张至32平方公里,在人气没有聚集的情况下,快速拉开城市框架,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必然是:大量土地被浪费闲置。[6]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原则,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关口,而粮食安全则是基础。我们必须清楚,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如果中国发生粮食危机,很可能引发全球粮食危机。每年全球粮食交易量是2亿多吨,而中国每年粮食需求为5亿吨,如果中国缺粮,国际市场是无法供应的。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农产品纯进口国。2011年,我国进口粮食5800多万吨,已经超过粮食总产量的1/10,进口棉花331万吨,超过总产量的1/2,进口植物油674万吨,超过总产量67.4%,进口食糖200万吨、猪肉100万吨,均超过总产量的60%。我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已经进入危险期。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显示:如果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计算的话,2008年中国农业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韩国差36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仅为发达国家的2%,仅为美国的1%;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粮食需要量必然提升,而粮食单产的提高是需要技术支持的,而技术的创新是需要时间和有周期的,可以说,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据国家农业部报告: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增加2亿以上,粮食总需求量7亿吨以上,按照目前耕地面积,粮食单产需提高40%以上。这是一个根本无法保证可以攻克的技术难关!而耕地面积减少除城镇化用地以外,因生态原因弱化荒化更是触目惊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从1986—1995年的10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9326.7km2,年均净减少1933.3km2。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如果耕地面积不能保障,不仅粮食危机有可能发生,而且无法保障农业产业安全。
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城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农村土地所有权则属于农村集体组织,二者之间的转化需要经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批。这种管理体制直接导致以下问题:其一,农用土地和城镇土地在使用价值上的差别。农用土地的使用价值不仅取决于经营者素质、财力,还取决于市场机遇,投资增值很小,而城镇建设田地的使用价值和周围的工商业设施紧密联系,取决于区位,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城镇土地的使用价值远远大于农村用地。其二,负担的社会功能差别。城镇土地只承担保障工商业和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而农村土地承担着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就业和国家粮食安全,明显地农村土地承担了更多的外部效应。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太少的情况下,这种外部性社会功能已经使农村土地失去应有的市场弹性和市场效益。而且明显的城乡福利级差使农民愿意失去土地成为城镇居民。其三,两种土地利益分享的差别。农村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力和对粮食安全的贡献都是针对国家总体利益的,不会或很少对农村集体或地方政府构成影响,而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关税收属于地方税种,城镇建设用地带来的土地上的工商业利益也属于地方政府。在目前以GDP作为衡量地方官员职责的考核机制下,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对地方政府则是利益提升。[8]而国家强制性征地这唯一合法途径又为权利寻租和官员腐败提供了操作空间,直接导致“圈地”运动和大量的土地征用腐败案件发生。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十年前(2003年),各地开发区总数5524个,占地面积3.51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过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总和。当时经济并不发达的江苏泗阳县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就有43.3平方公里,当年就占用基本农田4000多亩。
二、县域经济自组织发展与国土安全及生态安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县域经济自组织发展容易造成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不仅浪费资源(尤其是土地),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发展,而且直接造成环境恶化。三十年来,中国可耕地面积减少了20%,每年沙漠化面积达到3400平方公里,国土荒漠化已达1/5,可耕地效力递减达到43%、牧场则达了90%。每年消耗20亿吨硫化煤燃料,有害气体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居住着一半以上人口的三大河流域,实际上已陷入自然再生能力丧失的境地。[9](p31)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近五十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五千多万亩,平均每年约一百万亩。[10]另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11]
县域经济的发展肩负着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完成了国土区域空间的功能规划。在中国古代也是对县域进行分等级按功能管理,比如,隋朝将全国县“以所管闲剧及冲要为等级”。唐代以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等综合划分全国的县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清雍正时期,将全国县的分等为“冲、繁、疲、难”。而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依赖型思路,必然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是明显的不可持续发展路子。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划分,而县域则是国土陆地空间的主体。必须对县域进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即保证区域经济科学和谐发展,又保障国土安全和生态平衡。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随后,国务院通过国家发改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家主体功能区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对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二是基本实现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三是基本实现人口和经济的分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四是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条件均质化。[12]p380必须强调,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区划、规划、政策和考核“四位一体”,区划是前提,规划是关键,而配套政策和考核是保障。但目前各省对县域的国家功能划分基本上停留在规划文件层面,有些甚至连规划工作尚未启动。必须尽快完成县域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并针对功能区定位研究制定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和环境政策,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法,并加大对土地弱化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通过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强化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跨行政区域的流域规划保护和林山、草地湿地等生态环境的跨区域保护治理工作,全面保证国土生态安全。
三、畸形的土地财政问题
中国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地方政府属于“地方发展型政府”。“从行政管理体制的设置来看,‘属地管理’和‘行政发包’是中国政府体系的典型特征”。[13](p23)“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长期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为主要方式,以经济增长作为政治合法性主要来源的政府模式”。[14](p12)
当前我国省、市、县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模糊,地区之间差别较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最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农业等法定支出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县乡支出责任偏大。[15](p14)绝大多数县域都是财政入不抵出。据统计,县域单位财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600多亿元,补贴县945个,赤字县556个,二者合计占县域总数的72.15%,赤字总量占地方财政总量的77%。县域政府既要提供公共服务,又要筹资推动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对土地的大量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地价节节攀升,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使得土地财政应运而生。根据国家审计署2010审计报告显示: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16]全国共有2052个县域,即绝大多数县是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债务抵押的。
土地增值已经成为地方尤其东南沿海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因素。1999-2008年间,中国土地出让面积从45391公顷上升到165860公顷,年均增长率15.5%,同期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不断上升,成交价款从514.3亿元上升到1025亿元,剔除通胀因素,成交价款年均增长率高达45%,是财政收入中增长最快的一种。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介绍,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价款2.7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0.4%。[17](p9)
土地财政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畸形现象,不仅大量耕地被抵占、闲置,危害农业生产,而且严重侵害农民利益,滋生官员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据调查,江苏在土地用途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政府约占60-70%,村一级集体组织得25-30%,而农民仅得到5-10%。[18](p12-17)2011年,全国发现违法用地行为7万件,涉及土地面积75.1万亩(其中耕地26.4万亩)。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收农民土地,至少使农民蒙受20000亿元的损失。[19](p2)要减少地方政府尤其县域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首先要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自由流转。让地方政府逐步从土地经营者的角色中淡出,成为纯粹的管理者。其次,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县域政府支出责任与财力的匹配度,减轻市县政府城镇化支出压力。再次,加快推进地方债务预警与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中央层面的全国财政风险预控机制。最后,正视当前城镇化的推动力问题,切实缩小城乡福利差距。
四、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农业现代化明显的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在10%以下,但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40%,40%的劳动力创造不到10%的GDP,农业的产业安全问题必须正视!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必要的耕地保障和规模经营是基础。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2、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
6、阿根廷的1/
9、加拿大的1/14。根据党国英等专家的调查估算,目前我国村庄空置面积超过1亿亩,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量的1/18。[6]“农村居民点用地达24798万亩,把统计公布的7.13亿农村人口和1.5亿进城务工人口加在一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也达到214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的国标上限”。[3](p5)如果再不进行有效的耕地保护,我国的现代农业没法同国际水平接轨,传统农业的低效益无法根本扭转。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使农业的经济学特征发生变化,受投资农业成为主体,全要素介入是必然,需求弹性增大是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包括三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技术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生态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三是农业人力资源的知识化。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任务,首先是土地必须规模集中,集约经营。工业化城镇化必须加速推进,将绝大多数农户从土地上脱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在农村集中,为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内需扩大,促进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而目前农民转移的最大障碍应该说是土地管理制度。因为农户对土地较为模糊的产权已经极大地阻碍了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顺利转移,从而也阻碍了现有农户土地产权的价值实现和由土地财富向资本财富的转换。其次,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民,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和公共建设的投入。农民素质提升,可工可农可商,扫除了向城市发展的技术文化障碍。同时,在制度上允许和保障城市居民到农村就业,实现城乡人力资源的对流。
五、结语:(一)明确县域经济发展主题,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期,发展的环境既不乐观,内部运行的矛盾也集中突显,主要表现在:高强度的资源消耗与约束硬化的矛盾、产能过剩与市场空间受限的矛盾、产业结构升级尚未完成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矛盾、相对滞后的社会管理思路手段与人民群众迅速提高的社会参与意识的矛盾。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弱势部分,这些问题表现更加突出。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仍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资源能源的制约显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渐趋紧、内部约束趋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内涵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深刻认识工业化内涵,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内涵式城镇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然后表现为这一过程所引起的并且必然伴随而来的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最终必然会导致并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它将会导致整个经济体制或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变化。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也将会对工业化的实现产生重大的甚至关键性的影响,因情况之不同而对它起着推进、延缓或阻碍的作用。”[20](p088p089)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推动力。必须承认,中国城镇化的动力很大程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级差。要从根本上转变这一动力偏差,将城镇化的动力转变为实现城乡居民的就业理想、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环境。以内涵式城镇化推动粗放型平面式工业化向立体式集约化的新型工业化转变。经验表明:每征用一亩耕地,就有1.5个农民失业。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建设共占用耕地1641万亩,平均每年328.2万亩,这意味着每年大约492.3万农民因失地而失业。[12]p135这在当前中国县域职业技术教育严重滞后和农村社会保障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将是贫困发生的重大因素和社会不稳定的直接诱因。
必须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源的巨大需求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要坚定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坚持最严格的耕地节约制度。充分认识土地资源是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资源效率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从重行政配置、项目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宏观管理转变,加强监管,严格数量管控。健全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价、考核和监管体系。协调土地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服务功能发挥。[2](p5)
(三)深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深化土地制度配套改革,切实保障农民的受益权,坚决抵制土地私有化论调。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制度。目前,农地集体所有权主体不明,使用(经营)权主体边界不清,以及农业生产用地配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在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既不能简单地把政权跟土地所有权都合为一体,又要决定抵制土地私有化论调。因为土地私有化早已是工业革命以前的制度形态,现代产业革命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改变土地私有的制度遗留。因为土地私有化不仅加大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而且导致土地兼并,农民贫富分化,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另外,土地私有化并不能解决我国农业经营的规模问题。
当前深化土地制度配套改革的中心应该是明晰产权、促进流转、把握规划、提高效益。进一步明晰土地财产权,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延长土地经营权年限,甚至允许宅基地流转。允许流转土地经营权,农业集约经营便具备条件,可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摆脱小农经济,加速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浙江等沿海省市近几年的实践显示,有偿转包、业主租赁、分季流转、土地入股、土地互换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21] 参考文献:
[1] 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 张宪平、石涛.我国目前城市化典型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3.(4)[3] 徐绍史.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J].国土资源通讯,2010(22)[4] 韩康.中国市场经济模式探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5] 丁声俊.评茅于轼的“耕地观”[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5)[6] 高远至等.中国“地耗”之痛[EB/OL].(2011-2-17)[2012—08-01].http://im.banyuetan.org/jrt/110217/29290.shtml [7]中科院: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100年 [EB/OL].(2012-05-14)[2012—08-0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111941276.htm [8] 李恩平.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N].经济日报,2004-02-09(4)[9](俄)M.JI.季塔连科.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0] 郭虹、杜远.中国因水土流失年均损失耕地百万亩[EB/OL].(2009-04-12)[2012—08-01].http://finance.jrj.com.cn/2009/04/1223344100526.shtml [11] 孙彬等.大地之殇[N].经济参考报,2012-06-11(4)[12] 魏后凯.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3]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4] 郁建兴、徐越倩.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浙江省为个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15] 贾康 刘微.“土地财政”论析[J].经济学动态,2012(1)[16] 中央预算管理需改进10万亿地方债存隐患——解读2010审计报告[N].光明日报,2011-06-28(02)[17] 朱丘祥.地方土地财政困局的体制成因及其法制出路[J].经济体制改革,2011(3)[18] 岳桂宁 藤丽丽 王春花.我国地方“土地财政”问题研究[J].开放导报,2009(03)[19] 陈锡文.关于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5)[20] 张培刚.张培刚经济文选[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21] 美报:胡锦涛定调新“土改”中国启动改革攻坚战.[EB/OL].(2008-10-06)[2012—08-01].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81006/15119692.html
(作者系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客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