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社会发展的是否走向歧路
本书主要叙述了自从产业革命以来,由于各国在不断地经济竞赛,经济增长模式所倡导的“人类征服自然”,后果是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人类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报复,这条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已经导致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社会面临严重困境,引导人类走上了一条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面对社会经济的指数型增长,人们储蓄指数型增长,虽然我们的财富增加了,但是我们却比以前更辛苦了,人们为了生活,而充满了压力地活着,周围的人都在紧张地前进着,我们一旦停下脚步便面临着将掉队,压力的承载影响人们每天的心情,人们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人们生活空间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来想一想究竟是不是经济越发展,储蓄越多,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始终是在为着追求着自身的财富而拼命地奋斗着,当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地位,荣誉时,人的心灵是否已经被异化了?我们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人们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好,人可以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结果是适得其反,人们生活的状态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变得更好,孤独,冷漠,价值观的缺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成为了当代人们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我们是否可以放慢经济的脚步,更好的考虑一下人的真正需求,只有让人们对自身的价值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使人们对生活产生强大的信心和希望,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而强大的动力根源,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进行工作,进行创作,社会的发展轨道才能扶直,走向未来,走向永恒。
但是人类社会任然要继续发展,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文章指出人类社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稳定全球人口规模,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自觉地改变价值观念,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那么首先人们的价值观应该如何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早期人们最美好的幻想就是能够像天空中的小鸟一样自由地翱翔的蓝天和碧海之间,现在人们变得比以前自由了,但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却在悄悄变化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无法发现,人们总是喜欢对比,总是以他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的发展的导向,结果是整个社会都畸形了,人们正在走向一条无法察觉的甚至很有可能毁灭的一条道路。
如今各国都在争先恐后的竞争着,每个国家都在为了越来越强大而发展着,甚至不惜以牺牲某些东西来换得更好的发展,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盛,好胜心越来越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性”,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钱来衡量,着无异于是一种社会的悲哀。国家如此,人们自然如此,所以彼此之间也都在不断地进行对比着,竞争着。这个社会上的人关注钱的人越来越多了,关注感情的人越来越少了,让我们不禁思考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自身的问题。人的价值观该如何改变,首先应该有一种新的理论来引领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只是我们必须去探索和发展的,这种理论要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必须改变,一个好的国家必须能够带领国民走向幸福安康的道路,管理阶层应该给予大量的宣传教育,下达进行全民参与的决策,而且在宣传教育这一块要下重本,教育乃国之根本,人们的观念不强,价值观不明确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反观我国的教育投入仅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小部分,这实在令人惋惜。最后,在教育水平程度有限的条件,要让那一部分无法接受新观点的人们自愿地去改变价值观只有通过以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虽然这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这是为了调正前进的方向所必须付出的。
当代人口呈指数型上升,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重。稀有资源的消耗呈指数型上升,意味着资源将有一天将会枯竭,当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发展经济呢。可耕作土地大量减少,化肥农药指数型上升,这意味着农药在我们身上会大量地累积,我们吃的东西将越来越不绿色,我们的健康水平将会下降。大气中的CO2呈指数型上升,核废料呈指数型上升,美国汞的消耗呈指数型上升,水中含氧量不断地下降,水生物的不断灭绝等等,这意味着我们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到重大的危机,当我们的人口超过环境的最大承受量的时候,我们环境质量急剧会下降,环境承受量也将急剧下降,我们的人口将会慢慢地死去,而整个人类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浩劫。
如果各国还计较于过去,互相推脱责任,而不考虑现状,那么我们共同的家园将越变越糟糕,为了我们共同的环境,发达国家应该尽量去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支持,结合各国现状指定共同发展原则,违反原则者应该予与处罚,和公开批评。
对于文章指出的要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路,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那么当代的发展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人的素质。正像前面所说的应该先改变人的价值观,让人们的意识提高,这一切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包括许多社会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才是根本。
其次我们必须依靠一些技术和手段,如各专家指出的控制污染,计划生育,增加粮食产量,科学变革,人类价值道德观念的引导,绿色革命,资源合理利用,节约用水用电等。
保护环境必然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我国将何以处之?
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大量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上,面对同其他国家的经济竞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必须大量地发展工业,以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同国际化发展接轨,接触最新的国际发展水平,以此来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但是国家是富强了但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却不会感到幸福,因为生存空间已经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如果世界各国可以达成一个协议互不侵犯对方,来寻求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共同发展,世界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各国也能安心搞好内部问题。但是如果世界各国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我们国家就要自己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应该因噎废食,我们必须在保护好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再去发展经济,或者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变革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变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让我们可以找回原来属于我们的那一片蓝天。
第二篇:增长的极限读后感(范文模版)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董冰
5087139012
在一个下着雨的周末,我读完了《增长的极限》这本书。这是一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好的书。它首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当时正是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社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而达到这一轮增长的顶峰,也正处于“石油危机”的前夜,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弥漫着乐观情绪。但是作者基于当前的和历史上的实际数据,对未来几十年的世界人口、经济增长,生活水平资源消耗,环境等变量等都做了精确的预测,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并做出了“崩溃”的预言。但是,作者们并非是进行单一的预测,并没有预言“崩溃”一定会发生,而是模拟了未来世界发展的各种可能场景。在多个模拟场景中,如果人类社会照目前的发展模式发展下去,如果国际社会做出反应或采取行动过于迟缓,“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看来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作者丹尼斯·米都斯在研究过程中用world3模型预测了未来世界的人口增长、粮食增长、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中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增长与现实完全吻合。作者写书的时候正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社会的主流学者都对未来的发展抱着乐观的信心。直到一年后的石油危机,那些主流学者和政治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更多人还是对有增长的极限这种说法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丹尼斯·米都斯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说明了人口、粮食、资源消耗等的增长是呈指数型增长,而非线性性增长。如果人口、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长是按照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世界将会“灾难性的崩溃”。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始终以发展经济为第一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都是惊人的。据统计,中国现有煤炭的探明储量为818亿吨,石油为25亿吨,天然气为5.4亿吨。以2000年为起始点,到2020年,中国年需煤炭16亿~18亿吨,20年累计需247亿~248亿吨;石油年需5.5亿~6.4亿吨,10年累计需85亿~92亿吨;天然气年需0.6亿~0.7亿吨,10年累计需9.2亿~10亿吨。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70%和50%。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天然气超过2万亿立方米。严重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经济面临极限。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资源消费大国。中国应该正视资源危机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跟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对话,而不是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对国内的矿产资源竭泽而渔,以致最后造成得不偿失的战略性错误。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
从《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留给我我们的路只有一条——
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帮助国际社会确立更加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过3 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该委员会于1987 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经过充分论证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提出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导到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上的重要飞跃。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 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以上是我读过《增长的极限》一书以后的一些想法,可能有些观点不够完善,可能有些观点比较片面,但都是我的心声。
第三篇:《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可持续发展乃正道
以前对于书中的观念和论点,认为不过是平凡的真理。因为当我们谈论起诸如“2012年世界面临末日”、“人类即将灭亡”这一类的话题时,总觉得那是非常荒诞可笑,遥不可及的未来。但是读了此书之后,突然发觉到世界真的是有末日的,并且这个末日竟然离我们并不遥远。突然发现经济增长也并非完全是件好事,不仅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并且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甚至可以说,增长并非如同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把人间变成天堂,相反的却可能带入地狱。
现在看来,这些想法是从一种盲目的乐观一下子走到了极端的悲观,并且这些想法本身也充满了对本书的误解。常常也能听到大家对此书的争论,反对者的观点正如那些主流观点一样,有人认为“零增长”的观点荒诞不经,将导致把发展中国家锁定在贫困里,也有人认为技术的发展能解决一切问题,对所谓的“极限”根本就不需要担心。
在书中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的观点,即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全球系统中属于无限制的系统人口、经济是按照指数方式发展的;而属于有限制的系统人口、经济所依赖的粮食、资源和环境却是按照算术方式发展的。这样,人口爆炸、经济失控,必然会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反作用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他们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当时正是世界经济特别市西方社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而达到这一轮增长的顶峰,也处于“石油危机”的前夜,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弥漫着强烈的乐观情绪。《增长的极限》一书的问世犹如当头棒喝,本该把人们从梦中惊醒。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各种批判和质疑,经济学家们更是对此大加鞭挞。
本书中,作者明确指出,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外,已经超越了极限,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即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在这种环路中,一个因素的增长,将通过刺激和反馈连锁作用,使最初变化的因素增长的更快。全球系统无节制地发展,最终将向其极限增长,以至于陷于恶性循环之中。作者对未来几十年的世界人口、经济增长、生活水平、资源消耗、环境等变量都做了“精确”的预测,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并做出了“崩溃”的预言。在有关资源枯竭一说中,作者注意了人口的几何增长,注意到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更注意到了自然环境所早到的不可逆转的破坏,等等。即使某些破坏是可以逆转的,例如恢复土壤肥力,或者是通过技术可以弥补的,但是由于更多的资本将不得不转向满足维系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工业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进而形成负反馈循环导致人类经济增长趋于停滞。这是书中所模拟的崩溃发生的最主要路径。况且,还有些东西的破坏和失去是不可逆转的,例如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的趋势,至少目前看来这些不是技术的发展所能够解决的,人类只能通过减少自己的生态足迹来避免进一步的恶化或放缓恶化的速度。技术绝非是万能的。
“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这是作为全书之结论和主张的解读。作者认为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将不可避免导致人口和工业生产力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但是如果人类决心追求均衡状态发展,那么开始的行动愈早,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在这个问题上,纯粹技术、经济、法律上的措施和手段的结合,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以往的增长”。
正如斯科特·斯洛康布提到——“这本书是以科学的方式对待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它是用模型方法看待全球环境资源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尝试”。在本书所描述的所有场景中,作者模拟了各种可能性,如人们增长会保持在何种速度,如果资源的消耗速度能降低到多少,如果技术进步能达到什么水平。。。指出在这些可能的状态下,人类的经济增长会不会持续,能持续到什么时候。模拟结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如果人类不能约束自己的贪婪欲望和增长速度,最终的崩溃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地球面临的挑战可以简单概括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提高这个世界上穷人的消费水平,同时减少人类总的生态足迹。因此必须要有技术的进步、个人的转变以及长期规划的视野;必须要有超越政治疆界的更高的尊重、关切和分享。这即便是在最好的条件下也需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才能达到。所以需要全世界的共同携手合作。
第四篇:《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技术发展的双面性
——读《增长的极限》第四章有感
马文.贝克如是说:“这本书给了我强烈的印象,促使我思考地球的有限性以及以现有速度开发资源的不可持续性”。读了这本书,虽然思考的高度没有这么高,但是也开始思考我们的地球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其实,一直以来,末日这个话题就从未从人们的话题中退出过,只不过从前的我们,当谈及“2012世界末日”,“人类即将灭亡”诸如此类的话题时,总觉得那是非常荒诞可笑的,遥不可及的未来。但是现在,特别是近两年来这个话题似乎不再只是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该思考的问题,它甚至已经搬到了平常老板姓的饭桌上。
读了这本书,更加觉得世界末日似乎就近在眼前,经济的增长并非完全是好事,不仅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并且会给人来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甚至可以说,增长并非如同人们想象的把人间变成天堂,相反的却可能带入地狱。
同样道理,技术进步指引世界去天堂的路上时,也把世界带到了地狱的门口。一直以来,似乎我们就只看到了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却忘了我们为技术进步带来先进的同时付出的代价。
以核技术为例:核技术的掌握提高了即将来临的矿物燃料资源的极限,假定“无限的”核动力使可以利用的资源储量翻一番,核能会使广泛的再循环和代用计划成为可能,看起来这样似乎确实没有发生资源短缺,但是随之而来的严重的污染问题却又引发一系列另外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控制污染。显而易见的是技术和经济的限制注定了污染不可能完全消除,并且在经济 上,控制污染的费用随着排放标准变得更加严格而上涨。假使控制污染政策有效,资源短缺和污染不会成为严重的问题,可是过分的方式仍起作用,这时发生崩溃的首先是粮食短缺。
然而杂交技术的掌握提高了即将来临的粮食危机的极限。人们有恃无恐,开始大量征用土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最后达到了可耕地的极限,那时人口继续上升,粮食产量降低。人们迫不得已,工业又开始转向农业,最后人均工业产量开始降低。当人均粮食下降到口粮水平以下时,死亡率开始上升,导致人口增长的终止。于是,人们又开始纠结于增加粮食产
量和控制人口生育的问题。人们单用技术上的解决,已经延长了人口和工业增长的时间,但是并没有排除增长的最终极限。
这就像我们平常做错事,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时,我们总会千方百计的想尽办法来弥补这个损失。尽管最后减小了损失,可是我们不能自欺欺人的说损失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毕竟损失减小了。同理,不管技术如何先进,如何重要,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同时,它必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这个副作用的存在还是会导致增长的极限,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这个时间的到来。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技术发展为人来带来的文明。正如谢拉俱乐部的座右铭:“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是反对盲目的进步”所说,我们不应该把技术发展一棍子打死,而是应该辩证的看待它,要让它在可持续的发展下发挥最大的作用。
以前只知道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方便,于是我们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这份方便,却从未想过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来的一系列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读了这章节,让我了解到了科技背后隐藏着的危险,开始用不一样的视角来解读我们的文明。
第五篇:《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黄德荣
《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是由非正式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所提供的第一个研究报告。1972年发表,现已卖出了三千万本,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该报告分为指数增长的本质、指数增长的极限、世界系统中的增长、技术和增长的极限、全球均衡状态五部分,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向人类发出严重警告:世界正步入短缺时代;有限的资源正消耗殆尽;环境污染正趋于严重;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已开始威胁人类的文明与生存;100年后经济将会停止,可行的办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增长,以达到“零增长”的全球性均衡。
当下,人们越发觉得罗马俱乐部所关注的资源耗竭问题已迫在眉睫,世界开始对铝、铁、石油、粮食和其他自然资源日益逼近的短缺忧心忡忡,对即将到来的岁月充满忧虑和暗淡感。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观点属于未来学中的悲观派,就人口、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近期变化趋势看,恶化势头确实存在。引发笔者的思考:
人口迅速增长,地球不堪重负。英国教士、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Robert Malthus)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认为: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报告,世界人口数量自2005年以来增加了10亿,已达76亿人,预计2030年将达86亿,2050年将达到98亿,2100年将达到112亿。众多人口,地球不堪承载之重,可能出现马尔萨斯预言的通过战争、灾荒、瘟疫等手段,恢复平衡食物与人口的平衡,这将是一场灾难。人口应该有所控制。
淡水供应紧张,水源危机来临。水同能源、土地资源一样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很久以来淡水唾手可得,现在许多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2017年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发展报告》当前世界上有2/3的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地方。未来数年,淡水的供需矛盾呈恶化趋势,随着干旱和洪水发生的频率加快,将改变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由此带来的干旱将影响很多地方的在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是生命之源。缺水,生命难以延续。因抢夺水资源,局部地区有可能存在战争的危险。生命受到威胁。
农田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加剧。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为基本的资源,是一切生产的源泉,由于矿物资源量不断减少,使得剩余的土地变得尤为宝贵。自从有农业以来,农田面积增长速度与人口增长基本适应,但据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农田面积增长速度不到0.3%,80年代跌到0.2%,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本世纪1/3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农田日益减少的国家。农田面积的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粮食供应的巨大压力,最为严重的则是日趋严重的土壤侵蚀,因为它足以摧毁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危及到人类生存。集约耕作和深翻土地的办法,虽可增产,毕竟是短期的。长远看这种办法将使土壤侵蚀进一步加剧,一旦土壤耗竭,庄稼缺肥,人们赖以生存和源泉即告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森林面积下降,植被严重退化。森林尤其是天然热带林被称作“地球之肺”,自然全球天然林资源的消失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天然林面积每年减少1370万公顷,其中1290万公顷是热带林。照此速度采伐、破坏热带林,对生态环境本已十分脆弱的地球而言,无疑致命一击。森林是生命支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能够向人类提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产品,对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护生态平衡十分重要。森林植被是反映地球“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斜坡地上没有林木会使泥土加速流失,土壤侵蚀,土地生产率降低和洪水泛滥。在砍伐森林超过林木再生的地区,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最终导致地球变暖并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生物种类锐减,灭绝速度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和顺利运行与演化的重要条件,当前生物品种的缩减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每年有达千种的动物灭绝。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发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失去“阳光明媚的春天”,这部著作在全球引发了人类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某一物种的消失决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商业损失,而是更为严重的无法弥补的生态损失。它表明生物进一步进化的池塘正在逐渐枯竭,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一场深刻危机,因为任何一个生物种类的灭绝都有可能导致有关生物整个群落的彻底摧毁与衰落。
税收的增长也有限度。税收来源于经济,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税收的增长也就受到制约。按照税收义务说,每个组织或者个人,只要享受了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纳税就是一种义务。政府在设计税种的起征点的时候,不宜把起征点订得过高,应该让更多的单位和个人都承担纳税的责任,而不是光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税率不宜太高,不要让纳税人觉得税负太重。另外政府在制定税收目标的时候,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指标不宜太高,以免竭泽而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