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继承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领会执行邓小平理论以及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等复杂形势和局面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同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怎样认识和处理三者的关系问题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改革是动力,甚至是“革命”
在社会生活中,改革是新与旧的过渡与交替,是社会发展过程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甚至在某些领域和方面,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出。”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决定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决定的。有时社会生活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社会的内在矛盾运动停止或结束,经济社会的内在矛盾运动是永恒的、无休止的,而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仅仅是经济社会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社会各要素相对平衡,各种机制运行处于良性状态,可以表现为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社会内部酝酿更大的矛盾运动时,同样也会出现相对稳定状态。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中,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依靠改革,通过改革而实现。改革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不断的改革就没有长足的发展。发展既是改革的目标和成果,同时又是改革的基本条件。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改革提供客观需要和物质前提。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只要经济社会矛盾运动存在,只要发展过程不止,改革就必须伴随始终。纵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改革和发展都是相伴而生,相依而存,相促而进的。在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中,改革既是实现稳定的手段之一,又必然打破暂时的、低层次的稳定,达到更加牢固、更高层次的稳定。通过改善经济社会各组织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的发展就是不稳定和相对稳定两种状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改革的力度,采取逐步推进的改革方式,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由单项改革到多项改革,由点到面,分步实施,把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协调,互为促进。
二、发展是中心,是“硬道理”
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就是经济实力增强,文明程度提高,民主法制健全等的综合反应。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事物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每时每刻都在以固有的规律进行着,人类必须在逐步认识其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谈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没有说服力,这是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著名论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扩展的,而用逐步认识到的规律指导实践,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是改革,因而改革又是事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我们需要的发展是具有科学内涵的发展,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既快又好的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既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平衡(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又体现改革精神的发展。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中国只有稳定,才能发展,这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事关中国建设发展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
发展与稳定也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互为因果又互为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便难予维持稳定。稳定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稳定,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稳定是不存在的,假设有这样的稳定,也不可能对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客观事物和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稳定又必须打破稳定。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对待稳定,不能因为不稳定就不改革发展,也不能因为稳定就停止改革和发展。稳定与否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而改革发展则是事物和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在 1
改革和发展中出现某个时段,某一方面、某一区域、某些群体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事,既不能惊惶失措,也不能回避掩饰,更不能因此而否定和停止改革和发展。正确的态度是敢于面对现实,冷静、客观地分析其原因、性质,进而积极加以疏导与处理,变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改革顺利进行,发展能实现目标。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把握若干重大关系,而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全局性、前瞻性、长期性的重大关系。对此,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已经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现在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很客观的判断: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应该看到,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改革已触及到了深层次的矛盾,虽然从总体上说我国社会是和谐的。但是,改革难免会诱发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在这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阶段出现了对近30年改革的不同评价和主张。对此,我们既不要大惊小怪,又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停滞不前。当前尤其要克服担心改革会影响社会和谐的心理。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这是对以改革促进和谐的最好阐释。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以发展巩固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发展问题上非常强调这三句话:一是继续发展;二是科学发展;三是共享发展。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党和政府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合乎实际的主张或口号。如,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科学政绩观,反对GDP拜物教等。但决不能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今后或至少眼下不能再强调发展了。恰恰相反,我们要时刻不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时刻不忘我们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的。要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我们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千方百计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如《决定》指出的,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因此,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今天我们讲发展还必须强调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如果我们还是继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是重复“两高、一低”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是无法维持的,更无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共享发展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亮点。《决定》既把共享发展提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的高度。“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稳定保障和谐。和坚持改革开放一样,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是近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整体转型,不和谐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坚持这条基本经验。事非经过不知难。应该说,在坚持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问题上,我们是付出了代价才取得共识的。而且无论国内外的社会主义发展,都有这方面的沉痛教训。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同志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作为我们党和政府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出现的新特点,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针。虽然社会和谐状态要高于社会稳定状态,但是,社会稳定无疑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总之,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稳定来保障和谐。(严书翰 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
第二篇: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简述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体讲起来,就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深刻把握社会稳定形势,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特别是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找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努力避免因为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改进我们的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工作成效,把握群众意愿,对群众赞成和拥护的就坚持实施,对群众不满和反对的就要及时纠正。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让群众全面了解国情、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
第三篇: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学习参考
问: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具体参见课本P169)
第四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改革也好,发展也好,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
牢记这个道理,不仅要铭记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更要正视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来自国际国内的新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妥善处理好新时期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义无反顾地推进改革攻坚,聚精会神地谋划经济发展,又要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唯有把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需要统筹兼顾,既要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又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建立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补偿机制。
要千方百计地加快经济发展,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国际金融危机后是我国经济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要通过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和壮大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坚持“保增长”,用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来不断“做大财富蛋糕”,支持各项体制改革,稳定社会预期。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最高检验标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加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劳动所得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格局中的比重。
第五篇: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这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这是发展的 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非常必要。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原则,总览全局,把中央的改革精神落实到具体,落实到实处,并见以成效。这里以我们企业为例,就改革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1.1深化体制改革,使体制和机制更富活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继续深化,和谐社会理念的持续推广,都需要我们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而不懈努力。
以我们公司而言,虽然是国有大型企业,但也必须面对改革的浪潮。我们都知道,稳定是前提,可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这将导致企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残酷的竞争。所以,首先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公司当前正在推进的“优化管理组织、深化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变动幅度大,除了机构调整、体制转换、管控集中外,还牵涉到大量人员岗位变动,可谓公司成立29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期间,难免会涉及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调整。如何确保改革过程业务不断、管理不乱、队伍不散,既是对各级党政工团组织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的一次锻炼机会,更是党组织发挥组织功能、党员体现先进性的一次重要契机。江泽民说过 “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于这一轮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把可
能出现的问题想深、想全,把所承担的工作,做实、做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不仅要带头支持、参与改革,体现领导干部的示范性和党员的先进性,而且要主动关心职工生产生活,密切关注职工思想动态,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用职工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来保证企业内部环境的稳定。
1.2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的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精辟地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那就是以人为本,坚持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而努力。
1.2.1加大培训力度
企业通过内部办班、外送培训等形式,为1927人次管理、技术人员和2358人次技能操作人员提供了培训机会。一是选派8名管理人员参加总部组织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班。二是开办炼化知识专题培训班。三是开展500万吨/年蒸馏、80万吨/年连续重整等新装置人员培训。
1.2.2强化干部管理
一是加强了基层领导班子任期考核。公司拟定了考核细则、规范了考核办法,并通过多维度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等方式,对各事业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任期履职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二是开展了干部民主推荐。上半年,分别完成了领导班子副职后备人员、处级干部岗位民主推荐工作,扩大了职工群众选人用人的参与权。三是规范了干部退出机制。
1.2.3加强人本关怀
一是加大帮扶力度。上半年,公司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共出资735.3万元,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两级帮困基金共向523人次困难职工提供补助40.2万元。二是重视职工身心健康。改善了职工体检方式和体检环境,并组织了退休人员体检工作;继续开展职工短途疗养工作,共落实920人次疗休养。三是引导职工参与世博、奉献世博。选派11名礼仪人员参加石油馆礼仪接待,组织512人次劳动模范、生产一线班组长、高级职称人员及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参观世博会。
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企业承受的程度要统一起来
2.1 全面提速改革,加快发展步伐
我们清醒认识到体制机制落后问题已日益成为公司与先进兄弟企业之间的主要差距,成为影响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