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然“五大瓶颈”加速县域发展
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在全省各地掀起了新一轮抓机遇谋发展的热潮。##作为闽西北山区县,近几年经济社会虽有长足发展,但受区位、交通、资金等诸多瓶颈的制约,发展速度和规模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因此,更有必要抓住抓牢此次发展契机,在凸显##毗邻江西,处于京福高速公路重要节点这一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找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加快突破各项瓶颈制约,努力实现在海峡西岸山区腹地的跨越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观念瓶颈。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追求县域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克服盲目的政绩观,不搞短期行为,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二要树立沿海意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范围来讲,属于沿海地区。因此,必须把##摆在沿海的位置来思考问题、谋求发展,不能因为##相对福建沿海处于山区而自甘落后、满足现状,而要看到##处于我国沿海地区的区位、市场、交通等优势,敢于争先,不居人后,切实加快赶超步伐。三要树立机遇意识。抢抓机遇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丧失了机遇,就会影响发展,抓住了机遇,就能加快发展。当前,要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加速向我国转移,长三角、珠三角和我省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周边地区梯度转移,以及京福高速公路即将开通的机遇,准确把握##处于沿海与内地节点上的优势,放低门槛,主动对接,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壮大旅游,突破产业瓶颈。##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是特色,也是希望所在。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旅游业己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与发达旅游区相比,产业规模还不够大,龙头带动作用尚不显著,影响了县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突出旅游在县域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并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使##成为全市生态旅游胜地的“排头兵”和福建一流的旅游强县。当前,重点要通过加快实施“三大工程”,突破“三大制约”,实现大金湖旅游业跨越发展。一要加快实施京福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工程,突破交通制约。按照计划,京福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底前全线竣工通车。抓住这一机遇,同进度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改善大交通条件,提高##的可进入性。届时,将形成##到南昌2.5小时、到福州3小时、到武汉5小时、到上海7小时的交通经济圈,便捷的交通条件将为##旅游乃至县域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二要加快实施金湖低水位蓄水坝工程,突破水位制约。目前蓄水坝建设已完成工程总量的2/3。其建成后,水面将覆盖金湖主要胜景集中地带,变季节性旅游为常年性旅游,彻底摆脱枯水期困扰。三要加快实施大金湖“入世”(即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程,突破知名度制约。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遗产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评选,具有同等品牌价值和法律地位。当前,要把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作为##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已拥有七块国家级旅游品牌(中国优秀旅游县、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全力冲刺世界级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提升大金湖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做大产业规模。
三、进一步扩大开放,突破投资瓶颈。如何加快引进项目和资金,发展我们自己,是当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一要借助外力抓招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重点围绕大金湖旅游开发、特色农业资源、工业优化升级进行招商,拿出最优质的资产、高回报的大项目、好项目,聘请专家精心搞好项目包装和策划,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力争五年内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联到资年均递增10%以上;瞄准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沿海等重点区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上门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承接沿海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与沿海产业和市场的对接与互动。二要启动内力抓扩张。一方面,从增加民营主体入手,大幅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激活党政机关干部、技术人员、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群众几大主体的创业热情,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项目开发;另一方面,从扶强民营主体入手,对德立化工、陶金峰高岭土、金湖炭素等重点民营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支持,力争德立化工今年产值突破亿元,陶金峰高岭土2年内产值达亿元,金湖炭素每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以上,打造民营“小巨人”企业,增强民营带动能力。三要形成合力抓环境。一个地方招商引资多少、项目投入多少,关键取决于环境,哪里门槛低、回报高,哪里就有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做足地价、电价、水价文章,以政策吸引人;坚决抑制一切阻碍生产力生成、妨碍项目引进、建设的人和事,以服务吸引人;实事求是地介绍投资环境,真心实意地对待客商,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以诚信吸引人,切实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进一步重视“三农”,突破增收瓶颈。这几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农业有特色无规模、产业化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当前,要紧紧抓往国家政策利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着力通过三个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促增收。立足现有农业产业基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竹、锥、藤、鸡、渔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形成10万担烟、10万亩雷公藤、8万亩锥栗、500万羽乌凤鸡的规模,逐步把##建成全市重点优质鸡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雷公藤、银鱼生产基地和全国锥栗、笋竹之乡,尤其要发挥我县雷公藤药效成分含量全球最高、种植规模全国最大的基础优势,以杉阳公司为龙头,加强与西北农林大学雷公藤系列生物农药、中科院上海化学研究所雷公藤提取甲素项目的合作开发,推动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加快雷公藤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生物技术产业集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二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促增收。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让一部分劳动力在家庭内从事手工劳
动,变一业为多业;大力扶持荣达纺织公司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新的岗位吸纳一部分,变农民为工人;加速以朱口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鼓励一部分农民积极从事旅游服务和个私经济,变种地为经商。通过多种途径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增加非农产业收入。三要通过劳务输出促增收。把劳务输出当作产业来抓、项目来做、实事来办,加强技能培训,发展劳务中介,提供维权服务,打造##劳务品牌,有序向县外输出农村劳力,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引导更多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快打工者向创业者过渡。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瓶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大多与改革没有到位、存在体制障碍密切相关。因此,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拓宽改革领域,通过改革激发各行各业的内在活力和动力。一要放开所有制改革。围绕市场化、民营化发展方向,加快国有资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购买、兼并、参股等方式改制改组国有企业,以及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其他行业领域的开发建设,加速民营经济扩张,形成民营经济“当家”格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二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文化、卫生、广电、教育等社会事业的产业化、民营化进程;完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分配机制,鼓励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工资浮动、评聘分开等制度,继续保持我县事业单位改革在省、市快人一步的势头。三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行政许可法》实施为契机,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稳妥推进撤乡并镇工作,精减机构人员,努力建设“有限型”政府;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切实转变到主要为企业、社会服务上,公开办事程序,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推行和落实联审联办、部门服务效能票决、效能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推动行政效能提速,努力建设“高效型”政府。(作者为中共##县委书记)
第二篇: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物流瓶颈五大挑战
绿蚂蚁,打造一站式快递物流服务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物流瓶颈五大挑战
---------绿蚂蚁网络物流快递平台。
“中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物流瓶颈的五大挑战。”17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首届供应链管理高峰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说。
本次论坛举行了供应链管理服务联盟成立仪式,联盟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机构倡议成立,将重点解决企业在发展供应链管理中面临的需求。
丁俊发介绍,中国制造业的流通费用率为9.2%,而日本是4.9%;中国工业库存率为9.4%,而发达国家普遍小于5%;中国工业企业流通资产年周转速度为2.7次,而发达国家是9到10次;中国制造业的外包物流比例低、只有61%,而发达国家大于70%;中国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较少、小于20%,而发达国家大于50%。丁俊发说,要解决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关键在于完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制造业不能光外包运输与仓储,物流业不能满足于运作销售物流。要把降低库存、加快周转、优化流程、降低物流费用率作为重大战役来打。”中物联采购委核心专家组副组长王保华说,制造业与物流业必须实现融合发展。
中国外运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永钢说,过去制造业只是在某些环节外包,比如租个仓库,现在制造业外包的趋势越来越强,真正进入到采购环节。将来的物流企业要融入客户生产的前期采购、订单环节。物流企业从取货、送货阶段,发展到配合客户进行生产管理,深入到生产阶段,甚至直接参与生产线的生产过程。
此次论坛以“深化供应链管理 打造制造业核心”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科研院校等300多人参会,围绕采购供应链实践的最新案例和经验进行了研讨。
第三篇:打破瓶颈 加速铁路集装箱运输
打破瓶颈 加速铁路集装箱运输
2008-7-4 □白光利
自首届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论坛举办以来,众多物流从业人士把眼光集中在铁路运输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短板这一焦点上,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何为伪命题?第一,铁路集装箱运输不仅仅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短板,在整个铁路货运方式里面长期都是薄弱环节,这一命题并不是现在才有;第二,铁路集装箱运输是铁路部门自始至终都强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货运通道,不是今天才提到日程上来。然而即使是伪命题,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众多的业内人士都对铁路运输是多式联运的瓶颈抱有一致态度呢? 把脉病因
铁道部自1949年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自身发展与修正的追求,这一点是真正关心铁路运输发展的人不能回避的。但是铁路发展不仅仅是由自身的发展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由我国整体环境发展所决定。这便决定了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道路必然是充满坎坷,同时也体现着铁路整体改革发展的艰难之处。
近年来,铁路改革一直在 “客货分离、主辅分离”两条路上摇摆。铁道部对于铁路货运的发展明确提出向“集装化、整车化、一站化、直达化”靠拢。但是口号喊了很多年,至今铁路集装箱运输依然是所有运输通道里面最薄弱的一环,同时对于构建全球范围的海铁多式联运而言,更是业界诟病之处。
铁路运输的发展从建国之初到今天,从当初的4万多公里,发展到将近8万公里,中国的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并有四项运量指标雄踞世界首位。因此,我们必须要承认中国铁路对中国经济的支持作用是巨大的,对中国物流的发展居功至伟。但是躺在功劳簿上想问题惟一的后果只能是使自己后退。让我们来给中国铁路集装箱为何成为多式联运发展的短板把脉,看看到底病根在哪里?
一是中国铁路集装箱发展的战略视角不够宽阔。铁道部在2010年中国铁路长远期规划中,对集装箱运输描述的过于细化。铁路的发展未能跟得上宏观形势的发展,不管是在理念还是在文化上,都深深的打上了运输的烙印。一切从运输出发,不谈物流,不谈供应链,战略视角不够宽阔。
二是中铁铁路集装箱发展的战术操作不够深厚。必须要承认,随着铁路提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集装箱运输确实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比如:铁路体制取得了一些突破,撤销了分局建制,成立了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全国18个集装箱物流中心,并购买了一批双层箱,开通了一些有特色的专列等。因此,集装箱发运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以飞快的速度增长。
但是,我国在多式联运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海铁联运比重是20%~40%,北美国家占30%~50%,但中国的海铁集装箱多式联运只有1.5%左右。以2006年100万标箱以上吞吐量的11个沿海港口为例,铁路运量仅占陆路运量比重的0.4%。这些差距在提醒我们,在发展战术层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革的地方。
三是中铁铁路集装箱发展的运作层面缺乏精细。铁路方面对于集装箱的发展一直持大力发展的态度,比如打造铁路集装箱运输品牌,增加普通集装箱专列开行数量,提升既有集装箱班列品牌质量,陆续开通多个国内、国际集装箱班列,并且积极向集装箱多式联运推进;实行集装箱运输集中办理,按照集中办理、集中收费、方便客户、优先运输的原则,由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负责受理、承运和交付业务,统一受理计划、统一提供运输服务,公司对客户全程负责,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运输服务,并逐步在全路推开;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加快铁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步伐,不断完善集装箱追踪、清算和调度系统功能,强化公用基础信息交换,实现集装箱信息共享,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等等。
以上这些措施是铁路方面在集装箱发展的具体内容,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因为海铁联运多方信息不准确的问题,造成铁路集装箱班列进场出现延迟发运或延迟到达的情况;铁路换算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海运自备箱与铁路箱子不能有效兼容;信息跟踪反馈所引发的服务意识薄弱问题,根本不能通过箱号对集装箱进行跟踪,并且不能提前预告;铁路运输只有保价没有保险,而且赔付期长,等事情解决时,货物已经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是货主已经为用户另发了一批,最终导致诸如此类的纠纷不断。对症下药
改变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现状,使之成为多式联运的推动力量,还需众多有识之士大力关注。但笔者认为,中铁集装箱的发展务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是加大中国铁路体制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不能从局部、皮毛或近期的角度去倡导铁路改革,要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审视历史、放眼未来的宏观视野去推动铁路的改革,彻底实现政企分离、客货分离、投入与收益一致、规划与运营分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按照市场化的步伐去履行铁路本身的使命。
二是加大中铁集装箱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国铁路基础设施薄弱,在铁路专用站点、箱体与平板车以及软性的信息系统这三大方面都存有不足。因此,加大对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是局势所趋。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是以铁路发展的角度来建设,不能仅仅建立在市场发展的角度;对于平板车等资源可以进行有效投入;对于信息系统而言,必须要除却那种信息系统仅仅是货运站的网上操作理念,将铁路集装箱信息网络打造成为全球信息网络的核心一环,才能真正达到通过信息流掌控物流的目的。
三是积极建立和修正中铁集装箱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中国铁路集装箱在发展之初就自闭于世界门外,在当时有它的特殊性问题。然而今天,如果我们还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改变这一现象,会给操作带来较大困难,亦会加大运作的成本,降低运作效率,从而抵消了集装箱运输的意义所在。因此,无论是从箱长、箱高、机械设备等各方面都应与国际主流标准实行统一才能融入全球发展。
四是迫切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物流人才短缺已经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中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因此大力引入国际物流人才、其他运输方式的人才,将有助于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此外,人才的引入有可能会引发鲶鱼效益,激发现有员工的进取心理,算是一举两得之事。
第四篇:检验科发展如何突破瓶颈
检验科发展突破如何瓶颈
随着医学科枝的进步,检验医学的发展及现代医学管理模式的改变,检验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检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验科良好的管理,对于提高和巩固检验科的地位,保持检验科在现代医院中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加强科室管理,提高检验质量;严格按照检验科“准确及时,优质服务,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的工作质量方针,逐步建立或完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枝术操作规程,必须实事求是地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和xx市室间质控,争取参加xx省临检中心室间质评,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真实性。具体措施:
1、建立室内质控曲线图,定期分析质控失控原因,及时纠正潜在引起实验偏差的趋势,不断改进实验室的工作。
2、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保持仪器性能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二、组织和人员管理;把科室进行分组管理,如生化免疫组、临检组、细菌组等,不同的专业实验室在工作上有明确的分工,但又需要相互间的协作来满足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仔细分析科室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特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更新新知识,更好地利用检验地带网新仪器开展好新项目,来适应医学发展,全面了解国际,国内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根据自身医院性质和特点及发展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验科发展计划,这样的检验科才有后劲和潜力,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重视急诊检验工作;因“急诊检验”不及时,结果不准确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建立“急诊检验”绿色通道,提供“快而准”服务。快速及时分析对心肌梗死,胰腺炎等急发病症的及时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四、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联系;定期分析检验结果,特别是新项目对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实用性的分析,保证检验质量,使临床对检验科的信任度得以提高。
五、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开展新项目,兼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充分发展前期引进的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展临床迫切需要的检验项目,同时开展和扩充一些高精尖的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
我精,从而得到临床的好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开展新项目的同时,积极主动与临床医务人员沟通,宣传这些项目的临床意义,使他们意识到重要性,而用于临床,这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有必要时,进行全院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全院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根据目前检验科实际情况有必要逐步开展如下项目:
1、生化类:风湿三项、载脂蛋白A和B、腺苷氨酶、转铁蛋白、铜蓝蛋白、G-6-PD等。
2、化学发光免疫类:甲功七项、性激素六项、HCG定量、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CA153、CEA、AFP、PSA、贫血三项、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糖尿病三项等。
3、建立HIV初筛实验室。
4、血库:根据输血规范血库应开展血型正反定型。
六、正确处理好中心医院检验科和社区服务站实验室的关系,首先在业务上要大力支持,帮助它们完成各种检查工作。其次灵活处理好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使它们顺利开展工作。
总之,科室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认识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要有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要建立管理制度,确定目标,创造良好氛围,努力把科室建设成有特色,有优势的现代化科室。
第五篇:如何突破农村发展瓶颈?(定稿)
如何突破农村发展瓶颈?
8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减免农业税后,这一政策取向并不仅仅是另一项简单的“政策利好”,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制度含义。
能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出现的好势头,当然取决于要坚持对农民实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实行近几年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但是,对农民减免税收和实行生产或收入补贴,毕竟是一种短期而有限的措施。要从根本上遏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必须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建立起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
我国农村的落后是长期形成的,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至今仍然生活在农村。因此,扭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按此要求,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至少应在几个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
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这不仅要协调城乡经济社会的各项发展指标和建设项目,更要切实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从2004年的情况看,我国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34%,比2000年下降4个百分点;各级财政的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5.89%,比2000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在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占总额的5.55%,比2000年提高0.63个百分点。不难看出,近年来财政支出和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确已开始出现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变化;但就总体而言,它与农业在GDP、农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仍然是极不相称的。
二要统筹城乡市场尤其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1990年,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5.56%和20.22%;而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上述两方面的比重,已变化为分别占59.45%和34.0%。这表明,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的收入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无疑应当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转移就业机会。
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来看,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提高受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仅就生活用品而言,2004年每百户农民所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机分别比城镇居民少58.3台、72.4台、58.6台和65.1台,普通电话机和移动电话分别少41.9部和76.7部。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也是制约农民增加购置和使用这些消费品的一大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具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作用,也能为带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3年全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613.9万人,其中农村367.1万人。按户籍计算,城市纳入低保者占总人口的6.33%,农村只及0.39%。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被征收和流动进城的农村人口与日俱增,农业户籍人口基本依靠农村集体组织和家庭提供保障的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新情况。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既符合国情、又统筹考虑城乡的社保体系。
最后但是极为重要的一条,是统筹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甚于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差距,这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大突出问题。2003年,农村小学毕业生占全国的67.17%,中学毕业生只占全国的40.15%,其中高中毕业生仅占全国的10.43%;而城市(不包括县镇)这三类毕业生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4.02%、21.11%和36.93%。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2004年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34张,其中城市平均千人有3.67张,农村只有0.76张;城市医院平均每张病床占有8.8万元医疗设备,农村仅为1.1万元。
同时,农村的发展还必须解决自身的特殊问题。在坚持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要深化改革,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也必须转变生产方式,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