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特考试[推荐]
一、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复习题: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成就以及进一步改革应坚持的方针有哪些?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贯穿于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同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深化的,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选举制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逐步发展。同时人民直接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和机制更加健全。
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中国用30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一些国家用几百年才建成法律体系的任务,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11 年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共240 部、行政法规706 部、地方性法规8600 多部。
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务任期制和领导干部退休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少数民族权力等均得到更好的保障。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都要求我们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项重大措施的出台,都涉及千万人的利益,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循序渐进,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第一,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总是互为条件的。政治发展的程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能滞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不发达,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这样才能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第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有的还会突出起来。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危害,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动荡,所以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
2、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以及基本要求。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及内容
(一)基本含义社会主义核必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基本内容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瑰。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三)各内容之间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内核和主题;没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精髓和主旋律;没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1、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能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
2、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规范作用。由于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和无孔不入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十分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这种规范、制约和影响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大众文化的力量深深融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标志。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发挥大众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提高文化产品品位与提高群众文化鉴赏水平的统一,既要大力支持精品文化,也要鼓励和发展能够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享受的大众文化,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3、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论述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主要任务。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第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二,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4、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论述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的重点以及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三,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的根本问题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激发生活活力、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公平、促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正确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社会建设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处理和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要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分层次、多渠道扩大就业。第二,鼓励自主创业。第三,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第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第二,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第三,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5、试述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如何努力。
中国环境问题及水资源问题解决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一)城市大气污染
(二)水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噪声污染
(五)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六)草原退化
(七)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八)近海环境污染
(九)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四大主要根源我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是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分不开的。在这种粗放式增长背后还隐含着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大根源。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上的根源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
(四)环境问题产生的科技根源
怎么做
(一)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经济体系。
(二)以实现污染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继续开展“碧水”工程,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县城区污水处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老化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整改,淘汰落后的处理工艺和设施;建立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环保违法行为查处的漏洞,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
(三)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开展讲座和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6、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论述新时期应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保持党的纯洁性。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先进性是我们党的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壮大之源、执政兴国之基。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共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切实保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
(四)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切实保持党在组织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按照“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干部配好班子,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二)进一步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切实保持党在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三)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四)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制度建设,切实保持党在制度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二)贯彻执行民主集
中制,要不断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三)贯彻执民主集中制,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保持党在实际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7、结合实际论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及其世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和平发展道路”,在理论界一般认为最早由郑必坚在2003 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首度提出。” 和平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这里所说的“和平”有两层含义:首先,指是国内和平,就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其次,指的是国际和平,就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国内和平与国际和平是紧密相联的。所谓“发展”,指的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具体到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发展则是指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一是强调发展的和平性、中国不但不会搞西方列强侵略、掠夺、战争、扩张那一套,还要把我们的力量用来为世界和平服务,将发展与和平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特征,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30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主要靠改革开放,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靠不断扩大内需,靠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求得自身发展。三是强调发展的科学性。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和平发展进程有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四是强调发展的合作性,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只有风雨同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才是最符合自己和别国利益的。我们主张对外要有好,不要敌视;要合作,不要对抗;要相互信任,不要相互猜疑;要和平相待,不要强加于人。五是强调发展的共同性。中国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绝不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我们知道,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人家也活得好。意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向世界宣示我国将如何实现发展和振兴,其实质是我们党对国家发展道路与战略的选择。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回答是中国将致力于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其实质是我们党的国际秩序主张与行为准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中国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既做爱国主义者,也做国际主义者。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使占世界 1/5 的人过上较好的生活,将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也会使这个世界因中国的存在而变得更和谐。我们向世界公开宣示和一再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除了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外,也希望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和平发展道路的行列中来。倘如此,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离我们每个人不是很遥远了。反过来,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了,那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就能走得更为平稳和顺当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是互为条件和相互促进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
第二篇:中特专题
中特
二、专题研究题
1、我国审批制度改革的历程和成就、问题
历程: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随着整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渐进发展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阶段一:1979年到1982年。主要围绕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展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所进行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中央的权利下放。一方面,扩大了地方的计划管理权;另一方面,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这一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没有摆脱传统管制型政府的思维模式,改革仍然在计划经济的审批制度圈子里徘徊。(2)阶段二:1983年到1988年。将重点放在下放权力、减少审批层次上,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行政组织结构,精简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等目标。(3)阶段三:1993年到1997年。主要侧重于经济领域。1993年3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职能管理部门,减少具体行政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要坚决把属于企业的权力下放给企业,把应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4)阶段四:从1998年至今。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广泛而深入的发展阶段,在历次行政审批改革的基础上,本次改革注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也在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成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1)健全机构 清理项目。为适应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需要,取消了原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监察部牵头、中央编办和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组成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对国务院部门的审批项目先后进行五轮全面清理,逐项进行审核论证。在工作中,坚持把取消调整审批项目同促进政府部门有效履行职能结合起来,坚持与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事业体制等方面改革有机结合,坚持完善审核论证程序,广泛听取意见。在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对国务院部门拟新设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严格把关。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新设行政审批项目审查论证机制。(2)健全制度 加强监督。全国已建立行政审批配套制度8000余项。目前,以行政许可法为核心,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行政审批法规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各地已建立政务服务中心2800多个,省、市、县、乡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十年来,我国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及其派驻机构对审批权力的监督,对违法设立审批等违纪违法行为,坚持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督促有关部门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3)改进方式 提高效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变;推进了依法行政,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强了政府管理创新,坚持把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减少政府工作流程、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廉政建设,进一步健全了行政职责体系和问责制度,遏制了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蔓延,推动了政府反腐倡廉建设。
存在问题:(1)权利分配问题导致行政审批权难集中,其实质是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2)审批授权问题导致改革难实施。主观上:部门领导不愿削弱自身权利;客观上:法律法规、行政问责、监管制度不健全,窗口工作人员资质参差不齐,领导不敢下放权利。(3)上下不对应问题导致改革难推进。从省一级到县一级都在进行改革但工作基本上是处于单干状态,上下不对应缺乏统一领导与指挥,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实现上行下效。(4)行政审批事项界定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改革难彻底,主要表现在对非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上,具体表现为:事项不清、设定权限混乱、审批期限不明确、审批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审批方式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法律责任约束等。
解决:1.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规范和监督3.做好取消、调整和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工作4.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
5.清理规范和培育发展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2、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历程和成就、问题
历程:收入分配改革的历程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分为两部分:(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种根据个人劳动差异分配基本生活消费品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超过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部分采取福利分配的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下的特色是平均主义,个人收入差距不大。(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1978-1987中共十三大召开,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阶;1987-1992中共十四大,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阶段,1992年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十六大提出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十七大及其之后的改革 :08年个税起征点1600调至2000,09年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10年个税起征点2000调至3500,12年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成就:(1).建立并实施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相适应,建立了微观自主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微观自主:家庭联产承包,绩效工资等 ;宏观调控: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新型合作医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等 初步建立起微观自主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3)广大居民的收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1978-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至1.57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至4761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至4007万。
问题:收入的不平衡性,收入差距过大,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现行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初次分配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行政力量在初次分配领域仍然发挥作用;垄断行业以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国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宏观调控缺失;
二、再分配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税收制度不健全,限制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加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3、我国人权保护的历程和成就、问题
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依法治国,也不断推进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权的发展已经进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纵观我国人权保障经历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
历程及成就:
1978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中国人权保障新“原点”;1982第四次修改宪法,在宪法中列举了28种公民权利;1991年,国务院有发布首份“人权白皮书”,从此人权被称为“伟大的名词”;2004年,我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007年,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写入党章,十七大报告中赋予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等多种新人权;2009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制订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发展规划;2012年6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12-2015)年》,这是中国政府第二次制订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发展规划,这个计划对今后四年中国人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出了规划。
问题:司法领域人权保障不完善;人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立法方面还存有空白;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对保障人权方面认识不足,侵犯人权现象时有发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法律规定不够具体且措施不得力;保护人权财政投入不足
完善途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约束政府权力,形成有限政府;推进司法改革,谋求司法独立,实现司法公正;建立专门人权机构;加强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尽快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加强对干部和执法人员人权保障的教育
4、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和趋势
问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尚未形成;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包括有效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还不到位;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等公共安全体系尚需加强;群众根本利益问题的解决方式;地方和基层社会管理责大权小问题
趋势:
从片面到全面: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从片面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
从管理到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要着眼于增加社会活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实现从“管理管控”到“寓管理于服务”的转变
从一元到多元:在管理主体上,要实现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
从控制到协商:在管理方式上,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实现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的转变
从事后到事先:社会矛盾和问题实现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的转变,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从简单到综合:实现从简单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转变。
5.我国反腐败的历程和成就、问题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已。
1、历程:
第一阶段:轰轰烈烈反腐期 大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是出台多项措施打击和惩治腐败。第二阶段:腐败滋生蔓延期大致发生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对内改革、对外
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在经济领域里开始了体制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腐败主要表现在商品、信贷和外汇等“商品流量领域的腐败。”腐败现象在这些行业或领域及一般经济管理部门开始出现并蔓延起来。第三阶段:腐败泛滥期大致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初期。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已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经济领域里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和不完善,使得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钻制度的漏洞,“权力”往往与“资本”结合在一起,利用制度上的漏洞疯狂地聚财敛财。而对腐败的打击则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多是被动的、防御性的。第四阶段:腐败分子开始受审的高峰期在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明显的加大了反腐力度,开始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党纪国法相继出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定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
2、中国反腐现状:腐败现状特点:腐败范围越来越广。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窝案、串案明显增多。“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
取得成就:
(2)依法查处了大量的违法违纪案件,捍卫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在战略上反腐败的斗争实现了三个转向: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由群众运动反腐、权力反腐逐步转向制度反腐,依靠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3)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反腐倡廉的路子,并形成了共识: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而,基本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4)纪检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地方纪委虽然仍由同级党委领导,但不再强调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二是组建了专门的巡视机构和巡视队伍;三是对各部委派驻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直接领导。这使纪检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大大增强,纪检查机构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5)反腐败的十大具体措施得到贯彻和落实。(6)加强国际合作打击跨国腐败行为取得很大成效2003年中国人大批准了由140多个国家缔结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从而奠定了与各国联手打击外逃贪官的国际法基础。(7)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满意度逐步提高。存在问题(中国目前的反腐形势)
(1)腐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中国每年实际发生的腐败案件,大大高于最后得以处理的案件,而且这个“呆账”仍在以一定的速度积累。(2)窝案、串案、集体腐败越来越多。(3)贪官外逃和资本外逃十分猖獗。(4)外企腐败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华跨国企业逃税总额每年高达300亿元。目前中国已批准成立40多万家外资企业,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手段逃税和避税,造成账面上大面积亏损。(5)腐败分子前仆后继,顶风作案突出。尽管反腐力度在不断加大,但顶风腐败十分突出。(6)“一把手”腐败。
(7)徇私渎职的腐败行为相当严重。因循私渎职和官僚主义等,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由行政腐败直接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8)腐败向各个行业蔓延,发案部位网状延伸。由传统的单位内部犯罪,演变为带行业、系统特点的犯罪;由原来的主要是生产、生活原料领域犯罪,发展到主要是生产要素领域犯罪;由以往主要是一般行政管理部门发案,蔓延到主要是党政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和掌管人财物的要害部门发案。(9)腐败形式花样翻新。犯罪集团和腐败分子打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旗号,用表面合法的形式掩盖其腐败行为。反腐败的难度和成本很大。反腐对策建议:
以制度建设打开反腐败局面(1)、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改革干部人事制。一是用民主和竞争原则完善干部选
拔任用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公职人员的资历和绩效晋升制度。(2)完善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一是使各种监督力量达到总体协调。二是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三是尽快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四是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和“零容忍”的原则。
以法制保障反腐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法制是保障。
1完善法律体系坚持以法制反腐的首要前提是有法可依。2严格执法:加快新闻立法,充分利用网路力量舆论监督本身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制的力量。
6.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问题
历程:(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创建与确立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两大历史事件,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本阶段主要成就其一,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使民主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扩展至全体人民;其二,创建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并扎实地推进民主参与的实践;其三,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二)第二阶段:1957—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出现偏差和失误。由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萌芽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建国初期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造过程中,并强烈地受到苏联的影响。在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影响下和“左”的思想的干扰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经
受了冲击。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三)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陷入混乱和遭到破坏。这一阶段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大民主”运动阶段,也是“为民作主”代替人民民主阶段。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曾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的衰败(四)第四阶段:1976—1997年,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恢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即1976年10月至1978年11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恢复和重建时期;1978年12月至1989年4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时期;1989年5月至199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推进与深度发展时期。(五)第五阶段:党的十六大至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建立、健全了对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机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主要成就
1.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具有最广泛基础的民主制度。
2.建立并逐步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4.9)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是人民当家作主, 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基本形式,因此,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建设。
3.开创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确立并基本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5.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民主制度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的总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新的政府职能体系已初步形成,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6.拓展基层民主建设, 健全公民权利保障制度
基层民主建设和保障公民权利是密切联系的。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主要包括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近年来, 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统一管理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扶贫制度;建立个人生活保障线, 切实保障的生活水平;对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法规, 保护这些人的基本权利。
7.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 加强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 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一, 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法律框架已经形成。第二, 我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机构日趋完善。第三, 法律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 公民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与民主建设的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是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存在民主工具化、手段化倾向,没有从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从而导致实践上的偏差。二是对我国民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思想认识不足,把民主政治建设看得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使得主观脱离客观,缺乏严肃的理性思考。三是对西方国家民主,不是盲目追寻就是一概否定,对民主在我国的运行没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四是民主意识比较薄弱,公民参与意识和意愿不强,参与能力水平不高。
(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而言,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弊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臃肿庞大的党政机构、等级授权的干部制度、林林总总的官僚主义、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还没有根除,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人治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民主政治建设中还存在着重实质民主、轻程序民主的问题,注重民主的内容,忽视民主的实现形式,加大了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难度。
(三)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矛盾
我国民主政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但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民政治参与能力严重不足;城市基层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居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不畅通;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缺乏力度,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方面缺乏制度规定。《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妨碍着一些民主措施的有效落实,这些不足都影响了人们诉求的表达、权利和利益的实现。
(四)公民政治权利的多维与监督缺位的矛盾
在民主实践中,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缺乏具体法律保障。在监督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民间组织力量薄弱,法规不完善,权利监督机构不健全,新闻舆论监督缺乏操作性,人大和政协存在“虚位化”倾向,监督往往只停留于搞调查、听汇报、作批评、提建议,因而弹性大、刚性小。监督机制虚置,政治监督不到位,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这也是腐败现象发展蔓延的体制机制根源。
四、原因
我国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尽管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距离高度民主还很远,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原因——经济基础不发达
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以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作为前提和基础,与现代政治文明相适应的公平、效率、竞争、民主、法制等进步政治理念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派生产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发育还不成熟,整个社会缺乏发展民主政治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限制了公民现代政治观念、政治意识的生成,影响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影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
(二)政治因素——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总的来说还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些具体制度还存在着弊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显得严重滞后。权利过于集中,社会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司法缺乏独立性,行政管理体制中仍存在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
(三)制度因素——民主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扩大人民参政、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是一些有关民主践行的具体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操作性,存在人民群众民主权利行使空间小、落实难的问题,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法制建设方面,法制不完备,法制意识薄弱,重人治、轻法制的现象突出,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者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同样也制约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启示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保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研究,同时必须充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三)必须用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四)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以奠定必要的人文基础
(五)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Add:如何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总结几个原因:市场经济发展;收入机制不完善,如灰色收入;垄断——认为造成不公平竞争;个人能力或努力程度的不同;西部农村基础弱
一、知识题复习提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动力
2、四个尊重的内含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和途径、举措
4、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6、自由、平等与民主的关系是什么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意义
8、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9、党的建设的五个方面内容是什么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篇:2014党校中特理论体系考试范围
中特理论体系考试范围
1、中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答、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并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进入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后党内存在着的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现象,特别强调要“解放思想”,他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纪之交,江泽民特别强调与时俱进,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了党对思想路线的认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把党对思想路线认识又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核心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长达六十余 年的艰辛探索,经过反复实践及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尚任重而道远。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践在深入发展,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使主观思想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使认识合乎实际。
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答:人民民主专政首先是对最大多数的人民大众实行广泛的民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阶级 基础,赋予人民大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不仅有权管理国家事务,而且有权管理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管理基层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但另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也明确宣示,对极少数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必须实行专政,以保卫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
3、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答: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有以下几点:
○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我国人民革命斗争过程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在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主要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体系。
○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共同愿望,共同的斗争历史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中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5、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我国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拓宽,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作为国 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政权机构,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决定国家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 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这种运作方式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它主要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 免权、监督权等来管理国家。
第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但是这种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确保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的代表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中切实贯彻实行,从而使国家权力为人民所掌握。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形式?
答: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 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
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意义、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成果,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农村自治即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选举村民委员会,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在城市,主要实行以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为基本内容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在企事业单位,主要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
6、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答、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如下: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
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谁来依法治国,关系到法制性质的根本问题。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绝不能以党代政,也绝不能以党代法。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它必须是法制经济。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再次,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最后,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社会主义荣辱观答: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三者有机统一”。答:三者有机统一为:第一,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如果党内民主搞得不好,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建设好;相反,党内民主搞好了,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全社会范围内的民主建设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公民参与政治的更多形式。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三,认真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只有在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也只有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依法治国,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9、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与失误?答: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有以下四点:
第一,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用50年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以毛泽东为代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伟大目标。
第二,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完成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过
去的政治革命到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转变,是毛泽东在探索中明确提出的又一个重要思想。第三,坚持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同建成社会主义区别开,为后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先导。
第四,正确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民主、安定的政治环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包括吸收由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等正确的方针。探索中的失误有以下四点:
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片面的观察和夸大的估计,造成了长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最终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把发展生产力这一
根本任务推到了次要的地位。
二是“一大二公”的误区。1958年国民经济的“大跃进”,使毛泽东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犯了急于求成错误的同时,又在改变生产关系上犯了急于过渡的错误。起结果是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陷入了混乱。
三是“计划经济”的误区。毛泽东在总结人民公社刮“共产风”的教训时,把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进而提出“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公式,把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活动简单地归结到一个统一的计划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所谓“封、资、修统治”的误区。把思想文化领域作为“资产阶级专无产阶级政”的典型,导致了所谓“封、资、修统治”的错误估计。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所谓的“革命”中,在“继续革命”的旗号下,“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大二公”、“计划第一” 以及所谓“封、资、修统治”等错误观点都被大大强化了。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理论体系?
答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安劳分配为主体、种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建设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具有世界意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吸收和借鉴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其影响远远超越了中国的国界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首先,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并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1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含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有以下两点;一是,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前提的界定,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不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不用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从广大人民迫切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用通俗、朴实、简明的语言概括了社会主义实质和目的的一个新概念。
12、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答: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下五点:
第一,已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
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带民风。
第四,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第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防御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答: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点;
第一,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属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自己的民族精神为依托,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也不列外。弘扬民族文化,不仅要弘扬古代的优秀文化,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产生的新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这种把社会主义的内容与中华民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的新文化。
第二,时代性。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紧扣时代主题,“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三,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既要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又要吸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和开放性。
第四,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广泛群众性,是文化广泛的一种具体化。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它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并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的基本特征答: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就其一般特征而言,和谐社会必须体现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为此必然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统一与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简明概括,既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三大曾明确指出,神会注意初级阶段 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出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第四篇:2014党校中特理论体系考试范围(本站推荐)
中特理论体系考试范围
1、中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答、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并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进入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后党内存在着的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现象,特别强调要“解放思想”,他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纪之交,江泽民特别强调与时俱进,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了党对思想路线的认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把党对思想路线认识又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核心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长达六十余 年的艰辛探索,经过反复实践及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尚任重而道远。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践在深入发展,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使主观思想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使认识合乎实际。
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答:人民民主专政首先是对最大多数的人民大众实行广泛的民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阶级 基础,赋予人民大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不仅有权管理国家事务,而且有权管理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管理基层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但另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也明确宣示,对极少数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必须实行专政,以保卫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
3、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答: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有以下几点:
○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我国人民革命斗争过程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在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主要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体系。
○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共同愿望,共同的斗争历史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中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
5、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我国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拓宽,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作为国 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政权机构,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决定国家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 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这种运作方式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它主要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 免权、监督权等来管理国家。
第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但是这种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确保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的代表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中切实贯彻实行,从而使国家权力为人民所掌握。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形式?
答: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 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
意义、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成果,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农村自治即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选举村民委员会,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在城市,主要实行以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为基本内容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在企事业单位,主要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
6、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如下: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
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谁来依法治国,关系到法制性质的根本问题。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
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绝不能以党代政,也绝不能以党代法。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它必须是法制经济。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再次,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最后,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三者有机统一”。
答:三者有机统一为:
第一,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如果党内民主搞得不好,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建设好;相反,党内民主搞好了,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全社会范围内的民主建设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公民参与政治的更多形式。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三,认真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只有在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也只有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依法治国,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9、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与失误?
答: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有以下四点:
第一,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用50年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以毛泽东为代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伟大目标。
第二,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完成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过去的政治革命到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转变,是毛泽东在探索中明确提出的又一个重要思想。
第三,坚持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同建成社会主义区别开,为后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先导。
第四,正确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民主、安定的政治环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包括吸收由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等正确的方针。
探索中的失误有以下四点:
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片面的观察和夸大的估计,造成了长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并最终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把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推到了次要的地位。
二是“一大二公”的误区。1958年国民经济的“大跃进”,使毛泽东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犯了急于求成错误的同时,又在改变生产关系上犯了急于过渡的错误。起结果是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陷入了混乱。
三是“计划经济”的误区。毛泽东在总结人民公社刮“共产风”的教训时,把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进而提出“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公式,把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活动简单地归结到一个统一的计划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所谓“封、资、修统治”的误区。把思想文化领域作为“资产阶级专无产阶级政”的典型,导致了所谓“封、资、修统治”的错误估计。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在这场所谓的“革命”中,在“继续革命”的旗号下,“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大二公”、“计划第一” 以及所谓“封、资、修统治”等错误观点都被大大强化了。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理论体系?
答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安劳分配为主体、种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建设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具有世界意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吸收和借鉴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其影响远远超越了中国的国界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首先,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并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1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含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有以下两点;
一是,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前提的界定,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不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不用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从广大人民迫切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用通俗、朴实、简明的语言概括了社会主义实质和目的的一个新概念。
12、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答: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下五点:
第一,已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带民风。
第四,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第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防御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点;
第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属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自己的民族精神为依托,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也不列外。弘扬民族文化,不仅要弘扬古代的优秀文化,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产生的新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这种把社会主义的内容与中华民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的新文化。
第二,时代性。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紧扣时代主题,“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三,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既要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又要吸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和开放性。
第四,群众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广泛群众性,是文化广泛的一种具体化。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它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并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的基本特征
答: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就其一般特征而言,和谐社会必须体现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为此必然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统一与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简明概括,既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三大曾明确指出,神会注意初级阶段 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出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第五篇:毛中特考试重点第十章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