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产党员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重要思想的第一条,就是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执好政,保持先进性,首要的就是要抓发展,让人民富裕起来,让国家富强起来,打牢执政基础,增强执政能力。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密切联系本地和本职实际,在积极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中,体现先进性,永葆先进性。具体到我们谷城的党员组工干部来讲,就是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效率。要实现谷城县域经济新的发展,就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和群众意愿,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的紧迫感,以“*”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辟解放思想的新空间;就必须紧紧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联系谷城的实际,坚决冲破一切不利于发展的观念束缚、体制束缚,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坚决纠正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下大力气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中实现新跨越。当前,在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新形势下,特别需要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大胆开拓创新,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竞争中夺取发展的主动权。作为一名具体从事组织工作的党员,坚持解放思想,推进谷城经济发展,就必须彻底摒弃组织工作体内循环和运作的旧模式,自觉地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把组织工作放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放到发展第一要务这个大目标中去谋划,进一步增强服从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经济怎么发展,组织工作就怎么跟进”、“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组织工作就抓好什么”的新观念,时刻关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积极寻求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渗透融合的新思路、新对策。比如,紧密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我们要深入研究制定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规划和工作措施,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围绕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现实,我们要积极抓好“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围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载体,搭建舞台,通过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等党建主题活动,组织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带头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
二、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真抓实干上大有作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经济新的发展,需要每个共产党员站到第一线,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发挥好每一份热。襄樊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副省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结合谷城实际,我们制定了建设“生态、诚信、和谐谷城”的具体定位。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关键要靠我们真抓实干,积极为经济发展献计出力。作为党员,我们必须时刻走在群众前列,干在群众前头,抢抓好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本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组工干部作为党员干部的“娘家人”,更要理应在抓经济、促发展中亲历亲为、大有作为,当好骨干和表率。一方面,我们要直接融入经济发展的大潮,时刻关注经济发展的走势,积极支持和落实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做经济发展的促进派和热心人,而不当旁观者和局外人。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组织工作的特有手段,通过用人导向和管理杠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调动党员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重新修订实绩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加大经济目标和服务经济建设工作目标的设置比率、考核权重,侧重考核考察干部在经济建设工作中或在服务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贡献率;注重考核结果的转化和运用,与干部的评先表模、提拔任用和降免惩戒挂钩,力争通过规范的激励考核机制和手段,真正让广大干部“围着经济转,朝着发展干”,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同时,要制定实施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工作平平,无功无劳的干部,特别是对那些不干事,甚至干扰经济发展的干部,则要旗帜鲜明地给予贬惩,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罚,真正让谋发展者、实绩突出者得到褒奖重用,让无所事事、评头论足者没有市场,以鲜明正确的用人导向凝聚干部干事创业的宏大志向,激励广大干部心往发展上想,劲往发展上使,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抢滩击水,建功立业。
三、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富民惠民上见到实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的宗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通过发展富民惠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党员干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群众之所需,急群众之所难,干群众之所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首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发展,使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结合我们的实际,要进一步借鉴运用“三级联创”机制,围绕“改造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改变生活习俗,建强领导班子”的“三改一建强”目标,全面整合各种优势,聚合多方力量,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年集中建成一批小康新村,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真正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使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展现得更加深刻。
四、争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先锋模范,就是要在求真务实上当好表率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同时更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思想作风。作风事关党的形象,作风决定发展成败。群众看党的形象,群众看发展实效,首先从党员身上看。因此,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穿于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抓经济、谋发展、促改革的具体实践,真正树立起新时期共产党员求实际、务实效、见实功的良好形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带头学习先进理论和业务知识,努力成为合格的学习型党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物质条件有多好、生活水平有多高,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好作风不能丢,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发奋图强。要紧紧依靠群众,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自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努力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注重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汲取营养,从群众中获取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的方法,从而在求真务实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二篇: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讲课稿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讲课稿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截止2015年,全国845个市辖区,374个县级市,1470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林区。可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好坏。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刘云山国家领导人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也是在用实际行动说明以县域发展的重要性。
关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共同引起大家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百家争鸣的效果。下面,我就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1、县域经济的概念。县域经济学顾名思义。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从学科理论上来讲,县域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子内容。从历史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于二战后为研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除了叫“区域经济学”外,还有“区域科学”、“空间经济学”“区域发展计划学”等名称。它的划分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在一个国家内的特定经济区域(如中国东部、西部);二是以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划分;三是几个国家构成的经济区域(如欧盟,东盟);三是几个国家部分地区构成的经济体(如湄公河经济带、一带一路)。而我们今天探讨的县域经济学就是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划分依据的区域性经济学。因为我国的地方经济差异性很大,地方政府有着调控和发展地方区域经济的职能,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在经济发展运行机制上产生影响和融合,有着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首先,从县域经济的空间存在讲,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第二,对比宏微观经济来讲,县域经济属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范畴,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分析,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经济单位,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宏观角度分析,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结合体,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网络性等特征,既包含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形式,又包含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及金融、保险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几乎包括了主要的国民经济部门与经济活动。第三,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界线明确。它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的能动性,并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同时,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此外,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和调控。第四,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2、县域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文献。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同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表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2008年10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并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2009年3月,全国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遵循“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普遍性趋向”发展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遵循”客观上也强化了中国经济的二元制结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割裂式并存”状态。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根据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日前在京发布名为《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的报告。报告统计,从2008年起,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010年,全国县域GDP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49.8%,增长态势仍在持续。2014年中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87亿元,增长率为6.2%。2013年,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31.9万亿元,为全国地区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的56.1%,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4、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的农村经济时代。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重点在乡村。农村经济获得了短暂的较快发展。但严格说,这是不完全的农村经济时代。因为农村改革重点在土地,将土地承包给农民。第二阶段,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入城市经济时代。1984年,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拉开序幕;1992年中国进行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制改革,真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1997年,国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启动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0年,中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223个增加到663个,出现了东南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城市群。第三阶段,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割裂式发展掩饰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出口外需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弊端显现,内需的经济发展拉动力不足的难题凸显,而拉动内需的重点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和复苏农村需求都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后,更加认识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大发展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性特征。
5、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县域经济所处的时代特征已出现新的变化。总体来看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典型体现中国转轨经济的三元结构:城市、乡镇、农村;二是集中反映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矛盾;三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具体发展过程中,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剧。进入新世纪,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参与多边贸易机制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主义的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特征之一。二是政府“服务型功能”强化。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服务”两字折射了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走向: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初期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政府替代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束。三是经济“生态型特征”凸显。从实践看,人类经济长期处于“旧式现代性”阶段,即社会与自然不协调,经济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阶段。为此,国家划分优先发展区、生态保护区、限制发展区等功能区。
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SWOT 分析法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如果将县域经济发展看成经济发展实体,用SWOT分析法将更直观的展示出**经济发展的状况以便于大家学习探讨。
1、**域经济基本情况。**位于**省东北部,地处**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著名的景点**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首批**。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40.1亿元,同比增长12.6%,是2010年的2.8倍。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13.6%,是2010年的5.7倍,五年累计完成364.5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9.77亿元、44.16亿元,是2010年的2.2倍、4.1倍。五年累计争取国家投资40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338元、6839元。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5万人,2014年、2015年在全省10个生态重点县增比进位中均排第2。
2、**内部发展优势(strengths)。①旅游资源丰富。**位于**自然生态旅游圈的核心,文化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可待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依托**山地特色旅游资源,按照“一核一中心三带六区”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打造佛教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的引领下,**景区进入国家5A级景区预备名单和世界自然遗产备选名录,并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森林氧吧等称号。成功创建了亚木沟、云舍两个4A级景区。云舍景区被评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寨沙侗寨3A级景区被评为全国金融扶贫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②交通区位优势凸显。随着杭瑞高速的通车,安江高速建成通车,**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94.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和客运班车。杭瑞高速、融入了贵阳3小时经济圈。从铁路来看:**城距渝怀铁路**内的火车站30公里,距**火车站50公里,距湘黔铁路线玉屏火车站110公里。公路来看:**城距**市区高速只要半个小时。航空来看:**距**凤凰客运机场70公里。并且全程高速,不管是公路、铁路全程时间超不过1个半小时。③水利资源潜力巨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内年平均自然降水20亿立方米,年经流量15.6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8.41万千瓦。全县泉眼283处,可供开发利用的达253处,为国家水源标准一、二级,多处泉水被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家级优势饮用天然矿泉水。现已经引入了农夫山泉等知名企业入驻。截止去年,完成水利投资7亿元。实施各类综合水利工程473个。④特色产业发展富有特色。得益于**特色生态功能区域发展环境,**的特色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独特发展优势。一是紫袍玉产业发展极具特色。早在明清就作为贡品敬献皇帝,其紫色中所夹黄色玉带极具帝王之气,同时具有天然油脂和独特光泽,是古今不可多得的优质玉石原料。紫袍玉料主要分布于**西南侧的印江与**两地之间的深山之中,因开采十分艰难而倍感珍贵。至今为止探明仅产于**。二是农业发展极具特色。如:**萝卜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页岩珍珠红”茶叶荣获全球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藤茶”成功申报**省首个地方种植标准。2015年,农业总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6.4%,是2010年的2.24倍,年均增长6.3%。截止目前,建成了地方特色品牌的“**萝卜猪”标准化养殖小区58个。省级、市级、县级农业园区分别为3个、2个、6个。⑤产业融合发展极具优势。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战略引领下,**以**旅游核心聚集融合发展,按照“一园两翼”空间布局,投入14亿元,建成了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入园企业44户,被省人社厅命名为“**省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电子商务(扶贫)产业园被列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点,**列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县。为整合有限资源,发展可持续经济,发展绿色工业产业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截止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4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年均增长22.1%,是2010年的2.7倍。非公经济增加值34.6亿元。
3、**内在发展劣势(weakness)。①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客观方面是全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收增长点小,产业聚集效果释放性不足。县属大企业、大项目少;融资、用地、环评等工业发展的“瓶颈” 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偏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仍比较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购物等相关配套服务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②资本积累向投资转化率低。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的发展在于投资与消费的合理匹配,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9.77亿元、44.16亿元,是2010年的2.2倍、4.1倍。相比较而言,增速较为缓慢,资本转为投资的转化率极低,仅通过银行渠道转化,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转化率低,资本难以有效大规模形成。③人才技术短缺。虽然近几年通过大规模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有效缓解了用人问题。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因素,激励人才发挥其作用并不明显,在一些特殊岗位,人才仍然短缺。④创新性动力不足。全面深化改革,首要有创新精神,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大环境中,创新意识不足,对新经济发展态势的适应性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理念等思想观念的认识都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4、**面临的外在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①政策优惠利好。随着生态发展正日益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重视,加快把生态环境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国发2号文件中,明确将**的生态发展纳入其中,这是**从国家层面上的最大政策利好。②旅游品牌优势明显。**以“梵净**〃佛光之城”为城市品牌,将旅游发展与文化繁荣结合,邀请中央电视台等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型媒体对其进行高端展示全面宣传推介,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百山百川行”、“走遍中国”等节目上民俗文化得到了多样化全球高端推介,成功举办了多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环梵自行车挑战赛”、“**文化旅游节”等系列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休闲活动赛事。先后获得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全国精品旅游示范区、全国100个最美丽的地方、全国十大避暑名山等称号。直接带动旅游从业人员2万人,2015年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5.2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倍、4.3倍。通过强势的品牌推介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大丰收。
5、制约**发展外在因素(threats)。制约**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因素来源于**的客观实际发展环境。①政策制约。由于**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工业化发展有诸多限制。这就要求**在引进工业项目的准入要求上非常严格。这对**工业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一定限制作用。②城镇化水平和创新发展不足制约**发展。县域经济的特点在于以县城经济为核心的经济集聚,而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农业剩余劳动力可用空间已经不大,转移速度和规模都明显收缩,“人口红利”正在减弱,同时传统产业供大于求,产能严重过剩,投资扩张空间缩小,投资增长明显放缓。新常态下,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将由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向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创新驱动,这就要求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将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个人关于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上步入新台阶,地方生产总值规模、速度、增速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为带动的农业、工业、服务业 集聚化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项目争取取得新成效。2015年,在国家投资政策和投资导向发生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我们主动作为、认真研判,全年共谋划项目392个,总投资217亿元。二是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国际会议中心投入使用,云舍、提溪土司城等景区景点建成,**博瑞酒店和寨沙踩歌堂主体完工,**弥勒文化园进入规划阶段,万亩莲花项目土地流转基本完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建成3个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6个县级农业园区。闵孝农业园区被评为4星级农业公园。全县建成生态茶、精品果蔬、楠竹、油茶、中药材等产业基地36万亩,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7家、家庭农场34家。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40家,建成了电子商务县级运营服务中心,建成“农村淘宝”服务站56家。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是2010的2.7倍,年均增长22.1%。三是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城市基础日趋完善。交通网络内外联通。建成高速公路77公里,改造国省干线28公里、县乡道89公里,建成通村公路665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464公里,鱼粮水库下闸蓄水,填补了**无骨干水源工程的空白。四是生态建设获得新进展。完成营造林1.53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14.52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7.73%。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在全省10个重点生态县的综合排名中继续居于第二位。五是民生事业呈现新和谐。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末的44.97%下降到13.3%。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创造了全国示范样板并推广。
1、紧抓项目谋划,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要积极适应新常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和投资导向,紧紧围绕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产业发展、基层基础等建设 “七张网”和社保、医保、教育等民生“三张网”,发扬“八争”精神,积极谋划和编制项目,加大项目上跑对接力度,突出抓好工业聚集化发展,加快经济集约化进程。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大企业延伸产业链、中小企业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和协作配套,把基地打造成集“生态、节约、科技、创税、规模”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在产业布局上要按照按照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完善产业园区功能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园区投入机制,积极发展园区现代生产服务业,建设物流配送、科技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和质量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平台,使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平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产业链明显的特色工业园区。大力开展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推进资源消耗减量化。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促进工业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支持、鼓励企业绿色认证。初步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绿色经济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争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亿元以上。围绕“一园两翼”规划布局,依托电商扶贫产业园,培育壮大新三农、好巧婆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怒溪大地石材二期建设,加快农夫山泉、屈臣氏矿泉水项目开工建设,全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达到100个。“十三五”时期,力争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2、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速度。按照有序发展原则,做到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有序发展,合理确定分期建设目标,突出特色、体现个性、注重文化品位,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保证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可行性。立足打造现代农业精品,遵循质量优先、讲究效益原则,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布局和景观设计,走高、精、尖发展道路,走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道路,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其次,要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把园区建设成集现代农业种植园、畜牧养殖园、农业加工园和农业休闲观光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工作,着力创建茶叶、萝卜猪等一批具有明显生态标识的农产品品牌,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互换、转让股份等形式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雨露计划”等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争取实现农业总产值20.8亿元以上,增长6.5%以上。“十三五”时期,力争全县一产增加值年均增幅保持在7%左右。
3、加快基础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力争全年完成5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和82亿元,增速分别达到27%和35%以上。实施好旧城棚户区改造工程。坚持“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的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努力通过棚户区改造工程,将**打造成为**脚下全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坚持把城区当作景区来建设。围绕“**后花园、**会客厅、中国最美县、世界名小城”的城市发展定位,积极打造“梵净**〃佛光之城”城市品牌,加快推进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县城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5%。一是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易地扶贫搬迁、公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项目为抓手,加快县城旧城改造和乡镇集镇建设。开工时间小磨王左幅隧道,完成江城国际综合农贸市场、城建档案及规划展示馆等市政工程。二是加快推进房地产项目开发。加大房开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天元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建设进度。三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完成6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及农村集中建房、农村危房改造和小康房建设任务。
4、突出抓好企业创新,创造经济新增长极。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加以改造和提升,大力推动企业产业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要把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县发展总体规划,推进中小企业共建技术中心,联合技术攻关,精心办好每年的中小企业产学研会议,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化对接。通过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契机、转制搞活国有企业,帮助民营企业转机建制,走出家庭式管理模式,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积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优势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工业企业在资源要素上提供优先保障,在服务环境上给予重点保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培育,促使其做大做强,争取有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
5、强化旅游品牌效应,提升旅游产业地位。紧紧围绕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的目标,牢固树立旅游业带动发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抓旅游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旅游就是抓财政增收、抓旅游就是抓城镇品位的理念,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发展旅游的认识,共同做好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一是力争**申遗及创建5A级景区成功,建成4家星级酒店、10家星级农家乐;加快推进(**境)建设,完成莲花大道和如意大道万亩莲花种植,建成太平风情小镇、博锐酒店、转塘五星级酒店等旅游项目,启动一批旅游景区景点项目;二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县紫袍玉、矿泉水、生态茶等优势特色资源,引进一批有技术优势、有经济实力、有管理经验、有营销手段的企业落户我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力争全年接待游客810万人次以上,同比增长50%,实现旅游总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50%。“十三五”时期,力争全县三产增加值年均增幅保持在17%以上。三是要在全县广大干部队伍中广泛开展“思想大解放,旅游大发展”的专题学习活动,并组织开展干部旅游知识培训,率先在干部队伍层面上形成思想上的共识。继续优化旅游品牌设置。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新线路、新景区、景点,文化线等精品线路,延长旅游线路,开拓发展生态科普游,挖掘发展民俗文化游,稳步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体验游等通过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结合的方式,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路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要高品位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交通、环卫等设施,加快星级酒店、休闲会所等服务场所建设,大力完善旅游“游、食、住、行、购、娱”等六要素,放大和实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采取“资源+市场+旅游公司”的开发模式,对有开发潜力的景区,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有实力、有经验、有诚意”的“三有”旅游投资商前来投资开发。实施高标准规范行业管理。切实抓好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第三篇: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2011年10月25日,民营经济大省浙江首次举办的“世界浙商大会”在杭州拉开帷幕。这是浙江迄今为止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浙商精英聚会,遍布全球的浙商精英、专家学者共襄浙江发展,共谋浙江未来。
选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浙江立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新起点之时,举行此次盛会,正彰显了浙江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再创发展新优势的坚定信心和不懈努力。
民企兴则浙江兴
有人形象地说:在浙江,每天都有200家民营企业生成、有100个人成为小老板,平均4户浙江家庭中就有1户在做自己的产品或生意,平均每19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最新统计显示,浙江民营企业总数70.4万户,个体工商户228.6万家。
提起浙江,杭州软件、宁波服装、温州皮鞋、永康五金、海宁皮革、嵊州领带等为数众多的区域特色产业名声响亮,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提起浙江,“小企业、大集群”加“小商品、大海洋”的特色为人熟识,制造业基地、商品市场联动,造就市场大省。而且,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还“激活”了国有经济,“比翼齐飞”、互促共进。
改革开放30年间,民营经济的率先试验、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最有特色、最为亮眼的风景。这个既无资源优势、也无政策优势可依的传统农业省,一跃成为经济总量全国第四位的经济强省,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浙江以中国近1%的土地、4%的人口,创造了中国7.5%的生产总值。其中,浙江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都由民营经济创造。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就占了203席。目前,在海外、省外投资经商的浙江人有750多万,他们创造的财富总量,与浙江全年GDP相仿,相当于在省外、国外分别再造一个浙江。
浙江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是重要精神动力。浙江人勇立改革开放时代潮头,靠着“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创下一个个创业奇迹,完成一次次逆势上扬。
民企兴则浙江兴,民企强则浙江强。浙江的决策者深刻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浙江的立业之基、活力源泉和优势所在,也是面向未来浙江长远发展、民富省强的关键所在,“民营经济成就了浙江,是浙江的瑰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们,坚定不移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优化环境促发展
“一有雨露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的浙江民营经济,其高速发展的背后,在每个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都有“有形之手”在发挥鼓励扶持的推动作用。
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地党委、政府也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断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生长”的环境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浙江以改革创新精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筑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做优做强。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为民营经济配送“政策套餐”,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新飞跃”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关键词”,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全面提高民营经济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
2008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关键时刻,浙江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坚定信心、共渡难关,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促发展。仅2009年,就通过减免企业税收,取消、暂停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为企业减轻负担666亿元。政企合力、危中求机,使浙江民营经济随国民经济一起,走出一个“V”型反转。
2010年,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营投资健康发展“新36条”出台后,浙江迅速制定实施意见和具体举措,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今年以来,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特别是融资难等问题,最近,浙江拿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一揽子应对措施,帮助那些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有市场、有前景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出台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新规、落实信贷支持政策、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加大帮扶企业力度等一套“组合拳”,正在显现积极效果。
转型升级正当时
在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中,如何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和优势,是浙江上下、政企各界思考谋划的命题。
近年,经济先行先发的浙江,遭遇“成长阵痛”也首当其冲,经历发展的“沟沟坎坎”。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新形势下,以往粗放的增长方式不可能再延续,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老路难以为继,唯有下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是“华山一条道”。
对浙江民营经济来说,尽管经济总量可观,但仍须面对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较低等自身问题。要实现新的发展和跨越,浙江民营经济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企业制度创新、产业结构提升、经营模式转变和增长动力转型。
咬定转型升级不放松,“早转早主动”,成为浙江上下的共识。市场倒逼机制形成的内生动力,加上政府引导扶持的推动力,使得民营企业成为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被称作民营企业“常青树”的万向集团,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坚定信心、认准方向,大力推动“绿色”的电动汽车项目。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企业发展有困难,怨天尤人没有用,只有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大胆闯入汽车工业领域的“青涩后生”浙江吉利集团,牢牢依靠自主创新,成长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中坚力量。董事长李书福说:“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形成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以传统纺织织造起家的绍兴新中天集团,深感出口竞争中越来越无优势,利润空间越压越低,下决心转向技术和资金门槛更高、市场前景更看好的无纺布织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早转型、早升级,发展路子才能越走越敞亮。”董事长徐仁良感受颇深。浙江提出,要实现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充分发挥浙商的重要作用。在发展新阶段,鼓励广大浙商继续弘扬“四千”精神,敢为人先,勇闯天下,进一步做强做大;鼓励广大浙商富而思源,回报桑梓,汇集各方力量,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更好地融合发展。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整体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2011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民营企业遭遇严重挑战的背景下,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求进,转中求好。这主要得益于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民营经济,以科学的思路谋划民营经济,用有力的举措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浙江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就是浙江人民的创业创新史,也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史。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2004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全省首次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优势,并把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德江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同样对民营经济充满感
情,高度赞扬“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1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230万户,民营企业达到72万户,平均每18位浙江人中就有1位个私经营者。目前,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分别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外贸出口的60%和税收的50%。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浙江进入了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其他因素的变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就更需要以科学的思路谋划民营经济,自加压力,加快转型,扎实推动民营企业大发展大提升。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就以电视电话形式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万人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提振民营经济,科学谋划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蓝图,突出的工作基调是“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明确的总体思路是“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整体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要着力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鼓励民营经济坚守实体经济,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进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民营骨干企业,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尽快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结构、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要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和提高素质,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决策管理机制,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权结构多元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创二代”企业家队伍。
要着力促进“走出去”、“引进来”互动融合,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拓展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开展海外品牌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建设。大力引进急需的新兴产业项目和高端技术、装备、人才,吸引和鼓励省外浙商回归兴业,实现“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要着力推进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推动民营经济集约发展。按照“生态浙江”的建设要求,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要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要着力提升质量诚信和强化社会责任,推动民营经济和谐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把追求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坚持质量立业、诚实经营、公平竞争,走敬业、诚信、守法的发展道路。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建设,切实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当代技术基本特征与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当代技术发展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最重要影响的有两类: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生物技术。网络时代对人类发展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信息量并使得信息交流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还打破了传统上的人类发展障碍,即信息技术打破了人类之间的知识障碍,参与障碍和获得经济机会的障碍。
第二,改变着创造与传播技术的方式,表现在:(1)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技术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2)全球化的知识定价规则发生作用,提高了技术的市场价值,刺激了技术创新活动,改变了发展中国家技术交易的成本。
第三,私营部门越发成为技术开发主体,它们在高风险投资领域内也日益活跃。第四,全球化的高级技术人员劳动市场已经形成。
第五,世界范围里形成许多重要的全球化的技术开发、革新中心,为全球技术进步创造了充满活力的环境。
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问题
技术发展差距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了解:
第一,研发支出差距,R&D/GDP指标反映,在OECD国家平均为2.4%,东亚国家平均为1.3%,南亚和拉美国家平均为0.6%,东欧与独联体国家平均为0.9%。
第二,(10万人均)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在高收入国家平均为3127,在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68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为152,全世界平均为959。第三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主要聚集在北美、欧洲和澳洲,在亚洲则聚集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台北与新竹)。
第四,风险资本的分布情况:2000年美国为1031亿美元,英国29亿美元,日本17亿,德国12亿,法国11亿,香港7亿美元,以色列4.7亿美元,印度3亿美元,中国8400万美元,韩国6500万美元。
发展中国家技术风险管理
鉴于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潜在灾害,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有关引进、发展技术方面往往处于犹豫不决状态。肯定地讲,技术变革是有风险的,关键在于技术管理,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的弱点。
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遇到同样的困境,它们的经验是,将技术变革的好处最大化,同时将技术变革的风险最小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而言,技术风险管理应该注意以下方面问题。第一,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各种潜在好处是巨大的。尽管人们无法准确比较“变”与“不变”状态下的福利计算,但是所有人类福利指数都说明,积极进行技术变革的国家在所有方面全然优于排斥技术变革的国家。
第二,技术变革给人类带来的最重大的潜在的两类危害是: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危害。
第三,在技术变革的选择问题上,政府应该关注公众舆论的作用。
第四,政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在这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尽量利用科学信息,把不确定因素转变为风险。(2)加强风险交流工作,即所有利益相关者应该有表达
各自意见(风险担心)的机会,这有助于发展透明的、可靠的决策机制。(3)有助于安全使用技术的条件是创立灵活的制度,反应敏捷的管理机构,和一系列替代技术。
第五,发展中国家应该看待自己在技术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革和创新。就观察的情况看,这些不足主要包括:(1)业务熟练人员缺乏,(2)资源、经费不足,(3)技术推广方面的传播战略无力,以及(4)缺乏反馈机制。
第六,政府应该积极对技术风险带来的挑战制定国家战略,国家技术风险管理战略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向技术领先的国家学习有关制度建设、标准建设的方式方法,结合本国实际确立有关技术开发政策,适用技术标准。必要时,可以先直接移植外国先进的标准,再结合本国实际进行调整。(2)通过地区间的合作,使有关技术标准、技术安全标准协调一致。(3)加强技术发展的监管机构。(4)调整舆论。(5)加强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分享信息和经验。
(6)注重发展本国的科研技术创造能力和推广能力。政府与市场结合,共同培育鼓励一种不断提高人们开拓、创新、冒险的自由发展的环境,将特别有助于国家技术发展和技术变革。第七,上述(6),可以被称为旨在释放人的能力的国家战略的基本原则。按照此原则,国家、政府应该积极创造一种鼓励科学创新的环境。联合国开发署提出以下具体做法:(1)把科学技术政策与长期发展政策联合起来。(2)尤其要抓住网络时代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各种利益,为此最好在电讯业中注入竞争机制。(3)鼓励高等院校与产业界联合,促进重新。(4)调整教育方向,提高教育质量,使之尽量与技术需求挂钩。(5)政府制定多种干预性政策,以便在技术变革时代促进企业投资,提高工人能力,这些是保持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此外,重要的是对发展多渠道教育融资活动制定有效干预政策,这有助于经济社会在为教育融资方面动员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
第八,加强技术变革的国际合作,这些合作即使可能面临市场利益的长期冲突,但是国际合作可以获得双赢结果。加强国际合作的各国实际利益在于,一国的技术突破导致全球受益,这种利益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人们的福利水平提高。不过,经验表明,促进、规范国际合作的最重要的工作包括:(1)制定游戏规则并保证公平贯彻。(2)建立技术创新的伙伴关系,制定协调发展政策。(3)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经济组织为增强各国技术投资制定有关政策。(4)共同为努力应付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做出贡献。
第五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县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隆”战略,按照科技富民强县工作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县资源优势与特色经济,提高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为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意识,我县把科技工作列入中心组学习范畴,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报告会,每年选派一批科技干部到江浙沿海进行挂职锻炼,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抓科技进步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彻底改变科技工作是软指标、软任务的认识。努力增强科技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到制订规划凸显科技,部署工作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科教兴县”上来。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四大家各安排了一名副职亲自抓科技工作。为加强科技工作,我县建立了科技工作汇报制度,规定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把科技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制定了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科技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和单位双文明目标考核内容。目前,我县已形成主要领导挂帅、科技部门领唱、其他部门合唱、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05年,我县科技工作共召开政府常务会议4次,专题研究有关科技工作。2006年3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管科技工作副县长亲自参加了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专题研究班。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特别是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广泛深入地宣讲有关科技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兴县”意识。二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等多种舆论工具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基本做到宣传有声音,电视有图像,墙头有标语,街头有横幅,手中有资料。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播模式,送科技下乡,请科技专家来我县乡镇举办科技讲座,送科技示范户集中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技政策,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全县人们的科技意识,力争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尊重人才,加大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1、尊重人才,重奖有功人员
科技要发展,经济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县委、县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放活科技人员,允许他们在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合法收入,鼓励成果持有人以入股方式创业,并根据不同职称和规模给予不同标准的创业启动金。为鼓励科研开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县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制定了“科技兴隆”奖励办法,提高奖金标准,对突出贡献人员进行重奖,奖金不低于5万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之,对待科技人员,我们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一流成果给予一流回报,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
2、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我县在农口各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和经济发展局等涉科单位均设立了科教、生产股,在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城建、教育、工业、卫生5个专家服务组。除政府组织外,各骨干企业均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民间组织也成立了各类专业学会12个,行业协会29个,培养和授予了科技示范户8280户。目前,我县已形成了政府技术服务站和企业科研开发为主体,技术学会、专业协会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带头人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整合资金,统一规划
随着人们科技意识的增强,我县科技资金投入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格局。为抓好科技兴县工作,县委、县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中确保了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费、科技专项经费和农发资金等科技资金的逐年增加。我县科技经费已从2003年的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54万元,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费已从2003年的594.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44.9万元,科技专项经费已从2003年的72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30.5万元。县委、政府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