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反证法在立体几何证明题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注反证法在立体几何证明题中的应用 作者:王健
来源:《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2年第10期
第二篇:分析法在立体几何问题中应用
分析法在立体几何问题中应用
立体几何在高中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添辅助线,让很多同学无从下手.虽然证明题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要证明线面平行,只要在平面中找到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即可;要证明两条异面直线垂直,只要构造一个包含其中一条直线的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垂直即可,但是如何去寻找所需要的直线与平面呢?幸好空间向量的引入,使得立体几何也可以转化成代数问题进行计算,不需要添加辅助线,只要能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计算即可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但事与愿违,那些没有数量关系的几何问题不可能利用空间向量来解决,因此如何添加辅助线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便呼之欲出.接下来,利用分析法讨论两类问题:如何添加辅助线和建立适当空间直角坐标系.一、分析法解决辅助线问题
例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B1D平面ACD1.分析:要证明B1D平面ACD1,只要证明B1D垂直于平面ACD1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利用分析法,可以将B1D平面ACD1看成是已知条件,则根据线面垂直的定义,有B1D垂直于平面ACD1内的所有直线,所以只要选取其中的两条来证明即可.接下来问题就转化成为证明B1DAC和B1DCD1,即两条异面直线垂直,常用的方法就是构造线面垂直.先来证明B1DAC.利用分析法,B1DAC可以看成是已知条件,由于A、C、D处于下底面,只要过D有一条垂直垂直于AC的直线即可,因为底面是一个正方形,故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只要连接BD,就应有AC平面BB1D.这样问题就转化为证明AC平面
BB1D.由于ACBD,ACB1B,即可证明.然后同理可证B1DCD1.证明过程略.A
D1 C
1B1
A1
D
C
B
评注:其实这个题,如果用三垂线定理,应该是比较容易想到连接BD,因为BD是B1D在下表面内的射影。但由于课改后,在必修2中对三垂线定理只字不提,增大了此类题目的难度.类似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必修2的73页上有这样一个探究题:如图,直四棱柱ABCDABCD(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称为直棱柱)中,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时,ACBD?
'
'
'
'
'
'
'
'
'B
D
B
分析:连接A'C',只要A'C'B'D',就有A'CB'D'.C
例2 如图,ABCD是平行四边形,S是平面ABCD外一点,M为SC的中点.求证:SA//平面MDB.S
M
D C
A
B
分析:要证明SA//平面MDB,只要在平面MDB中找到一条直线与SA平行.利用分析法,可以将SA//平面MDB看成已知条件,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过SA的平面只要与平面MDB相交,则SA与交线平行.题目中包含SA有两个平面只有平面SAB和平面SAD,而这两个平面与平面MDB的交线在这个几何体的外面,不太好找.我们可以改变策略,在四棱锥中构作一个包含SA的平面.根据确定平面的公理2的推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平面,我们选取点C,连接AC交BD于O,构作平面SAC,它与平面MDB的交线是OM,故只要证明SA//OM.由于底面是平行四边形,M是SC的中点,易得
SA//OM.证明过程略.评注:由于线面平行的话,直线上所有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而且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两条平行直线也可确定一个平面,有时也利用平行四边形构作平面.如下题.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A1B、AC上的点,A1MAN.求证:MN//平面BB1C1C.二、分析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因此逐渐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新课改也处处体现向量方法的重要性.在必修2的最后一章,介绍了空间直角坐标系,重点要求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确定,以及空间向量的模长,从而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来解决长度与角度的问题.而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关键,所以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就显得犹为重要.接下来,利用分析法谈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问题.例3 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底面ABCD,已知ABC45,AB
2,BC
SASB
(1)求证:SABC;
(2)求直线SD与平面SAB所成角的大小.S
C
B
D
A
分析: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最好有一个线面垂直.先来分析下底面,由于下底面是ABC45的平行四边形,且AB
2,BC故连接AC,有ABC是已CAB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取BC的中点为O,连接AO,则AOBC
.利用分析法,将SABC看成已知条件,所以应有BC平面SAO,则SOBC.因为侧面SBC底面ABCD,根据面面垂直的定义,有SO底面ABCD.故可取O为原点,OA所在的直线为x轴,OB所在的直线为y轴,OS所在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证明过程略.附:分析法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1.设a,b,c都为正数,求证:abc(abc)(bca)(cab).分析:由于a,b,c都为正数,当abc0,bca0,cab0时,可以将a,b,c看成是三角形的三边.由不等式的右边联想到海伦公式,有
abc(abc)(abc)(bca)(cab)(abc)16S
abcabc16r()
4R2
得R2r(其中R,r分别为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内切圆的圆心)2.在数列{an}中,已知anln2.解Snln下先证明ln
12ln1
23ln1
nn1,Sn是{an}的前n项和,求证:Sn
n
1n
.ln
12n1
ln()ln,n123n1n11,只证lnxx,令f(x)lnxx(0x1),n1n1n111x
0,又0x1,得f(x)0,∴f(x)为增函数,则f(x)1
xx
,令x
得f(x)f(1)ln1110,即lnxx0,有lnxx,于是ln
1n1
1n1
1n
.3.设函数f(x)lnxpx1(pR),(1)求f(x)极值点;
(2)当p0时,若对于任意的x0,恒有f(x)0,求p的取值范围;(3)证明:当nN,n2时,ln22
ln33
lnnn
2nn12(n1)。
解:(1)f(x)的定义域为(0,)。当p0时,f(x)
1x
p0,f(x)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故没有极值点。
当p0时,若x(0,),则f(x)
p1p
11pxx
0
;若x(,),则f(x)
p
11pxx
0,于
是f(x)有极小值点x。
1p
(2)由(1)知,p0时,f(x)有极小值点f()ln
p
1p,由于f(x)在其定义域上只
1p
有一个极值点,因此f(x)的最大值为f()ln
p
。所以f(x)0ln0p1。
1x
(3)由(2)知,当p1,x0时,f(x)0lnxx1
于是
ln22
lnxx
1。
ln33
lnnn
(1
12)(1
13)(1
1n
1n)
(n1)(又当nN,n2时,12
)。
1n
1(n1)n
1314
1n
1n1
1n131,于是
1n1)1n
1n
(12
13)()(12
12)
1n1,∴
ln22
ln33
lnnn
(n1)(
(n1)(
n1)
2nn12(n1),即
ln22
ln33
lnnn
2nn12(n1)。
评析:导数进入中学数学后,为中学不等式证明提供了一个强大工具。正因为如此,通过构造函数并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已成为高考数学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题第(2)问实际上已经作出暗示,对比待证不等证式与第(2)问所得结论,证明思路自然生成。
第三篇:法向量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法向量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作者:魏庆鼎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3年第08期
高中数学教材引进了向量知识以后,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方法——向量法.向量法在解决求立几中的角和距离两大问题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解决了以前旧版教材立几中的这两个难点.在旧版教材中,运用几何法解决这两类问题,要通过“作”、“证”、“求”,既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要求学生对空间中,线、面之间的判定、性质等定理非常熟悉并能熟练应用,对学生,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是一大难点.而现在向量法则很好解决了这个难点,所以它对人们研究立几问题有着普及的意义.同时向量法对立几中的线面平行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和面面平行等位置关系的证明,也非常简便.空间向量的引入使立体几何的解题变得直观、易懂.而“法向量”的灵活应用,给解决空间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方便、实用的工具,会使我们在高考中快捷地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法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应用.现把教学中得到的这些方法进行归类,供同行参考.4.用法向量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
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可先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则两法向量的夹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或互补.此时,观察二面角的平面角为锐角还是钝角,视情况而定.(注:在证明面面平行或面面垂直时,也可采用此法.如两面的法向量共线,即两平面平行;如两平面的法向量垂直,即两平面垂直)从以上的一些例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法向量”这一特殊工具在立体几何的解题中的优越性.但在具体做题中,我们还应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更便捷的方法去做,视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定.
第四篇:解剖学在几何证明题中的应用
“解剖学”在几何证明题中的应用
咸安区白鹤中学游明勇
几何的正面,是学生感到很难的一部分内容。它需把定理与图形
灵活地结合起来,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孩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但
对一些组合图形,或图形中的线,图形较多时,我就采取“解剖学”
中的方法,把图形先提出来,分析探究有关结论,再放进去,把不熟
悉的图形,变成成熟的,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切入点。
案例1》:如图,ӨO1与ӨO2外切于P,AB切ӨO1于A,切ӨO2于
B,R1=4,R2=2,求AB的长。
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求AB的长呢?请学生边读题边结合图形,你能读出哪些结论?有哪些辅助线?
生:(1)点O1,P,O2三点共线。
(2)连O1A,O2B 辅助线。
师:试连线,结合题中已知,你能得到哪些线段长?
生:O1O2=6,AO1=4,BO2=
2结合题中问题,观察思考:题中怎样求线的AB的长?让学生自己动
手做后,老师再用另一种思路解:AB师:请把图中点A,B,O1,O2四点对应的图形
4提出来,结合初二基本图形,你有所发现。O1 6
生:它就是:初二梯形中,已知上、下底长—腰长,求另一腰长。
反思:归纳:这样,在几何题证明中,避免其它线对思维的影响,可O2
适当地把部分图像从原题中提出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还放回原题
进行解答。
案例2>:如图,ӨO1与ӨO2都经过A, B两点,过点A的直线CD
与ӨO1交于C,与ӨO2交于D,过点B的直线EF与ӨO1交与E,交Ө
M
E©图(1)N(1)求证:CE//DF.(2)在图(1)中,若CD与EF可以绕点A, B 转动,当点C与点
E重合时,过点E作直线MN//DF。判断直线MN与ӨO1的位
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与ӨO2师:案例(1)中灵活应用,把题中部分“器官”提出来,进行分析,然后再放进去,你能用上述方法对案例(2)中第1小题进行分析吗?
试试看。
生:抓住两圆相交的基本辅助线,在不同圆中分别进行剖析,应用圆
内接四边形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易证。CA
师:对于第(2)小题,图形变了,已知,结论也有所改变:你能用
以上“解剖”的方法,把它们分开分拆,提出来,再放进去找联系吗?
生:可作如图分解 :
在图(b)中可证: 再在图(a)中,就是已知< ABE= 师生反思:因此,在几何证明题中,当图中的线较多或图形较复杂时,可以使当地把部分图形提出来,单个研究,防止,其他图对思维的影 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使当地采取“解剖的方法”,化难为 易,化繁为简,化不熟悉为常规,采取“各个击破”的思想,大大降 低了解题的难度,改变了大部分学生认为几何难学的思想,在某一定 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求学的兴趣。 立体几何证明 高中立体几何的证明主要是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的证明。方法如下(难以建立坐标系时再考虑): Ⅰ.平行关系: 线线平行:1.在同一平面内无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平行。2.公理4(平行公理)。3.线面平行的性质。4.面面平行的性质。5.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线面平行:1.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3.两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与另一平面平行。 面面平行:1.两个平面无公共点。2.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平面平行。 Ⅱ.垂直关系: 线线垂直:1.直线所成角为90°。2.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垂直。 线面垂直: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垂直。2.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3.面面垂直的性质。4.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直线也与此平面垂直。5.一条直线垂直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那么这条直线也与另一平面垂直。 面面垂直:1.面面所成二面角为直二面角。2.一个平面过另一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 四个判定定理: ①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②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③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④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从平面拓展到空间的角相等或互补的判定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四个性质定理: ①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②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④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标准只要求对于四个性质定理用综合几何的方法加以证明。对于其余的定理,在选修2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利用向量的方法予以证明。 (2)立体几何初步这部分,我们希望能使学生初步感受综合几何的证明。在处理证明时,要充分发挥几何直观的作用,而不是形式上的推导。例如,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二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有的老师就是采用了一种很第五篇:立体几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