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七大 落实发展观 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推进富民强镇新的实践中,提高广大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科学发展上来。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政治宣言,必将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推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统领发展全局
党的十七大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的行动指南。必须深入认真地学习,领会精神实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统领发展全局,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是要在学习宣传、统一思想上下功夫。在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做到“六个必须”、“三个带头”,切实肩负起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政治责任,真正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放到首要位置,进一步在全镇上下营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浓厚氛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广泛宣传、深入宣传,使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要及时总结各级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好办法和好经验,推介好典型。结合我镇发展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组织理论界深入研究,努力推出一批理论学习成果。通过学习宣传,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二是要在学以致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坚持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贯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实践。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做到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有新进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有新突破,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有新进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镇进程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决策举措,转化为谋划工作的具体思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
本领。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灵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地、深刻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
第一,谋求蓄势后发,坚持能快则快。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又好又快。对我们民族贫困地区来说,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发展不够。唯有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则落后,发展慢了同样落后。谋求蓄势后发,坚持能快则快,是我们缩小发展差距,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二,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相协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享受到发展的实惠;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建设
和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搞好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强化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精神,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强化宗旨意识,实践意识,全局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一,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首先是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一要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二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归宿。三要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在科学决策和科学领导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二,强化实践意识,坚持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贯彻决策的时候,都要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践,深入生活,进行广泛调查研究,搞清楚事情的过程和脉络、现状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第三,强化全局意识,坚持统筹兼顾。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必须做到把握
全局、统筹兼顾,防止片面性。首先要全面地看问题,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次,要辩证地看问题,以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待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协调发展。
第四,强化执政意识,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领导工作中坚持科学执政的原则,就是一切领导活动都要按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进行,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领导工作建立在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第二篇: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2008年究竟发生了多少群体性事件,官方尚未公布最新数据。不过三年前的一组数据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公共事件的多发期。近年来,一些地方因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公共事件处置失当,以致激化矛盾,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时有发生。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几起群体性事件以极端表现形式给基层政府的执政敲响了警钟。
一、群体性事件正日益考验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
2008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既有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神七”飞天这样的喜事,也有汶川地震、南方雪灾这样的天灾,同时还发生了许多起非同寻常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有:贵州瓮安事件。由于该县女学生李树芬溺水身亡,其家人对公安机关的“自杀”鉴定结果不服。6月28日,死者家属在瓮安县城游行,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县政府,后转变为突发群体性bao力事件。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等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云南孟连事件。该县勐马镇胶农因橡胶林产权归属一事多次与当地橡胶公司发生争执和冲突。7月19日,勐啊村5位胶农被警察强行带走,数百名村民手持器械,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警察被围困达11个小时,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甘肃陇南事件。因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存有疑虑,11月17日,当地三十多名拆迁户集体到市委上访,随后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市委大门,并转变为打 za抢shao的突发群体性bao力事件。这起事件共砸烧房屋110间、车辆22辆,市委大院各单位办公设施及其他损失503.8万元。
出租车罢运事件。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8000多辆出租汽车全城罢工。7日,湖北省荆州市数百辆的士集体停驶。10日,上百名海南省三亚市出租车司机停止营运。同一天,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上百辆出租汽车集体罢运。18日,部分“挂靠”在云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的个体客车司机集体罢运,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全州的县际客运秩序一度濒临瘫痪。20日,广东汕头1000多辆出租车罢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一些群体性事件突然爆发出来,乃是多年矛盾蓄积而致。如企业改制不规范、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根本维护,导致职工集体上访;由于拆迁、征地行为不规范、补偿标准不统一或补偿不到位,导致被拆迁和被征地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发生群体冲突;由于拆违过程中宣传不到位、程序没履行到位,导致被拆群众集体上访;由于执法部门行为不规范,乱收费、乱摊派,甚至借助黑恶势力对付群众,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者引起群体冲突等等。
这一系列事件给我们基层政府的一个深刻警示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
二、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凸显出我国目前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欠缺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其他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正常表达的情况下发生的,或者说常常是无奈中的选择。当一个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借助于一个偶然事件的导火索,许多被压抑的利益要求集中表达出来。
实事求是地讲,绝大多数qun体事件的发生,都与政府行为不规范、政府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有关。如果各级政府对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足够的认
识、足够的准备、足够的措施,那么,80%以上的群体性事件都可以避免。换言之,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凸显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欠缺。
一是执政理念的偏差,没有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理念。正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瓮安“6·28”事件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上说,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qun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近些年,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维护企业与自身利益,漠视农民的权利要求与利益诉求,将损害群众利益当做增加企业与政府利益的前提。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应有的服务职能,政府与民争利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全忘掉了“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是处理方式僵化,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或刑事化。几乎多数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方政府在分析原因、教训时,总有这么一条,qun体事件的背后,总是“背后有坏人(不法分子或社会黑势力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认识逻辑。因为与民众打交道,特别是与有不满情绪、有自己利益要求的民众打交道,至今是我们政府能力训练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现在许多政府官员所熟悉的处理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形成的。而这种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或刑事化的处理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其作为政治或刑事案件加以硬性地打压,这是一些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习惯性方式。如果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存在政治或刑事因素,人们反而不知道如何来进行处理,而将群体性事件中的一些过激因素人为加以放大,甚至激化出某些过激行为,则很容易将这些事件纳入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
三是解决手段单一,习惯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综观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一些基层政府过度依赖于采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不断制造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实,一味地看重秩序的维护,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从而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曾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四是没有依法行政,是引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因素。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滋生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以及在行政管理中养成的“衙门”作风、“四难”现象。此类不依法行政的种种行为,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侵害了群众的利益。同时社会风气、党风的败坏,腐败现象的恶化,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问题的屡禁不止,基层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等,又加剧了干群矛盾。日积月累,受伤害的群众面越扩越大,矛盾越积越深,一旦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或有把柄被抓住,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加上群众情绪激动,从而导致矛盾在短时间内激化进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沟通制度,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让老百姓有合理表达的渠道,是真心接受群众监督,吸引群众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各级政府官员实行监督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却害怕老百姓表达诉求,不是努力创造条件让群众“有话有处说”,而是千方百计堵老百姓的嘴,结果导致矛盾越来越多,形成积怨,最后爆发,瓮安事件、孟连事件、定州事件等群体性事件都是深刻的教训。
六是没有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让负面信息左右了公众。几乎所有群体性事件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信息不通畅。在“瓮安事件”应对过程中,作为谣言内容涉及地的瓮安县政府在危机早期并没有关注到民间流传的谣言,对个别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及时澄清。正是基层
政府对于信息舆论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的不足,才使得谣言得以通过非正式途径在社会上呈规模效应模式传播,最终导致区域性社会心理危机。可以说,对传闻的姑息是导致许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正是存在这些不同程度的缺陷,才导致了许多基层政府未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因此,在寻找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中,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应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
既然许多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基层政府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只有加强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尽可能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
(一)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提高基层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是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总结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其中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也是我们党执政与其他政党执政的根本区别。因此,基层政府一定要增强宗旨观念,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会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自然就会消失。
(二)贯彻依法行政,提高基层政府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基层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要教育行政执法人员,使他们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衣食是人民给的;要使我们的工作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要做到为民执法不动摇,达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根本目的。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杜绝失职不作为和越权乱作为的腐败行为。执法者只有依法执法,才有最广泛意义和最大程度的公正和文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偏差,减少执法矛盾。
(三)构建利益诉求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基层政府要及时分析新形势下各种矛盾产生、发展的特点、规律,紧紧抓住矛盾的本质,积极寻求处理矛盾的方法、途径,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不同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利用信访、群团组织等窗口和桥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掌握矛盾的根源所在,及时、主动、稳妥地化解矛盾。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认真解决,不合理的要求要解释清楚,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把握准确,处置得当,这样才能把一些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中。
(四)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干部脱离群众、贪污腐化、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和作风有直接关系。因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督促基层干部廉洁勤政,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地沉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多沟通多交流,做群众的贴心朋友,倾听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准确地掌握基层的情况和呼声,才能发现基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采
取有效的措施,使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才不至于引发上访问题乃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五)建立“公众本位”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提高基层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不仅仅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还会掩盖矛盾、发酵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因此,作为地方基层政府,要充分保持对信息舆论的敏感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从掌握的信息中分析出社会公众的需要,制定出科学适当的危机公关策略。而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必须转变“官本位”的治理理念,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建立“公众本位”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满足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打破谣言。
第三篇:依法提高执政能力
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同志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有关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这一课题。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一个方面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法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法’刑也,平之如水。”这就是说,法就是刑,平之如水、公平正直(平之如水—公平正直)。
与“法”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说文解字》称:“律,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用作调音律的工具,将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由上可得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规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一)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1
依法行政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因为“行政机关的职权并不是行政机关所固有的,而是经人民授予,也即由法律法规授予的”。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越权。
三是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放弃那就是失职,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的特征:
一是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在我国,既不可将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也不能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法治国。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益事务。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其次,“法”应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其他政策办法不能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机械理解和运用上,是不利于依法行政的。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为行政,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之所以能成为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手段,不仅在于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赋予和派生出来的,也不仅在于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立法权与行政权性质不同。法律独具的至高无上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是约束行政权力任意专断的最有效的手段。当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按照经过合意达成的法律规则进行运作,并运用法律的强制力进行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意与专横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反之,失去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行政活动中的人治必然抬头、寻租必然出现、腐败必然滋生。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政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
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从重依政策行政、依领导人指意办事,到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跨越,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人的观念、意识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问题尤为迫切。一要革除“人治”思想,树立“法治”意识。要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法行政等陋习,努力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维护法律权威;二要纠正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三要克服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就是说,既要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理想目标,又要考虑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现实性,在明确法律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官吏的同时,把重心转向人民权益的保障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上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二,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和行政质量。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只有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只靠少数人主观判断、凭经验决策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真正改变
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广纳民言,通过各种途径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众明确决策意图,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要理顺行政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第四,要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必然导致滥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多,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行政权力也相应增加;权力还没有摆脱自我扩张的特性,靠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自律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真正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扩张和滥用。
第五,不断提高行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法行政能否顺利推进,执行者的素质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坚持自学、爱学、勤学业务。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法律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同志们,要知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要用规和矩画出美好的蓝图!要坚守法律防线并通过依法行政来构建威县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讲的不好,恳请同志们指正。
谢谢大家!
第四篇:政府部门如何提高执政能力
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
行政能力建设,首要的是提高推进发展的能力,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里最重要的,一是会抓大事。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在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方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等。二是强调抓落实。要从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其次是要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我们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要求,努力建设行为规范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信用政府、有限政府。重点解决好政府管理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用制度规范、制约政府及部门的决策行为。同时要强化行政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第三,要提高保持稳定的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政府工作来说,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比如要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坚决纠正在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利益、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同时要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矛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要鼓励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更新知识结构,注重学习市场经济、科技、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解决“本领恐慌”问题,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并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公开办事程序、时限和质量要求,接受社会监督,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行政能力的提高。
第五篇: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本站推荐)
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并深刻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点。这是由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地位、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所决定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立足我省实际,对贯彻落实中央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党委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和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因此,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实现改革开放与党的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必然选择。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中来推进。只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各方面建设,才能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改进执政方式,改善执政环境,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
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不能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能对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党的执政能力就不可能提高。我们党之所以坚强有力,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行动指南。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在党员中开展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要内容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力求使广大党员干部从更深的层次上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指导自我修养和工作实践,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转化为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转化为工作思路和科学工作方法,转化为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务必抓出成效。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状况如何,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党执政的成效。党是通过党的干部来执政的。党的执政能力能不能提高,关键在于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能不能把高素质人才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抓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确保执政兴国后继有人。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按照政治坚定、求真
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要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切实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源泉和基础环节。要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不断巩固和扩大固本强基工作成果,组织十百千万名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下决心解决农村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好、建设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使党的执政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能力
好的作风能使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坏的作风则损害党的形象,破坏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过硬的党风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时时刻刻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政绩换取人民群众的满意和爱戴。只有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才会强大无比,党的执政基础才会坚不可摧。要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认真研究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勤勤恳恳地为群众谋利益,在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生动的教育,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利于把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规范地确定下来,长期地坚持下去,从而确保党的执政能力在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党建工作中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其他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准确把握社会前进的脉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规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善于运用法律规范与法律原则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要从改革体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进一步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的部署,抓紧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决策机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民主生活会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到基层党组织过组织生活制度和参加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全党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花气力,聚精会神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