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但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和 新挑战。
一、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发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政府因势利导,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出宽松的环 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增强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县域经济基础,使浙江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6年,如果不计萧山区、余杭区与鄞州区,我省的县域经济 GDP占全省的53.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8.96%,人均GDP为26889元/人,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9.35%,存款余额 4853.4亿元,占全省的46.34%,自营出口3967789万美元,相当于全省自营出口的10090042万美元的39.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601.94亿元,占全省的48.86%。
二、当前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浙江多数县、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百强县,面临着土地等资源瓶颈与环境治理压力增大的问题,也面临着教育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升级难等问题与挑战。而且产业组织演变的双重困境影响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出现“两难境地”。产业组织不升级,传统中小企业,产业难能持续发展;如果产业组织升级,又会出现 大企业外移,对当地经济造成打击。
2、县域间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的较大差异,造成地区间的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浙东北。23个欠发达县均为山区县,其工业化受到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稀 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与经济强县的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态势。同时,浙江省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3、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缓慢
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5%,主要为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产品增值率低,在制造业中,知识创新型经 济体系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仅初具规模。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比重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0%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县域内的城市化水平仍只有40%左右,低于工业化进程。县域市规模小、城镇布局分散、功能薄弱。没有能 够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
5、农业基础不稳固,“三农”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浙江农村多处山区,人多地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受到地形、土地流转制度等限制。造成农业生产的土地机会成本与劳动力价格等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较 低。在农产品
开发、加工和深加工方面的产业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创新发展浙江县域经济的建议
在我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我省县域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主线,以五个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推进县域经 济的创新与自主创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1、发展模式创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粗放型增长走向集约型增长,创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模式与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中,要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控制节能减排,力求 突破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对山区县要注重生态立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等服务业。在城市化中,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搞好长远规划,形 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加强县城与中心镇的幅射力与集聚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财政支出重点要向农村和山区倾斜,逐步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
从具体发展模式上,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借鉴义乌模式、绍兴模式,推进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以工促商,以商兴工,使工业与商业良性互动; 产业集聚明显的地区,可以借鉴乐清模式,不断推进产业组织优化与开放创新;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龙港模式,通过人口与资金适当集聚,促进城市化,再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山区县,可以借鉴新昌模式,立足本地实际政府扶持,创设地方品牌,适当集中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推进农业产 业化。
2、制度创新
首先是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目前的省管县、强县、强镇扩权,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负面影响:县域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县内乡镇差距也出现 扩大的态势。省管县模式、强县强镇扩权,带动欠发达县与弱镇,以及山区县的生态保护与工业化矛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财政转移的制度创新 来解决。
其次是具体的管理制度创新。一是要创新现代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并以法定制,促进依法流转;二要创新工业用地制度,目前的行政配置激化了圈地热。正在开始的 市场化招标又造成工业用地价格大幅提升,不利于工业发展。从增量、存量上创新交易流转制度显得十分必要;三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区间域居民的适当流 转,允许山区部分农民有规划地迁往平原地区,实现县域内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适当鼓励人口集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四要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 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五要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各种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与综合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
3、产业组织创新
各县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提升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引导建设专业市场,创新交易方式,促进专业市场跨区域发展;积极培育大企业,促进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中心—卫星的合作体系。
对产业集群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县市,要着重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托高新技术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进行提升和整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信息服务、物 流配送服务、营销服务、科技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稳固产业集群,避免产业集群的外移与衰退;健全政策,鼓励以民引外,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鼓 励发展网上交易等无形市场;推进行业商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间化发展,充实行业商会协会功能,更好地协调产业发展与企业间的协作与竞争;鼓励企业间 相互参股,开展合资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联盟,强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
4、技术创新
一是细化技术创新发展目标。制定本区域技术规划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纲要,细化规划,指导创新。二是深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政策。如科技型企业抵扣 150%-200%所得税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要用足,要完善。三是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要素。把资本市场作为科技创新投资主渠道,创建风险投资机构,引进 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科技型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投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引 导设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科技企业这个主体的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四是强化鼓励技术创新的考核。把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技 术创新纳入市对县(市、区)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县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五是鼓励县域的人才引进,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重视与大城市科 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利用外部人才,引进合适技术与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5、鼓励自主创业
一要营造创业的文化基础与社会氛围。激发和树立“致富光荣”的文化氛围;保护个人的自主意识,鼓励个人独立创业、模仿创业;增强社会的产权意识,严格执法 保护合法创业者的权益;大力建设诚信社会,促进合作创业。
二要重点推进农民、大学毕业生创业。要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组建产供销一体的农业合作社、加强城乡企业合作、引 进技术与管理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引导新知识青年到乡镇农村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上山下乡,创办投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鼓励通过资本、技 术、土地等各种形式联合,投资创业。
三要着力降低创业成本,可在乡镇建设适量的针对个体工商业的创业园区或小企业园区,为不能进入工业园区的小企业与个体户提供廉租的厂房与经营场所。为创业者提供适当的扶助政策,如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对新办企业给予一定年限内所得税、消费税减免,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民间融资公司提供适当的财政 补贴等,促进居民创业;为小企业在融资担保、生产经营等方面,提供特殊保护和扶持。同时,在政府采购中,以立法形式保证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如在政府采购 产品与服务时,保证有一定的比例来自小企业。
第二篇: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
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
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商贸服务业,着力强化社区建设和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使全镇经济社会出现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市委提出“对接**,比学**,建设**东特大城市”的战略思想鼓舞人心,县委提出“内赶**,外比**,砥砺奋进全省20强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结合兴国镇的实际,如何赶超跨越,提速发展,我认为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加大强工兴镇力度。兴国镇将承接县工业园着力打造石震工业集中区,目前已经落户的企业有7家,在建项目2个,今年新签一个投资5.5亿元的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项目。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树立”产业第一、服务至上“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项目,为**”一主二副“培土壮力,添砖加瓦。目前,我们县四大园区及各乡镇的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在此,我建议市里有好的招商项目可以优先考虑落户到**。
二、加大强商活镇力度。兴国镇是城区所在地,必须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工厂林立的优势,搞好服务,兴办适合大众特点的餐饮服务业,引进名牌超市进兴国,引进大型物流业来县城。为迎接”新市民工程“打基础,使返乡创业人员在城区安居,在园区乐业。**县城近年来的形象和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贸、物流、服务的发展环境得天独厚,建议**要舍得,让一些要到**的国内外知名名牌优先推荐入驻**城区。
三、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兴国镇有胜利万亩油茶基地,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湖万亩湖蒿基地,石震千亩杨梅基地,还有近3万亩水面,生态农业和水产养殖业资源丰富,青山绿水,湖**色,全力将**、胜利等城郊村打造成”**后花园“。进一步依托城郊优势,大力推行”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议把兴国建成农副产品主产区,在城区建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快蔬菜、水产品等贸易交流。
四、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古八景都在兴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人文景观开发。
五、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兴国镇跨越发展,潜力在山,优势在水,资源在城,关键在人,关键之关键在于各级组织的”带头人“。我们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加强市民法制建设,全力提升兴国干部群众的精神区位,构建精神高地,提升”精神气",为砥砺奋进,跨越赶超提供组织保证和凝聚精神力量。
第三篇: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
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
中共XX总支委员会书记 XXX
镇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镇域经济中,镇域专业经济已占有一定比重,现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为此,本人认为发展镇域专业经济是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出路。探讨这一现象,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引导乡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农村大局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镇域专业经济的概念及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乡镇经济迅速发展。这种类型的乡镇经济我们把它叫作规模经济或特色经济。镇域专业经济的实质是区域经济、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
和一般乡镇经济比较,镇域专业经济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乡镇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二是主导产业突出,专业特色鲜明。三是拥有了一批名牌产品。四是有较高的知名度。凡是专业经济突出的乡镇,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
镇域专业经济的发展,一是能有效地解决 “三农”问题,二是能有效地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能填补国家经济发展的空缺,四是能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发展镇域专业经济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市场定位和区域发展战略。所谓市场定位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产业定位,就是说,产业定位要准,要切合发展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二是指品牌定位。一方面要创造区域品牌;另一方面要树立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形象;同时要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指要及时纠正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的偏差。
2.特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推动。一是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来,避免产业的自然成长和低档次的企业复制,提高区域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名优产品培育力度,要通过企业和科研开发推广机构,培育一大批拳头产品。三是要抓好产品质量监测。四是要建立健全同行业科技信息交流制度,及时了解同行业的科技信息和新产品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信息。五是加大财政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六是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同国际接轨,用科学的管理经营企业。
3.人才战略问题。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引进人才,二是要培养人才,三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锻炼人才。
4.区内分工和行业关系的协调问题。镇域专业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各个企业的产品相同、相近、相似或者相关连,合理地进行行业分工和合作,以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双赢。
5.撬动整合资本问题。撬动整合资本一是指撬动农民手中的资金,鼓励他们创办企业;二是指鼓励企业通过自我滚动发展,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指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组,以实现联合。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四、乡镇政府在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镇域专业经济的发展中,基层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担当起政府机关应当负起的责任。
1.制定战略。战略是目标、是导向、是旗帜。乡镇政府在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要把经济发展战略作为首要问题来抓,要确保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在战略的实施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
2.营造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保证。在软环境上,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次要协助企业搞好厂群、矿群关系,第三要搞好综合治理,坚决打击“三乱”。在硬环境上,要理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努力改善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环境。
3.搞好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为经济建设服务,说到底是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家服务。政府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由领导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良好的服务。
4.树立区域形象。树立区域形象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发展镇域专业经济不仅要在内部发展上做文章,还要在外部形象上做文章,要树立乡镇的产业形象、规模形象、环境形象和信誉形象。
5.把发展镇域专业经济当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措施来抓。镇域专业经济是农村发展的好路子,因此,我们要抓镇域专业经济建设,抓出成效,抓出农村工作的新面貌,通过走镇域专业经济的路子,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的产业化,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发展民营经济建议
发展民营经济建议
1、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和微观政策落实力度。殴债危机以来,国家及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大多停留在顶层要求上,具体落实的措施、责任部门和谁来监督不够明确,政策的“玻璃门”“弹簧门”、问题始终未能很好解决,特别是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选择性落实事项或层度,折扣率很大。建议由上至下进行制度化调整利益关系,把引导、扶持、激励政策落到实处。
2、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和放大发展空间。在目前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客观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举步维艰,成本高、融资难、税赋重,保生存已成为基本诉求。建议,一是特殊时期采取特别应对措施,阶段性调减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征税率,放水养鱼;二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起社会责任,制度性安排较大比重的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盘子,清理贷款搭配项目和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国家、省级财政提高风险补偿,引导和督促银行流动性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园区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基础设施投入量,省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补偿;四是为鼓励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孵化发展,对集中投建的标准厂房和入驻的小微企业进行统一打包,享受招商引资项目的政策优惠。
3、落实行政服务的有效作为,减轻“越位”“扰民”现象。目前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应对变化保运行上,政府应尽量减少行政性活动安排。一是开展调研活动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细、宜点不宜面、宜实地不宜问卷,从感性到理性;二是培训活动尽可能“小班化”,按镇区安排,方便企业主和管理层参加活动,提高效果;三是政务性会议、领导人“下基层”、组织参观、评比活动等,征求企业意见,尊重企业意愿,不做硬性要求;四是认真研究将部分行政职权如评比、认定、推荐、项目审议等下放到行业协会,政府只负责政策的制定和对执行的监管,强化行业协会对企业的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五是组织力量开展“巡诊”活动,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企业投资、财务和流动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第五篇: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安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迅速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基础和支撑。
一、以时不我待、争先进位精神为起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良好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目标追求,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推进措施。要树立雄心壮志,提升“精神区位”,清醒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差距潜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创先争优的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力争有几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努力实现镇域居民收入增长和镇域经济发展同步。
从发展成效看,镇域经济已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镇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展潜力看,镇域经济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镇域经济近几年虽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部分乡镇镇域经济发展缺主导产业、龙头项目、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优秀企业家的情况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外向度不高。镇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从发展条件看,镇域经济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等有利条件。我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大为改观,一
1些乡镇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市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大多数乡镇路网建设比较完善,部分乡镇处在高速公路网的辐射中;城镇化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发展,都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壮大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
发展。
镇域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也是增长点和突破口。强化
工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镇域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先行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当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优质品牌为核心,加快形成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精心培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增强其引领带动能力。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坚持以项目建设吸引资金,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高效优质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原则,把城郊经济圈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乡镇作为重点,明确专业化功能定位,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功能、辐射功能、支撑功能。坚持产业优先,把产业兴镇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规划先行,优先支持城郊乡镇、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推进城镇交通、通讯、信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强化民营经济主体作用,培植活跃市场主体。发展最大的问
题依然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抓镇域经济主要是抓民营经济发
展。要坚持镇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资源和要素,打破一切限制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积极促进创业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充分发展的局面。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及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信用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培训咨询、专项资金等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大提高。
强化开放先导作用,提高镇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内
对外开放,主动迎接挑战。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镇域投资创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模式。推进“走出去”战略,推动镇域优势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
强化企业家引领作用,培育镇域经济发展领头人。大量事实
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企业家的创业带动。要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宽容善待企业家,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加强镇域人才建设,制订落实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镇域经济主战场创业服务。
三、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
式发展。
着力破解镇域经济发展难题。目前我市镇域经济发展中反映
较多的是用地紧张和融资困难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拓宽思路,调整结构,坚持规划为先,搞好土地整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搞好开发再利用,通过迁村腾地、“腾笼换鸟”等形式挖掘潜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集约用地,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根据信贷政策及时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把更多资金投向骨干企业和有实力、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吸引信贷投资;搭建信用平台,健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千方百计缓解镇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题。
着力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职能,真抓实干,着力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狠抓投资调度,跟踪推进项目落实,协调解决问题。推进镇域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减少、下放、调整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对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少收费或不收费,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镇域经济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也要考核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不仅要考核乡镇,也要考核相关部门,激励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着力提升服务镇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镇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难点问题,制订支持政策,落实解决办法。要切实落实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市直管财政体制。从理顺市、镇关系入手,解决好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总结借鉴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加大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召开镇域经济工作会议,组织参观考察学习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