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示儿》评课稿
《示儿》评课稿
2014年5月19日,在二小举行横峰县名师讲堂小学语文磨课教研活动,各小学各有一名语文教师参加。姚薇执教古诗词《示儿》。这节古诗词教学值得学习的方面如下:
一、熟读成诵,引导学生自主体悟。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示儿》的教学中,姚老师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读做到了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有实效的读。教学伊始,姚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通读顺,这个阶段学生要把一首古诗中要求读准字音。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的体会才会深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姚老师对于“但悲不见和家祭无忘”这两个词组采用了反复、排比的形式,学生每一次朗读,无不激发了学生对陆游爱国的崇敬之情。
二、有效的链接资料
教学一首诗词,就是走进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拘泥于“就句论句”“就诗论诗”的教学古诗文,无异于画地为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流于疏浅。姚老师形成了开放的语文教学观,深入解读文本,细读文本,大量地收集与陆游、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姚老师课件出示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句: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在感受陆游的悲伤
时,课件出示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感受诗人的愤怒时,课件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可谓是依据文本,整合资料,有效链接。
三、紧抓住诗眼,体味语言艺术之美。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是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在《示儿》这首诗中,姚老师紧抓“悲”这个字,陆游为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而悲,为北方流离失所的不幸遭遇而悲,为自己看不到中原统一而悲,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言语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所以我们应紧抓古诗词的“诗眼”体味语言艺术之美。
四、找到了语言训练点,适时地进行了语用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末,姚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经沧桑,随着国事的强盛,祖国已经统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此时此刻你最说些什么?”学生对作者陆游已经了解,对古诗的大意也已知晓,情感上对文本产生了共鸣。在这种情境下出示一个小练笔,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可谓水到渠成。除了以上特色,教师还抓情感主线,理解诗意。课堂评价语较准确到位。过渡语精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
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还是较少了些,如果在姚老师介绍了陆游的个人资料及不同时期写的诗以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去理解古诗的大意,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词大意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后,教师再进行补充。
二、课件中“北定中原日”“家祭”当字体变色时,字体出现了错误,要进行课件修改。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以此丰富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第二篇:《示儿》(模版)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发兴趣
1.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博大,出现了一批批杰出的诗人。你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哪些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板书:陆游)谁知道陆游,我们来聊聊:(板书:南宋诗人)
是啊,陆游他的一生共写了九千多首诗,在他的一生和他的九千多首诗里,始终贯串和洋溢了然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在临终前写的一首诗《示儿》(板书)
2.谁来读课题?(指名一生,读得真不错,字正腔圆。)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看)
(不会说没关系,哪位同学来帮助他?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课文的注释。谁来呢?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等会儿学习古诗时,我们还要运用)
二、初读,自学质疑
1.学生自学古诗
(1)陆游在这首诗里,这封临终前的遗书中到底写了什么?嘱托儿子什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点击课件,出示《示儿》)
在读的时候,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个温馨提示:(1)要读准字音;(2)可以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试着将这首诗读懂。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讨论。
(2)学生自学,同桌可以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
(1)读通
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有的将古诗反复诵读,有的联系注释读懂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呢?
预设:
①指名读
A读得字字正确,而且声音响亮,真不错。不过„
B真服你勇敢,第一个站起展示,而且字字正确,教师奖励你,这两个字你会读好吗?板书:祭乃,指导书写“祭”字。
②齐读。
(2)读懂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都能,同学们就能将这首诗读正确,读得流畅,而且读得有滋有味,真好!我们会读了,那是否读懂了呢?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①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人死了,本来就知道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悲伤没有不到祖国统一。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存在了。什么都应放下了,作者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原知),但作者难放的是什么呢?唯一牵挂的,临终感到可惜的是什么?指导读出悲痛的心情。(板书:悲)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日,你在拜祭祖先的时候,一定得将这个音讯告诉我。
北定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没关系,教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提示,同学们看看,可能对北定的理解有帮助。
向北平定收复中原,一个85岁的老人在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板书:告)读诗句。
你一定不要忘记拜祭时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临终心愿呢?再读。
在大家的朗读,我们也仿佛听到了一个85岁老人的殷殷叮嘱,殷殷期望。
三、品读,入境悟情
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问一问老师?问一问同学或问一问诗人陆游吗?
预设:
1.为什么陆游在临终前不嘱托一些家庭琐事,而是嘱托在“王师北定中原日”时,家祭无忘告乃翁呢?
2.陆游的心愿实现了吗?
质疑、解疑、存疑
1.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陆游在临终前不嘱托自己的身后事,不嘱托自己的财产该如何分割,而是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为什么?
谁会回答?
但悲不见九州同,祖国不统一,陆游是万分的悲痛,至死牵挂,读。
2.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岂止是陆游一个人的悲痛,这也是千千万万被遗弃人民的悲痛啊!出示,教师配乐读。
同学们被遗弃的南宋人民悲痛什么呢?
是啊,他们为自己悲惨的生活而悲痛,为祖国的河山破碎而悲痛,他们盼望王师一年又一年。他们的悲痛更是陆游的悲痛,他们的盼望更是陆游的盼望,这一望,陆游整整望了84年日日夜夜哪!(出示《示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带着自己的情感,诵读。
3.出示《题临安邸》
整整84年个日日夜夜,仍不能盼来王师北上,收复失地,统一中国,南宋军队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呢?(出示《题临安邸》),读诗。
学生交流体会。
南宋王朝忘了失地,忘了汴州,忘了被遗弃的泪民,整天寻欢作乐,莺歌燕舞,醉生梦死,叫诗人是何等的悲痛啊!但是我们的诗人他绝望了吗?他对朝廷丧失信心了吗?没有,人在临终前的几分钟,什么都放下了,唯独放不下的是不见九州同,想到的收复失地,统一中国。(出示《示儿》,配乐诵读)
读到这里,这仅仅还是一封遗书吗?这仅仅还是一篇古诗吗?他蕴含着什么?(板书:至死不渝)
四、拓展,引发思考
陆游的心愿实现了吗?南宋军队北上平定中原了吗?
没有,就在陆游去世66年后,苟且偷生的南宋王朝不但没北上平定中原,反而被蒙古大军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收集那一时代的故事以及古诗词。
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陆游 悲告 至死不渝
第三篇:笋芽儿评课稿
笋芽儿评课稿
【评析】
1、老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如教学中的这些环节: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第一遍读的时候,请你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课后的拼音,想办法把这些字音读准确。如果是读第二遍,请你用这样的手势告诉陆老师,这样陆老师就知道你在读(第二遍了),第二遍读的时候,我们得想办法把课文读的通顺,如果有时间你可以读第三遍。我发现你们特别会学习,刚才发现有的同学你读一个我读一个,有的是两个一起读,有的是一个读完另一个再读,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发现这位穿绿毛衣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同桌读完后自己又读了,而且一边读词语,还加上自己的动作。课文前面有个词语提醒我们这句话怎么读这个词语是(高兴)是的,春雨是低声呼唤,听了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儿撒娇的说,雷公公是用粗重的嗓音在呼唤,看到美好的世界,小笋芽儿是高兴地说,看来课文中人物怎样的说,这个怎样对读好这句话是很有帮助的,非常重要的朗读方法。从这些细节中可以发现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渗透,善于抓住一位孩子的优点,将他放大。包括最后让学生帮着教师想还有哪些内容要在下节课学习的,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师向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决定还需要学什么?让课堂真的变成学生成长的摇篮。2、尊重孩子,鼓励孩子:
我在做这堂课实录的记录时,发现了陆老师有许多鼓励孩子的话。如刚开始进行师生问好,陆老师就表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是多,如:你们真会学习,你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读的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一遍等,陆老师的这些话和她甜美的笑容一直陪伴着学生度过这段学习生活,让学生始终成长在学习的快乐之中。3、将字词教学与文章的教学融会贯通:
识字教学与阅读如何结合是我平时感到困惑的,而陆老师的行为告诉我,识字教学可以和阅读很好的结合,更不会破坏文章的教学的气氛。我非常佩服陆老师的随文识字的方法,在她的教学中使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的结合。就拿本教学为例,陆老师三次安排写字。写“笋芽”“呼唤”“世界”将识字教学贯穿课堂,但并没有使人觉得枯燥。4、教师的语言是否可精练:
在为陆老师做记录的过程中,我发现陆老师的有些话是多余的,似乎对学生不放心,导的太多,如果能更精练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更好的说完整自己的话,这堂课会更出色。如就是让学生写笋芽两个字,陆老师是这么说的,请你们轻轻打开课本,翻到第11页。找到田字格了吗?找到“笋芽”这个词语吗?请你拿出笔来,在“笋芽”这个词语后的田字格里认真地把这个词语写一写。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而已。
总的来说,陆老师这堂课是十分优秀的一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多媒体运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尊重学生等。
第四篇:示儿教案
《示儿》教案
一、教学课题
《示儿》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三、教学方法
对于这首爱国诗篇,深入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是关键。教学时,我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朗读比赛,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就行。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示儿》。
2、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满江红》。奠定悲壮的基调。
1、说岳飞,介绍时代背景,刚才你听到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说起岳飞,你可能比较熟悉,那么你知道岳飞生活在哪个朝代?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你熟悉那段历史吗?我这里有一分关于这段历史的介绍:
(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轻声阅读)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之前的灭亡的宋朝史称北宋。我们淮河就此成了南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金屈膝投降,苟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
同学们,宋朝不仅有抗金名将岳飞,还有许多爱国诗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当时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板书)(出示陆游像)这就是诗
人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老师介绍)
3、陆游在他86岁临终之时还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示儿》(出示诗并板书课题)解释课题,老师范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二、粗知大意
1、理解字词,同学们,古诗文比起我们现代文来说是比较难懂,那些字词你读懂了,那些字词还不理解呢?、(同桌交流)大家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得很透彻,那么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同学们的交流,并结合下面的注释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逐句让学生说,直至掌握)最后让学生说出全诗的意思。
3、诗的意思理解了,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读出感情。)
三、感悟诗情、知生平,悟诗情。同学们,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的一份遗嘱,我们说一个平常人在生命快要终止的时候,在亲人面前,一般会说些财产分配,牵挂家人健康等家常话,而陆游在临死前,牵挂的却是祖国的统一,念念不忘北定中原,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份陆游的生平介绍,相信你看了之后,一定会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学生念:(陆游出生后两年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儿时的他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民不聊生,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南宋统治者屈膝投降后,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苟且偷安,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他曾从军九年,积极抗金。以后虽多次复职做官,但由于他积极主张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可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
2、读了这份资料,你再读《示儿》,你体会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陆游在诗中却——(悲愤不已)他为什么而悲?(板书:悲)请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介绍说一说。
a.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为国土沦丧整整84年而悲,山河破碎,国家分裂——这让老师想到了杜甫写的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示诗)不同的诗人,一样的爱国情怀,都是为祖国的破碎而悲伤。
b.为沦陷区的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而悲,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正如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那样——“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敌手,沦陷区的老百姓眼泪都流尽了,流干了,他们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一年一年地盼望着朝廷军队来解救他们。
c.请你再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看看诗人还为什么而悲?
为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而悲,正像林升在诗中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把杭州当作了曾经的首都汴州,不思收复中原,歌舞升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4、诗人为沦陷区老百姓苦难的生活而悲,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而悲,更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悲,让我们带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师生齐读)(指名读)(用低沉的语调,舒缓的节奏)
5、除了悲伤、悲愤,我们再来读读后两句,还表达了诗人的一种什么情感?(师生一起高昂地读)(盼望祖国统一,对祖国统一充满了希望。)
6、是啊,陆游一生呼喊“北定中原”,直到临终之时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时的诗人僵卧在病榻之上,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读后两句)。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热情啊,诗人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他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读后两句)这首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学生读后两句)。
四、拓展其他爱国诗篇
1、同学们,《示儿》是陆游一生的绝笔诗,也是表达诗人爱国热情的绝唱。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哪些千古传诵的诗句呢?(学生汇报,诵读,)
2、老师也搜集了两句与大家共勉。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饱含感情来背诵陆游的压卷之作。
五、作业
一位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的祖国,他的遗愿有没有实现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
板书:
示
悲 儿(宋)陆游
愿望
第五篇:示儿读后感
示儿读后感
示儿读后感
1.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在死前交给儿子一封遗书,读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的爱国情怀,我深受启发,并立下志愿: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回报祖国,示儿读后感。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魅力让我下定如此决心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说,人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但可悲的是没有亲眼见到自己国家的统一。诗人在临死的时候还记挂着祖国,言语中充满了爱国的赤子之心,充满了对祖国统一的急切渴盼,他对自己将再不能够看到祖国统一感到由衷的失落和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写满了诗人的无奈,“儿子,等朝廷的军队统一中原的时候,别忘了上坟的时候告诉我!“诗句耐人寻味。诗人活着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死了也要听到国家统一的消息:“生,是国家的人;死,是国家的魂。”
短短28个字,寄托了陆游盼望祖国统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明明知道,死了之后,一切都会与他断绝,可是他却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为自己不能看到九州统一而感到悲伤。他对祖国充满信心,相信南宋的军队会有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失地的一天,希望在那一日,儿子会在祭祀自己之时,告诉他,让他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也可以含笑九泉。
读完《示儿》,我若有所思,一个在等待死亡的人,居然还想着自己的祖国,我想:作为一个正在生存的人,我们该怎样为祖国奋斗呢?其实,只要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屈原有一颗爱国的心,投汩罗江而死;岳飞有一颗爱国的心,背刺“精忠报国”;黄继光有一爱国的心,拼死睹住敌人罪恶的枪眼;刘胡兰有一颗爱国的心,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周恩来有一颗爱国的心,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也要有一颗爱国的人,永远铭记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做。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末期和南宋的前半朝。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都和这首《示儿》一样,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中“死去元知万事空”,说明了作者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作者悲哀的是生前见不到自己的祖国统一。但下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说明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希望。
想到这里,我又想起岳飞、郑成功、不吃美国救助粮食的朱自清,为澳门回归做出巨大贡献的邓-小-平爷爷等等一大批爱国之情强烈的人。
现在,爱国、护国的任务交到了祖国未来花朵的手上,我们也会像老一代的爷爷奶奶们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祖国!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示儿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