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论》考试大纲及答案
毛邓三概论A1复习大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内涵、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主要内容。
答: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践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设社会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答:形成背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现实基础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重要借鉴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基本内容: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
1走越宽广。
4.近代中国的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
主义的经济纲领。
答:近代中国的国情: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
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中国革命基本的动力是中国无产阶级。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
族工商业。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如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时期总路线: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改造:(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度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6.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意义。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第一,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重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政策的基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发展战略:旧三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倍,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前进。新三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时候专业国家。
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9.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实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10.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我国已经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何做到不断提高开放型
答:观点:第一: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方法: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1.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以及五中全会精神。
答:时间是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地点是北京。
精神: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篇:《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2012级 旅游管理 旅游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旅游学概论出卷负责人 :龚绍方
一、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时间为两小时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旅游学概论》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旅游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讲,使学生弄懂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了解旅游活动,认识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以及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旅游的影响、,能够运用所学的原理分析问题,对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1、第一章绪论
重点掌握:旅游的概念旅游构成与类型
基本掌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般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2、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掌握:现代旅游的发展、中国旅游发展
基本掌握:世界近代旅游的产生
了解掌握:中外古代旅行
3、第三章旅游主体——旅游者
重点掌握:旅游的基本概念
基本掌握:各类旅游者的特点
了解掌握:旅游者的形成条件和需要心理
4、第四章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重点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评价
基本掌握:旅游资源的开发
了解掌握:旅游资源的保护
5、第五章 旅游业
重点掌握:旅游业的概念
基本掌握: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业的作用
了解掌握:旅游交通、产品、娱乐和购物
6、第六章 旅游组织
重点掌握:旅游组织类型及其功能、中国旅游组织
基本掌握:国际性旅游组织
7、第七章 旅游市场
重点掌握:旅游市场概念、旅游市场的划分
基本掌握:国际旅游市场、中国旅游客源市场
了解掌握: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8、第八章旅游活动的影响
重点掌握: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和社会影响
基本掌握:旅游业的对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及社会文化的保护
四、试题类型题型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题
A卷结构:名词解释20%,填空题10%,简答题32%,论述题38%。
B卷结构:名词解释20%,填空题10%,简答题32%,论述题38%。{B卷可能是补考卷}
第三篇:《地球物理仪器概论》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仪器概论》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地球物理仪器概论
适用专业: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
参考书目:
(1)《测井仪器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版,冯启宁主编
(2)《地震勘探仪器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袁子龙主编
一、地球物理勘探部分
说明:本部分共75分,题型划分为填空题20分,问答题40分,计算题15分。
1、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地震勘探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基本要求、地震勘探仪器历史和现状
2、震源:陆上震源、海上震源
3、地震检波器基本原理
4、采集系统的基本组成:前置放大器的基本原理、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去假频的滤波器的作用、多路转换开关、瞬时浮点放大器的基本原理、24位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二、地球物理测井部分
说明:本部分共75分,题型划分为选择题20分,填空题25分,问答题30分。
1、电法测井仪器:电流聚焦(三侧向,双侧向JSC801、Atlas 1229),感应(双感应1503,国产半导体感应);
2、声波测井仪器:国产双发双收;
3、放射性测井仪器:中子(Atlas2435),岩性密度(斯仑贝谢LDT);
4、数控测井地面仪器:CLS3700系统组成,3752SRP,PCM及CTS数据传输;
知识要求:了解上述测井仪器的测量原理,基本组成框图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典型电路的定性分析(暂时不考成像测井仪器的有关内容)。
第四篇:《税收概论》考试大纲
《税收概论》考试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税务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税务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税法及税收的相关理论,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的基本知识,简要介绍税收征收管理、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复议不慌不忙 诉讼等知识。本课程为以后学习税法、纳税筹划、税务代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考试内容及所占比重
本课程重点为税收基本理论知识。
本课程考试内容为:税法与税收的概念及关系,税收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税收原则,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税法的调整对象及作用,税法的类别,税法的构成要素,税法的效力与税法解释,税法原则;税收征收管理,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等。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基本概念25%,基本原理40%,分析20%,计算2%,综合应用13%。
三、考试方法:
本课程考试方法为闭卷。
四、试题类型:
本课程期末试卷应包括以下内容:
1、填空题;
2、选择题(单项、多项);
3、解释题;
4、判断题;
5、简答题。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第五篇:3s概论考试大纲
《森林经理学》考试大纲
编写日期:2013 年 9月 10日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森林经理学是林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必修专业课。
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和全球森林资源的概况,掌握森林资源区划、调查等项工作的常用方法和技术,并能够运用森林评价、森林成熟、森林经营和调整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森林资源的结构、功能和生长动态,确定采伐和收获调整的方案,编写简要的经营计划和资源信息的统计和管理,使学生成为中高级森林经营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提供支撑。
二、考试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1章.绪论
教学内容:
(1)森林经理学概念和内涵。
(2)森林经理学主要内容,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发展趋势和目的。(3)国内外森林可持续经营现状、进程和未来趋势。基本要求:
理解森林经理学概念和定义,了解在现阶段其定义中的主要内涵;及在森林资源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中,森林经理学的作用。
掌握森林经理学内容的主要方面,在现实生产和资源管理中地位和作用;了解与测树学、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和营林学的关系,在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国内外森林经理的发展状况,不同尺度空间森林经营的目标。
了解国内外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的原因,主要的过程;掌握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的主要进程和指标体系,及主要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类型、特点和应用条件。
第2章.森林资源
教学内容:
(1)国内外森林资源的概念、标准、作用和效益。
(2)全球和世界主要国家森林资源的概况、分布、特点和存在的问题。(3)中国森林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类型划分。(4)中国森林资源主要的结构和特点。基本要求:
掌握森林资源的概念的分类,了解不同国家的标准,社会对森林的需求变化,森林效益的分类等。
宏观地了解全球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主要国家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与我国森林资源比较的差异等。
掌握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主要包括森林类型划分、分布条件、森林的分布地域、林业用地的种类。
掌握森林资源的各种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含年龄、龄级和龄组的划分标准)、树种或树种组结构、权属结构、蓄积结构、直径结构等;各种结构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改善的方法等。
第3章.森林区划 教学内容:
(1)森林区划、林业区划、经济区化、自然区划、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关系,我国林业区划的作用,区划系统和现实状况
(2)森林区划意义和作用,我国的森林区划系统。
(3)重点掌握森林区划的条件、方法,特别是林班、小班的区划,是现实中最常用的区划种类。
(4)组织林种区、经营类型、小班经营法的划分依据和条件。基本要求:
了解森林区划、林业区划、经济区化、自然区划、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关系,以及我国林业区划的作用,区划系统和现实状况
明确森林区划的作用,掌握森林区划系统,能够针对国有林、集体林和其他所有制森林不同的区划原理和方法。
从最大到最小的森林资源经营单位中,重点掌握森林区划的条件、方法,特别是林班、小班(或细班)的区划的原理和方法。
熟练掌握林种区、经营类型、小班经营法的定义和内涵,重点掌握其划分的依据和条件,并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方法。第4章.森林调查
教学内容:
(1)中国森林调查的种类、用途,建立调查体系。(2)一类调查的目的、任务、布设方法、精度要求。(3)二类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林业生产条件调查。
(4)多资源调查,包括景观、经济植物、水资源、放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等的调查方法和内容。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森林资源调查的种类、用途,建立调查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掌握一类调查的目的、任务、布设方法、精度要求。并了解掌握一类调查的方法、技术标准、资源统计,它是我国森林资源宏观控制的主要方式。
了解二类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林业生产条件调查。重点掌握小班调查和专业调查的内容、方法,难点是选择适当的小班调查方法。
要了解森林多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经济植物、水资源、放牧资源、野生动植物等的调查方法、内容和统计分析。了解一般的二、三类调查的成果。
第5章.森林评价
教学内容:
(1)森林评价的概念、评价的内容、林业利率和算法。(2)林地评价的理论、种类和方法。(3)林木评价的理论、种类和方法。
(4)森林环境评价的依据,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游憩的的评价方法。基本要求:
了解森林评价的概念、内容、林业利率和常用算法。
要求掌握常用的林地评价的条件、理论、种类和方法,做到给出条件能够正确选择相关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
要求熟练掌握常用的林木评价的理论、种类和方法,并能做到根据现实森林资源的条件,选择正确相关的方法对资源价值计算,并进行评价。
了解森林环境评价的依据,重点是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游憩的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研讨内容及基本要求(2学时):
根据该学科的最新动态、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森林经理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设讲座。讲座的时间应根据讲座主讲人的时间灵活安排在授课时间内进行。
第6章.森林经营的理论模型
教学内容:
(1)林业的特点和属性。(2)森林经营的宏观模式。(3)森林经营的微观模式。
(4)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森林经营过程。基本要求:
一般性了解林业的特点和属性。
理解森林经营的宏观模式,主要有回归自然的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论与实践,重点是如何与我国的实践相联系。
熟练掌握森林经营的微观模式,主要是人工同龄林和天然异龄林的经营理论和方法,包括平分法、法正林模型和评价、检查法、完全调整林等。做到根据现实森林资源条件正确选择和建立经营模型。
理解并熟练掌握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森林经营过程。研讨内容及基本要求(2学时):
根据该学科的最新动态、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森林经理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设讲座。讲座的时间应根据讲座主讲人的时间灵活安排在授课时间内进行。
第7章.森林成熟与经营周期
教学内容:
(1)森林成熟定义、基本内涵和作用。
(2)数量成熟、工艺成熟、竹林成熟、防护成熟和经济林成熟、。(3)经济成熟方法,主要的理论、计算方法和评价。(4)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经营周期定义和方法。基本要求:
了解森林成熟基本内涵和作用。
熟练掌握数量成熟、工艺成熟的确定方法,了解竹林成熟、防护成熟和经济林成熟的确定方法。
熟练掌握常用的经济成熟方法,重点是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增值指数、土地收益最高成熟龄、指率式等方法的计算原理和案例,难点是计算原理和适当公式的选择。
了解人工林和天然林经营方式的差异,掌握轮伐期和择伐周期(回归年)的定义和常用的方法,并会依据现有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实习内容及基本要求(2学时):
根据该学科的最新动态、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森林经理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设讲座。讲座的时间应根据讲座主讲人的时间灵活安排在授课时间内进行。
第8章.森林收获调整
教学内容:(1)同龄林、异龄林的调整和合理年伐量的概念、目的。(2)常用的采伐收获调整方法。
(3)森林调整的时空尺度、特征、演替、干扰的状况和内涵。
(4)景观规划的层次、构成要素是难点,土地利用的区域综合规划,不同尺度空间的整理。基本要求:
了解同龄林、异龄林的调整和合理年伐量的概念、目的。
在理解采伐量的调整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区划轮伐法、材积配分法、平分法、龄级法、法正蓄积法、生长量法、成熟度法、林况法和林龄公式等方法及其应用条件。
了解森林调整的时空尺度、特征、演替、干扰的一般状况和内涵。
掌握景观规划的层次、构成要素是难点,了解土地利用的区域综合规划,不同尺度空间的整理。
林业企业事业单位(林业局、林场、公司等)的森林调整,主要是产业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林分结构的调整,重点是林分结构的调整。
研讨实习内容(2学时):
给出实际的森林资源(林分尺度)的资料,应用课程讲述中的理论与方法对实际材料中森林资源不合理的结构状况进行收获调整练习。
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实际的习题作业,能够基本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第9章.森林经营方案
教学内容:(1)森林经营计划的种类、用途、内容、程序和方法。(2)长期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程序和方法。(3)南方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基本要求:
了解森林经营计划的种类、用途、内容、程序和方法,知道森林经营计划与规划的差异。了解长期和短期森林经营计划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了解森林经营方案的用途,规划设计的程序、依据、深度和广度;掌握森林经营方案与总体设计、作业设计的关系及差异,熟练掌握森林经营方案的要点、内容和方法,并为为课程设计打基础。
能够掌握集体林区编制经营方案的特点,了解与国有林区的差异。
第10章.森林经营决策
教学内容:
(1)经营管理决策的一般范畴、分析过程和分类。(2)森林结构调整模型常用方法。(3)森林生产计划模型各种形式。(4)森林资源多目标规划决策模型和案例。基本要求:
了解森林经营管理决策的一般范畴、分析过程和分类。
掌握森林结构调整模型常用方法,重点是数学模型和解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和多目标规划等。
了解企业生产计划模型一般形式,理解森林资源多目标规划决策模型和案例。
三、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题型为:名词概念、简答、计算题、综合论述题。
考核范围应该是上述所列课程内容之内进行。
四、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2小时。
五、主要参考书目
1、《森林经理学(第4版)》亢新刚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11年。
2、《FOREST MANAGEMENT》,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材,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