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的政治学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恢复政治学以来高等院校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学系,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惠岩教授和原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朱日耀教授。现任院长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博士生导师周光辉教授。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学科发展与学术梯队建设,现设有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国际政治系、电子政务系等四个系,一个MPA教育中心,还有以行政学院为依托的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与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此外,学院已建立了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很强发展后劲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4人,行政及教辅人员16人。现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占总数的80%。学院还聘请10余位国内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10余位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著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经过多年的发展,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目前已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术信息快捷、图书资料丰富,教学科研设备精良、齐全,办公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学院现设有专业性图书、期刊两个资料室,拥有政治学科各专业中文图书(包括港台图书)25000余册,外文图书6000余册,期刊120余种,2800余册。建有公共管理实验中心,下设电子政务实验室、案例分析实验室、MPA多媒体教室和MPA案例讨论室。
为了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逐渐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了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现有在校学生127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2人,硕士研究生378人,MPA(公共管理硕士)198人,本科生480人。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了145名博士、525名硕士、286名MPA,1500余名学士、100余名专科生、800余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这些毕业生多数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坚持“学科立院、学术兴院、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办院宗旨,以创新学术成果、提升人才质量、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为基本任务,不断创新机制,凝练方向,博采众长,朝着建设一个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共青团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委员会介绍及各部门职能
共青团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委员会介绍及各部门职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委员会是行政学院共青团组织的领导机关,是在校团委、院党委领导下的依靠全院学生进行工作的先进青年组织,是学院团的建设和团的工作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团结和教育全院广大青年学生,执行党的青年工作方针,协调学院各学生组织间关系,指导的各类学生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职责,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蓬勃进取的创新实践来真正发挥行政学院团委在学院的指导、引领和纽带作用。
我们怀揣梦想,满载希望来到了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挥洒汗水的岁月中,我们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在收获成功的日子里,我们也曾把盏相庆,谈笑风生。人生的道路上,有了吉林大学这浓重的笔画,必然展现出别样的精彩。事业的征途中,有了行政学院这难忘的经历,必然凸显别样的风情。我们的未来将由我们亲自创造。在行政学院的分分秒秒,都将成为我们日后宝贵的财富和难忘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生活的旅途中,行政学院团委将同您结伴同行,一同经历美好的大学生活。
一、秘书部
团委秘书部是团委的核心部门之一,是负责团委内部事务的综合 1 性部门,本着激情、高效、合作、快乐的工作理念,秉承踏实、严谨、负责、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求精益求精、认真踏实完成各项工作,从而服务学院建设,促进学院各项事业成长发展,是连结团委书记、副书记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在团委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职能:
1.配合团委书记、副书记开展工作,协调团委各部门关系,对团委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2.负责团委各项会议的通知及主持工作;
3.编辑和校正团委发放的文件,负责上级文件、精神的传达工作;
4.负责团委会议记录,相关文件的存档,协调团委各部门配合做好年鉴整理工作;
5.负责对团委各项资料、物品进行管理,负责团委经费的管理,对团委活动进行预算以及所需物品的购买;
6.负责学院各级团组织的思想建设与全院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
7.大力开展团的思想宣传工作,积极与大学生宣传媒体中心联系沟通,对接团委宣传工作,继承、创新优秀的团宣平台。
二、组织部
团委组织部是团委的核心部门之一,是负责全院共青团员思想教育、团组织的建设及团学干部培养和考核的职能部门。主要工作为加强团学组织建设和团员教育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进行团籍管理,提高各级学生干部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组织、协 调、配合院团委的各项活动,对学生干部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制定院各学生组织及基层团组织的评优制度,并负责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和业余党校的工作,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主要职能:
1.负责具体实施学院团学干部的选拔、培训、考核、监督、任 免工作,并负责实施每年各级优秀团学干部的评选工作;
2.负责学院团组织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起草、汇编、修订学院内学生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度和办法,指导各班团支部的工作,推选优秀团组织;
3.发挥团委对青年团员的引导作用,协调学院各学生组织间关系,指导青年团员的各类学生活动,并负责学院团日活动的进行;
4.对团员进行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健全团的组织生活;
5.负责优秀团员的推选工作,推荐优秀团员入党;
6.管理院内所有团员的档案资料;
7.负责团员注册、团费收缴、团组织关系转接。
三、社团部
团委社团部是团委领导下的对行政学院辖下七个社团进行方向性指导、系统化管理、相关性服务的部门。作为校社联、院团委联系我院各社团的桥梁和纽带,团委社团部秉承“繁荣社团文化,展示社团风采”的宗旨,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团工作计划,选择适宜的社团活动及内容。同时监管社团运作,积极引导院内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 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完善社团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活动健康有序发展。主要职能:
1.选拔培训社团负责人并指导社团的纳新工作,监督社团内部学生干部换届工作;
2.负责组织和协调我院学生社团工作,对社团日常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原则性指导,具体协助社团处理活动中的现实性问题;
3.学习校团委、校社联下发的文件与通知,指导我院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贯彻落实;
4.对社团材料定期进行审核,跟踪活动开展情况并掌握社团活动动态,根据学院社团发展指导意见——“六个一”工作法:明确一个定位、团结一帮朋友、维护一个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申报一个项目、培育一支团队,对不同性质的社团发展进行具体的指导;
5.对学院社团的日常活动工作定期审核考评,制定考核标准,对优秀学生社团给予奖励,推举优秀社团参加各级评奖评优;
6.审核并帮助完善社团申请文化驿站、精品立项、每团一品、创新一品以及年审的相关材料,对参与答辩的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
四、志工部
团委志工部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拓展大学生素质为目的,为全院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达到知行统一。在校内外开展一系列丰富的社会实践活 动,并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同学们进行社会实践提供机会,使自身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增强大家的志愿意识和奉献精神。主要职能:
1.负责团委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联系学院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并开展长期的志愿实践活动;
2.负责统计全院学生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时长,并协助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部分成绩的评分工作;
3.根据学院的“1+5+N”的志愿服务特色体系,统筹协调学院内各个班级与社团组织社会志愿活动,负责对各级各类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教育、指导和监督;
4.负责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负责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和实施监督;
5.负责学校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的联系、组队和实施,并进行社会实践工作的总结、评比和表彰;
6.开展与院外组织与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五、社团团总支
共青团行政学院学生社团团总支是共青团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积极进取的先进青年组成的学生组织,是拓展团学组织建构的创新形式,为行政学院学生社团团支部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建议的咨询性组织。主要职能有思 想引领职能、权益维护职能、舆情反馈职能、民主生活职能。主要职能:
1.学生社团团总支书记职责
(1)总体负责团总支工作,安排与协调各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社团团支书的具体工作,促进团总支工作协调高效进行,制定团总支发展计划并组织执行;
(2)协调团总支外部关系,为团总支成员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
(3)发挥联系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传达,学校、团委、团总支的各项信息并努力完成他们交给的各项任务;
(4)及时全面传达学院有关社团支部建设的政策、通知,带领团总支认真完成学校、学院安排的任务;
(5)开展积极有意义的团总支活动,促进团总支同学的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团结友爱;
(6)带领团总支成员遵守学校的各项守则,了解团总支成员的思想动态与各种例外情况,加强沟通交流并及时向辅导员反映,保证团总支成员的身心健康;
(7)审查批准数额较大的团总支所需的费用支出。
2.学生社团团总支组织委员职责
(1)组织建设:主要负责协助团总支书记在社团团总支内部进行 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制定、完善和发展组织的各项制度,对下辖各个社团团支部委员进行教育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制度和团总支 内民主生活等方面的指导、组织、管理;指导各个社团团支部在本社团内进行组织建设,为各个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提出意见、建议等;
(2)人事工作:主要负责协助团总支书记完善和发展社团团总支的人事制度。在团总支内部开展人才的选拔与培训、考核与晋升、后备人才培养等工作;
(3)成员教育培训工作:主要负责协助团总支书记在团总支内部开展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好整体规划、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等工作;
(4)工作监督:主要负责协助团总支书记制定团总支内部的工作标准与要求,根据相关标准与要求,对团总支成员的工作进行考核与监督,落实相关奖惩制度;
(5)财务管理:主要负责管理团总支的财务收支工作。收缴和管理组织财产、进行预算与决算、整理组织财务收支并予以公示,接受组织成员的监督;
(6)文化建设:主要负责协助团总支书记在团总支内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构筑和培育组织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特色鲜明的组织文化,营造和谐包容的组织氛围。
3.学生社团团总支宣传委员职责
(1)负责各社团的思想引领工作,根据不同时期团的任务,组织开展好各项理论学习;
(2)在团总支内外的各项活动中做好宣传工作,为各类活动做好平面与立体宣传工作,写好策划、总结;
(3)做到网络公共平台的常规性更新,以及社团活动消息的及时更新;
(4)对社团团支部活动宣传工作进行指导,提高本院各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5)及时准确的向各社团宣传上级传达的各项通知和会议内容,并及时反馈各社团活动后的意见与建议;
(6)积极帮助学院各社团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扩大组织知名度;
(7)负责指导各社团宣传小组的建设,并做好监督工作。
第三篇:吉林大学软件学院情况简介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情况简介 吉林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批准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吉林大学计算机学科实力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在全国被批准的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吉林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位居前列。
代表性人才如下:
卢琦:美国计算机高级科学家,获美国总统特别奖;
李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李光烨:美国SGI公司高级研究员;
宫雷光:美国IBM公司系统工程部高级研究员;
徐鹰: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郑斯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计算机学科教授;
周正芳: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数学教授;
包刚: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数学教授;
徐迎庆:微软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部门主任;
刘卓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王勇峰: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四篇:吉林大学神经内科老师简介
杨弋,男,1977年6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吉林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专科委员会常委。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本人2002年至2004年在加拿大萨省大学神经疾病研究所作交流学者,回国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科研方向: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 20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8篇,总影响因子30.78),国家级核心期刊29篇,非核心1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7篇)。以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课题12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新教师基金1项,省级课题9项,横向课题1项);获第十一届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卫生系统2人),参与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出版专业译著1部(《神经病学专科培训》),任副主译,参与编写全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第2版),任编写秘书。
冯加纯,198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分别于1990年、1994年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在加拿大萨斯卡秋温大学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留学。现任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脑血管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理事、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委员兼秘书、吉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会长春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头痛协会委员,欧洲头痛学会委员。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卒中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国际护理学杂志》、《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华实用医药杂志》等编委或常务编委。目前重点研究领域为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酒中毒、头痛、眩晕症等。
刘群,1978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第一医院,医学博士。教授、博士导师。1992年至1998年,任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硕士导师;1998-2005年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导师。曾多次去日本、德国进行业务学习。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长春市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神经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理分组委员。
从事医疗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雄厚,对神经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造诣较深,疗效显著获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尤其擅长治疗脑梗塞、脑出血、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及头痛疾病,对进展性卒中和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病机制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张昱,女,1942年生,1965年毕业于原吉林医科大学五年制,1982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医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导师。1985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1995年任博士导师。曾任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82年赴日本研修1年,1999年和2000年赴日本、瑞典短期合作研究,1994年赴美国及加拿大参加学术会议及访问。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工作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自1975年兼做神经病理工作,擅长老年期痴呆、脑血管病及变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科委及省卫生厅奖5奖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培养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18人,博士后1人。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理学组副组长、认知功能障碍党组委员;长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东北三省神经病学术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协会副主任委员、《中风与神经疾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等杂志编委。
孟红梅,女,博士后,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外语医学专业,1999获得神经病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神经病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4年在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病理学研究室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2001年在日本北里大学公派留学一年。自1994年以来一直在神经内科从事有关癫痫及脑血管病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在日本北里大学留学期间,参与了日本厚生省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关于海人酸诱导的颞叶癫痫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发病机理研究”,在此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下丘脑乳头体内基因转染对大鼠颞叶癫痫海马损伤的影响机制探讨》,于2004年获得吉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此外获得2004-2005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应用氙-CT测定急性脑出血血肿周边局部脑血流量的研究》,2007年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实验性癫痫后脑损伤机制及基因治疗探讨》,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理学组青年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会员。主要业务专长:癫痫、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癫痫持续状态、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抢救。
赵节绪,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业务专长: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周围神经病、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及疑难杂症。196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78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读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5年7月至12月曾做白求恩医科大学与日本东北大学首批交流访问学者,在东北大学医学部脑研所进修学习。1991年至1993年做为研究员在日本产业大学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工作2年。1996年被评为硕士导师,199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次,获省部级奖6项。至今已在临床工作40余年,现作《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编委。
祝捷,女,汉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世界神经免疫学会、世界干扰素&细胞因子学会、斯堪地那委亞免疫学会、瑞典医学会、美国医学会、美国免疫学会委员。自1985年至今近二十几年间,所领导的课题组在数千只兔子、大鼠和小鼠(含不同的转基因小鼠)等动物上引导了EAN并对部分GBS临床病人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包括多项原始性创新性研究,获得了重要的成果。目前,在EAN 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共发表专著3部和论文60篇,其中54篇被SCI收录,被世界各国学者引用436次(截止到2003年9月22日)。2002年,祝捷教授作为 “优秀学术带头人”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工作,目前正带领课题组主要从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2004年,祝捷教授的研究成果“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药理治疗的研究”已通过吉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
江新梅 女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吉林医学院。一直从事神经病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任现职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是科内中年技术骨干之一。研究方向为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1990年参加朊蛋白病课题组,是科内朊蛋白病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自1986年开始承担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目前已积累了100余例皮肤活检样品,160例腓肠神经活检样品,500余例肌肉活检样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技术娴熟,能够将两次出国学得的病理诊断知识与临床病理实践相结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诊断神经科常见神经及肌肉疾病和罕见的线粒体肌病、异染性白质脑病等。1990年以来,共发表论著90余篇,主编、主译医学著作4部,参加编写医学著作3部。先后参加课题研究工作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卫生部资助课题2项,省科委课题2项,省卫生厅课题2项。获学校及部省级奖励8项。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肉学组和遗传学组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吉林省及长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
胡林森,男,汉族,1949年7月8日(阴历)出生,1977年2月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1982年9月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获神经病学医学硕士学位,1986 年9月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获国内第一个神经病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工作。曾经在加拿大McGill大学医学院等完成博士后训练和从事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员工作,进行加拿大MRC课题(MT-14494等)及美国NIH课题(AG-11903等)的研究工作,并且为Teva药业公司等进行神经变性疾病药物开发研究工作。2001年11月起被聘任为吉林省特聘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神经病学实验室主任和神经蛋白质组学实验室主任,2004年8月起兼任吉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神经变性疾病、神经蛋白质组学。近5年承担科研课题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吉林省科技厅重大课题;发表研究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9篇;指导博士研究生18名,其中13名已经获得博士学位。
马涤辉,医学博士,教授,神经科副主任,硕士导师。1982年毕业于延边医学院,1988年获硕士学位(白求恩医科大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白求恩医科大学),1997年在瑞典卡落琳斯医学院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专长: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现任吉林省医学会常委,神经病学医师协会常委。
刘亢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84年毕业分配到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工作至今,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终身成员,美国AHA/ASA 会员,长春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在我院国家重点科室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4多年,一直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基本功扎实,潜心钻研医术,对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危重病人的抢救、疑难病的诊断均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方面,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基础理论坚实,治学态度严谨,精益求精。她能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于2005年11月-2006年11月赴英国剑桥大学神经科学系神经病学脑卒中组(Addenbrooke’s Hospital,Department of the Clinical Neurosciences,Neurology stroke Unit)访学1年,受到了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2000年以来,共发表核心期刊杂志25篇(12篇为第一作者),参与编著2部,承担科研项目总数8项,2004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吉林省科技厅1项、长春市科委1项,有丰富的临床、科研经验,是我院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2004年分别荣获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我院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吕晓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院神经内科工作,现为中华神经科学会会员。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完成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工作。
业务专长:擅长于脑血管病、神经干细胞培养等。
陈嘉峰,1965年6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专业,199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药理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9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0年批准为硕士生导师,现已有1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读研究生6名,作为博士研究生副导师已有1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社会兼职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吉林省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秘书。
林卫红,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96年7月获神经病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2002年11月-2004年1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全国癫痫与脑电图学组委员,东北三省神经病学术交流会委员,吉林省心理协会副秘书长,吉林省癫痫防治中心负责人。主要科研方向为癫痫和脑血管疾病。发表科研论文41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吉林省科委、吉林省卫生厅科研课题3项;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卫生部科研课题1项;参与在研及完成的省市级科研课题9项;为《中国农村地区癫痫防治管理项目》吉林省负责人。参与的《神经病学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获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学校及省教委教学研究课题2项。并曾二次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的编写工作及人民卫生出版社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使用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的编写工作,参编《脑血管疾病》著作一部。作为负责人完成的《实验性癫痫后脑损伤与基因治疗探讨》获吉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三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获长春市科技局科研成果二等奖。
崔俐,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专业,1997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0年至1994年7月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经治医生,1997年7月至1998年9月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至今。承担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课题3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参加省科技厅、省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3项,在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成员,擅长癫痫、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
宋晓南,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外语医学系学习,1986年毕业分配到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99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任主治医师,2001年任副主任医师,2002年任硕士研究生生导师。主要从事朊蛋白的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
曾3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多项。自1992年起从事朊蛋白病的研究工作,其博士论文曾获中华医学杂志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并承担国家克-雅氏病的监测工作。从医20多年,擅长周围神经病、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88年毕业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2000年博士毕业。01年在日本秋田大学作博士后工作1年半。03年在北京天坛医院进修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2004年组建“天坛医院-吉大一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协作中心”,负责具体工作。现已经成功开展脑血管病的造影、溶栓及脑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手术300余例。先后多次参加脑血管病国际论坛会议,主办吉林省脑血管病的影像及介入方面会议多次。使我省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达到国内和国际水平。专业特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脑出血血肿钻孔碎吸治疗和痴呆的诊治。
朱辉、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1995年至1997年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医师,1997年至2000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002年至2004年在日本秋田县立脑血管研究中心病理部读博士后,1998年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004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赴日本秋田县立脑血管病研究中心学习,并完成了博士后课题研究工作,对脑梗死的G-CSF介导的骨髓干细胞治疗提出了可能。2004年~2005年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学习。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等方面的工作研究,在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及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孙莉,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2004年~2005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修。200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神经分会青年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老年期痴呆尤其是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工作,从1998年起率先应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模型进行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行为学、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药物防治的研究,已经发表过系列论文。已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一项,总结前期研究成果,《慢性前脑缺血大鼠致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研究》2004年获省科技进步2等奖,本人是第三研究者。熟练掌握动物模型的制备、行为学检测等技能。近年来还参与本课题组老年期痴呆和神经系统变性病的研究,其中《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及中药防治的研究》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本人三第五研究者。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研究者;《脊髓小脑变性发病机制及药物保护的研究》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研究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药理治疗的研究》200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九研究者。
第五篇:吉林大学软件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于2001年12月联合批准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对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中期评估,2006年5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
学院面向21世纪,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振兴精神,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富创新、善合作、外语水平高、身体健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型、高素质和高层次的软件人才。
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有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学院坚持依托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和数学学院办学,共享两个学院的学科等相关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和特色;面向社会需求,改革办学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加强数学基础、软件工程、外语和双语教学以及与国外大学合作,聘请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授和著名软件公司的软件专家和管理专家授课,采用国内最新优秀教材和国外最先进的英文原版教材;强化英语教学,二分之一课程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强化在软件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加强符合国际规范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过程质量控制和软件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
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国内外实际工程背景的精干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70人;拥有一流的现代化办学条件,建成了面积为10948㎡的优质的教学实验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先进,环境和谐优雅。学院建有校内外产学研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到目前为止,软件学院已累计招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2876名、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518名,已毕业本科生1748名、研究生340名。有3人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1人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有6人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赛区” 银奖和铜奖;有3人获得国家级英语竞赛特等奖。吉林大学软件学院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好评,历届毕业生均有很高的就业率。
展望未来,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将继续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阔视野、挖掘内外潜力、发挥优势和特色,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使吉林大学软件学院真正成为我国高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注意事项
一、培养方式与学制
1、培养方式为脱产学习。
2、学制:二年,特殊情况可延长一年。
二、毕业和学位授予
按照国家学位办关于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取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颁发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三、学费
软件学院研究生暂不实行培养机制改革,学费标准不变。学费共计32000元,分两年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