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的谚语

时间:2019-05-13 04:0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戏曲的谚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戏曲的谚语》。

第一篇:关于戏曲的谚语

关于戏曲的谚语

宁穿破不穿错。

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

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私下练,台上见。

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腔好唱,味儿难磨。

字不清,唱不明。

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一我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

坐一窜,照顾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见。

眼大无神,庙里泥人。

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神不到,戏不妙。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唱戏不动情,看戏不同情。

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站有站相,坐有坐样。

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忙而不乱,慢而不断。

百艺不如一精。

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闲着练,忙着用。

艺要会,得挨累。

台上一现,台下十年。

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力不磨得锈,腿不练得皱,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傅。

慢功出巧匠。

念书要讲,种地要耪,学艺要想。

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后台象绵羊,前台如猛虎。

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见山如山在,看水如水流。

心跟神合,神跟貌合,貌跟形合。

先看一步走,后听一张口。

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神在两眼,情在脸面。

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第二篇:浅析戏曲谚语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浅析戏曲谚语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内容摘要】戏曲谚语是戏曲前辈艺人对人品艺德、演唱技巧、表演经验等方面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戏曲谚语虽语句短小,但对仗工整、言简意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从事戏曲表演、戏曲教育的艺术工作者来说,更需要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艺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演员和青少年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戏曲谚语人品艺德专业学习演唱技法戏曲哲理

戏曲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伴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前人总结了人品艺德、演唱要领、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朗朗上口、字字珠玑的戏曲谚语。戏曲谚语经过了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到如今逐步完善,成为我国民间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艺术资产。

一、有关道德方面的戏曲谚语

“做人要讲道德,唱戏要讲戏德”“学艺先学德,无德艺难成”“立业必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艺高不如德高,艺高更需德高”。这些看似平淡无奇、通谷易懂的戏曲谚语,却说出了道德品质在戏曲工作中的重要性。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说过的“戏比天大”,也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艺德的思想内涵。常言说,艺如人品。一个演员的艺术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审美品格和艺术气质,决定其艺术创作的态度和追求,并直接影响其表演艺术风格。

一个具有高尚艺术品质的演员,一定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演出,也一定会以真诚善良的情感塑造好每一个艺术形象。相反,一个品行不端的演员,纵有很高的技巧,也不会有太好的艺术成就,更不会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家。的确,良好艺术品德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中认真学习、日积月累的结果。

二、关于专业学习方面的戏曲谚语

“曲不离口,弦不离手”“人不常练没功,角不常练戏松”“书靠念,功靠练,曲靠唱,戏靠演”“小时不练好,大时演不好”“幼功好,演到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四功五法”是每一个演员必不可缺的基功。而幼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童子功更加重要。在人的一生中,幼年是最珍贵、最美好的时光,是一个人发育的关键阶段,肌体柔韧性好,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记忆力、模仿力都有很大优势。特别是对翻、爬、滚、打等武功技巧的训练,更是得天独厚。假如过了这一时期,身体的骨骼、关节等器官逐渐钙化,就不可能再练好了。

在学习戏曲艺术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没有刻苦的练功,就不会有过硬的功夫,也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不经过酷暑、严寒的磨砺,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

学艺贵在持之以恒,最怕时断时续,必须坚持“曲不离口,弦不离手”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样,才能练就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练功方面的戏曲谚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无功,台上稀松”“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基础打不牢,演戏演不好”。舞台是展示演员水平的考场。平常练功的好坏、表演的优劣全都一览无遗地展现给了观众。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演员一声出众,绝对会引来阵阵掌声。相反,一个平时练功偷懒、学习不认真的演员,根本不会在舞台上有惊人的表现。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唱、念、做、打等方面都有好的表现,还必须将全部精力投入进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不间断地去研究、打磨人物内心情感,练习唱腔、身段。即使这样,也不见得能成为一个好演员。何况那些得过且过,靠混来度日的演员,要想成名,简直是痴人说梦。

要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不仅具备嗓音、形体等先天条件,还要在“四功五法”上有扎实的功底,掌握系统的表演程式技巧,还要求艺术素质全面,有独到的创造能力,更要有为艺术献身的执著精神。正如戏曲谚语所说的那样,“十年能培养出一个状元,十年培养不出个好戏子。”话虽直白,但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四、关于演唱技法的戏曲谚语

“咬字归韵,尖团分清”“唱好声韵辨四声,阴阳上去要分明”“口型错一线,字音错一片”“唱念要讲喷口,须按五音要求”“唱戏靠声,声要靠气”“快板吸气浅,慢板吸气深”。

在演唱中,演员的发声是由气息振动声带,而后经由共鸣器官共振放大而来。没有“气”的运动,就没有人唱歌的存在。演员的音色、音质、音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息的运用技巧。

演员在演唱时,对咬字很讲究。既要咬住,又不能咬死,把握咬字的力度分寸是演唱的诀窍。掌握好咬字的技巧后,演唱时就能做到字音清晰、轻重适度。

“三分天,七分练”“嗓子靠练不靠天”“用喉莫伤喉,练喉勿骄喉”。对戏曲演员来说,嗓音的自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见得嗓音好就一定能唱好戏。还要靠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加以科学的练习,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加上真挚的情感去演唱。这样就会唱得优美动听。先天条件不好的演员,只要掌握好科学的演唱方法,通过锲而不舍的刻苦训练,持之以恒,就能练成一副百唱不哑的好嗓子。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师,她小时候嗓音条件不好,正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派艺术风格。虽然她现在已有80多岁的高龄了,但嗓音如初,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艺术舞台上,并赴北京等地演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北京。

“声音是外形,感情是灵魂”“既要字正腔圆,更要唱动人心”。演员在表演时,非常讲究声情并茂。演员要善于综合运用声音等外部技巧,准确把握角色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融入真切动人、极富美感的演唱中,以声传情,唱出人物、唱出意境、唱动人心,引导观众进入剧情,使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戏曲谚语的种类多种多样,从艺德到演唱、表演方法到戏曲哲理等,实在太多了。这些谚语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传诵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戏曲文化,并具有极高的人文哲理内涵。虽说这些谚语的创作者没有太高的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目不识丁的老艺人,但他们所创造的这些戏曲谚语却是丰富多彩的,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非常高。对于我们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来说,这些谚语本身就是生动的专业格言,特别是对正在学知识、长身体的从事戏曲专业学习的青少年来说,更是一部浅显易懂的好教材,对整个戏曲界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克俭.豫剧演唱谚诀的人文阐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1).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第三篇:戏曲进校园范文

戏曲进校园,老师忙充电

虎林市第一小学音乐教师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戏曲培训学习,经过两个月的为期训练,老师们对戏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在手位训练过程中,老师们个个仔细、认真。宋顺燕老师年近50,每次训练后都是大汗淋漓,老师分多个小组训练,自己小组结束后,她总是在别的小组后面跟着学习。她说,这是咱教育从外聘请的老师,咱得把握机会好好学习。刘震宏老师舞蹈基础好,不用说,学起来又快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夸赞。赵扬老师爱人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自己平时一个人带孩子,但是每到学习戏曲的时候,她总是能按照规定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到场,自己先复习一遍。何丽老师的左脚得了踝管综合征,刚刚扎针结束,但是没有一次缺席,没有一次迟到。

老师们很珍惜这次机会,珍惜这次能够亲身体会戏曲艺术魅力的机会。相信老师们一定会不负众望,把中国的传统艺术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同样爱上戏曲。

第四篇:戏曲鉴赏

戏曲鉴赏

选择题

1.戏曲不属于下列哪种类别(文学)2.属于时间艺术的是(音乐)

3.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出自哪部书籍(《尚书》)

4.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戏曲是在多少年前形成的(800年前)5.戏曲是种什么艺术(空间)

6.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共有多少个(19)7.王十朋是哪个朝代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南宋)8.戏曲成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剧本)9.元代的作家属于哪个组织(书会)

1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是哪部戏剧的著名词句(《西厢记》)11.结清娟丽是对哪部戏曲的评价(《西厢记》)12.中国戏剧史的第二个高峰是什么(传奇)13.《蝴蝶梦》是哪位戏曲家的作品(关汉卿)14.《王粲登楼》是谁的作品(郑光祖)

15.《牡丹亭》表现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南宋)

16.《琵琶记》在1841年被翻译成了哪种语言版本(法语)17.不属于元杂剧主要代表作家的是(梅兰芳)

18.《汉宫秋》是表现哪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王昭君)19.不属于李玉代表作的是(《占花园》)20.《汉宫秋》是谁的作品(马致远)21.《长生殿》是哪个朝代的作品(清代)22.昆山腔又称为什么腔(水磨腔)

23.“昆曲”是以我国哪个地区的腔调为基准建立的戏曲(昆山)24.弋阳腔是哪个地区的腔调(江西)25.孔尚任是哪个地方的人物(山东)

26.《张三借靴》属于哪种地方戏(花部乱弹)

27.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是什么(清代地方戏)28.中国戏曲发展过程经历了几次高潮(三次)29.肖桂英是哪部戏中的主人公(庆顶珠)30.《游园》是哪部戏剧中的诗作(《牡丹亭》)

31.《白蛇传》中哪个人物代表用于反抗,决不妥协(青蛇)32.“剧诗”在哪种文体出现后有了萌动与发展的契机(曲)33.《春望》是谁的诗作(杜甫)

34.京剧中普通的对白叫做什么(京白)

35.代言体的“剧诗”也可以称为什么样的诗(行动)

36.黑格尔说能够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动作)37.戏剧发展到什么时候,出现了删繁就简的又一次革新(清代)3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谁的诗句(陶渊明)39.清代戏剧中的高潮不包括下列哪种(中高潮)40.清代的宫廷大戏可以长达多少出(几百出)41.场上之曲的高标准是什么(传神写照)

42.情有者理必无,理由者情必无。是谁提出的观点(汤显祖)43.剧诗作家要做到能将思维与什么统一起来(表达)44.剧诗作家要求用什么来进行艺术形象的构思(韵文)45.林冲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水浒)

46.文学作品中可以不包含下列哪个反面(实)

47.人物形象由性格和下列哪个方面共同构成(行动)48.包公使用什么铡将陈世美铡死(龙头铡)49.欧洲的戏剧更强调突出什么内容(理性)50.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什么时期的一部地方戏《醉杨妃》(乾隆时期)

51.1960年,文化部明确表示,要提出三种戏曲的并举发展,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个剧种(旧编历史剧)

52.《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什么主义杰作(现实主义)53.宋世杰是哪部戏曲中的人物(《四状元》)

54.新编古代戏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什么样的手法,来求得历史真实的艺术真实的统一协调(多样)

55.新编古代戏的古代戏剧是指什么样的戏剧(所有穿古代衣服的戏剧)56.对传统喜剧的改编不包括下列哪种改变(剧情发展)57.《朝阳沟》是描写我国哪个时期的生活(大跃进)58.《秋江》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方戏(四川)59.元杂剧在下列哪个方面比较薄弱(打)

60.中国戏曲的“四功”不包括不列哪个选项(走)

61.1964年,京剧现代化浪潮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现代秀不包括下列哪个戏曲(《百花醉》)62.中国戏曲的“五法”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鼻)

63.元杂剧在歌舞方面对什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做)

64.元杂剧吸收了什么艺术的技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表演艺术(说唱)65.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程砚秋为水袖设计了多少种动作(几十种)66.甩发功除了运用头发还运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头)67.中国戏曲的“四功”实际上有几种功法(五种)68.三国戏曲中穿白色盔甲的是(赵云)69.戏曲行当中的分类不包括系列哪个(末)70.戏曲中用什么原则来表现虚拟化(虚实相生)71.戏曲中用什么来代替马的存在(马鞭)

72.我国戏曲的服装基本上是以哪个朝代的服装为基础的(明代)73.不属于昆曲中“江湖十二角色”的是(青旦)74.不属于“净”的分类的是(黑脸)

75.不列对于戏曲的描述错误的是(戏曲是丧志之作)76.在艺术中要追求虚拟和现实的什么关系(对立统一)77.艺术反映生活要求具有什么性质(可感性)78.戏曲中使用什么来代替马匹(鞭子)

79.周信芳在表演《四进士》中的宋世杰时更加突出了宋世杰的什么性格(老辣)80.荀慧生主要以表演什么角色为主(花旦)

8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昆曲中小生的分类(小鸡生)82.戏曲的舞台美术不包括下列哪方面内容(戏曲的剧本)83.“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是哪位戏剧大家说的(马连良)84.戏曲界的老三鼎甲不包括下列哪位戏曲大家(梅兰芳)85.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对戏曲演员提出的要求是哪些(C.A和B都是(A.要设身处地的体验和重温角色的思想感情,B.要理智的对所演的人物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86.中国戏曲旋律声腔三大系统不包括下列哪个系统(皮黄体)87.京剧麒派创始人是谁(周信芳)

88.中国的戏曲剧种共有多少种(317种)89.南国戏曲产生在我国哪个地区(广东)90.三小戏不包括哪个选项(小净)

91.新中国成产以后,中国戏曲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推陈出新)92.不属于地方大戏的是(丝竹系统)

93.王骥德是我国哪个朝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明代)判断题

94.我国的少数民族只有很少的少数民族戏曲(否)

9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戏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是)96.戏曲的表演当中,舞台假定性是很重要的(是)

97.周信芳与马连良都演出过《四进士》中的宋世杰(是)98.程式和行当只是作为创造角色的必要的准备(是)99.中国的戏曲重写实而轻写意(否)

100.在某个表演流派中,各派中都存在着平等的切磋或者协作的关系(否)

101.在形神兼备方面的体现是处理好演员与角色的关系,用演员的形表现好角色的神(是)102.行当和表演的程式是可以分开的(否)

103.中国的戏曲在表演当中,采用的虚拟化的表现方式(是)104.戏曲不结合实践去改造,形态上就会发生僵化(是)105.戏曲中武将的盔甲采用金属制作(否)106.盖叫天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否)

107.中国戏曲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特殊性质的艺术(是)108.艺术一般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是)

109.我们认同的戏曲形式是在元朝中期形成的(否)110.影戏这个人物是唐代戏曲中领头人物(否)111.中国戏曲有着悠久而骄人的起源过程(是)112.《荆钗记》属于杂戏(否)

113.婚变成了南戏当中热门的话题(是)114.才人是形容多才多艺的女子的(否)115.元杂戏一般分为四折(是)

116.元代人评价《西厢记》为天下夺魁(是)117.《窦娥冤》是中国著名的悲剧传统剧目(是)118.元杂剧最繁华时期是在蒙古灭金的前后(是)119.元杂剧直到明代才出现衰落现象(否)120.楔子原本是木工使用的物品和概念(是)

121.“南洪北孔”分别指清朝的孔尚任和洪昇(是)122.明清传奇的演出样式和数量变得空前繁荣(是)123.花部指的是昆山腔的地方戏曲(否)124.清代地方戏是反对民族压迫的(是)125.孔尚任不是孔子的后代(否)

126.在吸取艺术凝聚变异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代言体“剧诗”的特点(是)127.花部是对地方戏的褒扬说法(否)

128.《桃花扇》也反映了孔尚任对于朝代兴亡的感叹(是)129.清代地方戏宣扬了封建思想(否)

130.“剧诗”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思想和形象得到契合,诗意盎然(是)

131.代言诗一般都是先写情,后写景(否)132.曲白互相依赖,互相衬托(是)

133.当代戏剧欣赏主要是欣赏现今还存活在舞台上的戏剧(是)134.诗是词的一种变体(否)

135.古代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单纯的描写感情来说透所要表达的感情(否)136.戏剧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简单(否)

137.文学剧本体制的较大突破是在清代地方戏长足发展之后,实现了改分出为上下场分场的变化(是)

138.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是)

139.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是)

140.枉将他气煞也么哥!抒发的是窦娥心中强烈的愤慨之情(是)141.戏曲的文学特点三是在行动当中塑造人物性格(是)142.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是)

143.传统的戏曲擅长将观众从感情阶段向哲理和论述阶段转变(否)144.戏曲中的人物性格从多方面进行刻画(是)145.汤显祖是中国清代戏曲家(否)

146.对古典戏曲名著要不做修改的继承的传承(否)

147.在戏曲当中,即使是某个段落中的次要人物,也需要突出表现其性格(是)148.梅兰信是昆剧大师(否)

149.新编历史剧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新创作,演出表现古代人物、古代时间和探索历史规律的作品(是)150.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

151.新编历史剧要求严格忠实于历史事实(否)

152.《朝阳沟》的问世,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是)153.诗歌还可以发挥叙事的作用(是)

154.中国戏曲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文戏”与“武戏”的分类(是)155.梅兰芳生平有一个养鹦鹉的嗜好(否)156.王国维是清中期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否)157.戏曲中的诗歌也很强调节奏(是)158.戏曲动作中存在着甩发功(是)

159.行当的产生与任务的定型是结合起来的,也是历代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创造的一种结果(是)

160.“念”指的是戏曲中的对白(是)

161.中国戏曲往往通过演员的虚拟化表演来突出环境和状态(是)162.舞台上一切元素都是为了突出舞台的华美而服务(否)163.古老剧种一般都在野戏台演出(是)

164.中国戏曲的声腔是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别的一种复杂状况(是)165.环境、背景方面也是戏剧舞台美术的两个重要方面(是)166.

第五篇:中国古代戏曲

1. 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有何异同?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着一种“似与不似”的写意性,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国戏曲蕴涵有特别的古老东方文化意味。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有的戏剧形式。它是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综合演唱戏剧形式。“唱”指歌唱,戏曲唱腔一般有固定的曲牌以及板式,象京剧中的导板、慢板、快板等。“念”指说白,说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十分动人。“做”指表演,讲求身段、工架,象整冠、理髯、趟马等都有固定的程式。“打”指武打,有各种套路。总之,中国戏曲文武相杂,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和西方戏剧形成根本区别。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 《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1、以歌舞演故事

一般来说,古代各个民族在前艺术阶段(即原始宗教阶段),各种艺术因素的萌芽是综合在一起的。到艺术阶段,欧洲各艺术种类趋于逐渐分化。譬如在古希腊时代的欧洲戏剧是有歌有舞的,后来经过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渐渐失去作用,成为以对话、动作为手段的单纯戏剧。这种戏剧由诗的对话,演变为现在的完全模仿生活语言的对话,由诗剧转化为话剧。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剧、舞剧的形式在整个戏剧领域各占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的情况就不同了,它始终趋于综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从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俳优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中间经历汉代百戏,唐代(618-907)参军戏,直至宋代(960-1279)南戏、元代(1279-1368)杂剧,这是一门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断地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诸多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泛,花样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性艺术。换句话说,中国戏曲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都充分发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2、远离生活之法

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动作语言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而这样做是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总结、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动作。任何一个演员走上中国戏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话,就必须按照极具夸张、表现性和且又被规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动作去做“笑”的表演。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远离生活形态的戏曲,依旧是以生活为艺术源泉的。由于中国戏剧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因此能精确又微妙地刻划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做到神形兼备。

脸谱、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无不是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它们都以动人的装饰美、色彩美、造型美、韵律美,有效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吸引力,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为什么中国戏曲艺术连一颦一笑都要远离自然形态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这门艺术的大众娱乐性、商业性和戏班(剧团)物质经济条件的薄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而在乡镇农村,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处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正是这个顽强地表现自我、扩张自我的出发点,使他们摸索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滚的长髯„„。这一法则的实践结果,已不止是造成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人物化妆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3、超脱的时空形态

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在同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它的支撑点是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实很简单,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虚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同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4、虚拟手法

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那么,这种创造又是由何而来呢?我们说,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的表现方法。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个戏曲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凭借着他(她)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能使观众了解他(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如淮剧《太阳花》燕坪报警一折里,运用鹞子翻身程式,使观众了解燕坪为报警的心中紧迫感,以及翻越崇山峻岭的内容,还能使观众了解他(她)真的在干些什么?再如淮剧《柜中缘》中的玉莲在缕线、挽绊、穿针、引线、刺绣,都能通过微妙的虚拟式,让观众一目了然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

——所以,这种表演的虚拟性,不单单是用自己的动作虚拟某种客观物象,而且还要借这种状物绘景,来表现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方法又起着把写景写情融为一体的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在有限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手法的确使一座死板的舞台变得来去自由,但这种自由决非不受任何制约,它还是有所制约。这就是要受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比如:在“趟马”(即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如《蓝齐格格》中的趟马)。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极其追求摹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达到虚拟与实感相结合。尤其是出色的演员在表演中往往能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让富于生活经验的观众,一看便懂。

西明代末年后,训练男童成为旦角的过程,一直是中国戏曲的大宗。男旦需要从很小就开始训练。相对于自然成长的生理过程,男旦的训练非常艰苦,风险也很高。青春期前,童音清亮,能扮演精致的女性唱腔,以假乱真。一旦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声腔、喉带开始变厚变宽,发音共鸣腔部位下降,这时的很多旦角“倒嗓子”没有调理好,逐渐不能控制发声部位,声音变得浑厚,就只能沦为次要角色,之前的训练化为乌有。

西方也有类似传统。18世纪以来,西方训练歌剧女高音时,也常在男童中寻找资质可造就的演唱者。但一旦他们到了十三四岁,师傅们要发愁了,训练了几年,眼看着声音越来越难听,如何继续扮演女生呢?他们就把这些男童阉割了,这样一来,声音因为生理上的变化,就维持在原来声腔窄而薄的偏近于女性发声的声音,这是西方音乐史上的惨烈事实。相形之下,中国的男旦如梅兰芳、程砚秋最后都子孙满堂。但是,对这些童伶来说,面临的事业上的考验一样艰难。

这些美声“阉伶”是无性的、第三性的话,中国的男旦却是正常男人,在表演和日常生活中,他们必须不断游移在两种性别之间,舞台上是风华绝代的杨贵妃,实际生活中却是七尺昂扬的须眉汉子。如何悠游在男性与女性、社会与伦理的界限之间?这里产生的矛盾性,是鲁迅关怀的焦点。

2. 中国戏曲的民族性体现在何处?

乐: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性根源

如果问“乐”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音乐。而实际上,中华古“乐”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在内的中国古代各类表演技艺的总称。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乐志”,“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而关于中国“乐”文化的理论研究目前却不多见。本书试图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法,就“乐”与中国古典戏剧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认为定义中国古典戏剧不应当生搬硬套西方戏剧观念。中国古典戏剧是众“乐”汇集的结果,其本身也是一种“乐”,它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乐”文化的高级形态。“乐”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文化根源。

3. 关于中国戏曲起源的几种说话中你比较赞同哪一说?

1、王国维说:“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曲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2]他确立了戏曲的四大要素:歌、舞、演(即代言体)、故事。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王国维的观点是:“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然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3]王国维认为中国戏曲起源的时间在北齐,而举当时的《兰陵王入阵曲》和《踏摇娘》为代表:“《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为此舞以效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教坊记》云:《踏摇娘》:北齐有人姓苏„„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时人弄之„„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

2、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后,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也论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问题。吴梅说:“乐府亡而词兴,词亡而曲作,大率假仙佛里巷任侠男女之词,以舒其磊落不平之气„„今日流传之古剧,其最古者出于金元之间,而其结构,合唐代之参军、代面、宋之官剧、大曲而成„„若合诸曲以成全书,备记一人之始末,则诸宫调词,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5]因此吴梅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金元之间的诸宫调词,而谈到具体作品时,他说:“此本为海阳黄嘉惠刻,定为《董西厢》余谓此书体格固属诸宫调,实为北曲之开山”[6]因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即吴梅所认定的中国戏曲的起源之作。

3、“在20世纪的中国戏曲史家中,周贻白是用心最勤的一位”[7]周贻白于1936年出版的《中国戏剧史略》中说:“乐曲,是随歌唱而来。既有歌曲,当然有乐曲。此时的制作,则多属诗歌或典章之类的东西。虽然一样地入乐,其形固无特异之处,而且不叙故事,离开戏剧是很遥远的”[8]乐曲和歌舞虽然在上古祭祀和典章等制度形式中早已结合,但都未与故事性相结合,即“不叙故事”,周贻白特别看重戏曲中的“故事”因素,他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起源。

4、许地山是公认的戏曲起源“外国输入说”的首倡者。在《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一文中,他认为中国戏曲即隋唐之时由印度传入的梵剧。他从南戏、传奇的各个形式内容方面与印度梵剧相比较,从而得出中国戏曲起源的“外来说”。

5、俞为民的《宋元南戏考论续编》认为“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9]而《永乐大典》中所收录的《张协状元》是现存南戏中年代最早的一种并考证《张协状元》产生的年代在北宋末年,因此他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北宋末年的,《张协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戏曲作品。

6、另外,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有人持“求偶说”,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中阐明了此观点,而常任侠等人则接受了西方学者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认为“戏剧的起源,与武舞关系甚大,是带着战斗的意义与生俱来的。照戏剧两个字的原形上,便可推测出武舞拟兽舞的形式„„角力与战斗,是戏剧起源的原始形式。”[10]许金榜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中还提到了中国戏曲起源的不同观点:“明人胡应麟认为中国戏曲起源于春秋时代的俳优,所谓“优孟衣冠”(《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优孟扮为孙叔敖与楚王问答)是中国戏曲的开端”“清代的纳兰性德则认为中国戏曲滥觞于梁代的宫廷歌舞,其《渌水亭杂识记》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一书则认为中国戏曲系模仿傀儡戏而来。”[11]

二、评析中国戏曲起源诸说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戏曲起源”问题本身思考

1、“中国戏曲起源”这个问题本身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中国”“戏曲”“起源”,而可能产生分歧的就只有“戏曲”和“起源”两部分。所以上述中国戏曲起源诸说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围绕“戏曲”“起源”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不同观点。

2、关于戏曲的概念,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也是当今戏曲学界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观点,即戏曲包括歌、舞、演、故事四个部分。然而在对戏曲这四个要素的理解上又产生了分歧。对于歌、舞、演的理解大同小异,而对于“故事”的理解却又各自的观点: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说:“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故事者,实始于北齐。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可见,在对“故事”的理解上,王国维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表述是又偏差的,由“顾其事至简”我们可知王国维的本意是“故事”当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且达到一定长度的。周贻白把《东海黄公》看做中国戏曲的起源之作,他对故事性的理解应当是歌舞戏中具有了故事情节和故事性成分,歌舞和故事已经实现了有机结合。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中国戏曲起源的论述是曲本位的,而把“演”和“故事”置于次要地位,他所认定的中国戏曲的起源之作《董西厢》其实并非代言体,而仍然是叙事体,对于其“故事”完整性,吴梅的理解应当是比周贻白更进一步但仍不及王国维。

3、对于“起源”的理解,其实““起源”问题是一个具有科学性质的问题,但是,历史的悠远使得历史时间上的最早源头无法找到”“艺术起源问题成了一个解释学哲学的问题。B·克罗齐说:起源往往指艺术事实的本质或性格”[12]由此我们不难把到目前为止的戏曲起源研究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把戏曲起源问题分解为戏曲各个要素的起源问题来研究,另一派是按克罗齐所说的把戏曲起源问题看作戏曲的本质的起源来研究,即把戏曲看做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探讨其本质特征所产生的时间。

(二)“戏曲起源”与“戏曲成熟”

之所以产生中国戏曲起源诸说,还由于学者们在“戏曲起源”和“戏曲成熟”问题上的分歧。关于“戏曲起源”,前面已经提及,纵观中国戏曲起源的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者其实并未对“戏曲起源”和“戏曲成熟”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立足于成熟的中国戏曲——元杂剧向前追溯中国戏曲起源的。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3]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为社会关注和认可,并作为一种传统而接受之时,才是它进入文化史视野的开端,我们才能够进而考察这种文化史所认可的艺术形式的源自„„所谓进入文化史视野,还包涵着这样一层意义:戏曲作为文化史意义上的戏曲而形成,也就是戏曲从众多的民间伎艺中脱颖而出的时刻”[14]因此我们可以说,王国维的此种学术研究虽然比较严谨、科学,每一个学术观点都有严格考证,但是这必然难以区分“起源”与“成熟”。因为中国戏曲是孕育于百戏之中的他在《宋元戏曲史·馀论》中说:“由此书所研究者观之,知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于是我国始既有纯粹之戏曲,然其与百戏及滑稽戏之关系,亦非全绝”[15]所以完全有可能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段内,中国戏曲的各个要素都已具备,即戏曲已经“起源”,但由于它并未“进入文化史视野”即未与百戏、滑稽戏相分离,所以很难追溯。

(三)文献资料及考古对戏曲研究的限制 由于是追溯“起源”,所以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大胆猜想的同时必须以文献资料或相关的实物资料为根本依据,因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地下实物的发掘对戏曲研究者的研究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论述“戏曲”“真戏剧”时,王国维说:“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已不可知”[16]王国维的“而其本则无一存”被1920年叶恭绰在伦敦购得的中国外流文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推翻,而死于1927年的王国维却未能见到《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这三种戏文,实为戏曲研究史之一大憾事,否则作于北宋末年的《张协状元》必将先生的戏曲史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作为孕育于百戏环境之中不登大雅的通俗艺术形式,戏曲在元明以前的正史中未能占有一席之地,而其再民间的传播又很难以文本的形式流传后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研究古代戏曲的难度。

三、中国戏曲起源之我见 关于“起源”,我觉得有的学者的表述较为科学:“最早体现事物的根本特征的雏形”。[18]因此歌舞说、巫觋说、俳优说等戏曲起源的说法都有其片面性,都只是就戏曲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探索起源并以此作为中国戏曲起源。其实歌舞、巫觋不仅是戏曲要素的起源,“中国古典文艺基本上都起源于原始的歌或舞或歌舞”[19]《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中说“戏剧的本质不在于演故事,而在于虚拟真实”[20]当然这并不等于中国戏曲的起源就可以排除“演故事”这一因素。因为“虚拟真实”是从抽象概念方面来探讨戏曲的本质,而这种抽象的本质恰恰必须通过“演故事”来表现。鉴于戏曲艺术起源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我们在追溯戏曲起源时,必须是综合性论证,多角度探索,必须把“戏曲”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从完整性意义上来看。“合歌舞以演一故事者,始于北齐”,那么中国戏曲起源于北齐,《兰陵王入阵曲》和《踏摇娘》当为戏曲起源的代表性作品。当然,许地山等人的“外国输入说”也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从起源的意义看,我们不能说中国戏曲、元曲出自异域;但是从直接渊源看,我们应该承认中国戏曲、元曲的艺术体制的形成受到异域文化的重要影响”[21]虽然他没有从综合性角度考证中国戏曲的起源,但毕竟是从中外戏剧影响关系的角度解释中国戏曲起源的一种尝试。

总之,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确立了现代戏曲研究的史述范式,他所搜集、整理的文献资料也成为后世学者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中国戏曲起源”这个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哲学性这两重性质,使得至今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仍然莫衷一是。但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分歧,所以我们相信,学者们在中国戏曲起源问题上的研究必将全面推进中国现代戏曲学走向未来。

4. 戏剧和戏曲的区别何在?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表演形式,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比较流行的有:越剧、京剧、昆曲、豫剧、湘剧、粤剧„„而戏剧包括: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等舞台艺术,范围其实比戏曲大一些,而且具有较多的现代艺术气息。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话剧在欧美各国通常就被称为戏剧。戏剧与戏曲在表现与再现、时空建构、表演方式、戏剧结构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戏曲重写意,戏剧重写形;(虚拟性与写实性)戏曲抒情性程式化表演与戏剧表演的表演理论、体验理论;戏曲丰富的表现手段与戏剧的时空限制、戏剧性冲突、戏剧动作。

具体讲:(1)话剧注重再现生活,舞台大多是写实和具象的,包括布景、化妆、灯光、效果、道具等都力求真实,创造出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的舞台气氛,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现出社会生活环境;戏曲则注重表现生活,戏曲的舞台美术基本上是写意和抽象的,戏曲的布景和道具都很简单,全凭演员的虚拟表演来表现,演员手中的一根马鞭,可以让观众想象到剧中人物正扬鞭策马,疾飞如奔,演员手中的一只船桨,仿佛使观众看到了大江中一叶扁舟正破浪前行。

(2)话剧注重写实,戏曲注重写意。话剧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舞台表演艺术,演员对于角色必须有深切的体验,不管是本色表演还是性格化表演,话剧演员都必须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找到创造角色的依据、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它是将生活中的动作加以变形和夸张,形成戏曲表演艺术特有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现。

(3)话剧的戏剧性冲突在特定的场景中表现,而且是用对话来表现行动,戏曲则要凭借剧中人物的唱、念、做、打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内心世界。戏剧动作带有更强的外在实体性,而戏曲在完成内心动作向外部动作转化的过程中,则更多地流连徘徊于内心活动之中,侧重于内在情感的尽情抒发,戏剧冲突多在内心活动中展开,并不过多地强调外在的面对面地进行,很多戏都在内心冲突最激烈的场合、情感抒发最浓烈的地方形成高潮。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戏曲常用一些动物神态丰富人物形象,借助动物形态、神态、取其精神加以提炼并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如,采用虎型步,以显示体形的魁梧和性格的勇猛;吸取鼠的动作特点,表现人物动作上的迅速滑脱,性格上的狡黠多疑;取孔雀伫立时的姿态表现旦角的文静庄娴;取蝴蝶展翅形态表现人物体形轻盈飘逸等等。这方面,戏剧则更多地是展示舞台人物形象自身所应具有的美,并用人物在特定场合下所应有的动作来刻画人物,再现人物。

下载关于戏曲的谚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戏曲的谚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戏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

    戏曲教案范文合集

    七年级音乐 多彩的华夏之音 ——————戏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几首著名戏曲选段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 2、愿意聆听和观看戏曲音乐......

    戏曲教案(范文大全)

    汝河新区小学京歌《我是中国人》教案 教学目标: 1. 简单了解有关戏歌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能够用京剧的风格韵味演唱《我是中国人》。 3. 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

    戏曲教学计划

    第 4 页 共 4 页 篇二:戏剧艺术教学计划戏剧表演专业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在专业上较系统的掌握戏剧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德智体美劳全面......

    戏曲教学计划

    2018年秋季戏曲教学计划 以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以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

    戏曲教案

    《我们的国粹——京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唱腔、角色行当、四功五法等相关知识,知道不同脸谱各代表什么性格的人,掌握五种脸谱各代表什么性格。调动......

    戏曲教案

    1、活动《走进京剧大世界》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的引导,揭示学习的目标——京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京剧选段,提问: 1、你想知道哪些有关京剧的知识? 2、你......

    戏曲进校园

    内黄县“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 根据教体局的统一部署,为推进我县“戏曲进校园”工作,加强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教师进修学校特制定“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