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必要可行性工作探讨(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4:1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必要可行性工作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必要可行性工作探讨》。

第一篇: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必要可行性工作探讨

2005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颁布实施,拉开了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帷幕。自此,侦查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只为侦查工作需要服务,人民法院不再设立鉴定机构,司法行政机关成为司法鉴定工作的主管部门。《决定》颁布实施三年来,司法鉴定工作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等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当事人确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鉴定费用,无法获得司法鉴定结论,导致因举证不能而败诉的后果,致使当事人上访、甚至迁怒于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本文仅就司法鉴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工作设想进行探讨。

一、开展司法鉴定援助的必要性

鉴定结论作为七种法定证据的一种,在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现行的诉讼制度,大量的民商事案件需要当事人举证,实践中,当事人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承担数额并非很高的司法鉴定费用而出现举证困难,从而导致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情况时有发生。按照司法鉴定机构的性质而言,鉴定机构没有无偿提供司法鉴定援助的义务,作为司法鉴定工作主管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也没有要求鉴定机构免费为当事人提供司法鉴定服务的行政权力。实际工作中,为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只能协调沟通,请求鉴定机构支援。虽然申请司法鉴定援助的只是少数,但产生的影响却很大,因为申请鉴定援助的大多为遭受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他们为治病救人早已债台高筑。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社会弱势群体有得到律师法律援助的权利,也应该有得到司法鉴定援助的权利,否则该打的官司因“举证不能”无力打,该说的理无法为自己说,弱势群体的平等诉权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司法公正也就无法实现。

开展司法鉴定援助工作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援助都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同的是法律援助弥补的是当事人对法律知识的不足,司法鉴定援助弥补的是当事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不足,二者可谓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如果公民由于经济困难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包括司法鉴定的援助,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宪法的这一原则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实施法律援助,用实际行动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管是贫者、弱者和残疾者,不管政治、经济地位如何,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对需要司法鉴定的弱势群体开展援助非常必要且紧迫,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二、开展司法鉴定援助的可行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我国较早实行了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条例》先于《决定》出台。《决定》颁布实施后,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再设立鉴定机构,侦查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只为侦查工作需要服务。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成为非财政拨款的司法鉴定法律服务机构。将司法鉴定援助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符合《法律援助条例》、国家九部局《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的意见》(司发通〔2004〕127号)的规定。同时,也符合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要求。2008年初,我省就以**市为试点,探索开展司法鉴定援助工作。据悉,**市司法局起草完成了《**市司法鉴定援助暂行办法》,并已提交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司法鉴定援助工作有望在**市首次立法。

三、开展司法援助的工作设想

根据我省的司法鉴定工作现状,在我省将司法鉴定援助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全面开展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司法鉴定援助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工作设想:

(一)明确将司法鉴定援助列入法律援助范畴。在法律援助经费中列司法鉴定援助专项经费,司法鉴定援助经费是法律援助经费的组成部分。

(二)明确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履行司法鉴定援助义务。鉴于我省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工作现状,明确司法鉴定人员应当承担对需要司法鉴定服务的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义务,规定司法行政工作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三)明确司法鉴定援助的对象。司法鉴定援助的对象应当参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对象范围进行划定

。司法鉴定援助的具体对象应该划定为以下几种:一是法律援助案件中涉及司法鉴定的;二是人民法院决定给予减免诉讼费的司法救助案件的受援人; 三是享受低保待遇或者下岗失业人员而无其他经济收入、经济困难并具有法定证明的公民;四是经济困难的优抚对象和严重残疾人;五是其他确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司法鉴定费用并具有法定证明的公民。

(四)明确司法鉴定援助的事项范围。根据案件的性质不同,结合全省经济发展情况,司法鉴定援助事项的范围不易扩大,对于涉及人身损害赔偿等关乎生命、健康安全的鉴定事项应予援助。目前,司法鉴定援助的事项的范围应该以《决定》规定的“三大类”为限。

(五)明确司法鉴定援助案件的申请、受理、审批、指定程序以及司法鉴定援助补贴的领取程序及提交的材料。

(六)明确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司法鉴定援助义务、办案草率等违反司法鉴定援助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处理办法。

总之,对需要司法鉴定的弱势群体开展援助工作,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我国的民主和法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式

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式

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就是大众传媒借助其作为新闻媒体而拥有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凭借其作为社会经济实体所具备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援助。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属于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中,作为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发挥其积极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大有作为。本文主要从新闻舆论、信息资源、精神激励、经济援助等方面探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式。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的成因

社会弱势群体(SocialVulnerableGroups),又称社会脆弱群体,根据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弱势群体”指的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者等。其共同特征就是低职化或无职化、贫困化、脆弱化和边缘化。目前在我国主要的弱势群体有农民、农民工、城市贫民、老年人、残疾人、乞丐和贫困学生等,其“规模已达到1.4—1.8亿左右,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1%—14%”。

2002年3月,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随后,有关“弱势群体的援助”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今天“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下,大众传媒尤其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存在。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不仅是国家、社会的职责与重任,也是大众传媒“增强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的重要体现。

具体来说,大众传媒与其它社会组织和团体一样,作为文化企业、信息企业可以通过物资捐助向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经济援助。除此之外,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新闻舆论机构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社会舆论引导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新闻舆论援助,作为信息传播的窗口可以通过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弱者传递信息为他们提供信息资源的援助,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

所以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工程中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虽然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社会弱者受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稳定型的社会,更谈不上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尤其对于一个负责任的政党、国家和社会来说,更不会任贫者愈贫,弱者更弱。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消除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和谐。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原本就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伟大工程。它不仅需要千百万人的努力与付出,需要数代人的奉献,更需要我们每个行业的大力参与。作为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作为对社会负责任的大众传媒,就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大众传媒不仅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还可以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协调社会关系,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尤其是实现全社会的认同性整合,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促进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一个产业组织,还能够以自己的经济能力与经济行为参与、组织援助弱势群体,让社会弱者自立自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与发展。

第二,有利于公平正义社会理想的实现。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规则。亚里斯多德认为“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部分,而是整个邪恶”。当代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义的主题是社会结构,是社会的主要制度分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所有的社会改革必须使社会中最不幸的人受益,否则,该制度就不正义。所以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7]”的社会。虽然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尊严可以得到起码维护的公平社会。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随着社会贫富差别的加大,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相对剥夺感增强,其行为游离于社会主体之外,成为社会不合谐因素。因此,以改善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为已任的大众传媒更要利用自身在发现社会矛盾、认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特殊作用,“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从社会舆论上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减震阀”和“稳压器”的作用。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脆弱化、边缘化往往是社会权利、机会、能力的不平等造成的,是由制度性歧视(如农民及农民工)、整体性淘汰(如城市失业工人)等社会原因导致的。所以他们获得国家、社会、他人的援助也正体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此外,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对提升大众传媒自身在社会的公信力,塑造和维护大众传媒的品牌形象也具有重大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式

根据卡特纳与罗素对社会支持的观点,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9]。那么作为既是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机构又是社会经济实体的大众传媒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方面,也可以通过新闻舆论、信息资源、精神激励、经济援助等方式来展开援助。(一)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新闻舆论援助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整合一方面是指社会体系内部各部分的和谐关系,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也是指社会体系已有成分的维持,以抵抗外来压力。那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也就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以防止社会弱势群体被社会排斥,从而达到社会的一体化。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则主要是通过新闻舆论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化解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现社会的整合与和谐。第一,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新闻维权援助。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众代言人,不仅是社会话语权的掌握者、社会议程的设置者,更应该是社会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表达者、社会弱者利益的维护者。因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主要是由于社会权利、机会、能力的不平等,在社会公共权力中缺乏利益的代言人、缺乏利益表达的机会与机制,所以大众传媒更应该通过维权性新闻报道反映社会弱势群体的诉求,提请有关部门及整个社会关注弱者并保护弱者的根本权益,防止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

第二,大众传媒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强调大众传媒有“促进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工作与宗教领域中社会目标的活动”的“动员功能”。所以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公器,可以通过救助性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和举办大型救助性活动,大力宣传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各界乐善好施,参与慈善事业。同时,要千方百计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意识,动员企业、民众特别是富裕阶层回馈社会、救助急需帮助的社会弱者,动员、鼓励社会资本、技术等积极在我国西部、东北及全国广大农村进行投资、开发,帮助广大贫困农民、农民工脱贫致富。

第三,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化援助。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环境的监督者、社会关系的协调者,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导向器,是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化解者。因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容纳并能够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社会,是一个通过冲突和解决冲突来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12],所以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把握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心理,消解消极情绪,促进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利益冲突和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的和谐。(二)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息资源援助

根据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对“知沟”理论的解释,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3]。所以我们要让社会弱势群体从根本上摆脱弱势就必须专门为他们提供信息资源援助。作为信息传播最主要渠道的大众传媒更可以通过及时准确地传播与社会弱势群体息息相关的最急需的政策信息、科技信息、产品广告信息和就业信息等来援助社会弱者。1.为社会弱者提供相关政策、科技信息服务。当今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是否及时的掌握信息。我国广大社会弱者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还因为信息的贫困与贫乏,尤其是无法及时获得有关切身利益的市场供求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及致富信息等。因此,大众传媒作为传播者,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的基本服务为广大弱者提供信息服务,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信息扶贫”,让广大弱者信息灵通、及时,尽早依靠现代科技与信息脱贫致富。如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的《致富经》等电视节目、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蔬菜网、《农民日报》、《农村百事通》,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农村报道》等各类各级媒体,都专门为农民、农民工等社会弱者提供了各方面的资讯服务。

2.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广告信息援助。广告信息不仅连接生产与消费,经营与发展,也是社会弱者通过创业摆脱弱势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广大社会弱势群体在艰难创业过程中几乎都是做不起广告或者没有广告意识,因此大众传媒作为广告信息刊播发布的平台,也应该采取低价或免费广告的方式来援助社会弱势群体,让做不起广告的社会弱者做广告。如《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大众传媒十多年来通过刊播免费广告、开设公益性栏目、开展送报下乡活动,以及对贫困地区的结对进行“信息扶贫”等方式,参与救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在大众传媒的信息帮助下,已有大量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甚至达到小康生活水平。3.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信息援助。对社会弱者来说,就业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自立、自强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城市贫民、农民工等广大弱势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弱者都是因为就业困难或长期失业,最终陷入贫困而成为接受救助的弱者。现实中更为突出的是,至今广大农民工和城市贫民都主要在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老乡等极其有限的社会资源的介绍和帮扶下获得仅有的就业机会。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为他们提供有关政策的优惠和法律的保护,但广大城市贫民和农民工的就业困难仍在困扰着他们及他们的家人。因此,作为传播信息资讯和协调社会关系的大众传媒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就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或者直接介绍他们就业,以担负起关怀弱者、帮助弱者,回报社会的责任。如2005年《宜昌日报》与宜昌市劳动局联手编写《农民进城打工服务线路图》及其“补充图”、“保底线”等为宜昌市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南,甚至联系湖北省驻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宁波、珠海、中山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服务机构帮助宜昌市农民工介绍就业,帮助几万农民工实现就业。(三)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精神激励援助

根据曼德尔森(Mendelsohn)对大众传媒娱乐功能的解释,认为大众传媒的娱乐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消遣,还可以为个人提供奖赏、轻松和消除紧张,使得人们更容易应付现实生活的问题,避免社会瓦解[16]。也就是说,作为精神产品的大众传媒原本就有精神激励的功能。与社会强势群体比较而言,社会弱者更需要大众传媒提供娱乐与鼓舞。尤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社会弱者亟需大众传媒通过“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大众传媒对社会弱者的精神激励援助主要通过新闻与文艺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社会弱者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来对其他社会弱者进行精神激励。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大众传媒对张海迪等弱者的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不仅向社会展示了弱者自身的伟大与非凡,也给社会其他弱者提供了楷模和榜样,更增强了其他社会弱者自救的信心与勇气。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还可以通过文艺创作塑造艺术形象来对社会弱者进行精神鼓舞。不论是报纸、杂志和书籍,还是广播、电视和电影,优秀的艺术作品,鲜活的艺术形象通过在社会弱者中广泛传播之后,都能从内心深处增强社会弱者实现自救、自立、自强的信心。如反映东北农村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的电视剧《刘老根》,在全国播出之后,很多贫困农民、农民工都很受鼓舞,甚至模仿刘老根的致富经验。(四)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经济援助

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除了通过自身特有的新闻舆论、信息资源、精神激励等方式之外,还可以和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一样,以自身的经济实力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支持。

第一,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物质援助。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发地带来所有人的发展,有些人可能会随着发展而受到损害,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补偿也是无可厚非的。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大众传媒业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利润丰厚的产业,大众传媒作为信息文化企业也应该和其它企业组织一样向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提供物质的捐助,探索多种方式直接对社会弱者进行物质援助,奉献爱心。在实际运作中,大众传媒不仅可以在生活、教育等众多领域以物质参与或者发起对社会弱者的公益、救助活动,也可以通过参与或独立设立专门基金、奖金救助特定弱势群体。

第二,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发展性”援助。除了直接的物质的援助之外,大众传媒还可以采取互惠双赢的发展性措施来援助社会弱势群体。“发展性社会政策是基于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根据国际社会政策目标的新定位,旨在促进社会弱者自立、自强,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以消除社会隔阂,实现社会整合”。发展性援助,也称为“造血式”援助或“开发性”援助,就是社会力量(如大众传媒等)通过与社会弱者的相关合作与资源开发等发展性措施,一方面达到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双赢,另一方面又让社会弱者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吸收、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长期性的自立、自强。尤其随着大众传媒不断进行产业化、集团化扩张,大众传媒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创造和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与机会(如发行服务公司对下岗失业者、农民工的聘用),还可以参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或产业投资等。

大众传媒不是专职的慈善机构或政府的慈善部门,但作为既是新闻宣传的机构又是拥有巨额资产的经济实体,大众传媒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从多方面发起或参与对社会弱者的援助,努力从新闻舆论、信息资源、精神激励等大众传媒自身具备的社会功能方面,从物质援助、发展性措施等大众传媒的产业功能方面,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援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援助的重大意义将会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

第三篇:关爱弱势群体公证援助暖人心

关爱弱势群体公证援助暖人心

近日,市法律援助中心与市公证处为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能作用,成功办结首例法律援助公证案件,受到弱势群体的赞誉。

该案系一例继承“低保金”法律援助公证案件。我市城区李某近年61岁,系三级智力残疾人,家境贫寒,其父于1998年去世,后李某与母亲孟某每月在办事处领取最低保障金,2010年孟某因病去世,尚遗留于银行“低保金”共900元,由于没有留下密码,李某及其监护人无法将该项存款取出,银行工作人员告知,须到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证明其系该笔存款的合法继承人,方能持公证书及有关手续取出存款。

市公证处接到李某的公证申请后,考虑到李某的实际困难,本着同情并关爱弱势群体和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原则,特事特办,与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认真实地调查取证,核实案情后快速高效地为其办理了继承权公证,为其提供了法律援助,免除了相关公证费用,践行了“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李某及其监护人感激不尽,一再感谢工作人员不嫌弃其贫困、提供热情无私帮助,感谢党和政府帮其解决了实际困难。

该案首开我市法律援助公证案件之先河,是介休市法律援助中心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化解社会矛盾等三项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当代青年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看法调查报告 班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班姓名:邓连彬

一.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看法,暑假期间,通过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们展开了调查。从大学生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认识方面来调查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看法态度,以现实问卷为主,网络问卷为辅,共调查了100名大学生。其中男大学生人数为63,女大学生人数为37。

二.调查内容的背景

我国人口众多,疆域宽广,加之近20多年来社会急剧转型,在面临分配问题上,各阶层出现纠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的加快,很容易造就“富者富,穷者穷”这极端的现象,虽然社会奉的是共同富裕,可现实与理想是相行径远的。在这种背景下,“弱势群体”就应运而生了。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态度是个人对特定的对象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所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三.调查数据的分析及处理

调查发现,92%的当代大学生认为生理性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值得同情和帮助,而8%认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更需要帮助。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弱势群体的了解途径,63%的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视新闻了解到的,22%是学校有关方面的教育,10%是通过家长平时的教导和周边亲戚的闲谈了解到的,5%是不去了解的。说明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了解途径

基本来源为互联网。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目前最困扰社会弱势群体的原因的看法,66%的觉得是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对自身的发展造成束缚,12%的认为是社会制度对他们的忽略,10%的认为是人们的偏见和不理解,7%的认为是贫穷,5%认为是机遇不平等。

在针对如何帮扶弱势群体的问题上,62%的认为应该是政策援助,26%认为民政救济救助,8%认为法律援助,4%认为新闻援助和其他。

在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弱势群体以暴力犯罪来宣泄,来表示对社会的不满的问题上。60%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22%认为不可饶恕。12%表示赞成,6%表示其他看法。

在当代大学生认为弱势群体有何特点的问题中,83%认为是收入低,63%认为劳动能力低,66%认为是文化素质偏低,61%认为低职化或无职化。52%认为是心理挫折感强。22%认为是社会治安的隐患。

在谈到如何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们认为应该从技能,就业方面的占了调查人数的83.33%,而从心理帮助的占70%,温饱资金的占60%,救助的占50%。从而发现,大学生还是抱着一颗新时代的想法来看待社会弱势群体的,既然落后就要挨打,那就学一门手艺,而且要从心理去帮助,因为大多数社会弱势群体都会有压抑,大学生们也了解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个道理。

调查中。对于弱势群体的态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帮助弱势群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2,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我会帮助弱势群体

3,看别人帮我就帮,别人不帮我就不帮

4,懒得管,不会帮

5,自己也不清楚该不该帮助弱势群体。

对应五种情况,对于弱势群体不同的热爱度所占的比列依次为38%,48%,2%,1%,11%。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弱势群体持有积极的向上的态度,认为帮助弱势群体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并形成了积极的责任判断。

四.调查得出的结论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大学生们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还是报以一颗关爱他人的爱心,大学生们在看待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上大多数都是宽容的。在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上,从数据上看,大学生们是以平等的姿势来看待的,更多的是与自身符合,他们会要求弱势群体更多的是自强,从自身做起,不要因为自己是社会弱势群体,就变得更加的自爆自弃。大学们认为需要帮助最多的是生理性的社会弱势群体,因为生理性的社会弱势群体天生就与普通人有所差异,这就是不平等。而社会性的弱势群体,则是后天的努力,也就是竞争中丢掉一席之位的,这是可以努力而得回来的。

在大学生看来,弱势群体就跟普通人一样,帮助只是一时的,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所以大学生看重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去提高自身,以此保证自己不会被社会洪流给击溃。

五.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提倡

第一,平等对待是对待弱势群体的正确态度和根本原则。要正确对待弱势群体必须要先树立正确的认知。而一旦脱离了平等对待的原则,对待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偏差,造成扭曲,特殊照顾也会变成居高临下的施舍,对弱势群体的心灵造成创伤、第二,平等对待是对待弱势群体的主要方法。从弱势群体的三个分类来看: 其一,对于硬件不足,如以残疾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或一些不可改变的条件限制,与常人处于不平等的状态,需要社会对其平等对待,使他们享有应得的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

其二,由于社会资源不公平分配所产生的弱势群体,以农民为代表。这部分弱势群体受社会环境影响失去了他们本应享有的资源,生存发展受限,从而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应该改变资源不公平分配的现状,或从其他途径对其进行资源返还。这是一个平等对待的过程也是改变其弱势地位的根本手段。

其三,由于自身生存发展能力不足形成的弱势群体,比如以“犀利哥”为代表的乞丐。在社会对其采取平等对待态度的前提下,他们由于能力不足,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甚至无法保障基本的生存权利,所以社会对其予以特殊照顾,必要的特殊照顾固然重要,但是最终摆脱弱势地位还是要靠这部分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特殊照顾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弱势群体的地位的能力。

基于此,平等对待才是帮助弱势群体脱离弱势地位的根本手段,而特殊照顾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存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国家应该也要出台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虽说是靠自身的发展,可是没有法律保护,没有各方面的支持,弱势群体现象也很难消除掉。关心和扶助弱势群体,不仅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保持稳定大局的需要。只有对弱势群体给予强势关怀,形成全社会共同扶助的长远机制,扶持和帮助他们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才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国家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构筑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拥有起码的生存和生活资料。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3、在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相关优惠政策。

4、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问题。

最后,我希望当今社会能真正做到消除“社会弱势群体”现象,从而达到人人丰衣足食,人人生活幸福美满的的和谐社会!

撰写日期:2012/8/15

第五篇: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及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

日前, 我们对我县南、中、北片的50户农户以问卷调查及口头采访的形式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当前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生活及收人的现状, 并探索其增收的途径,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当前我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状况

1、经济状况

从收人差异来看, 人均收人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存在着地区

人均收人差异。在南、中片,由于果业的快速发展, 收人增长较快。在北片乡镇,由于产业基础薄弱,收入增长较缓慢。

2、生活质量状况

(1)医疗健康情况。由于贫困, 多数农民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只能大病小治, 小病放弃治疗, 导致健康风险性增大。自2006年实行农村医疗合作改革以来, 许多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 改善了农民的医疗健康状况, 但是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各方面都对参与意愿有一定影响,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农民实际支付能力不高, 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因贫生病, 因病致贫, 贫病相加, 造成弱势群体的恶性循环。

(2)生活消费状况。一般认为, 将收人用于食品消费的比例越大, 证明生活水平越低。我们在“ 关于农民的家庭现金支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的调查中, 食品消费占据了首位, 其次是子女的教育支出, 接下来是生产, 看病和其他。在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中, 由于市场的不发达和地域的限制, 其食品的主要来源是他们自己在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和蔬菜。连续几个集市日不去赶集, 不购买蔬菜和肉类食品, 在这些农村贫困家庭中是极常见的事情。在调查“ 多长时间买二次新鲜蔬菜” 中, 一个星期和一个月一次各占4%, 半个月一次占20%, 一年半载一次占72%。尽管他们干的都是体力活, 但吃饭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补充消耗掉的能量。因此, 他们每天的主要食物就是大米一类价格低廉、能够提供较多热能的东西。在衣着消费方面, 贫困家庭中成年人基本上都不买新衣服,但相对讲孩子们的服装费是不得不支付的, 由于孩子们正在长身体, 同时也要顾及他们在学校里的面子, 因此家长必须为他们添置较为合身的服装。

3、文化教育状况

(1)文化素质状况。根据我们对50户为主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文盲半文盲的占3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6%,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6%, 高中文化程度占4%, 并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农村无法同城市竞争, 难以引进实用的知识、技术和理论人才。当前, 我县农村不仅农业人才少, 而且人才利用效率低下、流失严重, 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充分地利用我县丰富的人力资源。

(2)子女受教育机会。以前,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向学生收取每年几百元的学杂费。这对于这些地区的贫困家庭来说, 已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费用。更不用说高中、大学等非义务教育阶段更高的费用。2005年, 国家实施“ 两免一补”政策, 农村贫困家庭小学生每人每年平均可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210元, 初中生可免除320元, 其中寄宿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费200-300元。这大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负担, 增加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但是,这项优惠政策使得部分弱势群体家庭陷人新的痛苦与矛盾中。由于一切学杂费以前的借读费减免,一些家庭状况好一点的家庭, 让孩子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他们会在学校旁边租赁房屋, 给孩子做饭,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读环境。因此, 一些教育质低的农村中小学, 出现了生源的严重不足, 面临着即将停办的尴尬境地, 这也使得那些生活很贫困的弱势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如果不供孩子上学, 就白白放弃了国家给与的优惠政策。如果继续供的话, 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支付房屋租赁费及其他的开支, 使自己的孩子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我县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县地处山区,资源贫乏,洪涝、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我县城乡贫困人口比例一直偏高。

(二)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外出务工难, 家庭经营开展难, 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 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 形成贫困一辍学一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三)社会因素。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整个社会被分成城镇社会和农村社会,13亿中国公民被划分为标志鲜明的两个类别:城镇居民和农民。在市场

激烈竞争的局面下, 资本大量朝向利润率高的城市地区集中, 农村日趋凋敝, 而农村的永久居民—农民, 当然成为利益的受损者。

(四)文化因素。落后文化是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要富强, 应该具备先进文化和技术, 同理,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区别之一就是是否拥有先进文化。在**, 贫困农村的文化教育落后, 人口素

质等相对更差。根据统计局调查, 劳动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均收人的高低成正关系。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贫困发生率为7%-8%。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有50%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000元以下, 而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仅有20%左右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000元以下。可见, 在当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知识贫困是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经调查, 在认为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中, 因病致贫占17%、因上学占22%、因自然条件占44%、因缺少生产资金占10%、因其他占7%。可见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因此, 要抓住国家加大财政资金投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 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大力争取国债和上级资金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努力培养和引进农业人才。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首要目标。但是农村经济建设如果没有庞大的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不行, 没有各类相关专业的人才更不行。另外, 仅仅依靠中央及各级政府“ 输血” 式的投资支持也只能是短期效应, 并不会从根本上扭转现阶段农村经济的落后状况。因此, 要切实提高农村的自身“ 造血” 功能就必须有一支勤干踏实、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快的新型农民队伍和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人才。所以,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人才的问题, 财政就不得不下大力气培养农村人才, 并且留住和引进农村人才。只有加大财政投资, 加快新型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的各项产业, 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利益差距, 确保人才的基本需要, 尽可能满足人才的心理预期, 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偿, 才可能使他们长期地留在农村, 扎根农村, 发展农村, 奉献农村, 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他们的积极力量。

(三)加大财政投入的扶贫力度,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 要改单一的“ 输血” 为帮助恢复“ 造血” 功能, 从治标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 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 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 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对企业招收的农村弱势群体达到一定比例的, 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另外, 财政要想方设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保障务工农民的基本合法权益, 从体制上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不断转移农村贫困人口。

2、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调查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农村弱势群体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 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子女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弱势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 加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非义务阶段教育所需的资金, 各级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承担社会义务, 帮助他们排优解难。要加大对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 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3、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 治贫先治愚, 治愚先治病”。要根据我县农村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 逐步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农民大病自助和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人数。与此同时, 还应制定对农村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费用的减免政策, 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需求。

下载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必要可行性工作探讨(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必要可行性工作探讨(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实践总结

    火热的七月,我们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小分队来到了杭州从7月10号至14号进行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在杭州的每一天,我们都被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但是这完全没有削减我们关爱弱势群......

    关爱弱势群体 促进社会和谐

    关爱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系别:会计系 班级:08财务管理 姓名:笑笑 学号:200803024451 20 10年10月12日 关爱弱势群体 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为提高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体......

    关爱弱势群体,共建社会和谐

    关爱弱势群体,共建社会和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中央、市委、县委的统......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实践报告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实践报告 ——李家力 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关爱他们 2010全国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这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弱势群体。他们有的失去劳动能力,靠政......

    对弱势群体现状的调研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社会实践科目考查卷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级:信息10-4任课教师:符清桓 姓名:刘永明学号:10124010420成 绩:对弱势群体现状的调研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

    关爱弱势群体和扶贫济困工作(范文)

    关爱弱势群体和扶贫济困工作 1、2011年1月18日,由音德尔镇街道服务中心牵头,多兰社区、绰尔社区、光明社区及东升社区共同组织到音德尔镇敬老院送祝福、送温暖。并赠送700余元......

    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敬老院的老人们 ——“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年们的快节奏生活,匆匆忙忙,工作的事情忙的不可开交,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