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广局以稻作文化品牌带动产业发展调研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强调:“文化要繁荣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传承稻作文化,实施后发战略,打造国际稻米城”。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文广部门必须大力唱响稻作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前行。
一、我县唱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活力**、生态**、和谐**的目标,积极挖掘稻作文化资源,大唱稻作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稳步推进;该遗址出土的“直口圜底夹砂陶罐”被入选“2008奥林匹克之旅•中国艺术珍品博物馆”展览,被评为首批“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组织拍摄制作了《今日**》、《**多娇》、《洞穴之光》、《仙人洞之谜》、《贡米之谜》等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省、市、县电视台播放和其它媒体宣传。着力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在县分管领导的亲力亲为下,宣传**稻作文化的《黎明曙光—世界级考古洞穴仙人洞与吊桶环》已著书出版;《我家**》、《相聚**》等歌曲也已由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明星演唱;我县组织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体现吃在**、看在**、买在**、卖在**、游在**、住在**的《庆丰收》、《狩猎舞》、《道情—我们**》、《耘禾歌》等歌舞节目在第三届中国**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上进行展演,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好评,使稻作文化、稻乡文化及中国**国际稻米城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文化企业数量得到发展,规模得到壮大,实力得到增强,娱乐经营场所发展到14家,音像制品经营场所26家,书报刊经营店19家,古玩经营店1家,同时加强市场管理,尤其是严格控制和监管网吧市场和电子游艺市场,文化市场得到有序繁荣。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得到拓展,今年新增用户2000余户。有效整合了电视广告资源,广告效益得到提升。此外,为配合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精品培育带动普遍繁荣,先后创作了话剧《党旗在风雪中飘扬》、音乐作品《我的供电大哥》、《家乡的小村庄》等。成功举办了“抗冰保电万人大会战”欢迎欢送解放军仪式及慰问演出、“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慰问演出、“慈善赈灾”演出等20多场次。“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年初以来共送戏下乡200余场次、送电影2400余场次、开展综合性文体活动48场次,农村文化阵地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县政府分管领导在全市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在全市排第二名,得到了市政府的表扬。会展中心作为我县重点工程之一,已完成主体建设和基本完成外装修工程,它的建成将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涵养和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二、下步我县唱响稻作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做好文化产业的基础。2009年我县唱响稻作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是:以打造国际稻米城,构建“文化**、活力**、生态**、和谐**”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创新文广工作为动力,以服务群众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强文”、“项目兴文”战略,努力促进文化产业上新台阶。
1、打造世界级品牌。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作为世界稻作起源地和原始制陶发祥地,属世界珍贵遗产。近两年来,我县已在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上做了大量工作,《“申遗”请示》已正式经省政府批准报国家文物局,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和高度肯定,国家文物局已邀请我县文物局参加了全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单位负责人培训,我县文物局王炳万在培训班上代表全国学员作了典型发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力做好:一是尽快完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考古学术报告。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先后经过了五次考古发掘,尤其是1993年、1995年的考古挖掘工作是由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县博物馆共同完成的,此次考古成果闻名于世。目前,省考古学术报告已送北京大学,美方学术资料也由美方驻中国代表赵志军博士提供了一部分。但由于受多家联合考古的影响,目前总的考古学术报告还没有撰写完成,为此我们将进一步联系和督促北京大学尽快拿出考古学术报告,为“申遗”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学术佐证。二是尽快完成并通过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规划。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规划已于2006年经省文物局推荐,由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和江西师范大学共同编制修订,目前修订工作已四易其稿,并由省文物局送至国家文物局审定,国家文物局提出意见,现仍在修改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联络,力争2009年底前通过国家文物局审定。三是尽快实施和完成仙人洞、吊桶
环遗址环境整治工作。环境整治是做好“申遗”工作的又一关键环节。按照“申遗”要求,环境整治重点是抓好以遗址为中心的可视范围内生态保护,尤其是要拆除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建控范围内违章建筑物,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和乡镇尽快做好大河山东侧山体的植被恢复和吊桶环遗址所在山脚的违规建筑拆除工作。四是尽快通过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管理的立法工作。按
照《文物保护法》和“申遗”要求,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作为国保单位必须通过立法来加强管理。目前,县文物部门已起草《**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下一步尽快送省、市、县人大立法,予以加强保护。五是认真做好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评审团的迎评工作。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申遗”工作要最后成功,必须得到由国家文物局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遗址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普遍价值以及各项基础工作的肯定。为此,我们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将经常与国家文物局联系,咨询领导和专家,并做好“申遗”前期迎评准备工作,确保专家评审团对“申遗”工作的肯定。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继续办好中国**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打造经典文化品牌。**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已举办三届,尤其是第三届稻作文化旅游节,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来我县倾情演出,品位之高、反响之好前所未有;,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美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等多个国家和本国高层学者60余名与会,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使**对外影响空前提升。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抓住举办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这一重大机遇,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文化品位,将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办成宣传**的文化盛会、经济交流会。
3、实施项目兴文战略。集中包装、申报、建设一批文化项目,利用项目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保护工程,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和相关配套建设。申报和建设稻神博物馆,精心设计和论证展馆,使展馆形象地再现12000年-14000年前**先民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展出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植硅石以及由野生稻到栽培稻再到杂交稻的演绎过程中出现的实物,从而把稻神博物馆建成国际稻作文化学术交流中心。继续实施“六个一”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国际稻米城建设。
4、实施基地辐射战略。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华人华侨总会为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授予“国际传统文化与和谐价值教育实验基地”和“国际旅游示范点和爱国教育基地”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又于今年上半年先后通过了将稻乡**定为“文化(生态)体验区暨民俗文化创新产业基地”的华东片初选和全国复选,我们将进一步抓好这一工作落实,并推行“农家住、农家吃、农家乐”活动,推动**本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多元文化的共享。进一步加快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基地建设,申报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和富林赣东北苏维埃旧址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江西师大联系,进一步落实在国保单位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建立文博考古实验教学基地,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增加**对外的教学影响,增加外来人口到**考察学习、体验生活的吸引力。
5、实施事业引导战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决定》要求,我们将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好“民本工作制”,弘扬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精神,工作中始终做到以民为本、由民作主、为民服务、受民监督、让民满意。继续实施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会展中心建设进度,进一步推动县文化馆、图书馆由三级馆向二级馆乃至一级馆冲刺;2009年力争完成50%的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好“文艺精品展演展映工程”,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推动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廉政文化、少儿文化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全面发展;继续认真组织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确保每个乡镇每年有十场以上文艺演出,有四场以上大型综合性文体活动;继续实施好“乡乡镇镇放映数字电影工程”,抓好行政村、中小学校和社区文化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电影12场以上,每个学校放映电影4场以上,县城社区每周放映数字电影4场以上;加快农民书屋建设,全面完成省、市建设任务,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享有度和满意度。继续实施好“文化市场诚信工程”,抓好网吧市场、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的规范整顿,面向社会评选“星级网吧”,提高文化经营者的诚信意识。网吧市场严把“三关”(即规划关、消防安全关、证照审批关)、突出“三查”(即重点查、全面查、定时查),确保网吧市场自每晚零点至八点全部实行“零经营”,做到管而有序。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普查队长王团华发现了斋山商代马蹄窑,进一步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引起省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受到市领导的表扬。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开展考古调查;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普查,做好**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名录和苏桥跳脚龙灯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省级名录工作;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使我县古代文献典籍这一重要文明成果得到保护和弘扬。继续抓好电视宣传工作,确保我县电视媒体宣传继续在全市站前列,以实际行动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任务。
第二篇:大麻花产业发展调研思考
**村位于我县**乡东部,与**市**乡接壤。全村现有耕地5576亩,人口878户4450人,其中劳动力2339人。**人凭借创新祖辈相传的手艺、敢闯敢干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依靠“大麻花”这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的“宝贝”,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走出了一条特色富民的成功之路。2008年,全村“大麻花”经营户有800多户,经营
人员2100多人,“昌河”运输车1200多辆,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3800多万元,户均4.8万元,人均8600余元。家家“洋楼”别墅,室室装扮讲究,人人神清气爽,昔日“有女莫嫁**郎”,今天“‘麻花’、‘小伙’分外香”,**村成为了颍淮大地上的“金凤凰”。
一、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贫穷,逼出来的富民之业。穷则思变。焦岗湖之滨的**,地势低洼,为全县“锅底”,“三年两头干,三年两头淹”,种植常规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灾年甚至颗粒无收。老人们回忆70年代前的生活就一句话:“苦得没法过”。住的低矮破漏、穿的粗布“补丁”、天天食不果腹,“蛇皮袋”装上麦草当被盖,小孩老人病了没钱医……迫于生计,很多**人不得不外出闯荡,干些小本生意。炸馓子卖就是该村的一项传统,老人们回忆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逐渐兴起“一根扁担两只桶”,四处叫卖臭豆腐卤。上世纪80年代初始,到处摸爬滚打的**人适应市场的变化又卖起了小麻花,“脚踏车托着两只篓”,叫卖到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在叫卖小麻花的过程中,一些顾客提出能不能把麻花炸得大一些、好看一些。经多见广、头脑好使的**人从中嗅到了新的商机,90年代初,一些敢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炸大麻花。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由一两、半斤、一斤一个逐步炸到二斤多一个,**人炸大麻花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炸出的大麻花越来越符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人们的口味喜好,也有更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手艺,积攒了丰厚的家底。2004年始,经营户们看上了安全舒适,能进城市的“昌河”车,越买越多,代替了原来的三轮摩托车,**人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越走越舒心。
(二)时代,催生出产业化经营。伴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大麻花也日益走向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适应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新期待和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要求。出于对“大麻花”的热爱和发展前景的关注,原村支书宋亭远同志毅然辞“官”下海,当起了“龙头兴业”的开路先锋,于2007年底组建了“颍上县管仲大麻花食品有限公司”。公司2008年初投产,日产4吨,年销售额500多万元,解决了村里20多人就业。由于产品质量可靠,证件齐全,便于外出销售,利于经营户们多卖多赚,来厂进货的络绎不绝,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公司生产份额不到全村总产量的40%(散户每日加工量约为7吨)。为进一步“强龙头、带产业、促增收”,县、乡两级政府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支持老宋的公司做大做强。
(三)诚信,打开全国大市场。开拓广阔市场,来源于风雨同舟、锲而不舍地奋斗。**人打开市场的诀窍就是两个字:诚信。他们虽然大多流动经营,却从不欺诈消费者,不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去哄骗其他消费者的“一锤子”买卖。他们知道诚信是生存之本,消费者是上帝!只有赢得“上帝”的认同,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他们竭力满足顾客需求,顾客喜欢什么样的就做什么样的,头天晚上提的要求,第二天就能把“量身定做”的大麻花送到顾客手中,始终做到质优价廉、不求暴利、送货上门、招手即停。他们自觉商定销售区域,交流经验教训,彼此关心照顾。比如,有时他们采取抱团销售的方法,几人结伴一起在路旁摆摊,但不管谁卖多卖少,最后平分销售收入,卖少的再把产品匀给卖多的。同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平时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哪个地方的大麻花好卖了,在当地的亲友会及时通知其他地方销售不好的亲友赶过去,从不吃“独食”。他们一路走来,虽屡历艰辛,但凭借着血缘、乡情、友情结成销售网,使大麻花这朵特色经济之花越开越艳、越开越香。多年来,他们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除台湾外都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足迹,甚至远销到中缅、中越边界,有的还手持边防证跨国经营。
(四)创新,赢得持久生命力。**村人多年奔波在外,对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较为了解,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善于倾听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能根据各地各类顾客如南方人、北方人,老人、儿童、青年人……的不同口味、喜好,创新工艺,不断更新产品结构和花色品种,推出令其满意的产品。能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选择销售地点,春天开始往北去,秋天来了往南赶。能根据市场的特点和自身的情况,创新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有自产自销的,有进货代销的;有在当地现做现卖的,有从村里加工厂买货到全国各地跑着销售,在当地好卖再通过物流企业从家乡厂家配
送的;有常年在外经营的,有3-4个月回来一次的。敢于变通,如在受灾之年从家乡民政部门开上“灾民证”带着,以便得到当地市场管理部门的理解与照顾,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二、发展贡献和效应
(一)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大麻花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业,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仅**乡不完全统计
就有5000多人从事大麻花的生产销售,由其带动的其他产业也解决了很多群众的就业问题。**乡朱连清书记介绍说,有的经营大户一家就有3、4辆“昌河”车,一部车每年少的赚个4、5万元,高的能挣10万元。经营户张登元说,他家四口人,2007年卖“大麻花”纯收入9.8万元,2008年稍差些,也挣了8万元。香香脆脆“大麻花”真真正正成了群众的“金娃娃”、“聚宝盆”。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600余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的2倍多。当前我县165万人口中有农民近150万,如全县大多数农民都能象**人那样,通过特色产业发家致富,那将会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景象!
(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现在的**,一座座别具一格、造型各异、错落有致的别墅彰显着主人的富有和幸福,令人赞叹。走进群众家里,室内装潢考究,家具时尚新潮,冰箱、彩电、太阳能一应俱全。原村支书宋亭远同志说:仅去年到现在全村就有70户农民喜建新房。现在上级党委、政府正帮我们修路建桥,建设体育、文化、科技等公益设施。现在群众手里有钱了,谁不想住好点、住舒服点。只要路一修好,全村95%以上农户都会建好自己的“小洋楼”。很快,一个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农民群众自发自主创建的新农村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惊喜与自豪。
(三)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一是农民不再把土地视为唯一的依赖与眷恋,真正摆脱了千百年来几亩薄田的束缚,不再羡慕“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在更广阔的市场大潮里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磨练摔打成“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信息多、人脉广、眼界宽、头脑活,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是一个飞速变化、充满生机的时代,其眼光早已不再仅仅聚焦于“麻花”之上。他们有的是资本和实力,有的是追求和梦想,只要条件允许,机会合适,他们当中一些人必将开拓新的产业,谋求更大发展。二是培育了农民婚育新风新观念。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儿女不再是养老的唯一依靠。大家是一门心思抓经济,少生孩子多富裕。三是培养了现代人居观念。他们长期奔走在祖国各大中小城市之间,强烈地感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气息和熏陶,对家乡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想的是创业、想的是发展、想的是富裕,全村到处都呈现一派车来车往、修路建房、麻花飘香的动人场景,没有一个闲人。大家都在忙生意、数票子,社会安定祥和,群众精气神十足!昔日的穷争饿吵,变成了今日的见面问好。同时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上升,对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公益事业的关注与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他们关心家乡的发展,关心后代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善,积极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心声和建议,敢于呼吁党和政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动议,积极参与全村大事小情的谋划。这对于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理念,进一步改进亲民、爱民、为民的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大麻花产业是我县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打拼出来的成功创业典型,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发展粗放,组织化程度不高。仍在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手段,生产过程技术落后,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没有引进高科技全自动麻花机,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产业链短,导致产业经济效益和潜力难以很好发挥和提高。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难以做到户户制作考究、料精货实。生产环境差,没有实现全程全封闭无菌化生产,存在卫生隐患。三是品牌培育不够。自有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四是政府服务不优。群众反映在颍上、阜阳办理流动营业执照、灾民证和车辆年审、保险等事项繁、难、慢、贵(全村1200多辆昌河车大多挂**牌照,因为**的服务快捷方便)。五是新农村建设欠缺统筹规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医疗、卫生、文体等公益设施不完善。虽有以上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但它推动全民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的鲜活实践带给我们震动、启示与思考。**的实践证明,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民强县的基本途径,是解决我国县域、镇域经济结构趋同,实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的正确选择,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想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21世纪什么最贵?创业精神最贵!**人那种不守穷、不抱怨、不怕难、不恋家,自力更生闯市场,艰苦奋斗建家园的自立自强精神,**村那种全村一体、全员参与、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热烈的渴盼。当前,我县正处在加速跨越的关键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来自民众、植根基层的不等不靠、敢闯敢干的内生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经验、推动全民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强化广大干群的致富欲望,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对比**,我县其他一些地方,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安于现状,心如止水,认为贫困是命运,富裕是梦想,从来不做创业实践的尝试,甚至从来就没有创业的想法和念头;还有一群人虽然已经走上创业之路,但容易满足,浅尝辄止,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只满足于好过邻居街坊。原因就是习惯于纵比朝后看,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横比找差距自我加压,长此以往,就逐步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错过了调整发展的良机,很多事情就始终做不大、搞不强,面临着困顿萎缩的严重危机。我县有些地方、有些产业也曾红极一时,但后来就凋零衰败,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我们要引导鼓励那些有志于创业的人敢于迈过创业第一道门槛,投身创业第一次实践,收获创业第一桶金,以此为起点,认准目标,奋发前行,成功创业;不仅努力做到创业有成,并且立志成就大业。
(二)要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动效应。当前,我县大部分农民养成的痼疾是,怕吃亏、不出头、不敢为先、“小农意识”强烈,对新鲜事物始终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一门心思想致富,但祖祖辈辈形成的习俗,使他们想富又找不着门路,天天巴望着有人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老百姓最信的就是身边的典型,尤其是那些摸得着、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典型。纯朴的本性,使他们一旦认为某种事情是好事,或者一旦认准某人,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跟着干。面对这种情况,发展能人经济不失为引导农民致富的一剂良方。要通过能人的典型带动,让农民“跟风”致富。**村大麻花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成为我县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该村涌现的一批批能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有这些致富能人,敢闯新路,敢开先河,开放协作,“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才引导着群众走上发展特色产业之路。今后,我们要结合创建行业协会,重点加强特色产业营销组织建设及经纪能人培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乡土专家”、“ 土秀才”、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大中专学生等致富能人在家乡创业,着力营造发展特色产业的浓厚氛围,使“能人带动农民富”的大戏越唱越红火。
(三)要创立安全放心的质量体系。质量就是生命,安全责大如天。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产业发展套上了“紧箍咒”: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义不容辞!我们要想把**大麻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必须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首先要将质量工作贯穿于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逐步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减小难以监控的 “家家点火”式的作坊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其次要把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采取多种方法,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再次,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监控机制,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部门,制定监控部门的工作职责、运作系统以及工作程序,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始就做到高起点、严要求,精益求精,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四)要打造永续发展的品牌工程。**大麻花无论是花色、品种、口感、贴近顾客需求变化程度等都明显优于所谓的“正宗天津大麻花”,但因为我们的农民兄弟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知识,品牌意识淡薄,不懂得如何打响自己的招牌、叫响自己的特色,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别人的义务宣传员,使自己在市场经营中处于被动地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市场经济下,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经济效益。我们要汲取教训,别为别人“做嫁衣”,要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主要着力于:一是加大创牌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介以及农交会、农洽会、农博会等活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等自主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二是加大用牌力度。加强与超市、农贸市场联系与合作,建立直销窗口或连锁经营。三是加大护牌力度。对品牌产品、知名商标要严格商标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溯源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品牌信誉。
(五)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政府是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最坚实的依靠。县委、县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主要精力集中于为壮大特色经济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诚信环境,积极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特色经济的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帮助各乡镇从自身的历史传统、经济实力、资源状况、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等实际出发,做好特色经济的规划布局,加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像**那样有一定产业基础、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的特色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其起跳之本,支持其做大做强。各级职能部门应上下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形成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整体合力。
第三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景区和.....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2 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 3 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和......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
赵重建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扁都口景区和圣天寺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 1
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
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圣天寺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
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扁都口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民乐南丰乡炒面庄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南丰乡和山丹马场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
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五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