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四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价值

时间:2019-05-13 04: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四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四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价值》。

第一篇:浅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四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价值

浪尖上开放的奇葩,非物质文化的瑰宝—浅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四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价值

启东市文化馆 袁水芳

吕四古镇地处启东市北部,成陆于唐五代,古称东瀛洲。它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北宋年间,人们开始登上这块沙地,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四次驾鹤仙游此地,故得名吕四。明、清时期,这里盐业、渔业兴盛,吕四便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的四大渔场之一。

千百年来,这里几乎所有的人们都以大海为生,以海洋捕捞为主业,他们潮起扬帆,潮落进港,搏击在天海之间,收获在风浪之中。无边的大海赋予了他们宽阔的胸怀,如雷的惊涛炼就了他们洪亮的歌喉,为了船头船尾的联系,为了捕捞作业的协调,更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吕四独有的渔号就这样在船头、在海滩、在风口浪尖上诞生了,特有的海上生产、生活,加上吕四一带独特的民族风情,就这样催生出了独具魅力的《吕四渔民号子》。

《吕四渔民号子》是我国汉民族民歌的一种,广泛流传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有着极为坚实的生存根基和广阔的流传区域,今天,我们探寻《吕四渔民号子》的历史根源,寻找它的发展演变过程,重申它的保护价值,意在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一、《吕四渔民号子》的形成如同劳动产生了语言一样,吕四渔号也因为劳动而产生。由于海上作业的特殊性,远古时期渔民们的劳动强度非常之大,如升帆,拨蓬,起网等,全靠人力而为。为了渲泄沉重的生理与心理压力,释放自己、娱乐自己;为了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更为了船头船尾的联系及捕捞作业的协调,人们便创造了没有文字、不同节奏、音调高亢的“吭唷、吭唷”歌——劳动号子。

《吕四渔号》种类繁多,有的高吭嘹亮,有的深情悠远,有的节奏明快,有的音节委婉,它演绎了多少代吕四渔民的恩怨情仇,喜怒哀乐,反映了吕四人热爱劳动,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

随着渔业生产和捕捞作业的不断完善和程式化,吕四渔号逐步形成了一套与劳作工序完全匹配的、十分完整的劳动号子,形象地反映了各种劳动的节奏、气势以及渔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经多年的采风搜集,目前已整理出对草、拢绳、接潮、拔蓬、起锚、测水、摇撸、盘车、拉网等四十多种长短不一的号子。

吕四渔民传统的捕捞渔网是用一种叫水茅草的植物编织而成的,加工水茅草的第一道工序是“打草”,就是将草砸烂软化,当地人称之为“对草”。同村的几个人坐在一起,大家抡起木锤你一下我一下,敲打着经水浸泡过的茅草,单调、枯燥的劳动在乐观开朗的吕四人面前变得生动起来,劳动的人们把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明天的向往都融化在那自发的、来自心底的对草号子中:“哼哇里格来,哼哇勺里格来,哼哇哼哇勺里来,哼哇哼哇左勺里来,哎——”。对草号子有三种,听起来像山歌,如果有几个妇女在一起对草,那号子听起来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草对好了,开始拢绳子,拢绳就有拢绳号子:“咳哟来呀,咳哟来,再!咳哟喂来呀,咳哼来……”绳拢好后再打捆,打捆有打捆号子:“哎吭来吭呀,吭吭来哎,哎呀,吭咿喂,吭哟……”然后开始织网,织好网,渔民们用牛车把网具装载上船,牛车在海岸上悠悠前进,赶车的嘴里哼唱着赶牛号子:“左——奥,左——驾哦……”鞭子一甩,人在牛上,牛在滩上,好一幅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古时候的渔船都是靠风帆作动力的,船越大,帆也越大、越沉,要靠许多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升帆。那个场面非常壮观,几十个人在船老大的指挥下,扎稳马步,拉住蓬索,一人领喊,众人举呼,打起富有节奏、铿锵有力的拔蓬号子:“扎!扎!嘿爽里个来,嘿爽里个来呀,扎!扎!”巨大的风帆在众人手中慢慢升起,渔船乘风破浪,向着大海、向着希望进发了。

船在航行途中,船老大对航道内水的深浅必须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保航行安全。在科技落后的古时候,聪明的先辈们就用定制的竹竿或水砣来测量海水的深度。点水号子节奏缓慢,较为自由,同时声音必须宏亮,因为这点水号子是唱给舱内的船老大听的:“四十五节哟——四十七节哟——四十九节哟……”船老大从点水号子中知道船到了什么洋面,水深多少,从而确定下一步前进方向了。

在捕捞作业中,最关键、最艰苦也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起网了,多少辛苦就为了此时的喜悦,一年的希望就在这个网里,丰收在即,快乐在即,所有的情感都融化在那激动人心的起网号子里:(领)喔,喂喂衣哟——(和)喂喂衣哟!(领)喂喂上喂——(和)哟喂上喂衣呀……还有网绷号子和打桩号子,这种号子都是一人领唱,众口响应,雄壮有力,气势宏伟,穿透力极强,在夜深人静之时,站在十余里外的渔村都能听得很真切。

网起出海面,渔民们从船上把事先扎好的竹排放到海里,这个作业非常危险,动作稍有不协调便会排

毁人亡,他们把排推到船头,上好排:(领)小头朝前接接拢咯!(合)嗨嗨!(领)要到头拦户哎!(合)哼,吭!(领)一同朝前一步咯!(合)嗨嗨!(领)众兄弟们那得点力咯!(合)嗨,吭!说时迟,那时快,船老大看准风势浪头,舵一扳,把船头对准浪尖,船头冲上去,海浪立时把渔船推向半空,当渔船顺势落下来时,便将竹排一颠,连人带排扑向大海,稳稳地

站在海面上。上排号子短促、壮胆、生力,气势十分壮观。

每当渔船返港,所有渔民都来到海边,喜迎亲人归来。团圆的喜悦,丰收的欢乐,欢快的号子响彻整个渔港。接潮号子、挑鲜号子,拣鱼号子、卖鱼小调,商贩的报价声,渔民的欢笑声……一组美妙无比的渔港交响乐回荡在古镇上空。

二、《吕四渔民号子》蕴藏的文化内含

吕四渔号是劳动号子,它起源于自然,植根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因为渔业生产工种繁多,因而吕四渔号也有众多种类,有的高吭嘹亮,有的是深情悠远;有的节奏明快,有的是委婉欢畅,它与劳动合拍,更与精神交融。

坚固的自然根基,广泛的社会根基给了吕四渔号集生态性、完整性、音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丰富内含。所谓生态性,《吕四渔民号子》没有规定的乐谱及刻意的艺术雕琢,在使用过程中,吕四渔号表现的是一种即时填词,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就是说,在音乐旋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演唱者可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感受随意编词填唱,从而完完全全地与生活、劳作融合在一起。所谓完整性,《吕四渔民号子》不是单行独列,而是一个整篇成章的民俗文化整体。《吕四渔民号子》共分四篇十三号,四篇为“出海篇、打渔篇、接潮篇、归港篇”。“出海篇”有打草号子、拢绳号子、扯蓬号子、点水号子、起锚号子、盘车号子等组成,“打渔篇”有网绷号子、拉网号子、收渔号子等组成,“接潮篇”有接潮号子、挑鲜号子等组成,“归港篇”有称鲜号子、补网号子等组成。这些号子都有吕四民歌腔作为主要元素贯穿其中,不同的场面、不同的作业便会产生不同节奏、不同音色的号子,使之跌宕有致,相互辉映。所谓音乐性,是指《吕四渔民号子》有别于口号,也有别于启东南部沙地的一些劳动号子,它在演唱形式上和节奏处理上都注入了极为厚实的音乐灵魂。吕四渔号从音乐角度上分有男高音和女高音两种,从演唱形式上分有领唱、齐唱、对唱、独唱等多种形式。以“点水号子”为例,它是一个男声独唱,有渔捞长在船出港之前站在船的右舷用竹篙测出水的深浅,一个人用男高音唱响点水号子,把相关数据正确地报给船老大。点水号子音高声远,余音久回,是整套渔号的精典所在。再如“接潮号子”,它是男女声对唱,它象山歌又不同于山歌,它用号子的音乐节奏和男女声对喊,把亲人之间、情侣之间等待的焦虑、团聚的喜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分展现出了吕四渔号的音乐魅力。所谓实用性,是因为《吕四渔民号子》有着非物质文化服务于渔民物质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它和渔业生产中的其它客观物体一样,有着同样重要的生存意义,是渔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工具。

吕四渔号经过无数代吕四渔民的口头传承,也经过无数代吕四渔民的提炼修改,流传到了今天,它是多少代吕四渔民在与大海的不断抗争中创造、积累出来的民俗文化瑰宝,是一笔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吕四渔号是一种语言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交流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宝库的一颗璀灿明珠;其次,吕四渔号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蕴含了一方民众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第三,吕四渔号作为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同样也蕴含了许多历史信息,因而存在着相当的历史价值,它对于研究吕四的演变和发展,研究吕四人的朔源等都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三、《吕四渔民号子》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保存如此完整、具有重要价值的《吕四渔民号子》,各级音协、文化等部门一直视为珍宝,自1962年至今,江苏、上海等各地音协派出专家学者先后十几次来吕四寻访采风,收集整理各种渔歌、号子百余首。1962年,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张仲樵带着音乐工作者王小桃、郭真、费承坚等到吕四采风,搜集整理了吕四渔民号子18首;1980年,南通市文化局组织民歌采风活动,采风小组历时八个月深入吕四渔区采录吕四渔民号子,次年南通市文化局汇编出版了《南通地区民歌选》,其中收录了吕四地区渔歌、号子共53首;1983年,上海音乐学院民间音乐抢救小组黄允珍等一行五人到吕四采风,并录像录音,共收集了渔歌、号子76首;1987年,江苏省著名音乐家陈茹青组织十多个著名的词、曲作家来吕四采风,上海音乐家陈大莹、黄锦发应邀一起参加了此次采风。近年来,启东的音乐工作者也在拯救、挖掘吕四渔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启东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采风人数最多的“三套集成”普及活动,整理出了启东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本,其中用大量的篇幅录入了吕四渔歌、号子。

通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濒临消失的吕四渔号如今又重新变得完整、清晰起来。根据吕四接潮号子创作的男女声对唱《接潮情歌》,1985年随南通民间艺术团到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2004年,在全国第二届原生态民歌大赛中,由吕四夏氏六兄弟演唱的原生态渔号荣获中国民歌歌王奖;2004年12月,《吕四渔民号子》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荣获一等奖;2004年12月28日,夏氏六兄弟带着吕四渔号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温暖2004特别节目”的演出,并接受专门采访;2005年1月《吕四渔民号子》参加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主办的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获一等奖;2005年5月,《吕四渔民号子》参加了由文化部于苏州召开的全国保护原生态文化工作会议上演出;2005年11月,夏氏兄弟带着《吕四渔号》参加了《第二届江苏省文物节》的“江苏绝技展”;2006年,《吕四渔民号子》参加江苏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决赛,获音乐类金奖;2006年9月,《吕四渔民号子》参加了由省文化厅组织的全国渔歌号子大赛,荣获金奖第一名;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cctv2006全国魅力城市展示”中,吕四渔号代表南通形象向全国人民展示;2006年11月,央视四套专程从北京组成摄制组来启拍摄《吕四渔号》,同年进入央视《民歌盛典》。一次次的演出,一次次的展示,使吕四渔号成为启东、南通乃至整个江苏的名片和标志。

四、《吕四渔民号子》面临窘境,呼唤保护

当今时代,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网络歌曲无孔不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快餐文化充斥社会,一些优秀的民俗艺术门类和精品音乐都受到严重挤压,有的在挤压中变形,有的在挤压中消亡,《吕四渔民号子》也经受着同样的劫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生产的工具和方式也在悄然变化,机械化生产模式早已走进了港口,走上了船头,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打草、拢绳早已成为历史;竹竿、水砣也已寻无踪影;起网不再盘车,出航无需点水;雷达装上船头,就连风帆也已成为古董,重体力的船上劳动没有了,与劳动生活密切相连的劳动号子正在远离新一代的年轻渔民,流传了上千年的吕四渔民号子,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近几年,通过启东文化人的不懈努力,《吕四渔民号子》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种类相继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许多演出活动,获得了一致好评,收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充分显示出民俗文化的震撼力和生命力,保护好吕四渔号,不仅对研究汉民族的区域语音、民俗音乐基调有着十分重要的人作用,更能教育新一代渔民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不屈不挠、敢于拚搏的优良传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实现新一代渔家人的伟大理想。

凝聚了千年的文化积淀,融合了大海的顽强品格,加上启东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吕四渔民号子》——这朵绽放在浪尖上的奇葩,南黄海独有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在历史的长河里久久回荡,并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2007-6-1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毛绣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毛绣技艺,创造了单面植、双面植和无底稿植制作品技法,使毛绣这一濒危绝迹的技艺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毛绣工艺工艺作品是利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的纱网上栽植出的各种动物图案,其作品写实、立体、鲜活、粗矿,能够真实再现动物的原生状态,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被誉为“平面标本”。

该工艺产品规格品种多,适宜居家客厅、办公场所、会议室、宾馆饭店等的装饰,可作为高档礼品走亲访友。产品由萧掌柜大师亲自制作,远销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及国内许多地区。

地址: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察哈尔民族工艺协会

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企业家协会

联系人:赵海平(企业家协会会长)

联系☏:******

邮箱:tzbfs@163.com

第三篇: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描述: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摘 要: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深,为使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和谐的背景下进行,就必须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其中非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是和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能构建和谐社会,还能刺激社会经济的发 展,从而出现双赢的局面。

一、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整个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机制、工作机制,切实执行落实“非遗法”,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制定传承人保护计划,完善四级名录保护 体系,加强普查成果的研究整理与保存。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范围广,要取得卓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就 必须努力建立起一支真正素质高、业务精、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秀人才队伍。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 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二、重点项目保护

明确“非遗”重点项目保护,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切入点。重点项目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论证和 划分,既要客观又要有重点和分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应当制定重点保护规划,实行区域性整体保 护,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濒临灭绝、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重点优先保护,采取图像录制、图片采集、文字记录、实物收集等一切 有效手段进行收集并建立数据库,经论证后,按级别积极申报进入名录保护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扶持鼓励重点项目的传承和传播,采取展 示、展演、宣传和推广等积极措施,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保护力度,使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

三、“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承的文化、是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人,尤其是针 对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活态”传 承。

(一)名录项目保护

建立本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对那些确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项目保护,要鼓励积极申报国 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调查工作,摸清家底,建立起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二)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人的存在,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要健全传 承制度,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学艺者的培养和扶持,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建立传承人档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保障,政府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传承我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做好非遗知识普及教育,加强对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艺人的跟踪调查,有针对性 地进行有效保护,支持和提供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把“活态”保护和传承保护结合起来。

(三)节会保护

利用“文化遗产日”、宣传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 动,搭设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平台,期刊征文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讲座等宣传展示活动,积极培育传统表演艺术精品项目,促进优秀文化传播和弘扬,让人民 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民间传统节会中复活。

(四)基地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等各类载体,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本真的形式再现给世人,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使民间习俗、绝技、绝艺在基地保护中得以存活、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促进当 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基地保护和活动保护结合起来。

四、非遗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非遗与旅游、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一种常见模式。发掘、抢救一个“非遗”项目,不是要把它们放入博物馆,而是要拓展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文化空间,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让人们通过旅游,真实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民众有一种认同感、历 史感和归属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让文化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创新宣传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式,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催生了人们对更高精神文化的需求,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个当今热门词语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心理日益强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那些涵盖在民族民间习俗内的古老传统的智慧与价值所在。要 积极运用现代技术传播平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宣传展示,不仅要靠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更重要的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要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学园,让青少年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利用一切宣传手段,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全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关系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要正确 理解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发展和合理利用又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和传承,它们又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优良基因延续不断地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加以发展和创新,进行 活态保护和活态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壮大,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使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当前,轰轰烈烈的“非遗”保护,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话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时代烙印,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与辉 煌,是研究我国历史延续,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精粹,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 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内涵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发展有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生态文化保护区初步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有效保 护、传承和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极其艰巨,只有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自己民族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再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传承民族文化思想。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卷调查

第 组统计学调查方案

组长: 组员:

引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主要依附于人而存在。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才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故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体现在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才的保护与培养上。做好传承人才的保护与培养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基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目前所说的传承人才,主要指政府已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1.调查方案名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调查目的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越来越多的人对文化更重视。希望能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非物质文化,让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从而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观点。

3.调查对象

温州市人民

4.调查方法

采取非全面调查,在温州市随机发放问卷,再进行统计。

5.调查时间

第九周内完成问卷调查 6.调查实施计划

调查组织:第三小组(确定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一.设计调查方案 二.设计调查问卷

三.集体讨论修改完善方案和问卷

四.讲明发放问卷要点,开始发放调查问卷 五.整理统计问卷,分析内容并做统计分析 六.制作统计报告和汇报课件PPT

下附带问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卷调查

同学你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的调查问卷,恳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答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1.您的性别()2.A男 B女 2.你的文化程度()A 本科以下 B 本科 C 硕士 D 博士及以上 3.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了解多少()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一般 D、较太了解 E 非常不了解 3.您知道非物质文化包括哪些吗() 

A 民间文学 B民间表演艺术 C传统医药 D 民俗 E传统小吃制作工艺 F方言 4.您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吗()A 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 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5.以下哪种是温州市非物质遗产()多选 

A温州鼓词 B黄杨木雕细纹刻纸 C永嘉昆剧 D泰顺药发木偶

6.如果有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您是否会参加()A 会 B 不会 C 不一定

7.您周围的人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工作吗()A 有 C 没有

8.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样的政策保护()多选  A保持现状 B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民众积极参与 C注入更多的资金颁布更好的法令加大保护力度 D举办更多的非物质文化活动 E不用保护无需理会

9.您觉得用怎样的方式去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 

A举办各种活动 B发放宣传册等资料 C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记或纪录片 D其他(请填写)

10.您觉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 A缺少经济效益 B政府保护工作不够 C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D继承难度太大

11.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谢谢你的填写!!!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技艺;

6.与以上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活态流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固态文化遗产”

三、总体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

1.“活态流变性”是其传承的基本规律;

2.对项目要坚持科学认定、正本清源。

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者文化空间;

具有见证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者地方文化特性;

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或者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

具有精粹的技术性;

具有影响人们思想情感的精神价值;

其生存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濒危性。

3.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原则

(1)保护的基本方式

建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保护名录体系

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加以保存

原始生态中保存它的活力

生产性方式进行保护

保护传承人

(2)保护的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第一、坚持积极保护;

第二、坚持整体性保护;

第三、坚持本真性;

第四、坚持可解读性;

第五、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第二部分 怎样进行“非遗”资源普查

一、普查前的准备

(一)是弄清普查对象的内容

(二)是查阅本地区非遗资源的相关资料(三)是广泛听取多方意见

(四)是编制普查计划,拟订普查提纲(五)是组建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普查队伍(六)是落实普查资金(七)是举办普查人员培训班

二、普查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主体民族、产生背景、发展沿革、流传区域、兴盛时期、传承人员、班社团体、基本内容、主要特色、现实状况、濒危程度、保护构想等。

三、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定性和价值认定

从民间文化的思想性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健康和比较健康的文化;

第二种是有健康的因素又有不健康的内容,泛称落后文化;

第三种是有害的民间文化,但是从历史和学术上看,它又有一定价值,这也需要搜集、记录,把有关文物搜集到博物馆收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别划分 1.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神话(唐宋以前的古籍记载,包括开辟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传说(包括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 说)、故事(包括地名、节日、特产、人物等)、笑话、歌谣(儿歌)、民间流传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2.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包含民间歌曲:山歌、号子(如扳船号子、打夯号子等)、小调(如放羊调等);民间器乐,包括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丝竹乐,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的乐曲、上代流传下来的工尺谱、浪当谱、乐社组织等;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班社艺人等。

调查涉及:

一、乐 器

二、乐 曲

三、民 歌

3.传统舞蹈

是指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祭祖、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

按不同场合大致可分为:节庆类舞蹈、宗教信仰类舞蹈。

按使用的道具大致可分为:秧歌类、锣鼓类、彩灯类、车船类、花鸟类、拟兽类、武技类、神鬼类。

4.传统戏曲

包括川剧、京剧、傩戏、土戏、跳端公、花灯戏、灯儿戏、木偶戏、皮影戏、阳戏、杨戏、辰河戏、梆子戏、落子戏、秧歌戏、碗碗腔、二人台、小花戏、耍孩儿、线腔、皮簧等,还包括比较古老的“吟诵体”戏剧(没有唱腔曲调),如赛戏、锣鼓杂戏、对子戏等等。

调查涉及:

一、基本情况

二、行当组织

三、表 演

四、艺人生活

5.传统曲艺

又称说唱音乐,是以说唱为手段来状物写景、倾诉感情、表达故事、刻画人物的一种独 特的艺术形式,具体包括竹琴、金钱板、评书、谐剧、车灯、花鼓、快板、相声、小锣书、鼓词、弦书、说唱、莲花落、数来宝、琴书等。

6.传统杂技

如:叠罗汉、民间拳术、翻九楼、走钢丝、踩高跷、顶碗、魔术、马戏、口技、滑稽戏等。

7.传统美术

包括 ;剪纸、绘画(壁画、祖宗画等)、刺绣、花灯、布艺、面塑、炕围画、木版年画、珍珠贝雕、木雕、竹编、根雕(竹木根雕)、泥塑:漆画、砖雕、石雕、贝、骨、玉镶嵌雕画、麦秆贴画、堆锦(布贴、树皮贴)、脸谱等。

服饰类:

一、纺 线

二、织 布

三、印 染

四、刺 绣

五、剪 裁

饮食类:

一、餐饮厨炊用具

二、食品供

建筑类:

一、宅 居

二、年 画

门神、吉庆、生活、戏曲、传说、神仙、符像、杂画

三、剪 纸 1.窗 花 2.门 笺 3.其 他

四、家 具

工艺传承

交通类:

道路、桥梁的装饰与形制、雕刻、贴塑、绘画形式

传统交通工具的装饰 生产生活器具类:

一、生 产

二、生 活

神像类:

一、绘画形式

二、塑作形式

8.传统手工技艺

包括金、银、铜、铁、锡等制作工艺、戏服、印染、绗缝、桑麻纸制作、酿造技艺、生产、生活竹木制品技艺,推光漆器制作、编织(线、草、绳)、传统面食制作、泥工、石匠、木匠、裁缝制作、制茶工艺、砖、石、玻璃雕刻等、花灯、龙灯制作、制陶工艺等。

9.生产商贸习俗

灌溉、耕田、播种、收割、求雨、捕捞、加工、交易、果实采集、伐木、猎手上山猎狩前祭祀活动,货郎担子、剃头挑子、老字号、商店开张、生意兜揽、传统集市等习俗。

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习俗

二、林业生产习俗

三、狩猎习俗

四、桑蚕养殖习俗

五、畜牧养殖习俗

六、染织习俗

七、煤业习俗

商贸习俗:

一、商业种类

二、交易习惯

三、商业组织

四、从业人员

10.消费习俗

指祭祀时的饮食、待客时的饮食、过节时的饮食、不同场合的穿衣打扮习惯、建房时的动土、上梁等习俗。

分类: 服饰习俗

饮食习俗

居住习俗

11.人生礼俗

求子、坐月子、满月、给小孩过百日、抓周、做媒、相亲、订婚、迎娶、拜堂、闹洞房、回门,做生、做寿、做坟、送终、守夜、入殓、报丧、吊孝、送葬、安葬、做七等习俗。

分类: 生育习俗

婚姻习俗

寿诞习俗

丧葬习俗

12.岁时节令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清明等中国二十四节气,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腊八节等习俗。

上九、二月二、三月会、七月半、赶社、羊马节、牛王节、报菜节、四月八、六月

六、过赶年、早斋节、踩红犁等习俗。

13.民间信仰

各种庙会、祭祖仪式,拜财神等行业神崇拜,巫术、看风水、算命等习俗。

分为:

一、信仰习俗

二、庙会习俗

14.民间知识

解释风、雨、雷、电、地震等现象,预防瘟疫、虫灾等灾害,各种民间的测量、计算方法等。分为 :

一、医药卫生

二、物候天象

三、灾 害

四、数理知识

五、测 量

六、记 事

七、建 筑

15.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荡秋千、下棋、过家家、滚铁环、猜拳、踢毽子、放风筝、龙舟赛、三六福、打麻将、扭扁担、蹴球、扳手腕、麻四角、五马棋、裤裆棋、鸡母棋、竹马、抢花炮、民间武术等。

16.传统医药

怎么保养身体、诊断急病,各种疾病的治疗办法、民间药物、偏方医书、药典等。

17.其他

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家谱族谱等。

五、普查步骤

第一步:组织人员,按照普查计划和工作步骤开展调查工作,要落实具体任务、确定普查点(城镇街道或村落)、配备专兼职人员、以及实施的目标和完成的时间等。

第二步:在第一步摸清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为濒危、最亟需抢救保护的对象,进行深入调研,列出保护项目名录清单。

六、普查的基本方式

1.普查的形式: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摩

四是亲自参与

2、记录的方法

一是文字记录

二是拍照

三是录像

四是录音

五是测绘

六是搜集实物或标本

七是拓片

八是统计数据

七、普查工作总结

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按照普查计划和调查提纲逐一叙述,要对各项要求做出分析和统计,各项调查均需写出书面报告,要对普查的成果与调查的完善程度作出评估。

下载浅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四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四渔民号子》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推荐阅读)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

    定远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简介(精选合集)

    定远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简介 发布时间:2011-10-25 来源: 文化馆 浏览次数:143 民间音乐: 定远民歌已有千百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曲调流畅优美,具有一定区域性、普泛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兼论杨柳青年画保护与开发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 39 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 长孙家正 二......

    县乡文化馆(站)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县乡文化馆(站)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文提要 县乡文化馆(站)是国家设置的公益型事业单位,承担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县乡文化......

    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背景链接】 2012年6月9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北京市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首次公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南通风筝文化及其生生不息的原因,论述了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