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f9“左右”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左右”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生:用右手拿筷子吃饭。
生:用右手写字。
生:用右手提水。
……
师: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生:写字时用左手压本子。
生: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生:右手拿锤子,左手拿钉子。
……
师: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们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生:左耳朵、右耳朵。
生:左眼、右眼。
生:左眉毛、右眉毛。
生:右鼻孔、左鼻孔。
……
教学反思: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教学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就来活动一下自己的双手,动手摆摆学具。同桌合作,像计算机上的这两位小朋友一样按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的五样学习用具。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放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学生们同桌合作摆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右边的是转笔刀。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
从左边数橡皮是第个;
从右边数橡皮是第个。
(计算机演示印证,学生们跟着数)
师:同一块橡皮,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和铅笔,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和转笔刀。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们打乱学具摆放顺序,想怎么摆就怎么摆。
(同桌摆放学具)
再来说说: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师:说的时候同桌互相检查。
请摆得不同的两个学生来说说)
教学反思: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3、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一位小朋友解决一个问题吗?
师:星期天,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
(学生展开讨论,计算机演示结果)
(2)想一想。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教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
生:老师举的是右手。
生:不是右手。
师:(教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学生举起右手,教师也举起右手)
生:是右手。
生:不是右手。
生:老师,你转过身去就跟我们举的右手一样啦!
师:老师就照你们说的办法去做。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师(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一起练习):我们一块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准备,开始。教学反思: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可爱的小司机。
(计算机演示下图)
师:图上画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一只是——(刺猬)一只是——(小狗)他们看见马路上有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在行驶,到了路口两辆车转弯了(演示汽车开动转弯的画面),小刺猬和小狗兴奋地争着说出了客车和卡车转弯的方向,都说自己对了,争吵起来。小朋友们知道他们是怎么说的吗?为什么会争起来?
(全班学生参加表演,体会客车、卡车转弯的方向)
①三、四组的小朋友当“刺猬队”成员(发一面刺猬队小旗);
一、二组的小朋友当“小狗队”成员(发一面小狗队小旗)。请“小刺猬”和“小狗”们面对面坐好。
②三、四组坐在第三排的小朋友当“客车”,坐在第四排的小朋友当“卡车”,戴好头饰。
③“小刺猬”、“小狗”们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左方和右方。
④“客车”、“卡车”开起来。(“我是汽车小司机”音乐响起)
(表演两遍,让学生充分体验)
师:请“小刺猬”们派一个代表来说说。
生:客车向左转弯,卡车向右转弯。
师:请“小狗”们派一个代表来说说。
生:客车向右转弯,卡车向左转弯。
(计算机演示答案)
师:大家看,小刺猬和小狗的答案正好相反,难怪他们要争吵起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师: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是以司机为标准的。如果你是汽车司机,图上的客车、卡车向哪个方向转弯?
生:客车向左转弯,卡车向右转弯。
教学反思: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最后再引导学生站在司机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教学时,我有点急于求成,应给学
生创设探索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表演、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2)动脑筋
(计算机演示学生们上下楼梯的情境)
小聪问大家:“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生:女孩子是靠右边走,男孩子是靠左边走。
生:他们都是靠右边走。
生:他们都是靠左边走。
(学生争执不下)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女孩子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老师有个要求,就是每个人举着右手。
(女孩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顺势上楼。边走边问学生:你是靠右走吗?)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按次序地走。
教学反思: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下结论,故错误率较高。为此,我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特别是通过第二轮的表演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了方向的变化过程,明白了方向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第二篇:《左右》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左右》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生:用右手拿筷子吃饭。
生:用右手写字。
生:用右手提水。
„„
师: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生:写字时用左手压本子。
生: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生:右手拿锤子,左手拿钉子。
„„
师: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们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生:左耳朵、右耳朵。
生:左眼、右眼。
生:左眉毛、右眉毛。
生:右鼻孔、左鼻孔。
„„
教学反思: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教学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就来活动一下自己的双手,动手摆摆学具。同桌合作,像计算机上的这两位小朋友一样按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的五样学习用具。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放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学生们同桌合作摆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右边的是转笔刀。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
从左边数橡皮是第个;
从右边数橡皮是第个。
(计算机演示印证,学生们跟着数)
师:同一块橡皮,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和铅笔,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和转笔刀。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们打乱学具摆放顺序,想怎么摆就怎么摆。
(同桌摆放学具)
再来说说: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师:说的时候同桌互相检查。
请摆得不同的两个学生来说说)
教学反思: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3、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一位小朋友解决一个问题吗?
师:星期天,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
(学生展开讨论,计算机演示结果)
(2)想一想。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教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
生:老师举的是右手。
生:不是右手。
师:(教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学生举起右手,教师也举起右手)
生:是右手。
生:不是右手。
生:老师,你转过身去就跟我们举的右手一样啦!师:老师就照你们说的办法去做。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第三篇: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录制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问卷调查中反馈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一次尝试性的修正。课前,根据调查反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疏理。经课题组成员讨论,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设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这一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课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了教学录像,各成员也对这一节课做了深刻客观的评课,现结合自己的认识做以下反思。
一、设计意图
以《朋友别哭》这一反映社会特殊群体生活现状的热播视频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希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由于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可能存在缺失,所以我在课堂导入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认知也有意识地指导思考的方向。
第一次分组讨论是让学生就刚才的视频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思考讨论,希望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并尝试以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解决的对策。关注的是对话教学中的生生对话环节。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前提下,由学生代表表述,教师记录整理,并适时引导,这是师生对话的第一次尝试。
教师疏理之后,再由学生学习阅读教材,检查自己提出的观点的正确性,是生本对话的环节。学生提出教材阅读中存在的疑惑和不解,由学生来明辨,即是考虑学生互助的学习,又是考虑为学生提供表述自己观点和理解的平台。
最后再由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对相应知识做补充解释和疏理,是对师生对话措施的检验。
二、存在的问题
课后,我也多次观看了视频,逐个环节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效,并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结合成员评课与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上过于仓促。没有给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留下足够的时间,导致讨论意犹未尽,思考的不够深刻,大多只停留在教师提供的资料上即反映问题的浅层次思考。
2、问题设置不够合理。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学生无需通过思考便能回答。如效率和公平关系中,公平是效率前提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已经给了足够的铺垫,再提出问题时,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3、课程的后半阶段,基本上又回到了单边课堂,对话教学的课堂理念和效果明显弱化。
三、下一步设想
本次课堂实录是课题研究的实验环节,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都是课题研究所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特别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有效对话的措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为此,结合本节课堂实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问卷反馈的情况,经小组讨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问题的设置要更要为有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环节要倾注更多的精力,问题的设置应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不失知识性;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应尊重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既有面对全体同学的设问,也有对个别同学的差异性设问。(关于设问的思考会在另外文章中阐述)
2、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讨论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把这些对话和互动环节只当做走过场,而没有真正实现对话。
3、平时要多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本对话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意识和叙述能力,增强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环节的有效性。总之,对话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应该是长期且渐进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不懈地关注。
第四篇:《桂花雨》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桂花雨》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桂花雨》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我从“品味桂花香”——“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三大板块依次展开教学。
在“品味桂花香”这一环节中,桂花的香,需要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才能品出花香,品出语言文字的味儿来。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自主阅读,读中感悟的方法,再通过老师适当引导、点评,以感受作者用字的准确和富有表现力。由于教学不够紧凑,用时多了些,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感受摇花乐”我从“缠”字入手,“我”缠着母亲问什么?这句的标点符号难道是作者用错了吗?学贵有疑,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也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儿采用“以疑导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悟出作者急切希望摇桂花的心情。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感受摇花的乐趣,更能引起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放手让学生读,尽情地“摇”,并将“摇”字融入到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摇”中,学生眉飞色舞,教师眉开眼笑;在“摇”中,学生体会情感,享受快乐,品味花香。又以“桂花纷纷落下”为切入点,一步步深入文本。在阅读中,在对话中,在想象中,在画面中,学生的情感恣肆飞扬——促使他们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缤纷的桂花雨落进了孩子们的心田,陶醉桂花之意境,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体会思乡情”中,以一个大问题“真的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吗”为突破口,以“小练笔”作铺垫,以层层引读的教学方法,深刻体会母亲的思乡情,自然化解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刚好直抒胸臆。
“语文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的最大遗憾就是教学不够紧凑,“前松后紧”,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课堂的高效性。
第五篇:“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六道河学区陡子峪明德小学 鲁小龙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3.体验数学的现实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竖式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课前准备:双色笔 白展板 多媒体课件 直尺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师:首先进行口算练习,请同学们准备好口算题卡,计时2分钟,开始!口算纸出示:
0.12×100= 28.9÷10= 19÷100= 7.9×100= 3.65÷1000= 1÷100= 0.91×1000= 0.42÷100= 90.2×100= 3.5×10= 9.6×100= 0.07×1000= 0.786×10= 0.479×100= 17.6÷10= 师:时间到!对子间互相交换题卡,用红笔评判。师:请×××同学横着直接说一下答案。(老师看着大屏幕,保证答案正确)生说答案,对子间互判。
师:判完后交换,组长统计一下本组全对的人数,其他同学马上改正。(同时进行,节省时间)
教师根据组长汇报在评价栏计分。
师:下课后组长把本组口算卡收齐,检查一下是否都改对了,然后再交给老师检查。师:现在收好口算卡,坐好!
教学反思: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一定的提高,应加强学生的坐姿、书写习惯的培养。学生修改后应该让他们再对一下答案。此环节也可以采用对子之间互考等形式。
二.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逛一逛超市,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超市场景,最后定格书中主题图。师:你看到了什么物品?它的价钱是多少? 生抢答各种物品及价钱,每人说一种。师:亮亮和妈妈也来到了超市。(示图)
师:亮亮想买3枝自动铅笔,你能帮他算算花多少钱吗? 课件展示。
温馨提示:先估一估,再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开始!
教学反思: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读读题。
三、自学 1.独学 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对学、群学
师:下面请对子同学、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期间教师巡视,小组同学交流完后,教师指定每组重点展示内容。
四、展示
1.各小组预展。2.全班大展示。
组1:1.8×3=5.4(元)
2元×3=6元 2角×3=6角 6元-6角=5元4角 5元4角=5.4元
生:我代表××组展示,亮亮买3支自动铅笔,每支1.8元,也就是3个1.8元,所以用1.8×3。我们先把1.8元看成2元,用2元×3=6元,2角×3=6角,6元-6角=5元4角,5元4角=5.4元。展示完毕,请其他组补充质疑。
生:那个2角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把1.8元看成2元,每支笔相当于多算了2角,3支笔多算了6角,所以得减去多算的6角,那个2角就是每支笔多算的钱数。
师:你们组用的是估算的方法,表现不错!组2:1.8×3=5.4(元)
1.8元=18角 18角×3=54角 54角=5.4元
师:你们组运用了元角分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棒!组3:1.8×3=1.8+1.8+1.8=5.4元
师:你们利用乘法的意义,把3个1.8相乘变成了3个1.8相加,解决了新问题,有创意!
组4:1.8(写到主黑板上)
× 3 ————— 5.4 生:小数乘法竖式我们没学过,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是盖上小数点,把1.8看成整数来算的。
生:如果把1.8看成整数,那结果应该是54啊,你们怎么得出5.4的?
生:把因数1.8扩大10倍变成18,这样积也就扩大了10倍,所以得把18×3的积缩小10倍才能得到1.8×3的积,54缩小10倍就是5.4。
师:你们听懂了吗?谁能再说一说? 生说师板书过程。
1.8 →扩大10倍 18 × 3 × 3 ————— ———— 5.4 缩小10倍 ← 54 师:小数乘法我们没学过,但是你们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解决了新问题,看来转化真是一种好方法!(板书:转化)
(每一组展示生:请同学们聚焦这里。我代表-----组进行展示。请同学们补充质疑。请老师点评。谢谢,用掌声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通过竖式计算,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思想,利用前两节课的知识把小数乘整数化整数整数计算,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通过使用计算器来验证计算结果,改正计算错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表达能力差、声音小,小组展演速度慢,有空场。学生质疑少,课堂气氛不热烈。教师语言表达欠流利,缺乏激励鼓舞。3.解决妈妈的问题
师:亮亮买了铅笔,妈妈买了什么呢?(示图)
师:哦,妈妈买了25包挂面。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花了多少钱吗? 生:能!
师:温馨提示:先估一估,再用竖式算一算,最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开始!学生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教师指定一生板书。(和1.8×3对齐写)0.95×25=23.75(元)0.95 × 25 _________ 125 225 _________ 23.75 师:先说说你们为什么用0.95×25?(或者让生质疑)生:因为每包挂面是0.95元,妈妈买了25包挂面,也就是25个0.95,所以我们用0.95×25。
师:再说说你们是怎么估算的?
生:0.95元大约是1元,1元×25=25元,所以大约花了25元钱。师:再说说你们是怎么笔算的?
生:我们先把0.95看成95,95×25得2375,因为0.95变成95扩大了100倍,这样积也就扩大了100倍,所以得把95×25的积缩小100倍才能得0.95×25的积,2375缩小100倍就是23.75。
师:现在想一想我们怎么计算小数乘法呢? 生自由说,师最后总结。
师:观察这两个竖式,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和积中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1.8×3中因数有1位小数,积中也有1位小数,0.95×25中因数有2位小数,积中也有2位小数。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和积中的小数位数相同。
师:嗯,看来小数乘法并不难,只要先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去算,最后再根据因数中小数位数确定一下积中的小数位数就行了。同学们太棒了!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通过使用计算器来验证计算结果,改正计算错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再进一步总结算里,提升学生思维、解答能力。课堂气氛沉闷,学法总结时应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
4.自主提问题
师:我们帮亮亮和妈妈解决了2个问题。你们自己能不能提个数学问题,自己解决呢? 生:能!出示超市图。
师:任选一种商品,提一个小数乘法问题,再用竖式计算。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展示:每组一人进行展示,其余同学用计算器验证。
生:我是-----组----=-=号同学,我提得问题是————,一共花-------元钱。
教学反思:展示时应该让其他同学用计算器验证一下,计算器应该人手一个。
四、反馈
1、书中课后一题,任选两道题笔算。
2、课后第二题,答案直接填写书上。
师:怎么样计算每种商品的金额呢?(生:数量×单价)师:怎么样计算总计金额呢?(生:把几种商品的金额加起来)师:(出示完整的购物单据)嗯,同时我们还要写出大写的价钱,填好购货单位、年月日、开票人,盖上开票单位章。只有填写完整,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售货员!
3、拓展题
————×———=2.4 生说师板书算式。
师:像这样的算式还有好多呢,而且其中还有一定的规律呢,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讨,希望大家都成为小小数学家!
教学反思:本环节我讲得着急,学生答案没有全部进行检查,缺少点评,未能及时出示答案,应该当堂反馈。2题教师应该等学生做完后再点拨,应该出示一张完整的票据,拓展题教师应该板书,学生无规律地说,老师有规律地写。
五、全课小结: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有什么体会? 值日班长总结评价表。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书中第三题留作家庭作业,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前面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讲的不透,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教师点拨不到位。此环节学生表述不清,学生情感没有得到升华。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和学生交流不很自然,教师缺乏激情。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做题的情况却令我出乎意料。
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而我在出示问题——找答案——分析原因,以达到掌握某知识点的目的,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
二、教师主导性太强
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三、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
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经过此次课的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