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振兴发展
吉林,站在振兴发展的关键节点上!
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要面对的,既是经济加快发展期,也是转型升级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也面临许多两难问题。
一个个矛盾和难题横亘路上,绕不开,躲不脱。
所有解决矛盾、破解难题的选择,都指向一个路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怎么转?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举措是:统筹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走向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省委书记孙政才强调:“三化统筹”,吉林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发展与民生、全局与局部等重要关系,在工作中要突出紧迫性、立足长期性、注重系统性,要把“三化”作为系统工程,在统筹和特色上狠下功夫,走出符合吉林省情和特色的振兴发展之路。在刚闭幕的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满载吉林振兴希望的3个文件: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实施富民工程的若干意见”,新鲜出炉。
方向既定,路径找准。黑土地上,一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硬仗全面打响。如何破解不上不下、不温不火的尴尬?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变“不缺啥”的资源优势为“不落后”的经济优势
洪水退去,吉林依然美丽。蜿蜒的松花江恢复了以往的舒缓,瓦蓝的天空中浮着洁白的云朵,无边无际的庄稼腾金吐玉,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宛若一幅壮美画卷。
“一五”之初,国家在全国布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有11个在这里落户。几十年过去,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吉林工业、尤其是汽车和石化工业,在全国依然雄踞前列。
吉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科教大省名副其实。不仅如此,老工业基地还使吉林拥有另一笔珍贵财富:“办工厂,不愁招不到熟练工人”。
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乏善可陈,“看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没什么”,科教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又着实让吉林人尴尬。
经济发展滞后的症结在哪里?
仔细分析,吉林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一枝独大,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中小企业数量少、经济活力不足,在很大程度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采访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把一汽、吉化等几个‘大头’去掉,吉林还有什么?”这话发人深省。仅一个长春市,经济总量就占全省的40%左右,除长春、吉林二市,其他地区的人均GDP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足。”孙政才对吉林经济发展现状和难点的诊断一语中的。
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比例。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说农民已经非常富裕了,而是城镇居民收入还不高。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第十位,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却排在全国第二十三位。
省委、省政府开出的“药方”是:加快发展,做大总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质量,全力实施“富民工程”,而要做好“两快一富”这篇大文章,就必须“统筹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和工业化又会推动农业现代化,从而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不快则退,不好不行,不转没有出路!”孙政才的话掷地有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绝不能为追求当期增长速度把矛盾和成本留给未来!”
老工业基地如何“脱胎换骨”?
动起来、快起来、活起来,扩总量,调结构,既要大型企业顶天立地,更要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一汽”和“吉化”,全国都不能小瞧,但去掉这仅有的几个“大家伙”,吉林工业经济的薄弱便有目共睹。
省长王儒林说,吉林要发展振兴,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扩总量、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两步并作一步行”。
老工业基地怎样走出一条工业化新路呢?
“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孙政才提出的工作抓手明确有力:实施支柱优势产业跃升、特色资源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等“十大计划”。通过投资注入发展动能,通过项目集聚发展要素,通过创新转化和释放各类要素活力,是为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三动”。
“三动”好比“动车组”,让吉林跑得一天比一天快起来。
5月27日,世界速度最快的高速动车组“和谐号”380A在长客下线。从生产笨重的绿皮车,到流线型的银白色动车组,长客人咬定世界一流,自主创新,攻坚克难,10年间完成了由“接轨世界”到“引领世界”的转变,铸就了老企业的新传奇。
“一汽”老当益壮,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车展上,不仅展出了红旗、解放等27款自主品牌汽车,还展出自主研制的13款发动机及总成;投资68亿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乘用车研发基地,8月已开工建设。
“大块头”有大智慧,更有大作为。上半年,全省59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09亿元,同比增长25.8%,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2个百分点。
但吉林人深知自己的不足,在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中,省内汽车零部件产值仅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9%,本地配套率只有32%左右;石化产品基本上被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拿走了;农产品70%为初加工产品。
吉林工业化的弱点明显,潜力也巨大。
吉林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今年以来,20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迅速推进,50个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正加紧实施,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园等十大基地蓬勃崛起。
技术创新开路,汽车石化联姻,长春吉林两市挽手同行。“如果按全省40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和50%的省内配套率计算,零部件配套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其中橡塑零部件规模可达800亿元。”
汽车工业占比达近70%,没有多业支撑,经济抗风险能力弱,是长春经济的现状。怎么办?市委果断提出:拉长,延伸汽车产业链条;补短,大力发展服务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提高工业化的程度和质量。
吉林市瞄准吉化,大做石化循环经济文章。在新建成投产的亿成石油焦公司,不见废渣废水废气排放,循环新工艺确保了它身处松花江边,而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母亲河。
长春光机所科技实力雄厚,孙政才紧抓不放,4次深入现场调研,共商科技成果转化路线。“高清晰LED全彩色集成三合一显示屏”等高新技术成果正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长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泽臣说,正是“招大商,扩总量,调结构,重统筹”迎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既走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又推动了长春城市化进程。省工信厅负责人掰着手指细数令人振奋的三个“新”:
新项目。吉化千万吨炼油项目、长春大成年产225万吨玉米化工醇项目„„这样10亿
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全省今年将开工100个!
新产品。今年上半年,全省新产品产值实现1522亿元,同比增长50.8%。企业首次投产新产品850种,同比增长43种。
新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大城小镇如何实现“漂亮转身”?
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统筹互动,唱响吉林特色城镇化“协奏曲”
谈起到国外考察,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总忘不了遇到的尴尬:人家知道“一汽”,却不知道长春。
“吉林的城镇化增速慢、质量低,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吉林省统计局局长冯巍感慨道:在过去5年里,吉林城市化率仅由52.3%变成53.3%,5年才增长1个百分点,而全国平均水平是每年就增长近1个百分点。
“城镇化对吉林尤为迫切,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关乎投资又关乎消费,关乎总量也关乎结构,关乎全局也关乎‘三农’。”吉林省委明确要求,城镇化要从人少地多的省情出发,在“加快”上用力气,在特色上做文章。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东中西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据此,省委给出了吉林城镇化的“路线图”:推进长吉一体化;加强市州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加快突出发展县城;培育一批特色中心镇。“时间表”是: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2020年达到65%。
“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这是一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惠及百姓的城镇化道路。”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柳青说。
2011年长吉城际高铁一通,长春吉林两市单程时间不超过20分钟。目前,长吉两市间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城镇节点正在形成,工业化、城镇化的互动格局已开始显现,以“双核”为特征的长吉大都市区将为吉林经济提供巨大的内在动力。
延边州咬定打造超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的目标,“延龙图”(延吉、龙井、图们)城市组合群已呼之欲出。松原瞄准建设松嫩平原西部中心城市,通化明确了吉林东南部中心城市的定位„„各市州都在奔着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力急进。
“吉林的县城相当于东南沿海的乡镇规模,推进城镇化突出县城是符合实际的。”省发改委主任李福春说,吉林地域辽阔,人口较少,城镇化不可能遍地开花。吉林加大扩权强县改革力度,发展政策向县域倾斜,突出加快建设富有特色的中小城镇。
一进集安市区,绿柳依依、小桥流水„„恍若江南水乡。以高句丽文化为核心,集安着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黑白灰、淡素雅、精秀美”,是集安人对家乡充满自豪的描述。类似的特色县城,正在白山松水之间渐次形成。
与此同时,一批以工业、商贸、旅游、交通枢纽等为依托和支撑的地域中心镇蓬勃兴起。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建起了高质量的寄宿制中学,周边的富裕农户、县城甚至长春市民都将孩子送去上学,8万人口迅速在此集聚,高档小区、酒店、娱乐设施日见完善。“范家屯不再是屯。”
通过林区、矿区棚改等安居工程,全省有近4万户林、矿工人搬迁到林业局和矿务局所在的城镇,每天由大巴车接送上班,民生工程和城镇化结合,城镇化虚高的水分正在挤出。“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让城乡人民生活更美好,让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协调、更全面、更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孙政才说:“我们要高处着眼,细处落笔,统筹兼顾,协调各方,让中国农民融入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减少阵痛,避免陷阱。”
传统弱质农业如何“强身健骨”?
强基础、大投入、深加工,工农联动,现代化大农业在黑土地上昂然挺起
北粮南运,吉林举足轻重。
吉林,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前10位中,吉林独占6席。然而,长期以来,各地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尴尬始终如影随形。
加速农业现代化,是吉林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答题。这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的战略任务,也是加速推进吉林工业化、城镇化的前提条件。
孙政才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三化”是一个互动整体,假如工业化、城镇化是飞机的两翼,农业现代化就是尾翼,尾翼不立,航向必偏。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日益密切,农村与城市依存度日益提高,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
“你看!地里长得多满!”春耕投入超历史,粮食长势超常年。汽车在吉林大地穿行,满目青翠,不见尽头。
位于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16孔泄洪闸建设完备,辅助工程仍然紧锣密鼓。这个枢纽工程可灌溉185万亩稻田,100万亩旱地和草场,估算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3亿斤,占吉林增粮百亿斤的1/3。项目区近50万人,人均收入由此可增加2000元。
这片黑土地上,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吉林加大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建设力度,总投资8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投入的总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09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今年集中在30个产粮大县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总投资10.3亿元。
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说,要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让农业从黑土地上站起来。吉林省的目标是“五大一强”: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农村经济强省。
今天,吉林农产品加工已初步形成集群发展的格局。2009年,吉林形成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1户,建设粮食生产基地3550万亩,优质畜禽养殖量4.2亿只。全省粮食实际加工量290亿斤,占粮食产量的59%,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150亿元,成为继汽车、石化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60亿元,同比增长32%。
科技创新开出灿烂之花。全省相继启动了水稻、蔬菜、人参等6个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产加研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投产。
长春大成集团用秸秆等非粮植物糖生产氨基酸和化工醇,技术和工艺世界一流,实现了非粮原料的多元化,战略性替代大获成功。
吉安生化集团以前用玉米生产乙醇,现在改用秸秆和玉米芯,同样生产丁醇、乙醇、丙酮。农民卖秸秆,亩增效益100元。一把钥匙解开了3个“结”: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经典之作。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面升级。去年以来,全省启动33个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30个,推广农业主导品种50个、主推技术21项,推广面积达到6129万亩。“十二五”期间,吉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2%。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两个引擎高速旋转,为现代农业提供强大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壮大;农村劳动力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开始向优势产区、高效产业、优势项目集中。
“三化统筹”,正为吉林农业现代化张开腾飞的翅膀。
“三化统筹”美好蓝图如何破题开局?
坐不住、等不得、转不停、争朝夕,变“不着急”的心态为“不服输”的士气
永吉县城。灾后重建工地热火朝天。“必须确保所有受灾群众在入冬前住进新房!”吉林市委书记周化辰态度坚决,“面对困难、机遇和挑战,必须急起来、动起来!”
“人人有动力,个个想创业,吉林的经济社会发展会更好、更快、更协调!”省长王儒林说。
采访中,有基层干部这样自问:“我们这里很多人不愿意到南方打工,说怕热。可是,南方人到咱们这里创业,为什么就不怕冷呢?”
吉林缺什么?“缺的就是市场经济的观念,缺那么一股冲劲、闯劲、干劲。”松原市委书记蓝军一针见血。多年来,“撒把种子就够吃”的沃土和“吃喝拉撒单位管”的舒坦养成了“不着急”的心态。
“跳起来看世界,坐下来想问题,扑下身闯出路。”今天,从观念意识到思路做法,吉林人的一切都在快速转变。
“工业化比的是创新,也比的是胸怀,胸怀有多大,市场就会有多大。”吉林省鸿达高技术公司董事长王欣感触良深。在2006年印尼全球招标中,公司以试试的心态报了名,结果拔得头筹,一举中标。
“山水连三国,鸡鸣中俄朝”,吉林近海,但“可望不可即”。站在珲春防川,极目远眺,15公里外就是日本海。“沿边近海‘四不靠’”——吉林人常这样形容自己区位的尴尬。没有出海通道,成为吉林发展的瓶颈,也滞后了经济国际化的步伐。
去年8月,酝酿已久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先行先试,推动开发开放平台、国际合作机制、跨境贸易区建设,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珲春为桥头堡,以延龙图为前沿,以长吉为腹地支撑,促进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
承载着吉林人拥抱大海梦想的长吉图,不仅成为扩大开放的载体、改革创新的平台,也成为“‘三化统筹’、转身向海”的重要引擎。
今年以来,各级干部马不停蹄地到沿海地区参观学习,找差距,寻不足。“每次回来都感到压力很大。”高广滨说,“最真切的感受是,发展方式要转,体制机制要转,思想观念更要转。”
吉林曾在全国率先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眼下,一场整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战役又悄然打响。省委省政府再次郑重提出: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坚决遏制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等现象,严厉查处乱处罚、乱收费、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等现象。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胆实践,锐意创新,少一点患得患失,多一点平和大气,少一点四平八稳,多一点敢为人先,少一点慢慢腾腾,多一点只争朝夕。”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孙政才这样寄语全省干部。
鼙鼓鸣而思良将。8月,吉林启动历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干部公开选拔,省内外1.8万余人正在角逐1200多个厅处科级岗位。
“让那些肯干事的受尊敬、能干事的有机会、干成事的有舞台,不让那些老实肯干的吃亏、诺诺连声的占先、投机钻营的得利。”吉林省委态度鲜明。
吉林“三化统筹”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效已开始显现。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01.6亿元,增长17.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7605.9元和4993.1元,分别增长9.6%和10.6%;前7个月财政收入实现745.4亿元,增长33.8%。
“富民工程”深得民心。11万厂办大集体职工和“五七”家属工欠费短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得以接续、“六路安居”2700多万平方米住房年内拔地而起、“暖房子工程”火热推进、就业、就医、上学、社保等一系列民生难题大大缓解。
正所谓:风清路正好扬帆,众志成城开新局。
第二篇: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一)乡村规划先行,在分类指导上做文章。
要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同时,加强对村容村貌建设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好美丽新X。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文化建设先行,在乡村文明上见行动。
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家风家训征集、晒晒我们的好家风、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以好家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整治丧葬陋习入手,从禁止“黄赌毒”着力,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强孝善教育、家风教育,推进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大行动,力促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三)产业优化先行,在转型升级上花心思。
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以花卉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品牌成为“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大、别人大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极品、别人极品我唯一”。把产业培植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让X特色变为现实。要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建设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首先,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其次,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官、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第三,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第四,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第五,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五)生态建设先行,在绿色发展上求实效。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农村五水共治、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坚持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快推动农村生态立法保护;要筑牢基层治理的“底子”从禁止烟花炮竹燃放、秸秆焚烧抓起;建立“基层党建+综合治理”模式,实行发展联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平安联创“四联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三篇:振兴发展写作要点
一、《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大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感人故事和感动人物;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利好,服务便利和可喜变化;百姓在事业奋斗、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等方面的辛苦付出、甜蜜瞬间和思想感受等。
二、为大力宣传《若干意见》实施两周年来我县振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可喜变化,进一步坚定全县中小学生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营造振兴发展的浓厚氛围,即日起至6月30日止,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局在全县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以“我看振兴发展这两年”为主题的征文大赛。
三、《若干意见》的出台,就是发扬苏区精神,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生动实践。我们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拜群众为师,多向群众请教,多听群众呼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地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振兴发展。
一、市教育工会、市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组织市区优秀教师到我县举行“中国梦 乡村行——市区优秀女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拉近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引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为乡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起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市总工会、市教育工会还向鹅公镇中心小学赠送了教学设备、儿童书籍和学生用品。
二、《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近两年,定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我看振兴发展这两年”宣讲团成员何美娟来到龙塘镇忠诚村进行宣讲。何美娟用朴实的语言向村民讲述《若干意见》实施两年来村里的变化,激发干部群众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热情。
三、何美娟通过自己的观察,从建设秀美乡村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从所想所盼到梦想照进现实,对《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老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进行总结,述说着定南老百姓的振兴梦,引起了在场群众的共鸣。
四、受益于《若干意见》利好政策激发创业激情,两年来,定南通过“农户+企业”等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生态旅游产业,老百姓生产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若干意见》出台后,定南大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目前,定南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住上了楼房、有了健身场所、腰包也鼓了起来。
五、《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定南大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探索出一条以镇村统建方式解决“五类人员”等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新路子。
六、郭迪松是龙塘镇的低保户,以前居住在龙塘镇忠诚村大岭背,那时没有电、路也不通,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带着孩子走出大山。如今,作为“五类人员”中的特困群体,他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通过镇村统建,全家住上了全新的小洋房。
七、定南根据实际情况,把优先解决“两红人员”及烈士遗孀、“两红人员”及烈士子女、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等“五类人员”的住房问题摆在工作的首位,成立项目组,动员力量,确保他们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截至目前,定南已投入资金4510万
元解决“五类人员”安居难题,已有1434位“五类人员”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预计今年又将有317位“五类人员”圆上安居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广大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学习弘扬好焦裕禄精神,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精选)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浴火重生的“中国奇迹”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汶川地震灾区,那些曾经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经在灾难中浴火重生,书写出一幕幕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怆然回首,震后新生的巴蜀大地上,留下的是一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足印。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四川没有垮,繁重的重建工作反而成为灾区加快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在困境中画出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发展曲线。
这一幕幕“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世界惊殊,“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独具特色的藏羌碉楼,孩子们在街边喧闹地嬉戏,几个老人在门口静静地闲坐„„映秀,汶川大地震震中,这个曾经被彻底摧毁的小镇,如今渡尽劫波,矗立在奔流不息的岷江之畔。镇上一切的生活气息都表明:这是一座比过去更加美丽的新城。
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造成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县和重灾区县51个,1.2亿多平方米民房倒塌,8万多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7400多所学校损坏,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
地震发生后不久,面对满目的疮痍,汶川县水磨镇居民高守明一度深陷于绝望之中。如今,他遍布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这缘于水磨镇这几年发生的沧桑巨变。这个震前粉尘飞扬、污水横流的工业镇,如今三步一景、碧波荡漾,已成为“现代桃花源”式的旅游热点。2011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水磨镇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中央确定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震前水平,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
走在新北川中学的校园里,记者看到的是一栋栋既现代又充满民族风格的校舍,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站在学校门口,只见37米高的北川第一羌族碉楼高高耸立,仿佛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城的悲壮与豪迈。走进北川新县城的居民区,三三两两的居民平静地交谈,曾经肝肠寸断的北川人,今天在各自的生活里播撒着希望。
2011年是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四川省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切实把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好、管理好、维护好,深入推进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到2011年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纳入本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已基本完成。
三年多来,四川省成功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居民的住房修建问题;妥善解决了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助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因灾导致的9524户困难家庭,1449名孤老、孤儿、孤残人员,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从政策、制度和工作上给予了帮扶和救助;在142个受灾县高标准高质量地维修加固和重建了各类学校8283所、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新建了一批功能完善的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完成了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整理复垦了200多万亩灾毁土地,恢复了林草植被近450万亩。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
不到4年的时间,在这块遭受重创的土地上,奇迹一个个被创造。如今的灾区,城乡整体布局全面优化,新城镇拔地而起,新村落别具一格,风貌与功能适应协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无怪乎,所有到灾区来的中外人士,都无不惊叹:只有中国,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党和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在抗震救灾阶段,党和政府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强调“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把安民贯穿恢复重建始终。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救援制度,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人们不会忘记,大地震发生后仅仅24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仅仅一个月,中央就正式作出对口支援的决策。随着中央一声令下,19个对口支援省市,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奔赴灾区开展援建。对口援建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结合、当前与长远兼顾、重建与发展并举,优先援建灾区群众最急需的民生项目。
徐世卿与陈芬芳都是中共党员,入川前,一个在浙江临海市委办工作,一个在临海市汛桥中学任教。两人原来准备2008年底结婚,当年8月,得知市里要选派干部入川援建,徐世卿在第一时间便提出申请。看到未婚夫入川的决心,陈芬芳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把结婚证先领了吧。”就这样,他俩在援川前一小时领了结婚证,随后徐世卿奔赴青川县营盘乡开展援建。
援建过程中,徐世卿与陈芬芳经常互通电话,谈话的内容总是离不开营盘乡的灾后重建。渐渐地,陈芬芳也对灾区产生了感情,不久也来到营盘乡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徐世卿和陈芬芳小夫妻俩夫唱妇随,共同投身灾后重建工作,让人们看到了“80后”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当许多同龄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城市享受生活时,他们俩却在条件艰苦的地震灾区,书写出不一样的青春。
在这几年里,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大事,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影响中央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援建资金的安排。几年来,中央调度、安排各类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尽管对口支援省市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大幅减少,但援建资金没有缩水,有的省市甚至压缩本地行政开支,也要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三年多来,四川省142个受灾县用于恢复重建和发展重建的资金达到1.7万亿元。
理县甘堡藏寨,古时称为“甘堡甲穹”,意为 “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是阿坝州最大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称。藏寨老人王文泽说,整个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连,户户相通,体现了甘堡人精湛的建筑技艺。
地震给甘堡藏寨造成重大损失,千年古寨几乎毁于一旦。全寨房屋全部受损,藏羌地区仅存的百年守备官寨大部分垮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甘堡的灾情非常重视,亲临现场视察,听取村民意见,并作出了“原地重建,修旧如旧”的指示。在湖南人民的倾情援助下,甘堡藏寨在重建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藏寨文化景观。援建者利用原有的灌溉水源建设寨中水系,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将甘堡藏寨打造成为“嘉绒藏族藏区文化生态体验旅游最佳目的地”。
刘奇葆说,重建后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现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重建中得到充分体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四川省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由对口到全面、由重建到发展的转变,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自力更生,在废墟上坚强站立
汶川地震灾区始终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充分发挥灾区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主动意识、主体作用和主导力量,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实际行动。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超常的工作强度与群众共渡难关,经受住了特殊检验和重大考验,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藏族干部三郎乓是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党支部书记。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组织群众避险,不到半个小时就把全村253人全部聚集到了安全地带。随后又组织全村党员和群众全力抗震救灾,积极协调发电机、柴油,搭建过渡房,震后第二天就让村民在过渡房里看上了电视,党员干部的关怀感动了村民。
避险安置结束后,三郎乓又动员村民开展生产自救,修建和装修永久性房屋,2009年底,全村群众搬入新居过了一个温暖的春节。产业重建中,三郎乓又奔波于丘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品旅游村寨建设工作中,现在丘地村56户嘉绒新居,家家都有标间客房、宽带上网、供客人使用的厨房,具备了旅游接待能力,其温馨时尚的藏家接待风格受到了游客的喜爱。2011年,全村旅游接待呈井喷状态,创收十多万元。群众都说:“在灾后重建中要感谢三郎乓书记,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灾区群众发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精神,不等不靠,互帮互助,在断壁残垣上重建新家园。
“独臂英雄”石光武是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2008年7月,石光武带领全家冒着频发的余震开始重建,成为全村最先动手重建房屋的农户。建房过程中,石光武喊出励志口号 “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也无所谓”,后被改成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与另一标语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同被称为灾区最打动人心的两幅标语。
有这样一户来自重灾区安县的普通人家,看着他们一家人,你也许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过那么大的一场灾难,你可能也想不到这么幸福的一家人竟是来自5个不同的家庭。这家男主人叫林兴聪,女主人叫李芸香。即使震后再结合了,林兴聪却依然带着遇难妻子的父母、自己的父母与李芸香再组家庭。当问及他为什么想到带着遇难妻子的父母一起生活时,他朴实地说:“没有想这么多,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女已经很难过,我们活下来的人一定要把走了的人没法做的事做好,孝敬他们、照顾他们是我们该做的事。”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灾区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同舟共济、坚强奋进的精神力量。
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说,我们依靠群众、激发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决策,调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同步推进精神家园重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激励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坚强奋进。
提升振兴,画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随着灾后重建任务完成,灾区发展进入提升振兴阶段。灾区化危为机、恢复提升,推动可持续发展。各地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灾区发展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善。四川省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发展振兴,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灾区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四川人民万众一心、穿越灾难、坚忍奋进,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重建的奇迹和加快发展的奇迹。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四川没有垮、四川的经济没有垮、四川人民的精神没有垮,全省经济发展没有耽误、全省重大工作没有耽误、全省民生事业没有耽误,重建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 “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
在巩固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四川省出台《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让我们尽情展望灾区的未来吧!
——发展速度高于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加。
——产业结构优于灾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优于灾前水平。现代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灾区群众充分就业。群众就业渠道更多,就业稳定性更强,全面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大力改善灾区贫困村发展条件,全面提升贫困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灾区2516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超过全省贫困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为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刘奇葆说,灾后重建规划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但巩固重建成果,推进灾区全面发展振兴,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坚定信心,再鼓干劲,扎实工作,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第五篇:解放思想振兴发展研讨发言材料推荐
解放思想振兴发展研讨发言材料
大家好!今天我以“解放思想无止境,振兴发展谱新篇“为主题就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打赢人居环境保卫战、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振兴发展,着眼于建设“三县““四地““五个新XX“发展目标的新征程,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到乡镇任职以来,我坚持心无旁鸯的抓农业农村工作,摆正位置当好“参谋员“,下沉一线当好“螺丝钉,在农村工作中,我注重加强理论学习、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基层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坚决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从建章立制入手,健全运转体系,加大投入成本,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二是落实秸秆综合利用。
坚持高位谋划,综合考虑秸秆资源种类、产量,秸秆产业基础优势、发展布局、运输半径以及农民意愿等多方面因素,推进秸秆多元循环利用,发挥农户主体作用。三是其他工作有序推进。
到任新岗位后,尽快转变角色,进入状态。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较好的完成了农技、畜牧、统计、农机、和林业的分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比如农村工作经验尚浅,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思想解放不到位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传统单一的路径依赖,着力从思想中找坐标、找思路、找方法、找动力,以思想大解放促进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鸟河大发展。
一是在解放思想中直面挑战。
今年年初以来,疫情形势严峻,疫情对经济影响呈现出全局性、严重性、非短期冲击性的特点,对实体经济冲击不断显现。但是我乡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改变,我乡地缘优势依旧明显,韧性好、潜力足、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完全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我们会努力在化危为机中寻求政策空间,兜住粮食种植底线,保住基本民生、保住市场主体、保住基层运转。二是在解放思想中破解瓶颈。
我们要通过深入解放思想,突破思维旧定势,用新理念谋划发展思路,用新思维拓展发展空间,精准清除阻碍振兴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二走出“舒适区“、敢涉“深水区“、勇闯“无人区二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在谋划突破路径、找准赋能切口等方面,切实加强研究性、探索性、开创性工作,切实以思想的破冰促进行动的突围,赢得制胜的先机,勇立发展的潮头。三是在解放思想中赋能突围。
农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基础产业,更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走乡村振兴道路,就必须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激活三农发展潜能,拓宽农业发展新思路,根据地理位置、市场需求选育品种,选准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新型特色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新需求。2022年“解放思想、振兴发展“研讨活动心得体会发言文稿
大家好!今天我以“解放思想无止境,振兴发展谱新篇”为主题,就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打赢人居环境保卫战、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振兴发展,着眼于建设“三县”“四地”“五个新XX”发展目标的新征程,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到乡镇任职以来,我坚持心无旁鹫的抓农业农村工作,摆正位置当好“参谋员”,下沉一线当好“螺丝钉”。在农村工作中,我注重加强理论学习、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基层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是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决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从建章立制入手,健全运转体系,加大投入成本,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二是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坚持高位谋划,综合考虑秸秆资源种类、产量,秸秆产业基础优势、发展布局、运输半径以及农民意愿等多方面因素,推进秸秆多元循环利用,发挥农户主体作用。三是其他工作有序推进。到任新岗位后,尽快转变角色,进入状态。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较好的完成了农技、畜牧、统计、农机、和林业的分管工作。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比如农村工作经验尚浅,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思想解放不到位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传统单一的路径依赖,着力从思想中找坐标、找思路、找方法、找动力,以思想大解放促进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鸟河大发展。一是在解放思想中直面挑战。今年年初以来,疫情形势严峻,疫情对经济影响呈现出全局性、严重性、非短期冲击性的特点,对实体经济冲击不断显现。但是我乡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改变,我乡地缘优势依旧明显,韧性好、潜力足、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完全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我们会努力在化危为机中寻求政策空间,兜住粮食种植底线,保住基本民生、保住市场主体、保住基层运转。二是在解放思想中破解瓶颈。我们要通过深入解放思想,突破思维旧定势,用新理念谋划发展思路,用新思维拓展发展空间,精准清除阻碍振兴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走出“舒适区”、敢涉“深水区”、勇闯“无人区”,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在谋划突破路径、找准赋能切口等方面,切实加强研究性、探索性、开创性工作,切实以思想的破冰促进行动的突围,赢得制胜的先机,勇立发展的潮头。三是在解放思想中赋能突围。农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基础产业,更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走乡村振兴道路,就必须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激活三农发展潜能,拓宽农业发展新思路,根据地理位置、市场需求选育品种,选准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新型特色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