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史料读后感
30·史料读后感(1)
近日来读明史,嘉靖年间有一们宰相叫严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显赫一时,行贿者熙熙攘攘,他不想贪污受贿都难,30·史料读后感(1)(2)(3)。因为下边是千方百计走后门,挖空心思的送礼,目的地是看中他手里边的权柄。用今天的话说是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他凭照银子的多少,给其官职。当官就能够敛财,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天高三尺刮地皮。就严嵩本人来说,他生下不一定是坏蛋,年轻时勤奋好学,进士出身,他所以官居高位,一是主观能动性,二是客观条件,没有嘉靖皇帝的疏于朝政,没有皇帝的无比信任,他就没有贪污受贿的条件。他有学问,是书法家,也是才华出众,但是他的人之初,性本欲是与生俱来的,再加上封建制度的土壤,出现贪污腐化就不足为奇。所有的官员没有清廉的,就连海瑞海青天也不是白璧无瑕,他有古怪与残忍地一面,他结婚三次,饿死幼女,逼死小妾,他辱骂皇帝,险被处死,72岁被启用,到南京上任,他制做红板凳,与富人为敌。结怨很多,他的廉洁奉公也是划问号的。人性与思想方法与严嵩相比之下并不矛盾。所以我说历史上没有真正的贪官与清官。历史档案往往是自相矛盾,难圆其说。历史之谜太多,谁能够写出一部真实性历史档案?只有老百姓,但是老百姓又没有写出的权力。
远在春秋时代,吴越相争,美人计、离间计、珠宝计等等,都是针对人性的弱点,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假公济私,贪天之功为已有,贪得无厌,贪生怕死,贪图享受,贪小便宜贪赃枉法,早已有之。
严嵩时代有一位翰林叫张居正,他向皇帝检举揭发严嵩父子的罪恶行径,终于扳倒他们父子,张居正被提拔为龙图阁大学士,他改弦易辙,整顿吏治,用考成法考察官员,督促检查官吏提高工作效率,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又加强管理司法部门,举报打击贪官污吏,提倡廉洁自律,赏罚分明,一时政治清明,他严格求自己,杜绝走后门之风,虚怀若谷,清官名声大振。然而这位反腐败斗士,好景不长,他在江陵老家修建了一个书屋,监工就大包大揽,大兴土木,层楼叠翠,富丽堂皇,花费几十万两银子。银子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有一位抗倭名将刘显,因贪污罢官,后被张居正上奏重用,刘显便感恩戴德,便来个“曲线救国”,给张居正的老父亲送银上门,几十万两。于是张家富甲三楚。御史刘台揭露了张大学士的罪恶行径,他自己不得不承认错误,“实有其事,不是诬陷”。
当年站在反腐败第一线的大学士,三年后也是位贪污受贿分子,被削去官职,岂不悲哉?!究其根源社会风气是难以抗拒的!当我们在电视广播里边看到那么些高官在义正词严地反腐倡廉,“不管是涉及到那一级干部,决不手软,一定要严惩不怠。”那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假话,如果当真,就受骗上当了!说不准那位高官就是大贪污犯!胡长清就是一例!俗话说:“自己的刀不能够削自己的把儿。”要想真的反腐败,就不能官僚专政,既得利益集团自己不能监督自己,必须有宪法监督来完成,要搞群众普选,人大,政协,群众,负起监督责任,!不搞上级任命,搞民主选举才是反腐败的唯一良药,要搞透明政治,老百姓要有知情权!一个缺少被监督的政府是没有出路的,也不符合世界潮流。因为中国毕竟长在地球上…
1997.3.2史料读后感(纨绔子弟)(2)
封建社会官宦子弟被称为“纨绔子弟”,他们仰仗着前辈的高官厚禄,丰富遗产,不务正业,吃喝玩乐,挥金如土,骄奢淫逸,千方百计地享受生活,读后感《30·史料读后感(1)(2)(3)》。《红楼梦》里边的贾宝玉就是典型人物,说是'衔玉而生',其实那是骗人的,只不过是为了抬高他的特殊身份的假话。他青少年时代都做了些什么?在女孩子的圈子里边享受情与欲。他为国为民做了什么业绩?没有。【说得是宝玉,不是曹雪芹啊!】史料没有记录在案,所以说史料是胜利者写出的假话,为的是骗人,青史留名。
《清史》说努尔哈赤是天池仙女所生,是明目张胆的骗人,谁会相信?
《后汉书·袁宏传》说:“东汉时彭城相袁贺,(今日徐州市长)他的儿子叫袁宏,应该说也是一位衙内,属于”纨绔子弟“之例。但是他自爱自重从不依靠父亲的背景而飞扬跋扈。他从家乡汝阳来彭城看望父亲,徒步而来,到衙门口对守卫说:”我想见一见袁大人。“守卫是势力眼,见到袁宏土掉渣,穿着打扮不是绫罗绸缎,所以拒绝说:”等着吧--“一连数日不予通报,袁宏还是耐心等待,他始终如一没有说出:”我是市长少爷,你竟取如此无礼!“终于有一天老婢女出门办事,惊呼:”大公子怎么不进屋啊?“那门卫吓得惊惶失措,瞠目结舌,跪下请罪说:”公子恕罪,小人没有见过您!“袁宏说:”你这样一来败坏老爷的名声,老百姓告状无门,你应该平等待人才对。“一家人团聚数日后,袁宏还是回老家,父亲派车送他,他说”晕车“,还是徒步回家;还是旧衣服。这位自爱自重的袁宏,被后人传为佳话。
三国时,荆州刺史胡质,其子胡威到父亲任所探亲,胡威一无车马,二无童仆,骑上小毛驴,从京城千里迢迢来到荆州,回家时父亲给他一匹绢,胡威跪在地上说:”父亲为官清正,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父亲说:”此乃我的俸禄所余,给你当路上的盘缠。“胡威住宿时自己砍柴、作饭、放驴…
胡威后来也当上刺史,廉洁奉公远近闻名,晋武帝问他:”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相比之下怎么样?“胡威答道:”臣不如父,父清惟恐人知;臣清惟恐人不知,故臣不如父甚远。“
唐朝时宰相李义琰,住宅连正房都没有,临死时,没有灵堂,生前说:”一国之相,常恐管理不好国家,再创造华屋,增添我之过错。“一位封建社会的官员尚且懂得先公后私。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俭以养德。“
看来古代人早就明白做为高干与子弟,绝不能搞特殊化,不贪不占,为国为民,做好事,永垂青史。纵观历史的风云变幻,改朝换代,几乎都有是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老百姓忍无可忍才揭竿而起。
今日的执政者是:全家福
老爹当大官,儿子当大款。
老婆子在家收礼金,儿媳妇摩登去OK,孙子学校称霸王。
真叫我为之感受到遗憾与悲哀…1997.3.3史料读后感(公私分明)(3)
公私分明这句话,好说不好做,真正做到的人乃是凤毛麟角,假公济私的反而随处可见,因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贪婪与占便宜是人的本能,受骗上当也是贪图小便宜所致。
《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时代有一位扬州刺史叫巴祗的,夜间与老朋友对坐在官衙内,从不点燃灯火,摸黑与朋友聊天,朋友好生奇怪,问他是不是没有灯油了,他说有许多,朋友问他为什么不点灯呢?他笑嘻嘻地说:我们朋友之间闲谈乃是私人之间的事情,而灯油是公家的。那人问:有人管不成?他说:当然没人过问,但是我自己严格要求我自己,蚂蚊之穴,一溃千里,防微杜渐,公私分明乃是为官的起码要求。是贪得无厌的起点,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走进贪污腐化的行列。”朋友十分感动地说:天下所有的官员如君者,何愁不政治清明,天下为公啊!
现代人看来未免可笑,愚蠢,整景,榆木脑袋。现代办公大楼富丽堂皇,大白天灯火通明,司空见惯,见多不怪,有个民谣说: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傻瓜才不拿。所以贪污腐化,盛极一时,长盛不衰,前腐后继,后浪推前浪,看看历史,真是愧对先辈。
三国时代,魏国的兖州刺史叫裴潜的,他在任上制作一件可以折叠的躺椅子,供他下斑后享用,后来他被调离兖州,临别时,他将躺椅挂在柱子上,留给下一任享用。他认为那是公家的财产,自己不能够带走。
唐朝岭南节度副史柳比(pin珍珠),他的官衙院落里边有一棵橘子树,成熟后,他品尝了几个,便按市价交费。
明代吏部尚书王恕,退休时,朝廷派出车辆送他回老家,但是他自己出钱雇佣了车辆叫夫人与儿女乘坐,沿途他自己住驿站,将家属另外住店,驿站官发现后,热情接待家属一块住驿站,然而王恕婉言谢绝。
看到上述的官员之廉洁自律,不禁慷慨系之矣。我们的共产党干部口口声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
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廉洁自律、廉洁公道、廉洁奉公的影子呢?
民谣说:“私事公办,公事私办。大事小办,小事大办。口里办事,手里不办。口说不办,手里在办。”
当官不怕吃喝难,千杯万盏只等闲。
生猛海鲜腾细浪,鸳鸯火锅走鱼丸。
新式烧烤严冬暖,冰镇啤酒酷暑寒。
更喜小姐肤如雪,三陪过后尽开颜!
新四化
新干部在腐化,老干部等火化,农民离村自由化,工人阶级没钱化。
当今社会与古代官人相比之下,真的是相差悬殊。叫人感到愤愤不平…
第二篇:近代史料读后感
侯先成 地理科学(1)班 1409080540010 查到的书籍《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辛亥:摇晃的中国》晚清民国大变局;从这里,读懂百年中国!
1、一盘很大的棋!2011年,辛亥百年冲击波,海峡两岸盛典迎接,要下一盘很大的棋。新年1月开始,超千万人气教授张鸣首发力作《辛亥:摇晃的中国》,聚焦大清王朝最后岁月、民国肇造第一篇章,领衔角色有袁世凯、冯国璋、黎元洪、张宗昌、谭延闿、汪精卫、张彪、吴禄贞、荫昌、瑞澄、良弼、载穆、端方,等等,好似一部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动作大片。研究这一类历史人物,《辛亥:摇晃的中国》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为,制造过量的英雄,结局是没有英雄。
2、一部揭开百年真相的国史读本!正如今天维基解密和阿桑奇的背后故事,真相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辛亥:摇晃的中国》潜心研读原始资料和真实案例,开门见山解析武昌起义真相,为什么能成功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当初这个看似必败的起义局面,何以居然使得中华帝制大停摆?追寻历史的真相,永远是这么重要。人说右派文笔喜欢说真话,说经过思考的真话。细看辛亥革命全景图,晚清民国大变局,历史成败关键也许只有1%,今天读懂辛亥你会明白100%。
3、一段精彩不输三国的历史!百年中国,回望辛亥——农民:不许革命;学生:学堂不能碰;女人:战争不让女性走开;帮会:赶个革命的热闹;陕西:一省六都督的故事;山东:艺人活演“打登州”;浙江:咱们商人有力量;江西:假印章、破机枪和大都督;湖南:白条儿封官记„„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革命者、立宪派、保皇党、投机客,虚虚实实,停停涨涨,教科书上呆板的人被这些琐碎撑起来,就有血有肉,活了。
4、《辛亥:摇晃的中国》读懂尚武中国!清末时髦之一,就是提倡尚武精神,号召士人弃文从武。人们到了日本,寻找日本强大的原因,说是西方乃至日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这尚武精神。《辛亥:摇晃的中国》独家奉献1911年日本绘制的武昌起义地图,特别附录理解晚清民国的二十个关键词,首义、情势、会党、尚武、军国、留日、八旗、殉节、商团、学堂、辫子、旗帜、暗杀、炸弹、报禁、新军、国会、选举、军费、税金,读懂这些微博摘录,要比说一句万恶的旧社会管用得多。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张鸣
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
图书简介:荫昌辛亥革命能够成功,大清王朝倒台,从满人方面考虑,在军事上,有两个人是当是祸首,一个是瑞澂,一个是荫昌。瑞澂后来的遗老们一提起他来,牙根都恨得痒痒。一起商议说要给他一个谥号,叫“罪首”,不知道清废帝小宣统,真的这样谥了没有?良弼清末满人没有人才,尤其没有军事人才,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要说一个没有,倒也不是„„
作者张鸣用材料和逻辑把很多问题讲得很清楚,事实和逻辑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清楚很多问题,是很有说服力的。
我读了学者张鸣的作品《辛亥:摇晃的中国》。不觉被书中的历史背景所吸引,以前没有对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的历史做以系统了解,此番阅读,收获不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主共和国。它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问题,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但它为中国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多年以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相关著作大量问世。然而,客观地说当下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写得好读而又有思想的,少之又少。因为辛亥革命经过国、共两党上百年的颂扬,早已成为了一个神话,乃至中国人精神上的一个图腾,一个无话可说的话题。而张鸣先生的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中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诸多历史片段,并通过对这些历史片段的重新建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客观、立体的辛亥革命。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用事实消解神话,还原辛亥革命现场。
张鸣先生对这本书付出了很大心血,他曾说:“一年多以来,几乎一有空闲,我就埋头看材料,家里床上地下全铺满了书和复印的资料。材料的确看了不少,成百万成百万字地在手里过,有时候看上几天,一个字也写不出。但这本身就挺好玩,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原来在老照片看到的人,就浮现在你的眼前,所有的人和事儿,都跳出来,在眼前晃来晃去,这种感觉,无论你写与不写,都是一种享受”。
在这本书里,张鸣先生抛开了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辛亥革命的必然性,而着重描写了辛亥革命的偶然性。尤其是对武昌起义的前后过程,以及对在这场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们的描述,让我们重新了解了在起义过程中,革命党、立宪派和清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辛亥革命的脉搏,有很好的帮助。
其次,帮助读者从辛亥革命的角度解读百年中国政治动荡的缘由。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影响,不在于结束帝制中国,而是革命压过了立宪,激进压过了改良,从此,中国走上一波比一波更革命、一浪比一浪更激进的不归之路。回望辛亥,太多值得国人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是真心还是假意?王朝覆灭,必定是政治紊乱、民不聊生吗?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多数的老百姓,对革命又是怎样一种态度?为什么清末的改革却引发一个王朝的崩溃?为什么衰世往往言论和学问纷争不已?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是革命派单独搞成功的,立宪派在这场大舞台上又扮演怎样一个角色?张鸣先生在书中,向我们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将一个丰满的、立体的辛亥革命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以答案为线索,逐步延伸,一点一点地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辛亥革命后,紧随而来的军阀混战、国共内战的影响。如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重视发动基层群众这一点,在其日后的革命活动中始终存在,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才有所改变,但随着“4•12”事变的发生,又再度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并最终因此失败。张鸣先生这种不画地为牢,而是站在大历史背景下解读问题的视角,可以更全面地展现辛亥革命对中国日后走向的重大意义。
第三,笔法凌厉,写尽大变革中的复杂国民性。
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国人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中华上国的傲慢自大,被一个个耻辱的失败冲击的七零八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深入的自我检讨的基础上,开始展开对国民性的反思,并产生了像鲁迅这样的思想文化巨匠。张鸣先生在这部著作里继承了先辈的传统,通过对那一时期活跃的历史人物的描摹,写尽了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复杂国民性。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场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的革命!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砰”,第一声枪响在武昌打响,这一枪,毁了一个王朝,打通了一个全新的路口,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创立了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临时约法》。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在我看来,它的深远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但凡事都有两面,它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也同样是一场失败的革命!果不其然,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上戏谑地登载这革命先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除了制度的变化,其他的只是变化了皮毛。在华而不实的民国,民主自由里当时的人民,相离甚远。
书中讲到满人入关以后不思进取,只知道吃喝玩乐,一直以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在清朝看似太平的日子里逐渐武备松弛,人无斗志,所有人想的都是怎么过日子,能过一日算一日。所以当西方列强来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敢跟装备精良的外国人打战,只知道一味的签不平等条约,只要能守住自已的所谓的大清朝,他们宁愿向洋人卑躬屈膝,割地求饶,丢尽了满人的脸,也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当我们为他们的举动感到痛惜难过,甚至有种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时,我相信当时的满人也不愿如此,只是多年的舒适日子让他们己经养成了软弱平庸的劣根性,苟且偷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他们无法像以往一样英勇抗敌,驰骋沙场,为国效命,至死不渝!就像我们一样,当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又有谁会仍保持那份上进心,坚守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呢?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时,我们也会措手不及,以至于举手认输,恳求留一条活路,所以,他们又怎么会坚强起来呢?
作为一个现在的大学生,每次想到那个时代的清朝,那个时候的中国,现在我们需要清醒的认清周围的环境,了解自己的处境,居安思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晚清的那段覆辙,真正的汲取了历史教给我们的经验,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也就废了”。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过程。”孙中山放弃了继续改变,将清王朝任然拱手相送给依然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变的中国又回归了原本的它,清王朝的统治依旧存在,人们还是处在水生火热之中,与我们理想的中国,相隔千里„„
张鸣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是的,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现把封建帝制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壮举背后,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岁月已经掩去了如尘往事中诸多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精彩,回味无穷。
张鸣在一次访谈录中说到:我觉得,不能一提到辛亥革命,就想到一个“民主共和”的符号。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从一个君主专制的政体,变成了相对先进的美国体制。但是,革命之后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制度,落到实处,的确大有困难。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革命后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的焦虑。革命给当时的民众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是短期能够消解的,今人也很难体会。通过这本书,我希望人们不要以为变革之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打破不满,希望人们能都更多地去反思,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从字里行间看,张教授似乎认为进行渐进式的改良要比激烈的革命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且造成的伤害也很小。他用较大的篇幅,列举诸多的事例突出辛亥革命的偶然性,并以此来论证,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的情况下要优于民主共和制。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体,但笔者坚信辛亥革命从长的历史纵深来看是一种必然。武昌首义有其偶然性,但是武昌首义之后没几天就有数省响应,恰恰说明革命党起义成功有其必然。或许由于偶然性,中国由清朝进入君主立宪的政体之中,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对当政者即君主立宪制下的皇帝及其所代表的皇族的影响,会使得君主立宪同样有名无实。清政府迫不得已推行君主立宪,实际上是为了维持巩固加强自身的统治,而不是真正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真正实行自由民主。这一点,从他们推行预备立宪过程中的扭扭捏捏、磨磨蹭蹭就能看出来。不能把改革幻想寄托于腐败的清政府手里。
我认为,就算中国人在清末能够走上君主立宪,早晚还是需要一场革命来将其推翻。我们不能由于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就否定革命,尤其是否定辛亥革命和其后的革命。这就像为了治病做手术结果由于没有处理好伤口又有些感染,就因此否定手术的必然性一样。革命是我们中国人在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奋起追赶的不得不忍受的阵痛。我们所要做的是珍视革命带来的成果,用革命的勇气和精神去鼓励现在的人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平时的闲暇的生活中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些伟人们的丰功伟绩,从而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也希望,我们能在成功中寻找失败,在失败中创造成功。认真反思自己走下的每一步,开创更灿烂的未来,建设更美好的中国!
第三篇:有关毛泽东史料读后感
中国XX大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自主学习
姓名 :班级 :学号 :XXXXxxxxxxxxx
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
书名:毛泽东的81个第一次
作者:唐春元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内容摘要:
第一次,是人生的历史证明,在一个人的历练中,是特别值得留恋的时刻,也是一辈子不能忘怀的时刻。
史学家说过,历史越久远越清晰。越到垂暮之年,越怀念自己曾经有过的第一次经历。
当然,一般人的第一次经历也许对社会、对他人无足轻重。但有的人的第一次经历,对社会、对历史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久远的影响。也许正是他的第一次经历,才会使社会发生变迁,使历史改变了发展方向。
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历史巨人。
第一次婚姻,第一次北京之行,第一次登泰山,第一次被抓,第一次遭受撤职处分,第一次阅兵,第一次为党内同志祝寿,第一次与外国记者亲密接触,第一次为党内同志执紼抬棺,第一次挨老百姓的“骂”,第一次公开道歉,第一次与蒋介石面对面交锋,第一次与美国直接较量,第一次畅游长江,第一次对苏联说“不”,第一次登庐山,第一次纵论生死,第一次谈自己的性格„„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解放的旗帜。他和他从事的伟
大革命事业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紧密相连。他的经历,特别是第一次经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其影响和作用仍然不可估量。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人所具有的他无所不有,人所经历的第一次他也必须经历。但毛泽东又不是普通人、一般人,他是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巨人和伟人。所以,他的第一次经历不仅仅是影响着他的一生,更重要的事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产生着久远的影响。(部分摘自前言)
所思所感:
第一次进学堂
毛泽东第一次进学堂,先生邹春培在墨板上写下了“濯足”二字,毛泽东走上讲台略作沉思,便在“濯足”二字下面对以“修身”。有一次放学,邹先生在菜畦里扯下一把牛皮菜,让他明早还他一把能与牛皮菜对的上的菜,毛泽东便在菜地旁拔起一兜马齿苋。一向苛刻古板的他顿时由衷赞叹道:“‘牛皮菜’对‘马齿苋’,对得好,对得好!真是奇才!奇才呀!”
但凡名人伟人,其童年必有一些事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智慧和心性。就好像帝皇出生,天必有异像。其实是否确有其事,已经完全不重要,那些也不过是使他们原本辉煌的人生更加具有看点。第一次婚姻
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婚姻,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取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他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妻子。
那时候具有先进思想的男子是悲哀的,他们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娶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妻子。好比鲁迅吧,因为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愿,从日本回来便娶了朱安;好比徐志摩吧,因为此类的原因娶了张幼仪。在做研究的学者看来,他们的第一次婚姻是封建遗瘤,而他们的第二次婚姻则被描述为暖春之旅。事实真是这样么?他们的第一任妻子,带着所谓的三从四德,来到一个不受丈夫待见的家任劳任怨。或郁郁不乐而终,或凄风苦雨一生,尽管张幼仪华丽转身,其背后的悲哀又有几个人能了解。
第一次明确军规
没有纪律不成军队,没有统一指挥就不能打胜仗。这句话几乎阐述了所有正义之战胜利的原因东西之一。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后正式宣布了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农人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功;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东西要赔。
毛泽东是具有远见的,懂得居安思危,懂得百姓的力量,更懂得如何和百姓打成一片。由此我们不禁想到了中国历史著名的农民起义人物——李自成。立足未稳,却豪奢享受。天下唾手可得,却最终功败垂成,他留给历史的仅仅是个背影,留给后世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慨叹。
很多事人们都以为是小事,事实上也确是小事居多。可是小事都不放在心上,又置大事于何地。不谈小事,何以谈大事?许多错误和遗憾的发生往往都是这样意料之外确又情理之中。
第一次纵论生死
毛泽东第一次系统的谈论生死是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他幽默地说:
我猜我自己可能有五种死法:一是被敌人开枪打死;二是坐飞机摔死;三是坐火车而死;四是游泳时被水淹死;五是生病被细菌杀死。这五条,我都准备好了。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以死亡的态度是非常豁达而乐观的。这也许就是革命党人真正令人佩服的地方。电影《勇敢的心》里有句台词: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对于我们的先辈们来说,真正的自由就是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为此他们
吧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毛泽东经历过无数次的第一次,尽管有许多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规律,在这些众多的第一次中,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崇高的革命风格和博大的胸怀。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无数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过的先烈!
看完此书收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要做第一人,敢为天下先。
第四篇:史料教学法
史料教学法
学历史讲究“论从史出”,它既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所以史料教学法也就应该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只不过长期以来,在中国大的教育环境下,人们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根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这一局面正在逐步被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被挤进了垃圾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模式被研发出来,可谓是百花齐放。但热闹了一阵子之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曾经备受推崇的教学改革模式太注重形式了,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好在那一阵子风刮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老师们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历史教学的真谛,于是最基本的史料教学法闪亮登场了。
史料教学的运用:
1.辨别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掌握史料教学的基本概念。如前所述,史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而史料解释则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的描述、记录; 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在史料教学中,只有弄懂这些基本概念,才能正确分析材料,做出有效筛选。
2.增加学生对史料的摄取,提高其阅读能力。俗话说,见多识广,学生要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第一种即传统式的由教师提供大量史料,然后指导学生读史料,粗通史料大意,最后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被学生当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即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和积累史料。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提供一个主题或观点,然后要求学生搜集史料来证明该观点。
3.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能力。增加史料阅读量实现了史料教学三个阶段中的认知史料阶段; 除此以外,史料教学还有更高的要求,即理解和分析史料阶段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阶段。正因为史料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向纵深推进的过程,所以,史料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规律性、层次性。
第五篇:武平县书画家史料
武平县书画家史料
(供龙岩市地方志参考)
一、李灿男(1923年——?)(清代人物画家)武平县城关七坊人。代表作有《九狮图》《八仙过海》《渔樵耕读》(四条屏)《八仙醉酒》等。
二、王启宣,男,武平县七坊人,1937年生。1963年《白头富贵》参加由福建省文化厅、省共青团、省总工会主办的画展获优秀奖。1983年函授于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院,作品《梅花图》《齐艺长春》被学院收藏。同年《绿阴鸭趣》在《当代美术大观》中发表。
三、练渭荣,男,1939年9月生,武平县象洞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龙岩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2年10月《北鹿南迁》入选由省美协、省侨联主办的侨乡画展。
1994年3月《苏家坡——毛泽东同志旧居》入选省美协、省总工会主办的“纪念红军入闽70周年画展”。
2001年11月《闽山秋色》获“大观杯全国书画大赛”铜奖,并在《美术大观》彩页上发表。
1999年11月《盼》入选“首届《国画家》中国水墨画小品精作展”,并在该杂志上发表。2004年10月《畲家清泉图》入选由中国美协、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
2005年6月《处处有通途》参加湖南省美协主办的“丰碑书画展”获优秀奖。
2005年12月《家在白云泉水间》入选由中国美协、人民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展”并入画集。
2005年12月《万紫千红总是春》入展由国家文化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展》获最佳创作奖、入画集。
2005年12月《畲家山寨出凤凰》入选由中共党史办、全国侨联等主办“纪念长征70周年书画展”入画集。
四、黄文明,男,生于1966年9月,大学文化,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人。现为中华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闽西书法家协会理事,供职于武平县文化体育局任副局长兼中国书法(网站)站长。其书法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展出,十余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文化部、中国文联的嘉奖。2000年有作品被中国博物馆收藏。同年,应邀出席中国文联等单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展”颁奖典礼。其个人简历录入《二十世纪著名书画家》、《书法家》等辞籍。
五、刘汉兴,男,1973年6月生,武平县大禾乡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武平县实验中学。
2004年12月《晨练》(工笔人物)参加福建省美协、诚信促进会主办的福建省诚信书画展获优秀奖。
2005年6月《倾听》(工笔人物)参加湖南省美协主办的“历史丰碑”书画展获优秀奖。
2005年12月《红晴蜓》(工笔人物)参加由中国美协、人民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展”并入优秀作品集。
六、钟晓平,男1977年12月生于福建武平城厢乡,大专学历,现为龙岩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美术教师。
2000年《飘》入编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当代国家精品展》。
2004年《蓝夏》获省诚信促进会、省美协主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诚信书画展”优秀奖,并入编作品集。
2002年六月《硕秋》获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教师美术书法作品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