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农民组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组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农民组织化调研组
一、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统计上报的专业合作组织有31个,涉及水稻、小麦、棉花、西瓜、畜牧、水产、芡实、用水等产业、行业,其中冠名合作社的有4个,其余为协会,协会中包括了原永丰街道8个村的用水协会。无论是协会还是合作社,都经民政局登记或科协、科技局等部门批准,但大多数为松散型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在市农委、工商等部门的大力宣传指导下,三湖芡实合作社、郑集花卉合作社、界牌三元养猪合作社、益民鹅业合作社、汊涧畜业合作社、龙岗芡实合作社、天长街道蔡营稻业合作社、天长蔬菜合作社、杨村苗木花卉合作社、平安稻业合作社、绿天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相继成立,并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在市政协的具体指导下,仁和镇原芦龙村还成立了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芦龙农事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全部按专业合作社法要求,成员全部出资合作,成为新型市场主体。目前又有5家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筹建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呈蓬勃发展态势。
目前,我市农民组织化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氛围良好。各地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农民组织化的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有所加深,能够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经济的抓手,进行引导。市农委开展了多次不同对象专题培训,要求农经站做好相关服务。市工商局设立专门窗口,明确一名副局长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二是成员结构多样。在合作社内部,既有农民社员,也有非农社员;既有生产环节社员,也有加工、销售环节社员;既有个人社员,也有企业团体社员。金集益民鹅业合作社8名社员中,就有白塔湖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社员。天长街道杨圩绿色蔬菜合作社共有30个社员,其中1名非农社员,1名天叶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社员。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有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部为依法登记,有固定场所,有健
全的组织机构,成员全部出资,为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平安稻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500人,基地覆盖附近3个镇,面积达7万亩,社员入股130万元,年分红11万元。今年秋季,原平安镇周边6123户农民种植的6.7万亩水稻,康盈米业有限公司按订单规定共收购优质稻谷160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增收近300万元。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有200多个农民自愿入社。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全村的机械化耕种和植保几乎服务到每个农户,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事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或进城打工,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
1、认真宣传发动。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2007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6月30日农业部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我市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举办培训班。除参加省、滁州市培训班外,我市举办了农经人员和专业合作组织人员培训班。市新农办和农委于8月31日举办了由农经人员和26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二是以会代训。10月中下旬,我市先后召开各镇街道分管新农村工作的负责人会议以及畜牧、蔬菜、种植业、林业、农经部门负责人会议,和畜禽大户、苗木花卉大户会议,进一步进行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我市的成功典型事例,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
2、部门积极主动。为推进我市农民组织化建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市农委明确各镇街道农经站负责对专业合作社进行具体指导,给每个农经站统一印制了合作社成立的基本条件、申请程序、成立大会的主要议程、可设立的会计科目等,并安排农经站负责人主动上门指导。
3、强化政策推动。2007年我市新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据市新农办介绍,市政府专门安排130万元资金,鼓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合作联合。市新农办在资金引导方面,考虑设立基本奖和绩效奖。对凡真实注资、单独建账、依法登记、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给予基本奖励;而对带动农户多、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量大的则给予绩效奖,以更好地促进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和提供服务者进行自愿联合,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产业做大做强。
三、存在问题
1、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市成立了近30多家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但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不到10%。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养猪、养禽、花卉苗木、种稻、种菜、养蟹等,合作领域不广。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经纪人等方面还没有破题。在已成立的合作社中,除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平安稻业、益民鹅业合作社外,其他合作社的合作内容较少,亟待巩固、充实、提高。
2、认识有待提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合作社成员,乃至牵头人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真正意义了解还不深不透,有的甚至是冲着上级能给予点扶持资金或可申报项目而成立合作社,即使成立了也规模较小。目前除平安稻业合作社和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入社社员数超过200名外,其他合作社成员均在二十户以下,有的还不到十户,小范围的合作,很难发挥作用。
3、服务功能不强。我市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资本、人才、技术比较缺乏,服务功能不强,手段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会议,加大对农民组织化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使镇村干部和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程序、管理、利益分配有进一步了解,提高农民自发成立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更多合作。建议由市农委、新农办、市工商局、广电局共同谋划,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扩大领域。天长稻米加工企业上规模的就有30多户,产品几乎全部是销往东南沿海三省,各打各的品牌,增加了不少成本,不利于天长稻米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市农委在粮食加工业和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做文章,以优化社员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3、培训提高。建议农委和新农办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指导其按照章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服务社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申报品牌。建议涉农部门切实做好相关服务,积极帮助合作社申报无公害认证,注册品牌,提升合作社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5、加大扶持。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种养和养殖大户、农字号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技术人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用地、水电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建议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第二篇: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为了解湘乡市农民收入情况,找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日前湘乡市统计局及农业局一起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包括月山镇三湾村、洪阳村及东郊乡王塘村3个行政村共9个村民组、100户农户。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10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共609.3亩,粮食产量共计45.23万斤,提供商品粮24.88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1.15元∕斤)折算实现总收入49.76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30.5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450.7元。种植水田大户规模上10-20亩的有9户,种植大户的粮食生产因实行机械化、集约化作业和订单收购使亩收益高出100元左右。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55亩,占总耕地面积17%,油菜人均纯收入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月山镇山湾村村民程落成,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12亩,实现土地流转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生猪仅出栏61头,年家禽共出笼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4.15吨,人均纯收入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71.5元;其他收入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6883元。
二、湘乡市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省略)
(二)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4078.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448.1元,增幅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5%。
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106.9元,比上年增加114.3元,增长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数据省略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151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长6.5%。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666元,与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07.5元,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80.3元,同比增加72.8元,增长达17.9%;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347.6元,养殖业生产性支出448.1元,同比增加100.4元,增长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
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通过对100户农户采访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99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幅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44元,比去年增加545元,增长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
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2011年c两优87、c两优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35元/斤,比每斤又涨了至少10元,上涨40%。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一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
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100户农户看,有62户,只有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继续提高尤其是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稳定生猪、农产品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正常收益。
(二)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成本和市场定价,防止农资价格过度上涨。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作用,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查处举报案件,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工商、质检部门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致富的能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让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能从物资、文化上“双双脱贫”,增强整体就业致富的能力。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积极推广农作物种植新技术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同时,国家要在农业保险上加大投入,减轻农民的因灾损失。
(五)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化组织。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生猪养殖业和品牌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返乡农民创业,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
(六)促进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要逐步改变千家万户种田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促进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者的经营规模,推进规模化经营。
第三篇: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8月10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委员们视察了天长市鑫洁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永丰镇现代农业合作社,并邀请10多家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座谈讨论。座谈会上,委员们听取了市农委负责同志《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通报》,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副市长刘正田应邀参加座谈会并讲话,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止2010年7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15家,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涉及种植业、畜禽、水产养殖业、苗木花卉、农事服务等10多个领域,拥有成员1.5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带动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四个提升,一个增加”:即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了农民市场地位,增加了农民收入。金集益民、仁和芦龙两家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入社会员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元,被流转户通过务工经商,年平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维林水产专业合作社通过科学养殖,统一经营,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户均增加收入6000多元。益民鹅业合作社、龙岗芡实合作社分别荣获农业部和安徽省“示范合作社”称号。
在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上,市委、市政府及市农委、市工商局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了由市农委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管理服务体系,并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二是工商部门通过上门指导和注册登记,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构成、出资方式和组织机构,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扶持政策,专门安排扶持资金,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壮大;四是市农委及新农办组织人员深入各地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章程认真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
调查表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效益也日趋显现。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少数干群对合作社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新生事物,一经工商注册就是一个新型的具有法人代表资格的市场主体,以增加收入为宗旨的企业,其本质是合作。调查显示,不少干部和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它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明,导致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后劲不足,运行不规范。有些农民虽然参加了专业合作社,但也仅仅是把合作社当作一个销售场所和销售渠道,而对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的服务功能和作用缺乏全面了解,契约意识、规则意识比较薄弱,执行章程规定的自觉性较差。一些社员当产品好销时,往往自行销售,当产品滞销时,就找合作社解决销路。还有个别合作社的负责人,利用合作社的资源向自己倾斜,不是平等地服务于每一个社员。调查中我们还了解
到,有少数镇村干部将合作社视为村级集体组织,平调或挪用市政府的扶持资金。
2、服务面不广,层次较低。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调查显示,我市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限于产前的农资服务统一采购,产后农产品销售这些环节。多数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做到统购统销,农户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一些新的服务领域还未拓展。
3、内部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管理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市已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比较规范的章程及有关制度文本,并按规定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等机构,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大都流于形式,不少合作社未按规定定期召开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还未形成。
4、政策扶持需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设一章来规定政府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从我市实践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国务院还未按合作社法的规定出台相应的税收、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给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税收政策方面,目前按暂缓征收操作,不少合作社都反映心里不踏实。在金融方面,我市金融机构,还未开展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目前只承办对社员个体的金融服务。(2)我市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用在合作社的开办和规范化奖励上,扶持的深度和层次还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
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采集、发布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调查显示,我市在上述方面还存在不足。(3)《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还对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以及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作了原则性规定。调查中发现,我市对专业合作社发展急需解决的人才、用电、用地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扶持措施。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普遍存在着缺少专业技术人才、财务管理人才、信息采集发布人才,导致服务水平难以提升,规模难以扩张。
5、规模小,应对市场和自然灾害能力差。我市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积累不足,很难应对市场行情的变化,特别是承担千亩以上规模种植的合作社,水产养殖、种植合作社一旦遇到较严重的自然灾害,虽然参加了农业保险,但仍然难以支撑,抓紧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二、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注重规范运作,提升合作水平。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运作和管理制度,是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凝聚力和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议市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运作程序,增强合作功能。一要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参照示范性章程文本,制定并完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服务宗旨,成员资格,股权设置,组织机构,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等。二要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要严格执行议事规则,使重大事项决策真正民主化。三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公共积累和利益分配的关
系,既要让入社社员增加收入又要确保合作社发展壮大,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四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合作社的审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五要建立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市场销售,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各类合作社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
2、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包括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安排、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土地流转、用地、电力供应、技术人才、农业保险、绩效评价、争先创优等方面政策措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论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服务,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形成一整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议市政府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不搞普惠制,要跟项目走,做到“见花浇水”,这样有利于合作社发展壮大。
3、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做大做强。一是要坚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加快土地向合作社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建设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条件成熟的可在合作社下成立合作农场,专门承担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种植,加快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二是要鼓励全市同一领域的专业合作社,实行横向联合,组建行业联合社和跨区域的专业合作社,共同开拓市场,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和农产品标准,实施品牌和标准强社战略。四是帮助合作社培养和引进人才。建议市农委、新农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密切配合,制定出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训计划,对有培养前途的、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合作社成员,建议
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或专项扶持的措施,将他们输送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培训。鼓励大专院校对口的毕业生到专业合作社工作,必要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补助。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工业企业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
4、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我市的主流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先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特别要注重对合作社的性质、地位、作用的宣传,以消除少数干群的错误认识,增强合作意识,支持合作社,积极搞好各项服务,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篇: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赵银海
根据工作安排,我们就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市农林局的有关情况介绍,接着深入到四明山镇、河姆渡镇、临山镇、低塘街道等乡镇(街道),召开了由分管镇长(主任)、农办主任、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专业合作社,然后又召开了由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农办、市农机总站、工商余姚分局、农发行余姚支行、市合作银行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较长时间,它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经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发展这种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组织,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了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及组织组成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服务体系,并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二是通过变更登记、新设登记等,依法规范 1
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构成、出资方式和组织机构,规范了专业合作社章程、内部运作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三是依法制定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农业扶持政策中专专门安排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性扶持资金,并落实上级规定的各项扶持政策;四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在产前农资统一配送、产中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
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3家,其中余姚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宁波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规范化合作社总数达到52家。共有入股社员2024人,联系带动农户5.5万多户,经营和联接基地面积14.07万亩,基本覆盖了全市特色产业和产品。2007年实现经营服务总收入1.7亿元,实现盈余652万元,其中盈余返还及股金分红总额为360万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品种面积不断扩大,如茶叶经营面积
3.15万亩,占总面积的56.4%;水果2.9万亩,占总面积的22.3%,其中蜜梨0.95万亩,占总面积的44.3%,葡萄0.35万亩,占总面积的29.2%;红枫1.2万亩,占总面积的70.6%;茭白0.7万亩,占总面积的20%。水产养殖1.88万亩,占总面积的45%。由上可知,合作经济在我市经济作物中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二、主要问题
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在推进农业产
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合作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合作社的本质是合作,多数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含义和概念认识不清,对它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明,导致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足、运行不规范和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农民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有些农民尽管参加了专业合作社,但也仅仅把合作社当作一个销售场所和销售渠道,而对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的服务功能和作用缺乏全面了解,契约意识、规则意识比较薄弱,执行章程规定的自觉性较差。调查显示,一些社员当产品好销时,往往自行销售,当产品滞销时,就找合作社解决销路。还有个别合作社的负责人,利用合作社的资源向自己倾斜,不是平等地服务于每一个社员。
2、合作发展的层次还较低。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调查显示,我市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限于产前的农资统一采购、产后农产品销售这些环节,所谓统一销售,也大都局限在统一开具销售发票,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做到统购统销、统一口径对外销售,农户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如去年在临山葡萄节期间,发生个别种植户用“味香园”的品牌包装劣质葡萄销售的现象,影响了临山葡萄的声誉。在统一合作社内部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服务方面,则更加薄弱,直接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普遍较小,带动力不强,目前每家合作社入股社员平均只有24个,而且基本不跨行政区域。
3、内部运作机制还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市已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比较规范的章程及有关制度文本,并按规定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等机构,但从实际运作看,大都流于形式,不少合作社未按规定定期召开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活动正常的估计不到一半,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4、扶持政策还未完全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设一章来规定政府了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从我市实践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国务院还未按合作社法的规定出台相应的税收、金融等方面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给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税收政策方面,目前按暂缓征收操作,不少合作社都反映心里不踏实。在金融方面,我市农发行和有关金融机构,还未开展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目前只承办对社员个体的金融服务。(2)我市每年安排8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用在合作社的开办和规范化奖励上,扶持的深度和层次还不够。合作社法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调查显示,我市在上述方面还存在不足。(3)合作社法还对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以及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作了原则性规定。调查中发现,我市对专业合作社发展急需解决的科技、人才、用电、用地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扶持措施。
三、工作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发展原则。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列入“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通过普法宣传,使广大农民和相关人员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作用、运作形式、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等,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达到相关部门了解,经办机构掌握,农户熟悉的效果。在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前提下,明确合作社发展的原则:一是坚持产业基础。发展合作社必须围绕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要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不能盲目发展;二是严格创办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确保运作规范、带动力强,办一个成一个,讲究质量;三是发挥能人作用。创办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有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为农服务意识强的能人牵头,才能带动专业合作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
生存与发展,实现专业合作社、牵头人和农民“三赢”目标。
2、注重规范运作,提高合作水平。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运作和管理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凝聚力和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一要规范章程,参照示范性章程,制定并完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服务宗旨、成员资格、股权设置、组织机构、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等;二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化;三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合作社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成员利益保障机制、内部利益二次返利制度和股份分红制度;四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合作社的审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五要建立合作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和市场销售,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2004年5月,市政府曾经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的发展,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需要对扶持扶持政策进行完善。为此,建议市政府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并结合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浙江省和宁波市对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新精神,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包括财政资金扶持、建设项目安排、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土地流转和用地、电力供应、技术人
才、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星级评比等方面政策措施,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作出具体的扶持安排,形成一整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
4、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做大做强。一是要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加快土地向合作社社员流转,扩大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建设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鼓励市域内同一领域的专业合作社,实行横向联合,组建行业联合社和跨区域的专业合作社,共同开拓市场,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和农产品标准,实施品牌和标准强社战略,发展品牌农业,严肃查处假冒合作社商标、商号和农产品商标的侵权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实施品牌经营的积极性;四是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催生演化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新的经营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新型农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产业带和产业群。
(2008年3月)
第五篇:关于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
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市场主体是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近日,市人大农业委员会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对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是:
一、基本情况
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逐步探索建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指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行。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共有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05个,社员总数16000多人,带动农户6万多户。从登记注册的 905个农民专业合 作社的产业分布看,涉及种植、养殖、运销、信息技术、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从事种植业的有 210个,从事畜牧业的有639个,其中奶业 570个,林业 7个,渔业 10个,服务业23个,其他16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组建形式多元化。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三种组建形式。一是“合作社+农户” 模式,由农民能人牵头发起建立,由于与农户联系密切,在种植、生产、销售环节上组成比较紧密的链条,大大加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社联办,以专业合作社依托企业的技术与资金优势,为企业种植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企业试验示范新品种,企业为合作社提供相应的经费。这类合作社运作风险小,但经济效益也不大,只是企业与农户的纽带;三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党支部领办、创办的,把党支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途径。
合作内容不断深化。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户或十几户联合,发展到几十户,甚至几百户联合。从合作领域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从单一产业领域,发展到种、养、加、销等各个产 业及领域,其中联系较为紧密、运作较为规范的,集中在产业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与农业产业化关联程度大的产业,如奶牛、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等。从合作水平看,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物质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综合服务转变。此外,我市一些地区还尝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成立了土地合作社,乡镇、村委会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连片整合,储备到农村土地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转包或出租,所得收益分红。
地区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依托当地主导、支柱产业产品和特色产业产品发展起来。因此,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产业主要以奶业、蔬菜、马铃薯、肉羊等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为主。为突出地区产品特色,我市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商标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已有“阴山红”牌李子、“川宝”牌马铃薯、“伊牛”牌小香米、“蒙禾”牌西瓜、“一溜弯”牌红辣椒系列产品等 30多个合作社商标。武川县农丰马铃薯种薯专业合作社的“川宝”牌马铃薯获XX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品牌”殊荣。武川县兴旺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蓝姐”牌系列蛋产品在XX年第三届创业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被评为“XX人民大会堂宴会指定产品”。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合作组织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产业带,带动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专业生产。如:赛罕区润土绿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周边各村1500座温室大棚为依托,通过技术扶持和市场引导,根据消费人群需求推出不同档次的蔬菜,逐步打出“润土绿”这个蔬菜品牌,已经成为呼市“菜蓝子”的重要一员,成为赛罕区蔬菜种植主导产业的支撑点;清水河县蒙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固定资产XX万元,入社成员200多人,带动当地农户10000多户,发展起了独具特色的清水河小杂粮产业,合作社社长刘三堂于XX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武川县围绕马铃薯产业,建立起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了一定规模,且大多数都开展了农超对接,如“富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圣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都和XX、上海“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XX小汤山等地签订购销合同。有的合作社还开展了超市直采,有效带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特有 的组织载体优势,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校等部门的联合,带动科技培训与科技示范活动,加快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托克托县的多数合作社,每年年初均为成员举办1—3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5000多份,建立了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从而把科学技术通过专业合作社推广到了千家万户。托县大羊场胡萝卜生产合作社,以蒙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由200户红萝卜种植户自愿联合组建,带动农户3823户。合作社与蒙川公司签订种植和销售定单,实行保护价收购,对社员生产的红萝卜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品种,其主要蔬菜品种胡萝卜、甘蓝、南瓜、红辣椒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和加工;保鲜蔬菜、脱水蔬菜完成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推动了农民持续增收。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统一服务,开拓市场,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扩大了产品销路;通过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实现利润返还,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从而在各个环节促进了农民的增收。据调查了解,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同等条件下比未加入的农户的年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土左旗秀梅奶牛专业合作社,将81户社员的奶牛集中饲养,集中管理,XX年,有存栏奶牛570多头,交售鲜奶1000多 吨,实现销售收入275万元,平均每公斤鲜奶比非社员高0.2元,每头奶牛的收入比非社员高1000元左右。
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急需相应的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联合与合作,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起到了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如回民区乌素图林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XX年成立以来,为社员统一购买了蔬菜种子,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统一购买无公害农药,统一在温室大棚安装了沼气池,注册了商标,定期请专家现场培训指导等,在销售上统一包装,统一批发,保证了产品品质,蔬菜每斤比同类菜高0.3元左右,杏果每斤比同类产品高2—4元。
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现阶段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仅靠政府的规划指导,很难跟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需求。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上情下传,下情上达,协助政府贯彻和落实农业与农村政策,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自己的意愿和建议反馈给政府,为政府施政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了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政府把一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由专业合作组织来管理,使政府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大事、顾全局、搞服务。与此同时,专业合作组织培训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也有利于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运作不规范、辐射功能弱,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和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小。一是由于宣传力度小,农民对专业合作社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农民还不知道什么是合作社,习惯于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力度小,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由于多数合作社是白手起家,生产规模小,经营实力不强,在资金融通、技术引进、设备改造、市场开拓上都面临极大的困难。还有的合作社成立的目的只是为了套取国家的项目和财政的扶持资金,对合作社的功能、作用、机制都不甚了解,成立后也没有进行运作,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合作社”。
内部运作不规范。一是《章程》不够规范,有些合作社的《章程》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不按《章程》议事、办事;二是民主管理意识比较淡薄,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未设,有的也只流于形式。日常运作主要由理事长 一人说了算,社务不公开,合作社完全没有按照民主管理的理念、方式、原则运行;三是内部制度不健全,缺乏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财务管理体制未完全形成。四是内部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形成,没有实现盈余返还和二次分配。
合作社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大多数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有合作理念、有市场知识的牵头人,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大多数发起人信息渠道比较窄,不能获得更多有用的市场信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资金瓶颈比较普遍。很多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实力较弱,又缺少有效抵押,较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政府所能投入的资金又是有限的,因此,资金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社命运的长短。另外,很多税收优惠政策仍难以全面落实。
五、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调研后,大家形成共识,针对我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 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贯彻落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出台地方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用地、用水以及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三是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导支持一批奶牛、蔬菜、肉羊、马铃薯、小杂粮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要结合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积极探索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四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资金扶持项目的建设指导和资金监管;
五是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