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发展亟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农村发展亟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是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村组织管理体制、引导教育和服务农民、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主要对策:转变观念。,简政放权,制度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亟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让农民依法、有序、自主地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更好地实现、保护和促进自身的利益。
一、重要意义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如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代表农民进行谈判的通常不是政府,而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世贸组织规则规定,反倾销诉讼的实施必须得到占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25%以上的生产者的支持。建立农民组织,可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随着生产和市场的发展,“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通过有效途径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有效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益,从根本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构建新型农村组织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现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协调政府管理职能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存在困难,是产生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能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村组织结构和功能,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引导、教育和服务农民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发展经济、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对此,应因势利导,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自发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和管理,使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与纽带。
二、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迄今,我国农村组织体系的实质性进展并不十分理想。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
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传统,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村又面临着紧迫的发展压力,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体制惯性的挤压。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林业、粮食等10多个系统,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政府干预的不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的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三、主要对策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转变观念。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探索和选择,切实转变“全能政府”、“大包大揽”的观念,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坚持用市场的、民主的、法制的办法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活动;摒弃放任自流的消极思想,在因势利导中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深化供销社、信用社等合作组织的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纠正村委会“行政化”倾向,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制度创新。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同时,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的自发性组织活动,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配置资源、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规范调适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对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
(湖南省双峰县国土资源局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二篇:关于我市农民组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组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农民组织化调研组
一、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统计上报的专业合作组织有31个,涉及水稻、小麦、棉花、西瓜、畜牧、水产、芡实、用水等产业、行业,其中冠名合作社的有4个,其余为协会,协会中包括了原永丰街道8个村的用水协会。无论是协会还是合作社,都经民政局登记或科协、科技局等部门批准,但大多数为松散型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在市农委、工商等部门的大力宣传指导下,三湖芡实合作社、郑集花卉合作社、界牌三元养猪合作社、益民鹅业合作社、汊涧畜业合作社、龙岗芡实合作社、天长街道蔡营稻业合作社、天长蔬菜合作社、杨村苗木花卉合作社、平安稻业合作社、绿天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相继成立,并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在市政协的具体指导下,仁和镇原芦龙村还成立了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芦龙农事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全部按专业合作社法要求,成员全部出资合作,成为新型市场主体。目前又有5家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筹建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呈蓬勃发展态势。
目前,我市农民组织化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氛围良好。各地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农民组织化的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有所加深,能够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经济的抓手,进行引导。市农委开展了多次不同对象专题培训,要求农经站做好相关服务。市工商局设立专门窗口,明确一名副局长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二是成员结构多样。在合作社内部,既有农民社员,也有非农社员;既有生产环节社员,也有加工、销售环节社员;既有个人社员,也有企业团体社员。金集益民鹅业合作社8名社员中,就有白塔湖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社员。天长街道杨圩绿色蔬菜合作社共有30个社员,其中1名非农社员,1名天叶食品有限公司企业社员。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有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部为依法登记,有固定场所,有健
全的组织机构,成员全部出资,为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平安稻业合作社现有社员6500人,基地覆盖附近3个镇,面积达7万亩,社员入股130万元,年分红11万元。今年秋季,原平安镇周边6123户农民种植的6.7万亩水稻,康盈米业有限公司按订单规定共收购优质稻谷160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增收近300万元。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有200多个农民自愿入社。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全村的机械化耕种和植保几乎服务到每个农户,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事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或进城打工,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
1、认真宣传发动。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2007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6月30日农业部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我市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举办培训班。除参加省、滁州市培训班外,我市举办了农经人员和专业合作组织人员培训班。市新农办和农委于8月31日举办了由农经人员和26位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二是以会代训。10月中下旬,我市先后召开各镇街道分管新农村工作的负责人会议以及畜牧、蔬菜、种植业、林业、农经部门负责人会议,和畜禽大户、苗木花卉大户会议,进一步进行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我市的成功典型事例,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
2、部门积极主动。为推进我市农民组织化建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市农委明确各镇街道农经站负责对专业合作社进行具体指导,给每个农经站统一印制了合作社成立的基本条件、申请程序、成立大会的主要议程、可设立的会计科目等,并安排农经站负责人主动上门指导。
3、强化政策推动。2007年我市新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中,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据市新农办介绍,市政府专门安排130万元资金,鼓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合作联合。市新农办在资金引导方面,考虑设立基本奖和绩效奖。对凡真实注资、单独建账、依法登记、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给予基本奖励;而对带动农户多、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量大的则给予绩效奖,以更好地促进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和提供服务者进行自愿联合,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产业做大做强。
三、存在问题
1、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市成立了近30多家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但加入组织的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不到10%。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养猪、养禽、花卉苗木、种稻、种菜、养蟹等,合作领域不广。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经纪人等方面还没有破题。在已成立的合作社中,除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平安稻业、益民鹅业合作社外,其他合作社的合作内容较少,亟待巩固、充实、提高。
2、认识有待提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合作社成员,乃至牵头人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真正意义了解还不深不透,有的甚至是冲着上级能给予点扶持资金或可申报项目而成立合作社,即使成立了也规模较小。目前除平安稻业合作社和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入社社员数超过200名外,其他合作社成员均在二十户以下,有的还不到十户,小范围的合作,很难发挥作用。
3、服务功能不强。我市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资本、人才、技术比较缺乏,服务功能不强,手段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会议,加大对农民组织化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使镇村干部和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程序、管理、利益分配有进一步了解,提高农民自发成立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更多合作。建议由市农委、新农办、市工商局、广电局共同谋划,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扩大领域。天长稻米加工企业上规模的就有30多户,产品几乎全部是销往东南沿海三省,各打各的品牌,增加了不少成本,不利于天长稻米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市农委在粮食加工业和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做文章,以优化社员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3、培训提高。建议农委和新农办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指导其按照章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服务社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申报品牌。建议涉农部门切实做好相关服务,积极帮助合作社申报无公害认证,注册品牌,提升合作社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5、加大扶持。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种养和养殖大户、农字号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技术人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用地、水电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建议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袁鑫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增效。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最关键的,是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参与竞争、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朝着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必须通过强化村民自治管理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协会”、“互助会”等各类群众性组织的建设,把农民组织起来,政治上将其凝聚一心,经济上促其结成一体,文化上加强教育引导,逐步促成农村和农民的自主发展。
一、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创新民主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看,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才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为根,以农民为本,以民主管理为最重要的软件系统,构建农民自主参与的内在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度。
一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引导作用。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引导,进一步改变过去依靠权力命令、实行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协调他们与各方之间的关系,搜集并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信息以及市场需求资讯,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同时各级党委、各村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枝干网络作用,凝聚人心,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要强化村民自治建设。村民自治的架构应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落实各方利益的均衡性,实现民主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为农村村民提供最基本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使农村各种分散的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在农村基层政治架构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要拓展民主管理空间。不断完善农民权益维护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存权、民主权和发展权,为农民当家做主提供制度性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只有真正落实了民主管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才会被农民看成是自己的组织。
四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原有的村务公开制度,把新农村建设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支农资金、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和建设项目及时纳入到村务公开范畴。对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利益事项的一系列项目和环节,以及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业,都要及时公开。
五要改革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基层民主决策机制,科学界定决策范围,严格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乡村民主管理水平。同时,注重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乡村治理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要缓办或不办,绝不搞强迫命令或形式主义。
二、发展合作型经济组织 垫实新农村建设基石
当“组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时,我国农民传统形成的分散经营型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越来越显得举步维艰,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机制,以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日渐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首先,作为一个战略决择,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和必然趋势。面对市场,农民最担心的是品种不优,最发愁的是技术不过关,最害怕的是产品卖不出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沟通和联系市场与农民的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将组织内部加工和流通环节所获得的利润按惠顾额返还给成员,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其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团体式专业合作经营模式,通过群体交易的联合,使农民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有效保障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降低农业投入产出成本,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必须用建设新农村的高标准,通过法律保障、完善政策、科教扶持、培植典型、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作为农村改革模式的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各级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联结点。由于我国农业的广泛分散性,使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难以直接面对个体农户,而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积极开展与政府机构的对话,反映农民群众的诉求,从而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党的“三农”政策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从而提高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合作型经济组织,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扶持,在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充分把握工作方法和力度,引导农民“自我创办、自主管理、自己受益”,避免错位或越位,更不能直接插手统揽包办。
三、扶持、培育群众性组织,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农村各类群众性组织,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移风易俗,引导民俗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发挥维权协调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离不开这些组织发挥的作用,因此必须加以扶持和培育,并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发挥农村“草根”理事会的作用,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一些承担公益性事务的“草根”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往往为村民自发组织,由农村党员、农村致富能人、妇女骨干、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等组成。这类群众性组织在倡导移风易俗、修桥铺路、改水改厕、拆旧建新、发展新产业等方面起着骨干作用,有时在调解农村家族矛盾和经济纠纷事务中还能起到党支部和村委会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些组织,乡镇政府要,重视并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这类群众性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村党支部及村委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发挥农村群众性文化组织的作用,开展农村文化、法律、医疗卫生、科技等各类知识的普及、培训、推广工作。我县很多乡镇农民逢年过节或遇喜事,都有自娱自乐的传统习惯,比如富有我县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子、扛故事、花灯会等,有些乡村的老年协会甚至还有自己创办的音乐协会、老年合唱团等民间文艺团体。他们土生土长,深受群众喜爱,是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的有效手段。对这些农村文化组织,相关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在演出形式、节目内容、资金投入上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培育、扶持各类“协会”、“互助会”、慈善团体等其它群众性组织。现阶段,扶危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贫的任务基本上只由政府的民政部门承担;而面对自然灾害严重、社会保障不健全、生产条件普遍较差、卫生现状不佳的广大农村群众,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完全解决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充分发挥民间慈善组织以及各类“协会”、“互助会”的作用,将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组合并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充分可行的。(袁鑫方)
第四篇:农村校长:亟需提高创新意识
农村校长:亟需提高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教育创新的时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对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一校之魂的广大中小学校长更是责任重大。然而,尽管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多年,创新教育也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对创新教育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头脑中的创新意识也是十分淡薄的。据某进修学校的一份以“新的历史时期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为题的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校长的回答仍然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注意关心群众疾苦,团结教师,作风民主;要勤奋努力,乐于奉献。”只有很少一部分校长的回答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富有开拓精神,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因而,提高广大中小学校长的创新素质,特别是首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创新的自觉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创新意识
当前,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创新意识不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创新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校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和所起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提高创造能力上下功夫,把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无休止不间断的考试的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发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也是一所学校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校长事业成功的根本。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创新积极性的校长是注定不会有太大的出息的,也迟早会从激烈的时代竞争中败下阵来。我们每一位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校长,一定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做一名敢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校长,为学校在新世纪里获得跨越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树立自信,增强创新意识
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之所以缺乏创新意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对创新缺乏自信。笔者在与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长谈及学校的发展创新问题时,许多同志都直言不讳的说:“创新?谈何容易!就我们学校的实际和我们自身的实力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能不出乱子也就不容易了。”言语中有无奈,更有对自己创新实力的怀疑。客观地讲,每一所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在办学条件、人员素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校长自身而言,能力也有高有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好的学校有实力的校长才能创新。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新优势。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虚心向他人学习,主动借鉴一些成功的创新经验,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每一位校长都会在创新实践的活动中有一番作为的。只要我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自卑;多一些实践,少一些空谈;多一些拼搏进取,少一些懒怠;我们每一位校长都会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创出一片崭新的事业天地。
三、学习楷模,激励创新意识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能够书写大写人生的人,莫不都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创新之路的人。例如,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打破了苏联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模式,另辟新径,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实际情况,冲破重重阻力和旧有观念的束缚,创造性的提出了“平民教育”思想和全新“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在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园地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者不乏其人,从老一辈的教育家叶对陶、吕叔湘、蔡元陪、黄炎培,到新一代的教育家于漪、马芯兰、魏书生、李吉林,哪一个不是在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的不懈追求中走向成功之路,并最终闻名全国甚至享誉海内外的呢?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自觉向这些勇于开拓进取,敢于破旧立新的伟人、专家学习,努力克服资金短缺、交通闭塞、条件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购习一些创新方面的书籍读一读,多到一些有特色鲜明、实绩突出、有创新精神的学校去走一走,看一看,让有一定名气和创新头脑的校长、教师到自己的学校去座谈、研讨,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创新气息,也会于一种潜移默化中使我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变得更强烈、更主动。
四、勇于实践,锤炼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与培养,更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使我们对创新有更准确的理解,更深刻的体验,才能使我们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形成更为自觉、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充分掌握教育创新的主动权,克服怕苦畏难情绪,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慎密思考,科学规划,大胆实践不断探索,积极把创新渗透在自己的各项工作中去,或在管理中创新,或在办学中创新,或在观念、体制上创新,或是在育人、服务上创新,从而使创新意识在我们的实践在得以不断地强化和巩固。当然,创新是一个项长期、艰苦、复杂的过程,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的开创性的劳动,要使创新实践得以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就需要我们的中小学校长要准确把握机遇,审时而行,创新的过程中有困难、挫折与失败,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能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始终抱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只有如此,创新才有可能深入下去并取得成效。
第五篇:探讨如何提高农村供电所营销水平
探讨如何提高农村供电所营销水平
(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 221000)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农村供电所的具体营销情况做个简要分析概括,进而提出其所面临的的问题和应该如何提高营销水平而进行总结和探讨。目的在于提高改进农村地区供电所的营销管理水平,促进服务质量改变,为实现农村供电所良好发展而努力,竭力提高农村地区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农村供电所营销水平研究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方面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用电需求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其服务质量一定要有着严格的要求,农村地区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我国大环境影响,在农村地区的供电所的营销水平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营销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因此,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可以提高农村供电所的营销水平,并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供电所营销现状
目前,因城乡结合部进程加快,我国农村供电所的管理方式也发生转变,仍然以标准化建设为主线,集约化和专业化为辅线,但是加强了信息化的管理,并针对营销管理进行核心业务专业化要求,为达到构建城乡一体化而努力。目前,就农村地区供电所营销水平的现状做一个简要介绍。
因为农村电力机制改革,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实施,目前农村供电所的营销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趋于好的方向发展。首先是电表核抄情况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村电力需要核抄员挨家挨户进行查、抄、收,这项工作非常的繁琐,极其考验核抄员的工作责任心。目前电费的相关票据的管理更加完善,电费的收取情况也能正常运行。其次,是关于业扩报装方面,这主要包括了新装类申请、销户类申请和变更类申请。新装类申请包括临时用电、正式用电等,销户类申请主要指供电和用电双方解除供用关系时需要提出的一些列申请。而变更类申请是指供用双方对已经签订的用电合同进行改签,针对想要变更的内容提出修改,再签订新的合同。再者,计量装置管理方面,现在农村的计量装置正在大面积的更换,将以前的老旧装备换成更规范化、先进化的电表,保证计量时,用电指数的准确性。还有电价方面,按照企业生产的不同别类,供电所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用电行为和差错,严格规范用电标准,实施标准可行的电价管理方法。
二、农村供电所营销问题分析
农村供电所虽然已经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管理水平,一切趋于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供电所的营销水平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管理出现问题
针对发展要求,制定新的营销管理条例,整合配套营销管理方法,并实施到具体供电所中。虽然一些供电所按照要求实施管理,但是条例的实际约束力差,执行效果也差强人意,非常不理想。部分员工无法快速适应新的管理条例,处理问题上仍然会出现使用以前方法解决的情况,但是这样会造成管理混乱,无法统一解决问题。而供电所的管理层安排也不合理,没有一个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出现问题难以问责到人,导致工作难以更好的指导进步。
(二)计量装置问题
计量装置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整体范围的农村供电所并没有贯彻落实好这一需要改进的工作。许多供电所的计量装置不够规范,表计安装的位置有问题,有的会造成多表连用,有的则无法进行抄表,严重影响了计量工作。有的是用户的电表和表箱没有封印好,甚至是没有进行封印,所以不自觉的客户可能会出现偷用电的情况,造成供电部门电量的损失。还有的是电表的抄表和传票不对应,导致用电的收费有问题。
(三)工作人?T的综合素质问题
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仍然有一定的欠缺,农村供电所的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没有那么高,专业技能水平也有限,所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存在问题,一般发生以下几种情况,如业务传票有很多差错,不能按照规定的填写方式填写,使得填写项目不规范。还有供电合同不规范,一些细小的环节没有严格要求,签订日期和系统记录日期不一致。
(四)管理技术问题
农村供电所因受地区发展限制,现代化管理水平低,虽然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但是有的地方只是用于一些打印报表类的简单工作,而电费账务管理这些较为专业且复杂的工作仍然需要人工帮助,使得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还有其他的申表工作管理手段也很落后,档案不完整,机制不完全。
三、提高农村供电所营销水平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供电所的营销水平,应当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改革发展能有质的飞跃,所以针对上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措施。
(一)业务管理
首先抄表工作,应当大力推广高科技技术管理,减少手抄工作量,并且提高抄表正确率。目前江苏省已全面实施电子化采集抄表,但仍应进一步提高采集合格率。再者,根据江苏省的农村供电所实际情况,制定大方向上统一的管理理念,小地方上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例如采取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制定激励机制,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积极性。还有业务报装方面,任何时候都要妥善处理那些细小的环节,反复检验合同签订表、各类申请表,避免出现人事纠纷。
(二)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各供电所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安排人员培训工作,深入供电所实际营销工作管理,现场进行指导教学,提供经验。加强农村供电所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系统,既帮助营销人员更好的了解用户信息,还能对营销人员起到行为约束功能,提高营销水平。除此之外,在人员的选拔上,应该提高技能要求和专业素质要求,吸收高水平人才,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营销水平发展进步。
(三)整治农村供电所环境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服务理念,因此,不应只关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服务理念,农村建设发展也应当注重服务理念。营销人员要时刻以农村用户的切身利益为重,服务他们,尽力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树立良好的供电所形象。而农村供电所的营销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江苏省的农村改革,结合政策等因素,推进供电所的机制管理。供电所应该定期进行检查整顿,如正在使用的机器设备是否正常安全,营业的漏洞是否填补等。总而言之,供电所的制度应不断规范,机制不断健全,营销队伍不断完善,电力系统不断改革,使得整个农村供电所的环境呈良性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农村地区电力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统一的,虽然过程显得困难和艰苦,但是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致使农村供电所的改革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提高农村供电所的营销水平,非常重要,对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以及经济利益的提升都起着支撑和铺垫作用。因此,必须贯彻落实这些改革措施,促进农村供电所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瑜.浅谈广州农村地区供电所营销管理问题及改进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1624-1624.[2] 陈可航.新形势下农电营销所面临的困难与标准化管理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124-125.[3] 王建.浅谈大营销在供电所管理中的创新及运用[J].魅力中国,2013,(23):29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