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组织化程度 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提高组织化程度 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林下经济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林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林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近年以来,我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以其特有的优势,促进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较好地发挥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目前,全区已成立了3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就有12家。覆盖林下养鸡、养鸭、养猪、养牛、种植天麻、魔芋、金银花、白芍等各个领域。但同时也存在着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组织方式不适应林下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规模小,产品加工处于初级水平,林下产品深加工还处于空白,林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亟须在发展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
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努力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为此,要采取培育产业龙头、延伸产业链、培训新型农民等手段,在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机制上实行新突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联动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把产业链紧密联结起来,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实现生
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分工合作,风险共担。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历史新阶段,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已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木材等再生产性原材料、生物质能源、森林药材、森林食品需求显著增长,这既为我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空间,也为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由于毕节市七星关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投资环境优越,开放环境趋好。承接省内为产业转移条件优势明显,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提升林下经济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此外,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的出台以及毕节试验区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央、省、市对我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也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要乘势而上,切实提高林下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一要发展壮大林业龙头企业。林业龙头企业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要任务。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项资金和林业专项贷款,加快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市场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努力提升附加值,着力打造七星关区林下产品品牌。支持龙
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化示范区。
二要深入推进示范社行动。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龙头企业、林业科技人员和农村经济能人创办或领办林业专业合作社。按照“建一批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新型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创新合作经营机制,加强管理服务,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林业转型升级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在生产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向加工、流通等多领域发展。同时鼓励合作社创办龙头企业,或引进大的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林下产业,提高整个产业的整体素质。
三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我区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配套改革,根据《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和《毕节地区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所暴露出的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加大林权流转力度,鼓励林农利用自有林地资源进行承包、转包、出租、抵押、合资合作、转让、互换等方式流转林权,使林地和林木资源向有实力、会经营、善管理的林农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经济组织集中、归并,促进林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林地的规模效益。
四要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服务新机制。要加强林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积极做好林权抵押、变更、注销登记,建立林权流转数据库。开展林权交易、资产评估及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切实把林权流转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为广大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创建一个公开透明、便捷高效、安全周到的便民服务新机制。
五要积极发展林产品物流。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林产品物流有助于提高林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林业现代化。要积极培育和完善林产品物流主体,加强林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林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林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搭建林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林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六要大力推动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力度。鼓励、引导、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林业产业化、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确保涉林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落实中央财政林业贷款贴息政策,争取国家、省、市加大对我区林业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完善财政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建立面向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机制。建立林业贷款担保机构。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体系,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风险防控水平。
七要提高林业经营主体素质。加强林业企业家和林农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广大林业企业家、林农素质。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使企业家、林农的素质适应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首先要让林业从业人员本身实现转变,即人的素质的转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仅要求掌握现代林业的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
理观念,还要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其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政府通过组织安排林业协会、林业部门技术骨干人员、镇、村技术能人深入林间地头对林农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综合提高林农林下种养殖实用致富技术水平。
通过强化政策扶持、金融支持、企业参与,使林下经济的运行不断走向规范化和市场化,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必将促使林下经济走上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第二篇: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发展现代农业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也要靠改革和制度保障。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发展农业生产力,也要注重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更好地利用资源,促进要素流动,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村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功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容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我国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竞争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完善。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分别仅占35%和13%;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还不高,生猪规模化饲养仅占43%。应根据种植业、养殖业等不同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引导农户进入市场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首先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
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必须坚持不刮风、不动基础,坚持自愿,保护农民利益,依法进行。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阶段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5万多个,加入的农户成员达到2363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50%。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还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龙头企业只有在服务农户、致富农民、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再扶持培育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也需要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农村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满足农民的服务需求。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袁鑫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增效。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最关键的,是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参与竞争、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朝着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必须通过强化村民自治管理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协会”、“互助会”等各类群众性组织的建设,把农民组织起来,政治上将其凝聚一心,经济上促其结成一体,文化上加强教育引导,逐步促成农村和农民的自主发展。
一、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创新民主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看,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才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为根,以农民为本,以民主管理为最重要的软件系统,构建农民自主参与的内在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度。
一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引导作用。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引导,进一步改变过去依靠权力命令、实行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协调他们与各方之间的关系,搜集并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信息以及市场需求资讯,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同时各级党委、各村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枝干网络作用,凝聚人心,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要强化村民自治建设。村民自治的架构应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落实各方利益的均衡性,实现民主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为农村村民提供最基本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使农村各种分散的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在农村基层政治架构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要拓展民主管理空间。不断完善农民权益维护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存权、民主权和发展权,为农民当家做主提供制度性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只有真正落实了民主管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才会被农民看成是自己的组织。
四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原有的村务公开制度,把新农村建设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支农资金、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和建设项目及时纳入到村务公开范畴。对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利益事项的一系列项目和环节,以及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业,都要及时公开。
五要改革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基层民主决策机制,科学界定决策范围,严格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乡村民主管理水平。同时,注重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乡村治理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要缓办或不办,绝不搞强迫命令或形式主义。
二、发展合作型经济组织 垫实新农村建设基石
当“组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时,我国农民传统形成的分散经营型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越来越显得举步维艰,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机制,以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日渐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首先,作为一个战略决择,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和必然趋势。面对市场,农民最担心的是品种不优,最发愁的是技术不过关,最害怕的是产品卖不出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沟通和联系市场与农民的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将组织内部加工和流通环节所获得的利润按惠顾额返还给成员,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其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团体式专业合作经营模式,通过群体交易的联合,使农民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有效保障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降低农业投入产出成本,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必须用建设新农村的高标准,通过法律保障、完善政策、科教扶持、培植典型、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作为农村改革模式的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各级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联结点。由于我国农业的广泛分散性,使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难以直接面对个体农户,而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积极开展与政府机构的对话,反映农民群众的诉求,从而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党的“三农”政策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从而提高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合作型经济组织,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扶持,在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充分把握工作方法和力度,引导农民“自我创办、自主管理、自己受益”,避免错位或越位,更不能直接插手统揽包办。
三、扶持、培育群众性组织,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农村各类群众性组织,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移风易俗,引导民俗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发挥维权协调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离不开这些组织发挥的作用,因此必须加以扶持和培育,并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发挥农村“草根”理事会的作用,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一些承担公益性事务的“草根”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往往为村民自发组织,由农村党员、农村致富能人、妇女骨干、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等组成。这类群众性组织在倡导移风易俗、修桥铺路、改水改厕、拆旧建新、发展新产业等方面起着骨干作用,有时在调解农村家族矛盾和经济纠纷事务中还能起到党支部和村委会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些组织,乡镇政府要,重视并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这类群众性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村党支部及村委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发挥农村群众性文化组织的作用,开展农村文化、法律、医疗卫生、科技等各类知识的普及、培训、推广工作。我县很多乡镇农民逢年过节或遇喜事,都有自娱自乐的传统习惯,比如富有我县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子、扛故事、花灯会等,有些乡村的老年协会甚至还有自己创办的音乐协会、老年合唱团等民间文艺团体。他们土生土长,深受群众喜爱,是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的有效手段。对这些农村文化组织,相关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在演出形式、节目内容、资金投入上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培育、扶持各类“协会”、“互助会”、慈善团体等其它群众性组织。现阶段,扶危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贫的任务基本上只由政府的民政部门承担;而面对自然灾害严重、社会保障不健全、生产条件普遍较差、卫生现状不佳的广大农村群众,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完全解决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充分发挥民间慈善组织以及各类“协会”、“互助会”的作用,将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组合并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充分可行的。(袁鑫方)
第四篇:用现代生产方式引导农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用现代生产方式引导农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农五师党校:张萍
(农五师党校 新疆博乐833400)
摘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现代生产方式 农业组织化程度
“十二五”期间,兵团农业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一样,是农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一、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内涵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
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努力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为此,要采取培育产业龙头、延伸产业链、培训新型农民等手段,在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上实行新突破,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联动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把产业链紧密联结起来,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分工合作,风险共担。
二、当前兵团农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是现代农业的意识还不强。长期形成的小农意识还没有消除,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陷入困惑和迷茫。不能破除传统农业、温饱
农业、封闭农业的思想,树立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开放农业的观念。二是农业人口多,农业科技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职工务农热情不高,农业发展较慢,农业生产效率及职工收入还不高。
三是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特别是畜牧业、园艺业较薄弱,实际能力教弱,应变能力不够,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是职工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最终主体。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从根本上改进科技推广的效率至关重要。五是社会化服务滞后,专业合作组织等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不
成体系,机制不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落后于实践要求;农业资金、信贷和保险等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职工素质不高。
三、用现代生产方式引导农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国家和兵团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牵头扶持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仅是着眼于解决我师农产品卖难和职工增收困难的问题,更是着眼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
2、继续扶大做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等龙头企业,拉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拓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完善产业化体系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扶持一批以良种研发、生产为主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以营销为主的市场型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全面带动功能。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组织起更多的分散经营户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打造产业链、构建流通链、结成利益链、培植要素链,塑造职工自己的产品品牌,降低农产品销售风险,实现合作组织与成员间的利益双赢,促进共同发展。尤其要扶持那些与我师生产的大宗农产品关联度强的果蔬等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对发展主导产品的拉动力。通过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顺销。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农业双层经营中行使“统”的职能的组织载体,又可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介组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尤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通过自愿、互利、公平、低偿服务,进一步增加服务功能,拓宽服务的领域,使其成为不断壮大的经济实体。师团及相应管理部门,也应转变职能,变单纯管理为服务指导,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科技保障、农业金融保险、农业标准化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业执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随着气候变化和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农业受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和生产事故等危害加重,市场风险日趋加剧,影响了农业安全。必须按照预防性、系统性原则,研究防灾减灾机制,增强抗御灾害的能力,构建现代农业的安全保障体系,打造平安农业。
4、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经营方式
培育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职工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当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这一新的经营方式异军突起,它对兵团的职工合作经济组织起到了推动作用。五师建立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创办和发展产业协会及经纪人,转变团、连管理职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职工群众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5、全面深化兵团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新体制
(1)切实加强团场的土地承包管理。继续贯彻和做好兵团“1+3文件”,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特别是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和制度建设,全面实行土地承包合同微机化管理。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探索并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引导职工规范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
(2)深化团场利费改革,加强职工负担监督管理。努力做到“一建立三强化”,即在贯彻兵团“1+3”文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职工负担监督管理体系,强化职工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对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检查监督,强化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把广大职工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3)抓好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工作,切实加强团场财务与资产管理。健全团场会计服务中心。继续加强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开展清产核资。切实加强职工集体资产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全面完成团场及连队换届后的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加强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团连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助推北大荒现代农业发展
[J].中国科技财富, 2011(14)
【2】 李宛烝.以生产经营组织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J].农业经
济,2010(5)
第五篇:浅谈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浅谈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摘 要]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生态保护型林业经济发展之路,已成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本文着重研究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66-01
1.前言
发展林下经济能够有效提高林地利用率,拓宽林业发展空间,扩大资源培育,增加林地产出效益,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逐渐地避免了林地种植结构单一,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缓慢等问题,逐步形成以短养长、循环、绿色的生态林业经济。
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1林菌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林菌模式是在地上栽植乔木,树下种植菌菇的双层立体栽培模式。
2.2林禽模式
在林下透光性、空气流通性好、湿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种养殖产业,如饲养三黄鸡、乌鸡、珍珠鸡、鸭等,饲料粗放充足,常年可养,技术简便易行,自然放养、圈养和棚养均可。
2.3林草模式
分区域在适宜地区的幼林地或郁闭度70%以上的林下,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红豆草、三叶草、黑麦草等,为养殖提供优质饲料。在此模式中,草本植物可作为纽带,使系统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型生态系统。
2.4林畜模式
在生长4年以上、造林密度小、林下活动空间大的林地,放养或圈养牛、羊、兔等,也可在林间试养梅花鹿等特种动物。林畜模式是林草模式的延伸,即林下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同时,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树木增长,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其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是林畜养殖的重要模式。
2.5林药模式
在未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较耐荫的中草药,如当归、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甘草、防风等。林下种植中药材,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实现以种养林的良性循环,还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6林粮模式
在树木栽植后1-3年内,在未郁闭的林内行间套种豆类、胡麻、洋芋、疏菜等农作物,也可合理进行苗木繁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7林蔬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林菜立体种植,使垦后的林地土壤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增强,给林地创造了良好的通气条件,起到了以气促根的作用。同时铲除了杂草,使林地得到了全面抚育,杜绝了森林火灾,降低了病虫基数,加快了林木生长速度。
2.8林果模式
以树种改优为主,通过营造经济林或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开展低质林分提升改造,增加农民收入。种植苹果、梨、山杏、花椒、大果沙棘、文冠果等树种。
2.9林游模式
充分发挥林区生态良好的优势,引导群众通过开办林间民宿客栈,做绿色餐饮,卖绿色食品,培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3.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
我省生态环境优良,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公益林、生态林面积较大,生态保护任务很重。必须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和林下产品加工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使林业产业发展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转变,从而提高林地产出率,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促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林业生产、林农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典型经验,在全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推动林下经济科学发展。
3.2合理统筹规划
发展林下经济,要实行政府推动、规划引领。全省各地自然条件存在差异,有森林植被丰富的山区,有丘陵岗地,也有平原地区。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要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组织专家开展林地调查,结合林改,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要做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积极探索和推广适宜地方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旅游开发等模式。要实施分类指导,大力推广股份制以及“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经营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3.3建立部门协作
林下经济涉及范围较广,有种植、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旅游开发等等,需要各种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支撑。特别是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种类丰富,市场范围广,需要大量市场需求信息和实用技术指导,仅靠林业部门一家很难推动。因此,政府各部门之间要通力协作,做好实用技术指导和培训、项目扶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各项服务工作。同时,要把鼓励、引导现有农林技术人员培训和再提高工作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农林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带薪学习培训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围绕发展林下经济,在编制许可的情况下,引进和培养一批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特种种养、林下产品加工等农林新领域、新产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林科技人才队伍,促进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4制定扶持政策
发展林下经济需要政策扶持,要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引导更多的林农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来。各级政府要制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并使各项优惠政策向林下经济倾斜。一是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小额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把林下经济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保,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保障。二是出台产业、财政、金融、税收等相关扶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产业和项目,做强龙头,壮大龙身,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三是制定促进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扶持政策,搭建农民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网络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扶持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蒙.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7):151-152.[2]梁益彬.林下经济发展与存在问题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