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调研报告(合集)

时间:2019-05-12 03: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调研报告

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调研报告

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生产主体,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有序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措。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不断推进“三农”工作向纵深发展。根据省委财经办(省农办)《关于做好开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调研相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连日来,咸宁市农办联合各县(市、区)农办、市直相关涉农部门,采取实地调研与听取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市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培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按照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咸宁市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基本现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加快培育农业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咸宁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本次调研初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1429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57个、农业股份合作社57家、农业股份公司82家、种植养殖大户12797户、家庭农场30个,网络农户11万余户,覆盖面积达到264万亩。按照生产主体从事的产业类别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一)种植业。全市种植业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2437个,网络农户39504户,覆盖面积50.5万亩。其中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新型主体达到1571个,占65%,网络农户13026户,占33%,覆盖面积达到16.8万亩,占33.3%。

(二)林业。全市林业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2123个,网络农户29481户,覆盖面积99.5万亩。其中以油茶为主的新型主体达到603个,占28.4%,网络农户5604户,占19.1 %,覆盖面积达到16.2万亩,占16.28%;以茶叶为主的新型主体达202个,占9.5%,网络农户4587户,占15.6 %,覆盖面积达到21万亩,占21.1 %;以水果为主的新型主体达到472个,占22.3%,网络农户3490户,占11.8 %,覆盖面积达到20万亩,20.1%。

(三)畜牧业。全市畜牧业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649个,网络农户21786户。其中以生猪养殖为主的新型主体达到4426个,占68%,网络农户11976户,占55.9%。

(四)水产业。全市水产业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209个,网络农户7965户,覆盖面积68.7万亩。

(五)服务业。全市服务业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508个,网络农户3352户,覆盖面积39万亩。其中以农机服务为主的新型主体达到436个,占85.8%,网络农户2065户,占61.6%,覆盖面积达到36万亩,占92.3 %。

(六)其他行业。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的其他行业类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634个,网络农户2917户,覆盖面积9.98万亩。

二、咸宁市在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上的作法与措施

新型生产主体的发展和壮大,切实改变了过去普通农民作为生产主体“一统天下”的传统局面,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城乡一体格局的加速构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重抓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培育重点,不断优化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一批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生产主体。近年来,我市以培育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全面提升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高素质专业大户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生产队伍,“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普通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一是以职业培训为抓手,扶持培育新型种养大户。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政策法规,一年来先后印发各类宣传资料、典型材料8万多份(册),开展讨论、讲座20余期(次),为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农民培训体系,以农技培训中心、县级农广校、乡镇示范基地等为前沿阵地,大力推进“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步伐,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近年来,全市每年农民转移培训都超过3万人次。二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涉农企业。作为国内外闻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我市的特色农业素有盛名,加之近几年我市通过实施“六大特色农产品培育”计划,竹木加工、畜禽水产、园林水果、蔬菜油茶也实现了异军突起,目前全市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发展到近400万亩。我们以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培育各类农民企业家310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6家,其中省级28家,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数量达到40家。三是以品牌创建为核心,规范提升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坚持发展为先,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户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中,该市始终把品牌创建摆在核心位置,全市拥有注册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个,合作社农产品质量认证数达到72个,涌现出了一大批合作社知名品牌。

(二)完善培育机制,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活力。针对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在发展中存在的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自然风险偏多等制约和困难,该市通过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咸宁实际的新型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完善综合服务机制。大力构建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业产业化信息网(http://xnnycyh.gov.cn/),为广大生产主体提供综合信息。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博会展示展销、“农超对接”等营销活动,鼓励生产主体走出去推介产品、洽谈业务、寻求商机。今年先后组织了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农合办在孝感举办的农超对接会,成功签订合同2份,合同金额达到1500万元。抓好规范化服务上下功夫,通过开展“示范社”建设工程,推荐上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新认定市级示范社48家、市级“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同时,该市还切实抓好综合协调服务,形成了金融、工商、税务、交通、国土、电力等职能部门沟通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基础设施、生产指导、登记税收等环节给予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极大的优惠和便利,有效形成了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整体合力。二是完善科技强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新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2011年组建成立了咸宁农院,力求在源头科研环节实现创新。在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的环中,我们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气象信息服务。今年上半

年全市共组织市、乡两级技术人员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场次,培训农民98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万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3万亩,覆盖全市9万余农户。三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专项指导意见,从财政、税收、金融、项目、人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励措施,极大的提升了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从事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培育保障,不断改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咸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纳入“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长期规划,分解任务指标,落实责任部门,加强督查考核。特别是该市于2011年在全省首创的乡镇“三农”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中,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特色农业板块基础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所占的分值比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对考评排名前三的乡镇每年给予10万元的奖励资金,大大增强了基层部门对抓好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培育的重视力度,切实做到工作重点向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转移,干部力量向新型农业生产主体集中,舆论宣传向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倾斜,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基础设施障。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新型生产主体进入农业领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咸宁市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物质装备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1年全市6个县(市、区)均通高速公路,水泥(沥青)路、电话、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基本实现村村通,特别是在去冬今春的以兴修塘堰为主题的新一轮“三万”活动中,全市筹资3.69亿元,整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3626处,新增蓄水量6000余万方,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灌溉和农民生活条件。三是强化监督管理保障。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要实现良性、持续、稳定发展,抓好日常监督管理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咸宁市认真清理涉及各类生产主体的收费项目,定期开展针对农业生产主体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的专项治理活动。各级省农部门切实发挥综合、协调、指导和维权职能,开展了组织引导、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和统计监测等工作,为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环境

三、咸宁市在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该市通过积极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市场化、标准化、外向化的进程,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该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也逐渐凸显。到2011年,咸宁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589元。

(一)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集中配置和生产经营上的联合,实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引导农户集中到一个基地和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布局和规模生产,加速了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力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快速突破。

(二)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巩固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组建的,在经营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的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开展与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的协作,不少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五新”推广的主力军,有效促进了基层农技服务的全面铺开,如崇阳县北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都要举办1-2期农业技术培训班,传授种养技术,累计培训

人次5000余人,被定为“全县农业技术培训实习基地”。

(三)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新型农业生产主体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有效降低了生产资料的投资成本,通过专门的市场联络人员,稳定的销售渠道,引导和帮助农民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了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了提质提价增收、降风险减成本增收、增值返利增收的目的。据初步统计,全市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网络农户的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26%以上。

(四)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新型农业生产主体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将土地、荒山、水面等资源集中起来,统一规划,规模经营,实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二、三产业,从而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流转土地13万亩,占全市流转面积的41%。如赤壁市绿态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本地农户土地入股与外地农户技术、资金入股相结合的形式,对荒山进行统一开发,规模经营,流转土地2万多亩,可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人,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

四、外部发展的环境制约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当前该市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发展和管理还面临着不少瓶颈与难题,亟需我们去分析、去研究、去破解。

(一)土地资金约束,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大多数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在农业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强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在土地方面,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规模化生产依然存在矛盾,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业”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同时,受生产规模的制约,绝大多数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着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性交易费用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

(二)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虽然近几年来咸宁市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旱涝保收的耕地农民不愿流转,而地形地貌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的耕地由于收成无保障,往往是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流转和承包服务的区域,因而其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更为薄弱。而农业是投资回报期长、回报率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较弱的弱势产业。病虫暴发,洪涝干旱灾害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等情况时有发生,尽管有政策性“三农”保险理赔政策,但理赔标准不高,加上生产主体大多资金有限,如遇大的灾难,其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三)后继人才缺乏,农技服务体系滞后。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总体上是农村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往往都有着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但生产主体成员年龄构成的普遍“高龄化”问题却依然不容忽视。在调研中大多数生产主体经营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一旦他们从农业产业中退出,是否有数量充足的后继人才,情况并不乐观。同时,随着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规模化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市的农业、畜牧、水产、农机等基层技术服务人员总量偏少,县一级农技主管部门的技术骨干大多数年龄超过50岁以上,农业专业技术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和断档的局面,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治服务等农业支持与服务体系依然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

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快速发展。

(四)沟通衔接困难,政策落实效率不高。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不少支农政策,对农业稳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支农政策是通过部门条条下达的,各项政策之间缺乏整合性和衔接性,部分扶持政策的灵活性不足,农业生产主体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求助无门”的困境。同时,政策落实效率不高,不少支农政策从政府下达到农民获得,经过的中间层次和环节过多,导致政策执行中的寻租现象,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具有明显的时滞性,政策效率不高。

五、相关政策建议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加快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是在其发展要求、发展效率、发展力量、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

一是要加快农村生产要素改革步伐。在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方面,进一步赋予村级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自身土地用于农业用途的使用权和调配权,在合理规划、留有余地的基础上,将农产品加工和仓储、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等与农业产业紧密相关的用地视同农业用地,采取灵活政策,予以优先支持。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方面,支持各类民营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建立农业信贷网点。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简化农业信贷手续,加快农民合作金融试点与推广的步伐。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完善小额信贷产品,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要转变政府农业扶持方式。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平台性设施等的公共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并完善农业公共政策和公共投入的绩效考核。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补贴、政府贴息担保、部门项目支持等手段,对于发展潜力好、带动作用强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给予支持。对特定的农业扶持措施和政策,尽可能直接下达或落实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扶持资金和政策的梳理和整合力度,提高农业扶持政策的效率。

三是要优化农业创业就业环境。按照“分类指导、针对培育”的原则,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创业和就业。同时,要度重视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组织专业技术队伍深入到各类生产主体中,及时为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排忧解难。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袁鑫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增效。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最关键的,是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参与竞争、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朝着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必须通过强化村民自治管理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协会”、“互助会”等各类群众性组织的建设,把农民组织起来,政治上将其凝聚一心,经济上促其结成一体,文化上加强教育引导,逐步促成农村和农民的自主发展。

一、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创新民主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看,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才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为根,以农民为本,以民主管理为最重要的软件系统,构建农民自主参与的内在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度。

一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引导作用。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引导,进一步改变过去依靠权力命令、实行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协调他们与各方之间的关系,搜集并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信息以及市场需求资讯,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同时各级党委、各村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枝干网络作用,凝聚人心,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要强化村民自治建设。村民自治的架构应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落实各方利益的均衡性,实现民主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为农村村民提供最基本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使农村各种分散的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在农村基层政治架构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要拓展民主管理空间。不断完善农民权益维护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存权、民主权和发展权,为农民当家做主提供制度性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只有真正落实了民主管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才会被农民看成是自己的组织。

四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原有的村务公开制度,把新农村建设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支农资金、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和建设项目及时纳入到村务公开范畴。对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利益事项的一系列项目和环节,以及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业,都要及时公开。

五要改革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基层民主决策机制,科学界定决策范围,严格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乡村民主管理水平。同时,注重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乡村治理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要缓办或不办,绝不搞强迫命令或形式主义。

二、发展合作型经济组织 垫实新农村建设基石

当“组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时,我国农民传统形成的分散经营型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越来越显得举步维艰,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机制,以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日渐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首先,作为一个战略决择,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和必然趋势。面对市场,农民最担心的是品种不优,最发愁的是技术不过关,最害怕的是产品卖不出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沟通和联系市场与农民的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将组织内部加工和流通环节所获得的利润按惠顾额返还给成员,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其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团体式专业合作经营模式,通过群体交易的联合,使农民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有效保障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降低农业投入产出成本,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必须用建设新农村的高标准,通过法律保障、完善政策、科教扶持、培植典型、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作为农村改革模式的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各级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联结点。由于我国农业的广泛分散性,使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难以直接面对个体农户,而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积极开展与政府机构的对话,反映农民群众的诉求,从而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党的“三农”政策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从而提高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合作型经济组织,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扶持,在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充分把握工作方法和力度,引导农民“自我创办、自主管理、自己受益”,避免错位或越位,更不能直接插手统揽包办。

三、扶持、培育群众性组织,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农村各类群众性组织,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移风易俗,引导民俗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发挥维权协调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离不开这些组织发挥的作用,因此必须加以扶持和培育,并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发挥农村“草根”理事会的作用,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一些承担公益性事务的“草根”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往往为村民自发组织,由农村党员、农村致富能人、妇女骨干、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等组成。这类群众性组织在倡导移风易俗、修桥铺路、改水改厕、拆旧建新、发展新产业等方面起着骨干作用,有时在调解农村家族矛盾和经济纠纷事务中还能起到党支部和村委会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些组织,乡镇政府要,重视并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这类群众性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村党支部及村委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发挥农村群众性文化组织的作用,开展农村文化、法律、医疗卫生、科技等各类知识的普及、培训、推广工作。我县很多乡镇农民逢年过节或遇喜事,都有自娱自乐的传统习惯,比如富有我县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子、扛故事、花灯会等,有些乡村的老年协会甚至还有自己创办的音乐协会、老年合唱团等民间文艺团体。他们土生土长,深受群众喜爱,是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的有效手段。对这些农村文化组织,相关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在演出形式、节目内容、资金投入上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培育、扶持各类“协会”、“互助会”、慈善团体等其它群众性组织。现阶段,扶危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贫的任务基本上只由政府的民政部门承担;而面对自然灾害严重、社会保障不健全、生产条件普遍较差、卫生现状不佳的广大农村群众,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完全解决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充分发挥民间慈善组织以及各类“协会”、“互助会”的作用,将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组合并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充分可行的。(袁鑫方)

第三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将来谁种田、种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为更好地加快培育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根据县政协要求,我们对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崇义县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崇义县乡村人口172461人。有劳动力资源90563人,占乡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劳动力资源占59.3%、女劳动力资源占41.7%。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乡村从业的人员85536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在从业劳动力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41693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8.7%。2013年外出(含离乡)的劳动力2888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3.8%。

二、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情况

我们不完整的将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能工巧匠、农机维修工、农村操作员、农村经纪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来统计的话,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其中,脐橙、茶叶、刺葡萄、蔬菜等种植能手397人,占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13.6%;生猪、肉兔、甲鱼、山羊等养殖能手324人,占11.1%;茶叶等农产品加工能手70人,占2.4%;农民合作社带头人175人,占6.07%;农村经纪人82人,占2.8%;动物防疫员124人,占4.25%;农机操作手430人,占14.74%;农机维修员200人,占6.86%;蔬菜园艺工、农村建筑匠、沼气工、渔业船员等能工巧匠359人,占12.3%;农民信息员170人,占5.82%;乡镇旅游员335人,占11.49%;乡镇兽医员、农药销售员、兽药经销员250人,占8.57%。

三、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是近两年提出的新概念,在农民培育上,目前崇义县主要有四条途径:

(一)县农粮局的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劳动力转移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从2005年开始,农粮局开展了以阳光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民在2000人左右,到2013年培训农民15900人次。同时结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推广,每年还开展速成技术培训5000人次左右。

(二)县果茶局每年开展柑橘肥水管理、修剪、黄龙病防控技术培训1000人次左右。

(三)县就业局每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600人左右,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四)县职业中专每年开展职业知识教育2000人左右。

四、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看: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全县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69%,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3.9%的比例,比现代农业发达县市农业农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农机操作维修和农村能工巧匠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21名,占总数的24.7%,农机操作维修630人,占21.6%,农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5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

四是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少。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时间上存在矛盾。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真正要让农民系统掌握一门基本的业务技能,需要较长时间,按省要求生产经营型至少要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50岁以上,而且都经营着如脐橙、水稻、生猪等一、二项主要产业,要离开家中一、二天也许还可以,要五、六天离开家来学习培训,家中的产业受到影响,相当困难。即使走得开,农民在家打工一天100多元,而培训五、六天就少赚五、六百元,一般农民是很难想得开的。

二是学习内容上矛盾。要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就必须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而50多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听系统的学习乏味,甚至听不懂。短期快餐应对式培训、培训时间短、重点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系统提高农民的业务技能又很难。

三是培训经费上矛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如果可以争取到上面项目支持,农民培训的教材、吃、住等费用是可以解决的。但培训还要资料整理等管理费用,这部分费用都是要县财政配套解决的,而目前大部分县财政配套资金是根本不可能到位的。所以在培训上,存在部门多做事、多垫钱,没有积极性。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看:虽然有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教育部门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训居多,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效果。

五、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崇义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如下:

(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天以上培训合格的,除来回车费、吃住报销外,还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切合当前实际,农民有强烈的需求;培训教材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培训的师资力量,既要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农民学了几天真正学到知识,尝到甜头。

(三)保障农民培训经费,调动部门积极性。县财政要站在支持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计上,支持农业,切实保障培训部门的工作经费,最基本的项目配套经费必须到位,做到既有钱养兵,也要有钱打仗,调动培训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四)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培育农业农村持久人才。目前的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对农民的培育对象都是中、老年为主,而且都是在家从事农业农村的为重点。这部分劳动力,十年、二十年就老化。真正农业农村的后继力量还是在现在的青年人,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应该在八O、九O、甚至00后身上,因此加强现在初、高中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中之重、长远之计。这几代人,不管他以后种不种田,他们生在农村,有农业切身体会,将来不能打工了,回来农村了,也有知识的积累。

第四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将来谁种田、种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为更好地加快培育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根据省农广校的要求,我们对敦化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敦化市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敦化市乡村人口172461人。有劳动力资源90563人,占乡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劳动力资源占59.3%、女劳动力资源占41.7%。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乡村从业的人员85536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在从业劳动力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41693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8.7%。

二、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农民培育上,2015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遴选标准,严格遴选学员。我校主动与当地镇政府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联系,详细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内容及文件精神,报告我校在项目实施中的任务及培训意义,争取镇领导的深刻领会和大力支持,与所培训辖区的村长取得联系,对各村各户的发展规模和产业需求进行准确的调查,明确受训学员的培训想法和专业定位,对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择优遴选,共遴选出350名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及农场主和致富带头人。

(二)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中我校充分发挥了农广校在农民培训中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加强软、硬件建设投入的力度,得到市政府及农业局的认可和重视,积极争取农民培训项目,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精心设计培训计划及专业设臵,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三)我校2015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开设了种植、农机、病虫草害三个专业的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其中以种植专业为主的生产经营型培训班招收学员150名;以农机为主的专业服务型培训班招收学员150名;以病虫草害专业为主的专业技能型培训班招收学员50名;每个专业的设臵都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具有代表性。每期班分额为50人,确保了工程的培训质量和效果。(四)创新培训理念,制定科学的培育方案和培育模式。在制定培育方案过程中,我校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指导思想,将集中理论学习+考察实践+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流程,使受训学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所有培训任务均已顺利完成,后续服务指导还将继续。

(五)聘请高素质的培育教师,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按照培训计划我们组织和聘请了当地有名地相关专业的专家和讲师担纲授课,他们的讲授面向的是我市农村发展的实际,讲授的都是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用地方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授课,得到了受训学员的极大认可和一致好评。

三、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看: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全市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69%,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3.9%的比例,比现代农业发达县市农业农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农机操作维修和农村能工巧匠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21名,占总数的24.7%,农机操作维修630人,占21.6%,农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5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四是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少。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时间上存在矛盾。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真正要让农民系统掌握一门基本的业务技能,需要较长时间,按省要求生产经营型至少要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50岁以上,而且都经营着劳动密集型作业,要离开家中一、二天也许还可以,要五、六天离开家来学习培训,家中的产业受到影响,相当困难。即使走得开,农民在家打工一天200多元,而培训五、六天就少赚五、六百元,一般农民是很难想得开的。

二是学习内容上矛盾。要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就必须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而50多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听系统的学习乏味,甚至听不懂。短期快餐应对式培训、培训时间短、重点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系统提高农民的业务技能又很难。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看:虽然有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教育部门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训居多,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效果。

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敦化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如下:(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天以上培训合格的,除来回车费、吃住报销外,还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切合当前实际,农民有强烈的需求;培训教材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培训的师资力量,既要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农民学了几天真正学到知识,尝到甜头。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五篇: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题调研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题调研报告

农业经营主体是带动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为全面了解全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进一步探索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路径和方法,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贫组组织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职业经理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六大类。2013年,全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万家,总数达到10208家。

全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情况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759家,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销售农产品----------------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总值达22亿元;入社农户达到万户,返还赢余亿元,社员较非社员年均增收30%以上。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2013年,全州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986家,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5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94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1家,过1亿元的企业21家;出口创汇 万美元,其中,具有出口业绩的企业30家,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上缴税金2亿元,其中,上缴税金达到100万元的企业38家。

三是家庭农场。2013年7月,《省工商局、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恩施州在专业大户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家庭农场的试点探索。2013年,全州符合标准的家庭农场数量达到488家,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集中在粮食和畜牧两个产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达----------------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到万亩,从业人数1508人,年销售农产品总值亿元。

四是专业大户和职业经理人。2013年,全州专业大户总数达到737个,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规模达到万亩。农村经纪人总数达到176个,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

五是农产品批发市场。2013年,全州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达到62个,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实现交易总额亿元。其中,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8个。

全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特点

一是经营范围覆盖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领域全覆盖,并依托主导产业发展。从龙头企业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茶叶、蔬菜、畜牧、干鲜果等领域,占全州龙头企业总数的65%以上;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分布看,烟叶、茶叶、蔬菜、干鲜果、药材、畜牧六大----------------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支柱产业占全州合作社总数的80%以上。

二是服务内容更加广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活力,已由过去向农户提供单纯的生产、技术合作,逐步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单纯以生产、购买、服务、运销、加工等形式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已下降至21%,而以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已提高到70%。

三是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注重在质量安全和品牌创建上下功夫。194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中,84%的企业建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70%的企业获得了qs认证,17%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企业获得了haccp认证,53%的企业获得了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3年,“三峡”、“长友”2件商标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50件商标获得了湖北著名商标,42个产品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恩施玉露”茶被评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连续两年荣获“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价值升至亿元;“长友”蔬菜被评为湖北知名特色农产品。

四是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通过“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方式,全州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60多万亩,占全州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的50%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基地面积达到110多万亩,带动农户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0%,户均增收00元以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流转耕地面积万亩,占全州家庭承包经----------------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营耕地总面积的%。其中,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达万亩、万亩,占流转耕地面积的 40%、24%,土地流转趋势趋于集中化、规模化。全州初步形成了技术服务、股份合作、利润返还、保底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明确了组织领导机构。州、县两级均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制度、部门对口帮扶制度。各县市均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县市综合考评范畴。

出台了支持措施。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质量兴州规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全州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引导和扶持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恩施州特色农业专业乡镇建设考核管理办法》、《关于推进产业链建设加快产业兴州步伐的意见》、《关于实施全州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综合考评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和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

加大了资金扶持。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州委、州政府设立了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连续5年,每年州财政筹资500万元专项用于贴息贷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搭建了融资平台。州、县联合组建了州农发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资本金规模已达到1亿元,今年有望扩大到 2亿元,合作银行达到9家,2013年为全州20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大了项目支持。几年来,各级涉农部门共----------------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为农业经营主体争取实施各类农业项目30多个,资金额度达到4000多万元。四是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据统计,2013年为农业经营主体共落实各种惠农补贴政策资金补贴亿元,其中农业四项补贴亿元,退耕还林、还草补贴亿元,其他补贴亿元。

加强了规范管理。一是强化动态监测。州、县两级均落实专人负责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计监测分析工作,并实行统计月报、季报、半年、年报制度。二是强化科技培训。据统计,全州近五年来共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00人,合作社法人00人,财务会计850人,营销人员 1100人、骨干社员8万人。三是推进评选表彰。从2007年开始,州委、州政府把每年5月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月,每年都开展“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评比活动,全州已有近40个合作社先后获得恩施州“十佳”和州级“示范社”荣誉称号;2010年、2013年,州委、州政府分别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选、表彰了一批发展较快、影响力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强了市场开拓。为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搭建平台,每年各涉农部门积极组织市场主体参加恩施硒茶交易博览会、恩施硒博会、农交会、农博会、绿博会、茶博会、广交会等大型经贸洽谈会,开展农超对接,帮助他们开拓市场。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制约因素

总体上恩施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小、弱,还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内部制约因素

一是机制创新动力不足。全州绝大部分经营主体没有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机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虽已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没有按照各自职责规范运作,形同虚设;多数经营主体沿袭----------------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家族式经营方式,“肥水不流外人田”,子承父业,企业发展缺乏活力;多数经营主体业主不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没有由“主”到“家”的理念,小富即安,企业发展不快。

二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在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市场意识等方面,恩施州与周边地市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全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研开发投入较少,自主开发能力弱,基本上是搞“模仿秀”和实行“拿来主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凤毛麟角,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少。

三是经营主体发展动力不足。与全省及其他地市相比较,恩施州各类经营主体明显存在着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差距。全州96%以上的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2000万元,91%的家庭农场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均社员仅有46人、平均规销售收入低于50万元。

四是经营主体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目前,恩施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不大,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不到3%,而经营主体业主绝大多数是回乡创业、就近创业的本地人,学历偏低、年龄老化,职工队伍中生产型人才比重大,经营型和技术服务型人才相对缺乏;加之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待遇较低,高素质科研、经营、管理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意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是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至于重视不够,支持力度小。

二是支农政策待实化。不少支农政策是通过部门条条下达的,经过的中间层次和环节过多,各项政策之间缺乏整合性和衔接性,存在脱节现象和寻租现象,有的仍然停留在纸面上。导致部分----------------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农业经营主体在用电、税费、土地等很难享受到优惠政策或者便捷服务,甚至出现部分行政部门有政策不执行的现象。

三是土地管理制度待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涉及农户多,牵扯面广,关系到多方利益,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困难。部分农户存在三个疑虑:对流转本身心存疑虑,担心失地,不愿流转;对流转价格心存疑虑,租金低了,农户吃亏,租金高了,种田户划不算;对流转年限心存疑虑,流出方与流入方期望值相差较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三大困难:集中连片流转难,基础设施用地及建设难,矛盾纠纷协调难。政府引导存在三个不到位: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干部存在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政策引导不到位,一些地方出现土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流转服务不到位,土地流转信息不畅,流出方与流入方不能有效对接。

四是融资门槛过高。农产品加工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属于微利行业,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吸纳民间资本能力有限;同时,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实体抵押物少、原料季节性强、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多等困难。而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存在惜贷的现象,加之总体偏紧的金融政策给一直融资十分困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雪上加霜,使其难以得到足额贷款,或贷款费用较高、贷款时效性不强。调查中,分别有47%的专业大户、59%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57%的农业企业因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存在融资方面的困难。近40%的企业贷款需求通过个人借款、企业间信用借款、社会性资金借贷和其他方式融资。

五是技术服务相对滞后。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机服务、能源服务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治服务等农业支持与服务体系不完善、不配套,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要求。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建议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一是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建立科技研发机构等;对获得驰名商标、名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给予奖励。二是进一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土地整理、重大科技专项、农产品加工园区产业发展调度资金等专项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倾斜;农产品种养殖、加工和流通等科研项目的申报,必须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且带共性的问题,必须有重点经营主体组织或者参与;各类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的实施主体。各县也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投入机制。

完善金融服务机制。规范发展农村----------------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法人、自然人投资设立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州内融资担保机构增资扩股,强化银担、银保合作。各级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绿色通道,灵活确定承贷主体和授信方式;优化审贷流程,适当延长本息偿付周期;拓展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机具、厂房、农产品、存货、订单、保单、仓单、现金流、应收账款、农业科技专利权、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推广运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开展联保、联贷、信用贷款等业务。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在各县市和重点区域建立农村综----------------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对流出方予以一定补助,对有一定规模的流入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在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方面,进一步赋予村级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自身土地用于农业用途的使用权和调配权,在合理规划、留有余地的基础上,将农产品加工和仓储、办公等与农业产业紧密相关的用地视同农业用地,采取灵活政策,予以优先支持。鼓励经营主体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支撑计划,重点支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引进、培植一批科研创新人才及创新团队。一是学习培训交流。定期组织入选单位人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赴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交流培训;优选部分重点人才进入高校提升学历,给予部分学费补助。二是创新团队建设。针对入选企业的科研需求,支持企业设立创新岗位,创建创新团队,并给予创新团队带头人岗位补贴和核心成员岗位津贴,连续支持2年。三是人才评价激励。引进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一律享受当地政府人才引进待遇;支持入选单位特殊人才破格申报农业专业技术职称;优先推荐进入国家、省各类高级人才、专家库;优先推荐申报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神农奖等。四是政策支持。针对入选单位重点人才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优先享受各级出台的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

麦后移栽荏是该市在荏籽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项高效栽培技术。为了及时总结生产经验,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扩大荏的生产面积,增加农民收入,9月下旬,该局组织市、县农技中心对西----------------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峰、庆城、镇原、XX县、正宁、合水六县40多个乡镇130个村组的麦后移栽荏生产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产现状

荏又称紫苏,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为紫苏、白苏、褐苏、灰苏等,生育期150天左右,需积温2200℃,千粒重10~15克,籽粒含油率47~50%,出油率40~43%,正常年份亩产一般在75~85公斤,最高可达到147公斤。荏籽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有除疾降气、止咳定喘、润心肺、治胸闷气逆、通便的功能。荏叶可食用,能清心开胃,增进食欲,常食有保健作用。荏喜湿润,后期耐干旱,耐瘠薄,抗病虫害,适于各种土壤栽培,以中性偏酸、中等肥力土壤最为适宜。荏种子在地温5℃以上时即可萌发,适宜的发芽温度 18~23℃,苗期可耐1~2℃的低温,开花期适宜温度是22~28℃,相对湿度75%~80%。该市的自然条件完全适合荏的生产。

荏是该市传统的油料作物,不仅产量高、----------------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效益好,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倒茬作物,近几年在该市生产发展很快,面积逐年扩大,每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该市正宁、XX县、合水、西峰及镇原南部。荏在该市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大田直播。即在每年4月下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二是麦后移栽。即在麦收前30~40天做畦播种育苗,或用小拱棚阳畦育苗,小麦收获后贴茬移栽,也可翻地后移栽。目前主要以麦后移栽为主。

2008 年,该市把麦后移栽荏作为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技术进行推广。年初,市农牧局制订了《麦后移栽荏工作安排意见》,与正宁、XX县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全年农业生产重点工作,市农技中心根据《安排意见》制订了《麦后移栽荏技术方案》,同时,抽调技术人员下乡蹲点,从育苗、移栽到收获进行全程指导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各县区因地制宜,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扩大种植。全市----------------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种植荏万亩,其中麦后移栽 万亩,占荏播种总面积的 %。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XX县春荣、早胜、盘克等塬面和湘乐川;XX县吉岘、西华池、段集、肖咀、何家畔等乡镇;XX县赤城、熊家庙、白马、驿马、桐川、三十铺、玄马等乡镇;XX县的川道和南部塬区;XX县、XX区各乡镇均有种植。今年,由于雨水充沛、气温适宜,麦后移栽荏的产量略高于往年,亩均产量在90公斤左右,按荏籽市场价格元/ 公斤,预计亩均收入1080元,加上前茬小麦的收入,两茬总收入为1500元,除去生产成本320元,亩纯收入约在70元左右,经济效益较单作玉米、小麦、大豆等高出2倍以上。XX县湘乐镇樊湾农民杨进平今年麦后移栽荏亩,收入万元。XX县西坡乡高宏村农民何新社麦后移栽荏6亩,亩产116 公斤、总产696 公斤,总收入达到 8352元。据测算,今年全市麦后移栽荏的总产约为186吨,产值约为亿元,农民人均增收90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二、麦----------------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后移栽荏技术特点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认为麦后移栽荏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投资少,见效快。荏耐瘠薄,肥料需求量不大,而且病虫害较少,几乎不用农药,且种子用量少,亩均投入不超过100元,但经济效益可观,按正常年份亩产 80公斤计算,收入在960元左右,即使是比较瘠薄的地块,亩产也在40公斤以上,收入约在500元左右,而且省时、省工,从种到收只有90天左右时间,见效比较快。同时,有效利用了麦收后的“夏闲期”,对其他作物种植没有影响,从育苗到移栽、收获,每亩仅需要一个劳力,劳动强度远低于种植其它作物。

二是充分利用了光、热、水资源。该市春旱严重,春播荏出苗差,产量低而不稳。而麦后移栽荏采用育苗移栽。麦后移栽荏技术的推广应用,顺应了自然规律,充分利用了7、8、9三个月光、热、水资源,有效克服春播荏因旱造成出苗困难、减产减收等问题,实现了荏的高产稳产。

三是提高了----------------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土地产出率。麦后移栽荏充分利用了麦收后到下茬作物播种前的空档时间生产,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复种指数。以“冬小麦-移栽荏-冬小麦”轮作制度为例,从上年9月份播种冬小麦到翌年6月收获,历时9个月,麦收后移栽荏,大田生长仅需3个月,9月底收获后再播种冬小麦,到下年6月收获,在两年的生产周期内,耕地没有闲置过,土地利用率达到了100%,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

四是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按照该市传统的耕作方法,麦收后大部分耕地闲置,此时正值降雨集中时段,极易造成水分及土壤养分流失,麦后移栽荏多在免耕地块贴茬栽培,不但增加了地面作物覆盖时间,而且荏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降低雨水侵蚀程度,有效防止了水土及土壤养分流失。

因此,麦后移栽荏技术成熟,适应性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适宜在该市荏的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三、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的几点启示

总结该市近----------------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年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的生产实践,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顺应型农业的有益尝试。该市7、8、9三个月光、热、水资源最为丰富,但这时大量麦田反而处在“夏闲期”。麦后移栽荏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了7、8、9三个月的光、热、水资源,解决了因干旱造成的春季直播荏出苗困难、减产减收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效益。因此,该市调整种植结构必须立足当地自然特点,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布局,发展适生高效作物。就全市而言,XX县、华池及镇原、庆城北部干旱区应大幅缩减冬小麦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全膜玉米、马铃薯、豆类、小杂粮等抗旱耐瘠薄作物和紫花苜蓿种植;南部正宁、XX县、合水、西峰应重点发展冬小麦、冬油菜、荏、苹果等高效作物,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效途径。麦后移栽荏,是利用小麦收获后到小麦播种前的空挡进行生产,使大量“夏闲地”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麦后移栽荏投入少,移栽种植操作简便,相对其他农作物省时省工,见效快,且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实现了麦田的轮作倒茬,有利于下茬作物生长。因此,该市必须按照自然禀赋特点,充分利用 “麦闲地”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扩大复种,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并有效化解粮经争地、粮油争地、粮果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

三是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是促进油料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麦后移栽荏技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粮油争地的矛盾,增加了油料播种面积,提高了油料总产量,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因此,在发展油料生产中,要在稳步扩大冬油菜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推广麦后移栽荏技术,加大扶持引导,扩大生产面积,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增加农民收----------------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入。

四、麦后移栽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化程度低,发展规模小。目前该市麦后移栽荏仍以零星分散种植为主,由于生产育苗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生产滞后,全市麦后移栽荏的面积仅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0%左右,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新优品种少,产量水平低。在品种选用上仍以当地农家品种为主,主要有乌苏、白苏、南韩、灰苏、苏丽娜、正宁褐色荏籽及等。由于这些品种种植年限过长,大多数严重退化,杂株率高,整齐度、千粒重下降,病害严重,导致产量低而不稳。

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麦后移栽荏在生产过程中,移栽定植和收割脱粒两环节的时效性较强,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目前生产中全部通过人工作业,效率低,影响了移栽效果和规模化发展。

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目前,该市的荏籽加工以小作坊居多,加工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出油率低,成品油质量差。荏籽加工龙头企业少,----------------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产后加工、贮藏、包装等环节薄弱,对荏籽保健药用功能的深度研发不够,大多以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形式出售,生产效益较低。

五、几点建议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市、县都要结合开展油料高产示范创建活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麦后移栽荏生产,分区域分品种建立高标准、有规模的集中育苗基地和高标准生产基地,提高综合生产水平。同时,要立足实际,总结经验,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生产的栽培技术规程,科学指导生产。

加快新品种引进与技术创新步伐。建议省市列支科技专项,扶持开展荏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选育适合本地生产的高产、优质荏籽新品种,提高荏的产量和效益。

加大对集中育苗、机械化作业的扶持力度。建议省、市把麦后移栽荏技术推广作为该市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重点扶

持集约化订单育苗,解决移栽用苗问题。同时,要加快荏移栽机具研发,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降低----------------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农民劳动生产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步伐。要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引导和扶持荏籽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种植,扩大生产基地。积极建办荏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荏籽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效益。同时,加大荏杆、荏油、荏叶研发力度,开发附加值高的香料、化妆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促进荏产业的精深发展。

从20**年开始,农业部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定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在全国实施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创建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发展现代养殖业奠定了基础。为全面了解掌握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情况,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现状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XX旗是以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全旗牧业肉牛存栏30万头,肉羊存栏210万只,年出栏肉牛10万头,年出栏肉羊近百万只。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从2010年开始,在半农半牧区的8个乡镇全面实施了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场从无到有,到初具规模,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变成了农牧民的自觉行动。

截止20年8月份,全旗已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6个,其中已获农业部命名的“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个,获得国家以奖代补项目和菜篮子工程资金扶持的16个,其余均已通过XX市有关部门的验收。从目前情况看,已建成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投资主体多样化。由自治区级种羊生产企业投资的规模养殖场3个,由专业合作组织联户投资的6个,养殖----------------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户个人投资的53个,其它社会企业投资的4个。

二是养殖规模适当合理。各规模养殖场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饲草料资源和经济实力确定不同的养殖规模,从500只至2000只不等。其中养殖规模在2000只的养殖场6个,1000—2000只的10个,1000只以下的50个,养殖总规模达到5万头只。

三是养殖品种良种、改良化。昭乌达肉羊是XX市历经40年培育的中国第一个草原放牧型肉羊新品种,总养殖规模达到150万只,做为昭乌达肉羊的重点育种区,XX旗昭乌达肉羊存栏达到38万只。做为XX市和XX旗的主推品种,昭乌达肉羊成为规模养殖场的首选品种。41个规模养殖场中有25个为昭乌达肉羊,其余的主导品种为高代杂交品种、乌珠穆沁大尾羊和少部分的小尾寒羊。肉牛品种主要为西杂、夏杂牛,猪的品种为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等。交各个规模养殖场均达到了品种的良种、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良化,没有混养现象。

四是养殖方式明确,生产规范。目前的养殖有自繁自育和育肥两种方式,各规模养殖场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养殖方式,其中自繁自育型的养殖场有41个,育肥场25个。

五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结合XX区和XX旗的具体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把半农半牧区和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纯牧区划分为两种类型。纯牧区按照草畜平衡的原则,重点发展生态型家庭牧场,半农半牧区实施草畜平衡原则,建设养殖,重点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从项目实施过程和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多赢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保护生态,必须实现牛羊圈养、舍饲,牛羊圈养、舍饲,必须开发草业,建设养畜,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已经成为各级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委、政府、业务部门和广大农牧民的共识。

在推广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工作中,我们认为比较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是“引”。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优势,引导农牧民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把畜牧业良种补贴、菜篮子工程、棚圈建设、扶贫开发等各项涉牧项目都向规模养殖场建设倾斜,同时,地方政府实施的昭乌达肉羊繁育、肉牛、肉羊产业专项推进的项目资金已重点投入到规模养殖场,旗政府拿出部分资金对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进行奖励。通过多重措施,使养殖户得到了实惠,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推”。在保护生态的大前提下,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和手段,严格推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政策,制止偷牧、滥牧行为,强制农牧民对牲畜实行圈养舍饲,同时,利用政策和项目资金在半农半牧区大力推广人工种草,----------------精选公文范文----------------

31--精选公文范文--------------------------推动养殖户建设养畜。一方面,生态必须保护,另一方面,牲畜不可能不养,用行政手段推动一些养殖户走上了规模养殖之路。

三是“带”。一方面利用已获国家奖励扶持的规模养殖场的现身说法,让养殖户看到“干自己的事,国家还给钱”,使他们看到国家政策的优越和可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合理的区域布局,确定建设的重点乡镇和村、组、户,为了发挥前期建设的规模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确定以村、组为单位,每个村或组重点扶持一户,让其它养殖户看到效果后,转变他们的养殖观念,接受这个事实。

四是“转”。充分利用肉牛肉羊价格持续走高、养殖效益明显、国家政策扶持的利好趋势,引导动员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参与肉羊规模养殖,利用他们的富余资金建设规模养殖场。特别是一些屠宰加工企业加入后反响强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精选公文范文----------------

32--精选公文范文--------------------------

在规模养殖场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配套完善机关的技术服务。从建场的选址、布局到养殖的品种、规模的确定,从制度的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到档案、软件的制定等一系列技术服务,都选配专门的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巡回指导服务。饲草料的选择、配方、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严格执行统一的规定。为每个养殖场都配备了专兼职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并定期进行培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服务制度。

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针对规模养殖场饲草料的供应问题,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周边农牧户,采取租、转等方式,为养殖场提供饲草料种植基地。在水、电路等其它设施上尽量优先安排解决,保证每个养殖场的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100-400亩。

利用联合体扩大规模优势。充分发挥金峰公司、德美羊业公司、昭乌达肉羊专业合作社的种羊、技术、饲料优势,----------------精选公文范文----------------

33--精选公文范文--------------------------使规模养殖场向公司挂靠,形成大的养羊联合体。由公司提供优质种羊、全程的技术服务和专用的配合饲料,实行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养殖和管理,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目前,联合体共涉及规模养殖场23 个。

科学设计、标准管理。养殖场从建场开始就严格按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评分验收标准组织实施,按照“五化”要求,从选址布局、设施配置、管理防疫到粪污处理安全按标准施工,做到了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的一步到位。

三、规模养殖的限制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主要限制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投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投资主要是养殖户的自筹资金,金融部门融资欠缺,社会资本注入不足,国家扶持资金全用于已建成养殖场的扩建,对由于起家建场的没有任何资金扶持,造成许多有积极性----------------精选公文范文----------------

34--精选公文范文--------------------------的养殖户有钱建场、无钱买畜或有钱买畜、无钱建场,限制了规模养殖的发展。金融部门投资的门坎过高,已成为制约标准化规模养殖甚至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是饲草料来源不足。饲草料基地的严控审批造成大量的规模养殖场没有可开发的饲料地和充足的饲草料,一方面提高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限制了养殖规模,养殖场只能靠租用土地种草,青贮饲料、苜蓿等必备的饲草料缺乏,降低了养殖效益。此问题在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牧区更为突出。

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养殖规模。目前的养殖场规模过小,最大的不超过2000只,缺少大量的资金注入和大型养殖企业的参与,小打小闹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规模优势,养殖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二是产品的销售具有较大风险。目前,克旗没有较大型的屠宰加工企业,----------------精选公文范文----------------

35--精选公文范文--------------------------产品当地加工转化能力不足,产品销售受到市场的制约因素过大,养殖企业

承担了较大风险。待雨润集团加工厂投产后此问题可能会有转机。

四、政策预期及建议

一是协调金融部门降低资金投入门槛,加大对畜禽产业的投入力度。由有关部门与金融部门协商,对规模养殖场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对投资的担保扩大范围或细化方式,方便养殖户贷款。

二是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前期投入过大养殖户负担过重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养殖户由于能力不足,在自动饮水、粪污处理等方面建设欠缺。如果地方政府在前期综合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建设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将会对规模养殖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在不突破土地红线的前提下,为规模养殖场提供必要的饲草料基地,特别是在牧区有水源条件的地区适当允----------------精选公文范文----------------

36--精选公文范文--------------------------许开发必要的饲草料基地,为规模养殖提供发展的基础。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起步多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定的缺乏和不足。解决当前生产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推动规模养殖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是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共同的责任。我们期待着。

----------------精选公文范文----------------

下载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调研报告(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调研报告(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研究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按照区政府调......

    关于我市农民组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组织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农民组织化调研组一、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统计上报的专业合作组织有31个,涉及水稻、小麦、棉花、西瓜、畜牧、水产、芡实、用水......

    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横山分校 王 林 当前,我县正处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

    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XXX县大学生村干部 专 题 调 研 文 章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XX乡XX村村委助理 李逸梅 (2010年10月28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

    淮安农民创业培育调研报告[五篇材料]

    我市农民创业群体培育情况分析及对策大力推动农民自主创业,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

    培育“五型”农民调研报告2

    培育“五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葛万钧 成素云徐秀明 (江苏省农广校淮安市淮安区分校,淮安区城东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淮安区淮城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江苏淮安2232......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市农业教育中心 梅红星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农民科技教育的规范与提质,按照省农广校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城乡文明程度调研报告

    “双超”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与之相适应地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我们提出的重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