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时间:2019-05-13 04: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摘要] 伴随着中学历史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通过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目前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 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探究、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如何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教师提供大量的史料。如果说线索是历史教学的骨架,那么史料就是历史教学的血肉。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可以说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息息相关。

一、史料、史料分类与史料教学

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可以为研究历史和讨论历史提供有根据的东西。它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宝贵素材,其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和丰富的遗产。史料的形式和分类相当广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某事物是否能成为史料,一般必须由史学专家根据其专业的知识进行判定。

史料有很多种分类方法,较常见分类方法有按照史料的原始程度和史料的呈现形式两种。第一种是按照原始程度分,可分为原始史料(即第一手资料)和二手史料,一般说来前者为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历史事件的文物和当事人直接记录的时事,真实性要比后者强一些;后者为由后人转述、探讨、研究和重新解释。其实大多时候是很难分清原始史料和是二手史料,如口述史,虽说是记述同时代的历史事情,但很多未必是亲眼目睹的,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考证。第二种是按照呈现形式分,可分为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前者如史书、地方志、户籍资料、学术作品、报刊杂志等,后者如绘画、壁画、刺绣等文物古迹、各种实物、音像资料等。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材料的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1]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认真阅读、理解、思考,使学生自主的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懂得如何公正并且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学生通过史料学习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和独立的个人思维品质。[2]史料教学,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走进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享受历史课堂特有的学习乐趣,捕捉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真正的道理。

二、史料教学的价值

在历史课堂上,不提供史料、情景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3]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复杂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本来的面貌。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有哪些价值呢?

(1)史料与中学历史课堂有机结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史料是师生了解过去历史,建立相关历史知识的途径。只有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好历史。胡适曾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客观是历史教学也是历史课堂的最低底线。在评价各种历史

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杜绝“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避免“只从今天的形式和价值观来裁判过去”。[4]因此,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2)回归历史学科的特性,体现“史味”和“史魂”。

既然是历史课,那么就不能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堂就要有历史课堂的味道。那么什么是历史课堂的“味道”呢?

1、史味:通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得出相关结论。阅读史料,就是要将学生引进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能够做到“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去想象”。思考的过程就是要培养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培养和提升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2、史魂:历史学科是主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科应该承担起社会教化的功能,否则历史课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特性。这里要澄清的是,历史课的灵魂问题不是简单地给谁唱赞歌;歌颂谁的伟大和神圣。而是使中学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进一步增强对世界、对国家、对民族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将来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3)史料的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历史领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分析鉴别史料,获得有用的相关历史信息;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发现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思考历史、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或许这种判断或见解与别人有着悬殊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活学历史,同时也学活历史。

三、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获得了史料之后,如何对所拥有的史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1)史料教学坚持课本材料优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引用的史料丰富多彩,有图片、文字、表格、视频、音频、电影等,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用了大量的视频、电影,而忽视了课本提供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史料相比,不仅有正规的出处和详细的说明,还经过严格的审查,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应得到重视。

(2)史料教学选用史料要谨慎

由于中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史料选取时要谨慎。如古代史史料中会出现大量文言文,而繁体字、生僻字在文言文中又频繁出现;世界史史料则由于文化背景知识大相径庭以及翻译习惯问题,中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较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其中,在教学环节中谨慎选择史料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中所引用史料不在于量大,而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思考,并且充分消化所学知识。

(3)史料教学无一成不变的结论

历史教学是根据史料所提供的“证据”来构成学生对过去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推理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历史时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任何历史陈述、推测、观点和猜想只要论证合理,推断符合逻辑,其结论就可以被认可。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才可以在史料的探究和发现中大胆想象和推测,合理运用推理论证的程序,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见解,完成对史料的解读和历史的学习,真正提升历史的认识水平。

(4)史料教学要有良好的辅助支持

为将学生置于史料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使之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辅相成。“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包括教师、信息资源、[5]先进技术。”为保证史料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史料教学的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启迪学生会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流利的交流,是当今世界最看重的能力。”[6]毫无疑问,在以多样性和多变性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宝贵的思维品质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著: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陈晓斌:基于史料运用的中学历史教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3]丁贤勇、陶水木: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5]钟启泉、李其龙: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

张华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 伴随着中学历史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通过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目前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关键词] 史料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探究、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如何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教师提供大量的史料。如果说线索是历史教学的骨架,那么史料就是历史教学的血肉。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可以说史料与中学历史教学息息相关。

一、史料、史料分类与史料教学

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可以为研究历史和讨论历史提供有根据的东西。它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宝贵素材,其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和丰富的遗产。史料的形式和分类相当广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某事物是否能成为史料,一般必须由史学专家根据其专业的知识进行判定。

史料有很多种分类方法,较常见分类方法有按照史料的原始程度和史料的呈现形式两种。第一种是按照原始程度分,可分为原始史料(即第一手资料)和二手史料,一般说来前者为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历史事件的文物和当事人直接记录的时事,真实性要比后者强一些;后者为由后人转述、探讨、研究和重新解释。其实大多时候是很难分清原始史料和是二手史料,如口述史,虽说是记述同时代的历史事情,但很多未必是亲眼目睹的,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考证。第二种是按照呈现形式分,可分为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前者如史书、地方志、户籍资料、学术作品、报刊杂志等,后者如绘画、壁画、刺绣等文物古迹、各种实物、音像资料等。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材料的科学,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1]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认真阅读、理解、思考,使学生自主的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懂得如何公正并且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学生通过史料学习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和独立的个人思维品质。[2]史料教学,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走进历史,与历史亲切对话,享受历史课堂特有的学习乐趣,捕捉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真正的道理。

二、史料教学的价值

在历史课堂上,不提供史料、情景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3]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复杂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本来的面貌。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有哪些价值呢?

(1)史料与中学历史课堂有机结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是师生了解过去历史,建立相关历史知识的途径。只有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好历史。胡适曾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客观是历史教学也是历史课堂的最低底线。在评价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杜绝“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4]避免“只从今天的形式和价值观来裁判过去”。因此,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2)回归历史学科的特性,体现“史味”和“史魂”。

既然是历史课,那么就不能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堂就要有历史课堂的味道。那么什么是历史课堂的“味道”呢?

1、史味:通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得出相关结论。阅读史料,就是要将学生引进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能够做到“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去想象”。思考的过程就是要培养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培养和提升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2、史魂:历史学科是主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科应该承担起社会教化的功能,否则历史课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特性。这里要澄清的是,历史课的灵魂问题不是简单地给谁唱赞歌;歌颂谁的伟大和神圣。而是使中学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进一步增强对世界、对国家、对民族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将来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3)史料的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历史领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分析鉴别史料,获得有用的相关历史信息;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发现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思考历史、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或许这种判断或见解与别人有着悬殊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活学历史,同时也学活历史。

三、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获得了史料之后,如何对所拥有的史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1)史料教学坚持课本材料优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引用的史料丰富多彩,有图片、文字、表格、视频、音频、电影等,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用了大量的视频、电影,而忽视了课本提供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史料相比,不仅有正规的出处和详细的说明,还经过严格的审查,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应得到重视。(2)史料教学选用史料要谨慎

由于中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史料选取时要谨慎。如古代史史料中会出现大量文言文,而繁体字、生僻字在文言文中又频繁出现;世界史史料则由于文化背景知识大相径庭以及翻译习惯问题,中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较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其中,在教学环节中谨慎选择史料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中所引用史料不在于量大,而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思考,并且充分消化所学知识。(3)史料教学无一成不变的结论

历史教学是根据史料所提供的“证据”来构成学生对过去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推理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历史时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任何历史陈述、推测、观点和猜想只要论证合理,推断符合逻辑,其结论就可以被认可。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才可以在史料的探究和发现中大胆想象和推测,合理运用推理论证的程序,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见解,完成对史料的解读和历史的学习,真正提升历史的认识水平。(4)史料教学要有良好的辅助支持

为将学生置于史料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使之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辅相成。“探究性活动的辅助部分包括教师、信息资源、先进技术。”[5]为保证史料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史料教学的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启迪学生会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流利的交流,是当今世界最看重的能力。”[6]毫无疑问,在以多样性和多变性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宝贵的思维品质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著: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陈晓斌:基于史料运用的中学历史教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3]丁贤勇、陶水木: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4]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5]钟启泉、李其龙: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幸福与牵手相伴而行

幸福与母爱相伴而行

牵着手,妈妈伴着我,走过了悠悠岁月。闭上眼,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题记

每一天,就在我身边,那般微小,那般平淡,那般的不易察觉。每一次,就在那一刻,如此甘甜,如此安心,如此的温暖幸福。母爱,珍藏在我心尖;幸福,相伴于我左右。

小时候,伴着晨曦,在妈妈的呵护中牵着她的手离开家门。妈妈的手,软软的,暖暖的,我跳着、笑着,心中甜甜的,美美的。牵着妈妈的手,好像早晨的寒冷都驱散了;牵着妈妈的手,只剩下,对新的一天的憧憬与希望。妈妈替我理理鬓角的散发,扯一扯衣领,拍一拍身上的灰,然后送我上车。我不舍的松开妈妈的手,手空了,却留下了妈妈的馨香。

与妈妈牵手,幸福就在身边。

稍大些,落日余晖,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人潮中,车涌动,妈妈牵着我的手,小心穿行其中。妈妈的手不大,却紧紧的包裹着我的手;妈妈的指间一片冰凉,掌心却是暖暖的。她紧紧地攥着我,推开人群,挤出道路,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年少的我,一任她牵着我的手,乖乖地走在她身边,忘了蜂拥的人群,忘了喧嚣的车流。

与妈妈牵手,幸福就在身边。

如今,月悬长空,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在家门口,昏暗灯光下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静静地等在那里。她不声响地走到我面前,接过我手中沉重的书包,拉着我冻僵的手,融入她的手中。牵着手,妈妈将我领进家门。打开家门,灯光倾斜,紧紧拉着妈妈的手,默默的感受着,只属于家的温暖。

与妈妈牵手,幸福就在身边。

平淡的牵手,深邃的母爱。从早到晚,从冬到夏,陪伴走过一段段幸福的时光。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母爱就这么一点点的渗透到我内心。这份母爱藏在我心尖,这份幸福,相伴于我左右。

第四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摘抄)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史料以教材重、难点为依归,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宗旨,被大量引入中学历史课本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等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创造性地运用史料是指在材料的解析中能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新诠释,并能进行逻辑验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走向培养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的境界。同时,教师还必须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以“论从史出”为圭臬,恰当补充部分课外史料;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史料等。

一、引言

与其他知识类型不同,历史具有两大特性,即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史料而并非历史本身。在认识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主体和客体在时空上的异位和分离。故“史料”便成为人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构建历史不可或缺的“媒介”。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人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史料可谓浩如烟海,其种类不可谓不多,有典籍、笔记、民谣、碑文、图表、实物图片、考古资料等。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史料去了解和认识历史,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故史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或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依归,做到言之有据。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明确规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最近几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增加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历史材料,它一方面犹如开启了一扇扇历史尘封之门,将一幅幅绚丽多彩、真实的历史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借助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运用史料进行论述,以期对史料教学有所裨益。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重要性

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日益彰显,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求突出本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作为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厚重的历史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如果我们获得了对于某个时代的历史感,那么,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的理解中都会是题中应有之事,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许多历史现象都令人不可思议。”所谓历史感就是一个人对历史在不断发展、自己时刻处在历史之中,在内心是否有感觉。培养历史感既不能依靠消遣性的历史“戏说”,也不能盲目相信荒诞无稽的历史虚构。而必须从广泛阅读大量真实的历史材料、通达古往今来之史迹中去体验、想象和感悟才能获得,故《三字经》日:“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如亲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古籍原文和古人的原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历史教学更具时代气息。譬如,在教学西汉王国问题时,教师可恰当引述晁错有关“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句话言简意赅,它将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人木三分、淋漓尽致,并把西汉王国“尾大不调”、分裂割据的态势凸显在学生面前,使之有身临其境之危感。质言之,历史教学中,往往简短的一句原话或一段原文,就能把历史感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使学生倍感学历史犹如饮陈年佳酿,回味无穷。2.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学习者乐于接触、认知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云:“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能赋予学习者以神奇的内驱力,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把学习历史当做一件快乐之事。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可以成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源。如在教学东汉末年各军阀集团割据混战、致使社会生产大受摧残时,可以引用曹操著名诗篇《蒿里行》中的诗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勾勒当时的历史画卷,使他们犹如亲身感受到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景况。又如在讲述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时,课文中引用了当时在民意流传的一首歌谣:“打破简,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在这里,“筒”与“童”谐音,指童贯;“菜”与“蔡”谐音,指蔡京。该歌谣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对朝廷奸臣的无比痛恨,盼望过上太平日子的美好憧憬。诸如此类,蕴含吸引力的史料,课文中可谓比比皆是、府首即拾。3.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历史知识讲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的实质就是一去不复返,因此,过去性是历史知识最为显著的特点。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这就给中学生理解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他们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强。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机械记忆教材中现存的结论,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而教材中所撷取的史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能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历史。譬如,在教学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英国殖民头子克莱武在议会上一番讲话可谓为殖民主义的罪恶做了很好的注脚。他大言不惭地表白道:“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虽然克莱武的这一番“自供”无耻至极,但却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殖民主义的血腥性和残醋性,从而加深了其对地殖民主义罪恶的理解和领悟。4.丰富学生的情感 历史学科作为文科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蕴藏着厚重的人文主义因素。史料作为构成历史的材料虽然是死的,但其精神内涵特别丰富,本身蕴涵着强烈情感因素,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塑造其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以实现隋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譬如,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图画《苏格拉底之死》,并结合文字材料饱含深情地叙述:“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了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苏格拉底用如此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向人们诠释了他对美德的理解:知识即美德。从苏格拉底视死如归的悲壮行为中,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其热爱知识,为了捍卫真理,既不惧怕权贵也不在乎冒犯大众,对世俗成败不屑一顾;虽然苏格拉底受到了不公正的死刑判决,但他并不肯违背国家法律而求生。这种勇敢悲壮的殉道精神会使学生的人格情感受到强烈震撼。5.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教学旨在使学生成为有思想头脑的人,而不只是让他们简单地背诵某种现存答案或某种权威性的解释,在历史教学界,这已成为不争的共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并根据学情,向学生介绍比较盛行的多种说法、诠释和观点,如此,则可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何人、何时、因何事而做出的,对历史进行直接探索研究,从而使教材中的结论获得佐证或者得出新的看法。学生经过如此一番的探究过程,就摆脱了死记教材结论的弊端,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譬如,某位学生在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时,他吃惊地发现这是一部很好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中有这样的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他据此认为这是世界上环境保护法之滥觞,是文明古中国一朵骄艳的奇葩。可见,这位学生的思维很独特,表现出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精神。

三、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既然在历史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将其教学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充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史料在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所撷取的史料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充分保障,但没必要也不可能都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史料,然后,在备课时将这些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反复斟酌,使其融人教案之中,以实现重点解决、难点突破。例如,关于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问题,课文中引用了一段原始材料。(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高一历史新课程·2004人民版)此段史料是对教材正文的阐释和补充,它不仅印证了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史实的存在,以及郡县制实施的过程,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提高了学生对新旧制度的辩证认识:郡县制对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有利,而分封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另外,有些史料还设计了质量较高的思考题,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按照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题,充分挖掘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于没有搭配思考题的史料,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粗阅”而过,而要联系课文内容,认真设计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例如,教材中有一段史料摘自林则徐上道光皇帝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依据这则史料所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四个问题:林则徐是针对什么事情向道光帝上书的?他有何主张?根据所给史料,回答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帝因何接受了他的主张? 如此设计问题就将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又挖掘了教材的深度。2.以“论从史出”为圭臬,恰当补充部分课外史料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论从史出”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由于受教材篇幅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重点或难点缺少相应的史料作支撑,有的只是抽象的结论而无具体的说明过程,这就无形中给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增忝了困难。作为教师,如果遇上这种情况,为了做到“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并指导学生借助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会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改革开放”时,课本在说明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影响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 户”的实际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补充如下一则表的发展”。如此抽象的一句话学生很难理解“包产到 格材料和一段文字材料:

材料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改革前后的变化

材料二:湖北省天门县有位农民彭立诚在1974年、1980年各写了一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是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粮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是欢度春节。通过表格材料中各类数字的对比和前后两联不同的表述,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到“包产到户”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及广大农民对“包产到户”政策的衷心拥护。又如,在教学“宋元科技文化”时,课本只简单讲述了三大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可适当补充两则史料。一则是马克思对中国三大发明的精辟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另一则是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新颖表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史料的补充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能力。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史料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图文并茂是其特色之一。不过,现行历史教科书虽说有文字、地图、名胜古迹照片和漫画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但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简单地看一看、读一读,则未免显得单调乏味,其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伴随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等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历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看得人迷、听得人神、想得入理。譬如,在讲授“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时,可选取地图史料“沿海开放地区示意图”。教师如果只采用一般性语言描述,则无法凸显沿海开放逐步形成过程,对这一格局的形成过程,学生不容易理解,然而,尚若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难题就会获得巧妙解决。具体说来,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一张空白沿海地图;其次,按照次序给出四个经济特区符号,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3个沿海大经济开发区符号,并让它们处于动态闪烁状态,对深圳、上海等重要城市设计一些交互功能,待学生将相关名称对号入座后,停止其动态闪烁。复次,利用大块动态闪烁呈现向内地扩展的趋势,依次突显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如此学生就会对开放格局的形成心领神会。4.史料运用要因材施教

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史料的目的所在,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其中运用史料本身就包含着培养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史料时,需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行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差别地开展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个性张扬、特色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年级不同、年龄段不同,其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储备等亦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它是因材施教在史料运用中的重要体现。所谓层次性是指对于低年级学生倾向多用一些形象直观、生动有趣、间接性的史料,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倾向多用一些富含哲理性、直接性、原始性的史料。低年级学生培养的重点应以阅读概括能力和简单分析综合能力为主,而高年级学生则应以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主。所谓渐进陛是指借助史料设置一些坡度型问题,且学生在书本中不能找到现成答案,其难度逐渐加大,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等到了一定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其能力亦有了明显提高时,再提出新的能力要求。5.科学鉴别史料

史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并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历史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因为史学工作者在编撰史书的过程中囿于时代、社会、情感和经验,必然会融人个人的好恶、立场和观点,故史料难免也会有真伪、存没、精粗之别。例如,在中国古史上,大凡由地主阶级文人撰写的史料,一般均诬蔑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匪”、“逆”等,这是作者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的鲜明反映。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不仅不能将艺术作品、民间传说、遗闻逸事当作正史看待,就是正史也要通过思考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一番比较、剖析、甄别,审视其观点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然后做出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获得确证之后,才能依据他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不然,其结论就不稳靠,一切努力纯属徒劳。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可见史料的真实性非常重要。

四、结论

综括全文,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新课改的实施为史料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以教材重、难点为依归,以实现课程三维教学目为宗旨,对史料进行科学鉴别,精心选择,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推进史料教学,使其教学优势日益彰显。

第五篇:让语文与生活牵手而行

让语文与生活牵手而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张芸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化

引言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是语文教学反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使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

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在我们的教材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的实际很贴近,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针对前者,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针对后者,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节日里,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新衣,在蓝天白云下,在花园里、草地上尽情玩耍的画面,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又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四)谈一谈,领悟生活

在语文课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品位,我觉得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说。一次在指导学生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读完我请学生谈谈对小女孩经历的看法。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大年夜人人都和家欢乐,但她却在卖火柴,甚至连双象样的鞋都没有,真是太可怜了。”有的说:“她真是不幸,连自己的爸爸都经常打骂她,疼爱她的亲人又都离她而去。”也有的说:“在大年夜里我们都能收到很多的新衣服等好东西,但她像流浪儿一样流落街头,最后还被活活饿死、冻死,所以她太悲惨了。”„„这些观点无疑是学生在对比了自已的生活后所发出的感受。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在故事结束时,小女孩的死是幸福的,她是带着幸福而死的。所以虽然小女孩的经历是悲惨的,但她的死是一种解脱,她的死摆脱了痛苦。所以,我认为她的死是圆满的结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里立刻议论纷纷,大部分表示不赞同;也有的若有所思,觉得说的有点道理。此时,我也觉得很惊讶,但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轻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文章的理解自己进行再议论。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她遇到了太多不幸的事,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没能如愿,所以她的命运很悲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有一定深度的。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及加上教师的指点,使他们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而社会是一个大学堂,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我校的周首霞老师就曾成功地创设过家庭的语文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去年她教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一个小朋友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周老师就巧妙利用孩子想当老师的心理,和家长商量后,请那个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

这下子小家伙来了劲,学得特别认真,回家果真一本正经地当起了“小老师”,很快改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家庭的语文课堂发挥了意想不到的语文教学效果。其实,在家庭中还有很多学习语文的机会,如家长是做服装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设计一下服装的广告;家长是做水果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读读写写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进一步讲,在家庭生活中,从打电话到招待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亲子间的沟通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二)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同时班级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舞台。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小广播,可以安排同学轮流“播报”当天的新闻趣事;班级黑板报,可以组织同学竞争“出版权”,入选的同学要精心设计,出好黑板报;落选的同学则要“吹毛求疵”,寻找黑板报上的错字别字、病句错句,共同提高;班级书画展,可以组织同学竞选书画展的解说员;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生活的实际情况,组织同学搞“笔会”,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例如,可以结合学生将要毕业的实际,组织同学写写小学这些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班级生活,写写分别之际依依不舍之情,写写想对老师、同学、学校说的心里话,然后集中这些稿件,互相修改,传阅观摩。这样,既增进了老师、同学之间的情感,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自愿,组织同学编选班级文选《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生活树立一座纪念碑。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教师悉心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可让学生课后去老人那里搜集一些老故事、传说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口头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如学了《万里长城》后,可让学生分小组去找找民间的古老建筑,在此,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且对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此外也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教师也可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野外游玩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只要你去细细观察挖掘,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课堂语文知识的灌输,只重语言智能发展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将语文学习还原与生活中去。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之中,才能更好的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朱小爱《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3.周庆平《精彩生活精彩语文》

4.滕宏江《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下载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历史教学与史料牵手而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

    论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 摘 要:史料是历史重要的见证者,是历史的痕迹,它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关系国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因此,世界......

    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重点 1、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师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又指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对自己 在教学行为的思考和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

    巧用史料教学

    巧用史料教学,活化历史课堂 阅读历史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教......

    史料教学畅想曲(大全)

    史料教学畅想曲 一、历史在现实中困惑 1、学生感到乏味 (1)学生感到乏味 学习历史的人感到最自豪的是培根说过的这句话:“读史使人明智”我也常常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沾沾自喜。......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第1~12期目录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朱可戴加平专题一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全年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目录 ◆笔随心舞◆ 不觉春风换柳条 新年我们新设想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1)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

    浅论史料教学的作用与方法

    浅论史料教学的作用与方法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