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教育系统2006年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要点
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高广大学生法制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特制定2006年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要点:
一、加强领导,制定计划,统筹安排,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
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领导,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和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工作结合起来共同开展,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工作计划,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重视德育,奠定预防未成年人年犯罪工作的基础。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品德评定,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了争做“三好学生”即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活动。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校要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主题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等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青少年公德教育,组织开展“我是合法小公民”、“革除陋习,树文明新风”、“四个节约”等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举办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红领巾艺术节、书画比赛等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各校要不断深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德考核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使每位教师都争做学生的表率。
三、强化法制教育,加强预防犯罪教育,提高维权意识
各校要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作为学生学习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设法制教育课,主要由政治思想品德教师通过专门的课程进行教育,有理论、有实际案例,配合以各种法制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做个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各校要完善校外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工作制度,对人员已调整或过三年聘期的要重新联系,按照中学由县教育局聘任,小学由学校报经乡镇政府同意,由学校聘任原则进行聘任。要保证每学期开课(法制讲座)达到8次,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维持校内外良好社会治安秩序。
四、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整治,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各校要加强内部管理,制订校内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美化校园,搞好校园文化,建立卫生责任制、制订文明公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继续开展“警(军)校共建文明单位”活动,组织学生到军营去参观,学习公安干警和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严明纪律,整体划一的集体主义思想。
各校要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研讨学生思想教育办法,交换意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进行联手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和预防犯罪知识教育,及时挽救了一些“差生”。积极参与校园周边治安整治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环境。
第二篇: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我国总人口的1/3以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需要国家予以特殊关注。据统计,我国2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高达35%,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则超过30%,且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等特点。可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实行综合治理。
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有9年或12年时间要在学校学习,这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对未成年学生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那么,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应做好哪些工作呢?
首先,学校要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思想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较差,有时分辨不清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的界限,法制观念淡薄,以致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这不但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近年来呈低龄化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少年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制观念的淡薄。报载,在2002年的“严打”斗争中,某市公安局一举摧毁了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令人震惊的是,该团伙的成员大都是年龄在16岁左右的青少年,其主要头目石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什么法不法,我就是法。”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必须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法纪教育,使他们学法、知法、自觉守法,依法律己,积极做法律提倡做的事情,坚决不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仅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标题上就已令人触目惊心。如 :“校园暴力惊现甘肃,五男生逼疯一女生。”(2002年9月20日《中国青年报》)“嫉妒她, 竟用硫酸泼她,疑犯竟是十几岁的学生。”(2002年9月6日《羊城晚报》)“十一岁的学生在武术学校被打死,是谁造成的? ”(2002年8月13日《法制日报》)“16岁少女遭同学群殴、扇耳光、脱衣服、泼冷水”(2002年5月29日《华商报》)。以上案例表明:制止校园暴力,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迫在眉睫。而制止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法纪教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而设定不同的内容。例如:七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九年级学生重点学习《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学生强化法制观念,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法纪教育的形式可以而且应当是灵活多样的,例如:法制教育课、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等。
2、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为了提高未成年学生的守法意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当切实抓好未成年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未成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
当前,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已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都将侵蚀青少年幼小脆弱的心灵,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所以,未成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
(2)、学校是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把学生道德建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切实抓好未成年学生道德建设中,学校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它不仅阐明了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科学的事实向学生阐明这些道理,使学生树立这种世界观。
所谓人生观就是个体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教师可以通过班会、历史课、思想品德课和第二课堂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青年一代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启发学生经常地、主动地从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思想、言行以及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有关经济的、逻辑的、道德的等一系列原则、信念和标准。教师应该努力把良好社会规范所反映的价值观,结合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通过生动的教育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以此来衡量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其次,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遏制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是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学校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前期征候,防患于未然。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一些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入室盗窃、骗取钱财、拦路抢劫、伤人害命的犯罪道路,往往是从吸一支烟、喝一杯酒、乱花一点小钱开始慢慢步入犯罪深渊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预防犯罪必须从预防一般违法做起,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心理急剧发展的阶段,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不仅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塑造和形成,而且还将面临一系列难题的挑战,承受各种环境的压力。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障碍,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他们中出现患病、逃学、辍学、出走以致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据2002年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有关部门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25%的中学生有心理疾患。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是否敏感”在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的黑熊身上。刘海洋“伤熊事件”除了表明刘海洋法制观念淡薄,同时说明其缺乏健康的心理。刘海洋案例再一次向我们敲响警钟:学校应当强化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努力学习,教育者应当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措施,通过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使学生懂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努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这对他们当前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都将大有好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等。”这一条款明确了学校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和小偷小摸等一般违法行为应持的正确态度。
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热衷于上网、玩电子游戏、打扑克、甚至赌博,这些不良行为的满足,往往需要金钱作后盾,当他们向家长要钱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采取说谎甚至偷盗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预防和矫治,最终会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2年,在洛阳市嵩县法院审结的一起抢劫案中,丁某等8名罪犯中有4名为在校学生,另4名为辍学学生,他们合伙对在校学生实施抢劫,作案时间从2001年夏到2002年春,直到有学生为此不敢上学,学校才向公安机关报案。他们平时夜不归宿时,为什么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他们平时以“借钱”为由向学生要钱时,为什么没有引起学校注意?他们辍学的原因是什么?可见,学校能否认真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及时对未成年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直接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受好奇心、模仿、从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少数学生吸烟来说,在“成人感”的支配下对成年人的模仿起很大作用,其中也有好奇心的作用。又如,在一个小团体中,几个同学都旷课,其中一个不旷课,会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和奚落,所以,这个学生会跟着旷课,起初,可能会有一点后悔,时间一长,便会变的心安理得:“这么多人旷课,我旷课又有什么呢?”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这些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排除其消极影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进行矫治。再次,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教育和管理,不得歧视。西方犯罪学理论“标签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偶然出现一次越轨行为,而且没有被揭露出来,也许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如果被社会发觉,并且加上了诸如“小偷”、“流氓”的标签之后,就如同给他举行了“堕落仪式”,于是,他很可能长期抬不起头,再不被人信任,从此,破罐子破摔,滑向更加严重的犯罪深渊。我们应当认识到: 未成年学生的本质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塑造的。未成年学生的不良行为应该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本质的,所以,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不能过早“判刑”,贴上“标签”,而应当加强教育和管理,不得歧视。
作为教育部门的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重在教育,而不是惩罚。教育者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宽容未成年学生偶然的不良行为。
2002年6月16日凌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20号院内非法经营的“蓝极速” 网吧发生火灾,造成25人死亡。经公安机关侦查,认定这起火灾系人为纵火所致。6月18日15时,两名涉嫌纵火的嫌疑人被警方抓获。经公安机关初步审查,纵火嫌疑人张某,男,13岁,宋某,男,14岁,二人系北京市某初中学生,且均因父母离异后缺少家庭管教,经常逃学。据二人交代,他们经常去网吧玩,两周前在“蓝极速”网吧与服务员发生纠纷,于是起意报复,遂购买汽油纵火,他们对这一事实供认不讳。这一案例中的张某和宋某经常逃学,为什么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呢?对待这样的“问题学生”学校如果能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冷漠,或许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如果学校能够对他们的“逃学”、“沉迷网吧”等不良行为及早发现,加强教育,及时矫治,严格管理,或许悲剧能够避免。
综上所述,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我们必须注意,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决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家庭、社会所担负的责任不容忽视。如果过分强调学校的作用,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第三篇:教育系统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情况汇报2
教育系统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情况汇报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我们积极动员,广泛宣传,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落实。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认识到:党政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是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前提,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是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关键,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综合治理是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最终途径。现将教育系统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中小学56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52所,教学点1个,在校高中生3530人(其中职业高中780人),初中生9369人,小学生21142人。全县中小学生总数为3404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
二、加强领导、构建网络,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良好机制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比较突出,不仅严重危害社会秩序,而且也给未成年人自身及其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为了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县教科系统系统党委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学校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同时,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机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机制。1
三、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全面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根本要立足学校,加强教育和引导,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采取主动有效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在县政法、司法、公安部门的协助下,为全县学校都聘任了由公检法专业人士担任的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共计86名。法制副校长每学期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活动,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对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有些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还定期参与家长会,对家长也进行法制教育。此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还成为了联系学校与周边单位的桥梁,加强了各中小学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的联系,逐步建立了学校、社区(村)、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宣传教育教育网络。
二是抓好法律知识进课堂“四落实”工作。即: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确保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不少于8课时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师资由学校的政治、思品教师担任,重点组织学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是发挥少先队组织贴近学生的优势,经常深入学生中了解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及时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是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社会风气,主动化解各种矛盾。针对青少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经常通过班会等形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认识与生活状态、科普教育与文体活动、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以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自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五是积极组织开展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宣讲活动。抽调10名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高、双语基础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宣讲组,利用放暑假前的7天时间,深入全县63所中小学校,对全县3.6万余名师生进行了面对面宣讲。以《未成年人为什么不能信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非法宗教活动的26条界定》为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宣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宣讲员宣传与返乡学生宣传相结合,暑期家访与假期周五返校日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用 “大众化、通俗化”的民汉两种语言,结合未成年人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深入浅出地向广大师生讲政策、讲事实、讲道理,释疑解惑,对重点家庭(宗教人士、“两劳”人员)子女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有些学生家长还主动参与到宣讲活动中来,拓宽了宣讲范围。宣讲中,讲师们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师生,用身边一条条鲜活的事例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告诉广大师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
六是精心编发《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我们与县司法局协作,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精选了一些发生
在中小学身边的案例,向全县初中、高中生编发《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14000本(其中维文11730本,汉文2270本),该读本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基本法律知识,文字精练,通俗易懂,对培养青少年的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四、全面巩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成果
通过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管理,采取教育与处理相结合,开展警示教育,全县广大师生的言行进一步得到规范,多年来全县师生中没出现影响民族团结的人和事,学校的教风、校风、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争创“三级”文明单位和“安全文明学校”日益增多。目前全系统已创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4个、地区级9个、县级29个;地区级“花园式学校”4所、县级5所;“地区级德育示范学校”2所、“地区级德育达标学校”1所,“县级德育达标学校”47所;地区级“绿色学校”4所、县级“绿色学校”7所;县级“平安学校”63所,县级“法制学校”56所;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2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个、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标兵”1个。
五、预防青少年犯罪存在的问题
1、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及错误观念,很容易使未成年人模仿,影响未成年人走上邪路。如有个别家庭的家长本身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结果导致孩子也染上了这些坏毛病,可家长不但不及时纠正,反而鼓励孩子这样做,致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完整性的破坏,使子女缺少家庭的温暖和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处在单亲家庭中,家长只顾自己沉浸在离婚的痛苦中,却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等
到发现自己失误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子女远离家庭,脱离家长的教育管理,溺爱、放任孩子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一味的宠爱、放任,只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却不曾想到自己的这种行为铸成了日后难以弥补的大错。
2、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配套、不够衔接。如学校强调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被搁置一旁;还有社会上一些淫秽录像、不健康书刊和影视作品也会给青少年的心灵造成很大毒害、腐蚀。
3、学校德育首位意识需进一步增强。个别学校领导班子对德育工作仍然不够重视,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真正把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1、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结合学校对孩子从小进行法制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不能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外单独居住,因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十分有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染上不良习惯。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受人教唆犯罪,所以父母也要担负起发现不正当团伙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2、社会环境。青少年犯罪原因十分复杂,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和义务。因此,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3、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一个部门、几个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部门要承担起青少年的保护、教育、管理的责任,关心、爱护他们的成长,不断地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用活生生的事例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从而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以上是我们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方面总结出的一些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阶段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大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代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我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XXX县教科局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二日
第四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应当做到的行为:
1、尊敬国旗、国徽,维护祖国尊严;
2、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交通管理;
3、讲究公共卫生,保持市容整洁;
4、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
5、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合法财产;
6、爱护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
7、爱护动物,保护树木庄稼;
8、开展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不看坏书和坏录像片、不赌博;
9、尊重隐私自由,不私拆、撕毁别人的信件和揭取邮票;
10、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
11、建立同学间的正常友谊,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 从小学法守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第五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
——法制安全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总结
自2010年8月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以来,我校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为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设,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定期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反映和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意识到很有必要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
2.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学校坚持加强警校联系,会同检察院、派出所、交警、巡警大队、特警支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整顿,努力创造一个健康、文明、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学校真正形成内稳外联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了与校外法制辅导员的联系,建立健全了法制校长的制度,推动法制校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先后聘请了XXXXXX作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使之成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支重要力量。各法制校长、辅导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认真履行法制校长的职责和义务,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每学期至少对学生
3.定期宣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送法入校,内容涉及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交通安全、校园安全、消防、毒品等多方面法律知识。2010年12月8日下午,学校举行了“警官法制教育汇报会”;2010年3月12日柳东派出所的警官做了以《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创建和谐美好校园》为主题的法制报告;派出所的XXX辅导员,向同学们进行了《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法制宣传报告,通过汇报会,大家了解了怎样预防学校暴力犯罪行为、怎样避免不法行为的侵犯、明确了自身及其监护人应该如何遵纪守法,并通过法制案例了解到了犯罪的成因,引以为戒。法制报告会因互动性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现已成为我校法制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活动有效载体。
4.深入实践,积极参与社区普法宣传。学校为提高学生学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拉近法律与青少年的距离,2010年11月30日,学校法制宣传小组同学,深入社区参与开展“12.4”法制宣传活动。社区组织的 “12.4”法制宣传内容的文艺演出,在社区领导、广大居民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参与各种类型的法制宣传活动,推动法律在社会的进一步普及,同时使青少年收获了带有生活气息的法律常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在生活中辨别是非能力,这使他们不断增进了对法律的尊敬和认识,加强了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警校共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还协调各方力量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校园周边秩序良好,多年来学校刑案发生率一直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