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们党新的战略追求和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入以和谐企业文化为中心的观念,因时制宜的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通信企业推进创新发展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
和谐的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的,主导的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助推器。通过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实现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竟争力的提升。首先,和谐的企业文化能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依存关系,使个人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此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其次,通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会持续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大量实践研究发现,和谐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存在着相互相承的关系:一个强大的企业文化如果与企业的环境或战略相适应,共同的信条使上下的沟通就变得更加顺畅,决策的制定就更加有效,共享的价值观就更加牢固,这些都被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所验证。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是和谐观,和谐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所营造的巨大影响作用,即最大限度的融合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谐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文化或者说人本意识文化都充分展示和谐之魅力,和谐文化在当代的回归,已经成为企业文化新的追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新时期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任何企业文化的建立,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背景,特别是在转型过程中,内部环境对企业发展足以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或阻碍力,同时,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也会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企业文化要通盘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一)内部环境
1、观念问题。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工作创新的前提,这个问题不解决,工作创新也将事半功倍,近年来,伴随着企业转型步伐的加快,员工的观念也随之转变,但观念滞后于形势,行动滞后于发展的问题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把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放在新形势下进行再认识,这样有利于我们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增强其有效性。
2、动力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说到底就是坚持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辩证法原则,也就是说不能丢掉物质利益原则。企业改制上市,推行新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多数员工的收入产生震荡,甚至降低,现阶段员工群众思想情绪的产生和波动,大多与切身利益有关,缺乏动力机制,成为影响他们积极性发挥的重要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告诫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3、凝聚力问题。构建和谐企业,是指在处理人与企业关系上,既要反对人危害企业的利益,也要反对企业危害人的利益。在转型期,随着员工工作压力增大,绩效考核直接影响其业绩和收入,部分员工感
觉待遇在逐年降低,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彷徨,对参与企业各项活动热情有所减弱。现阶段,企业与员工的充分理解、尊重和有效沟通就显得愈发重要。
(二)外部环境
1、异质竞争将成为最大威胁。一是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竞争;二是无线接入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的竞争;三是互联网IP电话与传统语音业务的竞争。这些,都给企业生存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2、客户需求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客户也不再关注运营商采用什么技术,而是要求一种随时随地的无缝连接的服务,满足其综合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要求。服务就是竞争、服务就是品牌、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仍需进一步强化。
3、创新转型成为行业行为。纵观全球固网运营商的发展经历,目前普遍面临着语音通信市场增长空间日趋狭窄、收入增长乏力、业务流量和收入不断下滑等困境。如何创新转型,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是摆在传统电信运营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途径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根本目的就是员工在价值观念上对企业战略的认同,在企业内部营造出理解合作的氛围,使员工的理想、追求同企业发展理念统一起来。
1、实施“人情化”管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塘沽分公司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并收到较好效果。例如,每年“三八”妇女节组织活动,为女员工发放小礼品;组织员工体检,为员工发放防暑降温物品;在员工生日来临,送上蛋糕及一份温馨的祝福;每逢员工婚丧嫁娶领导亲自到场慰问。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氛围,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
2、实施“走动式管理”。领导深入生产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成为理顺员工与企业的“润滑剂”,塘沽分公司领导坚持常年深入一线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对社区经理和营业员关注力度、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对员工反映的问题进行现场收集,现场解答,现场解决,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实施“倾听式管理”。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创造机会让员工充分发表意见。企业生产经营的形势是与每个员工息息相关的,每一步发展都要让每个员工理解,员工只有知情明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构成企业效益的因素之一,才能立足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塘沽分公司坚持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与员工代表、社区经理、营业员沟通对话会,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此举受到了员工的肯定与好评。
4、实施“沟通式管理”,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亲密感建立在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管理透明化”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管理人员要站在一线的角度考虑问题,使管理制度、营销方案更趋于合理。塘沽分公司内部网站开辟了“员工论坛”,就企业热点问题展开在线讨论,让员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绪,同时通过正面引到,澄清模糊认识,达到员工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构建具有网通特色的和谐企业文化
根据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和谐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对企业使命、企业目标、核心价值观、经营
管理理念、企业行为准则、员工行为准则重新进行整合、提炼和概括。以 “创新发展、客户营销、订单第一、现金为王、业绩至上、和谐兴企”为导向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一)建立“创新文化”
1、确立创新目标。塘沽分公司的创新目标是。通过实施业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系统创新工程,将创新确立为企业的核心文化。通过核心企业文化的策动,使整体业绩水平稳增长,成为滨海新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2、坚持创新方向。随着IT应用的普及,塘沽分公司率先推出ICT 业务,2007年签约ICT项目总金额达1730万,签约数量181个,IDC业务实现收入1676.6万元,同时,对于传统业务通过网内包月、套餐等形式,释放月租费、区间资费等高资费风险,逐步降低对语音收入的依赖性,实现语音产品的软着陆,赋予传统业务新的生机。
3、坚持创新服务。全面推行预约服务。为了保障预约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分公司在梳理综合业务流程的同时,对营业前台受理、用户数据制作、测量施工、外线施工等环节大胆创新,各环节之间每周定期沟通交流,各工位环节内部实施以团队互助为主导与包区责任制协调发展,将所有问题在企业内部解决。前台预约成功率100%、地址资源准确率100%、一次预约成功率95.55%。
4、坚持创新机制。创新发展上层次上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塘沽分公司积极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创建适合人才成长的机制。建立灵活的,市场化的薪酬激励体系,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完善绩效考核,逐步建立以订单第一、客户至上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底薪+绩效+提成”的薪酬模式。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建立“团队文化”
1、注重团队建设。塘沽分公司一贯倡导: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团结出战斗力,战斗力靠凝聚力。对一个领导班子来讲,更要全身心地干事创业,大家都要同心协力谋正事、求发展,只有众人一力,才可能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2、点燃员工激情。首先把“业绩至上”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薪酬提升和岗位晋升的标准,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先进、尊重业绩”的良好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在加强绩效导向的同时,形成一种一线出成绩、出业绩,一线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工作格局。不论岗位如何,只要业绩好,贡献大就破格晋升。其次是荣誉激励。抓典型、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再次是参与激励,企业研究重大事项,制定重要决策,应邀请职工代表参加,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方法,以推动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建立“执行文化”
执行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发展战略转化成为效益的关键。加强精确化管理与精确化营销是执行文化落地的手段与保证。
1、强化销售方案的实用性。(1)细化目标客户的重新认识,目标客户由简单的描绘改为提供清单,明确到下发单位和个人,同时明确挖掘数据的方法和原则;(2)提供销售脚本;(3)要跟踪销售过程,由过去被动等待销售结果变为主动全程跟踪;(4)要优化销售方案。
2、强化信息收集的时效性。不论是企业、部门、个人都要进行信息的搜集,按照分类、汇总、应用的流程对搜集的信息进行规范,否则很可能将所搜集信息束之高阁或迟到采纳。
3、强化市场销售的执行力。(1)各类经理要制定详细的周计划、月计划,否则不可控,好、差区分不出来,以此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意识。(2)要定期对走访记录进行检查。各部门主管要全面掌控,加强对销售行为的管理,要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要有检查的痕迹、检查的意见,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3)要合理分派任务。每个人的指标要差异化、个性化,根据区域特点下达,避免包区贫富不均,同时要关注对成功率的考核,将销售率、成功率作为考核的依据。
五、和谐企业文化的五个作用
(一)、融合作用
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中去。形成共同的事业平台,从利益共同体到事业共同体,上升到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和谐文化的建立,对完成企业战略的思想统一,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达成共同愿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凝聚作用
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成为建设和谐企业的润滑剂。通过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消除员工在企业变革过程中的迷惘、迟疑、不满等情绪,驱动员工转变观念,凝聚力量,减少变革成本。
(三)约束作用
和谐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着很大的约束作用,通过流程文化、执行文化、团队文化的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减少制度执行过程中,内部流程梗阻,部工作相互脱节,上下沟通不畅等弊端。
(四)导向作用
把员工引导到确定的目标上来,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促进绩效提升。通过和谐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客观的理解行业转型、企业创新给每个人带来影响和机会。将文化理念融入KPI体系之中,形成心理契合,成为员工自觉行为。
(五)辐射作用
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既注重物质激励,也注重精神激励,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只有满意的员工,才会做出让客户满意的工作,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以达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的。
六、小结
和谐企业文化是一项事关企业发展大局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因此一定要将其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与企业各项工作一起规划、一起研究、一起部署,形成一种意志统一、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企业内外部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发自内心的精诚合作,形成班子团结协作、干群相互信任、员工相互帮助的和谐氛围。
第二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浅谈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社会”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企业,和谐企业离不开和谐社会。天铁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肩负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因此,创建和谐天铁、提升企业文化,是天铁集团的立足之本、力量之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初,在集团公司党委扩大会议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杨勇同志强调:“要坚持不懈惠民生促和谐保稳定”。并进一步重申了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创建和谐天铁、提升企业文化”就是要把天铁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的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破坏自然环境平衡,不是和谐;职工住房、保险不落实,上访频繁,不是和谐;只顾眼前利益,在生产经营中违法违纪、偷税漏税、产品劣质、诚信缺失,更不是和谐。和谐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需、传世之必备条件。
创建和谐天铁,主要包括内部和谐、外部和谐两个方面。内部和谐关键是要协调企业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根本是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外部和谐主要是协调好与客户、供应商、周边群体和地方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让更多的人和组织分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赢得社会对企业更多的理解、关注和支持,根本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创建和谐天铁、提升企业文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完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上下级单位、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随着我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已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来理顺企业上下级单位和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下级能够积极主动地研究、分析和领会上级的各项战略部署和要求,并不折不扣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上级能够积极主动做好对下级各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本着“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原则,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各自分工,落实各自职责,主动加强配合协作,避免推逶、扯皮现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起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上下配合、积极协作、和睦相处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创建“和谐企业”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不和谐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我们应该把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和谐的管理体制,用制度来规范协调各种关系,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形成有效的创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体系为其作支撑。制度的时代特征,反映在其内容上,应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现代管理运作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吻合。建
筑施工企业应该着力健全财务制度、核算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员工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其次,企业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和谐。员工既是和谐企业的主体,又是“和谐”的创造者,只有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和谐了,创建和谐企业才有了根基和依托。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员工参政议政途径和形式,广泛听取员工的心声,征求员工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强化依法办企业和员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关爱职工,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过改善员工办公环境、作业环境、居住环境,扎实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用人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大力推广“竞聘上岗”的范围和力度,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用人机制。通过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和文明小区创建活动,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家属之间,以及邻里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融洽关系,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企业要努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促进企业与相关产业的和谐。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又是合作经济,钢铁行业如今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经济效益下滑,资金紧张等困难。这就决定了钢铁企业必须在大
力倡导大局观念与合作意识的前提下,通过自觉地用法律法规和不断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公平竞争、互利合作、共同发展,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赢机制,来实现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提供原料的企业、工程施工企业、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第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的各个成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等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钢铁企业急需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这方面,企业不仅仅应该注意提高企业员工环境保护修养,更应该让环保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员工和企业溶于一体,在各项经营生产活动中实践自己的环保责任。采用新技术与新设备。可以极大地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这与企业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企业应该大胆运用新技术、采用新设备,让企业成为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环境友好型”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第五,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要解决目前企业改革发展与员工认识发展的矛盾,关键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依靠先进文化的力量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从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看,在一些企业中,并没有完成好从传统管理、经验管理向现代管理、科学管理的转变。这种状况反映的是企业文化的落后、文化的冲突、文化的混乱,如不尽快改变,企业和员工最终将丧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历史地、客观地、现实地、全面地审视企业,坚持对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扬弃中继承,对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学习中创新,把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中的精髓与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本质相融合,在继承与学习的过程中创新和发展,努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是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是符合员工发展愿望的文化,是切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文化,从本质上讲,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员工忠诚、敬业、勤奋、奉献的品质,引导员工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鼓励员工遵循共同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激励员工把工作当作事业的追求、人生的乐趣,自觉主动地做好一切。依靠先进的文化提高员工素质,挖掘员工潜能,激发员工活力,就是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就是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就是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总之,创建和谐天铁、提升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我们应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和谐服务”的观念,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
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充分认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与十六大的思想一脉相承,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构
第四篇: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
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充分认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与十六大的思想一脉相承,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挥党对社会的整合功能,积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要看到矛盾、正视矛盾,并想方设法通过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矛盾,这一过程恰恰就是和谐社会的过程。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都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站在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从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位置上加以引导和处理,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当前,要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
四、扎实推进构建和谐XX的重点工作
构建和谐XX要求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把XX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全面进步的“文明城区”。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构建“和谐XX”的实践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发展税源经济,为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和谐XX,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和谐XX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轨道。要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提升整体经济实力,推动XX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和招商理念,优化布局,强化特色,扩大产业集聚优势。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区政府要统筹全区发展经济板块,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尽快盘活区域可用资源,进一步加大发展科技型、环保型、集约型的区域经济,努力实现“空间集聚、产业优化、企业集群”。如机场地块、大明路汽车一条街、晨光科技园、润泰市场、银桥市场和纬七路沿线市场群等拓展、深化,大力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和低能耗、低污染、低用地的“三高三低”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推进XX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的台阶。
第二,坚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我们要结合XX建设实际,善于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超前研究应对措施,牢牢把握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构建和谐XX的保证,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经常性的严打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科技创安系统的建设,建立区域全复盖的视频监视系统,加强街面重要部位、重点地段的技术防范,运用高科技手段、构建多层面的防范体系,切实提高治安防范的科技含量。加大社区警务队伍建设,提升警务效能,以积极设防、控制和打击犯罪为目标,推进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建设,特别是夜间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提高治安防范覆盖面,全面构筑高效的技防网络、严密的民防网络和有力的警防网络,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三,坚持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全力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始终坚持围绕构建和谐XX,把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利益冲突作为首要任务。针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心态和动态,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供决策依据,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使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得以表达,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冤有处诉,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办到的,立即就办,不要拖延;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说明原因,征得理解;不合理不能办的,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白说法。切实加快建立“减压机制”,加大预警排查和调处力度,要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通过完善大调解机制,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综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冲突,调解和钝化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要重点解决好市政工程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以及涉法涉诉上访等突出问题,要有效整合行政、司法、公安以及基层组织资源,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感化的方法,多策并举,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矛盾调处中心作用,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避免和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如在纬七路拓宽改造东延工程、XX河沿线景观改造工程和路子铺危旧房改造等拆迁工作中,涉及面广、动迁住户多、时间紧、任务重、矛盾突出,为了保证重点工程建设不受影响,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广泛动员,全员上阵,靠前指挥,昼夜工作,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为构建和谐XX营造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文秘114版权所有第五,坚持加大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建设,既要外树形象,更要内求和谐。要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采取大整治、大拆违等举措,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着力改善区域面貌,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一要治理环境污染,大力推进街巷保洁和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环境恶化。二要美化净化环境,加快实施绿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三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对“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四要加大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公益配套设施的规范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的文明形象。通过文明城市的创建,使城市天更蓝、绿化带更多、更绿,让广大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真正过上和温馨的小康生活。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
[1]
[2]
第五篇: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新世纪新兴起的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人们通过对各方面的管理方法的比较研究,并发现了蕴含在企业中的各种观念、态度、意识以及物化文化,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团队精神和古朴的诚信思想等是许多企业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在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各种精神财富,对于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市场经济与企业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中国的众多企业中,有许多企业以观念为力量推动企业的迅速发展,成为世人瞩目、值得信赖的一流企业。海尔的成功经验第一个被引入了哈佛MBA案例。海尔总裁张瑞敏在总结时强调,“观念革命”是海尔腾飞的关键,海尔在“质量是船,名牌是帆”、“人人是才”、“卖信誉,重长远”等理念的指引下,使其产品避开了大多数中国产品在世界上走的“低价道路”,走出了让人心高气爽的高档产品、高档价格的价格线路。
企业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层,即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制度层起着精神层和物质层的连接作用,物质层则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的这三个层面相互依赖、相互连接构成了具有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在其建设中这三者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更需要其他的标志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可塑性文化四大特征来贯彻和完善,我们要充分利用四大特性更好的建设企业文化。
凝聚和激励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为了实现这种功能,实施职工合理化建议措施,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俗话说“打仗要靠父子兵”,因为他们血脉相通,所以他们可能团结得像一个人,将各自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互相信托,勇于牺牲。就企业而言,我们也希望有一种家庭式的的风气,这种家庭式的风气并不是之指一言堂、长幼有序的传流风气,而是那种具有浓烈的家庭亲情氛围,团结一致、相互依靠、互相帮衬的协作气氛,也就是说企业成员凝聚并不是为了一个经济目标,里面还有许多感情和其他的成分。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以企业为家为荣,把企业当做自己小家的延伸,把工友当做自己的亲友来扩展,他们凝聚在一起的目的,可能除了这里能给他们以经济利益的满足之外,更多的是这里有一种令他们愉快的东西。这样的团队是一支坚强战斗力的的部队。
同时,听取职工合理化建议的做法,是企业低成本获得咨询的好办法,也是企业凝聚成员的重要措施,只是不少企业在这方面认识不深,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这样做的结果,既得不到群策群力的结果,也挫伤了员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而逐渐积累起来的一整套代表着该企业个性的、为全体员工所共同自觉遵循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它有着积聚的功能、感化的功能、激励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和导向的功能。
这些动能的实现,使企业员工能使个人目标和企业目的更好地融合起来,使企业发展的同时个人也得到成长,培养良好的企业精神,倡导一种企业文明,提升企业的精神和员工的精神水平。现代水平的企业文化,要重视和加强对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清除企业内部恶性冲突的可能性,企业文化的建设,还能促进员工内心需要水平的发展,充分激发员工高级需要的觉醒水平,有利于员工向成熟、自制的方向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我们必须坚持和实施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