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探析(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6: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当代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探析(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当代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探析(共)》。

第一篇:对当代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探析(共)

对当代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探析

余冰川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摘要:未婚同居给许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无尽的困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包袱。这些和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背道而驰的现象将会影响到家庭和个人的正常生活,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对当代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德育功能。让当代青年大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婚前性行为的厉害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健康恋爱,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纯净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未婚同居;负面影响;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未婚同居的客观现状

大学生同居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大学生同居现象正如一股挡不住的寒流侵袭着我们的整个青年一代,没有一个高校幸免于难,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在校生异性同居现象。

早在2002年新浪网就报道:“在广州的高校周边,如石牌、五山和下渡等地,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村’,其中就有不少‘异性同居族’”(新浪生活网:《走近同居男女大学生》2002、5、2)。①如今大学生同居之风更是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但是有不少事实证明:大学生同居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行为者将为其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大学生未婚同居带来的负面影响

婚前性行为和同居者是综合行为者主观因素和社会客观因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未婚同居不仅使很多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还导致一系列其他的社会问题。

(一)未婚同居使大学生身心受到伤害

婚前性行为给行为者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特别是女生。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性行为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贪图一时心理上的满足而发生,这样就导致许多学生在事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懊恼和后悔情绪。据2008年12月11日北京时报报道:据调查发现,有27.3%的人性交后怕怀孕,21.3%的人很懊悔,21%的惧怕败坏名誉。在接受人流手术时,怕手术痛苦者48.4%,不敢告诉家长者17.3%,不在乎者13%,手术后怕产生后遗症的62.3%,怕失恋后不易再找对象的20.7%,无所谓者17%。

据上述报道可以看出婚前性行为不仅给女生心理上造成巨大的伤害,还会给女性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创伤。轻者是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滑,内分泌失调;重者是导致其终身不孕不育,造成终身遗憾。同样,婚前性行为也会给男生带来无尽的烦恼,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未婚同居导致社会对其的接受程度降低

未婚同居在当代青年大学生当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大相径庭。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国度,中国人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纵然是在改革开放的21世纪,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与观点还是没有产生多大的改变的。事实说明:如果男女双方终止同居关系,主要受害者是女方。就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贞操要求的双重标准,即只要求女性要坚守贞操、洁身自爱,对男性却没有过多的要求。一言以蔽之,未婚同居的经历必将会或多或少的降低社会对其的接受程度。而人又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有这一切都将给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尽的困扰。

(三)未婚同居致使婚后生活幸福指数降低

大学生因未婚同居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仅在于婚前,更在于婚后,未婚同居影响着婚后的生活质量。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家,丈夫对自己配偶守身如玉为自己的要求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受西方性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一些性自由、性解放的思想,大部分人都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大部分中国男性不在乎自己的女友是否守身如玉,但都要求自己的老婆冰清玉洁。婚后夫妻关系很容易因为此事而变得紧张。有些女性因婚前与他人同居遗留下的问题,可能导致不易受孕或不孕,这更容易导致家庭的不稳定甚至破裂。

(四)未婚同居平添了各种法律纠纷问题

选择同居的大学生初衷是为了增进彼此感情,加深对双方的了解,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还在念书的同居者双方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在外边租房同居给双方的学习生活带都来了负担。很多情侣在解除同居关系以后都会产生经济纠纷。共同生活产生的债务债权问题、共同财产的归属权问题等。除此之外,对于女性将面临更为棘手的问题,即如何保护自己生育权及对孩子的抚养权等问题。《举案说法》栏目曾报道:一名广州女子金佳丽,他男友在得知其怀孕并身患疾病时选择了离开,企图逃避责任。最后金佳丽不得不选择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未婚同居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据网络媒体报道:2001年8月初,哈尔滨警方以抢劫、伤害嫌疑将哈尔滨某大学三年级学生陈某逮捕。警方在向当地媒介透露案情时说据陈某交代,他干这一切都是为了新学期开学后凑足与女友在外租房同居的费用。同年9月中旬,在江苏南京,一对同居的大学生发生“情变”,不同意分手的女大学生竟然拿出菜刀砍伤自己。还有很多因同居而引起的堕胎、弃婴、自杀、性病泛滥等事件。这些都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未婚同居也是未婚妈妈的增多,单亲家庭比例上升的原因之一,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据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孩子的犯罪率是正常家庭孩子的两倍。广东省少管所的少年犯中,单亲家庭的占2/3;1999年浙江省破获的一个少年盗窃团伙,13人中有12人来自单亲家庭。②

三、解决途径

不少在恋爱当中的大学生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差,意志力较薄弱,不能全方位考虑利弊关系从而导致婚前性行为、同居的发生。针对日益严重的这一现象,至少应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加以防范和解决: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同居最好不要发生为宜。但事实上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正在迅速的蔓延,学校和社会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防止不良习气的继续扩大。应遵循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对恋爱中男女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观,让当代青年大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婚前性行为的厉害关系。面对已经有过性行为和未婚同居的群体,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加倍关心他们,不放弃他们。从心理上和思想上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健康恋爱,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纯净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

调查显示,有22.2 %的人是来自学校的性教育,21.12 %来自书刊、影碟,10 %是上网浏览,仅有2.7 %是来自家长。另外关于对性知识及避孕的方法了解的程度,基本了解的占25.1 %,听说过一些的占44.6 %,了解很少的占22.5 %,完全不懂的占7.8 %。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只有16.4 %的人采取了避孕措施。这表明,目前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方面的引导还比较薄弱,需要改进和加强。③ 在文化上校方应该组织专门的性文化知识授业可课程,把性文化、道德问题拎出来组成专门学习研讨课题,开展相关的辩论会,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认识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同居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坚定学生健康恋爱的信念。

为了追求暴利,一些不法商家和媒体利用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等不良思想和社会腐朽、庸俗思想,大力宣传黄色暴力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社会思想渣滓的入侵防不胜防。要净化学生心灵更要从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做起,要充分发挥国家文化监管局的作用,确保大众传媒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性信息是健康的向上的。更要利用好大众传媒这一方便快捷的工具,教育大众懂性、知性,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性,进而更好的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上的第一个学校,父母孩子的第一个任老师,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性,增长孩子有关性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应该以适当合理的方式向孩子灌输正确积极的性观念,让孩子从小就能正确的对待性问题,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注释: ① 彭将霞,刘成斌.道德越轨与法律越轨——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大学生同居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3,07.

② 蔡俊生.论群婚[J].中国社会科学,1983,(1).

③郑雅维.对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反思[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 年12 月

第18 卷第6 期.

参考文献:

[1].徐安琪.未婚青年性态度与性行为的最新报告[J].青年研究,2003,(7).

[2].吴鲁平.当代中国青年婚恋、家庭与性观念的变动特点与未来趋势[R],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3].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第二篇:探讨当代大学生对未婚同居的态度

探讨当代大学生对未婚同居的态度——以某医学院为例

一、导言

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日益形成,对于婚前同居的规范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社会上都宽松了很多,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行事, 婚前同居早已不是新闻,越来越多的此类现象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那么当代大学生对未婚同居是怎样的态度呢?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未婚同居的态度,有利于给学校制定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2、研究的问题及界定

同居指: 指男女共同生活并发生性关系的社会行为。同居和试婚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指向婚姻的同居(最终也可能不通达婚姻)可以称作试婚,那些不指向婚姻的同居(也可能通达婚姻)就不能称作试婚。①

“婚前同居”,顾名思义是指单身男女在结婚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未经法律约束,共同生活并发生性关系的社会行为。这里需要强调几点,婚前同居不同于事实婚姻 ,男女双方是恋人的身份而不是夫妻身份,经济上互相独立,不生育子女,他们最终可能还会走向婚姻。②

二、方法

1、文献回顾及评论

针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的原因,黑龙江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晓婧同志认为大学生选择同居是性生理、性心理、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原因。的确,青年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 寻求伴侣是他们这个时期交友的主要目的之一。青年学生一旦恋爱, 伴随着接吻、拥抱、抚摸等边缘性性行为的升级, 两性关系中的神秘性一点点减少, 而对对方的身体、性器官以及情爱都想了解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因此, 恋爱本身是一个探秘的过程, 同居就是这一探秘过程的终点。而社会上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性自由、黄色文化难免不给校园带来强烈的冲击波良好的避孕工具、避孕技术的推广为同居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安全的保障, 而高校对大学生性道德的正确引导却明显不足。除此之外,高校扩招, 校舍陈旧且年久失修, 学生宿舍的脏、拥挤使许多新生无法接受经济条件宽裕的, 便纷纷离开宿舍, 寻找自己的一方空间。

针对大学生同居的数量,潘绥铭教授通过严格的实证调查给出的数据是:截止2001年,在全国的大学本科生中,同居的仅占5%,因为同居毕竟要受到经济条件、社会舆论、道德压力以及后果承担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近年来国内学者一直关注大学生同居现象,但是在研究中并没有明确划分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一般来说,大家都普遍认为医学生受过医学知识的教育,对于未婚同居和发生性行为的几率会比非医学生的低,对于这点,本人针对医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的态度的调查,虽然受过医学知识教育和发生性行为与同居的几率不是必然的关系,但却是相关关系。

2、资料分析和资料收集

由于受到资金和时间等的限制,本次调查只选了一所医学院校的大三年级学生作为分析单位,这项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偶遇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即在大三的年级里,按分层和偶遇抽样方法选取精神医学本科、影像本科、口腔本科、预防本科、中药本科5个专业,再分别抽取23个、8个、22个、20个、27个学生作为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张,回收率达100%,有效问卷73%,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结果中,户口以及性别对未婚同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下面对结果进行分析。

从表1反对率比城市的高,这说明农村学生的思想相对保守,城市由于比农村经济发达,教育先进,因而思想较开放。在说不清这一项中,无论是农村和城市学生,这一项的比例是最高的。

从表22.4%),反对率(16.1%)低于女生(19.0%),而在较认同这一项中,男生也比女生高,而太不认同的比例低于女生16.3%。这些数据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加赞成同居。综合表1和表2可看出,在说不清这一项中,比例都比其他选项高,无论是男女性别或来自农村和城市,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未婚同居的态度是比较模糊的。

从表1和表2中还可得出 “不太认同”和”反对”这两选项的比例相加都高于“完全支持”和“较认同”选项的比例相加,可看出,不论男女、农村和城市,有大部分人是反对婚前同居的。

生觉得社会舆论是主要原因,达到了40.5%,大大超过了其他选项,而经济条件排在了第二位,只占26.2%。在表4中,无论农村和城市,经济条件也不是影响大学生未婚同居的主要原因,可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不再是影响大学生同居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未婚同居更加考虑的是道德和舆论方面的问题。则说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至今仍然发挥影响力。

表5的数据显示大部分人 ,虽然先进的避孕知识和工具的传播与使用不会对女性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传统的贞洁价值观念仍然束缚人们的思想,就算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医学水平知识的教育的医学生也不例外 , 他们会觉得问混同居会对女性造成心理和人格伤害。回答是的男生占了67.7%,低于女性(83.3%),而在2002年,王文静、李卫红③ 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该项调查中显示,只有28%的男性认为婚前同居对女生伤害大,从这两组数据上看,接受过医学教育的学生会比非医学生更加认为同居对女性是造成伤害的。

对“婚前同居伴随怀孕的危险”的判断题 , 有78.1%持肯定回答 , 其中男性比例74.2% , 女性比例也高达 81.0%。,男女两性对这一问题基本持相同看法,毕竟怀孕会使女性的身体受到直接的伤害 ,比如流产、刮宫、身体受到避孕药物副作用的影响等,而男性也更加考虑到女性的感受,并意识到,女性一旦怀孕,男性将承担责任,因而大多数男女性担心怀孕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对于医学生这一类特殊人群,他们接触的医学知识也相对比他人更多,更加懂得同居会伴随怀孕的危险,因而会尽量避免问题的发生。

67.1% , 其中男性占 71.0 % , 女性占64.3%。持否定观点的人占绝对多数 ,原因分析 , 可能是他们认为双方分手的根本原因是感情出现裂痕 ,而不是同居行为本身。这说明女性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像以前 ,一旦女性跟男性发生关系 ,便证明女性是男方的人了 ,如果怀孕而男方又要抛弃她 ,后果更不堪设想。而今 ,女性不再有后顾之忧 , 是否分手是双方或其中一方的自愿选择。由于没有进一步调查 ,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在这一问题 ,(52.1%),从表格中看到,有相当比例的男性(51.6 %)和女性(52.4 %)认为婚前同居是非法的,对此 , 我们的解释是这些人可能缺乏婚姻法律常识 , 他们把婚前同居等同于现行法律规定的非法同居。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 婚姻是男女进行性和享用快感的唯一合法途径 , 因此婚前同居自然而然被认为是非法的。这里讨论的同居是婚前同居 ,并不是非法同居类型,我国法律也没有把婚前同居定为法律禁止的行为之内。的学生否定了“婚前同居是不道德的”的判断,47.9%的学生持肯定态度。这说明有相当多的人在道德上认同婚前同居行为,传统的性规范和以为性主要目的的未婚同居行为是不道德的、败坏的甚至是有伤风化的。社会在进步,人的价值观在改变,对于婚前同居,人们越来越接受这种行为,性快感和性罪恶之间的联系开始减弱。

从男女比例上来看,女性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却高于男生,这说明了女性的性价值观更趋于开放,不可忽略的是51.6%的男性和将近一半的女性认为婚前同居是不道德的,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性行为仍然是道德范畴讨论的热点。

表10人们认为婚姻与恋爱是个人的私事, 任何人没有干涉的权利,人们怎样恋爱和是否结婚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没有对与错之分,那些以传统的贞洁观念来批判甚至讥笑男女性行为和婚前同居的人逐渐在减少。人们评价别人的恋爱方式就像评价别人穿什么衣服一样,没有对与错之分,只说自己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而已。

在对大学生关于同居问题的调查中还发现,谈恋爱的人达96%,而同居过的人只占约14%,在“如果您没有同居过,而现在有了恋人,您准备同居吗”这一项中,约21.7%的人不确定,70%的人表示不会,约8.3%的人表示会。这些数据都表明,当今大学生同居数量相对于大学生数量是偏低的,因为同居要受到很多方面的压力,如表3和表4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同居受到社会舆论、道德压力和经济同居的制约。在未同居过而在恋爱的比例(约82.2%)上看,70%的学生是比较理智的,他们不赞成婚前同居,也并没有发生婚前同居行为。

在“如果您同居过,您的理由是什么”这一项中,60%的人更加看重于两情相悦,20%的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剩下20%的人认为婚前同居是对未来家庭生活的’实习”。

不论如何,仍然有80.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只有1.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以恋爱为主,这是值得庆幸的。那些认为当今大学生同居数量太多,影响学习的看法是错误的,同居时代并没有到来,也并没有成为主流。

四、讨论与小结

婚前同居之所以炒得这么热,跟近年来媒体关于因大学生同居所引起的未婚先孕及各类犯罪的报道日渐增多有关。婚前同居难道是与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相背离的吗?为什么大学生未婚同居或犯罪会这么受到关注?当前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很严重吗?从上面的表1和表2中得出这么个结论:反对婚前同居的人数比赞成的人数多。与主流文化相比,这个话题依然不被人们认可,依然是一种不正常的亚文化现象。再者,在我国,青年已成为未婚同居者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生同居,却要承受比其他青年更多的指责和压力,因为大学生群体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人们认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而同居是一种不务正业、放纵自己的行为④。虽然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但自身的特点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特殊看法。因而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对于婚前同居,法律并没有明确的禁止条文,也并不存在违反法律这一说。而对于道德来讲,52.1%的人认为婚前同居并不是道德问题,这说明道德批判上有所松动,但是有47.9%的人却认为婚前同居有违道德,道德规范使人们想当然的认为未婚同居是不健康的现象,也就会对大学生的同居行为横加指责。

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对同居持完全支持和较认同态度的大学生的数量并不直接等同于同居大学生的数量,据本次调查,同居过的只占14%,与大学生数量相比,这个比例很小,虽然大学生思想开放,观念超前,但是心态上是比较保守的,真正付诸行动的不多。

在婚前同居的理由上,超过半数人认为两情相悦是原因,大学生由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他们更加看重双方的感情,这当中也就有了责任,但不等于说未婚同居应该提倡,仍然有20%的人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一旦男女双方分手,女性会受到精神和生理上的伤害,而男性会出现逃避、愧疚等心理。对此,高校应该从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病理等方面给予科学的教育, 加以正确引导, 树立科学健康的性价值观。⑤

本次调查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调查结果不能很好的说明受过医学教育的学生在对待未婚同居的态度上比非医学生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一些抽样方法上也会造成调查数据的误差;有效问卷比例偏低,样本容量小,这多多少少也会给调查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但是总体上调查比较顺利,每项数据都比较真实、客观。

注释:

① 马晓倩:《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第8期,2009年8

② ③王文静、李卫红:《婚前同居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上海大学生婚前同居观念的一项调

查》,2002年12月

④翁才敏:《大学生同居现象的认识误区》,福建师范大学

⑤任慧英、张静:《大学生同居现象与性健康教育》,西安工业学院

第三篇: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但由于种种因素时下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与社会生活所要求的越来越不相适应。1然而社会责任感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中是尤为缺失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是人生责任的核心和灵魂,是个体理想、志向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1]。周恩来总理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能够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这就是因为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如今,年轻人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社会转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却缺乏改造现实的责任感和资助意识;有在社会生活之外的旁观者般的批判勇气,却缺乏融入社会生活之内的主人翁般的拼搏精神。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重视个人理想,缺乏社会理想和主人翁神。

部分大学生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强化的个人意识,而置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于不顾。主要表现在当今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选择中对个人方面考虑较多,对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较少。一份对近1000多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84.6%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8.4%,而不太明确的占7.0%,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2从这里也可以大概看出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的选择都是首先考虑自己,而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考虑就很少。

(二)重视个人价值,漠视社会价值。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社会价值向个人价值倾斜,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追求实惠,更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发展,而对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相对弱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满足。很多同学毕业后首选是大城市,首选待遇好的企业,而不考虑西部地区,不考虑落后地区的情况也是广泛存在的。

(三)重视自我责任,忽视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wtp=tt 2 新华网 http://news3.xinhuanet.com/edu/2006-06/10/content_4673976.htm

1得以确立。但是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而置其它课程于不顾。他们没有把在校学习作为增强理论功底、提高实践本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难得机会,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学习中,大部分人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学习,对我好久学习,对我不好就不学习,是否学习完全就是凭借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简单判断。比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很多同学就选择逃课,去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学习的东西不是全部为自己的,从而忽视社会责任。

(四)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奉行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

近年来在不同的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乃至对同伴,亲友,恩人的生命漠然视之。12日,18名复旦等校的大学生在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学生脱险,但24岁的民警张宁海坠崖牺牲。一个生命的逝去,换来的不是复旦学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检查的同时,同学们仍然有说有笑的。到了体检第六位同学的时候,我们有位老护士长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含着泪水轻声轻语地问了一声:“你们知道吗?为了营救你们的过程中牺牲了一名年仅24岁的民警吗?”整个房间没有一点声音的情况下,那位学生很轻松的说:“我们知道呀”!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市场经济既调节着人们的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也调节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鼓励自由、平等、竞争的本性使一些人产生了诸如利己观念、个体本位观念、金钱万能观念等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强调金钱高于一切,获得物质利益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些观念使一些大学生趋向追求个人利益,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时候,我们开设了微观经济学这门专门介绍西方经济原理的基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供需关系以及效用等等,强调了个人效用最大化即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最后两章的精髓却是不讲的。最后两章讲什么呢?世界上所有的版本几乎都在讲:帕累托最优条件。即是“如果现在状态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状况变好,而没有是让其他人变坏,这个改变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这个状态虽然比较理想化,但是它却告诉了我们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基本原则。而我们学过来的市场经济,却忽略了这一原则,导致了很强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很多我们学习的西方都是学到了表面,这种原则的东西很少讨论。

(二)西方部分文化的冲击。3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社会能发展这么好,肯定优秀的文化占了大多数。但是很多时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多不良的文化遍传到同学们这里,盲目地模仿,不加批判的吸收西方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这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我,成天迷恋于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追求实惠,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乃至于否认存在着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淡化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

(三)信仰的缺失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信仰的缺失。两千年以来我们的传统思想是非常优秀的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利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这些固然都提不到信仰的高度。什么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这些都是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能发明出的,但是却用在了危害社会的地方。为什么?因为缺乏信仰,没有真正的信仰,人们就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就会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无有廉耻。金钱和地位也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从小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让很多人缺失了信仰,当然也包括大学生。在这种信仰缺失的环境中,很多学生觉得评价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挣钱,向上攀,无论手段,无论影响,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忏悔,没有惩罚。社会责任在这种信仰缺失之下,某种程度上被看做理所当然。没有信仰自由、没有精神信仰的国家,再大也是小国!没有信仰自由,不论GDP多高,国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依然是贫困的。这种道德的贫困自然会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上。

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加强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此,学校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进而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爱国主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缺失责任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们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奋发图强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三)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优秀传

统文化对于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不良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调以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来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因此,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充分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更加注重引入西方优良思想。

淡化西方部分消极文化的影响,适当介绍西方优秀的文化,比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学习西方国家是怎样把口号转换成行动的,比如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几乎都会把哈佛的校训--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入学是为了更好的增长知识,毕业是为了更好地回报祖国和人民)铭记于心并且付诸行动。这些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很少接触的。学校在教学时候,也应该更加注重类似思想的介绍,而不是只讲知识。类似帕累托改进这种西方经济学的宗旨,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

(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们没法做到信仰不缺失,但是或许我们可以从侧面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社会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具体就是国家要做好表率。首先是国有企业,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你是人民的企业,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但是我们失望地看到我们的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等央企,每年有着巨额利润。公务员,同样需要作出表率,而不是把自己儿子送去美国而大唱红歌,或者坐着豪车不知民间疾苦。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大学生看到社会的倾向,社会的力量会让我们重拾那份责任感。

第四篇:评论:大学生未婚同居和自律性范文

评论:大学生未婚同居和自律性

有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性行为最近再次成为媒体炒作的话题——19岁的李静与21岁的男友李军在假期旅游时发生了性关系。李静在校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出现了宫外孕,便自费住进了地方医院做了手术。李静出院后即被学校通知要被处以留校察看的处分,男友李军则被勒令退学,并通报全校。原来校医院将她的孕情通报了系领导。学校要求李静写份深刻检查,交待发生性关系的时间、地点、次数等情节,承认犯有“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错误。最后,学校以李静写的检查“认识不到位、狡辩”为由,将两人同处以勒令退学处分。这对恋人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准备将学校告上法院。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一般是两种看法:同情孩子们的说,应该尊重个人的权利,简单的处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感叹世风日下的说,坚决不允许出现违反规定、带坏风气的行为发生,应该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从客观的角度看,如今大学生谈恋爱直至同居或者出现性行为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据有关机构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婚前同居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或持肯定态度的占48.5%,“说不清”的占27%。也就是说有70%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同居。在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以及中南大学三所高校之间有一个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这里修建了近百栋两层或三层的新式楼房,它就是有名的“同居村”。居住在这里的学生总是以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为由来证明大学生同居的正确性,他们认为大学生同居已经是一种时代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种“新潮的”、“现代的”潮流和趋势只能适应而不能抗拒,否则就是跟不上潮流,就是落伍。他们甚至认为,大学生应该冲出思想和现实中的“围城”。也许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众多的大学生在校外同居。

这些自喻为“新潮的”、“现代的”言辞未免太过极端,但是有不少学生选择同居确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情形,教育者又是怎么说怎么做呢?

据了解,现在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在校外同居问题的态度十分鲜明——严令禁止。学生守则上通常对大学生同居作了明确规定:一经发现,将被处以记大过的处分,或勒令退学。对学生私自租房也有规定:禁止在校学生擅自在外租房,一旦发现将处以警告以上处分。由“一经发现”、“一旦发现”这些词我们就真的发现了——高校的策略只是重罚、堵,抓住了就重罚,抓不住也就不管了——而缺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某高校的一位教授称,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泛滥与大学生自身的自律性不强是分不开的。现在的大学生多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基本上是独身子女,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性问题上比较开放。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自尊自爱,洁身自好,有意识地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抵制不良诱惑,不要因“性”影响了自己的前途。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缺乏应有的考虑。而这很有可能对对方乃至对自己的未来人生之路埋下各种隐患或对现状造成某种损伤。而这种损伤对处于该年龄段的学子而言是相当可怕的。大学生们应该明白,自由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更不可能有无代价的自由。

应当承认,这位教授的观点非常正确,相信有为数众多的赞同者,但是问题的症结似乎不仅仅是“自律性不强”、对惨痛代价认识的不深刻。也许是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的基础就没打好,对孩子们加强自律的教育不够吧。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同居,说到底是社会化现象,社会上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屡禁不止的卖淫嫖娼等一股股混浊的“黄”流对校园的冲击可谓不小。从教育体制上说,高校缺乏对学生的性教育和引导。极少高校有性教育课程,许多高校的性教育只是给新生放一盘有关生理卫生的录像带甚至有些连录像也没有。这样看来,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用“对”与“错”判断,未免简单草率而且有失公允。

那些抗拒不了性诱惑或者以“新潮的”、“现代的”思想自居而偷吃禁果,在片刻的“欢乐”之后即惨遭学校家长共同修理的倒霉孩子们也有一肚子的委屈,长那么大,也没什么人说这样做不好,而且国家法律上都没明文规定成年人不准同居,不准在恋爱期间发生性行为,所有的指责和惩罚根本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在这个天天“今日说法”的时代,年轻人的这种“呐喊”似乎不无道理,但他(她)们忽略了一个前提,他(她)们的身份。

法律虽然赋予了每个成年人自由处置自身的权利,但是,对某些组织的成员来讲,如果他(她)所在的组织对这种权利加以限制,成员加入时即默认了这种限制。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既然是学校的一份子,就应该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这也是对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从这点上讲,那些倒霉孩子的辩解是不成立的。

学校对在校生发生性行为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负责任、简单草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学生们仅以自身权利为由的辩解也是站不住脚的。对于这个看似死结的问题,我们不妨采取疏导的做法——有教育界人士早已指出,学校加强对学生性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已迫在眉睫。不仅如此,家庭和社会也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恋爱观和性观念,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第五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看法的社会调查问卷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同性相恋现象看法的问卷调查

同学您好!我们是嘉职院在校大学生,应我们应用文期中考试课题的需求,特在此做一

份问卷调查。主要是想了解您对现今同性相恋现象日益浮出社会表面以及国家法律是否许可该问题的一些看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当代大学生可以更理性对待同性恋群体,也希望能引起社会对该群体的重视。

对于本次问卷,我们将完全采取匿名制,且结果只用于课题研究。您可以放心坦诚作答,我们绝对保障您的隐私权。感谢您的帮忙!!O(∩_∩)O~~

本人信息: 性别: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1.您认为您的思想观念属于以下哪种?()

A很传统B较传统C中间D较开放E很开放

2.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同性恋的?()[多选题]

A网络B杂志书刊及其他读物C电视等媒体D学校课程E其它

3.您身边是否有是同性恋者或行为上表现为可能是同性恋者的人?()A有B没有

4.关于同性恋,您认为以下最合适的描述是哪种?()

A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只是性取向不同B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

C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但无害社会D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罪恶的5.当您看到同性恋时,会不会有异样(不同寻常)的眼光?()

A完全不会B会,有一点C会,十分介意

6.您可以接受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是同性恋吗?()

A可以B不可以

C朋友可以,家人不行D家人可以,朋友不行

7.如果您发现您身边认识的人是同性恋,您的态度会是怎样?()

A完全接受并祝福他们B试图帮助他/她扭转性倾向, 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C不能容忍,排斥、远离他们D一定程度上接受,但

有些顾虑E把你们原本亲密的关系变成普通友谊

8.以下几种恋情,您能接受哪类?()

A男同性恋B女同性恋C双性恋

D都能接受E都不能接受

9.现在有一些同性恋自己的或者后援的社团和组织成立,您的看法是?()A很佩服组织者,并十分愿意加入B会考虑加入,但不会有什么大的作用C讨厌,回避或无视此类组织D无所谓,对此不关心

10.您觉得国家是否应该允许同性恋结婚,得到《婚姻法》的保障?()A应该B不应该

11.您觉得您属于以下哪类人群?()

A 同性恋倾向者B 处于朦胧阶段,还不明确自己是不是同性恋者

C 坚决反对同性恋者D对同性恋者持无所谓态度者

感谢您参与到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祝您天天愉快!O(∩_∩)O~~

下载对当代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探析(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当代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探析(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现象分析

    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现象分析 06级广告2班谷茂振 摘要: 流行时尚是一种社会现象, 对时尚的追逐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显示青春和人格的重要特征, 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强大的渗......

    大学生未婚同居因素及对其生活影响的调查

    大学生未婚同居因素及对其生活影响的调查 ——以大四学生为例 论文大纲如下: 一、 前言 二、 大学生未婚同居概况 (一) 未婚同居定义 (二) 大学生未婚同居的现状 三、 大学生未婚......

    对当代某些文学现象的批评

    对当代某些文学现象的批评近几年来,中国文坛上刮起了一股歪风,上阵的居然多是“娃娃兵”,中国的作家普遍少龄化。几岁的娃娃写写吃喝拉撒的事情,居然有出版商大捧特捧。十几岁乳......

    当代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与解析

    当代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与解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调查 分析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迅速扩大招生规模,至2008年的短短九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

    当代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与解析

    当代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与解析 报告主要撰写人:简海浩学院、专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届、年级:2011届大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调查 分析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

    浅谈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

    大学生未婚同居调查问卷1(合集五篇)

    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调查问卷您好,本调查由长沙民政学院承担,目的是调查当代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以及对此现象的看法,用于更好完成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对此问卷采取严格保密措......

    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本/专)科专业、年级调查报告题目成绩:2011年 2月 14日调查人:刘珊珊调查时间: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