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劝学》自主阅读笔记示范样式

时间:2019-05-13 06:3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劝学》自主阅读笔记示范样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劝学》自主阅读笔记示范样式》。

第一篇:高一语文《劝学》自主阅读笔记示范样式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劝学》自主阅读笔记示范样式

完成文言文笔记对大家来说有一定困难,故拟定一个样式供大家学习借鉴。

实词归纳

劝学木直中绳 ..

学不可以已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上述“绝”“备”初中应该接触的较多,可以进行一词多义的归纳。如果回忆不起来,可以通过查字典获得。你可以试试。“致”和“至”意义相近,又稍有区别,故放到一起归纳)

通假字归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虚词归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一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一也.

翻译训练。

下列句子具有较高的翻译“价值”。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高一语文教案————《劝学》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劝学》<二>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09.10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答: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答: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

答: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2.概括本段的内容:

(四)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六、总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第三篇:高一语文《劝学》教案人教版

陕西省澄城王庄中学高一语文《劝学》教案 人教版

第二课时

一、出示目标

1、能积累并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劝 ” “已” “中” “绝” “假” 等词的意义,虚词“而” 于”“焉”的用法及意义,文言语法:定语后置。

2、能翻译并背诵4自然段。

3、能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学案导教(练习册习题)

1、知识清单

2、学案检测

三、学生成果展示

叫两个学生将学案检测题出示在后黑板上,其他同学由小组长带领讨论,并最终明确答案。

四、教案导教

(一)、学生齐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重点内容。

(二)、重点研习第4自然段

1、叫一名学生读4段。(小组加分以鼓励)

2、学生在预习基础上,由小组长带领讨论4段翻译,并最终明确答案。

3、小组代表发言。分别由两个小组代表,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纠正。(小组加分制)教师点拨:指出重点并让同学做好笔记。

4、同学发言完毕后,由老师总结知识点并加以补充。(多媒体出示)

5、处理知识清单及学案检测题

知识清单部分由6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并分析答案。

教师重点讲解学案检测题。

五、练案拓展

1.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2.背诵4自然段

六、整理反思

知识体系:1.实词:“劝”、“已”、“中”、“绝”等 2.虚词: 而 于 焉 3.文言语法现象:定语后置 方法能力体系:议论文结构:总——分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结束语:

唐代颜真卿《劝学》 古乐府诗《长歌行》 三更灯火五更鸡,百川东到海,正是男儿读书时。何时复西归? 黑发不知勤学早,少壮不努力,白发方悔读书迟。老大徒伤悲。以上这两首诗也在强调学习。那么我们要学习什么呢?有人说当然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学习书本知识了,没错。但是,我们再来回顾这篇文章。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好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看来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人。还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也是着眼于品德的养成。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我们要充满爱心,要努力进取,要勤俭节约等。因此我们要学会做人,求真、求善、求美,立德而立人。

第四篇:高一语文劝学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劝学●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难点: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教学设想

1.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2.强化诵读,落实背诵。

3.拓展开来,搜集劝学诗歌、对联,接受教益,加强积累。●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获取知识要靠学习。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两千多年前荀子《劝学》就对学习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很有教益。《劝学》就是劝勉人们学习。

二、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三、诵读,整体感知

全文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

四、疏解 注意以下语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分析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二)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 寒 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

取 为 輮

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总结本段中心思想。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三)第三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四)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五)总结全文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明确: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劝学诗歌、对联。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5个比喻:“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5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5个比喻,从反面、正面进行论证,强调学习能够弥补自身不足。

3.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用了10个比喻,分三个层次,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述: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三、梳理、积累

1.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青,取之于蓝。(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假舟揖者,非能水也。(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四、扩展

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劝学诗歌、对联,教师可补充。接受教益,积累名句。附录:

劝学诗话 雷其坤

古往今来,读书学习受到普遍重视,劝学之作多如雨后春笋。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学习须珍惜时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陶渊明《杂诗》)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第一首为:“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为惜时名句,流传千古。

青春年少,正好读书,不可虚度。“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的《劝学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读书学习须讲方法。清代学者袁枚曾有警世之语:“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他有诗曰:“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强调读书须要理解,切莫囫囵吞枣。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了诗化。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读书》:“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在“涵泳”,即要反复吟诵,精读深思,细细体会琢磨,慢慢地去品尝它悠长的韵味。宋代大学者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宋代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肤浅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读书学习要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清代文学家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读书学习不能一劳永逸。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要不断更新。

读书学习须勤奋努力。晚唐诗人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宋代诗人刘过《书院》曰:“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读书如耕耘,一分努力,一分收获。

读书学习吸取精神营养,是人生乐事。欧阳修《读书》:“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宋代诗人尤袤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元代翁森《四时读书乐》的著名组诗,将春夏秋冬的读书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代诗人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组诗之《春》:“春读书,兴味长,磨其

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有的劝学诗,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神童诗》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为“登天子堂”而读书不可取,“男儿当自强”的壮志却鼓舞人心。有些劝学诗以读书学习为求取功名利禄的途径,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之类,我们要能够正确对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

3.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中 学习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 登高博见

点 己不足(反复设喻)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舆马 假舟揖

学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可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 以(正反对照设喻)朽木 金石

已 要专一 蚓——用心一(积的保证缺一不可)蟹——用心躁 ※资料库

一、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

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二、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临淄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三、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

(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四、课文删节部分(省略处是课文选用部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这里指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泛指南方和东北方边地部落的人),生(刚诞生)而同声(哭声),长而异俗(风俗习惯),教(后天教化)使之然(这样)也。《诗》(《诗经》)曰:“嗟(jiē,叹词)尔(你)君子,无恒(常)安息(安乐歇息)。靖(恭谨)共(同“供”,供职)尔位(职位),好(hào向慕、追求)是(此)正直。神之听(察知)之(这,指代上述的美德),介(佑助,赐予)尔景(大、高)福。”

神(最高智慧)莫大于化道(与自然规律化为一体,而能理解和运用它。“道”,自然规律),福莫长(超越)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一名鹪jiāoliáo,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泛指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系(悬挂)之(“之”后省略介词“于”)苇苕(tiáo,芦苇的穗),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坚固)也,所系者然(使它这样)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yè)干(一名乌扇,一种生于高地的白花长茎的草),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rèn,古代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之渊(深谷)。木(指射干)茎非能长也(不是能长得很高),所立者然也(是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茎长一尺左右的草,一般枝杈横生,并不挺直)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è,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矿粉),与之俱黑(变黑)。兰槐(香草名,茎叶叫兰槐,它的块根叫芷。芷是一种可作香料的植物)之根是为芷,其渐(浸泡)之(xiǔ,臭水、尿),君子不近,庶人(平民)不服(佩带。古人

常佩带香草)。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居处,家居)必择乡,游(出外,交游)必就(接近)士(指品德兼优的人),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正直的人)也。

物类之起(事物聚集成类),必有所始(开始的原因)。荣辱之来,必象(符合,依据)其德(品德行为)。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蛀虫)。怠慢(松懈,不谨慎)忘身(自己应守的规范),祸灾乃作(起,发生)。强(太刚强)自取(自己招来)柱(通“祝”,折断的意思),柔自取束(约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集结,聚集)。施(放置)薪(木柴)若一(如一,同样的),火就(接近,向)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同类)生,禽兽群(同类为群)焉,物各从其类(同类)也。是故质(箭靶)的(靶心)张(张开)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伐木斧)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xī,醋)酸而蚋(ruì,蚊类小虫)聚焉。故言(不慎的语言)有召(招致)祸也,行(不慎的行为)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指立身行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之志者,无昭昭(明显的样子)之明;无昏昏(略同于“冥冥”)之事者,无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之功(功绩)。行衢(qú)道(交叉错杂的路,歧路)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不被双方所宽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听得清楚)。(téng)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无足而飞,梧鼠(即shí鼠)五技(技能。《说文》说“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此之谓五技”)而穷(没有办法)。诗曰:“尸鸠(布谷鸟)在桑,其子七兮(《毛传》说,布谷鸟养育七只小鸟,喂小鸟时,早晨从上开始,依次往下喂,晚上从下开始,依次往上喂,平均如一,天天如此。这里取其心专一的意思)。淑(善)人君子,其仪一(行为、举止、仪态始终如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像打结一样,不会散开,比喻专心致志)兮。”故君子结于一(学习时精神专注)也。

五、《劝学》赏析(李建强)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

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六、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胡格非)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第五篇:高一语文劝学复习8

www.xiexiebang.com

《劝学》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知识分析:

(一)作者作品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二)把握主旨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三)把握结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艺术特色

1.比喻论证,运用自如。2.排比对比,语言整齐。3.行文简洁,条理清楚。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îng)槁暴(pù)须臾(yú)闻者彰(zhāng)B.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C.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D.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5)非利足也(走路)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6)筋骨之强(强壮)(7)而致千里(送达)(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⑪⑫⑭⑮⑯ B.⑫⑬⑯⑲⑳ C.⑪⑭⑮⑰⑴ D.⑯⑱⑲⑳⑴

3.根据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 ②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③ 丈夫不耕 ④ 能谤讥于市朝 ⑤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⑥ 宿将爪牙,若李广 ⑦ 宫女左右莫不私王 ⑧ 牺牲玉帛 ⑨ 金就砺则利 ⑩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 B.①/②③⑤⑨/⑧⑩/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⑧⑩/⑦⑨ D.①②/③⑨/⑧⑩/④⑥/⑤⑦

4.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金就砺则利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③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④ 吾尝题乎是。

⑤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⑥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⑦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A.①④/②⑤⑥⑦/③ B.①③④/②⑥/⑤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②⑤⑥⑦

7.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⑤ 劝学

A.尽 消失 快 功绩 劝说 B.到达 隔断 猛烈 功劳 勉励 C.到达 横渡 强 成绩 勉励 D.得到 渡过 锐利 成绩 鼓励

8.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 兰槐:一种香料。

9.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10.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学、动 B.入、出 C.布、美 D.身、己 11.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 和 代替。12.“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兰槐 B.芷 C.滫 D.君子、庶人 13.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14.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A.① 态度与目的,② 环境与内容,③ 作用(或意义)B.① 环境与内容,② 态度与目的,③ 意义(或作用)C.① 作用与意义,② 环境与内容,③ 态度与目的 D.① 意义与作用,② 态度与目的,③ 内容与环境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15.甲文运用① 论证,乙文运用② 论证,丙文运用③ 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① 对比 ② 类比 ③ 比喻 B.① 比喻 ② 对比 ③ 类比 C.① 对比 ② 比喻 ③ 类比 D.① 类比 ② 比喻 ③ 对比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务必。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C.尝以十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17.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 北收要害之郡 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9.下列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答案及分析: 1.A 分析:B项中“靛”读“diàn”;C项中“跬”读“kuǐ”,“驽”读“nú”;D项中“镂”读“lîu”

2.A 分析:③句中“跂”义为“提起脚后跟”,⑦句中“致”义为“到达”,⑧句中“绝”义为“横渡”。

3.B 分析:用排除法。先确定①句中“江”为词义扩大,再推断②③⑤⑨均为词义缩小,即可得出答案。

4.C 分析:此项中的两个“则”均为表顺承的连词。5.A 分析:B项中“有”通“又”,C项中“輮”通“煣”,D项中“生”通“性”。6.D 分析:①③④相当于“于”介词,其他为语气助词。7.C 8.C 分析:A项中“水”名词动用;B项中“日”名词作状语;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

9.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10.C 分析:“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于;何 12.B 分析:这一句和上一句的论述中心都是“芷” 13.D 分析:理解整段话的意思即可快速锁定答案。14.A 分析: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就很好作答。15.C 分析:明确各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很容易作答。16.A 分析:A项中“务”应释为:从事、致力于。17.D 分析:①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② 坚决。③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 败北,败北的士兵。

18.D 分析: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囊”,像袋子一样(去装);“内”,在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内部,在国内。“东”,向东。与例句“席”用法相同。D项“争”,一般性状语,译为争着。

19.C 分析:C项无财物方面,这是无中生有的干扰项,要注意一把选项中的信息点代入到原文中比较。

w.w.w.k.s.5.u.c.o.m www.xiexiebang.com

下载高一语文《劝学》自主阅读笔记示范样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劝学》自主阅读笔记示范样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劝学》笔记(五篇)

    第一课 劝学 一、文学常识 体裁文言文,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此文选自《荀子》。 二、译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

    劝学高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全文5篇)

    劝学高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高一语文的积累与笔记

    高一语文学习指导 郯城一中 2016/9/1 一、高一学生如何进行语文积累(一) 提起“积累”二字,稍有点知识的人都承认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很多语文好的人都谈到过积累的好处,提倡多......

    高一暑期自主学习材料语文答案(语文)

    高一暑期自主学习材料(一) 现代文阅读部分 (三)高产羊 小说《高产羊》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这篇小小说以“高产羊”为线索,以羊的产奶量越来越大为悬念引......

    鲁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总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初步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

    高一英语笔记大全

    高一英语笔记 when where why how 作状语domake him clean the classroom make 使得make+n/prondoneI shout to make myself heard adjmake the classroom clean nmake him......

    《劝学》语文说课稿

    《劝学》语文说课稿 《劝学》语文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

    自主学习自主研修 笔记.

    自主学习自主研修 笔记 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 王华 问题: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