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有感
读《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有感
读书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充实自我的机会,更是一个享受人生的过程,书籍为我带来了知识、力量与快乐。在我看来,书不是为了某某目的而去阅读,而是随心而阅,率性而读,也因此虽酷爱读书,但往往“收获甚微”,更无文人墨客般的风骨。
说起近来我刻意去读且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就属李瑞环同志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哲学,一个博大而精深的领域,我从未想去“染指”,也一直觉得以我这种懒惰又随意的性子,很难坚持下来。提到哲学,我不得不回忆起高中政治课上的物质与意识、唯物与唯心,还有那大段大段的重点……后来通过朋友的推荐,也曾翻过《苏菲的世界》,然年纪轻,读来甚是波折,以致无疾而终,其后又对心理学起了兴致,进而不自量力地涉猎佛洛依德,以上就是我对哲学的全部认识,粗浅且片面。我曾想,这些哲学家的脑子构造是不是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不然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是不是我看多了哲学书,我也就离现实越来越远了呢?
但当我捧起厚厚的两卷《学哲学用哲学》时,对哲学却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书中的哲学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信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全书正文共有716页,约55万字,分十个专题阐述了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荟萃的思想观点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层次非常清晰。文风朴素清新、平中见奇,语言通俗易懂,诙谐生动。除个别篇目外,均选自作者1981年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文稿。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这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他在书中说到:“有人说,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应该总结一下。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常讲,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这样就不会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避免和少走弯路。陈云同志讲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我非常赞成。”这些发自内心的讲话,对我们树立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好称之为智慧学、明白学的哲学是很有示范作用的。
这本书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可以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来自理论的力量,让人惊讶地发现原来高深的理论竟能与现实工作如此紧密而完美的结合。以前自己也曾学过、甚至背过那些精辟哲学理论,但却始终不得要领,走不进哲学这扇大门,甚至认为概念是概念,工作是工作,学归学,用归用,真正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而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概念、同样的哲学,让作者娓娓道来,却像马良有了神笔,生动鲜活了起来。他不但学得深入,而且用得精彩,学习与工作完美地实现了“无缝对接”,这也是李瑞环同志做好工作的本源所在。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各项工作中不断渗透哲学思想,演绎哲学理论,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穷的魅力和巨大实践力量。
虽然我还没有完全领悟作者最深邃的思想精髓,但似乎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对哲学的热爱与信仰。正如他在书中提到:“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最基本的是哲学原理主导着我的思维。”,“关于学哲学,还有一句老话,人们不经常讲,但我的体会非常重要,这就是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我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作者这般坦诚相告,我又怎能不为所动,每每读到兴起,都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他的思路、信服他的观点,因为我在书中看到的不再是无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作者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清晰、明确、执著的追求。我不禁想到,在当今信息爆炸,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对自己选定的道路执此一生,无怨无悔?我可以么?
越深入这本书的精神,越觉汗颜,越感觉对于知识的贫乏。读书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学习也并非一件苦差事,全看个人如何对待。人活一生难道是就是碌碌无为?我想短暂的生命禁不起这
样挥霍,也实在不应该被这样挥霍。读书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提高,这应该是我们长期及至终身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做到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用哲学原理武装我的头脑,指导我的工作。
第二篇:读《学哲学用哲学》有感
读《学哲学用哲学》有感
提起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2年前,我买了一套大致浏览过,暑假期间我再读此书,真有爱不释手之感,贯穿全书的哲学思想、先进理念和成功范例,就像电光火石一样,灿然在目,感受至深,又像轻轻飘来的缕缕花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
《学哲学用哲学》全书主要收录了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工作讲话,他用轻松而不失庄重,严谨而不失诙谐的大白话讲述了深邃的哲理。用“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谁也不希望总是过冬天”的事例,提醒人们看待事物要客观,看主流、看本质;用“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的比喻,表述干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的道理;用“秀才的老婆生孩子在炕上叫唤,秀才写文章没词在地下叫唤”的故事,强调总结经验要下功夫搜集材料,不要硬憋作假文章。轻松的字句背后,弥漫着浓烈的哲学气息,给人洗礼般的清爽与剔透,倾注了一位长者睿智而耐心的教诲。李瑞环同志运用马克思哲学对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论点。他讲到发展,坚持“发展是永恒的,要重视稳定、稳妥、稳步的发展,坚持协调渐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些观点与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内涵与实质都是一致的;他特别强调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和为贵,和以处众、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和顺济众,为了大目标需要大团结,协和万邦、树立和平、合作、合理、和气的对外形象”,并在政协统战、对外交往等工作中躬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我们今天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也是一脉相通的;李瑞环同志特别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办事靠大家,荣誉给大家;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这些观点都需要我们牢牢记取。
李瑞环同志在与该书编辑人员谈话时曾这样说:“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我读到此,就想起了“理念、思维、习惯”这组关键词。这3个词对于丰富人的思想、引领人生、指导工作非常重要,处理好这3个问题,也正是学哲学用哲学的现实实践,读了这本书,我对这3个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理念,也就是观念、思想,对一项工作来说,就是指导思想,对一个人来说,可以理解为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思维,即思路,是开展某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思路或基本方法,一个人处理事务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方式。习惯,就是开展某项工作的惯用模式,实现工作目标的举措,一个人行为中比较稳定的部分,习惯也就是实现理念、落实思路的惯用的手段。纵观三者关系,理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习惯,习惯兑现思维,思维兑现理念,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反复的过程。科学的理念引导正确的思维,派生良好的习惯。科学发展观是先进的理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正确的思维和思路,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具体到建立并实施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具体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习惯。
联系到办公室的服务工作,“在思考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实践,坚持‘三用心’(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实现‘三满意’(让领导满意、让基层满意、让师生满意)”,就是我们要秉持的服务理念;“树立形象、避免差错,畅通信息、争取主动,周到服务、热情服务,群策群力、共创和谐”就是我们应有的思维和开展工作的思路;具体到文秘工作,“出门写材料、全员报信息”就是我们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工作常态。经常性深入教学一线、深入师生中,畅通信息、掌握实情,带着问题思考,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工作。一入门就找问题,一着手就勤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就能当好参谋,就能争创一流。
李瑞环同志指出,“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是我们的思想武器,更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哲学,学会用哲学,通过不断丰富理念,不断创新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修养,争做“创先争优”活动的排头兵。
第三篇:《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心得体会
学好哲学 终身受益--浅谈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思维 我喜欢看李瑞环同志的文章,爱听李瑞环同志的讲话。所以爱听爱看,不只是因为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过,讲的许多事是我们身边的或亲历过的,听起来亲切,看起来熟悉,更因为李瑞环同志的文章、讲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用心琢磨出来的,既来自实践、来自群众,又语言生动、哲理深刻,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他的文章、讲话只要是公开发表,我都注意看,每次都能从中收获新意,受益匪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瑞环同志的《为人民办实事随谈》出版,里面充满了哲学思维的精华,当时我就认真读过,有些篇目还多次重读。最近,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出版,比
第四篇:《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心得体会
学好哲学 终身受益--浅谈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思维
我喜欢看李瑞环同志的文章,爱听李瑞环同志的讲话。所以爱听爱看,不只是因为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过,讲的许多事是我们身边的或亲历过的,听起来亲切,看起来熟悉,更因为李瑞环同志的文章、讲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用心琢磨出来的,既来自实践、来自群众,又语言生动、哲理深刻,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他的文章、讲话只要是公开发表,我都注意看,每次都能从中收获新意,受益匪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瑞环同志的《为人民办实事随谈》出版,里面充满了哲学思维的精华,当时我就认真读过,有些篇目还多次重读。最近,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出版,比《随谈》的内容又丰富了许多,在编排上突出了哲学的主题,分为“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由于我曾经搞过哲学教学和哲学研究,所以对《学哲学用哲学》的出版尤其倍感兴奋。[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www.xiexiebang.com]
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这是李瑞环同志的一条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他说:“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选择”。信仰不是迷信,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不要迷信,但却可以信可以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里关键是个“信”字。李瑞环同志把学、懂、用、信的顺序做了调整,把“信”提到了第一位,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说根本不信、就是半信半疑的人,也是决不会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还发现,有些搞哲学的人,违背了唯物论、辩证法,走入了歧途,究其原因,恐怕是把哲学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而没有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终身信仰的缘故。
为用而学,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几十年从未间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学哲学,主要是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他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这“三个容易”,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学哲学这一理论武装过程中规律性现象的深刻揭示,从而为哲学的解放提供了一条可信、可靠的道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曾
经把学风问题作为党性的第一表现,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必要把端正学风、搞好理论武装(不是包装),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我们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李瑞环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在一次会议上,他还总结了做好领导工作的三句话,就是: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研究工作。从李瑞环同志的成长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他手里运用得非常自如、自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比如,讲总结经验。他认为,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总结经验要应用理论,学习理论要结合总结经验。并强调总结经验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武器,第三要有加工的本事。他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主观能动性运用于总结经验,用活了,用神了。在李瑞环同志的工作实践中,占主导的是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成就了李瑞环同志,成就了他所从事的事业。我们从中也更加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学哲学用哲学》的出版,无论是对哲学的普及,还是对干部的成长,都是不可多得的极好教材。愿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
第五篇:读《活命哲学》有感
读《活命哲学》有感
在中国人的活命哲学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好像很有道理,中庸之道似乎大行其道。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先生在《活命哲学》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活命哲学:“没心没肺,能活百命,问心无愧,活着不累,心底一汪清水,没有过夜的愁,不生过夜的气,也没有过夜的病”。韩美林先生所秉持的活命原则,让你读后,有一股热爱生命的暖流在心间流淌。
这篇日志写于2011年8月,重新阅读又有一番不一样的感悟。
1987年时,我还是一名现役军人,同时也是成都市公安局前卫体协足球队的前锋,代表前卫足球队参加成都市运动会和足球甲级联赛。记得有天与成都132厂(现在的成都飞机工业责任有限公司)半决赛,尽管在上下半场我各进一球,最终球队还是以4比2告负。赛后,心情郁闷。在回去的车上,我一语不发的望着窗外,领队见我闷闷不乐的样子,递给我一本《读者文摘》,我随意的翻阅了起来,一下子,里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张张优秀的插图,深深地吸引着我。从此,阅读《读者文摘》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也从当初那个在球场充满青春活力的运动员,变成人到中年的光头佬,《读者文摘》也改名为《读者》。然而对《读者》喜爱却不改初衷。在我的推荐和影响下,儿子也非常喜欢看《读者》,常常夜自习回家后,捧着《读者》看得津津有味而忘了休息的时间。
前天中午,路过花园报刊亭,习惯性问老板有没有新到的《读者》,如愿的买到2011年7期《读者》杂志。卷首语是著名美术家韩美林老师写一篇文章,名字是《活命哲学》,看了很是喜欢,所以反复欣赏。
在这篇文章里,他阐述了自己的活命哲学:“没心没肺,能活百命,问心无愧,活着不累,心底一汪清水,没有过夜的愁,不生过夜的气,也没有过夜的病”。正是这套人生哲学保佑他一生平安。文革期间,尽管受到非人的折磨,甚至让人用刀挑断手筋。他也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他依旧热爱生命,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在看守所那狭窄房间里,他用半截筷子在破了又补,补了又破的裤子上作画。他把屋梁上的蜘蛛当做朋友,看它们捕捉小虫……读着,读着,我眼角湿了,有一种热爱生命的暖流在心间流淌。
他说:出狱后如果见什么烦什么,那我恐怕就一事无成了。人活着一生不容易,一定要自己给自己找乐子。于是他养了许多漂亮、聪明、洋气的小动物,他居然给一只波斯猫取名叫张秀英,管两只小狗叫刘富贵和二锅头,这样土得掉渣的名字,亏他也想得出来,难怪他的朋友们听了后没有一个不乐呵的。哈哈!真是好玩!
人为什么活着?芸芸人生,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有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不断的努力进取……人的一生中,感情和事业惯穿着我们全部。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不是每个人都心想事成了。要知道,成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当你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要抱怨他人,不要埋怨自己。从那里跌到,就从那里爬起来。只要努力了,这样奋斗拚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财富。俗话说:上天在对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会在旁边开一扇窗。永远相信自己。
从婴儿在母亲的怀里开始,人就有了感情。亲情、爱情、友情陪伴我们一生。问世间情为何物?至叫人生死相许。有的人为感情生,有的人为感情死。不管亲情、爱情、友情、爱情,我们都要永远珍惜,感情来了要坦然接受,感情走了也要笑笑对自己说没什么。
岁月如水,生命如歌。在生命的长河中,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也在不断的修正自己人生航标。了解自己,了解人生,其实是种快乐的过程。对我来说,怀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这就是快乐的。我喜欢文字带来的快乐,不管是阅读或是自己写下的只言片语,都会让自己心生快乐。
人要怎样的活着?韩美林老师的活命哲学给了最好诠释,他不会生隔夜的气,心底存有一汪清水。但在今天看来,这看似没心没肺的哲学,却让我们受用。它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活着,为谁而活着,怎么活人生才有意义,那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以及一切可以爱的事物。对事业执着追求,永不放弃。
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当我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成千上万的家庭顷刻间,灰飞烟灭,大自然的破坏力让我非常震惊!当海啸退去,残骸间有一张张家庭的照片,照片上的人们幸福笑容,还有那布绒玩具,凄冷的躺在地上,而小主人不知去向……很难过!朋友啊,如果你感到了自己拥有幸福,如果你正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那就去好好珍惜吧,那就去加油努力吧。
生命无常,谁知道?下一秒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