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态文明美丽发展之路

时间:2019-05-13 07:3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生态文明美丽发展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生态文明美丽发展之路》。

第一篇:走生态文明美丽发展之路

走生态文明美丽发展之路

编辑:admin 时间:2013-2-4 21:47:00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将“生态立市”确立为五大战略之首,作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提出坚持不懈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和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战略构想。

呼伦贝尔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的成就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的特点。一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质量较高。呼伦贝尔市素有“北国碧玉”和“绿色净土”之称。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 8.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大兴安岭森林作为我国北方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呼伦贝尔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河流、湿地星罗棋布,嫩江、额尔古纳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座;生物多样性丰富,生长着3000多种植物和400多种兽类和禽类。其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东北亚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乃至国家的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二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为呼伦贝尔草地脆弱性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自然条件的严酷性、气候的波动性、使这一地区成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带;虽然植被覆盖率高,净化条件好,但大部分草原地区降雨量小,且干旱多大风,腐殖土层薄,沙源丰富,植物再生能力低。随着近代以来对这里的开发,加剧了草原深林脆弱化的进程。因此国家把呼伦贝尔草原沙地治理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域。从而也就决定了呼伦贝尔发展的要求比其他地区更高。

呼伦贝尔市建设生态文明的成就。一是坚持四退四进,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退”,就是恢复自然生态,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一是退耕。二是退牧。三是退“伐”。四是退“小”。“进”就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新型特色产业,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原始粗放的种养业中解放出来,从对森林、草原、耕地的过度索取中解放出来。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推进新型农牧林区建设。三是推进新型服务业。四是推进新型边境区域合作。入驻的一些大企业在利用俄蒙资源上取得新进展。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构筑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和保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多项工程。积极开展沙漠治理,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大规模综合整治,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 8.9万亩。有监测记录以来,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缩减。

三是全力开展生态市创建设。为进一步发挥生态与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计划到2015年,实现国家级生态市的建设目标。2011年针对生态建设的实际,呼伦贝尔市提出以森林草原为基础,以市区绿化为核心,以道路林网为脉络,以森林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创建森林城市的战略布局。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的决定》等多项政策措施。

呼伦贝尔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难点

长期积淀的环境问题和新的环境问题并存的双重压力。纵观呼伦贝尔的发展历程,曾一度把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和资源供给作为发展的优先选择,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这种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索取过大,草场承载量过大,导致草原退化;大兴安岭森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呼伦贝尔生态资源相当丰富,但却处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虽然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资源型、能源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对资

源的依赖偏重,“原字号”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大,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

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加快发展的态势并存的双重挑战。由于呼伦贝尔具有巨大的生态屏障作用,国家把呼伦贝尔草原沙地治理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而呼伦贝尔市仍处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虽然呼伦贝尔市经济多年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但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在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中低水平。因此,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有更大期盼,对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有殷切期盼。为适应人民的新期待,“十二五”期间,呼伦贝尔市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达到 2130亿元的目标,经济总量将有较大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足的基本情况将不会改变。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与总量控制的矛盾仍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投入严重不足和科技支撑薄弱并存的双重困扰。呼伦贝尔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所在,改善其生态环境质量,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经济社会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投入的多少,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承受力、资源环境约束力等因素。呼伦贝尔既是生态脆弱地区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承受力弱,没有外来资金,特别是国家资金的注入,难以开展大规模的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虽然国家实施了天保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除去国家层面的补偿制度,当地政府又根据实际建立了一些奖励补偿制度。但保障水平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基本上是温饱型的保障。以治沙为例,随着治沙造林成本逐年提高,现在每亩治理成本已经达350元以上,而上级下达资金仅每亩100元,上级拨款不足,自有资金有限,导致治沙步伐缓慢。资金不足又导致科技支撑能力薄弱、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必要的科技投入,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以致生态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成为严重制约生态建设的一个现实问题。

呼伦贝尔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随着国家把呼伦贝尔草原沙地治理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当地政府职能、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受到诸多限制,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当地政府和群众在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极大的牺牲,需要为他们的牺牲建立起稳定的保障机制。二是当地政府承担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地方财政新增支出压力明显增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三是各级政府既要抓生态保护,又要在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实现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任务非常艰巨。要妥善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呼伦贝尔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自身努力的同时,必须依靠上级的大力支持,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尽快解决草原森林保护建设国家重点工程投入不足、补贴标准低、覆盖面小、内容较单一等问题。通过建立持久、稳定的长效机制,对呼伦贝尔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因生态保护丧失发展机会或增加的发展成本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有效解决这里面临的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更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美丽与保护发展同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年来呼伦贝尔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大力推进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是呼伦贝尔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本。要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继续实施休牧、禁牧、轮牧等保护性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做大做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减排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努力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发展路子。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包括碳汇交易、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以生态和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二是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规模化。继续按照“点状布局、集约设置、深度转化、循环利用”的发展原则,加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力度,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加快大园区建设;以严格的环境准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突出抓好一批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注重发展生态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休闲、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从而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四位一体”的生态产业和经济结构。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鉴于呼伦贝尔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中所需投资巨大和投资能力有限的矛盾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必须确定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投资为辅的机制,争取国家较大的资金投入以获得显著的建设效益。

二是建立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调动生态建设各参与主体及受益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谁建设、谁收益”的原则,出台明晰的产权制度和配套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投资于生态建设或与之相关的产业。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和支撑,高起点地实施生态建设。加强对呼伦贝尔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和区域生态建设的研究,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恢复改良途径的研究,积极开展碳汇核算和碳汇交易研究,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和效益。

作者:陆玉敏

来源:《学习时报》

第二篇:走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走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信丰县少数民族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信丰县民宗局赖战潮

信丰县是全省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设有4个畲族行政村,辖32个民族村民小组,近年来,畲族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用自己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到目前为止全县四个少数民族村启动建设新农村建设点23个,占总自然村数的71﹪,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0﹪。

在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村特别注重生态的利用、保护、修复和开发,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把握利用环节,注重挖掘现有资源

1、充分利用原有规划推进村庄整治。农村很多村庄原有建筑特点体现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居独具风格。民族村的村庄整治没有一味地拆旧换新,主要是开展“三清”“三改”,亮化、美化房屋,拆除闲置空心房,重新调整宅基地。在建设新居,维修旧居时,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配套建设好水、电、路等生产生活设施,使新房旧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一些民族村庄整治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山、水、湖、坡、树、草浑然一体,保持了原有田园风貌。

2、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打造休闲场所。在村庄整治建设中,规划、建设好休闲场所是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村充分利用农户门前屋后树木绿地,村庄周围闲置水塘、荒废土坡等原有自然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并增加辅助设施,建成环境优美、功能比较完善的休闲场所。如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投入部分资金,浇捣4000多米公共便道和通户便道,砌花坛、种绿化树、建篮球场、跑步器等体育设备,搭建110平米的畲族风格戏台,与原有古榕树、果树、小溪等生态资源一起建成面积超过1500平米,文体功能齐全的畲族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塑造畲族风貌。少数民族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信丰县的少数民族畲族尽管在历史的演变中民俗文化逐渐变得模糊,但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民俗文化作为塑造新风貌的重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一些畲族民俗文化被挖掘整理出来,并通过有效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如在田垅村新建以“和谐畲族”为主题的文化墙、民俗文化馆、文化广场、畲族舞台,组织开展民俗节日活动。今年在安西田垅畲族村成功举办“三月三”乌饭节活动,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畲族独特的民风习俗在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4、充分利用山地、水面资源发展生态产业。近年来民族村充分利用山地、水面等资源大力开发果业、农业、畜牧业等生态农业,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全力推行规模种、养植(殖)业。太平、田垅畲族村种植脐橙5000多亩;月岭、球狮畲族村种植烟叶、辣椒1000亩,水面利用率达90%以上。大力推行“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果园开发形成“一个山头一口塘,一个果园一栏猪”的生态景象,走出了一条畲族群众产业致富的好路子。

二、把握保护环节,注重生态文化的传承

1、保护古树。古树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宝贵遗产。沧桑的古树写下了权威、厚重和生动的民居文化,也见证了一个地方的人文传承,在新农村建设中民族村对幸存百年的沧桑古树特别爱护,如足于古树的保护、围绕古树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关公益设施,以设防护栏,树立避雷针等,使古树成为畲族群众生活休闲的一部分。

2、保护古祠。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历来受到畲族人重视。“立祠堂以祭祖敬宗,续族谱为效法儿孙”,畲族祠堂有其固有的民族文化色彩,保护古祠堂,不仅是保护古建筑,更是保护畲族文化。2008年以来,在县民宗局的支持协助下,少数民族村把整理古祠遗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修缮了太平、球狮等兰姓畲族祠堂。

3、保护民俗。从广东潮州上杭等地迁徙至信丰的畲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迁徙与融合过程中,畲族文化逐渐被同化,畲民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俗文化逐渐消失,畲族语言、畲族习俗、民歌与服饰濒临失传。因此,畲族文化民俗的抢救保护工作重要而紧迫,信丰县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如,通过恢复畲族“三月三”乌饭节,使畲族舞蹈、山歌、服装和美食等一批民俗得到保护,县里还成立畲族艺术团,专门挖掘整理,宣传推介,表演畲族民俗文化。今年上半年艺术团带着自己编创的歌舞在全市民族地区巡回演出,受到畲民的广泛欢迎。

三、把握开发环节,注重生态措施的配套跟进

1、引进开发主体。畲族群众在抓好自身的产业致富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把龙头企业的引进与服务作为产业富村的重点,大力引进不同的开发主体,使当地村民在服务企业中解决就业、增长财富,在跟进企业发展中找到路子、共同发展。如少数民族太平畲族村先后引进浙江诸暨和台州客商分别创办了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诸信实业有限公司。和开发面积近3000亩的台信柑橘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生猪和果业产业的开发。

2、坚持开发标准。坚持生态开发标准,果业开发要求在保护公益林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连片原则,整地挖壕充分考虑水土保持的要求,做到留足戴帽山、统一规划设计、连片综合开发、分户规模经营,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跟进。同时抓好精品示范园建设,着重抓好果园三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统一的绿色食品(脐橙)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太平畲族村外商台信公司全园采用滴灌技术,是全县建园标准最高的果园。

3、确保开发成效。通过引进开发主体、坚持开发标准、落实配套措施,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全县四个少数民族村开发果园达5000余亩,生猪出栏规模达到16万头,同时蔬菜、甜玉米、烟叶等产业都有较大发展;二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和增收;三是带动了当地群众的产业致富,很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信息的畲族群众在公司的示范带动下,以“公司+农户”或“公司带农户”等形式,扶持帮助群众创业,使当地群众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的路子。如太平畲族村刘学辉,通过与温氏合作养猪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仅果业一项就解决了900余人的就业问题,这些人从脐橙整地、施肥、修剪、打药、采果和营销等专业服务中获得全年可支配性收入达6000多元。

四、把握修复环节,注重损毁资源的恢复

1、“四荒”开发性修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四荒”(即荒山、荒滩、荒塘、荒坪)现象,有些地方前几年稀土开采造成土壤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资源遭受损毁。民族村非常重视这些被荒废和被损毁环境的修复,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村民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实施“一大四小”工程,鼓励村民大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并积极争取上面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和资金等政策扶持。通过几年努力绝大部分生态损毁区得到修复和治理,部分区域重现了青山绿树、细水长流的绿色生态喜人景象。

2、基础设施的修复。少数民族村部分山塘、水坝、水渠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隐患,特别是2006年6.8洪灾和今年的“7.3”洪灾使太平和球狮等少数民族村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地注重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完善。据统计,近几年全县少数民族地区共投入资金30余万,修复、加固山塘、水坝、水渠等水利设施;投入资金400多万元,硬化村组公路16.5公里,民族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

3、生态环境的修复。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开展村庄整治,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推进“三改”(改水、改厕、改路),美化、亮化房屋,拆除闲置空心房,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变了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庄内外道路不通,公共卫生差,厕所乱搭乱建,饮水不卫生,村里蚊蝇遍地,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面貌。目前,民族村均建立了“三清三改”公约和理事会监督执行、定期检查评比的“三清”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了“理事会+保洁员”的保洁工作长效机制,解决了脏乱差的突出问题,美化优化了人居环境。

第三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侯君舒

(<前线>2008年第3期)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延庆县担负着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双重责任。自2005年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2006年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以来, 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探索符合延庆实际的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生态文明战略的由来

延庆地处北京上风上水,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2000平方公里的延庆盆地自然条件非常独特,造就了延庆有别于其它区县、相对独立的小环境。

多年来,延庆县委、县政府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符合延庆实际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县委提出“冷凉战略”,打破常规,变劣势为优势,开辟了延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90年代,县委提出“三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扬长避短建设旅游卫星城,迈出了延庆发展的新步伐。

进入新世纪以来,延庆县委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努力在首都发展大格局中寻找定位,在融入和服务国际大都市建设中谋求发展。2005年市委、市政府将延庆等五个区县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后,我们全面分析我县区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下决心发挥独特优势,实行错位竞争,走延庆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认为,农业文明以依附自然为特征,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生态文明时代即将到来。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把生态文明战略写入了“十一五”规划。

2006年底,县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就是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探索具有延庆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与生态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推动延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生态文明战略的探索实践

1.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扩大生态优势。坚持环境立县,涵养首都生态,几年来全县林木绿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70%,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高度重视湿地恢复保护工作,湿地保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建成野鸭湖湿地博物馆,建设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投资6亿元实施46个工程项目,把妫水河流域852平方公里纳入治理和保护范围,提高官厅水库的入库水质。实施7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2006成

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采取多种措施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2007年达到76%,连续多年保持全市领先。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水平,2006年在全国率先成为整个 行政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县,2007年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称号。

建设四大生态景观走廊。精心打造大地景观,相继启动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森林公园建设。基本建成30公里的妫河生态休闲走廊,提供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和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建设2.5万亩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涵养水源、营造大尺度生态景观;连接北山诸多风景名胜,初步建成44公里长的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整治金牛湖湿地,完成龙庆峡下游1.3万亩森林公园建设。

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完成官厅—康西10万千瓦风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地热采暖,目前县城地热供暖面积占11%,2010年将达到30%。规划建设集研究、实验、科普、旅游为一体的中科院1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电站,填补国内空白。新安装太阳能灯1.5万盏,实现太阳能节电600万度。完成德青源养殖厂800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发电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实现年发电1500万度;新建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1处,推广普及生物质气化炉1.5万台,5700户农民用上了绿色能源,2.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着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奶牛存栏量、蔬菜出口量、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居全市第一,马铃薯种薯、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全县58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17万亩粮食作物、2.6万亩果树、5000亩蔬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系统推进有机农业建设,归原牌有机奶、前庙有机葡萄、大庄科有机蜂蜜和旧县有机蔬菜陆续投放市场,延庆成为首都新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与休闲产业、旅游经济的结合,重点建设了北山带13个观光果园,发展柳沟、里炮、岔道、香屯等一批生态休闲农庄。

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引进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线等新能源技术项目,启动了新能源产业园建设。支持三吉利稀土等企业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强工业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推广循环利用模式,创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三年来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5%以上,入库税收年均递增35.5%,工业效益稳步提高。

大力发展服务产业。抓住奥运契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三大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带动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旅游度假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夏都会议中心、圣世苑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完成八达岭温泉度假村改造。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市场,探戈坞音乐谷、长城脚下公社二期、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休闲旅游文化项目进展顺利。2007年,全县接待游人1250万人次,旅游收入14.6亿元,旅游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农民直接受益的乡村旅游成倍增长。

3.精心建设生态城市

认真落实新城规划。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布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低端产业导致外来人口集聚,为宜居城市建设打好基础。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县城主体高度控制在20米,保护城市天际轮廓线,以妫水河、三里河湿地保护建设为重点,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塑造山水相间的园林城市风貌。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县域骨干道路改造建设,实施八达岭过境线工程,完成110国道改造,彻底缓解延庆过境交通压力;完成康张路、香龙路、滨河南北路等建设,延庆盆地旅游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改造和新建41条市政道路,三年来新改建道路占县城路网的72%,县城道路框架基本建成。完善城市管网,三年来县城雨污分流率由12%提高到80%,管线入地率由6%提高到60%。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一批城市绿化美化工程,2006年4月被评为首批国家园林县城。

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坚持点线面结合,开展组团式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大力开展田园绿化和村庄美化,建成10个环境优美乡镇、376个环境达标村、53个绿化美化村。进一步完善“村扫、县运、县消纳”的长效运行机制,在妫河生态走廊沿线100个行政村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路、水、厕、灶、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新建第八中学,解决了5个东部山区乡镇600个孩子上学问题;改造6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154个村级卫生室的软硬件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9%;乡镇达标文化站建设率达100%,农村文化大院覆盖全县80%的行政村。

4.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区域发展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强化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在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和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

经济活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明确提出开发利用土地必须考虑环境容量,选择工业项目必须提出污染排放控制指标,进行重大经济项目决策必须进行环境综合评估。积极培育以环境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企业文化,广泛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企业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和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日常生活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方式。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引导、鼓励广大消费者在生活中保护生态、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三、生态文明战略的新图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七大召开后,延庆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建设生态文明更为广阔的美好前景。县委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抓住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时机,以坚强的决心、更大的气魄进一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开创延庆工作的新局面。

进一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2008年加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重点任务。以创建全国生态县为龙头,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是

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充分利用我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抓紧建设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狠抓关键项目,确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10年达到15%以上。二是打造生态精品。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把四大生态景观走廊打造成全市生态建设的精品和亮点,带动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区域功能,提升地区形象。三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知识,营造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努力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完成迎奥运三大景区升级改造工程。抓住奥运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展示延庆的美好形象,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做出延庆独特的贡献。确保奥运会前完成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景区升级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环境,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旅游形象。以三大景区改造为龙头,依托四大生态景观走廊,发挥山川秀美和名胜古迹众多的资源优势,整合包装县域景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连线成网,区域联动,挖掘区域特色,满足旅游休闲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大力开展文明服务,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通过三大景区改造,带动和促进服务产业全面升级,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地区形象,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3、狠抓生态友好型产业十大重点项目。一是进一步推进有机农业建设,大力开展农产品有机认证,使延庆成为北京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抓好希森中联马铃薯种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三是打造北山带万亩葡萄长廊,建设庄园葡萄酒产业带。四是建设四海镇花卉生产一条沟,打造四季花海。五是完成德青源农业生态园二期扩建,建成亚洲最大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厂。六是抓好妫河生态走廊沿线种植结构调整,建设精品休闲观光农业区。七是抓好水峪温泉度假村一期工程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高端旅游休闲产品。八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中材科技风机叶片生产线二期建设。九是抓紧实施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国内外建筑大师创意设计和作品展示提供理想空间。十是完成中心市场升级改造,建设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体验式商业中心。

4、做好改善民生的五大重点工作。完成“五无”目标,切实改善民生,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一是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挖潜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成好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县十九个具体项目,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社会救助全覆盖。三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县城内旧村改造步伐,开展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四是解决城市运行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巩固创建全国卫生县城成果,着力解决交通无序、出行拥堵、噪音扰民、社区物业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五是加快“村村通公交”建设步伐,增加运行线路和车次,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目标,方便群众出行。

第四篇: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示范镇

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示范镇

双丰镇地处铁力市西部,距铁力市区二十五公里。镇域北靠呼兰河,南与伊春双丰林业局接壤,西与庆安县隔安帮河相望,东邻铁力市王扬乡。镇域总面积为691.60平方公里,中心镇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南部属低丘陵地形,北部地处平原地带。绥佳铁路、国道222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双丰镇辖区22个

行政村,55个自然屯,三个社区,总人口61,820人(其中:城镇人口34,713人,农业人口27,107人)。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4,324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3,596.40元。

几年来,双丰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确立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型文明小康示范镇为目标,对双丰镇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得小城镇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抓规划编制,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

2002年,双丰镇被国务院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后,为了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经报请铁力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3年聘请黑龙江省寒地设计院为双丰镇编制了《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并与当年经过省建设厅专家论证通过。《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有五章,第二部分有九章。

2003年,铁力市委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双丰镇将小城镇建设目标确定为建设生态型文明小康示范镇。为了使《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先后编制了《双丰镇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双丰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工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示范镇建设规划》、《双丰镇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双丰镇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双丰镇小城镇环保规划》等七个子规划。这些子规划的制定,有利地保证了《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使得城镇建房由过去的无序建设向有序方向发展,有效地杜绝了私建、乱建现象的发生,城镇建设更加趋于合理,小城镇总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善。

《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双丰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依据和目标,在最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规范了镇容镇貌,小城镇面貌涣然一新。

二、抓招商引资,全面提高城镇人民居住水平

双丰镇1996年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黑龙江省14家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镇,铁力市政府以建设“经济特区”的模式出台了优惠政策,双丰镇自身又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小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从此双丰镇小城镇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按照铁力市委提出的“对上争取搞建设、招商引资谋发展”的工作要求,双丰镇把对上争取优惠政策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上争取优惠政策,有效地保证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通过招商引资,切实提高了广大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2005年1—9月份,招商引资项目7户、企业转制出售1户,招商引资额3,5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125万元。

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拉动下,双丰镇建设二个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三项加工业整体工业布局已经形成。二个工业园区:一个是与双丰局联合壮大家俱工业园区,另一个是继续引导木材工业小区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的木材精深加工园区。做大三项加工业:一是指以木材工业小区为龙头的木材精深加工业,二是指以九河泉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业,三是指以益盛肉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畜禽产品加工业。木材工业加工小区,呈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活力,加工业户达到了236户,进材量和木材加工量在2005年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进材量达到4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量达到35万立方米。2005年1—9月份,双丰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1,000万元。

双丰镇整体工业布局的形成,不但解决了双丰林业局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而且拉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使得小城镇人口不断壮大,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双丰镇城镇人口已发展到34713人,占双丰镇总人口的56以上。仅双丰木材工业加工小区就转移了3,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开发业同样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自九六年至今,用于楼房建设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1,714万元,建成居民住宅楼和综合性商品楼38幢,建筑面积152,523.1平方米。在资金投入中,对上争取资金600万元,招商引资9,414万元,自投资金1,700万元,招商引资占总投资的83.4。1996年前,双丰镇住房总面积为62.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住房面积约18平方米;而现在,双丰镇住房总面积为777,523.1平方米,人均占有住房面积约22.4平方米。双丰镇中心镇总户数为9,645户

第五篇:走内涵发展之路

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学校全面发展

南洋小学 蔡清林 *** 内容摘要:如何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走向成功、让校园充满欢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品牌、师生素质、管理水平,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之路,我们的设想和做法是:

一、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一要改进和加强绩效考核,强化学校质量意识。二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要加强科研课题管理,抓好校本研究。

二、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推进师资建设。

1、实施“铸魂工程”,在提高教师人格修养上下功夫。

2、实施“青蓝工程”,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上下功夫。

3、实施“增智工程”,在提高教师自身更新知识上下功夫。

4、实施“增效工程”,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上下功夫。

三、强化特色荣校意识,全面推进特色育人。

1、巩固成果,努力创新。

2、加强管理,规范教学。

3、面向全体,亮化特色。

四、严格执行管理规范,全力打造和谐校园。

1、重视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工作。

2、重视安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3、重视常规管理和考评制度建设工作。

九十载征程,同心共度,九十载薪火,你我传承。诞生于新文化运动伊始的南洋小学,经过一代代南小人立志、寻梦、拼搏、求真,方有今日之如画校园如鼎校业。特别是近年来,南洋小学秉承“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走向成功,让校园充满欢乐”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品牌、师生素质、管理水平,先后获得了“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学校”、国家级“科普示范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装备现代化实验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盐城市模范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目前,学校正处于从规范办学向特色化办学转型的重要阶段,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谱写南小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一、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理念决定行为,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我们要以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全方位地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乘成功顺利通过“盐城市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学校”的东风,争创新的业绩。

一要改进和加强绩效考核,强化学校质量意识。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完善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发挥考核评价激励作用。所有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绩效考核机制对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精神,以教师发展规划的实施为准绳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制定个人目标时要切实注意规定目标和自定目标相结合,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构建学生学习策略为主要措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二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把集体备课关、课堂教学关、作业批改讲评关、辅导关、测试关等“五”个关口,精细教学常规管理。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按照“盐城市亭湖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制定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每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透明、公正和公平评价原则,强化评价过程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要教师结合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切实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还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策略研讨,加大“每人一节好课”的评比力度,积极推广取得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树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抓好课堂教学效率同等重要的思想,强化学风建设,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管理的优良学风。

四要加强科研课题管理,抓好校本研究。进行课题研究,必须以理论为依托。目前学校有3课题,因此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志要始终把提高理论素养放在首位。每位课题实验教师都要围绕课题收集典型个案、写好教学反思,注重材料积累,每学期进行一次书面交流。每位课题实验教师根据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提炼,写出经验论文,要做到“三要”:一要勤于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注意作笔记和写心得;二要写好课堂教学的“教后感”和“教后记”;三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或专题总结。

二、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推进师资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新学期,学校将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努力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1、实施“铸魂工程”,在提高教师人格修养上下功夫。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打造师德模范典型,使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完善教师师德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挖掘和培养一批先进典型,积极开展“感动校园十佳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激励教师树立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学师德,树师表,铸师魂”主题教育,为他们实现职业理想搭建锻炼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

2、实施“青蓝工程”,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学校青年后备干部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一帮一纽带联系,提供培训和锻炼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切实加强全体班子成员学习,强化服务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岗位意识、民主意识等五种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自己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实施“增智工程”,在提高教师自身更新知识上下功夫。积极谋划“十二五”期间师资工作规划,按照《亭湖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考核办法》,加大现有骨干教师考核培养力度,使他们在新的平台上能有新的提升。精心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学业务竞赛,促进教师本领提升。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比的准备。组织开展好新一轮“三名”、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浓烈氛围。

4、实施“增效工程”,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上下功夫。认真组织实施好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以新课改和信息技术为重点,抓好全员培训,使全体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校将围绕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研讨与实践活动,营造重科研、人人做实验、处处有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高度重视岗位练兵、教学评优活动,尽力为他们搭建登台亮相、施展才华的平台,使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三、强化特色荣校意识,全面推进特色育人

学校特色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和特色学校的形成。近两年,我校生活作文特色的创建成果不够明显,教师、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所下降,如何度过“高原期”,突破特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的初步设想是:

1、巩固成果,努力创新。进一步切实加强特色建设理论的学习宣传,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对特色建设的基本理论入耳入脑,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自觉追求,进一步把我校的特色品牌做大做强,积极创建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力争实现区域内窗口学校的目标。

2、加强管理,规范教学。按照新一轮学校特色建设提出了“十个一”的建设要求,促使特色创建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精心上好每一节作文课,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掘社区和学校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加强对生活作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骨干教师编印生活作文校本教材,为学校特色建设寻找发展生机,引来源头活水,提升创建层次和品位。

3、面向全体,亮化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坚决做到全员启动、整体推进,不留一个空白点,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关注普及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长生梯队。实施中要人人为创特色献计献策,个个为树品牌出力流汗,要将特色项目的参与率和创建成果的考核,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范围,对在学校特色建设中作出贡献的教师在评优、晋级时优先考虑,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严格执行管理规范,全力打造和谐校园

贯彻执行《中小学管理规范》,加强学校规范管理,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体改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优化育人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得现实意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构建和谐校园,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新形势,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重视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工作。努力将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六五普法和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相结合,充分发挥“思品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校本德育资源,全面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逐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重视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组织少先队员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重视安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不断丰富安全教育形式,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加大预案演练力度,提高师生自救自护能力。严格落实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安全管理各个细节落实到人。强化安全管理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坚决执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注重校园规划、美化和绿化,创设富有特色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走进校园,就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力求每个景点的启智和精致,让我们全体教师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文明积淀成人格,用宽容、用赏识、用仁爱去帮助每一个孩子架起实现梦想的桥梁。

3、重视常规管理和考评制度建设工作。严格执行《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范》,把学规范,守规范、用规范作为抓好常规进行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坚决杜绝校园内乱吃、乱丢纸屑的现象,坚决杜绝课间追逐打闹危险活动的发生,值日领导和教师要严格履行职责进行督查,及时公布,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教师进行文明办公评比,规范办公制度,要积极探索对所有人员的考评办法,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利,做到“管理有目标,评价有制度,考核有依据”。续写昨日的辉煌,是每一个南小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今,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坚信,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南小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强化特色,科学管理,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壮大,使南洋小学成为现代南小、质量南小、活力南小、和谐南小„„

下载走生态文明美丽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生态文明美丽发展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访中共元谋县委副书记、县长袁丽娟“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抓好绿色支柱产业建设,增加产业发展科技含量,逐步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

    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应面向世界,以超前发展理念实现真正的发展;不断进行教育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级专......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的小康之路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的小康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发展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在突出地位,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放......

    走生态文明之路的新农村住宅设计(精选五篇)

    走生态文明之路的新农村住宅设计 郑军德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

    矿山生态重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矿上生态重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班级:矿加10 姓名:凌思迪学号:120103707030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 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退化、荒漠化问题进一步......

    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所担负的满足人口衣食之需的责任日益加重,农业自然资源载荷也日益加大。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

    2020-2021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2020-2021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也很高兴能有这么一次机会来到我们XX市的最高医学殿堂,与大家进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