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航大讲堂学习心得
北航大讲堂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又是现实实践的先导。涵盖了古今一切有关“孝”的思想观念、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以及各类文艺作品在内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的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的“和谐”思想紧密相连。经历代思想家的倡导、统治者的推行和广大群众的实践,“孝”成为我国古今社会道德规范的普遍原则。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精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使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样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是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延用到今天,就是全民推崇的“和谐”理念。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和延续。
在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的今天,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将传统的“和谐”理念上升到时代的高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和满足,意义深远。
从伦理的角度讲,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到处充满着仁爱、洋溢着温情的内外协调、上下一致的美好状态。按照《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逻辑关系,我国古代关于和谐的提法大致包括自身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归结为一点,即个人“和谐”意识的锻炼。个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理应自觉提高自身修养、遵守社会规则、践行公共意志,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践行道德修养的起点——孝道做起。
“百善孝为先,家和国昌盛。”“孝”是家庭和睦的关键,家庭和睦又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和现代社会的构建和维护具有支柱性的作用。
第二篇:北航大讲堂学习心得
北航大讲堂学习心得
文艺修养与创新意识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生活品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具有艺术感的不同造型,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艺术已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且不可或缺。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艺术修养的涵义艺术修养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创作作品水平的高低。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各方面的修养,进而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艺术修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能享用一生的财富,然而每个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艺术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创新意识、诱发创新思路;可以锻炼观察力、提高想象力、调节思维方式。社会发展呼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而创新的实现需要创新意识的自觉。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其实人们创新的意识、精神、激情和思路,都离不开良好的艺术修养。讲座中,著名艺术家朱明德他围绕“文艺修养与创新意识”这个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切身感受,鼓励和教育大学生朋友热爱艺术,留意、细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培养自己的文艺修养,有助于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文化,朱明德有着独到的体认。他认为,文化应分为功利文化、情感文化、审美文化、责任文化和宗教文化。说功利文化,他将 “功利”二字解读为 “实用、学有所用”,认为它是人们对物质文明创造的总结和提炼;谈情感文化,他将诗经中的爱情、离骚中的执着之情、牡丹亭中的理想与梦幻之情、千古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细细道来;论审美文化,他认为这是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评判;品责任文化,他与师生共同领略孔孟之辞及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道义;析宗教文化,他认为其中包含了其他文化类别折射的影子。几种文化结晶成为文化艺术修养,作为厚重的积淀,在朱明德看来,能够给人逆向思维,使人开阔视野、娱乐身心、启迪思路、凝聚和谐,从而启发创新,带来联想、借鉴与扬弃。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将50年来绘画带给自己的益处娓娓讲述。文艺修养作为艺术素养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愉悦内心。对于工科学生来说,通过培养文艺修养,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能;有利于加强班级凝聚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可以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问,有利于集中精力解决难题。1 改变传统培彝观念是重视工科学生文艺修养的重要前提文艺修养作为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对文艺的认知和修养。家长往往过于重视传统学科的学习,如英语、数学等,并为子女报各类补习班、培辑匿,以此来应对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工科背景的学生,受到家庭环境或者社会舆论的影响。对学科相关的知识更为重视,忽视艺术情操的陶冶。改变传统观念,通过学习书法、绘画、乐器声乐、舞蹈等具体来提高工科大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这是将工科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前提。(1)把握展示机会,提高学生自信。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惯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文化修养的重要性: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
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着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 “品位”。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文艺修养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我看来,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提供了一定得就业方向或者是创业方向,通过此不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挑战,因为创新所以未知,可能会失败,但也许是成功的开始。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人,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才能为整个行业输送新鲜的血液,也只有创新才能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技术水准并最终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
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文学、艺术是开启 智慧的钥匙,是与生俱 来的 “天性”,形象思维 在人类创造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活动为人们产生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为人们精力充沛地开展创新活动创造条件。艺术修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得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
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目前我国设计教育应遵循的定位法则,也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康清强
2014年5月10日
第三篇:大讲堂学习心得
王登峰讲座学习心得
通过对生活深入思考“希望得到什么成就、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循序渐进的行动”,我应该对自己有个的规划了,让没有梦想的日子远离!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现对这次王登峰心理健康讲座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行政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行政职工是国家身心健康的维护者,一个成功的行政职工,除了要对自己所处领域的法律条规熟知和其他的法律条规也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行政职工的言行对群众有很大影响,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群众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行政职工,能在执法行政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群众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行政职工,只能在行政执法中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群众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行政职工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新的执法环境要求每一位行政职工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行政职工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中去。
总之,行政执法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民。为了让社会更加稳定,群众生活的更加幸福,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职工心理健康素质提高,执法环境与执法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能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为服务于群众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第四篇:专家大讲堂学习心得
课堂成败源于细节——聆听专家大讲堂讲座心得
新立中心校 郝秀峰
在3月4日,我们在博兴四中有幸聆听了教育专家黄宝国校长和王立军教授的报告,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黄校长的报告风趣幽默又不失学术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把差点教育理念娓娓道来,体现了大家的风范。黄宝国副校长基于传统的中小学生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的现实之上,提出了差点教育的理念。“差点”二字来源于高尔夫球制中的“差点制度”,差点代表的是球员水平和标准杆之间的差距,差点越大,球员的水平越低,反之,差点越小,球员的水平越高。差点理念应用在教育上就是无论你的水平如何,在比赛中,只要你尽努力发挥你的最大水平,就有机会获得成功。不论你的起点如何低,只要你努力都会有成功的机会。黄校长的差点教育理念就是基于此提出来的。所谓差点教育,即是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差点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商、智商以及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学生差异、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追求。换句话说,差点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差点教育,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要追求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要统一答案、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孩子都打一百分的横向比较,要孩子自己跟自己比,纵向看孩子的发展,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
要尊重差异。
差点教育关注学生发展,主张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自身的力量,学生自己和自己比,鼓励他的个人进步,这一点是和人本心理学重视人的发展相契合的。差点教育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只有顺应了各自的特点和个性才会得到最佳的发展,反之,如果扭曲我们原本的个性,违背我们原有的发展而另辟蹊径的话,我们势必偏离正常的轨道。每个孩子都不同的天赋,这会让我们想起那些杰出的天才。如果一个学生原本个性温和并擅长书法绘画的,你偏偏要把他培养成运动员,这样结果可想而知,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耽误了孩子原本的兴趣。教育中就是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善于发展孩子身上的“差点”,让“优势”得到最好的发展。其次,差点就是差距。每个孩子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教育者主观臆断的,面对这些差距,任何原本一刀切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分会常务理事王立军老师讲座中,为我们阐述了如何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细节,关注细节进行带题管理的理念,让在座的老师们豁然开朗。王老师的带题管理,关注细节的管理理念不仅对校长这样的领导阶层管理者很切用,对于来自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更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课堂,是教育者需要敬畏的地方,课堂是由许许多多微妙的细节构成的,在这里应该始终不懈怠一丝一毫的微小和琐碎,力求把需要完美的细节做到完美。
回归常态课堂,细节无处不在。一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即准确制定本堂课的三维目标是一堂课成败的前提,也是关键。那么,要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老师们就应该建立目标的细化与执行意识(目标是否有可执行性),也就是王立军老师提出的“行为动词”这一概念,即 “我们想要的”。行为动词,能让我们更加清晰教学设计中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老师拿出课标学习,会发现,在课标中所描述的目标,仅仅是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层次,如了解(知道)、理解(掌握)。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既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要求。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备教材、备学生,那么这样的目标就太过于笼统,而无法执行。所以教学设计要在课标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精细加工。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所以我们要及时地发展差距,理解孩子之间的差距,把这种差距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来开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细心观察并分析每个孩子,去关注他们身上的个性差异,深入了解他们的差距,帮助他们开发并利用好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展和开发学生潜在的内涵和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应该学生之间有差距、不同的发展程度和知识结构,做到因材施教,尽量给学生一个适合他们发挥特点,张扬其个性的学习及发展的天地。听了黄校长的报告,使我看到了一个教师是如何成长成为一名专家的,那就是坚持创新。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黄校长是个从农村来的师范生,没有社会背景,有的是在语文学科上的创新精神,依靠作文教学的研究,独树一帜,立稳了脚跟;依靠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成为了今天的硕士生导师。他成功的实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一切皆有可能。
总之,课堂成败,目标的细化与执行是关键。建立目标的细化与执行意识,不是为了做些文字游戏,而是想通过这样的制定,来思考我们的设计是否更真实有效,而不是浮搁在备课本子上的一组文字。教师的行为动词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行为,只有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了,我们的评价也才有可能进行。
第五篇:德育大讲堂学习心得
德 育 大 讲 堂 学习心 得
通过聆听李晓帆校长《内化师德当代德育新坐标的支撑点》的报告,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们在做老师的工作中,一是要有责任心,二是要有爱心。有了责任心就会用心去做事。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植根于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奥秘所在。老师必须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品德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心关怀,严爱相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每天面对的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在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太阳,是一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只要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帮助他们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只要帮助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她用她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去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成功,这不仅包括天资聪颖、活泼开朗的好学生;更包括那些后进生、特殊生。做到既给千里马以阳光,又给丑小鸭以雨露。对学生的爱扩展到学生的家庭,延伸到学生的一生。爱人者,人恒爱之。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博爱的老师,学生怎能不热烈地追随呢!
其次 社会是不公平的,只有你去适应他。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李老师积极乐观的心态深深地感染着我。做为老师,对学生、对学校、对家长、对工作总是有道不完的抱怨。李老师告诉我,宽容是教育的秘诀,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学生犯错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一步步地走在通往学生心灵的小径上。她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使无知的世界变得有声有色。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给予学生呢?
第三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需多才多艺。教师应该在很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例如观察能力、识别能力、谈话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教师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李晓帆老师认为教师要有本领将德育的大道理融入在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中,为了让孩子们懂得自制自律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懂得公平绝对不是唯一的社会原则。就在这样的探讨中,孩子们明白了一个大道理。当然,今天我们更多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去讲述。这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但对老师专业知识的高要求却是不变的。教师需要善于观察、识别、组织协调等能力。更需要有坚持不懈的一抓到底的精神意志。因为教育的问题更多需要的是一竿子插到底,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
聆听李教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也体验到一种心灵深处的震撼与感动。新的时期新的挑战。我做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个性,学有特色,学有所长。让自己的教育人生丰富多彩,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