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民营企业内部员工持股问题的思考
关于民营企业内部员工持股问题的思考
3、正确处理股权分配中三个比例关系。
在这里将企业股份区分为所有者股份、经营者股份(特殊员工股)与一般员工股三种形式。
第一是总股本与经营者股份比例关系。从目前民营企业情况来看,所有者与经营者呈现出重合现象,所有者同时扮演经营者的角色,经营者本身就是企业的最大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不存在二者分配比例关系。对于外聘的职业经理人等企业高层专业经营人才,应通过配股、期股形式给予其股东地位,并且从股份比例上能够与其地位、影响力相匹配。
第二是公司所有者、经营者股份与一般职工股份的比例关系,职工股所占比例小,起不到内部股应有的激励效用,管理界有句话叫做“财聚人散,钱散人聚”,形象地说明了股份比例关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职工股比例不能过大,过大则难于统一认识,影响企业决策的速度和效率。从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情况来看,15-25%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
第三是公司职工股中中层管理阶层持股比例与技术人才、一般员工股份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主要应考虑公司经营侧重点。在现代高新技术型企业,单一技术可能决定公司的成立以及发展前景,技术创新更对企业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内部股应适当向技术人才倾斜;在传统制造行业管理,技术相对稳定、成熟,更新速度慢,在这里企业重心可向管理、销售倾斜,股权分配亦要适应这种变化进行调整。
4、充分考虑员工持股过程中的个人困难基本股或者配股职工都需通过一定的形式向企业支付现金,而一般股份都应在万元以上,在现有的工资水平下除去个人开支,积累数万的货币对一般员工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出现了基础股必须购买却无力购买的进退两难的困境,股份改革可能出现与目标背道而行的现象。所以企业还必须考虑配股目标员工的支付能力,解决实际困难。如采用企业担保为员工贷款购股或者直接向企业以借贷形式购股。
5、保障每一个员工股东的权益,建立相应的小股东参与机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入股员工出具“公司股权证明书”,办理入股后的相关备案、申报手续。员工购股即成为公司的股东,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分享公司的决策、分红等结果,参与企业经营。员工股东数量较大,不可能全部自行参与进来,就需要建立相应小股东议事机制,成立新内部持股会,由职工选出代表职工股东发表意见,参与企业经营。企业年终应向股东公布的财务数据公开化,按股份数量分配营利。防止职工出钱入股,而意见却得不到重视甚至无法上传的现象,使员工觉得入股与没入股一个样,从而“游离于其表,而败于其中”,从而违背了公司让员工持股的初衷。
总之,让公司内部员工持股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分配方式和激励手段,在其发展初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继续从各方面为它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而且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股份期权和其他的激励方式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认真借鉴国内外的有关经验,我们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员工持股这一制度对促进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调研询问问题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调研询问问题
一、基本情况询问:
1、贵公司是否设立专职内审机构?
2、专职内审机构隶属于哪一级组织结构管理?
3、专职内审机构人员配备状况?计算机等硬、软件配置情况?
4、人员配备,硬、软件配置能否满足内审工作的需要?
5、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何?
6、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
二、内审工作开展情况询问:
7、专职内审机构人员分工情况?哪一个人负责哪一方面的工作或者是哪一个人负责哪一项目的工作?
8、分工后的工作是如何协调起来的?
9、对内审工作中查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如移送上机领导审批,同级部门组织整改,对相关责任人有无处罚及处罚尺度,特别是对舞弊的处理是如何进行的?)
10、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有哪些?除财务制度外,对公司的业务监管,公司政策执行是如何进行监督的?
11、如何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相关部门未按法律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执行?
12、一项业务工作的开展都经历了哪些步骤?在这些步骤中哪些可能出现舞弊情况?公司是如何应对的?
13、是否接受过除内部审计之外的其他审计?(如政府资金使用专项审查(如有的话),银行贷款的社会审计,以及上级部门或股东要求的其他审计?)
14、公司是否有贷款?
15、公司对贷款的使用用途是如何监管的?银行是否对贷款进行了跟踪管理?他们是如何管理的?(使用了哪些手段和办法,如要求公司每月或季度报财务报表,要求每对公司进行审计,对公司的重要客户进行调查等。对银行报送的报表是否与报送到税务机关的报表一致?如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6、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17、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是多大?其中流动资产是多大?固定资产是多大?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是多大?对固定资产是如何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程序是怎样的?
18、对资金的监管是如何进行的?对费用的控制都制定了哪些办法?费用超标是如何管理的?费用超标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业务的增长还是管理的不善?)
三、内审工作的现存困难及规划、解决办法询问:
19、现阶段内审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是否已报告给直接监管层,直接监管层有否批示?批示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20、对今后内审工作的规划,如要达到的目标,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完善,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及修订?
21、现阶段内审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开展内审工作后对企业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哪些不便?(好处比如业务的规范化,业绩的提升等;不便如流程更加烦锁,业务单位的抵触情绪即内审工作的配合度,内审工作的开展是如导致业务开展的不顺畅?
22、现阶段公司内审工作的认可度如何?提高内审工作的认可度,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及办法?
第三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姜勇(会于本011.58号)徐丽芬(导师)
摘要: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处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当前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为: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被审计单位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不断外延;选用审计程序和 方法 的不确定性;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应从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技巧、审计对象、审计环境五个方面入手,寻求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策略。但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签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目前的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重实务、忽视理论研究;对内审作用及内审机构的有无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展。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适应改革的发展方向,强化审计责任,消除内审局限性,依法审计,在监督与服务中求效益。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解决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当前企业加强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内部审计、民营企业、作用、对策
直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要实现民营企业经济的最新突破,除了要发挥民营企业机制活、反应快的特点我,放大重点民营企业的作用,还必须在帮助民营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更加合理的内控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使民营企业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已有一种好势头,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已不是国企业的专利,受民营企业老板的青眯和重视,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呼之欲出,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对此,本文试就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内部审计对民营企业的作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星星之火,大有燎原的希望。但也受到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主要是民营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内审工作的开展,目前从民营企业领导层讲,重视程度还是参差不齐,有的已经意识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行动。有的还是不够重视,算经济账比较多,在开展内部审计方面并不积极主动。有的领导受自身的素质的影响,在工作开展方面也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状况。有的已经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比较政党在开展审计工作;有的设立由监事会的监事代理其职能;有的审计与财务部合署办公,身兼两种职能;当然还有不少企业尚未成立并开展出作;从工作开展方面看,显得很不平衡。有机构的好于没有建立机构的,有专职人中的工作要明显好于没有专职内审人员的。当然,也有的内审机构形同虚设,不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或之的)产生的客观效果。
1、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提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
通过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制止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2)、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住处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事实上不少单位的住处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关具有造假性质的“账外账”和“两本账)及私设小金库现象,因此,有必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查错防弊,提高会计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思虑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发现问题,查明损失浪费、贪污腐化行为,及时向纪查监察部门提供证据和住处,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警察“的特殊作用。
2、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增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
(1)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
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新形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风险审计及计算机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保障民营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审计人中应重视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开展内部审计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经济有效的使用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
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维护财经纪律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出发点。
3、鉴证作用
(1)开展联营审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联合经营是在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取得实效,一个企业和一个或数个企业为发展生产和产品交换而进行的经济联系。
4、促进作用
(1)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影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增加收入。
(2)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
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关部门反馈,解决发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
(3)促进各处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
不定期的开展对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依法办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1)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
(2)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6、参谋作用
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也由原来的面向国内市场转上了国际市场,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可靠的经济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内部审计事业的飞速发展。内部审计可以提供世界性的行进的技术资料和经济信息,客观公正的为领导决策服务。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维护财经纪律方面,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管理中所在临的问题
只有良好的制度网络化的工作条件,没有高素质的审计人中和优良的人员组合,不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也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问题。
(一)认识问题。民营企业崛起与农村,有的管理阶层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对内审计的认识模糊。这些企业虽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各名度,品版打得很呼,但管理阶层的管理理念没有根本转变,不了解内部审计的作用,不重视,支持内审,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是阻碍民营企业内审机构设置的关键因素。随着公司的扩展,投资的多元化,管理层次的增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改变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尚未意识到,对成立内审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要促使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求民营企业建立内审制度。
(二)管理问题,目前中小民营企业以及一些规模圈套的家族式集团企业,管理松散、没有章法,尤
其是财务管理不健全,普遍存在三假(假凭证、假账册、假报表)等情况,财务住处的真实性很低,离现行财务制度的要求还有漫长的道路。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面临许多新问题、高风险,如果有熟悉企业烽务、具有经济、法律、审计等多种专业知识的内审人才为管理层提供了这样的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环节的评审,对经济合同的把关,养活了企业运转内审的本质特征在独立性,其独立性大小决定了其职能作用发挥的范围和效果。已建立内审机构的民营企业,隶属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不多,大我将内审机构合并在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内审定位低,受到工作环境,法律环境的制约,独立性差,是阻碍民营企业内审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经济责任关系分割不清,利益冲突矛盾相当尖锐。因此,如何真实,准确提供管理信息和反映背离企业目标,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等问题,内审部门难以把握。家族管理模式严重干扰了民营企业内审工作的发展,约束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三)素质问题。一方面是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起点不一样,民营企业的差异也很大。大部分企业主要在市场上搏杀了几年或几十年,在一些方面有所提高,但文化、经营思想、管理水平、守法诚信等方面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通过缺乏必要的审计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从投入产出进行分板,如果民营企业很可能反对设置内审,企业高层管理对内审提出了目标和期望,如果内审难以完成目标,则内审的地位就要打折扣了。
(四)舆论问题。表现在对内审作用的宣传不够。当前对内审成果的统计、汇总、总经工作很薄弱,统计数据没有真正反映内审的作用,社会上对内审作用的宣传还是很不够。由于内审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查找漏洞提供改进建议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的,其创造的价值是隐性的,由于不重视内审成果的统计和总结,没有数据来反映内审的工作,长久下去,内审的作用很容易被淹没。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戴着有色眼睛看待民营企业,真正有才能的专业人员也不一定看好这个群体,如某民营企业主在招聘内审人员时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对象。
三、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新挑战
现代企业正日益朝着“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要在新条件下有效地发挥作用,有必要主动适宜发展趋势。而建立立体审计网络,则是大型民营企业在调经济条件下,跨区域以至跨国经营中进行自我监督,约束的有效举措之一。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建立立体的审计网络提供了技术物质条件。依托信息网络,企业内部审计完全有可能网络化,进行上一结合,内外结合,定时与不定时结合的立本式审计。联合审计将极大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除在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交叉联合,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资源外,还可以在内外审计结合的运作中,借助外部审计解决难题,并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的效益性。另上,在网络条件下,不定期的审计活动将会更容易,甚至在需要时可以开展适时审计。这样,发现,解决问题将比过去及时,准确得多。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和网络化,将促使企业内部信息越来越对称,越来越完全。这样减少由企业内部非对称信息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即有意或无意地进行错误选择,这两种选择都会降低企业效率,浪费社会资源。
就由中国而言,应当量力而行,注意成本效益原则。其次,立体的审计网络对制度建设的要求更高,必须建立完善高小的制度确保其安全,有效运行。其次,立体的审计网络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出现的业务思维需及时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更中趋向于复合化。最后,在网络条件下,各部门应该有效地协调,避免发生矛盾影响整体工作。
四、发挥企业内部审作用的对策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自身条件以及外部环境所限,内部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依旧在传统的圈子里徘徊。审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收支活动,重点则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且多以事后审计为主。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展开全面审计,审计的范围可涉及组织机构、经营和管理、生产和质量、成本和销售等方面和环节,内部审计人员有权查阅企业的任何资料。同时,审计的重点则转为内控制制度评价和风险控制,从中寻找疏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益性、效果性不断的提高,从而达到内部审计的“再控制”和“管理服务”功能,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中的再控制和管理职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认识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全新挑战,民营企业必将实现管理升级和创新,实现企业向更高层次的跨越。所有者要了解管理部门的工作实绩,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必须建立内部监控体系。能动内审对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加以控制,及时掌握大量准确可靠的有效信息是重要一环。内审对企业的管理信息,具有建设性;内审在企业自我监控与自我约束机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提高经济效益,防止弊端等方面具有积极性。因此,民营企业要给内审模式,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取得民营企业家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使内部审计变成民营企业自发和内在的要求,促使民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较为科学,合理内部审计模式
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可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审计模式,对总经理领导下的审计模式,对总经理以下管理层次的经济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也可把内部部门直接至于董事会领导下,协助董事会发挥监督职能,协调内部和外部审计关系,对董事会要负责报告工作,既受所有者委托,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也可对高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经济责任属行情况进行监督,保持内审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改进内审工作方法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领域要不断拓宽,内部审计业务要有所突破,要将事后审计转道事前,事中审计;在审查过程中注意惧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把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作为对营销,采购等活动的必经审计程序;针对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的各薄弱环节,审查资源的组织和利用效益,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内部审计效能最大化。
(四)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鉴于内审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内审人员审计业务的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谨慎,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和各类业务实习,使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呈现过层次性,使内审机构更有合理的素质,以适应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五)国家审计机关适时指导民营企业内审工作
民营企业要将本单位内审工作情况及时反馈给国家审计机关,而国家审计机关要多关心,扶持民营企业内审,及时总结民营企业内审的成功经验,并予以推广;有针对性地组织民营企业内审现场互相学习交流;开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互查活动,提高内审人员工作水平;经常引导民营企业领导支持本企业内审工作,尽快出台有关民营企业内审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民营企业内审工作制度,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此外,作为企业中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中绝对不是“独立”的,它是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单位的积极配合。否则,难以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正确恰当地处理各种关系。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审计不仅要审查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查和以权谋私、挥霉浪费、戳留挪用等问题,而且还要从决策、技术、生产、流通等环节着手,按资金运动轨迹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追查。要从查错防蔽财务审计的圈子跨出来,进入供、产、人、财、物的广阔领域;审计企业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各种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审核和评价各级经营者责任的履行情况。要针对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帮助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
参考文献:
1、冯均科《实施人本主义的内部审计管理策略诌议》,自《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年第三期
2、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自《会计研究》2002年第八期
3、吕新民《论网络经济时代的网络审计》,自《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年第一期
4、赵元《试析我国内部审计的弊端及解决方法》,自《审计理论和实践》2002年第五期
5、汪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自《浙江审计》2003年第三期
6、屈强《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调查与思考》,自《湖北审计》2003年第二期
第四篇: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其内控制度薄弱,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大、融资难、产权关系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失灵,难以向国内外市场拓展。分析民营中小企业内控制度欠缺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方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经营风险;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05―0114―03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200多万户,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既有外部发展环境影响,又有内部发展因素制约。
一、对民营中小企业内控制度作用的认识
内部控制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最理性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也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是在内部牵制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点,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企业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包括保护资产安全、保证帐目和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方法、程序和组织规划。它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挥、调节、控制,以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以致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经营失败。由于环境和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
二、内控制度欠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导致经营风险增大。民营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欠缺,使企业不能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管理效率,难以实现管理层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使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导致融资难。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效益不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风险较大。同时,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核算混乱,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需要的财务信息。加之我国社会信用的普遍欠缺及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使银行难以了解到企业的全面信息,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普遍不高。有些企业为了融资,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实际状况。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经营效益好,应该很容易取得融资,不愿花时间及精力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是资金方更为重视的内容,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无法清晰地将企业的产权关系、关联企业问的关系、企业及公司业务等展示在投资者面前,让投资者放心。民营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欠缺等自身因素使金融机构面临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了企业融资难。
(三)导致产权关系不明晰。目前,在许多地方家庭企业、合伙企业非常普遍,在这些企业创业初期,由于许多因素难以界定,家庭成员或合伙人之间一般很难以书面的形式对企业产权进行划分和约定,因此出现产权模糊状况,造成民营企业“原罪问题”的存在。这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隐患,时刻威胁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使企业领导人和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领导者才有动力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导致利益分配机制失灵。不少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制定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员工奖励制度,企业利益如何分配、财富多少用于员工、多少回报股东等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企业失灵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优秀人才的流失、员工积极性的丧失、工作效率的低下、企业产品质量的下降及企业内部吃大锅饭等。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员招聘、培训方式、激励制度等,同样会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促使会计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并反过来强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环,促进科学管理的完善。
三、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策略
(一)转变企业所有者的管理与发展观念。民营中小企业中家族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或企业家的重视和执行程度。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主笃信以诚待人,江湖义气渗透到企业管理的诸多环节,认为加强内部控制,会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不信任感,因而导致企业内部失控。不少民营企业主认为企业效益是靠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由内部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认为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自己及员工的发展。认识上的偏差,使这些领导者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领导者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而要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财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取信于社会。改进民营中小企业领导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法,转变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理念,将控制制度融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
(二)提高企业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近年来,民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滞后,一些不具备从业资格的家庭成员、亲戚朋友被安排在财会工作岗位,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知识。有些企业虽然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往往造成管理脱节。内控制度是企业各业务部门或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
程序的总称,它绝不等同于规章制度,也不等同于内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内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内控制度主体的经理和员工。“人”是内部控制行为的主体,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的产生,均与之有关。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应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差错。
(三)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提高内部控制投入。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较差,企业负责人主要精力耗费在企业之外,搞社会关系、拓展企业外部生存空间,抓市场、跑资金,无暇顾及内部控制问题。企业为了其存活与发展,为了取得社会资本不得不在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关系方面发生大量支出。通过创业者已有的和后续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各种资源成为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后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样,企业领导者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企业之外。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降低其创业和发展成本,使其在有限的资源下尽可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发展中的民营中小企业应逐渐提高内部控制投入,努力增加内部控制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为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这些监督体系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民营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还不健全。审查报表时,偏重于技术上的差错而不注重报表的真实性,缺少对报送虚假信息的责任追究与惩罚措施。政府监督的缺位和政府各有关部门信息的相互独立,客观上使民营企业会计行为放任自流。民营企业外在监督的另一种缺位是社会监督的缺位。社会监督主要由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会计中介机构执行。由于目前社会审计的业务尚未涉及到民营企业,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民营企业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加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内控乏力,使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从事民营企业审计工作。只有加强外部监督,通过外部监督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企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杜绝企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发生。
(五)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明晰管理权责。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领导集权现象严重。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使民营中小企业管理缺乏内部约束性。有的民营中小企业形式上虽然也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机构并未到位,缺乏授权与监管。有些民营中小企业为节减开支,往往不设置内控机构或虚设,内部控制的内涵也较窄。
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即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及授权批准的控制要求加以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合理设置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即一个人不能同时兼任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部门参加,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规定出完成经济业务的恰当授权,使各部门及人员权责分明,这样,可以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从而既有利于保护资产的安全,又能使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责任编辑:晓轩)
第五篇: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蒲林昌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其内控制度薄弱,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大、融资难、产权关系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失灵,难以向国内外市场拓展。分析民营中小企业内控制度欠缺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方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经营风险;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05一0114—0
3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 200多万户,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既有外部发展环境影响,又有内部发展因素制约。
一、对民营中小企业内控制度作用的认识
内部控制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最理性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也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是在内部牵制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旧J,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点,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企业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包括保护资产安全、保证帐目和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方法、程序和组织规划。它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挥、调节、控制,以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以致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经营失败。由于环境和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
二、内控制度欠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导致经营风险增大。民营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欠缺,使企业不能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管理效率,难以实现管理层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使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导致融资难。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效益不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风险较大。同时,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核算混乱,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需要的财务信息。加之我国社会信用的普遍欠缺及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使银行难以了解到企业的全面信息,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普遍不高。有些企业为了融资,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实际状况。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经营效益好,应该很容易取得融资,不愿花时间及精力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是资金方更为重视的内容,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无法清晰地将企业的产权关系、关联企业间的关系、企业及公司业务等展示在投资者
面前,让投资者放心。民营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欠缺等自身因素使金融机构面临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了企业融资难。
(三)导致产权关系不明晰。目前,在许多地方家庭企业、合伙企业非常普遍,在这些企业创业初期,由于许多因素难以界定,家庭成员或合伙人之间一般很难以书面的形式对企业产权进行划分和约定,因此出现产权模糊状况,造成民营企业 “原罪问题”的存在。这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隐患,时刻威胁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使企业领导人和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领导者才有动力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导致利益分配机制失灵。不少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制定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员工奖励制度,企业利益如何分配、财富多少用于员工、多少回报股东等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企业失灵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优秀人才的流失、员工积极性的丧失、工作效率的低下、企业产品质量的下降及企业内部吃大锅饭等。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员招聘、培训方式、激励制度等,同样会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促使会计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并反过来强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环,促进科学管理的完善。
三、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策略
(一)转变企业所有者的管理与发展观念。
民营中小企业中家族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或企业家的重视和执行程度。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主笃信以诚待人,江湖义气渗透到企业管理的诸多环节,认为加强内部控制,会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不信任感,因而导致企业内部失控。不少民营企业主认为企业效益是靠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由内部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认为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自己及员工的发展。认识上的偏差,使这些领导者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领导者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而要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财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取信于社会。改进民营中小企业领导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法,转变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理念,将控制制度融人企业管理之中,才能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
(二)提高企业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近年来,民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滞后,一些不具备从业资格的家庭成员、亲戚朋友被安排在财会工作岗位,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知识。有些企业虽然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往往造成管理脱节。内控制度是企业各业务部门或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程序的总称,它绝不等同于规章制度,也不等同于内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内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内控制度主体的经理和员工。“人”是内部控制行为的主体,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的产生,均与之有关。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应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差错。
(三)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提高内部控制投入。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较差,企业负责人主要精力耗费在企业之外,搞社会关系、拓展企业外部生存空间,抓市场、跑资金,无暇顾及内部控制问题。企业为了其存活与发展,为了取得社会资本不得不在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关系方面发生大量支出。通过创业者已有的和后续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各种资源成为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后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样,企业领导者将大量的人力
和财力投入企业之外。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降低其创业和发展成本,使其在有限的资源下尽可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发展中的民营中小企业应逐渐提高内部控制投入,努力增加内部控制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为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这些监督体系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民营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还不健全。审查报表时,偏重于技术上的差错而不注重报表的真实性,缺少对报送虚假信息的责任追究与惩罚措施。政府监督的缺位和政府各有关部门信息的相互独立,客观上使民营企业会计行为放任自流。民营企业外在监督的另一种缺位是社会监督的缺位。社会监督主要由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会计中介机构执行。由于目前社会审计的业务尚未涉及到民营企业,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民营企业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加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内控乏力,使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从事民营企业审计工作。只有加强外部监督,通过外部监督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企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杜绝企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发生。”
(五)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明晰管理权责。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领导集权现象严重。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使民营中小企业管理缺乏内部约束性。有的民营中小企业形式上虽然也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机构并未到位,缺乏授权与监管。有些民营中小企业为节减开支,往往不设置内控机构或虚设,内部控制的内涵也较窄。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即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及授权批准的控制要求加以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合理设置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即一个人不能同时兼任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部门参加,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规定出完成经济业务的恰当授权,使各部门及人员权责分明,这样,可以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从而既有利于保护资产的安全,又能使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都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李明辉.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J].上海会计,2002,(7).
[3]王曙光.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思考[J].财贸研
究,2002,(3).
[4]和丽芬.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经济经纬,2006,(3)
[5]李向阳,黄熙熙.基于ERM框架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
制机制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责任编辑: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