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造有童趣的拼音学习课堂
陈茜的精品反思
创造有童趣的拼音学习课堂
——声母教学几点反思
拼音是识字学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语文课堂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又是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小朋友,拼音教学主要是读,整整一堂课他们又怎能坐得住?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那如何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活,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拼音,享受拼音呢?在拼音教学课堂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趣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拼音教学中,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之间引起学生对拼音的兴趣,使学生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明、生动直观的图画,都喜欢听故事,例如我在教学《d t n l》时,结合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引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神通广大的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动画“哪吒与孙悟空”,)这就是“哪吒”的“n”(出示字母卡片)这时小朋友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个个都很兴奋。然后我再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字母:有一天,玉皇大帝派哪吒三太子去捉拿孙悟空,哪吒与孙悟空在一座大山上相遇,展开了激战,结果哪吒被孙悟空打败了。哪吒暗自吃惊,心里想,原来他的本领特别大。你们看,这就是“他的”“t”(出示字母卡片),孙悟空打败了哪吒,乐得哈哈大笑。这就是“l”。然后再开始指导学生发音,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大家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二、游戏插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句俗语“三分钟热度”,一年级小朋友学习就是如此,热情维持不了多久,而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因为以前就接触过拼音,有些小朋友早就会读了,刚开始还挺感兴趣,上了一半哪还坐得住?于是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片嘈杂的声音,正确的、不正确的发音充斥耳边。怎样才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这个字母的读音呢?这时就需要一个高潮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我在教
学《zh ch sh r》一课时第一阶段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巩固之前所学的,根据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我选择《摘苹果》的游戏来帮助巩固学习。我事先把绿色的卡纸剪成一个个苹果,在苹果上写上声母“z c s”和“zh ch sh r”以及相关的音节,用磁铁固定的黑板上画的苹果树上。然后说:秋天到,果子熟,谁来摘个大果子?学生任意认读,读对的全班跟读还可以摘走苹果。通过这样的方法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愉悦课堂,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得孩子从中得到了乐趣,这样教学岂不一举两得?
三、多种教法,让孩子喜爱拼音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动是孩子的本能。对于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手舞足蹈”来摆字母。例如在分辨b d p q 时,我让学生动动手来分一分,辨一辨,(准备好握拳伸出大拇指)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左拳b 来右拳d ,两拳相对念b d ,左竖朝上就念b,右竖朝上就念d。左下p 来右下q ,两拳相对念p q ,左竖朝下就念p,右竖朝下就念q。孩子动也动了,学也学了,并且热情都很高,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偶尔使用表演来让孩子喜欢上拼音,例如在学习声母“j q x”与“ü”相拼,“n l”和“ü”相拼规则中,我设计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并配上儿歌:三个好朋友j q x,一块儿出去玩,路上碰见了小ü,小ü小ü有礼貌,急忙脱下帽,问声好。通过学习儿歌,戴头饰表演,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学做有礼貌的孩子,并掌握了j q x与ü相拼,两点要去掉的规则。而在学习n l和ü相拼,两点不去掉的规则时,我也配上了儿歌:小ü小ü真淘气,整天捣乱和调皮,气得爸妈n和l。小ü小ü知错了,泪珠汪汪有两颗。同时,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从中教育学生应该做个知错就改、听话的好孩子。
其实汉语拼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去想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使拼音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这样,拼音教学就会变得容易,从而也使汉语拼音教学能够为整个语文教学奠基铺路。
撰写日期:2013.10.15
第二篇:如何创造有创意的课堂
如何创造有创意的课堂
语文是非常具有灵活性的学科,每一堂课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创意,就有收到想象不到的惊喜。构建有创意的课堂,不仅是提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2013年7月下旬,我参加了“蓝粉笔”乡村教师培训活动。在为期6天的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为伍,为江西石城、瑞金两地的初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培训活动。
根据安排,活动第一天,由余映潮老师为石城县的老师上3节示范课,并举行一场讲座。余老师为大家展示的课程分别是7年级的《行道树》、8年级的《承天寺夜游》及9年级的一节作文教学指导课。我作为一名晚辈,能够在为老区教师送上我的教学心得之前,亲眼目睹余大师的教学风采,亲耳聆听余老师的讲座,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余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行道树》,上课的孩子们是下学期要上初一的小学六年级学生。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在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中,余老师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堂课。
余老师的这堂课处理得非常巧妙,完全是独具匠心。他把这堂课分成了3个部分来上:认读——美读——趣读。
在“认读”阶段,余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说说《行道树》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为话题打开学生的思路。
同学们纷纷举手,从各个角度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篇用拟人的手法借物喻人的文章,倡导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一种自我牺牲、奉献人类的情感。”
余老师听后,不住点头称许。他提示道:“你们谈的是手法上的,大家可以拓宽思路,学会多角度看文章的类别。你们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怎么写的?”
同学们一看,立即明白过来了:“这是一篇首尾呼应的文章!”
余老师点点头,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归纳如下:1.以物喻人;2.兼有豪气和文气;3.有丰富精警的语言;4.坚守精神;5.自述文章。
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上,更体现在对文章结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认识上。通过学习,同学们对文章的认识加深了。
第二环节是“美读”。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步骤:让同学们挑选文章中的美词美句,缩写成一篇短文,并背诵下来。
同学们一下子忙开了,各自在书上画个不停。大约过了3分钟,余老师请出4位同学走上讲台,要求他们朗读各自的“作品”。这几位同学虽然来自山区,却一点儿也不怯场,读得很有味道。
余老师点评了其中两位同学的表现,指出了他们的优缺点。接着,余老师出示了自己缩写的课文,让学生齐读。学生读完后,余老师再让他们把这篇简写文背下来。
这是个很有创意的设计。不仅让同学们更深入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领会。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环节,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环节是“趣读”。余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课文中自选3个以上词语或短语,并自选1个句子,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编写一棵行道树的微型演讲稿并发表演讲。
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在文中寻找相关词语,开始动笔撰写各自的演讲稿。几分钟后,余老师请了3位同学上台发表演讲,并一一作了点评。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现场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式。学以致用,不是学完后在课下去用,而是当堂就用。
非常讲究课文研读,十分重视教学思路,关键在于课堂活动,精心考虑教学角度,灵巧运用教学手法,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理念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在平淡中可见精,于细微处可见精神。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能力训练。这就是余映潮老师在这堂课上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余映潮老师在江西石城为大家所展示的第二堂课是一篇八年级的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这堂课目的明确,特点鲜明,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独具匠心,可以说开创了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
上课伊始,余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作者苏轼以及“乌台诗案”等相关资料,接着便出示了本堂课的训练目标:自读自讲,朗读体味,巧作分析,读背积累。本文的教学基本围绕这4个环节来进行。
余老师首先出示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注释,并简单讲述了词语的意思。接着,余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老师读句子,学生作翻译。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大意,几乎没有花费老师多大的精力便基本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余老师出示全文的翻译内容,让学生齐读 这篇翻译短文。这个小细节,显然是为了纠正学生理解时可能存在的误差,并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接着,余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了3点要求: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2.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3.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对于第一点要求,余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念”、“盖”、“但”三个词语仔细朗读。余老师亲自示范,学生摇头晃脑,认真揣摩。经过一番点拨,学生果然读得很有味道:“念——无与为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引导学生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时,余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了“欣然起行”、“亦未寝”、“月色入户”等词句进行了训练。在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时,余老师引导学生着重抓住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重点训练。
经过余老师的一番巧妙的指导和训练,同学们读得有模有样,很有一点怀才不遇、怅然若失的夫子模样。看到这里,听课的老师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第三部分,余老师引导同学们对课文展开了巧妙的分析,这也是本堂课的高潮环节。余老师通过投影出示了整篇课文(共84个字),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单段的小文章分成若干个部分,并陈述理由。
同学们对着课文展开了思考,是不是相互交流一下。不一会儿,同学们就拿出了各自的成果。一位同学主张把课文分成2个部分:从“元丰六年七月十二日夜”到“盖竹柏影也”为第一部分,这是叙述描写。从“何夜无月”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第二部分,这是议论抒情。余老师认为这是按照表达方式来划分的,有一定道理,但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很快便有学生把文章作了3部分来划分:从“元丰六年七月十二日夜”到“相与步于中庭”为第一部分,这一段是叙述。再从“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为第二部分,这一段是描写。从“何夜无月”到最后是议论抒情。同学们豁然开朗,觉得很有妙趣。
接下来,余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4分法的演示:即把3分法中的第一部分划分成两半:从开头到“欣然起行”为第一部分,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为第二部分,后面两部分同上。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又有了新的理解。余老师随机讲述了古文中常用的四种结构方式:“起、承、转、合”,并让学生对应本文来理解。同学们兴致盎然,学得很有趣味。最后,余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复杂心情:由“孤寂、欣然”到“陶醉、沉寂”,再到“感叹、感慨”。随后,余老师要求大家在剩下的时间里把课文背诵下来。在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中,这一堂课完美地落下了帷幕。
这一堂课,结构清晰,由表及里,逐层推进,把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上得风生水起,生意盎然。既让学生得到了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训练,又让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堂实实在在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文课。
余老师的课,综合起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构思新颖。
听余老师讲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堂课都不一样。余老师在课堂设计上,可以说下足了功夫。他在上《行道树》这堂课时,把课分成“认读——美读——趣读”3个环节来上。这种安排,既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具有创新意义。“说说《行道树》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这个问题很大,涵盖了内容、思想、表现手法等多种内容在内,可谓巧妙引领。让同学们挑选文章中的美词美句进行缩写,则是训练学生审美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课文中自选3个以上词语或短语,并自选1个句子,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编写一棵行道树的微型演讲稿并发表演讲,则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二.扎实灵活。讲课不虚张声势,不墨守陈规,这是余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另一个深刻感受。在《记承天寺夜游》这堂课上,余老师设置了以下4个环节:自读自讲,朗读体味,巧作分析,读背积累。就训练内容而言,这4个环节涵盖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非常扎实。尤其是在朗读上,余老师提出了3点要求: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2.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3.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教师范读,指名朗读,学生读得如此如醉,其训练力度之大,让人叹服。再看对篇章的处理,余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单段的小文章分成若干个部分,并陈述理由。融概括能力训练与归纳能力训练于一体,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三.简单易行。余老师所上的两堂阅读课,环节都十分简单,一点都没有拖沓累赘之感。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却十分到位,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在于余老师站得高,看得远。以本为本,又不拘泥于课本。一篇《行道树》,余老师一个问题就涵盖了内容、思想、手法等内容,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朗读与归纳的训练上。余老师站在大语文的角度来备课,删繁就简,切中要害,课怎么会拖沓呢?
从教20多年,我对语文教学虽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仍然显得很肤浅。在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渐认识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绝不能成为教参的奴隶,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构想。没有创意的课堂,永远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次余老师的讲座,更加印证了我的认识。所不同的是,余老师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我想,如果语文课都能像余映潮老师这样来上,再枯燥的文字也会变成生动活泼的乐章。但是,对于余老师这样的课堂,我们可以借鉴,可以思考,但绝不可以模仿。因为没有独立而深刻的思考,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再细致的设计,也是毫无意义的摹仿而已。一个优秀老师的成长,需要虚心地学习,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长久的积累,更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艰苦的磨练。
第三篇:学习拼音有技巧
汉语拼音字母儿歌和口诀
6个单韵母口诀:
张大嘴巴ɑ ɑ ɑ
圆圆嘴巴o o o
扁扁嘴巴e e e 牙齿对齐i i i
嘴巴小圆u u u 撅起嘴巴ü ü ü
23个声母口诀:
右下半圆 b b b
右上半圆 p p p
两个门洞 m m m
像根拐杖 f f f
左下半圆 d d d
伞柄朝下 t t t
一个门洞 n n n
一根小棒 l l l
9字加弯 ɡ ɡ ɡ
一挺机枪 k k k
一把椅子 h h h
i字加弯 j j j
左上半圆 q q q
一个大叉 x x x
z加椅子 zh zh zh
c加椅子 ch ch ch
s加椅子 sh sh sh
小树发芽 r r r
像个2字 z z z
像个半圆 c c c
半个8字 s s s
像个树杈 y y y
屋顶相连 w w w
声调歌:
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书写儿歌:
拼音格,四条线,拼音字母住里边。住上格的不顶线,住下格的不贴边,中格写满顶两边。
两拼音节拼读儿歌: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三拼音节拼读儿歌:
声(母)轻介(母-指中间的 i u)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ü省两点规则:
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阿姨(y),马上就摘帽。小ü见了j q x,去掉两点还是ü。
声母与整体认读音节区别儿歌:
z c s(zh ch sh r)是声母,发音轻短要记住,zi ci si(zhi chi shi ri)是音节,汉字注音它帮忙。
练习读准平舌音(z c s)与翘舌音(zh ch sh r):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分得清,请你试一试。
y、w 与 i u ü 开头的韵母相拼规则:
i u ü 是小弟,从来不能排第一,想成音节找 w、y。
大 w 只能领小 u、大 y 能找 i 或 ü,i 上标调点省去,y ü 拉手点也去。
复韵母这样读:
复韵母真有趣,两个单韵母在一起。
前重后轻连着发,一口读出就是它。
复韵母标调儿歌:
有ɑ 就标ɑ,没ɑ 找o e,i 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要摘帽,轻声不用标调号,小朋友们要记牢。
第四篇:关于让拼音教学深深地浸润童趣教学论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同时要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以故事、儿歌、游戏等贯穿于教学始终,大胆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结合近几年从事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使拼音教学更加具有童趣。
关键词:拼音教学;学习能力;说话训练
一、融入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喜欢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拼音教学时可以把教学过程编成一个小故事,让小朋友们自己去故事中体验、发现。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个故事本身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描写,穿插其间的活动参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全部课堂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ɑn,en,in”为例,在本课教学时,我很好地抓住了孩子的天性,将全部教学过程编成了一个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跟着我到拼音王国去游玩了一圈,一会儿置身于美丽的天安门中,一会儿又在草地上与yin交上了好朋友。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机出示相关的要学习的韵母“ɑn,en,in”让学生懂得拼音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这样,以学生所能看到的熟悉的事物出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二、指导由扶到放,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核心。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不断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一年级开始,我们便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方法的良好开端。在掌握“ɑn,en,in”的发音中,我先对学生进行ɑn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试读这几个韵母,思考发音规律,学习时采用小老师教、同桌互助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相互进行讨论,互相学习,掌握发音规律。学生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提高。
三、利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兴趣是激发学生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爱玩、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级的学生是活泼好动的,所以,在课堂中,为调节学生的学习,我们可以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比较扎实。学生学得高兴,乐于学习,使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乐趣,对学习会更感兴趣。还是以“ɑn en in”教学为例,在巩固拼音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采蘑菇”,在黑板上贴好草地上种的蘑菇,在蘑菇的背后都藏着拼音宝宝,大家一起采蘑菇,采到蘑菇的同学读出后面的音节,读对了就把蘑菇就送给她,最后比一比谁采的蘑菇最多。通过“采蘑菇”这个小游戏的操练,巩固了所学的三个前鼻韵母。
四、渗透说话训练,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重点学习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中我处处渗透着学生的说话训练。在“ɑn,en,in”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语境歌时,通过课文插图我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飘,你看,它们都在干什么呀?让学生明白图的意思,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又如,在教学三个前鼻韵母时,引导学生回忆在哪儿听到过“ɑn”的四声,说说这四声在平时的生活中的运用,做到了联系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说话,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延展性。
上述四个环节,循序渐进,层层展开。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空洞说教”和“概念灌输”的局面,汉语拼音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环保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只要我们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地创设学习环境,就一定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在拼音这片乐园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李霞。拼音教学其乐也无穷.学周刊,2011(20)。
拼音教学心得小学拼音教学论文尝试让学生主动学拼音汉语拼音教学论文
第五篇:拼音学习
拼音学习
教学目标:
1、复习所学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区分、正确、熟练认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
3、依据标调规则,出示相应图片,给音节标调;
4、通过复习活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4、熟悉一、七、八、去的变调查;
6、掌握阿字的正确读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母(23个)
1、随机叫出声母名字。(注意力集中、声音洪亮)
声母表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2、辨别形近、音近声母
b — d — p — q — gt — f
n — m — hr — lc—ch
二、复习韵母
1韵母表 ɑ o e i u ü ɑi ei ui ɑo ou iu2、辨别易混淆的韵母
ɑi—ɑoɑo—ouui—iu指名学生认读。
三、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整体认读音节表,认读10个整体认读音节,先按顺序读,再打乱次序读。
2、找出下列音节的整体认读音节。
zhichishirizicisiyiwuyu师: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
四、综合练习
1、看图选音节(区分声母、整体认读音节)(小卷子)
尺子、太阳、刺猬(及时反馈、订正)
2、拼音节。
海鸥、电话、梅花、老牛、小狗、白菜。
3、拼拼读读。
kěàidexiǎomèimeizàidúshū。
xiàkèle, lǎoshīzàihēkāishuǐ。
4、动笔试一试、写一写。(小卷子)
ɡēɡeqíchēdìdidúshū
5、汉语拼音标调规律:
有a标a上。比如:lao,标在a的头顶上;
无a找 o e。(没有a,但有o 或e的,标在 o 或e 的头顶上。)
比如:lou标在o的头顶上,lei标在e的头顶上;
i u并列标在后。(i和 u并列时,标在后面。)
比如liu,标在u的头顶上,gui,标在i的头顶上。
声母和韵母相拼,单个的韵母,当然就标在韵母的头顶上。
练习:听老师说,给音节标声调。(小卷子)
bei bɑoxiɑo zhutiɑo shuishi zihuɑ duo6、读儿歌
xiǎoyúer , àixiǎohé ,xiǎoshùer , àiqīnɡ shān ,xiǎoniǎoer , àishùlín ,xiǎo pénɡ yǒu , àizǔɡuó。
7、读一读,猜一猜。
yuǎnkànshānyǒusè,jìntīngshuǐwúshēng。
chūnqùhuāháizài,rénláiniǎobùjīng。()
五、隔音符号
1、汉语拼音方案所规定的符号(’),必要时放在a,o,e前头,使音节的界限清楚,不致混淆。如:皮袄pí’ǎo,西安xī’ān2、为什么要用隔音符号
普通话音节多数是有辅音声母的音节。汉语拼音字母的拼读习惯是:辅音字母总是跟后边的元音拼合成音节,例如shange,只能念成shan ge(山歌)。只有在后边没有元音的情况下,辅音字母才跟前边的音素拼合,例如shang。这样,辅音声母就起了标明音节界限的作用。以 i、u、ü起头的零声母音节使用y、w标明音节界限,剩下的还有以a、o、e起头的零声母音节,连写时容易和前边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
3、音节混淆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和前边以n、ng收尾的音节相连,如果不用符号隔开,前一音节最后一个字母n、g会 被误认成后一种音节的声母。“翻案”(fan’an)会被念成“发难”(fanan),“档案”(dang’an)会被念成“单干”(dangan)。
另一种是和前边以i、u、ü收尾的音节相连,如果不用符号隔开,两个音节常常被误认成一 个音节。“西安”(xi’an)会被念成“先”(xian),“酷爱”(ku’ai)会被念成“快”(kuai),“余额”(yu’e)会被念成“月”(yue)。
再一种是和i、u、ü以外的其他元音收尾的音节相连,不用符号隔开,虽不至于被误读成一 个音节,但元音相连,视觉上难以产生清晰的印象,给阅读带来困难。例如huaao(“花袄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隔音符号的用法。
4、怎样使用隔音符号
隔音符号用“’”表示。当a、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连写在任何一个音节后面时,将隔音符号标在音节开头字母ɑ、o、e的左上方。
例如:
fan’an翻案 ang’an方案
sheng’ou生藕 ming’e名额
xi’an西安 ku’ai酷爱
yu’e余额 pi’ao皮袄六、一、七、八、去的读音
“一”的变调“一”的本调是阴平。单用,在语句末尾,表序数,在一连串数字中,都念本调。例如:一、二、三,说法不一,第一,一中,一九九九年。
变调有三种:
(1)在去声前变阳平。例如:一件、一样。
(2)在非去声前变去声。例如:一天、一年、一本。
(3)夹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变轻声。例如:看一看、试一试。
“不”的本调是去声。单用,在语句末尾,在非去声前,都念本调。例如:不、我不、不听、不凉、不好。变调有两种:
(1)在去声前变阳平。例如:不去、不是、不至于。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例如:差不多、挡不住、行不行、去不去。
“七”“八”的本调是阴平。单用,在语句末尾,表序数,在一连串数字中,都念本调。在去声前念阳平。例如:七万、八件。根据近年在北京的调查,中年以下的人,“七”“八 ”有不变调的趋势。学习普通话,“七”“八”可以不变调。
七、阿字的读音
第一种情况是放在句首时,声调不同。
1、感叹句:“啊,天气真好!”读第一声,ā,表示赞叹。
2、疑问句:“啊,明天会下雨?”读第二声,á,表示追问。
3、陈述句:“啊,我知道了。”读第四声,à,表示应答。
第二种情况是放在句末时,要变音。
1、敲门的是谁呀?
2、他的字写得多好哇!
3、你过河要小心哪!
这个变音有规则如下: “啊”变“呀”,前面跟着i、ü、o、e、a;
在前爬; “啊”变“哪”,n总在前面排。
“啊”变“哇”,u和ao、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