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纠纷主要种类和法律解决途径教材解读(定稿)

时间:2019-05-13 07:4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工程纠纷主要种类和法律解决途径教材解读(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工程纠纷主要种类和法律解决途径教材解读(定稿)》。

第一篇:建设工程纠纷主要种类和法律解决途径教材解读(定稿)

【教材解读】

一、建设工程纠纷的主要种类

1.建设工程民事纠纷

民事纠纷的特点:(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3)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这主要是针对有关财产关系的民事纠纷,而有关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多具有不可处分性。在建设工程领域,较为普遍和重要的民事纠纷主要是合同纠纷、侵权纠纷。

发包人和承包人就有关工期、质量、造价等产生的建设工程合同争议,是建设工程领域最常见的民事纠纷。

2.建设工程行政纠纷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便可依法自主做出。(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5)行政行为以无偿为原则,以有偿为例外。只有当特定行政相对人承担了特别公共负担,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时,方可为有偿的。

在建设工程领域,行政机关易引发行政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有如下几种:

(1)行政许可,即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管理行为,如施工许可、专业人员执业资格注册、企业资质等级核准、安全生产许可等。行政许可易引发的行政纠纷通常是行政机关的行政不作为、违反法定程序等。

(2)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程序对于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常见的行政处罚为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投标资格、责令停止施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易导致的行政纠纷,通常是行政处罚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违反法定程序、事实认定错误、适用法律错误等。

(3)行政奖励,即行政机关依照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社会和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表彰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行政奖励易引发的行政纠纷,通常是违反程序、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等。

(4)行政裁决,即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如对特定的侵权纠纷、损害赔偿纠纷、权属纠纷、国有资产产权纠纷以及劳动工资、经济补偿纠纷等的裁决。行政裁决易引发的行政纠纷,通常是行政裁决违反法定程序、事实认定错误、适用法律错误等。

二、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

1.和解

和解是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妥协与让步并达成协议,自行(无第三方参与劝说)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通常它不仅从形式上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对抗,还从心理上消除对抗。

和解可以在民事纠纷的任何阶段进行,无论是否已经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只要终审裁判未生效或者仲裁裁决未作出,当事人均可自行和解。和解也可与仲裁、诉讼程序相结合: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已提请仲裁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或调解书;已提起诉讼的,可以请求法庭在和解协议基础上制作调解书,或者由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由法院记录在卷。

2.调解

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应纠纷当事人的请求。以法律、法规和政策或合同约定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在我国,调解的主要方式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以及专业机构调解。

3.仲裁

仲裁是当事人根据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的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第三方(仲裁机构)作出裁决,纠纷各方都有义务执行该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该法的调整范围仅限于民商事仲裁,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纠纷”;劳动争议仲裁等不受《仲裁法》的调整,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等不能仲裁。

仲裁的基本特点如下:

(1)自愿性。

(2)专业性。

(3)独立性。

(4)保密性。

(5)快捷性。

(6)裁决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和执行。

4.诉讼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裁判、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诉讼参与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是调整和规范法院及诉讼参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是:

(1)公权性。

(2)程序性。

(3)强制性。

三、行政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

行政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主要有两种,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1.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审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该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

行政复议的基本特点是:(1)提出行政复议的,必须是认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已经作出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行政机关尚未作出决定,则不存在复议问题。复议的任务是解决行政争议,而不是解决民事或其他争议;(3)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服,只能按照法律规定向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4)行政复议以书面审查为主,以不调解为原则。行政复议的结论作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法律未规定复议决定为终局裁决的,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

2.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的主要特征是:(1)行政诉讼是法院解决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与公民、法

人或其他组织发生的争议;(2)行政诉讼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法律救济的同时,具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功能;(3)行政诉讼的被告与原告是恒定的,即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原告则是作为行政行为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不可能互易诉讼身份。

【命题考点】

建设工程纠纷的主要种类;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行政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

【分析预测】

(1)判断具体的建设工程纠纷属于哪一类纠纷。

(2)民事纠纷的解决是否符合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

【考题回顾】

[2010年度考试真题]

关于和解的说法,错误的是()。

A.和解可以发生在民事诉讼的任何阶段

B.当事人在申请仲裁或提起民事诉讼后仍然可以和解

C.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D.当事人和解后可以请求法院调解,制作调解书

【答案】C 本题考核的是和解的内容。和解可以在民事纠纷的任何阶段进行,无论是否已经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只要终审裁判未生效或者仲裁裁决未作出,当事人均可自行和解。和解也可与仲裁、诉讼程序相结合: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已提请仲裁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或调解书;已提起诉讼的,可以请求法庭在和解协议基础上制作调解书,或者由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由法院记录在卷。需要注意的是,和解达成的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在性质上仍属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

[2009年度考试真题]

以下各项纠纷中,属于《仲裁法》调整范围的是()。

A.某建筑公司与某设备安装公司之间的借款合同纠纷

B.村民王某与村委会的耕地承包合同纠纷

C.某施工单位和某商品混凝土厂家的供货合同纠纷

D.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施工合同纠纷

E.钢筋工赵某和所供职施工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

【答案】ACD 本题考核的是《仲裁法》的调整范围。《仲裁法》的调整范围仅限于民商事仲裁,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纠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不受《仲裁法》的调整。

[2007年度考试真题]

1.施工单位与物资供应单位因采购的防水材料质量问题发生争议,双方多次协商,但没有达成和解,则关于此争议的处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双方依仲裁协议申请仲裁后,仍可以和解

B.如果双方在申请仲裁后达成了和解协议,该和解协议即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

C.如果双方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争议,不能再和解

D.如果在人民法院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则原判决书终止执行

【答案】A 和解无法律强制执行力;即使在申请仲裁或诉讼后也可以进行和解;和解可以发生在民事诉讼的任何阶段;在人民法院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则产生结束执行程序的效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或反悔的,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按照原生效的法律文书强制执行。

2.下列关于仲裁与诉讼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A.仲裁的程序相对灵活,诉讼的程序较严格

B.仲裁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诉讼则以不公开审理为例外

C.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

D.仲裁机构由双方协商确定,管辖人民法院则不能由双方约定

E.仲裁和诉讼是两种独立的争议解决方式

【答案】ABCE 协议管辖的制度,是指合同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书面形式约定案件的管辖法院。协议管辖仅适用于合同纠纷。

【典型习题】

1.下列关于解决合同纠纷方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B.协商是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C.当事人可以经调解程序解决合同争议

D.对法院一审判决不服,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2.下列民事纠纷中,属于人身关系民事纠纷的是()。

A.继承权纠纷

B.工程监理合同纠纷

C.工程设计合同纠纷

D.损害赔偿纠纷

3.有关行政复议基本特点的表述中,有误的是()。

A.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必须是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之前

B.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服,只能按照法律规定向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行政复议以书面审查为主,以不调解为原则。行政复议的结论作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D.提出行政复议的,必须是认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4.在建设工程领域,行政机关易引发行政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有()。

A.行政许可

B.行政裁决

C.行政处罚

D.行政处分

E.行政奖励

5.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包括()。

A.公权性

B.强制性

C.任意性

D.程序性

E.保密性

6.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特征体现在()。

A.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

B.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

C.行政行为以有偿为原则,以无偿为例外

D.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

E.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便可依法自主做出

【答案】1.C 2.A 3.A 4.ABCE 5.ABD 6.ABDE

更多一级建造师精品资料:http://edu.21cn.com/kcnet580/

第二篇:信访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途径

信访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途径

一、中国信访制度概述: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从现行制度安排看,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信访条例》是国家层面的信访立法,但适用对象仅为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地方立法适用对象不仅包括行政机关,也适用于地方人大、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如四川省1996年实施的四川省《信访条例》实施细则,具有全国范围全面约束力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问题归口分工处理办法》(中共中央办公厅[1991]19号通知)

二、中国当前信访十分活跃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从建国初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政府对社会公众高度控制的单位社会成功转型为改革开放、公民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公众获得更多自由权的契约社会,基于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空前广阔,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而不管其利益是否正当、合法。

同时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公民的正当权利与合法权利确实存在着广泛的冲突,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不作为现象较为明显,以及一定程度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再加上司法救济渠道不畅,人民群众不得不寄希望于信访。

三、中国信访过程中的尴尬现象。

1、成功上访的信息刺激了民众上访的积极性,上访积极性的增加导致上访人数的增加,上访人数增加的压力促使信访机构提高效力,并促使社会对信访机构的投入以增加上访的产出。

2、在各地,人大、政府、公检法几乎都设有信访部门。“多跑一些地方,也许总有一个部门管吧”,上访者往往抱着这样的心理,但他们得到的结果却很可能是“踢皮球”。

3、当前的信访现状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又制约并引导着信访工作的方向,这使得信访制度与法治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当稳定压倒一切时,所有的信访机构都成为社会稳定工作的指挥部,“花钱买太平”、“摆平就是水平”等成为信访工作的实际考核目标。

4、信访者热衷于越级上访,信访工作面临一浪高过一浪的“信访洪峰”。上访者倾向于相信,他所反映有问题的政府,跟其上一级政府免不了要“官官相护”,因为如果他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按照这个制度逻辑,上一级政府也是有领导责任的。只有再上一级政府,或者更高级的政府,才没有官官相护的嫌疑。虽然下管一级和向上负责的制度逻辑,又使得哪怕是越级上访在层层批转之后,最终还是由县政府来处理乡镇政府。上访者也明白这一点,但他认为,如果有更高级政府的“尚方宝剑”在手,县政府在“官官相护”的时候便会有所忌惮。

四、信访制度在解决纠纷过程中的对上访者、社会的负面影响:

1、上访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为了通过上访得到一个“说法”,他们不惜荒芜田园,将金钱和时间抛掷在漫长的上访路上。这一切,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让上访者自身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果碰到为了“政绩”而不顾一切的权利主体,信访者的人身安全与自由都会付出承重的代价,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终生幸福乃至什么的代价。

2、从法律地位看,信访工作机构并不具有行政的职能和权力,也不是单独序列的国家机构,其处理信访事项的权能有限,不可以也不可能去解决本应由负有一定职责的国家机关办理的社会事务,据学者于建嵘的调查,上访实际解决的问题只有千分之二。

3、对于政府来说,成本也是高昂的。

且不说政府在信访上所付出的正常的人员与设备代价,现在单单是政府为降低信访量所花的钱就是难以计量的,政府在这方面的成本还包括:堵住信访的源头所花的人力物力;拦截上访人员所花的人力物力,从北京或省城拉回上访人员所花的钱。

4、在道德上的,它降低了政府的威望。

首先是由于上访结果的高度或然性,导致公民对法律与政府的不信任;

二是由于许多上访的结果是对正规制度内解决结果的否定(例如判决、行政决定),这进一步造成法律与政府威信的流失;

其三是由于信访制度是一个在正常制度运作以外的制度而存在的,走上上访之路本身是对制度内解决结果的不满而作出的选择(有部分确实是在制度内没有寻求到公正的结果,或当事人认为没有得到公正的结果),如我们提高信访制度的强制性,并因此而危及政府官员的利益的时候,就会促使政府官员用法律以外的手段去解决“信访率”,甚至追求“零信访”,以提升自身的形象。这就必然产生对政府行为的“非法治导向”。

五、公民应该通过理性方式表达和实现自己的诉求:

信访是中国特色纠纷解决机制和诉求表达方式,是中国特殊国情情况下,私权利主体实现利益的最后途径。由于其实现利益具有高度或然性并且实现利益成本十分巨大,建议私权利主体不要随意启动,而应该通过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主张自己的利益。

目前我国公民实现利益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七)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八)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九)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十)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第六十一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三)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四)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七)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

2、各级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第一百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人民调解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第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4、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

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男女平等,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各民族村民增进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 第三条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三)调解民间纠纷;

(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五)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二)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三)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

(四)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6、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第八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十二)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十三)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四)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五)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第九条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十)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十一)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二)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三)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6、各级人民检察院及反贪污渎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百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一百三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 第五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二)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三)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四)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五)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八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8、各级行政监察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第十五条 国务院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公务员;

(二)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对下列机关和人员实施监察:

(一)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

(二)本级人民政府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

(三)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还对本辖区所属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公务员以及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十八条 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二)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三)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四)受理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监察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政务公开工作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工作

9、党的纪律检查机构。

《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四十四条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经常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

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同时向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发现同级党的委员会委员有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如果需要立案检查的,应当报同级党的委员会批准,涉及常务委员的,经报告同级党的委员会后报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

第三篇:解决劳动纠纷的途径有哪些

解决劳动纠纷的途径有哪些

劳动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应当按照下列基本程序进行解决:

1、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双方通过协商方式自行和解,是当事人 应首先争取解决纠纷的途径。协商解决的双方以自愿为基础,不愿协 商或者经过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当事人可以选择调解、仲裁程序。

2、调解。当事人可以向本企业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程序是自愿的,只有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才 会受理该案件;当事人可以不经过调解而直接申请仲裁。工会与企业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纠纷,不适用调解程序,当事人应直接申请仲 裁。

3、仲裁。若双方经过调解仍达不成协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可 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仲裁程序适用于各类纠纷,但因签订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由劳动 部门会同有关方面进行协商处理,不适用于仲裁程序。除了这种争议,对于其他争议,仲裁程序是强制性的必经程序。也就是说,只要有一 方当事人申请仲裁,且符合受理条件,仲裁委员会即应受理;当事人 如果要起诉到法院,必须先经过仲裁程序,未经过仲裁程序的劳动纠 纷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法院审判。当事人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基层 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审判程序是劳动纠纷处理的最终程序,实行两审 终结制。

第四篇:解决宅基地纠纷的法律思考

解决宅基地纠纷的法律思考

一、规范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消灭制度

1.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制度

(1)严格限定申请主体资格和申请次数。关于宅基地使用权申请主体,应该坚持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身份性限制的规定,只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的申请权利原则上只能行使一次,使用权人对宅基地进行非法处分后,再申请宅基地的,则不符合申请条件。

(2)取消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行政审批制度,确立合理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程序。《宪法》、《民法通则》和《物权法》赋予了农民集体享有包括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而按照《土地管理法》第62条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必须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才能取得,这就意味着剥夺了农民集体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权利行使,这不仅不符合所有权的原理,而且无视所有权人的权利,因此,应当取消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行政审批制度,由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人依法行使宅基地使用权的决定权。

2.应当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而在《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以自由流转是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对于宅基地使用权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基本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宅基地使用权能否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主体流转。豎笔者认为,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制度。首先在法律上应当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允许继承,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行使规则。在出现房屋继承的情况下,应当考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继承和集体经组织以外的自然人继承两种情况。

(2)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物权法》确立了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为了维护广大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切身利益,应当在遵循《物权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统一的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机构,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登记机关处理宅基地相关事宜。

3.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制度

努力规范并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制度为了切实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应当建立并全面贯彻完善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消灭制度,通过确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使用期限,严格限定集体收回和国家征收的条件从而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制度,这是科学的土地权利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实现相关政策透明化

(1)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宣传要有针对性、时效性,体现实用性。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政策和不同地域用地管理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因地制宜的选择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避免泛泛而谈,不切要害现象的发生。宣传方法要形象生动,易于群众理解和接受,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党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被广大农民所了解、接受和遵守;(2)要切实做好宅基地纠纷的预防工作,在抓好宣传教育,增强村民依法用地观念的同时,还要从源头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堵塞违法用地行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编制切合农村实际的村镇建设规划。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精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村镇建设规划应当通过各种为群众所认同的形式公布于众,接受村民的监督。这样做一方面是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预防宅基地纠纷。

三、加大人口普查,保障无“裸户”

由于宅基地纠纷的特殊性,纠纷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对农村宅基地纠纷的解决应重在预防,同时也应当着眼于未来。从上文可知,当前形势下引起宅基地纠纷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适龄人群回乡安家,当前时期宅基地纠纷之所以会出现“井喷式”增长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政府部门和村委会没有尊重事实,仅仅按照户口登记人口进行宅基地分配,而事实是在当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大背景下,很多父母并没有为自己的子女上报户口,导致了众多长大后没有宅基地可供建房安家的“裸户”的大量出现。所以我们应当那个吸取以前的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当前,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刚刚结束,基层相关部门和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乘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东风,对自己辖区内的人口进行一次彻底的普查,对没有进行户口登记的人员予以登记,其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可以予以免除处罚或者减轻处罚,以此来调动村民进行新增人口入户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和村集体组织应当结合普查所获取的数据并结合所在村庄宅基地现有总数,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上下联动共同努力,力争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宅基地分配方案。在方案制定出来以后,应当对方案及时予以公示,征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接受村民的监督,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妥善解决,努力把宅基地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最广大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基本利益。

第五篇:建设工程尾款纠纷的解决途径研究与分析论文

1质量保证金(保修金)

根据建设部、则政部建质(2005)《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约定,保修金指发包人与承包人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从应付的工程款中预留,用以保证承包人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维修的资金。

通过对质保金定义的分析,我们知道它是用以保证承包人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维修的资金。既然是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维修的资金,所以此处的定义欠妥,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缺陷责任金”更为贴切。按照通常理解,质量保证金与质保期相对应“缺陷责任金”与缺陷责任期相对应,否则很容易发生概念混淆。

2质量保修期(质保期)

即质量保修期,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约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1)基础设施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50年。(2)屋而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而的防渗漏,为5年:(3)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4)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5)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6)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质保期可以是50年,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将基础工程、主体结构的全部或部分造价扣留?等待50年以后再来结算和退还质保金呢?显然不妥,而且也明显超过现行的20年法律诉讼时效: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只需要在保留质保金的概念的同时,增加“缺陷责任金”的定义,即可化解该难题“质量保证金”称谓可以保留,但不应从应付工程款中预留任何金额,它应是超越“缺陷责任期”时效后,由法律负责追偿的费用,而不是甲方可以扣留至50年后的应付工程款。也就是说保留“质保金”概念,是为配合今后的法律诉讼,确保甲方在追诉时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确定的诉讼理由。在工程质量过硬且甲乙双方不彻底决裂走向法庭前“质保金”概念根本不会在双方平时往来文件中出现。

3缺陷责任期及超出缺陷责任期的处理办法

根据建设部、则政部建质(2005)7号文《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约定,缺陷是指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或设计文件要求。缺陷责任期一般为六个月、十二个月或二十四个月,具体由发、承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但缺陷责任期最长不超过24个月。

缺陷责任期与质保期与不同,质保期可以是永久性的,而缺陷责任期不得超过24个月。那么如何保证基础工程、主体结构等质保期超过24个月的项目,在退还“缺陷责任金”后,要求施工单位对其质量承担责任呢?这时我们需要拿起的是法律武器,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实际上根据《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不论缺陷责任金(不应该再称之为“质量保证金”了)是否返还,都不能免除施工单位对保修期内工程质量的保修责任:这是施工单位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4保证金返还

根据建设部、则政部建质(2005)7号文《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约定,缺陷责任期内,承包人履行合同约定的保修责任,期满后,承包人向发包人申请返还保证金。

通过前而论述我们明自“保证金”返还是错误的说法。因为甲方单位既然没有扣留保证金(扣留的是“缺陷责任金”),那么当然不存在退换保证金。准确地说法,应该是缺陷责任金的返还。

5“防水保证金”

很多企业经常遇到房屋在2-5年间漏水问题发生后,原施工单位因在异地或早已退场或倒闭解散等原因拖延塞责、不愿前来配合维修,即使维修也是应付了事。有时候甲方不得不垫付资金,自行修复。这样既增加了甲方的管理成本,又给甲方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尽管甲方单位有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且确实有很多企业通过诉讼最终讨回了公道,但是漫长诉讼时间与诉讼成本以及质量责任的认定,导致很多甲方单位还是不愿彻底决裂到走向法庭。于是“缺陷责任金”在最长24个月的“缺陷责任期”期满退还时,甲方常扣留部分资金,要求在5年防水期满后再予以退还。这一部分被扣资金,我们就称之为“防水保证金”。

建筑工程渗漏作为工程建设中的常见病不同于地基基础等,它极易发生。但是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由于甲乙双方原先按照《建设工程合同》范本签署承包合同时,并无“防水保证金”条款。施工单位对甲方突然提出的“防水保证金”款项需扣至五年必然强烈反对,于是便由此产生诸多纠纷(民法实行“法无明确不可为”,这与刑罚实行的“法无禁止即可为”不同)。

6争议处理的措施与方法

尽管法律法规中没有“防水保证金”定义,但既然工程实际中存在较多的防水资金扣留现象(姑且称之为防水保证金),那么法律法规应该顺应趋势和工程实际,逐步完善和引进“防水保证金”条款,针对当前争议给出法律上的界定,并对扣留比例或扣留金额做出约定:避免法律法规与现实脱节。这样既可保护施工单位在最终结算时不处于“弱势地位”:又可使甲方在2-5年内渗漏修补时掌握资金在于的主动性:从而得到甲乙双方共同认可的良好预期。

根据民法的“协商一致原则”,防水保证金扣留比例或具体金额,由双方友好商定最为妥当:但法律法规应给出人致取费标准或金额区间。因为金额太小不足以抵消渗漏修补资金,金额过人又导致施工单位人笔资金被占用。根据以往工程管理及争议处理经验,笔者认为法律法规可以从以下几点对防水保证金做出约定:

在《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中明确引入“防水保证金”概念并予以定义。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增加防水保证金专项条款。

依据工程类别、合同总价与给排水分项费用等因素,双方约定留取比例或留取金额。按合同总价计取标准在1——3 % ,按给排水分项取费标准在10——30%,金额以10-80万较为适宜。

工程渗漏属于质量缺陷的一部分,防水保证金同样属于缺陷责任金的组成部分。如果把缺陷责任金分解为各种不同分部的缺陷责任金组成的话,通俗地说防水保证金就是缺陷责任期满,其他部位缺陷责任金予以退还,只是针对防水部分缺陷责任金延长扣留时间至期满5年后,再予以退还的资金。因此防水保证金的扣留金额,一定不能超过缺陷责任金总额。

防水保证金甲方可以扣留但不得随意支用。只有在甲方要求乙方维修得不到满足时,方可支取该部分资金自行安排维修。最终退还防水保证金与甲方支取维修费之间的差额部分,如有不足甲方有权向乙方追偿。

对已建或在建但尚未完成价款结算项目,建议甲乙双方协商约定,增加防水条款。防水质保金,在防水保修期满后一次性返还。

7结语

通过对法规条例定义的阐释和工程纠纷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工程尾款结算争议的产生,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1)建设工程法规条例关于保证金的文字描述与定义与现实工程建设环境不相匹配:(2)法规条例与工程实际有所脱节,需顺应建设工程发展趋势引进“防水保证金”条款。相关工程建设法规条例的编审者,如能从上述两个方而加以完善,势必对减少结算纠纷,贡献自己的智慧。

此外,法规条例本身从实践中来,也应通过实践来验证。在我们的编审人员顺应工程发展趋势对法规条例与时俱进、补充完善时,更需要我们的一线工程建设者、管理者不断地将自己切身实践经验及时反馈回传:只有人家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中国、法治中国。

下载建设工程纠纷主要种类和法律解决途径教材解读(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工程纠纷主要种类和法律解决途径教材解读(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工程分包转包案件纠纷争议解决

    刘浩波诉深圳市万科兴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上诉案 (2014)深中法房终字第470号 案件当事人: 上诉人(原审原告):刘浩波(以下简称“甲......

    一建《建设工程法规》 解决建设工程纠纷法律制度

    五、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一)诉讼时效中止(暂停)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

    建设工程结算纠纷成因及法律对策(五篇)

    建设工程结算纠纷成因及法律对策 2008-04-22 18:20:16 / 天气: 晴朗 / 心情:平静 一、建设工程结算纠纷的司法案由 建设工程结算纠纷最常见的成因从建设工程结算纠纷的法......

    网络著作权纠纷的法律适用如何解决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网络著作权纠纷的法律适用如何解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网络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如何准确理解和适......

    一建《建设工程法规》 解决建设工程纠纷法律制度二(定稿)

    1Z308022 民事诉讼当事和代理人的规定一、当事人 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与案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区别参与人。(一)原告和被告 原告,以自己名义起诉,从而引......

    建设工程纠纷处理

    2Z203010民事纠纷处理方式 1.建设工程民事纠纷经不同主体调解成功并制作了调解书,其中可以强制执行的是()。 A.双方签收的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的调解书 B.双方签收的仲裁调解书......

    教师任用纠纷与法律救济途径概述

    教师任用纠纷与法律救济途径概述中小学教师与任用单位发生争议,应当通过何种法律救济途径去解决,首先要看教师的身份及教师与任用单位形成的法律关系属于什么性质,是行政隶......

    处理劳动争议纠纷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途径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2 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是民事案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法院所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2005年全年受理劳动争议......